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单元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1.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时间是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以知最早的人类,中国历史从元谋人开始。

(P2)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时间是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P3—4)3.①河姆渡人:距今约6000多年(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会制造陶器,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生活。

(P7—8)②半坡人:距今5000多年(黄河流域),种植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国家。

饲养牛,马,羊,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的房屋。

懂得纺线、织布、制造彩陶(P8—9)、4.①华夏之祖:距今四五千年,黄帝(轩辕式)和炎帝(神农式),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帝部落和皇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的主干,成为汉族的前身。

②“人文初祖”:黄帝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从黄帝开始。

③尧、瞬、禹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瞬、禹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

禅让制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被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单元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5.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产生,也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P15)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P20)6.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汤建立商朝。

7.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内容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内容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一)(魏蜀吴)三国鼎立1.东汉末年,荀彧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控制汉献帝,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

(——《三国演义》)2.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彼此混战,曹操占据河南一带,袁绍占据河北一带。

3.袁绍为了消灭曹操,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败回河北。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或说曹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

4.曹操统一北方后,想要统一南北,208年,曹操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大战,孙刘联军在周瑜的领导下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操,曹操败回北方。

注:割据荆州的刘备由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

5.魏国建立: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结束。

(东汉: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220年,汉献帝被曹丕废掉,东汉结束。

)注:注意:曹丕建立魏,不是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

周武王建立西周,不是周文王。

6.蜀国建立:221年,刘备定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国号汉,史称蜀。

7.吴国建立:222年,孙权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8.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兴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恢复发展起来;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发展。

注:230年,孙权派卫温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今台湾)。

吴国的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二)江南地区的开发1.魏国先灭蜀。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夺取魏的皇位,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史称“西晋”。

3.西晋在280年灭掉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4.西晋的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无力治理国家,出现的“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5.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又合称“五胡”)等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汉族杂居。

6.匈奴人在316年灭亡了西晋。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元谋人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发现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历史已经有170万年)二、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北京人属于猿人。

3、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旧石器(简单打制粗糙的石器),北京人的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是采集和狩猎。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吓跑猛兽、取暖等等。

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时间距今约18000年。

2、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一样)没有什么差异。

3、山顶洞人仍然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但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

4、山顶洞人还会人工取火。

缝制兽皮衣服。

山顶洞人还有爱美之心(佩戴贝壳项链)。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一、河姆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1、生活地点:浙江省余姚县。

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

是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属于长江流域)。

2、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和使用新石器(经过磨制的石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他们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他们还制作木头小船。

采集和渔猎在生活中仍占重要地位。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

(了解)二、半坡遗址(原始农耕文化)1、生活地点:陕西西安半坡(属于黄河流域)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2、生活:半坡原始居民广泛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种植粮食作物是粟,饲养猪、鸡等家畜和家禽,从事原始畜牧业。

他们用麻纺织麻布,改善生活。

他们制作彩陶。

他们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子。

三、大汶口遗址(原始农耕文化)生活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时代:6000年前——4500年前,他们种植粮食作物是粟。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帝与黄帝的传说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

阪泉之战的作战双方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

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

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

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第4课: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2、禹死后,其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4、由于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暴政,导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5、商朝又称为殷朝。

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1、距今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3、生产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结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3、体质形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2)过着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3)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3、体质形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渔猎为生。

(3)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4)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5)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四、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分布的特点: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始居民年流域安半坡村手工业:制造彩陶(有最早文字雏形—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的气候),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出现,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提供了较为充足稳定的食物,成为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第3课华夏之祖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答: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一)春秋时期1、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1)“仁”和“礼”(2)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3)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4)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5)主张因材施教。

《论语》: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

2、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2)主张顺其自然(3)小国寡民。

《道德经》。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2)士人的游说,讲学,(3)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2、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3、诸子百家儒家: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法家: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二)一、秦灭六国1、原因:(1)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3)长平之战(秦、赵)后,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4)连横策略的成功;(5)人民渴望统一;(6)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4、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途中遇雨误期(导火线)。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政权: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5、结果:起义失败6、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灭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单元一:古代人类与史前文明1.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人类起源的学说:–汉弗莱斯学说–多地起源学说•人类的演化:–早期人类(直立人)–中期人类(尼安德特人)–晚期人类(现代人)2. 史前文明与原始社会•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文明–新石器时代文明•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时期–农业时期–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单元二:古代东亚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列国纷争•秦汉时代:秦始皇、汉武帝•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大唐盛世•宋辽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2. 日本古代文明•弥生文化时期•古墳时期、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唐风影响、武士文化•江户时代:幕府体制、封建制度3. 韩国古代文明•新石器时代文化•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统一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佛教艺术、书法普及•李朝时期单元三:古代印度文明•印度古代历史概述•印度教与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印度古代王朝:摩揭陀、毗罗门、恒河、笈多等单元四:希腊罗马文明1. 希腊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的独立战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古希腊的城邦文化2. 罗马文明•罗马帝国的兴衰史•民主共和制与帝国制度的转变•罗马法与现代法律的发展单元五:伊斯兰文明1. 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诞生•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和禁止事项•伊斯兰教的经典文学2. 伊斯兰帝国的兴起和发展•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伊斯兰文明的科学、哲学和医学成就单元六:非洲古代文明1. 埃及文明•尼罗河与埃及文明的兴起•法老王制度与金字塔建筑•埃及的宗教和神话2. 非洲其他古代文明•肯尼亚的苏瓦帝国•摩洛哥的马尔豪玛帝国•尼日利亚的荷尔玛王国•津巴布韦的大齿文化单元七:古代美洲文明1. 美洲的古代文明•墨西哥的玛雅文明•秘鲁的印加文明•美洲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2. 美洲原住民的文化遗产•印第安人的美洲族群•美洲原住民的艺术和建筑•美洲原住民的宗教和神话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的概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1. 第一章:古代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发展1.1 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文明的定义: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和复杂社会组织形态的现象。

