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一个隐居深山的老道竟赢得武则天的青睐,他凭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史]一个隐居深山的老道竟赢得武则天的青睐,他凭啥?
1/唐朝那些事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个人才辈出的时
代,也是个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动荡王朝,
诸如玄武门之变、武后篡唐、武隆事变、安史
之乱……
不仅政局如此动荡,就连百姓信仰,也被
一只无形的大手所左右。
大唐李家夺取天下后,为了显示自家出身
的尊贵,便自称为太上老君的后裔,尊道教始
祖李耳(老子)为祖。
虽然此前一直是儒佛道
三教并存的信仰格局,但自大唐开国之后,便
将李氏先祖创造的道教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
高度,并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
武则天灭唐兴周后,时刻面临着李唐家族
势力的反扑。
为了巩固她从李唐家族夺取的皇
权,从舆论上打压李氏宗室,武则天想尽了各
种办法,其主要措施之一,便是扬佛抑道,用
以贬黜李氏的宗族。
因此,她即位之始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
(《资治通鉴》卷二○四)”武则天统治期间,佛教倍受崇奉,达于极盛,而由李氏先祖创建的道教则陷入穷途末路。
再强大的女人也斗不过时间,武则天也不例外,最终也被时间带走了。
一代女皇走了,天下又重新回到李氏子孙手里。
道教也随之咸鱼翻身。
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并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内乱迭起,徭役日重,民众纷纷逃往寺院,以寺院为逃避之所;王朝的统治者为摆脱民怨沸腾的困境,又将佛教“善恶轮回”说作为说词来麻痹普通百姓,从而又使佛教的风头盖过了道教。
然而,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寺院与官僚、贵族相互勾结,以此规避赋税。
此举,无疑是将国家税赋转嫁到地主阶层身上,这直接加深了佛教与世俗地主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
因此,地主阶层中有识之士的反佛意识不断上升,最终又导致了唐武宗灭佛。
就是在这样一个纷乱的世界里,有一个人却显得格外淡定,他远离纷纷扰扰的尘世,避居深山潜心“修道”。
就是这样一位世外闲人,却吸引了推崇佛教、极力打压道教的女皇武则天的眼球,女皇一再对他这个老道发出进宫邀请,还亲自手书嘉奖状;并且,他还是唐睿宗
和唐玄宗的特聘教师,多次被邀入宫开坛布道……
这个牛人,就是唐朝最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
2/司马承祯是谁?
说起这个司马承祯,其实也是大有来历的。
司马老道是唐朝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在河南温县,司马一族可是名门旺族,因为,他们的祖上曾经非常显赫。
说起温县的司马家族,最早出名的人物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三国时期和诸葛亮斗了一辈子法也没赢过一次的司马懿,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有诸葛亮死后的“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让司马仲达的形象在读者眼中一损再损。
其实,那些情节都是《三国演义》里的瞎咧咧,真实的司马懿绝对是个人物,无论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都是力当世人无数的英杰,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努力,才让纷争多年的三国一个个趴下,从而促成了西晋王朝的建立。
他的儿子司马昭建晋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又被追尊为高祖宣皇帝。
而司马承祯,正是司马懿的血亲后裔。
司马承祯的有个远代祖,名叫司马馗,而司马馗是司马懿的老四。
这是个世代为宦的优秀家族。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聪慧颖悟、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篆书、隶书,他首创的“金剪刀书”别具风采,风靡一时。
司马家的传统,是以儒学济世的,说白了,
就是读书为官。
比如他的哥哥司马承祎就老早跑到长安为官去了,而他却是个另类,无意为官从政,他不顾家人反对,20岁时就逃出家门,外出求仙访道了。
3/不爱官袍爱道装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司马承祯跑到嵩山逍遥谷,投入道教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的门下,成为一名道孝子弟。
司马承祯是个聪明的家伙,且有家学打底,加之个人勤奋,很快在众弟子中脱颖而出,深为师傅潘师正所赞赏。
后来,潘师正将上清派“正一之法”及道家典籍悉数传授给他,并嘱咐:“自从陶隐居(陶弘景)传给我‘正一之法’,到你已经第四代了。
希望你能够弘扬道法,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
”
学业有成的司马承祯拜别恩师,游历名山大川,遍求名师高士,探究道家奥秘。
道教名山王屋山、句曲山(茅山)、天柱山、衡山、天台山、大霍山都留下了他的脚步。
之后,他定居于浙江天台山玉霄峰,亲自构筑庐舍(众妙台)隐居修行,自号“白云子”、“天台白云道士”。
司马承祯不仅仅专攻“道学”,超然世外,并且,文学造诣也非常深厚。
虽然隐居深山野观,但他的视野却没被大山阻隔,所以,知交遍天下。
他与当世的诗文大家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都是好朋友,被时人称为“仙宗十友”。
正是因为这些在朝为官的朋友们的口口相传,司马承祯的名气与才华,一时誉满京城,就连深居皇宫的武则天也被司马承祯的过人魅力所吸引。
武则天为此下诏,邀司马承祯进宫。
4/武则天的礼遇
崇佛抑道的一代女皇为何会一个远在南蛮僻地的道士如此用心呢?
