七年级科学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期末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探究题
1.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光源A)。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将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光源高度h/cm2030405060
影子长度l/ cm3015107.56
(1)实验中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________;
(2)该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________越大,影子长度越小;
(3)分析实验数据还可推断:若光源高度为70 cm时,影子长度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4 cm B.4.5 cm C.5 cm
2.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二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__________。
(2)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__________。
(3)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4)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__________。
3.眼镜的秘密
据相关调查,我国中学生近视率已高达60%以上,厚重的眼镜让人赶到不适。
形状相同的
镜片中心与边缘的厚度差跟近视度数、镜片的折射率有关。
度数越大、折射率越小的镜片厚度差越大。
折射率为光在真空(因为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差不多,所以一般用在空气的传播速度)中的速度与光在该材料中的速度之比。
材料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光的出阿伯方向改变就越大。
当光从折射率小的物质进入折射率大的物质时,折射光线会偏向法线。
(1)如图1所示,甲乙两种物质中折射率较大的是_________;
(2)如图2所示,如果丙物质折射率小于丁物质,则下列光路正确的是_________;
(3)不同材料的折射率与该材料中的光速_______________(成/不成)正比;
(4)如图3所示的制作的近视度数相同、中心厚度相同的眼镜中,所用材料折射率大的是_________;
(5)若图所示的中心厚度相同近视眼镜是由相同材料制作的,则眼镜度数大的是
______________。
4.不同地砖的粗糙程度相同吗?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请你补充完整。
(1)甲: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木块在不同的地砖上作________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比较它们的粗糙程度。
(2)乙: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另端用同一木块压缩弹簧至最短后释放,弹簧恢复到原长后木块离开弹簧继续在地砖上向右滑动(如图)。
①该方案是通过比较_______来判断地砖的粗糙程度。
②若实验过程中,木块均滑出地砖,请说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____。
(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角度考虑)
③当木块滑动的速度达到最大时,其所受弹簧的弹力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地面对它的摩擦力。
5.光在其中传播速度快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光在其中传播速度慢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的情况与光在其中的速度有关。
下面表格给出了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图给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再从水进入玻璃,最后从玻璃再次进入空气的光路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光在其中传播速度(m/s)
空气3×108
水 2.25×108
玻璃2×108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光从水射入玻璃,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相对玻璃而言,水属于_____介质(填“光密”或“光疏”)。
(3)结论: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____入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选择不同材料的水平面的目的是________。
(2)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________ ,从而说明力是
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下列实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能体现理想实验法的是_______
A.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C.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D.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7.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________,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在实验过程中,小江同学记录了开始拉动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如图丁所示的图像。
在进行实验丙的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曲线________(选填A、B或C)来表示。
图像中d点表示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类型是________。
(3)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而另一组的小华得出的结论则不同,小华设计的是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他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小华的结论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
8.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厘米2030405060
影子长度L/厘米3015107.56
(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影子长度L________。
(选填“变长”、“变短”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________。
9.小柯和小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1)小柯将点燃的蜡烛A竖立在倾斜的薄玻璃板前,另取一支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 在薄玻璃板后移动,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请通过作图帮助小柯找到蜡烛A像的位置。
(2)小妍想到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也是倾斜的。
请从安全角度对轿车的这一设计加以解释。
10.课本中关于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有这样一个活动:如图所示,在一段粗管的下端
蒙上橡皮膜,并将水注入管内至约1
3
处,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再将水注入管内至约
2
3
处,再次观察橡皮膜的形状变化,两次变化比较后得出相应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凹陷程度在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
(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________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
(3)老师肯定了小敏的想法,并指导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底面积相同,并在下端蒙上橡皮膜,但上端的开口形状各不相同。
小敏通过此实验最终排除了原先
认为的影响因素,精准到了深度这个因素。
请你帮助小敏分析此实验是如何排除质疑的。
________
11.小金在实验室利用蜡烛和茶色玻璃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A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
板后移动,使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记下A与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做实
