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创”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拘一格“创”人才
作者:董伟
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5年第03期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新课程理论的推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愈来愈受到当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谈起创造,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如何才能培养出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通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分析出了妨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把“六大解放”看作是培植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老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陶先生的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着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黑点,分别拿到低年级与高年级让学生辨认.结果低年级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小蝌蚪,有的说是葡萄,有的说是黑眼睛……而在高年级,答案却惊人地一致,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是一个黑点.由此可见,在富于创造性的想象思维方面,高年级的学生往往不如他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大胆活跃.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第一幅画是很多学生走进学校念书,他们的头有圆,有方,有三角形…….第二幅画是这些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讲,讲台前有位老师在讲课,而他的头是圆的.第三幅画是,这些学生毕业后走出学校,他们的头都变成圆的了.这幅漫画的题目是“如此教育”.看到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则是环境的束缚.学生的头脑“被裹头布缠了起来”,主动性受到压抑,无法进行创造性学习.我们的老师应从这些事例中觉醒,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好的个性,发挥创造的潜能.因此,陶行知先生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在我们的数学课上,作为老师更加不可扼杀学生的思维,不可抹灭学生灵感的火花.有一次在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我出示了一道题,解关于x的方程:x2-2ax+2a-1=0 (a 为常数),学生给的第一种解法是求根公式法.
解因为Δ=(-2a)2-4(2a-1)=4(a-1)2≥0,
所以x=2a±4(a-1)22=2a±[2(a-1)]2,
所以x1=1,x2=2a-1.
我没有马上跳过这道题,而是继续追问有无其它解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又给出下列解法.
解法二(x2-1)-(2ax-2a)=0,
(x+1)(x-1)-2a(x-1)=0,
(x-1)(x+1-2a)=0, x1=1,x2=2a-1.
解法三(x-1)[x-(2a-1)]=0,x1=1,x2=2a-1.
解法四 x2-2ax=-2a+1,x2-2ax+a2=a2-2a+1,
(x-a)2=(a-1)2,x-a=±(a-1),
所以x1=1,x2=2a-1.
解法二与解法三都属于因式分解法,而解法四是配方法.四种解法完成后,我让学生讨论哪一种解法容易想到?哪一种方法最简便?通过两道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彻底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几种解法的优劣性,从而对解法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
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用脑不用手,或用手不用脑都不能发挥创造的潜能,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到“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所以陶行知还主张“解放儿童的双手”.他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中国的孩子,大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所以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中国的学生跟外国的相比,大多理论知识都非常好,但一碰到实验操作就缺乏经验.所以在当今的形式下,提出解放学生的双手是十分重要的,勤于动手,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只有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才会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从小就非常理解支持他,让他自己动手,从不阻碍他,最后他终于成了“发明之王”.可中国的孩子有这种机会吗?这怎能不令我们深思?
作为数学老师,在课上也要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比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节的学习中,教材中是通过关系:P的面积+Q的面积=R的面积(如图1所示),用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得出的.这种归纳方法是否正确呢?学生可能会有疑问.
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剪四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它们拼成我们所熟悉的图形,通过面积关系从理论上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成立.学生通过积极动手拼图,互相讨论,在加上老师的点拨,可以拼成如下图形,利用面积关系,列出等式,而完成证明.
(a+b)2=4×12ab+c2 c2=4×12ab+(b-a)2 (a+b)(a+b)2=2×12ab+12c2
整理可得:a2+b2=c2 整理可得:a2+b2=c2 整理可得:a2+b2=c2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认为:解放儿童的眼睛,不要让儿童“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眼睛看事实”.教育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大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牛顿可以通过对苹果落在地上这一微小的现象加以观察研究,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眼睛的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所以,我们大家都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到事物,帮助孩子“擦亮”眼睛,使他们会看,要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帮助孩子确定了观察对象之后,要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第二要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第三,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观察方法.第四,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儿童的眼睛”不是表面上孩子能看得见东西就行了,而是让孩子会看,会观察,会思考,会分析,这才是真正的对眼睛的解放.
比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刚开始,学生对两圆位置关系在头脑中的形象很零散,不完整,如果此时施教者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用一个圆形教具在黑板表面上从左至右的滑动,在滑动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看,一边思考,一遍不行滑两遍,那么我想在学生看完之后,便会在脑中很形象地显示出5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再比如在研究《轴对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些轴对称图形,在课上,教师可以当场折叠,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可以感受到轴对称图形沿其对称轴折叠后确实是可以重合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也消除了学生心中的“是否重合”的疑问.
四、解放儿童的嘴巴
陶行知主张解放儿童的嘴,他认为“儿童应当有言论的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并且高兴的心甘情愿的和先生说.”去过美国读书的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美国的学生上课真是太自由了,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发言,而且还可以同老师辩论,老师和学生没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满着宽松和谐的气氛.” 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乱动.学生上课要想发言,必须是先举手,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早已适应.
陶先生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而有了“疑”,则必须“问”,小孩子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陶先生说:“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从前写过一首诗,是发挥这个道理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毫不夸张的说,“问”正是创造的源泉与起点,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导火线.可惜的是一些家长和教师不许孩子多说话,尤其不让孩子“异想天开”地问.
在我们的课上,很多老师不希望学生乱说话,乱插嘴.我曾经在讲一个题目时,自以为讲得很详细,很到位,为了节约时间,便想赶紧讲下一道题目,但是突然下面有一位同学说了一句;“为什么这样做啊?”我一愣,这可是个中等生啊!难道还有很多学生不会吗?便让没理解的同学举手,出乎意料,好多人举起了手.原来他们虽然理解了我讲的方法,但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的?还是没有真正弄懂.于是,我同学生一起重新认真详细地分析了一遍,直到他们会心地点点头,告诉我真的搞明白了.
有时候,在课上,对于学生的突然提问,不应该回避,更加不应该责怪他们扰乱课堂秩序,我们应该灵活地处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锻炼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我们小孩子的精神营养非常贫乏.”因此,他强烈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
陶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作为老师,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比如,在八年级的《解直角三角形》学完后,有一个课题学习《高度的测量》.一般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都是在教室里,理论性地在黑板上讲解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和所用的测量工具.学生听了比较抽象,有的地方难以理解.实际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带好工具到户外去,让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自己去挑选要测量的物体,让他们自己应用手中工具去设计测量方法,最后把测量工具、方法、数据等记录下来,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去得到被测物体的高度.我想这一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肯定可以得到一个好的提高.
“鸟笼式的学校”与“放大的鸟笼式的学校”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使孩子的空间得到真正的解放.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
在孩子时间安排方面,陶先生也有自己过人的见解,他说:“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是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但现在有些学校一天安排八、九节课,自习课很少,这样便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时间,没有时间去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更加没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虽然,“减负”的口号已喊到现在,但在“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地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双休日,使学生承担了过重的学习压力而苦不堪言.
现在有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下令,不许学校让学生早到校,不许学校在放学后让学生留下补习,不许学校双休日开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并时不时地到各个学校去检查,如果发现违规现象便给予学校处罚,通过这些手段来保证学生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知道:解放学生的时间是彻底解放学生的基础,只有有了时间的解放,才能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去积极地创造.
“六大解放”思想是陶先生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教育者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理论依据. 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以彻底地解放学生为己任,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