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论文选题参考

区域经济论文选题参考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说明:1、选题时应说明自己为什么对该题目感兴趣,打算重点研究其中的哪些方面。

2、附参考选题只是指出研究方向,并非不可更改的题目,学生可以从一个选题中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加以研究。

3、所附选题为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另外选题。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1、**省与其他省市经济发展能力比较研究2、中部五省经济发展能力比较研究3、**省域内经济发展差异研究4、中部重要城市竞争力评价5、FDI(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增长6、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7、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地区为例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省为例11、区域经济发展的协方差分析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3、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发展14、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15、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探析16、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17、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21、区域经济差异的制度解析22、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8、文化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29、创业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省**市为例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32、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省为例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37、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39、**省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42、**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43、**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50、长三角地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培育研究;51、房地产价格分析52、**省资本大量外流原因和对**省经济发展影响分析53、**省与其他省市经济发展能力比较研究54、**省的经济文化分析55、**省经济活力研究56、**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57、产业集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58、**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59、对**省融入**经济圈的思考60、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61、**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定位研究62、**省专业化产业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63、**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方式研究64、**省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65、**省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式研究66、**省经济融入长三角的对策研究67、**省产业孵化器的现状研究68、**省工业园区和传统专业化产业区的比较研究69、**省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为进 一步巩 固产 品市 场 占有率 ,定西 市 以品质 优 良和 生产 规 模作 为 区 位 品牌 和产 品品牌 的依 托 , 全面 启动 了 品牌战 略 ,为本地 特色 产 品在市场 中拥 有稳 定市 场份额 奠定 基础 。现 今 ,定 西 在相关 产业
方面 已赢 得相应 的 品牌影 响力 ,如表 1 所示 。
要 】政府与 经济增 长的关系本质是政府与 市场的 关系。在 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 资源配置过程 中,市场
处于主导地位 ,政府发挥辅助作 用 ,两者若能相互协调 、互补缺 陷 ,则会有效促进经 济增 长。但在 欠发达 地 区 ,市场经济发育不 完善 ,经济要 实现 大幅增长 ,必须依 靠政府 力量。本文 以甘肃省 定西市为例 。通过
区域 经济 发展 不平衡 是 现 阶段 中国经济 发展 的 主要 症结 之一 ,东 西部 经济增 长之 间 的巨大 差距 亟 待 改善 ,如何 有效 促进欠 发达 地 区经济增 长 尤为重
要 。 中央政策 研究 室 、中央 财经领 导小 组办公 室组 成 调研 组 ,于 2 0 年 1 月到 2 0 年 3 07 2 08 月到 全 国不
实证 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 ,剖析 当地经济增 长过程 中的政 府行 为及其所 引发 的问题 ,指 出在欠发
达地 区 经 济增 长 过 程 中政 府 行 为 的重 要 性 及 不足 之 处 。
【 键 词 】欠发达地 区;政府行为;经济增长 ;定西市 关 【 简介】张静丽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
1 7 年 定 西 产 业 结 构 比 为 6 .9 76 :.2 19 98 5 : .965 , 9 9 72

改革开 放 以来定西 市经 济发 展历 程及 现状

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从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资源、产业、自然环境、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甘肃省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着重分析制约因素。

只有认清影响甘肃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更好的制定经济对策,服务于甘肃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快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资源;地理环境;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半干旱面积327841 k㎡,占全省总面积的72%,其中极端干旱区有11个县,面积179931k㎡,占全甘肃省总面积的39.6%。

甘肃省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众多。

森林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仅有6.9%,其中次生林占60%以上。

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是甘肃省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

区内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人口素质、农业也对经济造成制约影响。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良好的自然区位能使经济迅速的发展,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另外,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下面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1.1地貌甘肃省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

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沟深,锋锐坡陡,地形复杂。

[2]1.2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

省内有亚热带气候、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

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受季风影响;甘南高原为高寒湿润气候。

关于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关于甘肃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的推 动作 用也各 不相 同: 第二产 业固定资产投 资对 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 动作用 ; 而第一 、 三产业 固定 资产投 资并不
是经济增长的原 因, 反而经济增 长是 第一、 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 资增 长的原 因。基 于上述 分析 , 本文提 出了促进 甘肃 省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
关键 词 : 甘肃 ; 固定资产投 资 ; 经济增 长; 统计检验
齐美 虎 ( 2 0 0 5 ) , 秦川( 2 0 0 6 ) , 梁树 广 ( 2 0 0 7 ) 等 。( 2 ) 误 差 修 正模 型 分 析 、 二 变 量 的协 整分 析 和 G r a n g e r 因果
检验 , 如 张鹏 、 陶秀玲 ( 2 0 0 7 ) , 郇 红艳 ( 2 0 0 7 ) , 李 庆梅 、 聂佃 忠 ( 2 0 0 8 ) 等。 本文 的研究 重点 是通过 建立 一个 能反 映甘肃 省全社 会 固定 资 产投 资与经 济增长 相互联 系 的小 型宏 观计
第 1期
熊兴 . 关于甘肃省 固定资产投 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表 1 模 型 中的 内生 变 量
2 0 1 4笠
变 量
说 明
变 量 类 型

甘肃省 国民生产总值 甘肃省全社会 固定 资产投资
内生 内生 内生 内生
y l y 2
甘肃省第一产业增 加值 甘肃省第二产业增加值


文 献 回顾
2 0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在 投资 与经 济增 长关系研 究 中 , 国内外大 量 的实证 研究 表 明 固定 资产 投 资 同经 济 增长 之 间具 有显 著 的正相关关 系 。德隆 和萨 默斯 ( 1 9 9 2 ) 通 过对美 国进行 研究 , 证 明美 国经 济 的快 速增 长得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比较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着区域在区际经贸联系和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身能力的发展形成。

本文以甘肃省各地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以期能为相关部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甘肃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所谓产业结构转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质的变化。

而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则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和条件。

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着区域在区际经贸联系和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演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就需要使其向合理方向调整,若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强,则调整起来比较顺利、速度快、代价小,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相反,则阻碍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本文以甘肃省各地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以期能为相关部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很多,一切影响生产要素和部门生产条件的因素,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转换。

一般而言,影响产业结构演进和转换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创新能力、供给能力、需求能力、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

按照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解释,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根本性创新带来推动效应、产业内外创新扩散与模仿扩散产生的乘数效应、新技术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导致的选择效应,这三种效应对产业结构转换产生影响。

而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又主要取决于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多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由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别。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不一致,导致增长速度的差异的因素有多种,如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竞争力等。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是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对区域增长贡献的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

