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复习资料(一)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醉翁亭记

十六醉翁亭记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临下(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6)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2010]暝:昏暗[2010](7)野芳.发而幽香芳:花[2010](8)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9)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10)泉香而酒洌.洌:清[2016](11)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2016](12)树林阴翳.翳:遮盖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名.之者谁名:取名,命名(2)饮少辄.醉辄:就(3)临.溪而渔临:到(4)已而..夕阳在山已而:不久3.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判断句]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判断句/2022海南]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课下注释/2022湖南怀化]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1.说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教材·思考探究]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2.第3段描绘了哪四幅图画?核心是哪一幅?为什么?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核心:太守醉。
原因:其余三幅都是陪衬,是为了突出“太守醉”,即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3.作者写山间朝暮、四季的景物变化,有什么用意?作者通过对山间朝暮、四季景色变化的描写,突出了山间美景的变化多姿、引人入胜,从而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观点,为太守与滁州人一同游山做铺垫。
初三要背的文言文

初三文言文背诵篇目及解释一、《出师表》- 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董允之责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董允等,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第一段:先帝开创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困乏、物资短缺,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中考语文古诗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古诗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019已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019已考)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话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看凄凉破败的景色)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看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广东中考语文必考古文24篇复习资料 (1)

广东中考语文必考古文24篇复习资料同学们想要古诗古文拿满分,就必须做到每首诗会背会一字不错的默写下来,对于必考古文也须读熟,能熟练的翻译课文,重点字词一定要准确地翻译出来。
1、《伤仲永》标题中的“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从未考过)2、《孙权劝学》(12)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主要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然后通过鲁肃“与蒙论议”,侧面展示吕蒙通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令鲁肃叹服并“结友而别”。
成语积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3、《公输》《墨子》文中第一部分写墨子舌战公输盘。
墨子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再抓住这句话进行批判,最后用“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让公输盘理屈词穷。
墨子以有人的“舍”和“欲”,让楚王得出“必为有窃疾矣”的结论,然后说楚王攻宋“为与此同类”。
楚王口上服,却以“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为借口,仍不放弃攻宋。
(从未考过)4、《口技》林嗣环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通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写出了听众深深被口技所吸引,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善”;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又进入睡梦中的场景后,通过“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写出了口技艺人完全控制住听众的情绪,又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善”;写口技者表演失火、救火的紧张场景后,通过“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听众进入情境,忘却自己,更从侧面烘托口技艺人的“善”;文中还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来赞扬口技艺人的“善”。
(从未考过)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进而委婉地向齐威王进谏,齐威王愉快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令纳谏。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复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初中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篇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通过描绘一个人独处的夜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古文篇1.《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并且要乐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同时也要保持谦虚和宽容的态度。
2.《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寡人之于河内也,亦尽心焉耳矣。
察其凶也而趋焉,亦未晚也。
察其不凶而趋于义,亦未迟也。
如使人于予,则皆可使如河内焉,何千乘之有?”这是《孟子》中的一段对话。
孟子在这段对话中向梁惠王解释了为什么他不愿意接受梁惠王的官职。
他认为,只有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他才会全力以赴去帮助国家。
这段对话表达了孟子对道义的坚持和对君主的忠诚。
三、散文篇1.《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人民幸福的向往。
这篇散文通过对楼台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人民幸福的祝愿。
2.《黄州快哉亭记》予尝谓汉、魏之际,无可与言者,忽焉有古快哉亭。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总复习--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默写(一)背诵篇目直接默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
矣。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述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
海日生残夜
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
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__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
5.咏 雪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夜发清溪向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9.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 甫
崔九堂前几度闻
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_。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
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学而》
四十而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
惑
不逾矩
[唐]刘禹锡
中考古诗词名句归类复习资料全

中考古诗词名句归类复习资料一、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抒发雄心壮志〕的古诗文句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唐白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唐杜甫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楼记》仲淹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7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北宋轼二、有关送别、乡思离愁的古诗词句1海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唐煜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白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唐颢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与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白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白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送别》唐白三、有关"爱国与忧国忧民"的古诗词句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南宋辛弃疾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北宋仲淹6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四、诗中日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唐王维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唐白居易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白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唐白五、诗中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随着中考的逼近,许多学生都开始了紧张的备考状况。
而对于语文复习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是我们了解祖先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备战中考中,文言文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么,有哪些文言文复习资料是中考必须掌握的呢?一、古文观止作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古文观止》是我们在中考文言文复习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是清代戴震所编纂的文言文教材,共包含四十则,文选丰富、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字词、句式、修辞等进行逐一剖析,加深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二、中考历年真题从历年的中考试题中可以发现,文言文是中考必考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历年真题是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深入理解中考的出题思路和考察方向,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英汉汉英双解词典在阅读文言文中,生僻字和古怪的词语往往是制约阅读理解的关键。
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选择一本好的英汉汉英双解词典是非常必要的。
好的双解词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的词汇、词义和使用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一步系统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呈音、语态和语义等方面。
四、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与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不同,汉英英汉双语词典主要提供的是文言文汉英及英汉双语释义,以及词语用法和惯用的表达方法等。
通过学习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和习惯,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表达方法。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需要坚持阅读,更需要有系列有效的复习资料和参考书籍。
只有通过充分的学习、透彻的理解和深度的记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文言文,做到应对中考考题游刃有余。
中考会考的文言文

中考会考的文言文1.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陋室铭》(作者: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三峡》(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中考备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中考备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2019年中考备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内容预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是。
5.概括甲文的大意(三)〔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文复习资料(一)《公输》一、字词注释将以.( )攻宋起.( )于鲁至于..(. )郢何命.( )焉为..( ) 愿借.( )子.(.)杀之吾义.( )再.( ) 请.(.).献不可谓智.( ) 仁.( )知而不争.( ) 知类..( ) 然.( )胡.( )不已.( )胡不见.( )我于王文轩..( )文.( )轩.( )敝舆..( ) ..( ) 褐.( ) 粱肉..( ) 何若犹...........之与........( ) ...也.(. )长.(. )木王吏善哉..( )..( )牒.( ) 机变..( )虽然距.(. ) 圉.(. ) 诎.( )所以..( ) 寇.( ) 虽.( )杀臣,不能绝.( )二、句子翻译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何命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义固不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宋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9、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争而不得,不可谓强.1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然胡不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此为何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虽杀臣,不能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题1、课文的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①②③2、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版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举于士.()任.()饿(..()..).其体肤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益其所不能恒.(.).过(..).性曾(衡(...).于色而后喻.()..).于虑而后作(..)征(入.()出.()拂.(.).敌国..(.).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问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的中心论点是:论证方法有:、、。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国家的兴亡,顺理成章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这一句强调了作者的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一、重点字词故(..).不为苟.得.(.).故患.(.).有所不辟(..).如使..).尔.(.)...(.).箪.(.).蹴(..(.).勿丧不屑..).礼义而受之何加.()..(.).不辩(..()万钟妻妾之奉.(.).得.()我与.()乡.(.).为身死已.()本心..()二、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