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学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
1.⼤黄鱼分类地位: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鱼纲鲈形总⽬鲈形⽬鲈亚⽬⽯⾸鱼科
黄鱼属
2.鱼类的体型
体轴分为三种:
头尾轴(主轴)<⾃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根轴线>
背腹轴(⽮轴)<⾃鱼体最⾼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
头部与躯⼲部的分界:最后⼀对鳃裂(圆⼝纲和板鳃类等);鳃盖⾻后缘(硬⾻鱼类)4.奇鳍
背鳍D 臀鳍A 尾鳍C /////偶鳍胸鳍P 腹鳍V
5.鳍的组成。
由⽀鳍⾻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质鳍条(软⾻鱼类);鳞质鳍条(硬⾻鱼类)
6.鱼类的⽪肤腺体系由上⽪细胞衍⽣⽽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类型。
三种:《盾鳞、硬鳞、⾻鳞》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
8.脊柱作⽤。
⽀持⾝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管的作⽤
9.尾鳍类型
(1)原型尾<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都对称>
(2)歪型尾<外形内部都不对称>
(3)正型尾<外部上下对称,内部脊椎⾻末端上翘>
10.肌⾁的基本单位。
基本单位:肌⾁细胞(肌⾁纤维)
11.鱼类的肌⾁分类
分类:平滑肌、横纹肌(⾻骼肌)、⼼肌
附加:硬⾻鱼类的轴上肌与轴下肌有呈条形暗红⾊的肌⾁,称为红肌,内含丰富⾎管与脂肪。
活泼游泳,⼤洋洄游鱼类,红肌特别发达。
12.鱼类消化管
包括⼝、咽、⾷道、胃、肠、肛门等
13.鱼类的取⾷器官类型
取⾷器官:齿⾆鳃耙(都在⼝咽腔中)
取⾷器官类型:
(1)捕捉型:⼝⼤,往往有利齿,鳃耙短⽽稀<鲈、带鱼、马鲛、真鲨等>
(2)吸盘型:⽆颌⾻,齿为⾓质突起,⾆上有齿<盲鳗、七鳃鳗等>
(3)吸吮型:吻呈长管状,⼀般⽆齿,⽆鳃耙<烟管鱼、海龙等>
(4)研磨型:⼝中⼤,齿强⼤,鳃耙中长,排列较稀<鹞鲼、鲷类等>
(5)⾷浮游⽣物型:⼝较⼤或中⼤,通常不能伸出,齿细⼩或⽆齿,鳃耙长⽽密<鲢、斑鰶、遮⽬鱼、姥鲨等>
14.胃组织的组成。
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等组成
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
肝脏、胰腺、胃腺
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及辅助呼吸器官
主要呼吸器官是鳃
辅助呼吸器官:⽪肤、肠<泥鳅>、⼝咽腔黏膜、鳃上器官
17.⾎球组成。
红细胞、⽩细胞、⾎栓细胞(⾎⼩板)
18.鱼类的泌尿器官,起源
鱼类主要泌尿器官是肾脏,发⽣经过前肾和中肾两个阶段。
肾脏起源于中胚层的⽣肾节。
19.鱼类的精⼦形态结构
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
根据形态结构分为螺旋形、栓塞形和圆形三⼤类。
栓塞形为七鳃鳗、鲟和肺鱼类特有。
真⾻鱼类精⼦为圆形。
20.鱼类的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1.鱼类脑的构造分区,组成。
分为5个区,分别为端脑、间脑、中脑、⼩脑和延脑,脑壁较厚。
端脑:脑的最前端,分为嗅脑和⼤脑两部分
间脑:位于⼤脑后⽅的凹陷部分,由上丘脑、丘脑、下丘脑三部分组成
中脑:脑腹⾯的基部(被盖)及脑背部的顶盖。
鱼类最⾼视觉中枢所在。
⼩脑:中脑后⽅单个的圆形或椭圆形体。
鱼类运动主要调节中枢
22.鳔由红腺分泌⽓体,由鳔管吸收⽓体。
