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2),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李密《陈情表》)(3)。
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6),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
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
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
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
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
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
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
经进图籍,论次精审。
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
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
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
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
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
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
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
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
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
2015——2019年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
2017年全国2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 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 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 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 师”,现代泛指首都。
“尹”,2017年全国Ⅰ卷考查“私禄”,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下车”和“ 官职科举
收考”,2017年全国Ⅲ卷考查“状元”“近侍”和“告老”,2016年全国Ⅱ
卷考查“吏部”,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有司”,2016年全国Ⅲ卷考查“礼
部”“教坊司”,2015年全国Ⅰ卷考查“兵部”“登进士第”。
2019年全国Ⅰ卷考查“诏令”“礼乐”“就国”,2019年全国Ⅱ卷考查“黥” 2018年全国Ⅰ卷考查“赴阙”“践祚”“逊位”,2018全国Ⅱ卷考查“顿首”, 礼制常识 2018年全国卷Ⅲ考查“陵寝”“株连”,2017年全国Ⅰ卷考查“姻亲”和“母忧 ”,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移疾”,2016年全国Ⅰ卷考查“建储”,2016年 全国Ⅲ卷考查“致仕”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嗣位”“诣阙”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 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 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 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 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2015年高考全国卷1及答案(语文).
新课标Ⅰ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语文文化常识训练(含答案解析)
一、高考试练之判断正误1.(2019全国Ⅲ卷)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2.(2018全国Ⅲ卷)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3.(2017全国Ⅰ卷)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4.(2017全国Ⅱ卷)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5.(2017全国Ⅲ卷)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6.(2016全国Ⅰ卷)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7.(2016全国Ⅰ卷)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8.(2016全国Ⅱ卷)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9.(2016全国Ⅲ卷)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10.(2016全国Ⅲ卷)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1.(2016全国Ⅲ卷)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2.(2015全国Ⅰ卷)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3.(2014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二、模拟演练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归,请求辞职回乡,请求交给。
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致政”“休政”等。
B.领,有兼任之意。
古代表示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有“权”“兼”“摄”“判”“署”等。
C.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2015年高三语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5-01-23 来源:作文网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司马迁创作的,被郭沫若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和“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D. 狄更斯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主线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史。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其散文《故都的秋》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它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颂了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D.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831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主人公是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
另一部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是冉阿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小说《家》中的主人公觉民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的典型,小说写他许多大胆而又幼稚的“新潮”行为,如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慧逃婚等。
他的大哥觉新由于受封建礼教约束较多,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潇洒自如、矫揉造作、亘古不变B. 沉鱼落雁、花容月貌、温文尔雅C. 雕梁画栋、鹤立鸡群、念念不忘D. 指点江山、画龙点睛、举案齐眉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C. 《楚辞》是屈原所著的一部诗歌集,表达了作者对楚国的热爱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D. 《庄子》是庄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主要讲述了道家的思想。
3.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A.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作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
B. 宋代词人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其词作以豪放派风格著称。
C.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被称为“杂剧之祖”,其代表作有《窦娥冤》等。
D.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符号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八卦”是道家文化中的基本符号,由三个爻组成,代表天地人三才。
B. “五经”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C. “四书”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 “六艺”是古代教育中的基本课程,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5. 下列关于古代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为主,代表作有王维的《千里江山图》。
B. 中国古代书法以楷书为主,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
C. 中国古代音乐以宫廷乐为主,代表作有《高山流水》。
D. 中国古代舞蹈以戏曲舞蹈为主,代表作有《贵妃醉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诗经》中的“风”指的是______,“雅”指的是______,“颂”指的是______。
7. 《史记》中的“本纪”主要记载______,“世家”主要记载______,“列传”主要记载______。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B.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
C.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2.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陶渊明B.王维C.文天祥D.蒲松龄3.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D.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2015高考各地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学常识题-真题附解析
2015高考各地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学常识-真题附解析-小二毛1.【2015·贵州黔南】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B.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
C.《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D.《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五柳先生传》用传记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这两篇文章都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A项中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都不是莫泊桑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九三年》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答案】A2.【2015·贵州铜仁】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与《大学》、《中庸》《春秋》并称为“四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简爱》这一部作品,夏洛蒂·勃朗特以第一人称叙述,用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简爱一相貌平平、身份低微却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
D.在元明清三代,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西游记》等多部长篇小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A项说《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是错误的,应是“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B项中的《春秋》不属于“四书”的范畴,“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D项中的《聊斋志异》为文言短篇小说集,不属于长篇小说。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课标全国卷Ⅰ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50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无论男女,都在二十岁时取字,字和名在意义上有联系。
B.名、字与号: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C. 谥,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欧阳修谥号“文忠”,陶渊明被私谥“靖节征士”。
D.斋名,指用书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为斋、屋、居、室、堂、馆、轩、园、亭、庐等雅号。
如“项脊轩”即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
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B. 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如“鄙人才疏学浅”。
