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美学原理课件 第3讲审美经验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ppt课件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ppt课件

ppt课件
7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ppt课件
8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ppt课件
27
第三章 形式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 馆1984年版。 [2][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译林出版 社2002年版。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版。
ppt课件
28
第四章 技术美
1.教学基本内容
ppt课件
31
第五章 社会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 二、人物美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庆狂欢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 二、节庆狂欢中的美
ppt课件
32
第五章 社会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社会美、实践、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节庆狂 欢等关键词,了解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与节 日欢庆美的美学界定,重点理解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 体的社会美与社会审美现象。
审美活动经验
ppt课件
21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三、审美心理距离 四、审美移情 五、完形心理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ppt课件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 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 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 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 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 《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 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 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 都一晓。”——魏晋乐府《读曲歌》
• (3)在场性:感受者全部感官完全投入 到对象中去,与对象融为一体,极度专注。
• 传统的“静观”:指有意识地以心理距离 和感官距离来平静地欣赏对象。审美时身 体过于密切地投入,会损害审美愉悦。它 强调主客、身心、内外、远近之别。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关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 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 ——《桃夭》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 3.[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版。
•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 1.试对一件艺术品作艺术学与美学不同的分析。 • 2.描述自己的一例审美体验。结合上述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2)分析美学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山顶洞人把石珠、贝类等穿孔串 联成项链,说明其已有了审美意识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第三章审美形态论教学课件
◆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博克;康德 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看到 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
单 纯 , 确 定 性

称 , 和 谐 , 秩
复 杂 , 混 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秀雅 合适
蛇形线与人体
博克:小;光滑;各处方位有变化;无棱角;娇柔纤 细的结构而非强壮有力;颜色洁净明快;若有耀眼色, 需有其他色
(2)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主客两 分的自然观与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不同
(二)崇高 1、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特征: 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恢宏的尊严之美。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 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如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 怒,温柔敦厚。”(情与理的统一)
3.艺术领域。此中的优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 的完美统一。
如:古希腊的雕塑,尤其是女性的雕像女神 维纳斯,黑格尔说 它具有“优雅、温柔和 爱的魔力”,罗丹说它身体具有一种“委婉 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
(二)崇高
对立冲突。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 / “和”
从喜怒哀乐的对立中求统一; 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天人合一。
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 制,从而达到和谐、 顺遂的境界。
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适度 1.情感的适中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一)“崧”与“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崧”和“嵩”
都是“崇”的异体字,指体积的巨大, 并且包含美的含义,用以形容自然美、 艺术美和人格美。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讲解课件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讲解课件

VS
意志对审美经验的塑造
意志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 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美的创造和追求中 。同时,意志还影响着人们对美的评价和 选择,使得审美经验更加具有目的性和导 向性。
05 审美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 作用
提供灵感与素材
审美经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 。艺术家通过观察、感受和理解自然 、社会和艺术作品中的美,获得创作 灵感和素材。
要点一
艺术作品
要点二
自然风光
观察和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从历史背景、艺术流派、艺 术家创作意图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领悟作品所表 达的情感和意义。
欣赏自然风光时,关注自然元素的美学特征和组合规律, 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从中汲取美的感受和灵感 。
积极参与艺术创作与评论活动
艺术创作
参与艺术创作可以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流程和技巧,提 高自己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作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情感。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使得审美活动具有 超越性和自由性,能够提升人们的精 神境界,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脱现实的束缚,进入一个超越物质世 界的审美空间。
03 审美经验的特征
感受性
01
审美感受是审美经验的核心特征 之一。它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 程中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 验。
价值
审美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审美经验也是人们进行 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的重要依据,对于推动艺术和文化的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
02 审美经验的性质
主观性
审美经验的主观性是指审美活 动是一种个体化的、主观感受 的过程。
每个人的审美经验都是独特的 ,受到个人文化背景、生活经 历、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美学第三章-美从何处寻PPT课件