一、偏离——份额分析的计算式偏离——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是一种相当重实效的方法,它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区域经济活动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等指标表示)与标准区域(通常指国家)的增长间的差分解为两个分量:第一个分量是产业结构分量,亦称比例偏离,反映区域经济与全国经济(即标准区域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第二个分量是竞争分量,亦称差别偏离,它反映区域内各部门以不同于全国相应部门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因而,它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或劣势。

在此基础上,偏离—份额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全国分量(也称全国份额,为以全国经济增长率计算的区域增长)、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分量,用关系式表示,即:区域经济增长=全国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分量(1)可从绝对增量与增长率两方面建立(1)的数学式。

为了从数量上理解(1)的含义,下面先给出偏离——份额分析中的重要符号及其含义:Y)t (ij——t 时期j 区域的i 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 Y)1t (ij+——t+1时期j 区域的i 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S)t (i——t 时期全国i 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S )t (i =∑j)t (ij Y ;S)1t (i+——t+1时期全国i 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S )1t (i+=∑+j)1t (ijY ;S (t)——t 时期全国所有产业的总经济活动水平,∑=i)t (i )t (S SS (t+1)——t+1时期全国所有产业的总经济活动水平,∑++=i)1t (i)1t (S S利用这些符号,可构成(1)式中偏离——份额分量的表达式。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甘肃省为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甘肃省为例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甘肃省为例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如何推动地方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甘肃省为例王希宁(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00)摘要: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我国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承担着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是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抓手",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推手".在银行信贷紧缩和土地财政吃紧的前提下,积极发挥甘肃国投这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投资引导,产业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经济;发展作者简介:王希宁(197卜),男,甘肃庆阳人,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经理,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投融资策划,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l1.O8.O9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24—03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策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2009年3月9FI,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中期票据.其中.北京市的中期票据发行企业为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发行额度为100亿元人民币,发行期限为5年:上海市的中期票据发行企业为上海久事公司.发行额度为50亿元人民币.发行期限为8年:广东省的中期票据发行企业为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行额度为100亿元人民币.发行期限为8年.甘肃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国投")正是在这一指导意见及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支持下. 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之后全国第四个被列人"3+1"100 亿中期票据试点发行企业.并于2009年8月26日在中国银行问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期限为"3+2"年利率为3.8% 的100亿中期票据资金.此次"3+1"100亿中期票据试点是以省级政府信用为基础,以优质企业资产做抵押,拓宽中央政策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的有利尝试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组建或设立时.无论是从体制上还是从机制上.地方政府都普遍采用多种措施或承诺来保证"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资,融资,运营,项目管理,风险控制等职能进行整合,协调和重新分工.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落实偿债主体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已开始变革地方政府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地方政府投融资项目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正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l9号)中所指出的,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人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甘肃省而言.按照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确定的用途.甘肃国投将所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符合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要求以及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项目中.资金主要投向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全省公路和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用于省内大型及重点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及节能减排项目.目前.涉及中期票据使用资金的项目进展顺利中期票据资金投放不仅有力的支持了甘肃省重点项目的建设.还对促进全省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运用企业债券,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股权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通过多渠道注入资源.做大资产总量,做优资产质量,降低资产负债比率,推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有主营业务,有稳定现金流,有盈利能力,有偿债能力,有投融资能力的经济实体,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由投融资载体向市场主体转变.由单纯土地出让向金融控股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大多数被赋予了金融控股,产业发展,国有资产经营和土地一级开发等职能.在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中依旧发挥着工具,平台,杠杆的作用.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营的风险防范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当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2010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下发,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抓紧清理核实并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2010年业绩发布会上,工,农,中,建,交五大行高管表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防范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作为甘肃省"3+1"100亿中期票据试点发行企业,为提高中期票据资金使用倍增效用.增强中期票据资金监管水平,确保资金规范使用,甘肃国投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建立了董事会的决策权,经理层的执行权,监事会的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可控,收益可靠,措施得力,制约有序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制定并实施了《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投资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投资风险控制办法》,《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及《资金使用操作规程》等31项管理制度和10 项工作流程.保障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的贯彻和落实.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确保了中期票据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在项目选择方面.按照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确定的用途.将所募集资金已全部用于符合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要求以及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项目之中.在项目管理方面.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重视并加强对所投资项目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和控制.实行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投资项目顺利进展.在资金监管方面.甘肃国投制定并采取了两项具体的监管措施,一是要求用款单位在指定银行开立资金专用账户.以便加强投资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管:二是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和监督投资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按照现场和非现场检查两种方式对用款单位的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资金投资风险可控,收益可靠,还本付息有保障.同时.甘肃国投还与建行甘肃分行签订了《中期票据募集资金监管合作协议》,从第三方的角度加强对中期票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在资金使用方面, 100亿元中期票据资金主要投向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全省公路和铁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属于中长期贷款,已相继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产生了稳定的现金收入,利息已列入财政预算二是用于省内大型及重点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及节能减排项目,属于中长期贷款,已用借款企业的股权,资产或借款企业下属上市公司的股票做了足额质押,这些借款企业的股权,资产及股票均易于变现.三,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状况:以甘肃省为例(一)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发展困境——以甘肃墙为帮底子薄,投入少,融资难,投融资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首先是缺少服务于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各专业投融资平台公司多数只根据企业利益诉求或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进行投资.缺乏全局观念.难以促进全省经济均衡发展其次是省内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业务分散.政府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投资业务发展缓慢.由此也导致投融资平台公司自身建设和发展受限,无法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和最大限度的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第三是政府财政划转的扶持资金,被相关部门以补贴,扶优扶强等方式救济企业.使多数企业形成了"要钱"文化,不认同股权投资,降低了投资效率,压缩了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业务拓展空间, 也使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的投资基金无法实现"蓄水池"的作用.第四是由于政企,政资不分导致很多投融资平台和经营平台在实际运营中难以实现有效结合.导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投资方向的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渠道单一,还款能力差: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资基础设施的动力不足.发展前景也令人担忧. (二)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策略——以甘肃省为例目前,在加强房地产调控,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紧缩银行信贷的背景下.在"土地财政,举旧债还新债"的发展路子遭遇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加快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办法是:首先,组建并有效运行由省级政府直接领导的统一的综合性政府投融资平台.目前.甘肃国投就属于这样的平台企业.然而要使甘肃国投真正成为甘肃省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甘肃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载体.需要强力推动,有效整合,需要打破常规,承担责任,需要各部门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将优势资源的运作当作一项事业来抓.保证工作一开始就能够形成良好局面.其次,结合甘肃省发展"十二五"规划.以金融为重点和先导,重点研究尚无大型企业开发的优势项目(矿产, 中药材,旅游,新能源等),通过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理顺股权关系.形成以甘肃国投为股权持有和资金注入的主体单位,所属企业自主开发的各司其职的管理架构.并通过股权运作,吸引不同层次的财务投资者人股.将开发资金源源不断的吸引到相关行业中来.促进该行业的更快发展和良性循环.第三,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出台支持地嘲{禳j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河北省2009年2月出台的《关于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解决了三个递进的关系:限期由地市政府搭建投融资平台一通过平台多渠道融取建设资金一改善城市建设投融资环境.河南省2009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总目标在于应对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构建一个完善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文件提出了省,市,县投融资平台的各自定位,同时也提出了投融资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并考虑了建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四,甘肃省面临的发展机遇与甘肃国投重要作用的发挥(一)甘肃省面临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f国办发『2010129号)以及国务院关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f20091150号)的批复等一系列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出台.甘肃将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随后,发改委,工信部等31个部委先后出台了扶持和推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或部委"十二五"规划盘子这对于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l0月底.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规划了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平台,生态安全,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兰州战略性石化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等"十大战略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了1万亿元.尽管甘肃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但不是说甘肃有了资源就有优势.有了资源就有了资金.资源如果转化不好.仅仅停留在卖资源,卖初级产品上.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命运.要实现"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完成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的"十大战略工程",不可否认,国资整合及资本运作应是其背后的重要推手.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必须借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和改善当前的资源环境及资金需求.并通过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融资,地方国资资产证券化等途径实现直接融资.(二)甘肃国投"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伴随着强大的政府背景支撑和强有力的资源,资产注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将会凸现出很强的"溢出效应".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行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地方政府调控和影响区域经济的形式也在悄然改变:即由已设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将地方政府拥有的国有资产,资产进行战略重组,以资本运作的形式推进国企"控股化"重组进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以提高国资资产证券化率和国有资本收益.作为"3+1"100亿中期票据试点发行企业.甘肃国投在"十二五"lj1J期的发展思路是:1.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的指导思想.着力落实省政府赋予甘肃国投的定位和职责.在省国资委的直接管理和指导下.为全省工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坚持科学发展,成为突出融资重点,推动全省工业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筹措还本付息资金,进行资本运作的股权经营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投资引导平台2.通过行政划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手段.按照"战略控股"和"金融控股"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做实甘肃国投的资产质量和规模并提高银行授信额度.形成集合融资优势.通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发挥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的作用.在促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摆脱甘肃国投成立之初被动承接各路资金,倒手用于全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空壳"地位3.以"金融服务,股权经营,新兴产业培育"为方向,积极拓宽债券市场融资通道.通过5—8年的发展.实现净资产100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400亿元目标,成为省政府重要的国有资产投融资主体.成为对接我省金融资源和工业投资的有效载体.成为利用我省优势资源,实现快速积累,弥补财政预算资金不足的有效通道.4.以"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证券化"为推手,在省国资委的安排下,划转省属国有企业股权.特别是亟需资金,人才,技术,政策扶植的中小企业股权.注入部分省属其他经营性企业股权,如宾馆,酒店,房产,土地等资产.根据省级财政收支状况.现金注入一定的资本金.通过上述方式,提高甘肃国投集合融资能力.f责任编辑:云馨)参考文献:f1]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河南省搭建投融资大平台的做法与启示[J】.今日财富,2008,(08).[2]余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f05).[3]李靖.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10,f09).『4]王希宁.新时期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健康发展的政策建iz[j].时代金融,2011,(02).[5]李娟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与化解对策U1. 新金融,2011,(02).2011年第8期鹚。