23.鱼类的内分泌腺及组织。
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岛、后腮腺、性腺及尾垂体等
24.圆⼝纲
体裸露⽆鳞,细长呈鳗形,⾻骼完全为软⾻,⽆偶鳍,⽆肩带和腰带,亦⽆上下颌,⼜称⽆颌类。
脊索终⾝存在,⽆椎体。
具有单独不成对的⿐孔。
由内胚层形成的鳃处于肌⾁囊中各⾃开⼝于体外。
⼝为吸着式,⾆成为舐刮器。
齿为⾓质,起源于外胚层。
包括盲鳗⽬和七鳃鳗⽬。
25.软⾻鱼纲
内⾻骼全为软⾻,但软⾻中常含有多量的钙质沉淀,⽆任何硬⾻组织。
外⾻骼表现为盾鳞或棘刺或退化消失(体表光滑)。
脑颅⽆接缝。
鳍条为⾓质鳍条。
头部每侧有5~7个鳃裂,各⾃开⼝于体外;或有4个鳃裂,外被⼀膜状鳃盖,其后具⼀总筛孔。
雄性腹鳍内侧特化为交配器,称之为鳍脚。
肠短,具螺旋瓣;⽆鳔,⽆⼤型⽿⽯;泄殖腔或有或⽆。
卵⼤,体内受精,卵⽣、卵胎⽣或胎⽣。
尾为歪型尾。
两个亚纲:板鳃亚纲(鳃裂5~7个,上颌不与脑颅愈合)和全头亚纲(具膜状假鳃盖,具腹前鳍脚和额前鳍脚)。
26.硬⾻鱼纲
主要特征:
(1)内⾻骼或多或少为硬⾻性的,膜⾻的加⼊更促进⾻骼的坚硬程度。
(2)体外被⾻鳞或硬鳞,或裸露⽆鳞
(3)鳃裂外⽅覆盖以有⾻⽚⽀持的鳃盖,鳃间隔退化
(4)雄性腹鳍⾥测有鳍脚,尾鳍多为正型尾,肩带连于头⾻后⽅背⾯
(5)鳔通常存在,⼤多数种类肠内⽆螺旋瓣,⼼脏没有动脉圆锥
分为两个亚纲:内⿐孔亚纲和辐鳍亚纲
27.⽬前常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
鳞⽚、鳃盖⾻、⽿⽯、脊椎⾻、鳍条和匙⾻
28.鳍式
鳍条有硬棘和鳍条之分,⽤罗马数字代表鳍棘,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这种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的⽅式成为鳍式。
鱼类鳍的组成和各期的数⽬,是鱼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
举例:⼤黄鱼D.Ⅷ—Ⅸ,Ⅰ—31~34表⽰该鱼第⼀背鳍由8~9枚鳍棘组成,第⼆背鳍由1鳍棘和31~34鳍条组成
29.珠星
有些鱼类到⽣殖季节,雄鱼⾝体上的各个部位(鳃盖、鳍条、吻部、头背部等)出现⽩⾊坚硬的锥状突起,称之为珠星(追星)。
是表⽪细胞特别肥厚和⾓质化的结果。
鲤科鱼类常见。
30.侧线鳞
⼀般真⾻鱼类在体两侧中部,各有⼀列被管状侧线所穿过的侧线鳞。
31.头肾
⼀些硬⾻鱼类的肾脏前部有前肾的残余组织,成为头肾,它已不起排泄作⽤,变成⼀种淋巴髓质组织,具有制造⽩⾎球、⾎栓细胞与毁灭陈旧红⾎球的功能。
32.裸卵巢
裸卵巢(游离卵巢):卵巢裸露在外,不为腹膜形成的卵巢膜(或称卵膜)所包围。
代表种:圆⼝类、板鳃类、全头类、肺鱼类等
33.被卵巢
被卵巢(封闭卵巢):卵巢不裸露在外,⽽为腹膜所形成的卵巢膜所包围。
⼤部分真⾻鱼类属之。
34.性逆转
雌雄⽣殖腺转变的现象称为性逆转。
黄鳝从胚胎发育⼀直到性成熟期为雌性,成熟产卵后卵巢变为精巢
35.种群
种群是⽣活在同⼀地点、属于同⼀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这些种群在形态、⽣理和⽣态结构上有⼀定的特点,特别是在产卵习性上有所差距。
36.双名法(林奈提出此命名法)
⽣物命名法是每⼀种⽣物的学名都有⼀个属名和⼀个总名组成,这种命名⽅法就叫双名法。
37.幽门盲囊
⼤部分硬⾻鱼类在肠的开始处有许多指状盲囊突出物,是幽门盲囊(或称幽门垂)。
38.韦伯⽒器
硬⾻鱼类鲤形⽬第⼀⾄第三椎体的两侧有4对⼩⾻,分别以韧带相连接,4对⼩⾻连接内⽿与鳔。
39.⽶勒⽒器
⽶勒⽒管:前肾管纵裂为⼆,其中⼀根在若⼲时间内仍与前肾保持相通,但此后失掉这种联系,该管或退化,或在某些种类担负起输送卵细胞到体外的任务,称为⽶勒⽒管。
40.鱼类的主要特征
通常以鳃呼吸;⽤鳍帮助运动与维持⾝体平衡;⼤多数鱼体披鳞⽚;终⽣⽣活在⽔中的变温脊椎动物。
41.鱼类的体⾊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物学意义?