大学美学第三章-美从何处寻PPT课件

二、移情说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那些无耻的石头又滚回平原” “矛头兴高采烈的闯进他的胸膛”
鲦子鱼非出游我从,容,安是之 我不鱼知乐也鱼!之乐?
之 乐 ?
安 知 鱼
子 非 鱼 ,
古希腊建筑中主要的三种柱式:
◆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 ◆科林斯柱式
多利克式柱子比例粗壮, 开间比较小,檐部比较重, 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 圆锥台, 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 基面上拔地而起。 粗壮的多利克式柱子收分比 较明显。
3、内模仿的美学意义 指出了美感的生理基础,有人把它称为 审美筋肉论或者艺术生理学。
《多宝塔感应碑》
颜真卿(708——784),字清 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字体方严正大、雄浑拙朴、 大气磅礴,世称颜体,在书法 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品:《多宝塔感应碑》、 《大唐中兴颂》、《颜家庙 碑》。
诞生: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针对构 造主义心理学提出。格式塔是德语 Gestalt的音译,相当于英文 Configuration,含有“完形”、“整 体”、“全境”的意思,所以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物:韦特墨、考夫卡、库洛
2、阿恩海姆简介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美国著名心理学 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库洛的追 随者,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代表,毕生从事 教育和艺术心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就。
天 文 , 擅 画 肖 像 , 熟 悉 西 方 画 法 。 他 所 画 的 人 物 、 山 水 、 楼 观
代 画 家 、 天 文 学 家 。 山 东 济 宁 人 。 是 天 主 教 传 教 士 汤 若 望 的 门 生
醉花阴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美学原理第四章审美经验论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第四章审美经验论教学课件

(三)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 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 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以 它作为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1、同化
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 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 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 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 解释。
家开始把审美经验 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5、现代,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1、为什么用审美经验代替美感?
◆美感理论强调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强调 人与对象之间便是一种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的关系。
◆审美经验根本上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 要形式。
2、审美经验的定义:
2、调节:
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 意识的功能调节与无意识的结构调整 的有机统一。
3、二者的关系和功能
◆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因为同 化不了才需要调节;
◆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 生自然而然的反应或反映;
调节,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地 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
整个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 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
当然,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个现 实情境,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这种 “美妙的瞬间”。
我们此刻的听讲是现实的存在 状态,但下面的变化却改变了我们此 刻的存在状态。
情感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并且贯穿着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始终。情感 在美感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在于它广泛地浸 透在其他心理要素当中,成为触发其他心理 因素的诱因,而且充当它们的中介和动力。
美学原理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1、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迷狂说”和“回忆

北京大学 美学原理 审美经验

北京大学 美学原理 审美经验

花 神



20



1427



位 一



21
三 位 一 体 透 视 分 析
22



难 》 (
拉 尤 洛 :
《 圣


巴 斯

1475
23
波蒂切利:《维纳斯诞生》(1485 )
24
:
莱 奥 纳 多 蒙 )娜 丽 莎 ( 约
25
1513
Velasquez Las Meninas
(1656)
波佐(A. Pozzo)的天顶画 St. Ignatius (1700)
15
Velasquez Las Meninas
(1656)
16
埃及壁画:捕禽图(约前1300年)
17
: 1500


约 前
海 地 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画 )渔


18
: 500


士瓶
(画
约 前
辞 行

)征


19
100






如果将审美经验理解为人生在世的原初经验,那 么我们就会获得另外一种将审美经验同其他经验 区别开来的方式:审美经验是原生的(generated) 经验,而不是蜕化的(degenerated)经验,或者 说是呈现性的(presentative)经验,而不是再现 性的(representative)经验。作为呈现经验的审美 经验,不代表(represent)任何别的东西。它不 代表或者再现经验者、被经验对象或者另一个经 验。

美学原理第2版PPT3

美学原理第2版PPT3

四、畅神——审美体验的神志层面
“畅”,意为通达、舒展和生长;“神”,是指主体的精神意志。 “畅神”,就是主体因精神意志的通达、舒展和生长而感受到愉快 。畅神是审美体验中精神意志感受到自由无限共生,是人的神志层 面的建构。
• 神志层面上的畅神意味着主体精神意志的通畅 • 神志层面上的畅神意味着精神意志的提升。 • 神志层面上的畅神意味着实现最高灵境的启示 • 畅神而至的艺术灵境之隐喻表达是 “舞境”
• 恼煞吟魂,颠倒粉围中。谁放蜂儿 逃色界,花历乱,水凄迷,无路通。 《江城梅花引》
一力主 体
无过体 验
二程与 性,客

