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合模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

合集下载

武陵山区旅游业文旅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武陵山区旅游业文旅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武陵山区以武陵山脉为中心,因其大部分地区地处武陵山脉而得名,为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4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辖71个县市区,其中湖南37个县市区、贵州16个县市区、湖北11个县市、重庆7个区县。

本区域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该区域总人口的48%,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另外,由于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类型,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3-16℃,无霜期有280天左右,水、热自然条件配合较好,加之以山地地形为主,河流纵横交错分布,适合于动植物生长繁育,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和种类繁多。

2009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除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因此,如何促进旅游业文旅融合迫在眉睫。

一、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基础目前来看,由于武陵山区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业发展初见成效,但对文化产业发展不够重视,相对滞后。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提高是首要的。

可以考虑:第一,税收政策上,对当地发展文化事业的企业给予贴息贷款或税收优惠政策,拓宽企业盈利空间,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进入文化发展领域。

对能够生产高质量民族特色产品的厂家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或建厂时的土地支持政策,减少无特色、劣质产品的生产。

第二,投融资政策上,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特色民族文化发展企业的贷款比重,帮助有条件的民族文化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向社会各界放宽民族文化产业的投资准入,对新兴的创新型民族文化项目提供政策性资金贷款支持。

第三,财政政策上,提高财政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比重,加大力度扶持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

武陵山旅游联盟方案

武陵山旅游联盟方案

武陵山旅游联盟方案1. 背景1.1 武陵山简介武陵山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交界处,是中国主要的国家级重要景观名胜区之一。

其山峰陡峭、峡谷深邃、溪水奔腾,被誉为“南天一绝”。

武陵山地区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1.2 旅游联盟的需求与目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武陵山地区。

然而,由于各个旅游景点之间的分散和管理不统一,游客的体验和景点的开发利用程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提升武陵山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游客体验,建立一个旅游联盟是非常必要的。

该旅游联盟将实现各景点资源的互通共享、统一的管理制度以及联合营销等目标,提高整体的旅游服务质量。

2. 旅游联盟实施计划2.1 联盟成员旅游联盟将吸纳武陵山地区的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相关机构作为成员。

联盟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和品牌影响力,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方可入盟。

2.2 联盟组织架构旅游联盟将建立一个由联盟成员共同管理的组织架构。

联盟设立理事会和秘书处。

理事会由联盟成员共同组成,负责联盟决策和规划等重要事项。

秘书处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和日常事务。

2.3 联盟目标与任务旅游联盟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武陵山旅游品牌,提升整体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联盟的任务包括:•联合开发和开放景点资源,推动旅游资源共享与互通。

•统一制定游客接待标准和管理制度,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

•联合进行市场推广和宣传,提高武陵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4 联盟运营与管理旅游联盟将制定联盟章程,明确成员权益和义务,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联盟将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讨论并决策重要事项。

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秘书处将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保证联盟各项任务的落实。

3. 联盟运营产生的效益3.1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联盟的统一管理和标准化服务,能够提升武陵山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