验。
步骤2: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人眼在靠近玻璃板的_____(填“蜡烛A”或“蜡烛B”)一侧才可能看到蜡烛A通过玻
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为了验证玻璃板中所成的是虚像,小金可以采取的操作步骤是_____。
12.小梦乘坐竖直升降电梯从一楼到六楼,刚上升时有一种向下沉的的感觉,快到六楼时
却有一种向上飘的感觉。
小梦猜想这种感觉应该与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小有关。
于是小
梦把压力传感器放在电梯地板上,将一物体放在压力传感器上,探究电梯上升过程中压力
传感器示数变化,每隔1s记录一次数据,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
01234567891011
间
t/s
压
10.011.511.010.510.010.010.010.09.59.08.510.0力
F/N
(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图中绘制出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____
(2)分析图象可知物体的重力为____N,由图象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有____(写出一条即可)。
13.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现请你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3)将蜡烛A逐渐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它的像将 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14.某同学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组装了如下实验装置:
(1)实验时,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一个不等重的砝码,这是木块仍然保持静止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此时木块受到的力是___(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
(2)怎样改进实验使效果更好?请写出其中的一条改进措施:____________。
15.下表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培养皿编号种子的数量(粒)种子所处的环境(其他外界条件均适宜并相同)A3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或纱布20℃
B3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滤纸或纱布20℃
C3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或纱布–10℃
D3培养皿中的种子被水淹没20℃
(1)用培养皿A与C进行对照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________两组培养皿做对照实验。
(3)本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4)如果选择上表中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结果种子未能萌发,对此应从什么方面寻找原因?________
(5)如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应该让种子处在与上表哪个培养皿相同的环境中?________(6)若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请你帮助完成下面的实验。
第一步:配制营养液
第二步,取两个烧杯编号E、F之后,各垫上纱布,再放入一定数量的种子
第三步:定期往E烧杯中滴加营养液,往F烧杯滴加________,并将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
第四步,几天后观察萌发情况
对于种子萌发的情况,预期的结果是________。
(7)种子萌发生长出的茎和叶,是由胚中的________发育而来。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直线传播光源高度 C
【详解】
(1)[1]光线被长杆挡住形成的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2]观察表中可知,光源高度越高,影子的长度越小。
(3)[3]观察表中数据,光源每升高10cm,影子长度缩短15cm、5cm、2.5cm、1.5cm,所以光源高度为70cm时,影子的长度缩短的距离应该小于1.5cm,即影子的长度应该大于
6cm-1.5cm=4.5cm
故C正确。
故选C。
2.观察并纪录每个培养皿中菜豆种子萌发数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水分不同意一粒种子有偶然性低温(寒冷)地区
【分析】
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①外界条件--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②自身条件--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
(1)步骤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因此步骤③可以通过观察统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数量来判断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因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因此培养皿垫二层湿滤纸的目的是提供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水分。
(3)若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一粒菜豆种子就可以,则因为实验中种子的数量太少,1粒种子实验会出现偶然性,实验结果不可靠。
(4)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它二组。
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低温环境(寒冷环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实验的特点。
3.乙 C 不成 a b
【解析】
【详解】
(1)[1]根据短文知道,材料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就越大;由图1知道,光线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甲、乙中时,在乙中传播方向改变较大,即偏折程度更大,所以,折射率较大的是乙;
(2)[2]由短文知道,当光从折射率小的物质进入折射率大的物质时,折射光线会靠近法线;由于丙物质折射率小于丁物质,所以,当光从丙斜射入丁中时,折射光线更靠近法线,故
C 图正确;
(3)[3] 根据短文知道,折射率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光在该材料中的速度之比,即v v 真空材料
折射率;由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定值,所以折射率与材料中的光速成反比,而是不成正比;
(4)[4]由短文知道,眼镜度数相同时,折射率越小的镜片厚度差越大;图3所示的a 、b 两眼镜的近视度数相同、中心厚度相同,a 边缘与中心的厚度差小于b 的厚度差,厚度差越小,折射率越大,故a 的折射率大于b 的折射率;
(5)[5]根据题意知道,中心厚度相同、材料相同时,厚度差越大的镜片度数越大;由相同材料制成中心厚度相同的近视镜,厚度差越大的,眼镜的度数越大,b 的厚度差大于a 的厚度差,所以,b 眼镜的度数大。
4.匀速直线 木块在地砖上滑动的距离大小 在木块上面放等质量的物体、在木块外包上相同的棉布等 等于
【详解】
(1)[1]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木块在不同的地砖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即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比较它们的粗糙程度;
(2)①[2]实验中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大小来反映地砖的粗糙程度,运用了转换法;
②[3]若实验过程中,木块均滑出地砖,说明摩擦力较小,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故可以在木块上放重物;或在木块外包上相同的棉布等;
③[4]当木块滑动的速度达到最大时,其所受到的弹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小于 小于 光疏 小于
【解析】
解答:(1)由图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射入玻璃,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因此相对玻璃而言,水属于光疏介质(3)由图可知,光在玻璃中和在水中的折射角都小于入射角,因此可得出结论:光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点睛:要解决此题,需要认真观察光通过不同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的变化,找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时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6.改变水平面上的阻力大小 慢 改变 A