。构体
成互
了相
生作
命用
的的
独动
二、审美体验的含义
第一,审美体验发生在瞬间的直觉。 第二,审美体验是对生命理想形象的直觉。 第三,审美体验是个体亲身体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 《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第二节 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
本节重点:
审美直觉的特征、基本类型与作用。 审美情感的特征及呈现方式。 审美想象的特征及作用。 审美理解的特征及作用。
一、审美体验中的直觉
(一)审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觉的含义与特征
• 审美直觉是直接的感受 • 审美直觉是整体的感受。 • 审美直觉是动情的感受 • 审美直觉是对感性形式的感受 审美直觉的结果乃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三、审美体验中的想象
(二)审美想象的基本类型
• 感知想象
• 在此种想象中,联想是重要的心理活动。从此物想到彼物,由实景推 • 及虚景,就是联想活动。联想又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 再现想象
• 想象活动在记忆中,通过记忆唤醒过去的感知表象,是再现想象。

审美经验 PPT课件

审美经验 PPT课件
《1》同化与调节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 心理结构实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同化”:使人“审”面前能审之美。 “调节”:使人“审”面前暂时无法能审之美。 总: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调节的辩证运动过程 中建构起来的,而整个人类的审美经验产生和发展也如此。 如 《秃头歌女》的欣赏。
刘勰理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 海。”
《4》自由无限性 审美经验具有自由无限性。 如 黑格尔“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
《5》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审美经验中有多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审美经 验呈现出一些特点:不自觉和突发性,非逻辑 性,创造性。 如 非逻辑性——如西方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形式
2 第 章审美经验的结构
(其分析是建立在静态层面,是同后面一章节对 审美经验生成的动态过程相互结构成一个整体。)
? a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 b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1》审美感知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2》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3》想象与审美理解的关系 《4》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 c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同化与调节
《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 如 李商隐的无题诗 总:审美理解是与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 种新的理解形式。
2 审美经验的结构功能
《1》审美感知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在审美经验的发展过程中,同现实直接相联系的是感知,由此, 审美感知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2》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关系 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2、审美情感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
? b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审美想象
? c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美学概论第三节PPT课件

美学概论第三节PPT课件
而是审美活动的创造。 因此,“美”或“美的现象”,只能通过美感经验而得到界定和
确认。任何企图摆脱或脱离美感经验来讨论“美”或“美的现象”的 努力,都势必滑入误解的路途。
-
美学概1论1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二、美感就是美
(一)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根源 美感经验是一切美的现象的根源和萌发之地。
(1)美或美的现象都源于美感经验的形成。 (2)只有在一个对象进入审美活动过程并卷入美感经验之中时, 才能就它作出美的判断。 (3)既然一切美的现象都形成和萌生于美感经验的形成过程中, 那么美就是美感经验的结果,或者说是美感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品 质。
-
美学概1论2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二)美是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
既然美感经验是美或美 的现象的根源和奠基,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在美感经验的 范围内解释美或美的现象呢?
现在,请大家追溯一下 自己曾经有过的美感经验的 发生过程。
-
美学概1论3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如果严格追问并检讨我们所进行的审美判断的过程,就会发 现,我们所作出的“美”或“不美”的判断,并不是针对对象的 性质作出的,而是针对我们与对象之间达成的关系性体验得出的。 也就是说,我们先有审美关系,才有美感经验,最后才作出美或 不美的判断。
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
(三)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形式美” 一些学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纯粹形式方面来揭示“美的本质”,
认为美就是对象的形式。这种路径同样暗含着一种理论上的设定, 那就是摆脱美感经验来讨论或追问一种纯粹客观的美。
但是,如果摆脱美感经验,也不存在“纯粹的形式美”。任何 形式如果没有经过审美活动中直觉和表现的作用,它就仍只是自然 的和物理的元素,并没有任何美的含义。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一个 对象的自然的和物理的形式才能通过直觉的和表现的方式,获得情 感和内在生命的投射,变成具有意味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