游客无论在哪个景点旅游,都可以享受到一致的高品质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口碑。

3.2 景点资源共享互通旅游联盟将推动各个景点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通。

省际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竞合策略——以武陵山龙凤示

省际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竞合策略——以武陵山龙凤示

第39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9No.42019年7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l.2019收稿日期:2017-01-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少数民族习俗与市场互动机制研究 (15BMZ054)㊂作者简介:刘安全,男,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旅游人类学㊁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㊂①龙凤示范区,即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包括湖北省来凤县和湖南省龙山县㊂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复‘2011-2020年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明确在武陵山片区内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赋予示范区探索行政管理㊁要素市场㊁投融资改革,一体化示范和建设武陵山区重要城市和经济增长极等三大目标㊂省际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竞合策略以武陵山龙凤示范区为例刘安全(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408100)摘㊀要: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式一体化发展为跨省跨县产业合作竞争提供了独特的空间条件㊂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呈现出产业集聚趋势,竞合格局因产业发展动力㊁竞争和创新等内在要求应运而生㊂研究表明,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在当前存在着集群网络不健全㊁未形成良性竞争机制㊁协作创新能力差,以及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面临 公地悲剧 危机等问题㊂需要联合规划㊁多方协力,寻找乡村旅游特色,创建联合品牌,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网络和集群运作模式,以提升其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㊂关键词:竞合策略;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武陵山龙凤示范区;民族聚居地区中图分类号:C957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433X(2019)04⁃0054⁃05㊀㊀近年来,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①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努力发展旅游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从无到有,成功创建一批高质量的国家A级景区,旅游基地设施逐步完善,取得跨越式成效㊂以乡村文化㊁民俗生活㊁田园风光和民宿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受到旅游开发商㊁游客以及乡村发展策划者的青睐,乡村旅游正成为重要的旅游新生力量㊂旅游产业集群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提升旅游目的地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而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1]㊂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缘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众多的研究成果从乡村旅游集群的概念㊁产业结构㊁乡村旅游类型㊁组织模式㊁可行性㊁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研究,而较少对乡村旅游空间布局㊁培育路径㊁竞合机制以及协同系统等关键性问题进行讨论,而形成系统化的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理论研究则更少[2]㊂本文结合龙凤示范区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讨跨省跨县的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的竞合格局创建㊂一㊁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龙凤示范区处于湖南与湖北两省在武陵山区的交界和结合部,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㊁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破坏的乡村民俗和农耕生活方式㊂按照武陵山片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要求,龙凤示范区瞄准旅游发展新趋势和新业态,极力发展乡村旅游㊂目前,龙凤示范区共拥有全国特色旅游名镇(村)14个,A旅游景区4个,重点乡村旅游点18个,各类休闲农庄㊁农家乐餐馆等乡村旅游区(点)256处㊂美丽乡村正成为旅游热点,龙凤示范区依托土家文化集成区的乡村民风民俗㊁特色产业㊁民族文化以及自然风光进行乡村旅游开发㊂龙山县通过挖掘历史文化㊁土家文化㊁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积极与旅游总规㊁乡村规划㊁交通道路规划㊁基础设施㊁特色产业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整合全县有利资源,合理规划线路布局,基本建成里耶文化生态景区㊁惹巴拉国家级旅游景区㊁乌龙山国家地质公园㊁洗车河流域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以及长春㊁捞车河等9个 土家族乡村旅游精品线 节点村寨,洛塔石林园区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全面完成,茨岩塘红色遗迹遗址保护和红色旅游开发协调发展㊂里耶古城成功获批国家4A景区,茨岩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功入选 潇湘红八景 ,茅坪乡干坝村㊁洛塔乡楠竹村成功创建湘西州乡村旅游示范村㊂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79.44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亿元㊂①㊂有旅游饭店㊁家庭宾馆㊁招待所等具有住宿能力单位170余家,总床位数7000多个,其中星级饭店13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12家);有旅行社4家,农家乐休闲点20余家农车㊁洛塔㊁洗车河㊁苗儿滩等旅游乡镇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成效较好㊂来凤作为中国土家族第一县㊁ 中国原生态摆手舞之乡 ㊁ 中国金丝桐油之乡 和 中华诗词楹联之乡 ,以国家级龙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建设 土家文化集成区 ,打造 艺术土家 文化旅游名片,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速增㊂2012年4月7日,来凤县投资183亿元开工建设喳西泰水城㊁仙佛寺景区等10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武陵山最具特色的土家文化集成区和旅游休闲地㊂仙佛寺㊁卯洞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㊁3A级景区,百福司成功创建 湖北旅游名镇 ㊂来凤 酉水三峡 生态画廊㊁酉水古镇百福司㊁佛教圣地仙佛寺㊁杨梅古寨景区㊁ 南方天池 白岩山㊁浪漫水城喳西泰㊁革勒车石林等旅游景点,构成3条境内精品旅游路线㊂全县获批A级景区3家,建设凤鸣山庄㊁世纪金源㊁酉水明珠㊁龙凤太子等高星级酒店4家,发展特色农家乐236家,三星级农家乐达到20家㊂2018年,编制完成‘来凤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举办杨梅文化旅游节㊁龙舟节等重大文旅游节会,启动酉水河旅游开发,全年旅游综合收入约14亿元,增长20%㊂②二、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竞合发展的形成机理1.空间集聚性为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竞合发展创造了空间条件㊂来凤㊁龙山是中国唯一的跨省相距最近的两座县城,两县县政府驻地相距7.5公里,城市边界已趋于融合㊂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成立,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体现了聚集融合发展特征㊂根据两县共同签订的‘关于加快推进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推进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谋划建设 千年秦城㊁艺术土家㊁武陵佛地㊁酉水双城 的龙凤生态文化旅游带,按照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实现产业对接和重大项目对接㊂黔张常铁路㊁龙凤酉水生态文化旅游带㊁龙凤科教示范园㊁龙凤文化产业园㊁龙凤物流园㊁龙凤城市外环线㊁龙凤酉水河综合治理㊁龙凤城市骨干路网等项目,以及龙凤公交一体化㊁龙凤通讯一体化㊁龙凤平安共建㊁龙凤金融同城等四个一体化合作使得龙山和来凤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㊂此外,来凤龙山两县乡村旅游资源多集中于酉水河沿岸,具有明显的地理聚集性㊂如来凤的杨梅古寨(黄柏村)㊁石桥村㊁关口村和龙山的乌龙山村㊁太平村等在龙凤示范区城郊,来凤的渔塘村㊁舍米湖村㊁兴安村,龙山的长春村㊁捞车河村㊁洗车村都沿酉水沿岸分布㊂这些乡村旅游重点村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质㊂乡村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以及特色村寨㊁历史文化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乡村旅游必须在地理空间上进行集聚和协同,从而形成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业聚合㊂2.