-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亚洲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尼罗河流域。

1.2 两河流域文明- 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位于亚洲西南部。

-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灌溉农业。

- 出现了文字,用来记录和交流信息。

- 建立了国家和法律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组织。

1.3 尼罗河流域文明- 尼罗河流域:位于北非的埃及地区,尼罗河沿岸是埃及的主要农业区。

- 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依靠尼罗河的周期性洪水,发展灌溉农业。

- 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埃及法老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 发展了壮丽的建筑和艺术,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2. 第二章: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2.1 古希腊城邦文明- 城邦的定义:古希腊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式,每个城邦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

-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雅典是最著名的民主城邦,市民具有直接参与政治的权利。

2.2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 罗马共和国的特点:- 共和制度:由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参议会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 军事扩张:通过征服其他地区扩大势力。

- 罗马帝国的特点:- 制度:最初是由凯撒大帝建立,后来确立了一系列皇帝统治。

- 罗马法的创立:成为后世法律制度的重要基础。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回顾相关知识点。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要点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要点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要点资料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要点资料一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的教训。

2、措施:①轻徭薄赋;②奖励农桑;③提倡节约;④“以德化民”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主父偃的建议)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2)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

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人大规模反击匈奴。

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保护中原的经济文化。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都城:洛阳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要点资料二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目的:巩固统治)(1)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要点资料三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出现,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提供了较为充足稳定的食物,成为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七年级上册 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 历史复习资料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 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时期开始于 商朝。 • 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 司母戊鼎;造型奇特、做工精美
的青铜器是 四羊方尊。
• 与商朝同一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
是 “三星堆”文化。
• 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中国。 • 夏、商、西周社会经济主要以 农业 为主,主要劳动力是 奴隶。 •
• 目前世界上第已1知6的课最早昌的纸盛,的是西秦汉早汉期文的 麻化纸(。 一)
• 东汉时候的 蔡伦 改进了 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它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 成书于 东汉 时期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
• 东汉 张衡 发明的 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 汉代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
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 东汉末年,张仲景 写成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
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 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 西汉末年。 • 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兴起于 东汉末年,创始人之一叫 张陵。 • 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充,代表作《论衡》。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 司马迁。《史记》记述了从
役是 涿鹿之战。
• “人文初祖”指的是 黄帝。 • 通过部落联盟民主会议推举首领的办法叫 “禅让制”。 • 约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 ,从此,原始社
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

(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四、定居的根本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五、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阪泉之战: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炎帝失败,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蚩尤战败。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

炎帝(神农氏)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轩辕氏)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他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禅让制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西周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

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末代君主昏庸残暴。

启示: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三、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启。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1【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P32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元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2.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3)体质特征: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生产生活: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4.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1.8万年的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

5.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已经会人工取火。

二、星罗密布的氏族聚落1.最具代表性的氏族和聚落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3.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三、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是神农氏。

2.华夏族的形成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在逐鹿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黄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联合,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3.尧舜“禅让”皇帝之后,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继承人,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4.大禹治水成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2)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和懂得奉献的精神。

(3)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4.比较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夏商西周的更迭1.夏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奴隶制国家(1)背景:禹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接受各部落朝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我国是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云南、北京、陕西、浙江等地发现了许多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

3、发掘遗迹: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焼骨。

4、发现时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距今约170万年,知道使用火。

5、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6、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7、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距今约70-20万年8、发现遗迹:3枚牙齿、5枚北京人头盖骨,用火遗迹,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

9、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鼻骨扁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坏境:生存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常有动物出没,也有丰美的水草。

10、使用工具: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会打制石器(我们称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11、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12、用火情况: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13、用火作用:已经学会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

14、用火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15、山顶洞人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他们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约三万年,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观念(如佩戴贝壳项链),他们用骨针缝制衣服。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活:半坡遗址是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被发现的,距今约6000年,代表区域:黄河流域。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篇一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3课华夏之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尧舜禹炎黄战蚩尤 华夏族形成禅让制黄帝的贡献人文初祖夏朝禹时第4课活动课寻找历史[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多媒体资料[授课过程]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

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 X地一日游”的最佳设计线路。

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讲评课讲评第一单元测试题[教学目的]1、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矫正错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2、抓住共性问题进行点评,从实际出发,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讲评课[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情况[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

2、总评:本次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在作选择题时,个别学生审题不清;2)在作填空题时,有少数学生写错别字。

3)有些学生在回答问答题时,答案不全。

采取补救措施:1)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2)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评:分析试卷,按选择、填空、问答的顺序有重点的讲解。

在选择题中,重点讲解第1、3、8 、11、15题在填空题中重点讲解第1、4、5题。

(其他详见附页---单元测试题)4、留出时间让学生改错、巩固5、练习(使用微机)1)元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

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生活位置:_____流域;3)“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

6、作业:整理试卷,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兴衰过程。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7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的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目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