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路手术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

合集下载

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腰椎术后深部感染

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腰椎术后深部感染

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腰椎术后深部感染【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带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腰椎术后深部感染的效果。

方法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3例,采用积极清创后平均9天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

结果 vsd配合持续冲洗治疗后腰椎深部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直接缝合后,创面均一期愈合。

随访6-36个月,无感染复发。

结论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术后;封闭式负压引流;感染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80-01脊柱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相关文献报道脊柱术后感染率为0.7%-12%,但因其位置与神经系统相毗邻,往往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术后患者症状缓解欠佳或加重,影响手术疗效,并且给病人、医院、社会来带沉重的负担[1-2]。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2月应用清创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20-67岁。

治疗2-6个月后原伤口红肿,窦道形成,有浓性分泌物,窦道不愈合,创面扩大。

1.2 vsd材料材料为15厘米×10厘米×1厘米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

20厘米×15厘米聚胺甲酸乙酯薄膜,一端带侧孔长约25厘米的16号引流管,一端连接吸引器的负压吸引瓶。

1.3 深部感染标准深部感染诊断标准为:腰椎内固定术后1年内发深部软组织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且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就可以诊断。

①从深部切口流出或穿刺抽取到浓性液体,但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切口自然裂开或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5℃,局部有明显疼痛、压痛。

③影像学检查,如mri发现涉及手术区域的深部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④病原学诊断,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并且排除人体正常菌群或采集标本失败。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理方法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本文将介绍切口感染的处理措施。

分类和诊断切口感染是一种临床诊断。

症状包括切口部位局部发红、硬结、发热和疼痛,可能发生脓性切口渗出和切口裂开。

一些患者会出现感染的全身性证据,如发热和白细胞增多。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 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二、三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 30 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 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 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4.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注意:坏死性筋膜炎可能是最严重的切口感染,可以致死,是一种外科急症。

特征为大量洗碗水样渗出,暗色易碎的皮下组织,以及苍白、失活的筋膜。

治疗1检查剪断缝线或拆除皮肤钉,打开切口并仔细检查,明确感染范围;如果深部组织感染,可使用血管钳探查。

2冲洗手术伤口可能有感染性渗出物、坏死的肌肉或筋膜。

这些物质会刺激产生异常的金属蛋白酶,并消耗愈合所需的局部物质,从而妨碍伤口愈合。

脊柱手术感染

脊柱手术感染

–表现:手术切口附近形成窦道,不断有脓性分泌
物渗出,持久不愈,局部多天明显红肿疼痛,全身 症状不明显,血常规化验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不高, ESR和CRP可以升高,渗出液细菌培养多为粪链球菌 或微球菌。
6
治 疗
6 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平衡及电 解质紊乱,使用提升免疫力的药物
5
临床表现及诊断
5 临床表现及诊断
• 分为早期感染和迟发性感染(3月-20周)
(1)早期感染 – 患者症状不一,部分典型患者表现为发热(体 温在术后下降,至5~6天再次上升),一般 38℃左右,腰部及下肢症状缓解后再次加重, 翻身活动受限,不能平卧,局部可有轻度红 肿,积液、渗出增多。
5 临床表现及诊断
(2)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的应用 首先选用广谱的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再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用药时间不少于6 周,停药指标:无发热 ,连续三周复查血常规、 ESR、CRP均正常
6 治疗
(3)一经确诊,尽早切开清创引流,导管冲洗
– 因炎症组织周围有纤维组织包裹,而内固定物表面 有一层生物膜,故病灶内血药浓度难以达到理想水 平,所以大多需要手术治疗。 – 清创手术必须彻底清除脓液和炎性肉芽组织,依次 用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1:8无痛碘溶液冲洗伤 口。 – 术后置三根引流管(一入二出),用带抗生素盐水24 小时持续冲洗,根据冲洗溶液情况结合病人的全身 情况再逐步拔管。
6 治疗
(4)内固定物是否去除
需权衡 “以取出内固定物来控制感染”与 “内固定物取出后可致矫形丢失和假关节形成、 融合失败”之间的利弊 早期感染——彻底清创后保留内固定物 迟发性感染——去除内固定物
7
预 防
7 预防

脊柱术后深部感染(共20张PPT)

脊柱术后深部感染(共20张PPT)