集群式发展催生经济外部性效应,成为示范区乡村旅游竞合发展的驱动力㊂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是由多个产业群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而聚集形成的旅游产业链或产业网络㊂乡村旅游相关产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基础设施㊁乡村旅游资源㊁旅游信息㊁客源市场,从而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得乡村旅游产业链或产业网络更大㊁关联度更高,形成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㊂大多数乡村旅游发展在现阶段仍然是一种以自组织形式存在的社会势力,他们以家庭或家族为生产单位,规模小且经营行为不够规范㊂分散的经营方式决定了产业发展的诉求指向多样,很难形成有效的合力和规模㊂而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起到营造产业发展空间㊁保护乡村旅游经营组织的作用,但限制了乡村旅游开发组织的活力㊂政府对分散式经营的直接干预, 造成自组织成员往往偏离自组织的约束,而成为他组织的目标管辖对象 [3]㊂集群式发展将乡村旅游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为游客的整个旅游活动提供某一环节或部分旅游产品,从而构成旅游吃㊁住㊁行㊁游㊁娱㊁购一体式的服务系统㊂龙凤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在政策㊁组织㊁领导等方面趋于一致,为乡村旅游集群式化提供了竞争空间和压力㊂一方面,包括新农村建设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㊁历史文化名镇(村)创建在内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高级别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申报认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㊁整理与保护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积极的外部性影响㊂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无序竞争㊁乡村文化的粗放开发,使乡村旅游领域面临着 公地悲剧 危机,消极的外部性影响正逐渐扩大化㊂集群式发展的乡村旅游争取了各方面力量,而追求积极的外部性效应,消弥消极的外部性影响,成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基本指向㊂3.以服务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集群提供了产业竞争的平台和压力㊂就本质而言,乡村旅游集群是一种服务性的产业集群,因而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方式㊂聚集使专业人才㊁专门机械㊁原材料等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使用效率55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安全:省际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竞合策略①②②数据来源:龙山县统计局‘龙山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㊂③数据来源:湖北省来凤县人民政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㊂提高,处于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企业和相关单位成本得以减少,产业集群化利于乡村旅游创造出 成本 和 差异 两项旅游竞争的核心优势[4]㊂乡村旅游以民宿㊁饮食以及生活享受服务为主导项目,根据地理位置和产业要求可以有与工业产业集群结构相同的布局㊂在同质性的旅游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势必要求相关企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来增强竞争能力㊂同样的旅游经营项目要获得更多的客源和利润,需要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才能获得竞争优势㊂乡村酒店㊁星级农家乐㊁特色农庄㊁乡村舞台等乡村旅游项目需要在良性竞争中获得进步,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精品化㊂4.特色化的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提出协作创新的新要求㊂在观赏自然风光㊁体味人文风情㊁户外养生运动等旅游项目之外,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要求更趋向于某种新型生活方式的体验,如去云南丽江发呆㊁北京798艺术街区的 SOHO式艺术聚落 和 LOFT生活方式 以及 自给自足实验室 体验等等㊂因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特色化的创新㊂集群式发展集聚了企业㊁人才和资源,利于新技术㊁新知识㊁新思想㊁新观念的产生与传播,促进乡村旅游的创新㊂创新则意味着与其他乡村的差异化扩大㊂龙凤示范区是传统的土家族聚居地区,在区域内两地传播的土家族文化却各具特点,如龙山以西兰卡普等土家织锦文化见长,而来凤县则依托摆手堂的存在大力传承与创新土家族摆手舞文化㊂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则为多彩的土家族文化提供了整合传承和创新的空间,并提出协同创新的新要求㊂三、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竞合格局创建存在的问题分析1.尚未建立起运转正常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式网络㊂集群式发展希望通过集约发展形成比较优势,来做强做大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产业㊂近年来,示范区内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起步,涌现出如杨梅古寨㊁百福司㊁惹巴拉㊁乌龙山村等重要乡村旅游点㊂但从集约经营来看,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总量不够,没有形成合力,更没有形成正常运转的产业集群网络㊂从布局来看,乡村旅游点多集中于酉水沿岸,距离城区较远,且零星分布,未能组成有机整体㊂从规划上看,两县都致力于各自的重点乡村旅游规划,侧重于单个村寨的现代性建筑规划与设计(如宏伟的牌楼㊁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和简单的民俗活动体验(如传统农具陈列㊁农家宴㊁农产品采摘等),未能从示范区整体布局考虑,从而不能有效地衔接和设计游览线路㊂从管理上看,乡村旅游仍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经营为主,未能建立起乡村旅游产业自我组织进行有效的联合和管理㊂同时,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引导与监管通常采用单线纵向式的管理模式,在依法办事和整顿乡村旅游市场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但没有加强横向联系,各县各自为阵,管理规范与标准也不尽相同,一定程度造成了跨界管理的混乱,导致政府管理失灵㊂2.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方式粗放,未能形成良性竞争机制㊂示范区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没有走出 低投入㊁高回报 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的缚束,仍处于浅层开发阶段,表现为基础设施差㊁旅游产品单一以及经营方式简单粗放㊂第一,一些乡村旅游点距离城区远,道路交通不便,村级公路在乡村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下整改,没有达到旅游区建设要求,导致景点指示不明㊁停车位不足等现实性问题㊂农电网改造不完善,部分农村电力不稳定并伴有时常无故停电的现象㊂大部分乡村没有建成安全卫生的集中供水体系,厕所的冲水㊁洗浴条件没有改善㊂另外,乡村旅游景点开发趋于简单化,景点设置不达标,降低了乡村旅游品质㊂第二,乡村旅游企业提供的经营产品大多雷同,千篇一律是 住农家院㊁吃农家饭 ,游乐活动以钓鱼㊁就餐和打牌为主,不少农家乐就是 乡村麻将会所 ㊂第三,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以 农家乐 为主要经营模式,多以家庭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经营, 夫妻店 ㊁ 兄弟店 居多㊂这种经营方式缺乏必要的组织结构,形态松散,只注重经营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不注重投资美化环境,忽视特色彰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不利于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㊂3.乡村旅游特色化不浓,协作创新能力差㊂民族村寨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缺少地方特色㊂目前,示范区还没有全区性的乡村旅游专项规划,乡村旅游以各县各村寨独立规划为主,旅游项目以民族村寨观光㊁农家特色宴为主,个性化和差异化不足㊂而且,乡村旅游点规模小㊁分布散,没有形成有效的乡村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㊂村寨旅游开发未能结合村寨特色,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旅游开发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乡村文化和乡村意象没有得到伸张,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很难融入乡村旅游中,从而缺乏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生态美㊂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单一,原真差,模仿度高,自主创新产品少,所以不能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乡土文化氛围,留不住青山,记不住乡愁㊂4.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面临 公地悲剧 危机㊂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公共产权属性,极易因旅游经营者对资源的过度开发㊁无意识破坏使得乡村旅游资源退化和毁灭,从而造成 公地悲剧 ㊂乡村旅游的分散开发,由经营者自己谋划㊁自行设计㊁自主建设,在缺乏统一规划㊁科学引导的情形下,容易出现无序开发㊁重复建设㊁恶性竞争的现6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期象,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甚至浪费㊂如农民经营农家餐馆,无节制地侵占改造传统古建筑㊁搭建违章建筑㊁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和倾倒生活垃圾,破坏乡村生态环境㊂在商业化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㊁强买强卖㊁欺客宰客,随意践踏乡村公共诚信道德㊂粗制滥造㊁低俗与简单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曲解㊁乱用少数民族习俗,严重损害少数民族文化形象,影响民族团结进步㊂如此种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㊁过度依赖将破坏好不容易建立的旅游地印象,极易导致民族乡村旅游走向万劫不复之境地㊂四㊁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竞合格局的构建对策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需要引入和建立合作竞争的新理念,以此转变跨省两县㊁相关产业企业以及各协作组织过分强调竞争的传统思维,注重战略制定的互动性和系统性,合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多方共赢㊂1.