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

西北五省(区)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

维普资讯
和宁夏外均出现明显下滑、 区域产业结构水平逐步优化的趋势
特征。
3 计算与对比结果 .
我们以西部大开发正式实施的20 00年为基期 , 0 年为报 25 0
2 对比 . 分析方法、 指标与判断标准 21 份额转移分析方法 .
告期, 根据《 国统计年鉴》 2 1 中 (0 年和2 6 的五省区 G P 0 0 年) 0 D 数据资料并按可比 价格转换, 把西北各省区的 经济增长与全国
构 第一产业 .8 .8 4 5 .12 0 .1.4 .2 .2 2.5 6 8 0 1 .16 0 2 .3 增 长 第 二产 业 .6 . 9 . 14 6 . 1.O .1 .6 .8 .9 2 8 O .4 6 3 7 1 38 合 计 2 4 .3 5.8 15 1. 3 44 5 3 .7 .13 .l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 不仅可以考察 因资源投入 ( 背景区域) 平均增长水平联系起来比较, 分析影响各省区经济 而引起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变动, 而且可以为随之而来 的产业 增长的差异因素, 计算结果如下表 1 和表 2 。 结构优化开拓思路。份额转移分析方法是分析产业区位与产业
表 1 20 2 0 00— 0 5年 西北 五 省 f ) 三 次产 业 的 各 类增 长 ■ 区 及
论则认为,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高度的关联性, 而且产业 平, 发展到20 05年除宁夏和甘肃的比重仍然略高于全国水平 结构效应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劳动和资 外, 其余省区 则低于全国 平均比重。总体上讲, 西部大开发正式 本等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和地区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和地 实施七年多来, 西北各省区的产业结构迅速变动, 体现出第一产 区转移 , 体现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区域的产业分工和 业比 重较快下降、 第二产业比 重迅速上升、 第三产业比 重除甘肃

甘肃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甘肃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

分 别位居第三和第七位 , 阿克塞仅 次于金 川区。而人 均 G P 低 的东 D 最
乡族 自治县仅有 15 元 , 2 0 只相 当于金 省平均水 平 的 2 , %, 石 山县 09 积 人均 G P为 15 元 , D 22 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 的2 .7 O9 %。人均 G P 高 D最
县市 l9 92 阿克塞县 28 54 肃北县 19 60 肃南县 68 0 玛曲县 70 6 19 94 36 90 16 92 l4 89 13 7 2 19 96 53 77 4 1 87 24 72 l1 88 I9 20 20 2【 98 00 02 () 1 4 82 120 153 224 13 08 56 20 5 1 7 44 163 lo2 48 44 27 67 2 1 39 38 56 94 15 82 O5 23 36 28 57 24 92 36 1 0
维普资讯
《 经济师}07 20 年第 1 期
● 区域经 济
甘肃民 族地区 县 域经济 差异与 产业结构的实 证研究
●樊
摘 要: 文章以人均 G P数据从 时间序 列和 空间分 布两方 面分析 D 了甘肃民族地 区县城 经济差 异的现 状 , 用偏 离一份 额 法和回 归分析 运 法对县城经济差异与产 业 结构的 关 系进行 了实证 分析 , 出了优 化产 提
济协调发展 的对策 。 甘肃 民族地 区县域经济差异 的基本 状况