鱼体的颜⾊主要来⾃⾊素细胞,但还需要⼀种重要的反光体(反光体⼜称虹彩细胞)。
鱼类体⾊形形⾊⾊,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鱼类体⾊在⼀定程度上具有保护⾃⼰、攻击对⽅或迷惑对⽅、逃避敌害的作⽤。
对鱼类的⽣存具有特殊意义。
42.鱼类发光有何⽣物学意义?(百度得知)
诱捕⾷物;吸引异性;种群联系;迷惑敌⼈
43.圆⼝类、软⾻鱼类和真⾻鱼类的鳃在结构上有何不同?(P67~P69)
圆⼝类:具有特殊的鳃囊….
软⾻鱼纲:鳃裂…
真⾻鱼类:有伪鳃。
有发达的鳃盖,有鳃盖⾻⽀持,鳃盖后缘有鳃盖膜….
44..简述鱼类动脉循环的主要途径。
动脉循环:①腹侧主动脉→⼊鳃动脉→⼊鳃丝动脉→⽑细⾎管→出鳃动脉→鳃上动脉→背主动脉→尾动脉
②背主动脉或第⼀出鳃动脉→颈总动脉(分布到脑、上下颌、眼、⿐及吻等)
45.鱼类的脑神经有哪些?(10种)各属何种类型?(3种类型)
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
运动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混合神经:三叉神经、⾯神经、⾆咽神经、迷⾛神经
46.鱼类侧线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机理如何?
侧线是沟状或管状的⽪肤感觉器。
侧线管在体侧是通过鳞⽚的,头部的侧线由于膜⾻的形成,其管道常埋于膜⾻内。
侧线管内充满黏液,他的感觉神经丘就浸润在黏液中。
当⽔流冲击⾝体,⽔的压⼒通过侧线管上的⼩孔进⼊管内,传递于黏液,引起黏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摇动,从⽽使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47.鱼类的年轮形成?影响因素?(P272~P273)
春夏两季⾷物充⾜,摄⾷量⼤,⽣长迅速,在鳞⽚上形成较宽的轮带,称为宽带(夏轮);到秋后⼊冬鱼类摄⾷量少,⽣长就缓慢,在鳞⽚上形成较窄的轮带,称为窄带(冬轮),当年秋冬形成的窄带和次年春夏形成的宽带之间的分界线就是年轮。
影响因素:年轮的形成与⽔温及⾷饵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但绝不是营养或⽔温直接作⽤的结果。
还有⾃⾝因素。
48.鱼类的⽣长有哪些特性?影响鱼类⽣长的因⼦有哪些?
