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 手术切口污染程度
21
❖ 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度
❖ 清洁切口1.5﹪-4.2﹪ ❖ 清洁污染切口≤10﹪ ❖ 污染切口10﹪-20﹪ ❖ 污秽切口20﹪-40﹪ ❖ 大于4小时的手术与小于2 小时的手术相比,前者
是后者3倍 ❖ 营养不良危险性增加7倍 ❖ 急诊手术大于择期手术
22
❖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2

定植
❖ 微生物在人体体内一定生境或解剖位置落 脚或存活但不引起疾病的状态
3

感染
❖ 病原体进入人体增殖并与机体相互斗争的 过程
❖ 是病因、宿主、环境三角的动态相持过程
❖ 医院感染、社区感染、医疗保健相关感染
4

❖ 炎症是感染的表现 ❖ 感染是炎症的生物学原因 ❖ 不是所有的炎症都是感染
5
❖ 手术切口的分类
❖ 年龄大 ❖ 肥胖 ❖ 营养不良 ❖ 糖尿病 ❖ 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 ❖ 吸烟 ❖ 免疫力系统的损伤 ❖ 术前住院天数
19

手术因素
❖ 不恰当使用抗生素
❖ 不恰当的皮肤准备
❖ 不恰当的外科洗手
❖ 手术室环境与设备
❖ 手术技术
❖ 手术衣和铺巾
20

其他因素
❖ 体温
❖ 吸氧浓度
❖ 组织灌注量
❖ 手术性质
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 准 ❖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14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 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 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PPT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PPT课件
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 术前病人准备
对择期手术,术前明确并治疗所有已存在的感 染,如果有感染存在,则应推迟手术;努力改 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二)术前皮肤准备
手术前一天晚上,病人应用抗微生物肥皂洗澡 或淋浴。手术部位必须先用肥皂和水清洗,再 用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术前皮肤准备,次序应是 从中央到周围。准备的区域必须足够大,包括 整个切口和邻近的皮肤,足以供外科医生手术 而不接触未消毒的皮肤。
不要使用剃刀剃毛,(皮肤有划痕,有助于细 菌聚集,从而增加感染率),只有毛发确实影 响手术时才去除毛发。必须去除毛发时,只需 去除切口及其周围的毛发,应在术前即刻选用 脱毛剂或使用备皮器去除毛发。剃毛和手术间 隔越长(最长24小时),感染率越高。
(三)术前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高风险或特殊手术,应针对可能感染的病原体, 通过静脉给予抗生素,药物的选择应遵循抗菌 谱广,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相对毒性小和 价格便宜等特点。正确的使用时间是在手术室 内,于开皮前30分钟~2小时内使用,切皮时 就使抗生素在组织内达到高峰值。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时切口的内源性污染 程度(是清洁的还是脏的伤口),而是否感染 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手术时间和病人的综合 情况。
导致SSI感染的其他因素还有手术技巧、术前 剃毛、引流物等异物的应用、微生物的致病力、 伴随其他部位的感染等。
患者相关危险因素
年龄(老年人和新生儿) 基础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
植入物或引流
手术相关危险因素
术者手和患者术野皮肤消毒不彻底 缝线的质量 手术小组人员携带微生物(皮肤感染等) 手术室环境,如保洁差、手术室通风差(新风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三 、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
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
隙)感染的证据。 3、 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
阴性,亦可以诊断。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
正确把握应用抗生素的时机
2847例择期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的前瞻性研究显 示
早期应用 (术前2-24小时):3.8%
术后应用 (术后3-24小时):3.3%
围手术期 (术后3小时内) :1.4%

术前应用 (术前2小时内)-C:las0se.n6, %et al. NEJM, 1992,326:281-6.
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 涂抹指甲油。
2.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 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 当参加手术。
3.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流程穿衣、戴帽、戴口 罩、穿鞋,不准带其它用物进入手术限制区。
引流的问题
正确把握外科引流的适应证 慎重对待“预防性引流”
不必要的引流可增加SSI的风险
必须放置引流时,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应在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 行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通过手术切口放置引流会增加SSI的风险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疼痛 输血
患者 糖尿病 吸烟 营养不良 肥胖 高龄 身体状况 药物 感染 放疗/化疗 术前住院时间长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WHO措施(2002)
1.已证明有效 清洁的手术环境、手术人员装束、术前住院天数、术前淋 浴、抗生素预防、无菌技术、术后伤口监测 2.未证明有效 熏蒸消毒
预防SSI干预方法
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正确脱毛方法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维持结肠直肠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 血糖控制 强制性感染报告:向公众报告NI率
。 二、手术工作人员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 指甲油; 2、正确穿戴口罩、帽子、手术衣、无菌手套和规范的外科 刷手; 3、有感染的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手 术型 缝线质量 血肿 预防性抗菌药物 机械压力
麻醉 组织灌注量 温度 吸氧浓度
3.手术后。 (1)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更换切口敷料前后严格手卫生 (2)换药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保持引流通畅,尽早拔除引流管。 (4)严密观察,及时监测。
手术切口按照污染的程度分类
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 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 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感染炎症但未化脓 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 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手术
5、采用正确的术前皮肤准备方法: ①用消毒皂沐浴。 ②尽可能不除毛发,如果需除毛发尽可能在术前剪毛。 ③严格进行手术区皮肤消毒,注意消毒范围与顺序。 ④铺无菌巾之前应对手术部位做标记,铺巾后不得移动无菌 巾。无菌巾力求干燥,提倡使用防渗透材质的无菌巾。 6、对于肠道手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应口服抗菌药物