【分析】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2)运动的距离越远,意味着速度减小的越慢;如果没有阻力,那么物体的运动速度就不会减小,据此分析力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理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但得出的某些规律却又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又称推理法,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1)[1]选择不同材料的水平面的目的是改变水平面上的阻力大小。
(2)[2][3]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从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A.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前面的真空罩实验只能得到空气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小的结论,而不能得到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个结论只能靠科学推理得到,故A符合题意;
B.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用一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到镜后寻找像的位置,实验了等效替代法,故B不合题意;
C.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探究力的大小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不合题意;
D.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7.二力平衡(物体匀速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A 静摩擦力不正确,出现了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分析】
(1)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F=f;
(2)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对实验中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三个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进而进行判断。
将d点的拉力与a点进行比较,确定此时A是否在运动,如果在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没有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详解】
(1)[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二力平衡,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2]丙图和乙图比较,压力相同,丙的接触面更粗糙,所以摩擦力f丙>f乙;乙图和甲图比较,接触面相同,乙中的压力大,所以摩擦力f乙>f甲;那么摩擦力的排序为
f丙>f乙>f甲
因此图像中的曲线A表示丙图。
[3]图像中的“d”点的测力计示数小于f丙,那么此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3)[4]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必须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再改变接触面的大小,而小华的实验中出现了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因此不正确。
8.光沿直线传播变短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
【分析】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日食和月食等;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子长度的变化;
(3)点光源的高度、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短木条的长度,都会影响影子的长度,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确定保持不变的量。
【详解】
(1)[1]实验中短木条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点光源逐渐上移的过程中,它的高度H不断增大,而影子长度L变短。
(3)[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
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保持相同的变量有: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
9.(1)(2)见解析
【详解】
(1)平面镜没有与白纸垂直放置,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
(2)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如果竖直安装,成的虚像会在正前方,干扰司机观察路况,倾斜安装可以使像成在正上方,不干扰司机观察路况。
10.增加质量,重力,体积见解析
【详解】
(1)[1]小科直观看到,水深度在增加,橡皮膜向下凹陷程度在增加,说明液体深度是影响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这也与课本结论相吻合。
(2)[2]小敏则提出了质疑,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水的质量,重力,体积也在增加,那为什么不说是这个因素对液体压强产生影响呢?课本活动还不能精准说明深度就是影响因素。
(3)[3]实验方案如下:在三个容器中,将水加到如图所示的深度,我们发现三个地面到液面水的深度已一样,但是三个容器中的水的质量却各不一样有大小,结果三张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却一样。
于是说明精准说明了液体对底部压强是与深度有关,而与质量无直接关系,从而排除了质疑。
11.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蜡烛B能完全重合蜡烛A 见解析
【分析】
(1)另外一个相同的蜡烛与在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2)(3)光屏能承接到像,说明是实像;不能承接到像,说明是虚像。
【详解】
(1)[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平面镜成像与物体等大的实验现象是: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蜡烛B能完全重合。
(2)[2]人眼在靠近玻璃板的蜡烛A一侧才可能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3]为了验证玻璃板中所成的是虚像,小金可以采取的操作步骤是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一光屏,在玻璃板后侧观察光屏上能否承接蜡烛A的像。
12.信息有:在0~1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大于重
力,做加速运动;4~7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等于重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等
【详解】
(1)[1]利用“描点法”,绘制出电梯整个上升过程中压力传感器示数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2)[2]由图像可知,电梯未上升时,物体对传感器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物体的重力为10N。
[3]由图像还可以看出,当压力和重力相等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在4~7s电梯匀速上升。
在0~1s,地板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大于重力,物体做加速运动等。
【考点定位】
压力
13.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像和物的大小相等不变 D
【详解】
(1)[1]由于玻璃板透明,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
(2)[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同时还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3)[3]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得知道,如果将蜡烛A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它的像将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由于像的大小与物体等大,所以无论如何移动蜡烛,像的大小都不会变。
(4)[4]眼睛看到镜蜡烛A的像,是光的反射;眼睛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B,是光的折射。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