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试卷及答案(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试卷及答案(完整)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调.和(tiáo) 制裁.(cái) 摇曳.(yè) 前仆.后继(pū)
B.瞥.见(piē) 亵.渎(xiè) 汹涌.(yǒng) 行.之有效(xíng)
C.飘逸.(yì) 呢喃.(nán) 秘诀.(jué) 抽丝剥.茧(bāo)
D.愕.然(è) 恣.睢(zì) 应酬.(chóu) 鸠.占鹊巢(ji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魁梧呼哨芒刺在背不依不挠
B.旗帜洋溢笔墨纸砚断璧残垣
C.隐匿荒唐望眼欲穿不屑置辩
D.荣膺惋惜无原无故拳打脚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轻描淡写地说着,似乎没注意到我踌躇
..的脚步。
B.他的诊所完全免费,病人每天络绎不绝,药物两个月就告罄
..了。
C.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学科,我们都应有格物致知
....的精神。
D.李可染非常喜欢画牛,他一生不停地观察牛、画牛,妙手回春
....,把牛画活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推进自治区CEPA示范基地,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力度。
B.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赛场上,球迷们的疯狂表现,令人不得不否认足球的魅力。
C.西江机场建设全面提速,力争实现年底试飞目标,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D.文化和旅游部近期部署查处恶搞英雄烈士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经营制度。
5、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6、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
这两者似乎风牛不相及。
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
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
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教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
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
A.③①⑤②④B.⑤②③①④C.⑤④②①③D.③①②⑤④
7、(1)他山之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5)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思远《天净沙·秋思》)(7)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燮《竹石》)(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壮美的雪景,令人回味。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
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
②箧:书箱。
③舍:学舍,书馆。
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或:有时。
④庵:茅草小屋。
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敬佩。
⑧易:交换。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
(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汤:______
(2)以衾.拥覆衾:______
(3)负.笈从师负:______
(4)编茅为.庵为:______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
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
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
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
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
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
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
“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
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
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
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
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
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
”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
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
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
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
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
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
⑪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
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6月19日 ) 1.作者围绕“棉花”这条线索,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⑤自然段中“我”种棉花的相关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3.如果要把第⑦段画线的句子推荐给其他同学,你写的推荐理由会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棉花的味道”有什么含义?
5.文章结尾说“棉花的味道”“将伴随我一生”,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说说。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窑变
周伟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
各种瓷器,琳琅满目。
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ù)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
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
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
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
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
一查,果然是宋代的。
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
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
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
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
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
”三轮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
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一咬牙:“我赔!”他哼了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
”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盒子,去了买主那儿。
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
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
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
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
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索索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
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
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
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⑭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
以至于他虚汗淋漓。
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⑮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
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
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⑰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
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
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选自2017年5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民工司机言行一致,说“赔”就赔,是一个讲信用,有担当的人。
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卖鲁山花瓷的“他”。
C.从第⑭自然段画横线句可以揣摩出“他”此刻的内心是既震撼又愧疚的。
D.第⑨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农民工的人。
2.请在横线上补全小说情节。
出门送赝罐→① ________→换罐去交易→②_________ →③_______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⑫自然段划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索索捏
.....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窑变”含义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2)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一
C
C
D
C
B
A
(1)可以攻玉(2)学而不思则罔(3)忽复乘舟梦日边(4)业精于勤荒于嬉(5)星河欲转千帆舞(6)枯藤老树昏鸦(7)任尔东西南北风(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
1.(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2.(1)热水(2)被子(3)背(背着)(4)做(做成)3.(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成就事业)?
4.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
三
1.种植、管理、采摘棉花;母亲给我们做棉衣;年老后依然穿棉织物
2.不能删除,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打顶”后的棉花与不“打顶”的棉花的区别,突出母亲具有丰富的种植棉花的经验,同时也借此表达在很多时候的深刻哲理。
3.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望无际的棉田比作一片无垠的雪地,把母亲采摘棉花的画面比作织女在编织白毛毯,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棉花的外形与质地,表现出作者对棉花的喜爱,对勤劳母亲身影的赞美。
4.一是棉花自身的味道,是母亲生前喜欢的味道;二是蕴含深深的母爱,三是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5.我在母爱中成长起来的,母亲管理棉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棉花
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对我的爱,这种爱会一直温暖我,母亲教给我道理,母亲用棉花打顶才能丰收的事实,教育我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1.D
2.①赝罐被打碎;②民工(司机)送赔款③主动退赔款(内心起“窑变”);
3.动作描写,“抖抖索索”“捏”表现出民工司机非常珍惜他的血汗钱,每一张钱都来之不易,同时也表现了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诚信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
4.一语双关,①“窑变”表面上指瓷器土胚在窑中经过数次高温烧烤后,最终形成美丽鲁山花瓷的过程;②“窑变”的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讲诚信美德的影响下得到净化后发生变化的过程。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