联合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网络㊂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不是简单的乡村旅游企业或相关产业在数量上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化,而是以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为核心,联合相关产业㊁行业协会,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建立起高度协作㊁良性竞争的产业集群㊂因而,需要吸引不同类型㊁档次的企业和相关组织参与,而新进入的成员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是简单重复和复制㊂由于龙凤示范区是跨省跨县一体化协作,在本质上仍然受着行政分治㊁地域分割的传统因素制约,因而,要创建统一的乡村旅游集群产业结构,需要在决策层进行联合规划㊂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定乡村旅游产业重点聚集区㊂第二,整合政府职能部门㊁相关产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打造发展较为成熟的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区,树立样榜,形成向心力㊂第三,规划㊁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逐渐改变个体农户㊁家庭分散经营的 农家乐 方式,向集约化的 农户联合 ㊁ 公司+农户 ㊁ 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 ㊁ 股份制 等多种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方向发展㊂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的总体发展方向是建立并扩大产业网络,这需要按照乡村旅游产业各要素构成和参与单位性质,实现分工协作,组成由核心产业链㊁辅助网络系统和政府规导系统组成的有机结合的沟通顺畅的集群网络(见图1)㊂图1: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示意图㊀㊀核心产业链以乡村景观观赏和乡村生活体验旅游为中心,以旅游要素聚集形成多条产业链,组成乡村旅游服务企业群落㊂乡村旅游文化规划㊁乡村经济管理㊁交通㊁通讯㊁宣传等政府职能部门㊁旅游研究机构以及旅游中介机构为乡村旅游集群网络提供辅助支撑,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㊂龙山㊁来凤两县政府主导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㊁区域现实条件和外部知识系统,统筹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构成政府规划和指导系统,宏观指导和管理乡村旅游发展㊂2.多方协力,建立政府企业 双轮驱动 乡村旅游集群运作模式㊂现代化的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要求建立新的产权关系和产业营销模式,传统的以地缘㊁血缘简单组合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已不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㊂在乡村市场化㊁信息化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发展75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刘安全:省际民族聚居地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竞合策略势必要求建立现代的基于市场经济规则的社会人际关系,协作㊁关联㊁竞争等相互依存的产业发展关系将成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基本模式㊂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协作主体,即政府㊁企业和行业协会,将替代传统的个体农户和家庭经营㊂现代化的企业及其行业协会和服务型政府将成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主导,从而构成政府企业双轮驱动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结构㊂以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内容的乡村旅游集群需要政府来促成,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能够使更多的产业集中于一点,政府的业绩也将在拓展地方产业集群中体现出来㊂ 政府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其中心化程度㊁权力范围㊁影响力㊁信誉保证都是最大的 [5]㊂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集群可以在整体规划㊁统筹资源㊁兼顾社会各方利益上进行平衡㊂政府虽然掌控了绝对的资源和信息,但政府行为的非盈利模式与产业发展有着天然的对抗关系,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和反应迟缓使其远离旅游消费市场㊂另外,政府主导行为对乡村旅游集群产业组织产生他组织的管理与安排,侵占了集群内企业的信息获取和集体学习的路径,将对企业创新产生极大的限制㊂因而,需要强调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相均衡㊂旅游企业直接置身于市场,面对游客,了解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现实需求,而由产业组织而成的行业协会能够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实现自我管理㊁自我调节和自我服务,成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网络中的内生性力量㊂3.保护利用并重,寻找并扩大乡村旅游特色㊂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起点是乡村的乡土性和民族文化特色,挖掘乡村文化㊁物产和生态资源,利用先进产业技术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㊂同时,保护和培育好传统乡村和民族文化也是创造乡村旅游竞争力的重心㊂一是确立城镇和酉水河沿岸交通便利㊁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自然村落㊁民族特色村寨等进行乡村旅游培植与规划,以生态和人文底色突出乡村风情㊂龙山县惹巴拉旅游景区,采用 政府主导㊁公司经营㊁集体协管㊁村民参与 的运作模式,以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特色着力打造 中国土家第一村 ㊂来凤县作为湖北省著名民俗文化村的杨梅古寨,尚存1万余株古杨梅树群落中,古村㊁古道㊁古楼与南剧㊁柳子戏等一道,彰显了独特魅力,吸引八方来客㊂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地为主线,创建以高级别非物质文化为底蕴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基地,提炼民族文化元素,包装推出土家摆手舞传承㊁西兰卡普织绵艺术展示和牛王节体验等民俗风情活动㊂龙山县捞车河村是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㊁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 ,被誉为 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博物馆 ㊁ 土家原生态民居博物馆 ㊂来凤县舍米湖村保存了武陵山区现存最早的土家族摆手堂,并传承了原生态小摆舞㊂三是创新乡村深度体验旅游方式,承接城市人群休闲,围绕青山绿水㊁诗意栖居,创建寻找乡愁的现代人文生活旅游体验方式㊂四是以乡村土特产品为抓手,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土特产品深加工,创建地标产品品牌,实现 农业+旅游+购物+N 的多赢模式,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㊂里耶镇八面山上的自生桥村,利用高山草场养殖马㊁牛㊁羊,每年可出栏山羊1000多只, 跑马溜溜八面山 和烤全羊成为龙山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㊂4.创建联合品牌,提升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聚合度㊂品牌的创建,不仅能够增强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的竞争力,还能通过品牌的建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㊂而联合旅游品牌比单个旅游企业品牌更加形象㊁更具广泛和持续的品牌效力[6]㊂龙凤示范区乡村旅游集群式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内得天独厚的乡村㊁森林㊁山地㊁民族风情㊁宗教胜地等资源,打造 千年秦城㊁艺术土家㊁武陵佛地㊁酉水双城 的联合旅游品牌㊂通过品牌营销,建立旅游信息传播㊁旅游地视觉形象㊁人才聚集等内外宣传平台和通道,重点介绍特色旅游村寨㊁精品线路㊁交通状况,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而拓展市场,吸引更多游客,构成产业发展的良好循环㊂参考文献:[1]㊀徐燕,殷红梅.贵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11).[2]㊀徐杏静.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2).[3]㊀里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走势探索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钱津研究员[J].经济师,2007(8).[4]㊀沈中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政府与政策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33).[5]㊀黄河.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6).[6]㊀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责任编辑㊀程㊀苹)8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期。