本文 以甘肃 民族地 区 2 个县 市为基本地 域单元 , 1 对其 2 0世 纪 9 O 年代以来 县域人均 G P差异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进行分析。 D 1甘肃民族 地区县域 经济绝 对差异 和相对 差异 。用人均 G P的标 , D 准差 s变异系数 V衡量县域经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 , 、 计算公式如下 :

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

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

海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学号:20092509310022姓名:王文杰年级:2009级学院:旅游学院系别:旅游管理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指导教师:李洁琼完成日期:2013 年05 月15 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并且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使甘肃省产业结构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本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甘肃省内各地级行政区域作为研究产业结构的空间单元,选取各地区2004-2010年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研究数据,对省内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分析。

分析显示,在甘肃省各地级行政区域空间单元中,各地区第一产业在本区域经济增长中属于衰退部门,在产业结构上竞争力不明显,但大部分地区具有区位竞争力。

第二产业是各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高速增长部门,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优势明显,而第三产业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在结构上的优势不明显,但大部分地区具有区位优势。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再结合甘肃省整体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提出对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甘肃省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Gansu province h as shaked off the state that agricultural infrustructure was weak, industires were large and all-inclusi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was seriously st agnant before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hich have made the ind ustrial structure of Gansu province develop in the orientation of optimization an d upgrad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hift-Share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 conomic growth disparity of all regions in Gansu province by making local-leve 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as research unit and choosing reginal total output value in 2004-2010 as research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findngs hav e been made. Firstly,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each region is getting weak with un obvious competitive power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most areas still have locat ion competition power. Secondly, the second industry is an increasingly growing department i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area and this advantage is obvious. Third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is unbalanced. the advantage on st ructure in every region is unobvious, but most regions own advantages in geogr aphy.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 al structure in Gan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hift-Share Method, to gether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province.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 -Share Method; Gansu Province目录1引言 (1)2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 (1)2.1基本原理 (1)2.2数学模型构建 (2)3甘肃省产业结构分析 (3)3.1数据处理与理论分析 (3)3.1.1各地区偏离分析 (4)3.1.2绘制shift-share图 (5)3.2甘肃省整体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分析 (7)3.2.1就业结构分析 (8)3.2.2产业结构分析 (9)3.2.3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综合对比 (10)4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11)4.1全面调整产业结构 (11)4.2科学合理的选择主导产业群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1 引言产业结构是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协调区域内部各产业部门间的关系,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具备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能提高产业结构效益。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6期目录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6期目录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6期目录第1期产品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出口关系生存率变化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万红先,唐小宇·1·基于弹性估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钢铁产能合作潜力测算孙泽生,陶晶晶·11·新时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与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探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产权思想的视角武传鹏,韩 潇·23·中美贸易战中的现代重商主义批判黄露 ,刘秀光·30·大数据交易困境与产权界定:基于效率的政府角色赵豫生,林少敏·38·西部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实施思路、重点与路径建议庞智强·47·贫困连片地区贫困减缓效应评估———基于六盘山贫困连片地区实证研究景勇淇,马润平·56·乡村振兴评价及政策建议彭文英,王瑞娟,刘丹丹·69·基于POI数据的广州南沙新区服务业空间聚类研究魏作磊,王锋波,连泽凯·79·政绩考核与地方财政支出:以江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和考核”改革为例王 峥·93·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非线性效应研究———来自PSTR模型的经验证据郑志强,严思屏·102·金融杠杆与产出效率的关系研究孔 晴,景文宏,孟秋敏,蒋文军·115·第2期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出口技术含量———基于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实证研究朱廷臖,刘 烨·1·汇率变动、贸易增加值与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收入效应研究张 璐,高晋宇·13·甘肃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高云虹,赵 硕·2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马 蓉,罗晓甜·34·资源型城市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陈秋尧,崔立志·47·西部地区产业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及其时空差异分析武翠芳,罗 艳,县雅宁,武晓青·62·养家能否成为工作活力之源?养家动机对工作旺盛感的影响机制杨宝琰,苏少青·73·家庭—工作冲突对女性员工职业成长的影响———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陈晓暾,葛雅利·83·“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程云洁,董程慧·94·“一带一路”倡议下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史晓寰,伏光彬,任 奕·106·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减税的发展演进、现实挑战及法律建构徐楠芝·116·第3期私人资本逻辑、农民贫困循环与集体经济组织反贫能力建设庞庆明·1·甘肃省乡村振兴的方位判断与目标可达性分析陈润羊·10·员工加薪价值观对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心理资本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作用武文静,邵建平·19·基于最大物流引力支撑树的区域物流协调发展决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石褚巍,李 强,窦 锦·29·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效应研究———以陕、甘、青、宁四省(区)对比分析为例万永坤,张黎黎,王晨晨·43·产业结构优化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陈 芳,张书勤·52·居民部门债务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胡宇曦,郝身永·62·供应链金融是否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司小涵,单美娇,杨?鸣·74·供应链关系企业共享审计能提高其治理效率吗?