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

2020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100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相适合。

C.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C.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不同。

2020高考100条文化常识

2020高考100条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知识100题(附答案)A.空穴来风B.三人成虎(B)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月亮B.姻缘(A)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2、美女、美人;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这里的婵娟是第三种。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C)屠苏,酒名。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A)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

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忠耿正直B.刚愎自用(A)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侠义,如关羽、妾维;黑色的脸谱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如包拯、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绿色的脸谱表粗豪暴躁,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表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B)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训练(文化常识)

古文化判断题100练(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5月复习:文化常识专练(附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言文知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答案:A,股指的就是大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3.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

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答案:C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高考复习2020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2020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

2020高中语文文化常识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2.《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A.谥号、年号、年号B.庙号、谥号、年号C.年号、尊号、庙号D.尊号、谥号、庙号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

B.《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

C.“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大学》,指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内在本质的探究来获得真知,开启智慧。

D.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明史》等,这些史书采用的是编年体体例。

4.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题为《忠义水浒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B.《滕王阁序》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请缨”指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后用以指投军报国;“弱冠”,古代以十八岁为弱年,行冠礼,以示成年。

C.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在南下探亲时,路过南昌滕王阁在席间赋诗,并写下了此片序,是一篇骈体文。

D.《陈情表》中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制度的“秀才”含义不同。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2020年高考语文常考文化与文学常识(最新最全)

.文化与文学常识。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1.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B学#科.网【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10 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

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 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答案】(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五至八)

五、天文地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并不是出于繁荣科学、促进发展的目的,而是为了从天象中得知上天对帝王的警示,得出吉凶的变化,从而趋吉避凶。

地理,主要是我国古代历代的行政区划。

(一)天文历法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

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

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点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2.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

“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点拨 “既望”指阴历十六日。

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

3.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点拨 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4.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

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点拨 古代计算时辰、时刻主要是依据木表和滴漏。

木表又叫“圭表”,即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盘中心竖一个标杆,根据太阳的投影确定时刻。

滴漏适用于夜间计时,用壶盛水,壶底有孔,壶中有一标杆,上有刻度,随着漏壶滴水,水位下降,即可以水位刻度计时。

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赤道,即地球上的“赤道”作为标志。

(×)点拨 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赤道。

(二)地理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6.古代文章中的“江河”多专指长江、黄河。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5类古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5类古文化常识

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Βιβλιοθήκη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
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5类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 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 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 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 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 妙法,提高识记效率。
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 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 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 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 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 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 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 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 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 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 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 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2020高考语文最新模拟题文化常识检测练习(带答案)

2020高考语文最新模拟题文化常识检测练习(带答案)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还应注意本题考点设误点常在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上,越是常见的越应该记熟记准,不可似是而非!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即被称作“太学生”。

B.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祭天和配祀宗祖等。

(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天下都安定了,原野没有战火,然后可以大修明堂辟雍了。

)C.八坐即“八座”,是朝廷执事大臣的合称,晋代包括尚书令、左右仆射、诸曹尚书,但不管几人,皆用此称。

(时王国宝谄于会稽王道子,讽八坐启以道子为丞相,加殊礼: 当时王国宝奉承讨好会稽王司马道子,婉言劝说朝廷执事大臣上奏让司马道子做丞相,加以特殊的待遇。

)D.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中吏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吏部掌管官吏任免、升降、考核、封勋以及典礼等事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至正,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至正二年,登进士第)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考课,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

) D.知府,别称“太守”、“府尹”,是中国古代地方官职名,是州府一级最高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

2020高考专项复习——文化常识全国Ⅰ卷1.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2019)2.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2019)3.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2019)4.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019)5.《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018)6.“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2018)7.“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寝堂前东边的主阶,表示皇帝即位,登基。

(2018)8.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2018)9.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017)10.姻亲,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而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2017)11.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2017)12.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2017)13.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016)14.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2016)15.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但不可以用“有司”来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2016)16.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2016)17.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2015)18.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2015)19.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古文化常识(一)江苏省淮安市阳光学校胡建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制度一、官职沿革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基础专项练8文化常识

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基础专项练8文化常识

基础专项练 8文化知识1.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先人所生之地或其伟绩而恩赐姓氏。

多指以国姓恩赐元勋,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常常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倘若节等称呼。

使持节得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近似用语现象有好多,比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D.薨:先人对身死有多种方式的描绘,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逝世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许封王的贵族。

2.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

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牍”。

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开创,以后每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主帅,是统率军队的最高将领,在其麾下辅助的副将称为“裨将”。