基于SWOT分析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代岑颖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6期【摘要】武陵山区位于我国华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拥有得天独厚的的生态旅游资源。

合理利用这些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具有武陵山特色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意义重大。

本文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剖析其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提出扶贫攻坚、政策扶持,合理规划、理性开发、保护环境等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WOT分析一、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武陵山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中部,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多万人。

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

与此同时,武陵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的生态旅游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群多样、喀斯特地貌奇特。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景点开发逐渐成熟,综合收入逐年提高。

但是,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旅游,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武陵山区几乎是空白。

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具有武陵山特色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任重道远。

二、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资源优势。

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该地区为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区域,也是高山向丘陵的过渡地带,沟壑纵横、河流网布、喀斯特地貌奇特,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此。

湖南省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于1992年12月收录世界遗产名录,湖北神龙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旅游胜地,重庆武隆喀斯特、酉阳桃花源是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高品位的自然风景是武陵山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

加之武陵山区为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着土家、汉家、瑶家、苗家、侗家等民族,以自然资源为主,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相得益彰。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4100字摘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文章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最邻近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的类型及其在各地市的分布差异,并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景区在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经济状况以及客源市场等因素。

毕业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一、引言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区域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且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风情浓郁。

区域内自然景观原始奇特,人文景观自成一体,拥有很多垄断性和品牌性的旅游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则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而这种地域差异性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而且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如Christaller(1964)基于中心地理论提到了旅游者的游憩活动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关系问题。

Butler(1980)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Lundgren(1973)和Britton(1980)建立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

吴必虎(2001)提出环城游憩带理论(Re BAM)]。

陆大道(2003)对点轴系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与总结。

Alan(2006)认为交通、旅游资源及旅游者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林明太、黄金火(2007)提出莆田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一心七瓣”的扇型格局。

党晴晴(2010)根据大连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大连市旅游空间发展格局进行调整优化。

黄远水、陈钢华(2010)分析了福建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在全省及各设区市的空间结构类型。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作者:邓丹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第22期摘要: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落后,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发展旅游是武陵山片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

武陵山片区在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协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值得改进的空间。

据此,提出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全面调动各部门、全体居民的积极性,在全区域、全时空提供全过程、全层次的旅游服务,以期达到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让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全域旅游;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131 引言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涵盖了包括恩施、凤凰、武陵源区、武隆、铜仁等在内的71个县(市、区)。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我国扶贫攻坚规划的重点区域之一,也是重要的跨省经济协作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

在自然资源方面有众多奇山、秀水、溶洞、峡谷等,其中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知名度最高。

武陵山片区又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区,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保留了众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活动。

因此,以旅游发展为突破口,特别是构建区域内旅游协作发展,对武陵山片区的脱贫致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全域旅游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成都市大邑县于2010年结合旅游度假产业提出来的。

其后,学者厉新建又对全域旅游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当前,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进入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格局,发展势头良好。

片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项目蓬勃兴起。

同时,在跨省的区域旅游协作方面达成共识,并于2014年11月成立了中国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联盟。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研究【摘要】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充满民族文化的地区。