———来自我国A股市场经验数据刘庆龄,汪惠玉·82·管理层权力、审计师专长与会计稳健性———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刘杨晖,韩沂城,刘 倩·92·电力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以HN公司为例王 雷,方博轩·107·甘肃省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研究王媛媛,杜智民·116·第4期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影响的实证研究王博文,郝 臣·1·金融科技、信贷增长与信贷风险:兼论市场化程度的调节效应李 泉,王彦龙,高 雅·16·工业化、城镇化与国内财产保险发展充分性———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张宗军,李浩斐,石 响·30·在自由和干预之间: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法立法政策分析周羽中,王黎明·43·制度创新视角下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研究周子栋·51·家庭资产配置与居民消费财富效应关系研究周宛瑾,张 龙·61·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3—2020)党建宁,王多仁·70·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境内四省市经济空间演化分析顾 伟,陆亚琴·80·城市雾霾治理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崔立志,陈秋尧·92·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陈 冲,郭媚媚·10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张永凯,王婧婧·114·都市圈时代中小城市发展之路———《都市圈中小城市功能提升》评介王必达·124·第5期社会资本、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省份的实证检验段 鑫,任群罗,李明蕊·1·互联网使用与农户相对贫困:微观证据与影响机制唐红涛,陈 薇·21·限制择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了吗俞艳霞,王 铮·32·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国家安全贸易壁垒探析刘树新·41·董事长特质、薪酬水平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陈势婷,魏晓桃·51·市场环境、CEO财务背景与股价崩盘风险王 迅·63·人民币国际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账户开放视角张延丰,姚 佳·74·金融政策支持甘肃扶贫:成效、问题与建议丁汝俊,李 宾·83·中国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周子超·89·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调节作用李亚玲,李玉婷,柳 瑞·104·生态服务合同:生态补偿制度民事合同路径杨振锐·117·第6期利率市场化对企业和家庭杠杆率及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李 程,段一帆·1·金融科技与小微企业创新雷汉云,谭卓敏·13·甘肃省高校学生网络信贷风险意识研究王梦瑶,王振军·27·甘肃省生态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方 来,段 隆·37·住房价格变动与城镇居民消费———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罗 娟,胡世麟·50·“老乡回家”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其城乡差异研究———基于安徽省的调查数据吴石英,马 芒·64·中国区域绿色生产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Undesirable-SBM与空间杜宾模型张学成,陈能敏,梁亚民·72·社交媒体使用能否推动绿色消费行为?———自我效能和个体结果期望的链式中介效应孙建鑫,赵 莉·81·隔代照料对长江经济带流动育龄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漆 莉,胡桂华,迟璐婕·93·业绩承诺、资本错配与企业价值吴铖铖,项桂娥,储锦超,谭 庆·105·。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作者简介:汪皓晨,男,陕西咸阳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㊂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汪皓晨(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㊀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跃迁,推动区域间平衡发展,是符合我国当前大政方针的举措㊂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前人的研究经验,旨在构建较为全面的度量指标,多维度多视角综合研判甘肃省产业部门发展情形,由主导产业的功能定位出发,考察各产业比较优势㊁扩散效能㊁发展潜力与发展基础,甄别出其中值得关注的部门,探讨在当前国情省情下,契合甘肃省发展阶段及资源禀赋㊁能够为甘肃省产业体系提供较强拉动作用的产业部门㊂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13.0020㊀引言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通过异地对接扶贫㊁落后地区开发战略等手段践行共同富裕目标,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㊂但对任何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在根本上仍取决于本地的经济结构,只有地方经济保持良性循环并处于优质演化的轨道上,当地才能真正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㊂因此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践行弯道超车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到能够引领其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良好的产业结构使当地经济在自创驱动力的内生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增长㊂1㊀文献综述通过主导产业带动良好产业体系的形成,进而实现本地经济崛起是很常见的路径,我们注意到多地政府都出台过促进先导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打造产业发展的先行区㊁选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㊂甘肃省也不例外,截至2022年已有产业园区规划数百余,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产业规划的积极态度㊂关于如何甄别主导产业,学者们也已做了广泛的讨论㊂赫希曼㊁罗斯托㊁筱原三代平先后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法在学界有很高影响力㊂赫希曼(1991)认为后向关联水平是确定产业优先顺序的关键,应鼓励关联度高㊁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优先发展㊂罗斯托(2000)提出应综合考察产业前向关联㊁后向关联与旁侧效应,认为主导产业需要通过这三种方式扩散至其他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与升级㊂筱原三代平(1957)指出应重点关注技术进步引致的生产率上升,并确保产业与社会需求具有相适应的结构㊂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也时常与先导产业相联系㊂林毅夫(2012)认为,经济体在某一时点上的要素禀赋总是给定的,应据此找出比较优势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㊂王立新(2021)提出,能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是 蛙跳产业 的主要特征㊂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在产业选择方面与国家产业规划过度重合,使得主导产业脱离了区域自身基础(罗晓辉,2018)㊂依据要素禀赋确定主导产业是否会导致落后地区在分工体系中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丁洋(2022)认为,由于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产业发展也将随物质与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升级㊂王立新(2021)则提出, 蛙跳产业 应具有发展的战略性㊁技术的先导性,因此最好在利用新技术㊁代表未来科研方向且发展潜力较高的产业中寻找主导产业㊂2㊀主导产业选择 理论方法结合既有研究以及对产业发展一般事实的认识,本文认为甄别地区主导产业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㊂(1)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㊂政府是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制度,其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中企业面对的激励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㊂具体到甘肃省来讲,当前涉及的主要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向西开放及承接国内产业转移㊂(2)具备产业发展的客观基础㊂笔者注意到许多相关研究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客观基础,事实上在决定一种产业是否应当获得多于其他产业的关注时,也须同时考虑是否有客观条件正在制约其成长㊂例如本地是否具有发展这种产业的对口设施及人才?相较于其他地区,本地在争夺该产业落户时是否具备优势?(3)符合地域分工及资源禀赋㊂前文已经提及,盲目追求特定产业发展可能导致发展导向脱离区域原有基础,并使得区域间的竞争同质化㊂因此应当明确甘肃省地缘特点及资源禀赋,把握本地区基础好㊁潜力大的产业,抓住其在新形势下所具备的比较优势㊂(4)能够对地区整体发展产生带动作用㊂后发地区在经济资源方面往往存在缺失,急需以一个增长极带动起全盘发展㊂施行主导产业战略的根本目标也正是通过主导产业积累起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本,推动要素禀赋㊃5㊃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㊂因此,具有强关联性的产业才是后发地区最合适的先驱产业㊂(5)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㊂正如前文已经强调过的,后发地区要想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突破,就必然不能满足于发达地区低端加工厂的定位,而应当找准机遇,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进行探索尝试,争取在下一轮产业革命中赢得先机,为当地经济蛙跳式发展创造突破点㊂3㊀指标体系构建结合理论基础,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考量:(1)产业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趋势㊂产业比较优势衡量当地是否具有发展该产业的禀赋,产业转移趋势衡量当地是否能够通过区域间产业转移来扩大本地该产业规模㊂本文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看待各行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差异,产业梯度水平越高,表明当地在该产业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越强㊂衡量产业梯度水平的基本指标是产业梯度系数(IGC),由比较劳动生产率(CPOR)和区位熵(LQ)构成,反映了区域间要素禀赋㊁技术差距及产业分工对产业转移的影响:IGC=该产业当地产值/该产业全国产值该产业当地从业人员/该产业全国从业人员ˑ该产业当地产值/地区GDP该产业全国产值/全国GDP#(1)㊀㊀据此采用如下指标评价某产业在甘肃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或承接转移可能:①甘肃省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㊂表示就该行业而言甘肃省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高梯度地区,具有比较优势;②相对于东部地区甘肃省IGC正在相对上升,表明东部地区该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趋势,且甘肃省具备承接该产业的潜力㊂(2)产业关联能力㊂产业结构调整时常会涉及优先顺序的问题,落后地区在资源受限的前提下,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㊂以甘肃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定位而言要同时发展全部产业并不现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扩散效应强的产业,推动先发行业形成增长极㊂本文选取影响力系数㊁感应度系数为基本指标:e