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习题 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社会背景。
(1)明代晚期,以①________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②________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
他们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
2.主要观点。
(1)批判孔孟权威。
大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③________是万世之至论。
(2)反对儒家伦理。
肯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3)否定天理存在。
提出④____________,源于阴阳二气,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答案:①程朱理学②拜金逐利③孔孟学说④万物皆生于两
♨温馨提示
李贽思想的特点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追求个性发展,他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应用提升】
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C)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思想特色: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主要观点。
A.强调“①________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B.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C.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②________
的合理性。
2.黄宗羲。
(1)思想特色: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2)主要观点。
A.公然宣称③________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平等的“师友”。
B.提出了种种限制④________的理论和设想。
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⑤________,建立自下而上的⑥________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3.顾炎武。
(1)思想特色:倡导“经世致用”。
(2)主要观点。
A.发出“⑦________,匹夫有责”的呼唤。
B.他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4.评价。
(1)⑧________思潮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2)进步思想家对⑨________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带有早期⑩________的性质。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答案:①理②私利③皇帝④君权⑤言论自由
⑥监督⑦天下兴亡⑧经世致用⑨理学⑩启蒙
♨温馨提示
经世致用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应用提升】
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D)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顾炎武文章“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为了济世救民。
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
►课堂导学
导学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三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四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提示:(1)经济因素。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专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个性,摧残人们的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
①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②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导学二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
材料一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材料二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进而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异同。
提示:(1)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主张的相同点。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②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2)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主张的不同点。
①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③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课堂归纳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
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
撰者固自负,亭林亦复推重。
乾隆年间,此书列入禁书;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这本书是( )
A.《日知录》B.《明夷待访录》
C.《变法通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选项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明夷待访录》是我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们的作品,前两部作者都是顾炎武,第三部作者是黄宗羲,《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本人的作品。
从“亭林亦复推重”反映出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也非常赞赏这本著作。
所以答案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维新思想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答案:B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在所给选项中,李贽最有个性,是为“离经叛道”,他反正统,反传统,尤其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故未尝有是非也”可作此题的解题提示。
答案:A
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正确的评价是( )
A.有利于封建统治 B.阻碍历史进步
C.都是片面的思想 D.都是进步的思想
解析:一定的思想要适应一定的时代,韩非子身处战国时期,主张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而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抨击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
故选D项。
答案:D
※关注多元史观
用全球史观看儒学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研究视角下,更注重对人类文明的相互交流、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的关注。
关注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学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等。
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样性或多元化规律。
对传统的基础史实变换角度,多角度、创造性思维的考查也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
王淑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形成了协作意识和自强精神
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建设
D.渡过了亚洲金融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等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协作意识和自强精神,本题选A项。
答案:A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解析:这是一道基础知识性的题目。
“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这个提示是希望考生回溯整个儒学思想历史中几个主要时代的代表性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以揭示和呈现儒学“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的特征。
通过了解儒学的新儒家和儒学复兴的文化发展过程,认识儒学并非一成不变,从而树立正确的儒学发展观。
答案: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
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一、选择题
1.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的根本原因是( C)
A.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B.程朱理学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D.外来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2.下列选项中,关于李贽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否定孔子是“圣人”
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用“调查研究”的治学方法
解析: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A项错误。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项正确。
C项是黄宗羲的观点,D项是顾炎武的主张。
3.(2014·焦作期中)王夫之认为“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
人欲,即随处见天理”,“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不同”。
这一主张( D) A.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教条
B.反对“天理”是世界本原思想主张
C.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王夫之把人欲与天理相结合,并没有相对立,故D项正确。
4.(2014·浙江名校联考)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信息判定此人是
A.黄宗羲 B.李贽
C.王夫之 D.顾炎武
解析:“务反宋儒道学之说”、“狂悖乖谬,非圣无法”说明该思想家挑战儒家权威,反对盲从孔子,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此思想正是李贽的思想。
5.明清时期,传统儒学得到批判地继承。
被称为反封建思想“先驱”的李贽在他76岁时,被万历皇帝以“敢倡乱道,惑世诬名”的罪名逮捕下狱。
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不包括( B)
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承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C.抨击传统观念,追求个性发展
D.反对儒家学说的纲常伦理
6.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
”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D)
A.反对纲常名教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限制君主权力
解析:黄宗羲认为明代无善治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丞相的废除说明的是皇权的加强,与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相联系,综合分析可知,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D项正确。
7.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B)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黄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色彩,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因此,①②④说法正确。
8.(2014·广东百校联考)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的大约三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股“崇实”、“务实”的社会思潮,过去学术界有的人把它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想”,有的人把它称之为“经世致用思潮”,近几年则通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
下列属于这一“思潮”代表人物的是( C)
A.朱熹 B.沈括
C.顾炎武 D.曹雪芹
解析:从材料“经世致用思潮”可以判断这一“思潮”是指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是这一思想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朱熹是宋明理学代表,故A项不正确;沈括是科学家,故B 项不正确;曹雪芹是文学家,故D项不正确。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以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
”这实质上是主张( B)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圣人之言非万世之至论
解析:A项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C项是黄宗羲的主张;D项是李贽的主张。
从题干独治和众治的关系可知是君主专制和人民主权的关系,故选B项。
10.(2014·广东六校联考)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材料反映了( A)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解析:王(阳明)学代表的是宋明理学,从材料“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说明顾炎武认识到理学空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
11.(2014·佛冈一中模拟)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见他( D)
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解析:从材料看,顾炎武认为,凡是文章都要关涉到六经的宗旨,当世的事务,否则宁可不写。
可见,顾炎武主张文章应关注当世事务,即主张经世致用。
12.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因为“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些最敏锐的心灵”是指( A) A.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B.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
C.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
D.林则徐、魏源、姚莹
13.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C)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14.(2014·北京东城联考)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C)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解析:关键信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
A项是近代中国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宋明理学的传统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传统价值不同,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续表)
请回答:
比较两个时期书籍翻译的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示例一)特点: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二)特点:明末清初翻译书籍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方书籍。
(示例三)特点: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翻译书籍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
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