本文通过对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其发展现状、集群模式理论与实践以及影响因素。

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研究发现,集群模式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章最后对集群模式的优势、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研究、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优势、可持续发展、策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武陵山片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兴起,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传承武陵山片区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文化旅游也逐渐受到重视。

对于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有必要开展关于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

通过对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为学术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研究意义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中部,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正逐渐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对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深入了解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分析

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分析

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分析作者:苏洁李军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0期[提要] 随着旅游创收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地区。

本文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应用共生理论对该区旅游竞合发展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武陵山片区旅游竞合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

此外,笔者尝试提出以政府引导、科学合理整体规划,同时改善片区旅游整体环境及基础设施,形成竞争式合作的协调发展模式,以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共生理论;旅游资源;竞合发展;武陵山片区本文为湖南省情项目:“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竞合发展对策研究”(2015BZZ134)研究成果;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共生理论的大湘西旅游竞合发展研究”(15C0796)研究成果;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5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互联网+’的大湘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研究”课题资助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一、共生理论“共生”起源于希腊语,最早来源于生态学,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意指“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它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共生的本质就是协作,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之一,20世纪中期后,共生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医学、农业、经济等各种领域。

共生并不排斥竞争、是一种竞争式的合作,在竞争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

而“旅游共生”是指在旅游市场环境中旅游地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互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最大利益。

其本质就是合作竞争思想的旅游延伸。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

但也并不排除竞争,不摒弃自身性质和状态。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研究摘要:民族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广大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富民强区的战略抉择,并在民族地区呈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趋势;创意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核心产业部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将创意产业发展理念应用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积极探索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模式,并提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创意;集群模式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范围包括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片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2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农村人口2792万人。

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因相对边远和闭塞,武陵山片区内保存着完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特色。

近年来,武陵山片区在国家政策和市场机遇的双重作用下,依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民族文化旅游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显现和突出。

但在面临旅游市场竞争日趋加剧、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承载力有限等诸多挑战和压力时,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加快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快融合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片区民族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性课题。

一、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溯源和现实基础(一)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溯源创意产业,又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它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裂变”出来的新兴产业。

熊彼特(1990)的长波理论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模式对比分析

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模式对比分析

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模式对比分析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各地纷纷将乡村旅游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方向。

武陵山片区作为湖南省其中一个优质的旅游资源区,也积极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不同地区的旅游城镇化模式在实施和运营上存在不同的方式和效果,本文将对比分析武陵山片区内的旅游城镇化模式,探讨其影响和取得的成果。

一、模式一:发展景区周边小镇该模式是在武陵山景区周边建设小镇,并利用小镇作为旅游服务设施的集散地和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

小镇建设注重地方特色和环境保护,通过打造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餐饮、购物街区等吸引游客。

小镇内旅游企业和农民合作,开展民宿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利用景区周边资源,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

小镇的发展也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而且,小镇建设注重环境保护,通过保护山水资源、开展文化研究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环境。

然而,该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小镇发展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而且建设时间较长。

其次,小镇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最后,小镇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融合仍存在困难,农民收入的提高仍然不平衡,发展不够均衡。

二、模式二:农家乐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发展农家乐和农产品加工业,吸引游客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

农家乐提供乡村风情的住宿、饮食、休闲娱乐等服务,与乡村旅游结合紧密。

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得到加工和附加值提升。

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快速发展,投资成本较小,并且有利于保护农田和农村环境。

农家乐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家乐的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大规模旅游需求。

其次,农产品加工业和农家乐的发展需要技术和管理层面的支持,缺乏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最后,农田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会导致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

基于区域经济学的武陵源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学的武陵源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出遵循规模报酬递增 的规律 。在一定 的技术 条件下 ,相同的生产 活动在不 同的区位上有不 同的产出效果 ,从 而获得不同的利润。 独特的 自然风光是武陵源旅游 资源的优势所在 ,但现 阶段大部分 的 自然观光旅游的开发都停留在旅游资源的表层 , 利用效 率低 ,难 以形成 具有高附加值 的旅游 景点。相 比原始 型观光旅游 ,基于 区域视 角 的一体 化综合开发 ,不仅要保 留原 始的 自 然 景观 ,而且在开发 中力求环保 ,在 深入挖掘资源禀赋的同时考虑到环境 的承载能力 以及旅游 资源的可持续 发展。因此 ,对 自然资源的挖掘、改造和发展,需要更符 合 自然 区位条 件的现状 ,融人生态旅游、可持续 发展的旅游 ,从 而形成更 为强势 的区 域旅游景点。 3 .2发挥武陵源 区 旅 游资源的集聚效应 在经济发展 的过程 中,经济活动主体根据特定 空间的要 素享赋差 异 进行区位选择 ,不同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 特定空 间上 的 集聚 ,而集聚经济的内在报酬递增 效应以及循环 累积效应 进一步强化 了 集聚 ,促进了经济功能区的形成。因而武陵源区旅游资 源集聚效应 的发 挥是推动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区域型旅游发展模式就是要协 调区域优 势发展低 碳生态 的产业链 , 目前武陵源区的发展大部分还是停 留在 “ 吃、穿 、住 、行 、游” 等传统 旅游产业层面 ,缺乏多元化 、特色化的旅游品牌 产品。其中区域型旅 游 发展模式融当下流行的低碳旅游与生态一体是区域一体 化的可持续旅 游 模式。武陵源区域旅游行业规范、管理体 制不健全 ,服务质偏低 ,经济 效益不高 ,政府主导的力量 不足欠 缺。 , 武 陵源 区地处偏远 的山 区,地 区发展起步晚 ,经济发展落后 ,武陵源区 自身人 才不足也是当前亟待解 决 的问题 。