i =1nðn j=1q ij1n2ðn i=1ðn j=1q ij#(2)qij表示里昂剔夫逆矩阵e j =1nðn i=1q ij1n2ðn i=1ðn j=1q ij#(3)(3)产业发展基础㊂产业扩张不能以空中楼阁的形式实现,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与增长势必要建立在现有产业基础之上㊂固定资产投资既直接反映了产业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本要素水平,也间接反映了企业家对该行业的投资信心㊂因此本文将甘肃省各产业固定资产增速纳入考察范围,以衡量各产业基础能力㊂(4)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㊂我们需要在选取主导产业时赋予那些具有长远战略价值以及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更多关注㊂只有在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中取得先机或至少占据一定份额,甘肃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定位才会有所改善㊂基于这种认识,参考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来判断产业是否具有高发展潜力㊁重大战略作用以及引领作用㊂具体的,将新兴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产业分类进行对照,对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民经济行业赋值为1,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确上下游关系的国民经济行业赋值0.5,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具有明确关联的行业赋值0㊂4㊀数据分析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东部地区及甘肃省2019-2020年产业梯度系数㊂按照前文给定标准对国民经济主要行业进行筛选:表1㊀满足特征①②有色金属矿采选,烟草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和供应存在转移趋势且具备比较优势满足特征②煤炭开采和洗选,非金属矿采选,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农副食品加工,酒饮料和精茶制造,纺织服装和服饰,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造纸和纸制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品,金属制品业,铁路㊁船舶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住宿和餐饮具备转移趋势与承接潜力,但目前甘肃省还未在该产业方面比较优势尚不明显㊀㊀据201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甘肃省42部门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㊂据此对各部门进行分类:表2㊀感应度与影响力均>0.8金属矿采选,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化学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煤炭采选,食品及烟草业,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通用设备制造,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建筑业,通信设备㊁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㊀㊀可以看出,现阶段矿物开采㊁石油化工及设备制造业仍居于甘肃经济核心位置,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易于对其他产业形成联动㊂此外,食品及烟草业㊁批发及零售㊁仓储及邮政等轻工业或第三产业也显示出较高的产业关联度㊂㊃6㊃按照最终选定的六个二级指标:甘肃省产业梯度系数㊁甘肃省相较于东部地区产业梯度系数增长率㊁感应度系数㊁影响力系数㊁固定资产增速㊁产业是否为战略新兴产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权重度量㊂根据2019年数据在SPSS软件中进行因子分析,测算得到各指标权重见表3㊂表3㊀指标权重IGC相对增幅12.60%甘肃IGC11.07%感应度系数18.56%影响力系数17.73%固定资产增速19.45%是否为新兴产业20.60%㊀㊀按照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及对应权重,计算出甘肃省2019㊁2020年间各产业综合得分及位次(仅列出得分前20位):表4㊀行业得分皮革㊁毛皮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17.28燃气生产和供应14.91煤炭采选14.37有色金属矿采选11.88纺织服装㊁服饰业9.8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7.25通用设备制造7.21造纸和纸制品 6.64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6.6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 6.15化学纤维制造 5.81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 5.18农副食品加工 4.46仪器仪表制造 4.39橡胶和塑料制品 4.34专用设备制造 4.01酒㊁饮料和精茶制造 3.82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 3.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 3.26铁路㊁船舶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 2.79㊀㊀评价结果表明,适合甘肃省未来一段时期重点关注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矿采及石化工业为代表的一部分甘肃传统优势产业㊂主要包括煤炭采选㊁有色金属矿采选㊁燃气生产与供应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㊁化学纤维制造㊁橡胶和塑料制品㊂(2)部分发展潜力较强㊁具有高新技术转型趋势的制造业㊂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金属制品㊁机械和设备修理,仪器仪表制造,铁路㊁船舶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㊂(3)部分东部地区正在转出,且扩散效应较强的轻工业㊂主要包括皮革㊁毛皮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纺织服装㊁服饰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造纸和纸制品,农副食品加工,酒㊁饮料和精茶制造,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㊂5㊀结论与建议截至2022年,甘肃省的经济产值增加㊁经济结构高级化等目标均尚未实现,相较于全国甚至是西部其他省份仍属欠发达地区㊂就甘肃省自然禀赋与所面临的经济背景而言,不能说不具备潜在突破点,但显然这种潜在动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㊂选择主导产业对任何地区而言都是最需要审慎考虑的经济政策之一,本文探讨甘肃省主导产业发展前景,就是要明确甘肃省在未来一段时期究竟具有哪些显性或隐性优势,并顺应这些优势制定未来的发展方针㊂本着这样的主旨,笔者总结全文要点并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支持一部分具备长效增长动能的支柱产业扩张㊂矿物开采与石化工业是甘肃省现阶段的主导产业,本文的研究表明,至少一部分矿采业及石化工业在产业发展基础㊁扩张潜力与扩散效应方面表现较好,能够在自身增产的同时为其他产业陆续铺垫积累一定资本㊂因此应继续引进并作为全省主导产业的一部分予以支持,鼓励其产业链扩张㊂(2)接收一部分带动能力强㊁且东部地区正在转出的产业落户甘肃㊂目前全国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变革的浪潮,一些产业(特别是一部分轻工业)在东部地区逐渐为更高级的产业所替代,急需找到新的生产集聚地,这其中又有一部分适合于甘肃省现阶段的资源禀赋,能够为甘肃省产业链延伸㊁产业部门多样化提供帮助㊂(3)结合自身能力,发展一批高级产业㊁新兴产业㊂落后板块的发展既要利用后发优势,承接他地转移产业,也要酌情选择一些附加值较高㊁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可期待的突破口㊂本文的研究发现,各类高端设备制造业在甘肃省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与新兴技术联系较紧密,是适合甘肃省重点关注的产业,若能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中占得先机,或能助力甘肃省经济发展实现蛙跳式跃进㊂参考文献[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王立新,唐红祥,曹梅英,等.新发展格局下广西基于蛙跳理论的产业选择与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08):64-72.[3]罗晓辉,胡珑瑛,万丛颖,等.结构趋同与 优势企业扶持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 来自于地方政府同质化竞争的解释[J].管理世界,2018,34(12):181-183.㊃7㊃。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及要素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为例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及要素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为例
麓州警删 210 02 2 .
— 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业 结构 与经济 增长及要素效率关 系的实证分析
以甘 肃 为例
李兴 江 曹 刚
( 北师 范 大学 西 经 济管 理学 院 , 肃 甘 兰州 707 ) 300
[ 要] 摘 .采 用双对数 回归模 型和逐步 回归方法 , 对产业结构与 经济增长和要 素效率关 系进行 实证 分析。 实证 结果表 明 : 第二产业是 最有 效地拉 动甘肃经济增长 的产 业 , 大第二产 业在 国 内生产 总值 中的 比重 有利 于甘 肃经 济规模 的扩 大。对甘 扩 肃产业 结构 与经济规模 和要 素效率 关系的实证 分析可知 , 第二产 业在 国内生产 总值 中的份额增 加 , 不仅 有利 于生产规模 的扩 大 而且有利 于提 高要 素的效率。最后根据 实证 结果 , 出相应 结论 并提 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得 [ 关键词 ] 产业结构 ; 要素效率 ; 经济规模 ; 经济增长 [ 中图分 类号] 17 F 2
长方式 主要是通 过要 素 的重新组 合及要 素生 产率 的提高 推 动的 , 这也 构成 了可持续经济增长 的基 础。产业 结构转 变对 经济增长 的贡献在发 展中 国家更为重要 , 由于大多数发展 中
国家 ( 区 ) 地 总量增长 因素的索洛模型估计 结果作 了 比较研 究 和 9个 国家 ( 地区 ) 的多部 门模型研 究 , 括 出了外 向型 、 概
进 行了很多有益 的探索 。如郭 克莎 。 (9 4 详细论 述 了产 。 19 )
国家存在市场 分 割和 发展 不均 衡 现象 , 因此与 增 量投 入 相 比, 资源的再转移和再分配是发展 中国家更 重要的经济增 长 源泉 , 结构 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 的潜力 更大。 在理论界 , 对产业结构 的研究 大体 有两种不通的研究方 法 。一种方法是利用面板数据 或时间序列数据 , 统计上分 从 析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 间存 在的一般规律 。例如 , 被誉为 “D G P之父 ” 的俄裔美 国著名经 济学 家西蒙 ・ 库兹 涅茨 ( i s- m nS i un t,9 7 “ 利用 多 国经 济发 展 数据 对 结构 o mt K ze 15 ) h s 演变进行实证分析 , 出农 业部 门产业 结构演 进一 般规 律 ; 得