• 早期感染患者症状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
畏寒,头痛等,术后2-3天就有明显的体温升高,而 伤口的红肿渗出在6-7天后才有表现。部分患者表现为
神经症状好转后再加重,伤口剧痛,腰椎患者出现神经根
的串痛,颈椎患者出现四肢麻木无力加重。发热超过
38℃,可能会有头痛或寒战;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 血液检查:血沉、反应蛋白C(CRP)、白细胞总数和分 类;微生物学分泌物培养结果。
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会附着于其表面,并分 泌生成一种包裹的生物膜。抗生素难以透 过该生物膜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并且使常 规方法细菌培养阳性率降低。
• 仉健国等将3个月以后的感染定为迟发感染。 由于椎旁深部软组织的感染,并未累及骨组织,只有迟发性感染发展到有局部肿块、窦道形成、流脓时才容易作出诊断

改用3代或4代的广谱抗生素,或者联合使用抗生素,或给予免疫功能调整剂,报告称可以取得满意的控制率。
微生物学诊断方面,培养时间长短对结果有重要影响,据Clark等报道培养72小时的阳性率仅10%,而培养7天以上者阳性率高达91%。
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症状好转后再加重,伤口剧痛,腰椎患者出现神经根的串痛,颈椎患者出现四肢麻木无力加重。
微生物学分泌物培养结果。
• 迟发性感染有两种可能途径:首先是血源
性种植,第二种可能途径是术中种植。
脊柱术后深部感染
• 脊柱内固定手术部位的深部感染发生率相
对较低,但脊柱手术后内植物周围深部感
染会造成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巨大打击。
• 早期诊断和处理术后深部感染对于提高感
染控制率,缩短康复过程,减少治疗费用
具有重要意义。
• 单纯髓核摘除手术后的深部感染率在1%; 关于内固定是否取出,我们的经验是:对于术后时间小于9个月,植骨未证实融合的患者采取伤口清创,置管冲洗引流,保留内植物;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发表时间:2018-06-27T14:05:16.6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作者:杨帆范海泉[导读] 通过对比实验,不难看出,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需要在手术实施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610051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脊柱手术后合并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脊柱术后感染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脊柱患者进行研究,在所有患者中,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性感染,4例患者实施切开清创引流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有效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且术后无临床并发症出现,患者在临床治疗前后的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比实验,不难看出,为了有效降低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需要在手术实施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在手术实施过程中坚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关键词:脊柱手术;并发感染;并发症引言:脊柱手术术后极容易产生术后感染,一般感染率在0.7%~12%之间。

其中,椎间隙是脊柱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一般来说,椎管感染的发病率较低,因此相关的报道也很少。

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在2016年1越-2017年1月就诊的200例脊柱手术患者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主要就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脊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的患者中,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性感染情况,患者的年龄跨度在21-67岁,平均年龄为(43.5±1.4)岁。

患者在术后出现的典型并发症症状:伤区周围压痛、颈抵抗、发热等症状,使用相关仪器进行检查,血液学临床检查结果表明:C蛋白的检查结果呈阳性,且红细胞发生明显的沉降,X线实施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患者的双下肢抬高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通过实施细菌培养,4例患者实施检查结果呈阳性,证实为术后并发感染。

脊柱手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外科处理

脊柱手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外科处理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Institute of Surgery Research,Daping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China)
Abstract: 0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complications of spinal surgery and its surgical
(1.第三军 医大学大坪 医院野战外科研 究所骨科 ,重庆 400042;2.重庆 市南川 区人 民医院骨科 ,重庆 408400)
摘要 : 目的 观察脊柱术后切 口并 发症 的发生率 ,探讨其 外科处 理措施 及疗效 。方 法 回顾 性分 析 2002年 6月 ~2006年 3月收治 405例脊柱手术患者 的病例资料 ,记录术后切 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类型 、外 科 处理及 其 疗效 。结 果 2O例 (4.94% )发 生切 口愈 合 不 良,绝 大 部分 经 过 换药 等 保 守 治疗 治 愈 ;8例 (1.98%)发生切 口深部感染 ,均采用再次手术清创 、引流治愈 。所有病例无与并发症 相关 的残 留功能障碍 。 结论 及 时诊 断及 选择 性外科治疗脊柱术后切 口并发症 ,可取得 良好 的效果 。
本 组并 发症 范 围包括 切 口愈合不 良和深部 感染
(因脑脊 液瘘 造成 的切 口渗液 及愈 合不 良除外 )。 2.1 切 口愈合 不 良 主要指 切 口愈合 延迟 ,即在 常 规 愈合 时 间拆 线后 ,因血肿 或者血 清肿 形成 、皮 肤及 皮 下组 织未 能完 全愈 合等原 因导致切 口浅 层裂 开需 换 药等 外科 处理者 。 2.2 切 口深 部感 染 临床表 现包 括切 口红 肿热 痛 、 渗 液及 切 口周 围压 痛 明显 ,切 口分 泌 物 细 菌 培养 阳 性 。经 过再 次手 术探 查证 实感染 位 于深筋 膜深 层 。 3 治疗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