基于SWOT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基于SWOT分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业的竞合发展

速、包茂高速 ( 重庆段 ) 、长张高速通 车 ,正在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年来 ,武陵山经济协作 区把旅游业作为主导 产业 ,政府 抓住 国家 与地 方政 策 和 机 遇 ,加 大 对旅
游业 的 投 资 及 开 发 力 度 ,取 得 了显 著 的 成 效 。 如 20 0 9年张 家 界 市 和 黔 东 南 州 的年 接 待 旅 游 人 次 近 200 0 万和 140万 人次 ,旅 游 总 收入 均 已突破 百 亿 0 大关 ,其 他地 区旅游业 也 在 迅 猛发 展 壮 大 ,景 区规
学者及 专 家 的关 注 和研 究 。 如 有 学 者 分 别 对 大 湘
0 引 言
“ 陵 山 经 济 协 作 区 ” 是 根 据 国务 院 ( 发 武 国
西 、恩 施州 、三峡 库 区、黔 东南 州 和铜 仁地 区 的旅 游业 的 S T分 析 ,并 提 出 相应 发 展 对 策 ¨ J WO 。也 有学者 把武 陵山地 区作 为 一个 整 体 研究 ,就 武 陵 山 民族地 区基 本 特 征 、构 建 武 陵 山经 济 圈 的必 要 性 、 障碍制 约 和对 策措施 提 出 了一 些 重要 的观点 J ,分
地方 。这 里还 居 聚着 其他 少数 民族 如侗 族 、 白族 等 共3 O多个 民族 。 由于 众 多 少数 民族 多 年 集 聚 于 这
同一 自然 区域 ,形成 了特 有 的 民族文 化 ,有 中 国 戏
命 ,其 研究 极具创 新 I 生和实 践 性价 值 。
剧 “ 活化 石 ” 之 称 。别具一 格 的 民族 服饰 、风 味 独
第 2 第 6期 3卷
21 0 1年 1 2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市场协同开发探讨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市场协同开发探讨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市场协同开发探讨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南、湖北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之一。

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该地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市场协同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旅游资源整合问题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道、县、乡三个层面,涵盖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俗习惯等方面。

但是这些资源的整合仍然存在问题,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粗放管理,导致各地旅游资源的彼此孤立。

这就需要在资源的整合方面下大功夫:1.扩大旅游区域:武陵山的旅游区域包含了不少城市和县城,这些地方虽然均有独特的景点和文化,但由于地方的限制和缺少整合,使游客难以充分领略到这里的美景和文化魅力,游客通常在一个地方逗留时间有限、连贯性不强,随着旅游观光的提升,游客出现重复的现象较多。

2.加强交通连接:在旅游资源整合时,交通的问题至关重要。

只有建设起相互联系的交通枢纽,才能让游客更便捷地前往武陵山片区各地游玩。

优化交通,有助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3.推进景区融合:武陵山各景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各自运营,缺乏整体规划,有碎片化、针对性极强的问题。

要对各景区的资源、功能进行整合,形成整体效益,统一管理和推进,提高景区的综合效益和吸引力。

4.挖掘新的旅游资源: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尚未被挖掘。

因此应该加大对新资源的开拓力度和保护力度,开辟新的旅游线路,打造全新的旅游项目。

二、市场协同开发问题武陵山片区各县市间的旅游市场彼此独立,互相竞争,游客往往觉得在武陵山集中了景区的资源,仍能感受到各景区运营方式的不同。

这就是导致旅游市场协同发展不足的一个原因。

1.深度挖掘旅游品牌:武陵山片区要打响自己的品牌,如此方能让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武陵山片区应该对景区名称,景区标识,景区布局以及景区形象进行整合,提升整合后的景区品牌影响力。

旅游景区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

旅游景区模式研究:武陵源案例

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十一:武陵源案例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西部,距省会长沙约400公里。

风景区面积369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子山、黄龙洞、宝峰湖等五条。

新近开发的杨家界景区因其独特的生态资源的绝美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人心弛神往。

山的典型、山的精灵”、“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中国山水画的原本”。

景区内三千座岩峰热拨地而起,风景名胜区。

198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从而填补了中国无国家公园的空白。

1992年12月联在市境内的茅岩河开发推出。

至今,全市又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三个(茅岩河、九天洞、天门山>。

全市被列为省级、源旅游的发展历程。

心景区。

它们不仅仅是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床升高,更重要的是大煞风景,影响了风景区整体形象。

“错位开发建设”使警告。

的范围内。

和九寨沟的情况一样,考察组对于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发展的速度十分震惊。

在峡谷入口要成因有:前分属于原常德地区和湘西自治州的慈利县、大庸县和桑植县。

由于个区县的经济利益冲突,武陵源风景区旅游资源才顺应了武陵源自然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的整合,才有了这颗世界风景名珠的整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必系列布局上的问题。

在新的开发建筑工程中,无视生态的举动仍屡见不鲜,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工程,根本不经过水利一语中的:“影响景区最主要的因素是各主要出口处和某些山顶的旅游设施。

景区管理人员指出他们曾尝试拒绝过不合更新,“世界第一电梯”的建造就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据了解,1992年百龙公司与张家界武陵源区政府签订电梯工程协建委获得了通过,张家界市政府是在动工后才知道这个工程已获批准了。