甘肃“新丝绸之路” 现状、问题与建议

甘肃“新丝绸之路” 现状、问题与建议

甘肃“新丝绸之路”现状:问题与建议俞少杰1,郭延坡2(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101;2.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如今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战略构想。

甘肃是承东启西、连接欧亚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

但甘肃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较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货物过省流动的价值增值有限。

如何打破“通道经济”的局限成为甘肃省政学界亟需面对的问题。

本文从战略层面进行讨论,探索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以及甘肃省融入“新丝绸之路”之前景。

[关键词]丝绸之路;结构转型;大数据;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F2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21)06-0110-04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随着西部互联互通的深入推进,陆海新通道为西部省区诸如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

2019年1月,包括甘肃在内的八个省区市签署了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在海关等多部门的支持下,这条大通道的外贸业态越加多元化,越加繁荣。

甘肃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所经的黄金路段和枢纽地带,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加强建设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内容。

一、甘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背景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我国湿润区向西部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有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和独特的文化通道区位优势,为中原连系西北乃至中西亚的咽喉和纽带,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桥梁。

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疲软,沿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国家战略竞争日趋激烈。

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Absr c Th sa tce tr u h t e u eo PCC e o t a t: i ril h o g h s fI r c mme de abo ix d ac lto t d,c c ae h nd sra n d c r n do i e c l ua in meho l a ultst e i u t l i
Ke y wor ds: on mi r wt Ca b n e si n Ta i c up ig i d x;lw — c r o e o my Ec o c g o h; r o miso s; p ode o ln n e o a b n c no


文献 综述
建立 了各类 经济活动脱钩指标 。
基 于结论提 出针 对性 政策 建议 。
Em piia t dy o heDe o l fRe ina o o i r wt nd rc lS u n t c up i o go lEc n m c G o h a ng Ca b n Em iso t n u o i c sa Ca e ro s inswih Ga s Pr v n e a s
— —
以甘 肃省 为例
郑松 华 , 杨媛 媛2, 吉潇。 张
(.. . 12 3 兰州大 学 经济 学院 , 甘肃 兰州 700 ) 30 0
摘要 : 通过 运 用 IC P C推 荐 的二氧化 碳计 算方 法 , 算 出 19 20 推 94— 09年期 间甘 肃省 工业部 门
的二 氧化碳 排放 量 , 以此 为基础 , 于 T po脱钩 指标 对此 期 间甘 肃省 经 济增 长 与二 氧化 碳排 并 基 ai 放之 间的关 系进 行 了脱钩 分析 , 出甘 肃省 经济 增 长与 二 氧化碳 之 间 总体上 呈 弱 脱钩 状 态 。进 得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分析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分析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吻合度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诸多属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本研究中的吻合度,是用来描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程度。

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社会职业的反映,也是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的吻合度,具体体现在规模、结构、能级的对接上[1]。

本文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和量化研究分析,以定西市为例,了解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探索提高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对策和建议。

1定西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中职教育相关性分析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

定西市为典型的农业市,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的地级市和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区。

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现辖1区6县122个乡镇(街道办),人口301万,总耕地1220万亩。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87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7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

1.1定西市区域经济发展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数据分析定西市2014—2018年经济发展与中职学校在校生情况统计见表1。

总体上看,近5年定西市经济发展呈逐步攀升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第二、三产业对经济总量贡献比重逐年增加。

单从统计数据来看,2014—2018年全市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呈下降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势头没有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线性关系。

中职教育发展规模不扩反缩,反映出中职教育发展举措乏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偏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1.2定西市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定西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23所。

其中成人高校1所,高级中学28所,完全中学15所,初中117所,九年制学校98所,小学643所,幼儿园1096所,职业学校19所,特教学校6所。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Absr c t a t:I h sp pe tl i gt es f— s ae a lss s lcig 2 o 2 o7 d t falr go si n u p o i c n ti a ruii n h hi z t h r nay i ,ee tn o 3— 0 aao l e in n Ga s rv n eSGDP a a d t,i a ay e srw aa t n lz s te rlto s i ewe n t n u tilsr tr n c n mi r wt n Ga s rvn e tc n lde h t1 r a n Ga s rvn e sGDP h sg o h eain hp b t e he id sra tucu e a d e o o c go h i n u p o ic .I o cu st a 4 a e si n u po ic ’ a wn r t o xe tb hee i a mo g s c e insi s cs o c n mi e eo me t he s c n a y id sra st il a g s o t b tr o o s me e tn , utt r s a g p a n u h r go n ape t fe o o c d v lp n .T e o d r n u t li heman y lre tc nr u o f i i e o o c go h, n h c n mi o h i he p i r n e tay idu tis ae ls ha h e o d id sr ’ .I hs p p rt e c n l in t t c n mi wt a d te e o o c g wt n t rmay a d trir n sre r e st n te s c n n u t S n ti a e ,h o cuso ha r r y c me r m he su y p o ie o eee c sfrr sr trn n u t a ,e ucn e in lds rte , r moig e o mi o s san by,o r i aey o sfo t td r vd ss me rf rn e o e t u ig id sr lrd i g r go a ipaiis p o tn c no c t u ti a l c od n t l uc i a d r pd yd v lp, n rte etb ihme to o n n usra t cu e o n u Se o o cgo h n a il e eo a d f h sa ls o n fa s u d id t lsr tr fGa s c n mi rwt . i u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效率的实证分析——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叶仁道;张勇【摘要】文章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16个省份为例,采用全局超效率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其绿色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矩估计方法,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经济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增长主要源于前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均衡,产业结构高级化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前者与绿色经济效率呈负向关系,后者则与绿色经济效率呈正向关系.此外,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亦对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5页(P60-63,69)【关键词】绿色经济效率;产业结构;GML指数;SYS-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作者】叶仁道;张勇【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3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旧严峻。