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为分析骨科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导致切口感染的相关致病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对2021至2022年前来我院就诊的80例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得出骨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根据其个人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后发现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速度加快。

所以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感染监测,强化医护人员防感染意识十分必要。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致病因素;护理对策引言手术治疗是骨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专业技术的医生能够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或器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术后伤口感染。

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在有皮肤切口的手术中比较常见,大多数出现在术后30天。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通常分为切口浅层感染、切口深层感染、器官和腔隙感染。

术后切口感染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全身性感染,从而形成脓毒血症,病情继续进展会造成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其次,手术后还可能导致蜂窝组织炎以及全身性不适等,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天数。

如果术后出现感染,需要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应该去除感染病灶,必要时需要给予手术引流或拆线引流。

手术后如果身体允许,应该早期离床进行活动,能够降低肺内感染等术后感染的发生几率。

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80名骨科行手术治疗患者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3人,女性患者37人,年龄在12-54岁,平均年龄(36.23±5.21)岁,其中锁骨骨折患者16人,肱骨骨折患者19人。

股骨干骨折患者21人,胫腓骨骨折患者13人,脊柱损伤患者5人,腰间盘突出患者6人。

此80位患者均经过充足的术前转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人恢复情况制定一系列护理对策。

80位患者最后仅出现2例切口感染,占比2.5%,切口愈合患者有78人,占比97.5%。

2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2.1 患者自身年龄低于16周岁和年龄超过60周岁的人群伤口感染出现的几率较高,身体质量指数大于30KG/M2的患者,营养不良患者有低蛋白血症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功能,肥胖者除容易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外,由于脂肪肥厚,脂肪组织血循环不良,容易坏死和液化,同时易影响手术操作,使手术时间延长,感染机会明显增加。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原因处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原因处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200例脊柱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感染,4例患者均接受切开清创引流术进行治疗,回顾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且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患者临床治疗前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为降低脊柱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应在手术实施前做好各项手术准备,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并在手术结束后实施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治疗。

【关键词】脊柱手术;并发感染;并发症术后切口感染是脊柱手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类型,发生率通常在0.7%~12%之间。

椎间隙感染是脊柱手术术后深部感染最为常见的类型,而椎管感染的发生率通常较低,且相关的临床报道也较为少见。

本次临床实验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00例脊柱手术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临床实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200例脊柱手术患者为对象,其中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感染,其中,男3例,女1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1岁至6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3.5±1.4)岁。

患者的术后并发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伤区周围压痛、颈抵抗、发热、畏寒等。

血液学临床检查结果表明:c蛋白反应呈阳性,红细胞发生明显沉降,核左移,白细胞显著升高;x线片早期检查未发现显著异常;双下肢直腿抬高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通过细菌培养和穿刺,所有4例患者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则证实为术后并发感染。

1.2治疗方法所有4例发生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均切开清创,接受引流术治疗,彻底清除坏死物和炎症肉芽组织,然后给予抗生素治疗和全身支持疗法治疗。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指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种情况之一即可临床诊断: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为病原学诊断。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情况之一即可临床诊断: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C,局部有疼痛或压痛;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为病原学诊断。

器官(或腔隙)感染指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引流或穿刺有脓液;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1/ 5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为病原学诊断。

一,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发热,局部疼痛、肿胀,皮肤有红疹,触诊时皮肤温度升高,压痛阳性,同时可发现切口分泌物渗出。

患者可能表现出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但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出现,一项回顾性分析2391例脊柱手术的研究发现,不足1/3的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

在少数严重病例,患者可表现为低血压、澹妄、嗜睡等败血症表现。

如果出现上述败血症症状,则是紧急手术对切口进行冲洗和清创的绝对指征。

若是由一些低毒力致病菌如痊疮丙酸杆菌引发的潜伏感染,患者可能仅有不明显的疼痛感。

一般情况下,深部感染因为位置较深,可以没有任何局部临床表现和体征,如果肌肉、筋膜缝合紧密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切口分泌物,容易延误诊治,临床外科医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状况和手术切口的情况,任何预示感染的症状、体征或是实验室检查都应加以重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处理作者:曹海云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疗措施。

方法 2009年06月至2011年06月期间,我院实施的200脊柱手术,其中术后并发感染的有3例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查其原因,3例患者都实施切开清创,进行引流术治疗。

结果 3例脊柱手术并发感染患者都治愈出院,没有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为了避免发生术后感染,应该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术后全身支持疗法及抗生素治疗,适时进行手术引流。