C. 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如“卑职知罪”D.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孤家(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B.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词有微臣、老臣、下官、末官、末将、小吏、哀家、足下等。
C.古代读书人自谦小生、晚生、晚学、晚辈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
D.古代读书人常称自己为不才、不佞、不肖,也表示自谦,说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B.“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C.古代女子对别人说话时,往往自称妾、臣妾、贱妾、奴婢、拙荆等。
D.中国人含蓄内敛,出家之人亦不例外。
老和尚自称“老衲”,尼姑自称“贫尼”,道士自称“贫道”。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民或官吏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殿下等。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试题1附答案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一)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2015高考全国卷 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真题1卷(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Ⅰ1.A “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第2段“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知,只有“典”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2.C “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第3段第二句可知,这些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是“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而出现的。
3.D “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过于绝对。
4.A 欲断句,先明其意。
“高丽入贡使者”句意不通,排除C、D项;由于主语承前省略,可知“(宰相)被贬至蕲州安置”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
5.D 太子只能有一个,所以“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的说法错误。
[评析] 当代社会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设置这道考题体现了新课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
考生应该关注这类考题,积累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6.B “杀二宦者”错,原文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7.答案(1)(5分)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译出大意给2分;“帝”“苟”“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译出大意给2分;“不吾索”“面责”“庶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帝:名词用作动词,称帝。
苟:连词,表假设,如果。
死:为之死,“死”的为动用法。
(2)不吾索:即“不索吾”。
面责:当面指责。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庶或:大概,或许。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考中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
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会失败。
蔡翛不听。
孙傅升任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历年高考真题语文文化常识试题(附部分参考答案)
语文文化常识试题(历年高考真题、模拟试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豪右,指旧时得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就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就是古代京城得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得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得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就是又可用作帝王得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得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中宫就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就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得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就是借用为对帝王得尊称。
C、吏部就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就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得委婉说法。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就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得,字就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得。
B、谥号就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得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得儿子继承。
D、阙就是宫门两侧得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得相关内容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015-2021文化常识答案
2015-2021年高考真题语文文言文古文化常识专题答案1. 答案:D解析:“太子”专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2.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答案:C解析:“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可译为“有关官员”,例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言“召有司案图”。
4.答案:D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不一定是受到权臣诋毁。
5.答案:A解析: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宴飨、科举等,掌管土地、户籍的是户部。
6. 答案:B解析: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
二者性质完全不同。
7.答案:B解析:“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误。
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8.答案:C解析:“近侍”的官职未必就高,对帝王的影响也不一定大。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①“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
②“十年幕府”与他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③从“狂”“杀”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联写的应是李白。
④“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10.答案:C解析:践祚:走上阼阶主位。
古代庙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无“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之意。
11.答案:D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
12.答案:C解析:“尹”会意字,左边一撇表示笔,右边是“又”(手),象手拿笔,以表示治事;本义为治理,是官的通称。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
“京兆尹”为古代京师的地方长官。
都不是“知府”的简称。
13.答案:A解析:“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而且汉代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影响最深远的三家应该是“儒、法、道”而非“农”,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5、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答案:B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6、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答案:D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
《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
《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7、“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基础性性质的学说。
可以理解为:太阳光能照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
山北当然照不到,为阴;水的北岸正对着太阳,为阳。
反之亦然。
所以,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例如:“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答案:C解析:“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终年不会有太阳直射,阳光会从南面照射,山的南面可以被太阳照射到而北面则受不到阳光照射,所以山南为阳,俗称“阳坡”;山北为阴,俗称“阴坡”。
水(河流)的方面,由于地形是西北高向东南渐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东流的河流在流动时会倾向于往东南方向流动,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下淘,南岸相对高差大,地势低湿,岸下难受光照;北岸反之。
江阴:处于长江南岸。
汉阳:汉水的北边。
过去的汉阳与汉口连成一片,在《明史》中说到,汉水一直是从龟山之南流入长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鹦鹉洲头汉阳汽车渡口。
大约十五世纪初,汉水在郭茨口改道。
河水的特点就是裁弯取直,这次汉水径直向东流经龟山之北入长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所以,今天的汉阳应该改称为“汉阴”才是。
衡阳:处于南岳衡山的南边。
华阴:西岳华山的北边。
8、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答案:A解析:五更计时法: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半夜为三更。
由此推算:一更天约在19:00时至21:00时;二更天约在21:00时至23:00时;三更天约在23:00时至次日1:00时;四更天约在1:00时至3:00时;五更天约在3:00时至5:00时。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
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五更三点”是“早晨5点72分,即6点12分”;“三更四点”是“凌晨1点96分,即2点36分”。
9、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古代的“史圣”、“医圣”、“书圣”、“画圣”、“茶圣”、“诗圣”分别是:()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B、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C、王羲之、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D、吴道子、陆羽、杜甫、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答案:B解析: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医圣:张仲景,名机,南阳郡(今河南邓州人一带人),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著有《兰亭集序》。
画圣:吴道子,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茶圣:陆羽,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诗圣: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
10、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唐诗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诗人众多,许多诗篇还是被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称为“诗魔”、“诗鬼”、“诗佛”、“诗仙”、“诗圣”、“诗豪”的诗人分别是:()A、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B、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C、白居易、李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D、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李贺、王维答案:C解析:诗魔——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人称“诗魔”。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诗佛——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称之为“七绝圣手”。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