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PPT演示课件

手术室感染预防与控制PPT演示课件

2023/11/29
32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五)手术后预防控制措施
1.切口缝合后覆盖吸附能力较好的敷料,渗湿后立即
更换。对无敷料的开放性伤口不可用水冲洗。
2.手术后24h~48h内须用敷料覆盖封闭的伤口,不提
倡覆盖时间超过48h。
3.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
切口”的次序,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则。
中尘埃粒子和细菌浓度。
5.正确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2023/11/29
31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四)手术中预防控制措施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规程。 7.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手术器械、 物品等如遇污染随时更换。 8.糖尿病和血糖不稳定者应在围术期监测的并采取 措施保持血糖稳定。 9.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根据病情尽早拔 除引流管。
简单标准
术后手术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脓 肿或蜂窝组织炎
尿培养阳性(1或2种)细菌至少大于
10 5/mL,伴或不伴临床症状
咳嗽;脓痰;胸片提示感染的新浸 润 导管插入部位发炎,淋巴管炎或脓性 分泌物 发热或寒战,且至少有1次血培养 阳性
5
医院感染的特点
由于医院是各种疾病集中的场所,因此病原体的种类比 1 较繁多,且来源也比较广泛。
2023/11/29
11
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2023/11/29
12
工作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出入 A 流程
术前备齐所需物品,术中尽 B 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频道
繁开门
C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管理 制度
手术人员按要求执行消毒隔离 D 制度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并
限制在无论菌区域活动

《手术部位感染的》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的》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的》 ppt课件
目录
•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 •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策略 •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 手术部位感染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后发生在 切口或手术部位周围的感染,包 括浅层和深层的组织感染。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 ,在手术前适当时间给予 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
手术室管理
空气净化
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定期 进行空气净化消毒。
人员管理
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严格控制 进出手术室的人员,并进行必要的 消毒和防护。
物品管理
对手术器械、敷料、药品等进行严 格消毒和储存,确保无菌状态。
01
02
03
提高手术成功率
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 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 高手术成功率。
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部位感染对患者生命 安全构成威胁,预防和控 制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 重要措施。
减少医疗成本
手术部位感染延长了患者 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 成本,通过预防和控制感 染可以降低医疗成本。
02 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
诊断流程
通过观察手术部位的症状和体征,结 合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培养,进行早 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抗菌药物为主,结合局部处理,控制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
治疗方法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 行治疗,同时对手术部位进行清创、引流等局部处理。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深入 研究,提高了对感染机制和 预防措施的认识。

手术切口感染 ppt课件

手术切口感染  ppt课件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 求。
需要局部降温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 引流充分。

ppt课件
13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 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 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 低蛋白血症等。

ppt课件
10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 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 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 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 引流充分。


ppt课件
14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 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 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ppt课件
15
手术过程中患者保温

1、保温意义 术中低体温导致氧摄入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 菌能力,氧摄入降低可降低胶原蛋白的沉积,导致伤口的愈合延 迟。 2、保温措施 手术室温度控制,室温控制在22-25 ℃;肠道正常 体温术前30分钟患者预热;尽量减少暴露部位;采用热灌洗溶 液。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治疗ppt课件