【关键词】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作者单位:471000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脊柱外科在临床上,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生率从0.7%~12%不等[1]。

脊柱手术并发深部感染以椎间隙感染多见,椎管内感染病例报道较少[2]。

本研究中,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实施的200脊柱手术,其中术后并发感染的有3例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查其原因,3例患者都实施切开清创,进行引流术治疗。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本院实施的200脊柱手术,其中术后并发感染的有3例患者,发生率为1.5%。

3例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年龄21.4~65.2岁。

脊柱手术后并发感染临床大多表现为畏寒、发热、颈抵抗、伤区周围压痛等症状,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X线检查早期无出现明显异常,血液学检查结果示:白细胞增多,核左移,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通过穿刺及细菌培养,3例患者均为阳性,则可确诊为术后并发感染。

1.2 治疗 3例患者都实施切开清创,进行引流术,广泛清除炎症肉芽组织及坏死物,再给予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治疗。

2 结果3例脊柱手术并发感染患者都治愈出院,没有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详细结果见表1。

脊柱感染治疗的最新进展

脊柱感染治疗的最新进展
• 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是诊断脊柱术后SSI的金标准,培养阳性率仅占其中的65%.
文献报道6--SSI危险因素
•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7年4月第6卷第4期 脊柱术后手术区域感染的临床现状〔首都医科大学 XX医院骨科 孙祥耀 海涌
• 无法改变的患者依赖性危险因素〔年龄>70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吸烟,恶性肿瘤,激素 的使用,腰椎手术后再次手术,术后营养状况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功能异常其中糖尿病 人更加容易感染非正常菌群.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风险是其它患者的15倍.
文献观点-切口处理
• 对于浅表组织<深筋膜以上>SSI,治疗以伤口护理及短程应用抗生素为主; • 对于深部组织SSI,治疗主要包括清创术、抗生素的应用、内置物的处理三个
•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预防感染.
文献报道6-SSI治疗
• 早期诊断、伤口清创、灌洗、使用敏感抗生素. • 1、清创 当明确切口感染后,需在全麻下伤口行清创、灌洗,如果清创后发现组织没有出现坏
死、周围组织清洁,则在留置负压引流后关闭. • 2、如果清创后怀疑组织有问题,则需要对伤口进行开放填塞,并且在填塞后2-4天再次清创. • 3、在迟发性感染情况下, 术后37周固定节段已经达到骨性融合,可以将内固定取出. • 4、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厌氧菌的感染通常包含多种细菌感染,因此需要采
SSI定义
• 手术区出现渗出,可培养出一种或多种致病菌. • 浅表感染表现:红肿、压痛、渗出.GRAM染色和培养.CRP、ESR增快. • 深部感染表现:首先有全身不适,继而伤口疼痛、发热、寒战.伤口叩痛.伤口
穿刺或GRAM染色和培养确诊.WBC、CRP、ESR增高.

脊柱术后感染问题分析

脊柱术后感染问题分析

脊柱术后感染问题分析发布时间:2022-12-10T03:25:34.69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月16期作者:郭兆良董刚武学才[导读]脊柱术后感染问题分析郭兆良董刚武学才(德宏州人民医院;云南德宏678400)摘要:目的 探究脊柱术后感染问题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用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行脊柱相关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结果 我院的9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21例,感染率为23.33%,未感染的69例,占比76.67%。

结论 脊柱后路手术急性感染应当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对坏死的组织进行充分清除,控制感染率,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确保患者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脊柱;术后;感染发生率脊柱后路感染已成为骨科医生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直接影响术后的临床效果,导致患者住院时长增加,经济负担加重,威胁患者健康。

为了更好的探究脊柱术后感染问题,针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使得感染发生率降低。

根据研究表明,利用相关影像学进行检测,结合医生的临床判断及经验可以对脊柱术后感染有效诊断,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为患者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两种。

因此,本文选用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脊柱术后感染问题探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行脊柱相关手术的患者进行开展研究,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年龄为32岁,平均年龄为(45.29±12.49)岁,平均病程为(7.54±2.01)个月。

所有患者皆为后正中入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1.2术后感染术后3周内发生感染为早期感染,共有6例,1周切口疼痛无缓解或有持续性腰背部疼痛,任何轻微振动可以使得疼痛出现明显加剧,体温偏高,术后手术切口周围出现红肿、压痛、淤血或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发表时间:2016-03-16T09:10:27.1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郭阿雷孟塞克高振甫贾水淼[导读] 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脊柱骨病科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与诊断均十分重要,而对感染类型进行探讨并且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脊柱骨病科 467000 摘要: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治疗与诊断均十分重要,而对感染类型进行探讨并且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同时对现有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有助于该病的治疗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降低致残率。