这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可以有效缓解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

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区为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然而,现有对绿色经济的衡量指标并不统一,诸如绿色发展指数、绿色GDP和绿色经济效率等。

本文在综合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损失后[1],选取绿色经济效率作为衡量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现有关于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将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展开实证分析;二是将产业结构作为核心变量,探讨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 同东 部 地 区 借 助 政 策 和
区位优 势 , 经 济增 长速 度持续 高 于 国内其他 地 区 , 但 近年 来 , 这 种 差 异化 的 区域 经 济增 长 速 度 出现
了逆转 , 自2 0 0 8年起 东 部地 区经济 增速 在 各地 区
中是 最 低 的 。对 于 这 种 区 域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变
】 7 4
数 据来源 : 根据世界银行 WD I 数据库 中韩 国的有 关数据计 算。
经济增长速 度与产业结构关 系研 究
人 口规模较大 的经济体 中, 经济增长速度 与产业结构的这一关系几乎普遍成立 。通过一个简单的两部 门经 济
模型 , 证明了在第二产业 比重下降 、 第_ 二产业 比重上升及第 二产业 劳动生产率 高于第三产业 劳动 生产率 的前
提下 , 由于 就 业 从 第 二 产 业 向第 三产 业 的 转 移 ,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和 产 业 结 构 之 间 的 这 一 关 系 是 成 立 的 。收 入 水
相 当一部 分传 统 产 业 正 在 向 中西 部 地 区 转 移 , 而


导 论 பைடு நூலகம்
新兴 产业 仍处 于孕 育 与 成 长 之 中 , 因而 东 部 地 区 的经 济 份 额 和 增 长 速 度 会 有 所 下 降 ( 蔡唠等, 2 0 0 9 ; 王保林 , 2 0 0 9 ; 孙 久文 、 胡 安俊 , 2 0 1 1 ) 。 本 文从 国 际经 验 出发 , 从 经济 增 长 速 度 与产 业 结构 关 系 的 角 度 对 此 提 出 另 外 一 种 解 释 。 比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l ton h p b t e n i dus ra t u t r nd e o l e on m i o t a u Pr i c . Th r s t ea i s i e w e n t i ls r c u e a r gi na c o c gr w h ofG ns ov n e e e uls
s a i1v ra i n. Ba e o t e e, 1 cte a e i i d n o ou dif r nt y s, a d h n hi p p r p ta a i to sd n h s ii s r d v de i t f r fe e t pe 4 n t e t s a e a a yz s t e t e soft o rb i nd t i ls r t eon e on m i r wt ff r t ia iis At n l e h r nd he c nt i uton ofi us ra t uc ur c o c g o h o ou yp c lcte . l s , t e s gg s i ns t e c h e o at h u e to o r du e t e r c mm e a i nsofr g o le o mi o h o ns r r po e nd to e i na c no c gr wt fGa u a e p o s d. Ke r : i us ra t uc u e r gi na c no c gr wt y wo ds nd ti ls r t r ; e o le o mi o h; S SA ; DSSA ; Ga s ov n e n u Pr i c
结 构 对 经 济 增 长 贡 献 的 发 展 趋 势 . 最 后 提 出 了缩 小甘 肃 省 区域 经 济 增 长 差 距 的 建 议 . 关 键 词 :产 业 结 构 ; 区域 经 济 增 长 ;S A;D S S S A;甘 肃 省
中 图分 类号 :F 0 1 5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8 X ( 0 0 0 ~ 0 40 。 19 8 2 1 ) 6 0 9 — 6
西
9 4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第 4 卷 21 6 0 0年第 6 期
V01 4 2 0 No .6 01 .6
J u n lo rh s r l iest ( t rl ce c ) o r a fNo t we tNo ma v ri Nau a in e Un y S
Ab t a t I t i pa r s its a e n l i a d na c hit s r a l s s r us d o n l z t e sr c : n h s pe , h f— h r a a yss nd y mi s f— ha e na y i a e e t a a y e h
t m p t fe t f i us ra s r t e o e o m i o t o e c ct f G a u Pr v nc h s a g he i e us e f c o nd t i l t uc ur n c no c gr w h f a h iy o ns o i e a l r e
产 业 结 构 与区 域 经济 增 长关 系 研究
以甘 肃省 为 例 董 晓峰 ,尹 亚 ,孟 杰 , 于琳 荣
( 州 大 学 资 源环 境 学 院 , 甘肃 兰 州 7 0 0 ) 兰 3 0 0
摘 要 :以 甘 肃 省 为 侧 ,应 用 偏 离份 额 分 析 法 ( S 和 动 态 偏 离份 额 分 析 法 ( S 对 产 业 结 构 和 区域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S A) DS A) 系进 行 了分 析. 结 果 表 明 ,产 业 结 构 和 产 业 竞 争 力 的 优 劣 程 度 关 系到 区域 经 济 增 长 的 幅 度 ,甘 肃 省 各 市 州 产 业 结 构 对 经 济增 长推 动 效 应 的 区域 差 异 较 大 . 在 此 基 础 上 ,将 1 4个 市 州 划 分 为 4种 不 同的 类 型 ,分 析 了 4个 典 型 市 州的 产 业
Re e r h o he r l to h p b t e n s ra t u t r s a c n t e a i ns i e we n i du ti ls r c u e
a d r g o a c n m i o t n e i n le o o c gr w h
Ta ns o nc he e a pl ke Ga u Pr vi e ae g, YI Ya M ENG , YU n r n N , Je i Li—o g
( le e o s u c s a d En io me t lS in e L n h u U n v r iy La z o 3 0 0 Ga s Co lg fRe o r e n vr n n a ce c , a z o i e st , nh u70 0 , n u,Ch n ) i a
s o t tt e lo n s ra t u t r nd c mpe ii e p we ea e o r gi a c no i owt h w ha he lve fi du t ils r c u e a o ttv o rr l t st e on le o m cgr h, a 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