特性:1.鱼类在其适合⽣存的情况下,如⾷料充⾜,环境适宜,就可以继续不断地⽣长,直到衰⽼死亡为⽌。
2.鱼类长度⽣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之前。
3.鱼类不同的⽣长阶段,⽣长的表现不同。
4.⽣长存在雌雄差异。
5.⽣长有季节性变化。
6.不同纬度地区的鱼的⽣长速度不相同。
影响因⼦:饵料(饵料的数量、质量和个体⼤⼩均影响到鱼的⽣长。
鱼类各不同阶段是对⾷物的品种和数量有不同的要求。
)
温度(温度是影响鱼体⽣长的重要因素。
温度能改变代谢过程的速度,在适温范围内,代谢强度与温度成正相关。
)
光照(光线的刺激,通过视觉器官和中枢神经,影响到内分泌器官特别是脑垂体的活动,从⽽影响到鱼类的⽣长、发育。
)
化学因⼦(鱼类对⽔质的适应有⼀定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不仅⽣长受到阻碍,⽽且还会有死亡的危险。
)
⽔体的⼤⼩(容纳鱼的总容积的⼤⼩,可以影响鱼的⽣长。
⼤⽔体中氧⽓充⾜、饵料丰富,栖息、活动场所⼴阔,⽣长强度就⾼,个体长得⼤。
)
49.年轮形成的实质是什么?试述鳞⽚上的年轮、副轮、幼轮和⽣殖轮形成的原因和鉴别特征。
年轮是鱼体内在遗传特性、⽣理机能与外界⽣活条件共同作⽤,鱼体重新建⽴适应性代谢过程,开始新的⽣理周期的结果。
副轮⼜称假轮、附加轮,它是鱼类⽣活中所发⽣的⾮周期的、偶然的变化所引起的。
如饵料不⾜、⽔温变化等外在原因和诸如疾病等内在的原因,使它们⽣长速度突然受到很⼤的影响,以致在鳞⽚上留下了痕迹。
这种痕迹都称为副轮。
(1)副轮没有年轮那么清楚。
(2)它只出现在鳞⽚的某⼀区域。
(3)仅在某些鳞上出现。
(4)宽带在副轮之前或之后都较正常的狭窄
幼轮也是副轮之⼀,位于鳞⽚的中⼼区的⼀⼩环圈,容易与第⼀年轮相混。
幼轮不⼀定在某⼀种鱼的每⼀个个体上都存在,有些个体上有幼轮,另⼀些却没有。
检别幼轮的⽅法:可以把秋季捕到的当年鱼或早春捕到的未满⼀周岁的鱼的长度,对照根据鳞⽚推算出⼀龄鱼的长度。
⽣殖轮是由于⽣殖作⽤⽽形成的轮圈。
(1)⽣殖痕的表现是在鳞⽚的测区可以看到环⽚的断裂、分歧和不规则的排列;
(2)在鳞⽚的顶区常⽣成⼀个多少是变粗了的暗⿊⾊环⽚,这环⽚通常断裂成许多细⼩的弧形部分,环⽚的边上时常紧接⼀个⽆结构的、光亮的间隙;
(3)有由于⽣殖⾏为⽽造成鳞⽚损坏、折断等造成被腐蚀的轮圈。
再⽣鳞鱼的个别鳞⽚由于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脱落,在原有部位⼜长出的新鳞称为再⽣鳞。
再⽣鳞的中央部分已看不见有规则的环⽚,正常的环⽚是从鳞⽚已经重新形成的那⼀年开始发⽣的。
这样的鳞⽚不适⽤于年龄鉴定。
50.鱼类洄游的类型和影响洄游的因素
通常根据鱼类洄游的⽬的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影响因素:
⼀、外界因素剌激
1 、鱼类从不定向的运动到周期性的定向洄游常与⽓象⽔⽂条件的变化有关,主
要是⽔温的变化。
⼀些鱼不适应低温,冬季从甲→⼄,⽔温是产卵的越冬洄游刺
激信号。
2 、化学剌激⽔的化学成分,包括盐度是影响鱼类,特别过河⼝性鱼类洄游的
重要因素之⼀。
3 、⽔流⼀些鱼卵和仔稚鱼的被动洄游,完全受⽔流⽀配,溯河鱼类洄游表现
为“正趋流”,降河鱼类洄游“负趋流”
4、饵料⽣物
5、太阳、⽉亮、地磁场等的定向导航作⽤。
⼆、内在因素
1、激素影响特别是性激素分泌,导致产卵的洄游;甲状腺活跃,调节渗透压
2、鱼体⾎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机制的变化。
三、历史因素
现在洄游轮廓、分布保留着过去某⼀地质年代环境的痕迹,⼀般与冰川期相关。
51.鳔的机能
(1)鳔的⽐重调节作⽤
(2)鳔的呼吸作⽤
(3)鳔的感觉作⽤
(4)鳔的发⾳作⽤
52.鱼类的头部主要器官?各器官构造与鱼类⽣活习性有何适应性关系?