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治疗ppt课件

术后30天内(若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 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 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 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 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 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 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 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 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切口受到细 菌的污染,次要原因有切口血运不佳, 皮下脂肪层太厚,全身营养不良,抗菌 素应用不合理、吸烟、类固醇皮质激素 的使用、糖尿病等。次要原因使局部免 疫力降低,组织再生能力低,即使是极 少量细菌也可引起感染。
手术方面
1 术前住院时间 手术持续的时间
2
备皮方式及时间
3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4
手术室环境
5
手术器械的灭菌
6
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7 手术技术 预防性抗菌药物
类别 Ⅰ类(清洁)切口
Ⅱ类(清洁-污染) 切口
Ⅲ类(污染)切口
Ⅳ类(感染)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PPT课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PPT课件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 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 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 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 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 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11
预防SSI干预方法
手术期间给患者保温 血糖控制 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正确脱毛方法 强制性感染报告:向公众报告NI率 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2021/4/6
精选PPT课件
12
温度控制
术中低体温
氧摄入降低损害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氧摄入降低可减少胶元蛋白的沉积
• 伤口愈合延迟
30分钟的预热表明能降低感染率
2021/4/6
精选PPT课件
6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 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 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021/4/6
精选PPT课件
7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 后1年以内发生的深部软组织的感染,并符合 下列条件之一:
舒适是患者最重要的感受
确保所有患者任何时候的温暖
2021/4/6
精选PPT课件
13
温度控制
200 名结肠直肠手术患者
对照组- 常规术中加温护理 (保持34.70C的平均温度直到送入PACU)
处理组- 积极加温 (平均温度为 36.60C)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感染诊断标准ppt课件
参照一类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要点
v术中追加药物原则(给药够不够):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 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 倍以上,术中应追加一次
v给药时间(用多久药):一般不超过24 小 不 该 用 药 ) : 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
脏手术、关节手术等 3.异物植入类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
节置换、人工晶体植入等 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
Ⅱ/甲 Ⅱ/乙 Ⅱ/丙 Ⅲ/甲 Ⅲ/乙 Ⅲ/丙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无菌切口/切口化脓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沾染切口/切口化脓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良好
污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
参照一 污染切口/切口化脓
10

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v浅部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粘膜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 术后30天内 诊断标准:
v不属于切口感染: 1.缝线反应和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及少许分泌物 2.切口脂肪液化、积液清亮 3.伤口处皮下积液、积血
参照一类
手术切口感染易感因素
v患者因素: 高龄、糖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 者)、营养不良、其他部位有感染灶等
v术前准备阶段:术前住院时间过长、术前备皮过早、有指证未预防性使 用抗生素
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v深部切口感染: 术后30天内 (有人工植入物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

《切口感染》课件

《切口感染》课件
年龄、营养状况、手术时 间、切口类型、抗生素使 用等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 素。
预防措施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严格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预防 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02
切口感染的预防
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了 解是否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如糖 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
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
营养失调
03
对于长期感染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积极给予营养支持,促
进愈合。
05
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检查,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控制合并症,提高手术耐受 力。
手术室管理
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干燥、无菌,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细菌培养 监测。
手术过程管理
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 适当的抗生素,并确保使用正确的剂 量和时间。
03
切口感染的诊断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切口处红肿、疼痛、发热,有时伴有渗出液。
全身症状
发热、寒战、脉速、白细胞计数升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0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02
监测与报告
定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病例。
03
宣传教育
加强医院感染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合理使用 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 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 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 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
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 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 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3.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
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
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 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 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 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 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
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术后30天内(若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
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
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 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 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手术切口感染预 防与治疗
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常 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9.65%~17.65%。
手术切口正常愈合过程是损伤引起的非感
染性炎症过程(炎症过程,刺激切口两侧
的表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缔组
织细胞再生或增生,使切口两侧连在一
起)。手术切口感染是感染性炎症过程。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
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 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 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 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 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切口受到细 菌的污染,次要原因有切口血运不佳, 皮下脂肪层太厚,全身营养不良,抗菌 素应用不合理、吸烟、类固醇皮质激素 的使用、糖尿病等。次要原因使局部免 疫力降低,组织再生能力低,即使是极 少量细菌也可引起感染。
手术方面
1 2 3
术前住院时间 手术持续的时间
备皮方式及时间
Ⅳ类(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的手术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
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 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
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手术室环境 手术器械的灭菌
4
5 6 7
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
手术技术 预防性抗菌药物
类别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
切口 Ⅲ类(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
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 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 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愈合;如不见好转,局部出现波动感或有渗出者,应立
即敞开切口,清除坏死组织或异物,换药,待感染消退
,新的肉芽生成后,再处理,切缘距离较近可自然愈合 ,切缘距离较远,切缘拉拢后愈合或植皮后愈合(二期 愈合)。
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 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 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 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 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
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 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 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 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 则及换药流程。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 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
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 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 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 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 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手术切口感染的治疗
手术后切口一旦出现感染迹象,经反复局部消毒处理,
全身应用抗生素后,大多数都能使感染消退,切口一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