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训练高考语文复习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模块四 语基 默写 文言文阅读 第30练 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模块四 语基 默写 文言文阅读 第30练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熜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学: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全程训练计划 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全程训练计划 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不分版本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根底过关1.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答案:C解析: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

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

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人在其中不可随便进出。

答案:D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答案:D解析: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3)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3)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3)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

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D.“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

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 古代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3分)D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

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B(“劾死”指判决死罪。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

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小题天天练30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小题天天练30 Word版含答案.doc

小题天天练30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3月29日韩国政府对乐天免税店处以15亿3600万韩元的罚款,在眼下中国各种反制不断升级的情况下,韩国政府这笔巨额罚款无疑让乐天风声鹤唳....。

②当巨大的凌辱降临在自己或者亲人身上时,是忍受凌辱还是挺身抗暴?“聊城辱母杀人案”一审结果是于欢被判无期徒刑,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应,言人人殊....。

③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三者重足而立....。

④联合国发布的《2017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尽管国际社会为解决粮食问题心劳..日拙..,世界各地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的人数还是出现大幅攀升。

⑤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让其他国家相形见绌....。

尽管政府密切监督着电子商务,但少有人因此受到困扰。

⑥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④⑤D.③⑤⑥解析:①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使用错误。

②言人人殊:说的话各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使用正确。

③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使用错误。

④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得不到好处,处境反而越来越差,贬义。

使用错误。

⑤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相比,显得远远不如。

使用正确。

⑥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望文生义。

此处应为“险山恶水”。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1月登陆央视9频道的吉林电视台大型制作的人文电视纪录片《长白山》,充分体现了吉林人对长白山文化的自信。

B.直接去讲道理,有时很难以把道理讲明白,而借助打比方就能增强表达的感染力,有助于理解。

C.石油业一些分析师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增长迅速,有望超过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再次成为全球头号产油大国。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29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29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答案:C解析: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

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

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人在其中不可随便进出。

答案:D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答案:D解析: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2)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2)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2)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第,即登科。

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

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C 年号制度从汉武帝开始1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项“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授任湖州司士曹事,不久授任太学博士”可以分析出“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下,官署名。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

B.搢绅,亦作“缙绅”。

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

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

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

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戟支,戟是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戟支是戟上横出的刃。

B.牧,意思是驭民如牧畜,后为官职,为古九州之行政长官,手掌军政实权。

C.密诏,指古代皇帝下达的秘密诏书。

文中的密诏藏在衣带中,又称衣带诏。

D.使君,汉称刺史为使君,汉之后是对普通长官的尊称;也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B.玺,又称玉玺,传国玉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皇权的象征。

C.癸未,干支纪年法最早创立于商朝,是现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年法。

D.梓宫,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文中指汉宣帝赐给霍光的棺材,以示隆重尊崇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称作“登庸”“御极”“践祚”“践极”“践统”“登极”。

B.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的祭祀。

包含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

C.太守,古代地方职官,是战国至秦朝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主要负责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政治事务。

D.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2文言虚词专练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2文言虚词专练含解析

天天练32 文言虚词专练基础过关一、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答案:结构助词,的。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连词,和。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答案:介词,在。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介词,表被动。

5.及其所之.既倦( )答案:动词,往,到达。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连词,却。

7.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介词,把。

8.斧斤以.时入山林( )答案:介词,按照。

二、选择题。

9.与“不出,火且.尽”中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D.且.焉置土石答案:B解析:A项,连词,表示让步,尚且;B项,与“不出,火且尽”中的“且”都是副词,将要;C项,副词,暂且;D项,表示递进,况且。

10.与“天下事有难易乎.”中的“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B.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答案:B解析:A项,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呢”;B项,语气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与例句同;C项,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D项,介词,相当于“于”。

11.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谨食之,时而献焉.B.且焉.置土石C.然力足以至焉.D.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答案:A解析:“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与A项中的“焉”均为代词,相当于“之”。

B 项,疑问代词,哪里。

C项,代词,那里。

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2.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皆以美于.徐公C.春水碧于.天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答案:A解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与A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对于。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保分题目天天练(三十)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保分题目天天练(三十) Word版含答案.doc

保分题目天天练(三十)一、古代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解元。

B.古书典籍中所说的“白虹贯日”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虹”实际上是“晕”,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C.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二、语言文字运用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市居民用户水价调整听证会如期举行,与会者________,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

②这次会议是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大家无拘无束,________,共谋发展大计,同绘美好未来。

③在发言中,大家态度诚恳,________,认真查找各自存在的问题,达到了相互警醒又相互提高的效果。

A.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B.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C.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推心置腹畅所欲言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社会一旦陷入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恐慌中,个人安全与权利便无从谈起。

因此,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容忍,就是对生命的残忍。

B.专家呼吁,人们要综合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大家的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注重价格杠杆在其中的作用。

C.雨过天晴,天空湛蓝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就像初生的孩子。

一股股风带着尘土的泥味,钻进了鼻孔,带有雨后的清凉,荡涤了全身的炎热。

D.心脏病是英国最大的“杀手”,每年导致约7万多人丧生。

而在美国,有500多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每34秒钟就有1人因心脏病死亡。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天天练31 古代文化常识(一)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天天练31 古代文化常识(一)

天天练31 古代文化常识(一)[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

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第四轮基础专项练31古代文化知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第四轮基础专项练31古代文化知识

基础专项练 31古代文化知识1.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洗马,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

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

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本的官,直至清朝均沿设。

B.拜,授与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再如: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传记》) 。

C.擢,提高没有官职的人。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宋史·唐震传》) 。

拔:在原官职上提携。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 。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优秀官员或其余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呼。

2.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先人所生之地或其伟绩而恩赐姓氏。

多指以国姓恩赐元勋,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常常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倘若节等称呼。

使持节得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近似用语现象有好多,比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D.薨,先人对身死有多种方式的描绘,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逝世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许封王的贵族。

3.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国古代表示官职改动有特意的词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谪的有降、署等。

B.明清期间,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

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C.“保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户籍编制,以便统治者经过层层管理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

D.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 九个月 ) 、小功服 ( 五个月 ) 的亲族。

4.以下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孝廉,汉武帝时经过全国一致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一定年满四十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简称“乞骸”。

答案:C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

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

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答案:C
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

“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答案:C
解析: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答案:D
解析:“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答案:C
解析:“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如“驾崩”“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答案:C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能力提升]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

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答案:D
解析: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

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答案:D
解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

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答案:D
解析:“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

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

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答案:A
解析:“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宫廷舞曲。

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

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八九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

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答案:C
解析:期颐,指人百岁。

人八九十岁称“耄耋”。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答案:C
解析: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