“三个臭皮匠”中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谣传。

D.休致,本意是将职位还给朝廷,在古代,官员可因年迈或身体原由主动请辞,休致后仍旧可能被朝廷从头起用。

3.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念书人。

古代荣华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平时起居注官”是清代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资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荣膺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华或有特别功绩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识渊博、文辞清丽、能起草朝廷平时文稿的人材。

4.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四海”在古代文籍中一般用来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B.先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五至八)五、天文地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并不是出于繁荣科学、促进发展的目的,而是为了从天象中得知上天对帝王的警示,得出吉凶的变化,从而趋吉避凶。

地理,主要是我国古代历代的行政区划。

(一)天文历法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

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

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点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2.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

“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点拨“既望”指阴历十六日。

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

3.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点拨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4.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

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点拨古代计算时辰、时刻主要是依据木表和滴漏。

木表又叫“圭表”,即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盘中心竖一个标杆,根据太阳的投影确定时刻。

滴漏适用于夜间计时,用壶盛水,壶底有孔,壶中有一标杆,上有刻度,随着漏壶滴水,水位下降,即可以水位刻度计时。

5.古人认为恒星相互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就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选择了黄道和赤道,即地球上的“赤道”作为标志。

(×)点拨这里的“赤道”不是指地球上的赤道,而是指天赤道。

(二)地理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6.古代文章中的“江河”多专指长江、黄河。

(√)点拨如《史记·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此句中的“河”即专指黄河。

7.“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点拨如《夏日绝句》中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关内,指山海关以西地区,四川康定以东地区,甘肃嘉峪关以东地区;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点拨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多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9.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四关之中取名为“关中”。

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点拨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关中也称“三秦”。

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点拨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1.秦汉前古代越族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点拨如《过秦论》中的“南取百越之地”。

12.“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点拨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

狭义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点拨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4.“塞外”又名塞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等地。

(√)点拨塞,指要塞,万里长城当然是最大的要塞。

所以“塞北”即指万里长城以北,也称“塞外”。

其中塞有边界之意,意指历史上汉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

不同时期的塞北位置也不一样。

15.“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点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16.“少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部。

汉宣帝许后葬于鸿固原,因其陵小于汉宣帝的杜陵,故称“少陵”。

(√)点拨唐代诗人杜甫曾居于陵西,并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17.“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

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

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千米。

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点拨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朝等均定都于长安。

六、传统节日(一)春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年”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

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

夏商时期产生夏历,夏历把月亮的圆缺周期称为“月”,一年被分为十二个月。

(√)点拨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

在两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

这就是历法的雏形。

2.“二十四,扫房子”,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点拨过年的习俗还有祭灶、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二)元宵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3.元宵节,为每年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

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求好的收成。

(√)点拨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事活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活动,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另一种是道教活动,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节,把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把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此三者合称“三元”。

人们在正月十五日用燃灯来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

4.元宵节时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

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点拨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元宵节让人产生家园之感,种种仪式和庆典中,体现了天人共舞、万物祥和的情景,让人感知宇宙一体、幸福快乐的情怀。

(三)清明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5.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

(√)点拨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代表着春耕春种的时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节日,后来人们渐渐地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而寒食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6.清明节除了祭扫外,还有“插柳”的习俗。

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春季妇女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留恋。

(√)点拨清明还有荡秋千、蹴鞠、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以及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

(四)端午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7.阴历五月初五为“端午”。

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吴国被无辜杀害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

后来,经历代帝王出于宣扬忠君思想的目的而大力弘扬,大多数人都以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

(√)点拨“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称“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

8.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源于屈原投汨罗江后,人们纷纷划着龙舟,把糯米和面粉饼子投入江心,避免鱼虾咬吃屈原的尸体。

(√)点拨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

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端午节文化。

(五)中秋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中秋”,顾名思义,就是时值秋季的正中,指阴历八月十五日。

这一天晚上,月圆桂香,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祭月。

(√)点拨中秋拜月、吃月饼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祖先或身处远方亲人们的思念,感念天地对丰收的恩典和对生命的养育之恩。

(六)重阳节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点拨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汉朝时期,民间广泛流行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唐朝时期,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明朝时期,每逢九九重阳,皇帝也开始加入登高览胜的行列;到了清代,重阳节的习俗更为丰富多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七、古籍文化(一)史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史书叫“正史”。

(√)点拨正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大部分是官修的。

其他还有私史和野史。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翔实的编年体史书,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点拨《左传》主要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记叙了当时重要政治人物的活动和言论。

同时,《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

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善于用简笔勾勒战争场面,生动畅达。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据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点拨《国语》记载了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的514年间的历史。

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

《史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典籍,也是我国史传文学的集大成者。

(√)点拨《史记》中的文章对于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史记》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

5.《汉书》又称《前汉书》,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研究西汉历史的基本文献。

(√)点拨《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的先河,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