主要器官:吻、⼝、须、眼、⿐、鳃孔(鳃裂)、喷⽔孔。
吻:板鳃类和鲟类的吻⼀般⽐较发达。
摄⾷、防御
⼝:鱼类捕捉⾷物的主要⼯具、呼吸时⽔流进⼊鳃腔的通道。
⼝的形状、位置,主要与鱼类⽣活习性及⾷性有关。
硬⾻鱼类的⼝可以分为:上位⼝、下位⼝及端位⼝。
凶猛⾁⾷性鱼类:⼝裂较⼤,齿尖锐锋利。
深海鱼类:⼝更⼤,齿尖锐。
温和⾁⾷性鱼类:⼀般⼝裂较⼩。
有些⾷浮游⽣物的鱼类:⼝裂很⼤。
烟管鱼等:⼝延长呈管状,⼝很⼩,开⼝于管状吻的前端。
须:须上有味蕾分布,辅助鱼类发现和觅取⾷物。
深海种类颌下常具⼀长须,分叉呈树枝状,在⼀些末梢上可能具有发光器。
眼:⼀般多位于头部两侧,随鱼的体型或⽣活⽅式⽽有不同变化。
鱼眼既⽆泪腺,亦⽆真正的眼睑。
眼完全裸露。
扁平的鱼类:眼转到头顶。
鲽形⽬:眼睛扭转在体之⼀侧。
弹涂鱼:眼⼗分突出,且能左右转动观看四⽅。
盲鳗:眼已退化。
深海鱼类:有些种类已退化为盲鱼,⽽有些种类的眼则变得特别⼤。
若⼲鲱形⽬和鲻形⽬:脂眼睑
某些鲨鱼:瞬膜
⿐:主要的嗅觉器官,由⼀些多褶的嗅觉上⽪组成嗅囊,嗅囊以外⿐孔与外界相通,不兼作呼吸道作⽤。
圆⼝纲:⿐孔只有⼀个,开⼝于头部背⾯的正中央或头部前端。
软⾻鱼类:位于头部腹⾯⼝的前⽅。
⼝⿐沟:有些鲨鱼连接⿐和⼝隅之间的沟状结构,⽔由⿐孔经⼝⿐沟到⼝,可以看作是⿐孔通⼝腔的最原始型的通道。
硬⾻鱼类:绝⼤多数每侧均有两个⿐孔:前⿐孔为进⽔孔,后⿐孔为出⽔孔。
由⿐瓣隔开。
少数硬⾻鱼类每侧只有⼀个⿐孔。
除肺鱼等⼀些种类,⼀般⿐孔不与⼝腔相通。
鳃孔(鳃裂):鱼类头部后⽅两侧的孔裂。
与呼吸有关。
圆⼝类:鳃裂均个别开⼝成圆形。
板鳃类:共5—7对鳃裂,在鲨类开⼝于头部的两侧,在鳐类则开⼝于头部腹⾯。
全头类:具有⼀⽪褶的假鳃盖,从外观上只看到⼀对鳃孔。
所有的硬⾻鱼类都具有鳃盖,并有⾻骼⽀持,在外观上只能看到⼀对鳃孔,鳃盖边缘具有⽪质鳃盖膜。
黄鳝:左右鳃孔在腹⾯愈合为⼀。
喷⽔孔:⼤部分软⾻鱼和少数硬⾻鱼类在眼后⽅的⼀对孔。
实质上是⼀个退化了的鳃裂。
板鳃鱼类在⽔底潜伏时,改⽤喷⽔孔引⼊⽔流进⾏呼吸,可避免泥砂进⼊鳃腔。
⼀般鳐类的喷⽔孔特别⼤,鲨类的喷⽔孔⼩或退化
53.试述淡⽔鱼类、海⽔软⾻鱼类和海⽔硬⾻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普通动物学382页)淡⽔鱼类: 体液为⾼渗溶液。
体外淡⽔不断通过半渗性的鳃和⼝腔黏膜等深⼊体内,肾脏借助众多肾⼩球的泌尿作⽤,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尿液,保持体内⽔分平衡,丧失的盐分由肾⼩管重吸收。
海洋鱼类:低渗性体液。
海产硬⾻鱼类: 靠吞饮海⽔、泌盐细胞泌盐,减少排尿调节。
海产软⾻鱼类: 在⾎液中保持较⾼的尿素,调节⽅式同淡⽔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