本文将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原因以及病原菌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其诊疗进展,以为该病的诊疗作出贡献。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术;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治疗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切口感染后,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增加,随着内固定植人在脊柱外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发生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

早期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笔者就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分类脊柱手术术后深部感染分为早期感染和迟发感染。

侵入性操作或复杂的手术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直接相关。

近年来,内固定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手术,由于内植物的使用,往往伴随更长的手术时间、更广泛的暴露和更多的出血量,从而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大约增加到6%[2]。

虽然各报道中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内固定物的使用使得感染的机会增加脊柱的解剖特点使得脊柱术后感染后果严重。

2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术后早期感染的原因包括:术中无菌操作不规范、电刀使用过度、术后引流不畅、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逆行感染等。

脊柱后路术后伤口渗液管理流程

脊柱后路术后伤口渗液管理流程

脊柱后路术后伤口渗液管理流程性质:术后1-­‐3天内 渗液,多以伤口内继续出血为主(罕见)术后4-­‐7天以后 伤口渗液需考虑伤口感染 (腰椎后正中入路发生率约5%) 考虑伤口内出血较多的管理流程:1.评估是否贫血,复查血色素;2.伤口保持清洁,局部加压;3.评估是否存在伤口内血肿导致神经损伤,如有神经功能进行性下降,则需急诊探查止血减压。

考虑伤口感染时,一是浅层感染,二是深部感染,管理流程如下:原则:培养、抗生素升级及延长使用、监控炎症指标、判断深浅层次、营养支持。

1.发现伤口渗液,将患者纳入严密观察对象;2.即复血分析、crp、血沉等指标,如有发热及时进行血液样本细菌培养;3.复查 胸片、尿液检查及尿液培养、痰培养,评估是否合并感染;4.评估是否有免疫力低下及低蛋白血症,强化营养支持,增加蛋白摄入量,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支持疗法;5.伤口消毒后,判断组织空洞处,撑开引流,渗出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6.升级广谱抗生素;7.隔天复查一次血分析、crp、血沉、生化等指标,每次发热时均进行血液样本细菌培养;8.上述处理后,观察2天,如无好转(好转标准:渗液减少、炎症指标下降),则尽快复查伤口局部核磁共振,评估渗液范围来自深层还是浅层,是否累及椎间隙;9.如为浅部病灶,则予撑开引流 局部换药处理,争取二期愈合,敏感抗生素使用2-­‐3周;10.如为深部感染病灶,药物控制后有效,敏感抗生素使用8周以上,争取二期愈合;11.药物升级或敏感药物使用3-­‐4天后,如效果不明显,身体情况允许,则行深部探查、伤口清创、伤口内留置双管;12.清创要点: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使用 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遍,可使用脉冲枪冲洗,碘伏浸泡伤口3-­‐5分钟,伤口内 万古霉素或敏感抗生素局部使用,如有局部用药 伤口引流管关闭4小时再开放;13.麻醉方式:身体条件允许可全麻,不允许 可局麻加基础麻醉;14.伤口内双管,一管封闭管理作为备用冲洗管,一管引流 维持负压引流,观察引流性质及量,如引流量逐步减少,无炎性渗出,则不行闭式冲洗,伤口引流液送细菌培养,引流量少于30毫升/天考虑拔除引流管;15.清创术后引流液呈炎性表现,则尽快进行闭式冲洗至少3-­‐5天,结束冲洗指标:冲洗液内培养无菌生长、炎症指标逐步下降、伤口有愈合趋势,先封闭冲洗管1-­‐2天,引流液无炎性渗出表现、引流量逐步减少,则拔除冲洗管,引流量小于30毫升/天时则拔除引流管。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12例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伤口深部感染12例