因为,做了女皇帝的武则天,有时日子也
不好过。
武则天一生崇尚佛教,她对于李氏皇族奉道教为国教十分不满,执政之后马上置佛教于道教之上。
多年来,武则天独揽大权,挟天子而临朝听政;废帝而自立,诛杀李氏王族和反对派大臣,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就连道教人士也时刻担心武则天崇佛灭道。
在这种形势下,武皇最害怕的是,天下人铤而走险。
民心向背,关乎政权存亡,作为一朝的最好统治者,她非常需要的是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客观地说,武则天之所以邀请司马承祯,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政治需要,司马老道作道教实至名归的精神领袖,如果能为己所用,那将是给天下道徒多大的一颗定心丸啊!另一方面,武则天也确实是被司马承祯的才华与人品所折服。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以特旨召请司马承祯赴京。
武则天在皇宫亲自接见了时年59岁的司马老道,执师礼待之,并亲降手敕对司马大加赞美,赞美他的道行与德操,以昭天下。
在洛阳期间,他再三向武则天阐明陶弘景的“佛道双修”的学说,初步阐述了“儒、释、道本为一家,殊途同归”的意见,基本上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
不久,司马承祯即上表请求离京还山,武则天只好同意,并委托麟台监(相当于武皇办公室的秘书长)李峤在洛阳之东为其饯行。
从武则天的表现来看,她对司马的礼遇是真诚的。
5/世有“终南捷径”
好不容易来一次京城,老朋友们当然是要见见的。
其中有个小他20多岁的卢藏用,也是他朋友圈中经常点赞的好友之一。
听说老道来趟京城,没弄个一官半职的就又匆匆离去,心里替老道不值,便设宴招待一下老朋友。
席间,卢藏用遥指长安郊外不远的终南山,语含深义地对司马承祯说:“终南山可是个适合隐居静修的好地方啊!”
司马承祯听罢,轻轻说道:“让我看,终南山也的确是个好地方,它可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
”卢藏用听后,顿时满脸的羞愧之色。
“司马承祯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
’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
’藏用惭。
(《新唐书卢藏用传》)”
老卢这卖的哪门子萌啊,老道的一句就让他满脸羞愧?
原来,这老卢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确切说来,他是一官迷。
卢藏用(约664~约713),字子潜,河北涿州人。
范阳卢氏,自南北朝以来便是北方赫赫有名的大族。
卢藏用出身北方大族,家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是才华横溢,很轻松地就考上了进士,但是他却得不到上司的赏识,于是就写了一篇《芳草赋》之后,跑到了终南山之上做起了隐
士。
在山中的时候,他跟随道士修习道术,相传将辟谷练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几天几夜不吃饭。
“卢藏用,字子潜,幽州范阳人。
父璥,魏州长史,号才吏。
藏用能属文,举进士,不得调。
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少室二山,学练气,为辟谷。
(《新唐书卢藏用传》)”
但是卢藏用的心思还是在仕途之上,他之所以选择终南山隐居也是因为这里靠近都城长安,而当皇帝去了洛阳之后,他就跑到嵩山隐居,于是他就得到了“随驾隐士”这样一个称号。
后来武则天也知道了这个人就将他请出山,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职务。
“然初隐居之时,有贞俭之操,往来于少室、终南二山,时人称为"随驾隐士"。
(《旧唐书卢藏用传》)”
左拾遗虽然是八品,比县令还低了一级,但却是引人眼热的清望之官;同时,因为是在天子身边工作,容易升官。
果然,卢藏用没用几年时间就做到了吏部侍郎(副部级)。
因为人生有此一“污”,所以才心虚脸红的。
正因此,也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下“终南捷径”的成语典故,这是老卢当初所难料到的。
6/两代帝王师
武则天死后,他的儿子李旦第二次上台,是为中宗。
崇尚道教的李旦对司马承祯十分尊重。
他第二次上台不久,就特派司马承祯的哥哥司马承祎持其亲笔信,赴天台山敦请司马承祯。
李旦在信中极力赞美司马承祯的高尚品德和天台山的秀丽风光,表现了求贤若渴和仰慕之情。
司马承祯到长安后,李旦还特意安排他在皇宫中居住。
据记载,李旦曾经两次降敕赞美司马承祯,评价他:“广成(子)以来,一人而已!”并自称“弟子”。