1 . 4 术后处理 : 术 后 根 据 药 敏 结 果 静 脉 使 用 敏 感 广 谱 抗 生 素 。 同 时 给予 脱 水 消肿 、 活血化瘀 、 卧床休 息制动 等处理 , 本
组 病 例 术 后使 用 敏 感抗 生素 时 间 为 5 ~8 周, 平 均 6周 。
7 d , 少数 在 2周 左 右 , 本 组病例 中 1 O例 在 1周 内 出 现 , 2例 2周 时 出现 。胸 、 腰 椎 骨 折 钉 棒 系 统 内 固定 术 后 感 染 4例 , 腰 椎 滑 脱 症 椎 问融 合 钉 棒 系统 内 固 定 术 后 感 染 5例 , 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内 固 定 术 后 感 染 3例 。其 感 染 部 位 均 位 于 胸 腰 筋 膜
伤口5 ai r n , 广 泛 清 除 伤 口内 炎 性 及 坏 死 组 织 , 充 分 清 理 各 个
死 腔 和 通 向 皮 肤 开 口的 窦 道 , 必要 时拆除 横连杆 ; 对 于 感 染
波及到进钉处 的, 要 用 小 刮 匙 清 除椎 弓 根 钉 旁 的 炎 性 肉 芽 组 织及坏死组织 , 清 理干 净 后 , 反复予 0 . 5 碘伏 、 双氧水 、 庆 大
及其深部 、 肌 肉或 椎 管 内外 。
2 结 果
本组所有病例经过 1 ~ 3次 V S D 术 后 行 伤 口二 期 缝 合 , 术后 1 4 d伤 口拆 线 , 伤 口 均 愈 合 良好 。 出 院 时 , 患者 体温 、 E S R与 C R P均 恢 复 正 常 。 出 院 后 定 期 随 访 , 观 察 伤 口未 见 红 肿 热 痛及 渗夜 。 复 查 x线 片 示 : 脊 柱 稳 定 性 良好 , 内 固 定 装置在位 , 未见松 动、 断裂 。 随 访 3 8 ~4 7个 月 , 平 均 随访 4 4 个月 , 未发 现感 染 复 发 。

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

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

腹腔镜胆囊切 除术 已公认为治疗胆囊 良性疾病 的金 标 准 , 广泛普及于各级 医院, 因其创伤小 、 恢 复
快, 受到患者 青睐 。每年都有 海量 人群进行 L C手 术 。因 为腹 腔 镜具 有 广 角 、 高 清 晰度 , 对 局 部 有放 大
作用等特点 , 亦被广泛用于腹腔探查。很多学者对腹 腔镜在急腹症 、 不明原 因腹水及腹腔肿块 中腹腔镜 的 探 查 价值 做 了很 好 的研 究 。但对 胆 囊 切 除这个 最 基本 、 最大宗病例 的腹腔镜手术却忽略 了腹腔镜探
[ 6 ] Ag r e s t a C i a r d o L F , Ma z z a r o l o G, e t a 1 . P e r i t o n i t i s l a p a r o — s c o p i c a p p r o a c h [ J J . Wo r l d J E me r g S u r g , 2 0 0 6 , 2 4 ( 1 ) : 1 - 9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1 7 )
[ J ] 医药论坛杂志 , 2 0 0 9 , 3 0 ( 1 2 ) : 2 5 2 7 .
而易被忽略 , 当出现症状或症状 明显时往往错过了最
佳 治疗 时机 。腹 腔镜 检 查作 为一 种 检查 手 段 尚难 被 广泛 应用 , 但在 L C手 术 中却不 应放 弃难 得 的腹腔 “ 体 检” 机会 。腹 腔镜 可探 查 到盆腔 各脏 器 、 前腹 壁腹 膜 、 7 5 %膈 面 、 2 / 3肝 脏 表 面 、 胆囊 、 阑尾 、 大小肠浆膜面 、
确诊率将进一步提高。所以 , 仔细的腹腔镜探查能发 现腹腔 内很多用其它影像学检查难 以发现的隐匿病

脊柱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多次清创的危险因素

脊柱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多次清创的危险因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86・JOURNAL OF PEKIVG UNIVERSITY!HEALTH SCIENCES)VW.53No-2Apr-2021-著-脊柱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多次清创的危险因素周柏林,李危石A,孙垂国,齐强,陈仲强,曾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北京100191)[摘要]目的:探讨可能导致脊柱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接受多次清创术的危险因素,以引起医务人员的警惕和重视,并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术的84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切口感染均发生于术后30d内,诊断符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制定的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治疗采用早期清创术、一期关闭切口、置管对口冲洗引流,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清创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抽血化验结果及引流液性状、细菌培养结果,如果不能控制感染或好转后再次出现原手术切口感染则行二次清创术。

60例患者行单次清创术,包括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6~77岁,平均57-2岁;24例患者行多次清创术!14例接受2次清创,6例接受3次清创,1例接受4次清创,2例接受5次清创,1例接受6次清创),包括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21~70岁,平均49.5岁。

对单次清创组和多次清创组之间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纳入二元Logatw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本组二次清创率为28-6%$多次清创组累计住院时间(82.4±46.3)d,单次清创组累计住院时间!40.4±31.5)d(P=0.018);多次清创组6例取出内置物,单次清创组4例取出内置物!P=0.049);多次清创组7例行皮瓣移植术修复创面,单次清创组无病例行皮瓣移植!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始手术时间大于3h、原始手术出血量大于400mL、合并糖尿病、感染后细菌学检验结果、伴有远隔部位感染等变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始手术时间大于3h(OR=3.60,95%C2:1.12~11.62)、合并糖尿病!OR=3.74,95%C2:1.06-13.22)、细菌学检验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OR=16.87,95%C/:0.50-5.45)与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接受多次清创术显著相关。

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脊柱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效果研究

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脊柱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效果研究

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脊柱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9-05-16T17:04:53.6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3期作者:翟高剑[导读] 在脊柱手术关闭切口前,应用稀碘伏溶液对术野进行浸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切口发生风险,但总体来说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对应的手术切口护理,以降低患者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425500)摘要:目的探究在对脊柱手术关闭切口前,应用稀碘伏溶液对手术视野进行浸泡对降低手术后患者感染事件的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至本院接受脊柱手术的9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然后根据患者的意愿来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中均纳入46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脊柱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关闭手术前应用1000~1500毫升生理盐水对手术野进行冲洗,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关闭切口前应用1%稀碘伏溶液对手术视野进行2min浸泡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评价碘伏浸泡应用效果。

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率为21.74%,和对照组的4.35%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脊柱手术关闭切口前,应用稀碘伏溶液对术野进行浸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切口发生风险,但总体来说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对应的手术切口护理,以降低患者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脊柱手术;切口感染;术野消毒;消毒方案切口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脊柱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事件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而如果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则会延长患者静脉抗生素应用时间,对于患者的治疗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患者出现败血症而危及患者生命[1]。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手术后切口感染而采用抗菌缝线,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应用万古霉素粉末对局部进行消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术后切口感染事件的发生[2]。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15例治疗体会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15例治疗体会