李旦屡次要安排他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司马承祯不允,坚持要回天台山修道。
李旦恋恋不舍地赋诗送别,特赐他“宝琴一张及霞纹帔”。
文武大臣百余人竞相赋诗相
送,常侍徐彦伯挑选了其中30篇上乘之作编辑为《白云记》,并为之作序,流行于世。
同年,李旦又耗费巨资为司马承祯修复了天台桐柏山桐柏观旧居,诏令“四十里以内不得樵采”,以示优待和崇敬。
从此,桐柏山正一派盛极一时,司马承祯以“帝王师”名扬天下。
而司马承祯所在的天台山,也逐渐成为道教南宗的祖庭。
李隆基更是道教的忠实信徒,他登基执政后,先后两次召请司马承祯入京,每次都安排他住在皇宫内,并亲受符箓,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士皇帝。
司马承祯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师。
司马承祯安贫乐道,每次赴京不久就再三上表请求还山,唐玄宗总是殷勤挽留,临行之时常常赋诗作文,依依惜别,而且赏赐很多。
开元十一年(723)三月,玄宗送别司马承祯时作文相赠。
开元十五年(727),司马承祯
第二次受玄宗邀请赴京时,已是88岁高龄了。
为了能经常向司马承祯请教,李隆基特意安排他就近到王屋山“自选形盛之地”修建道观。
同年,已88岁高龄的司马承祯仙逝。
玄宗痛惜不已,下诏赐“银青光禄大夫”,赠号“贞一先生”,还亲笔为他撰写了碑文。
又下令将司马承祯在南岳衡山的旧居改建为隐真观,并亲笔书写观额,还诏令衡阳府铸造了一口2000公斤重的铜钟悬挂于观内,以示崇敬。
不求闻达、淡泊名利的司马承祯,远离京都,却名满天下,虽死犹荣;而靠着“终南捷径”走上仕途的卢藏用,他的人生结局又如何呢?
7/世无“终南捷径”
卢藏用开始为官时,还是有较强的事业心的。
就在他被招为左拾遗不久,已经建造了许多离宫别观的武则天,又计划在万安山兴建兴泰宫,卢拾遗认为这是件费财害民之举,便向女皇上书,反对工程开建。
但是,他的意见并没被女皇采纳。
但是,随着在官场混得久了,人也变得圆滑世故,结果蜕变成一个没有原则心与正义感的庸吏。
尤其是在做吏部侍郎时,面对各路权贵跑官要官,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出卖一个文人应有的良心,心甘情愿地沦为权贵们的看门狗。
史书中说他“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以此获讥于世”,这种评价对于一个文可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啊。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
为了在仕途上有更好的发展,卢藏用后来还巴结上权势无边的太平公主。
有人甚至还说他是太平公主的男宠(语出央视“百家讲坛”蒙曼之文,有何史料佐证,老黄不得而知,权于此,以备一笑尔)。
太平公主确实是棵参天大树,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
文武之臣,太半附之。
看似,老卢攀附上这样的大树,可以边乘凉边升官发财了。
然并卵,太平公主是个野心超天的狂女人,她也心怀有武皇之志,可却无武皇之智,结果,造反不成,反正唐玄宗李隆基逮了个正着,并被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
卢藏用也是太平公主的人,当初,玄宗给他的处罚也是死罪,后才改为流放岭南。
“初,上谋诛窦怀贞等,召崔湜,将托以心腹。
湜弟涤谓湜曰:“主上有问,勿有所隐。
”湜不从。
怀贞等既诛,湜与右丞卢藏用俱坐私侍太平公主,湜流窦州,藏用流泷州。
(《资治通鉴》)”
虽然如此,我们还不能说卢藏用就是个十罪不赦的小人,对待朋友,他还是尽心尽意的。
比如,他好友陈子昂、赵贞固,都英年早逝,留下的孤儿寡母,都被照顾得衣食无忧。
“少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二人并早卒,藏用厚抚其子,为时所称。
(《旧唐书卢藏用传》)”
卢藏用的悲剧就在于他的功利心太强,不能安贫乐道。
可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堪破名利呢?
要隐就隐得彻底,像司马承祯,一去京都几千里,虽召亦不久居,这样哪能惹祸上身呢?
而卢藏用偏偏选择了终南山似隐非隐,结
果悲剧了。
可是,近年来,终南山却成了个网络热词,入终南山修炼的现代隐士也越来越多。
他们这哪里是“隐”啊,分明是“秀”嘛!
终南山里果真有“道”吗?我看未必。
“道”存于心、不拘于形,心静则“道”成,
这样朴素的道理,古人早就参透了。
人各有欲,活法不同,爱咋修咋修。
我只负责给大家讲故事,其他,关俺老黄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