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15例治疗体会
刘宝平;罗海明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1(023)003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脊柱手术后感染病例给予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及内固定取出、灌洗引流术,辅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结果随访6~24个月,14例切口全部愈合,优12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病灶尽早切开引流,行内固定取出、清创、灌洗引流术,辅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疗效可靠.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刘宝平;罗海明
【作者单位】075000,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骨二科;075000,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骨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2;R619.3
【相关文献】
1.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15例治疗体会 [J], 刘宝平;罗海明
2.2型糖尿病患者行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毕春娟;葛海英;梁莉娟;冯兰兰;张玲玲;王薇;张玉娟
3.脊柱后路开放手术后切口感染病原学分析 [J], 冯颖; 张岩; 王洪伟; 项良碧
4.脊柱手术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多次清创的危险因素 [J], 周柏林;李危石;孙垂国;
齐强;陈仲强;曾岩
5.脊柱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 [J], 李新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灌洗管, 敞开引流。 引流换药 3 d伤口流出清亮液体, 考虑 脑脊液漏 , 未做特殊处理; 继续伤 口 换药,0 1 %盐水纱条外敷 创时应积极寻找硬脊膜戏 口处, 用丝线缝合, 或配合耳脑胶
并以明胶海棉压迫, 防止脑脊液漏的形成。
脊柱手术切口深部的感染一般均为低毒力的细菌感染, 伤口分泌物一般培养不出细菌来, 但镜检可见脓球。一旦确
引流液量逐渐减少, 并变为清亮, 再次化验脑脊液细胞计数
正常; 术后 3 周无脑脊液流 出, 遂拔除引流管, 病人下地行 病例 3女性,5 腰椎椎管狭窄症及L~椎间盘突出 : 6 岁,
12 治疗方法 病例 I男性,5 LS 右侧极外侧型椎 走, . 一 : 6 岁, 痊愈出院。 间盘突出症。行 LS 右半侧椎板间开窗, 椎间盘切除, 单枚
腰部肌肉组织肥厚, 切口较深 , 感染早期仅以发热为主
要症状, 无神经根及马尾的压迫症状 , 容易导致误诊。 当患者
术后出现发热、 血象高时, 首先要排除切 口深部的感染, 可行
C 、 I T MR 检查。
发生切口深部的感染时, 应彻底清创 , 并尽可能行开放
维普资讯
润麻醉下切开, 引流出血性混浊液体 8 L 并有少量絮状 om ,
物, 取少量做镜检及细菌培养。 术中探查硬膜破口处, 1 以 号 镜检未见脓球, 故未行灌注冲洗治疗, 硬膜外放引流管接引 流袋, 应用抗生素治疗。 术后当天患者便能平卧, 右下肢抽搐
用清创后的闭合灌注冲洗还是开放引流, 没有一个固定的标
脊柱手术切口深部的感染在临床并不多见, 由于其结构
的特殊性 , 感染一旦发生, 治疗将是困难的。 采用常规的清创
常因为不能有效的引流导致感染无法控制, 而 细菌。伤口用双氧水、 反复冲洗后, 盐水 放置引流管灌洗, 缝 及灌洗治疗 , 对于存在脑脊液漏的病人, 在清 合伤 口。 手术后第 3 伤口发红, 天, 有分泌物渗出, 遂拆线、 拔 须再次切开清创开放引流 。
疼痛消失; 3 术后 d伤口引流均为血性液体, 引流物镜检有少
物, 每天引流量达 3O 5 L 每天行引流物镜检, 5~40 , m 脓球及
第 天时引流液无血色但为混浊的液体 , 并有絮状 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例, 1 女 2例; . 男 例, 年龄 4~6 量脓球; 5 3 5 岁, 平均 5 岁。 7 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胸椎椎管狭窄症 1 例, 例。 清创术后灌注冲洗, 感染不能控制再次清创开放引流 2例, 清创术后闭合引流 1 例。
椎手术 20例, 0 胸椎手术 5 3例, 腰椎手术 37例)发生切口 7 ,
深部感染 3 经治疗收到良 例, 好效果 ,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针, 因 准。 我科 自19  ̄20 年进行脊柱后路手术 60 其中颈 丝线再次缝合硬膜 1 喷涂耳脑胶后用明胶海绵压迫, 96 06 3 例(
行全椎板减压L~椎间盘切除。 术后患者腰腿疼痛消失, C g 斜行植入术。 ae 手术后患者腰及右下肢疼痛消失,8 后 症, 4 h d 发红, 急诊切开引流, 口流出黄色粘稠 伤 拔除引流管。 术后 5 开始每天下午发热, 3. C, 口 d 体温 86 伤 术后 5 伤口疼痛、 局部无发红、 发热及明显压痛 , 双下肢无疼痛, C 1. × wB 0 0 1。 , .0 .o 请 内 会诊考虑肺部感染, O/ N 08 02 。 科 L L , 给予抗生 素治疗 1 午后发热无任何改善, 周, 患者腰部伤口好, 右下肢 无疼痛, 直腿抬高试验 为 性。行腰椎 C 明 T检查, 可见伤口深
素。
特殊处理 , 常规应用抗生素及脱水剂治疗。因术中硬脊膜钙
化并与骨化的黄韧带紧紧粘连, 为彻底减压 , 术中切除约 10 iX10 i 的硬脊膜, . n . n c c 然后以 1 号丝线缝合修复缺损 的硬膜。术后引流管放置 4 d时, 引流液变为清亮的液体, 第 5 天拔除引流管。术后 1 0 d患者右下肢疼痛抽搐不能减轻,
伤口,周后脑脊液漏停止,周后伤口愈合。 2 3
病例 2女性,3 T ~。 : 4 岁,。 椎管狭窄症。 行椎管后壁切除 术, 术后当 日右下肢抽搐、 疼痛同手术前, 仰卧位时症状较 重。 考虑手术后双下肢肌张力明显改善, 抽搐疼痛减轻, 未做
诊应急诊切开清创, 并应用广谱的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
实用骨科杂志
第 1 3卷 , 5期 ,0 7年 5月 第 20
( . 西省 临汾 市 第 四人 民 医 院 , 西 临 汾 1山 山 0 10 ;. 4 0 0 2 山西 省 汾 西 县 人 民深部感染是脊柱后路手术较少见的并发症, 由于脊
柱手术切口的特殊性, 一旦切口发生感染, 治疗非常困难。 采
行 MR 检查, I 显示硬膜外血肿形成。急诊切开引流, 局部浸
脓液, 双氧水、 盐水冲洗, 放置引流管灌洗治疗 , 缝合伤口。 分
泌物培养出葡萄球菌。3 d后伤口再次出现分泌物, 再次清 创, 开放引流换药, 两周后伤口愈合。
2 讨 论
部局限的低密度区, 急诊切开探查, 流出约 5 L褐色粘稠 0 m 液体, 取少许做镜检和细菌培养, 镜检脓球满视野, 未培养出
维普资讯
J u n l fPrcia t o a dc 1 1 , . , a . 0 7 o r a a t lOrh p e isVo . 3 No 5 M y 2 0 o c
脊柱 后路 手术切 口深部感染的治 疗
杨林 王 文革 马海 生 李 仕 臣 , 国强 , , , , 泰 刘琦 冯卫 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