不过当时的审批部门也并非无章可循。

在1由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的,在当时属国内一流水平;同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但是规划并没有随之调整。

最求最大的利润。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经济、环境、生态效益权重,不惜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代价,建造了大观极为不协调,产生了负面影响。

区域生态旅游市场调研——以重庆武陵山地区为例

区域生态旅游市场调研——以重庆武陵山地区为例
收稿日期:2018-11-18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15SKG177)。 作者简介:吕沛(1989—),男,硕士研究生,重庆市意境旅游规划设计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与战略;陈雪阳(1980—),女,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及营销管理研究。
摘 要:[目的 /意义]生态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做好生态旅游市场调研有利于旅游企 业掌握游客需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方法 /过程]以重庆武陵山地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 了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消费偏好、生态旅游认知,以及旅游者的心理期望与景区热度。[结果 /结论]结果显示:重 庆武陵山片区男女游客比例为 4:6,游客中 85后群体占比较大,达 38%;大部分游客每次生态旅游人均花费在 1001~3500元之间,逗留时间多数在 1~2天;游客最喜欢自然观光和徒步活动;选择的热点景区是武隆仙女山、丰 都名山、武隆芙蓉洞和天生三桥。总体来说,生态旅游的游客呈年轻化,但是大部分只能被认定为一般生态旅游 者;游客对获得荣誉称号的景区并没有特别的偏好,仍然将生态观光游作为主要选择的产品。
第 30卷第 3期 Vol30,No3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WestForum onEconomyandManagement
2019年 5月 May2019
区域生态旅游市场调研
———以重庆武陵山地区为例
吕 沛1 陈雪阳2
(1.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2.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重庆 408100)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本文为了了解重庆武陵山片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编写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旅游者人口学基本信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开发研究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开发研究
mi d d l e pa r t ,wh i c h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f o c a l po i n t f o r t h e i mp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a c o o r d i n a t e d r e g i o na l de v e l o pme n t s t r a t e g y i n Chi na .I n t hi s p a p e r ,u s i ng t h e GI S s p 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 t e c h n i qu e s,t h r e e l e v e l s o f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o u is r m r e — s o ur c e s f r o m t h e t y p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g r a d e f e a t u r e s a n d s p a t i a l f e a t u r e s we r e a n a l y z e d or f t h e Wu l i n g mo un t a i n o us r e g i o n o f Hub e i .Ou r s t u d i e s l e a d t o t h e f o l l o wi n g f o u r c o n c l u s i o ns .Fi r s t l y,t h e Wu l i n g mo u n t a i no us r e g i o n o f Hu —
3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Z h a o q i n g U n i v e s r i t y , Z h a o q i n g 5 2 6 0 6 1 , C h i n a )

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研究

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研究

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研究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脱贫压力。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重点扶贫地区之一,这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因而致使部分地区居民生活困难。

如何有效地帮助武陵山片区脱贫,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武陵山片区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境内山峦叠翠,河水潺潺,美不胜收,自古以来就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地处中部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秦巴水乡”。

近年来,随着各地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香樟湖、神农架、清江画廊等景区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除了自然风光之外,武陵山片区的人文景观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这里有着独特的苗、瑶、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俗活动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武陵山片区还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历史遗迹,如土司城、古村落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全域旅游助力武陵山片区脱贫的重要性全域旅游的理念主张将旅游业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中,通过开发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完善地方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从而实现全面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在武陵山片区实施全域旅游的理念,有着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1. 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武陵山片区的资源丰富,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的农民和村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2. 保护本土文化和生态环境。

实施全域旅游,强调对地方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3.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吸引更多游客。

基于竞合理论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基于竞合理论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基于竞合理论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以武陵山片区为例苏洁;李军【摘要】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文章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分类,分别应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模糊综合法对该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发展并不均衡,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性大、重复开发较多,同质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多于合作。

该文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合力的整体开发、改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外部环境和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With the steady growth in tourism revenue, the boosting effect of tourism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especiall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ased on regional mai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lassifica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this paper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applying the"three-three six" evaluation method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it was very rich in the potenti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but the development was unbalanced, the homogene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were large, competition was more popular than cooperation in homogenous tourist destination.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tourism resources competitiveness, enhanc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mprov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making full use of the poli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6(037)009【总页数】7页(P165-171)【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竞合发展【作者】苏洁;李军【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 410205;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长沙 41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武陵山片区横跨贵州省、湖北省、重庆市和湖南省四省(市),包括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阳土家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71个县市地区,山同脉、水同源、人同宗。

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分析——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

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分析——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

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分析——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在旅游发展的广阔天地中,旅游城镇化犹如一艘承载着梦想的巨轮,它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去驾驭。

而这艘巨轮的航向,则受到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影响。

本文将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探讨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分析。

首先,让我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隐喻,描绘一下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全景图。

这个全景图,就像是一位掌握着旅游知识的智者,它能够将各种旅游难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旅游提供坚实的支持。

这个智者,犹如一位知心的朋友,它能够读懂旅游的心思,引导它们走向正轨。

在这个智者的指引下,旅游城镇化如同一场有序的舞蹈,充满了规律和秩序。

然而,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我们以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去凸显其重要性。

这个质量与规模过程,如同一场智慧的较量,它需要我们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引导旅游城镇化。

同时,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也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在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关键的因素,为旅游提供有力的依据。

那么,如何评价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呢?影响因素,就像是一位掌握着医疗知识的智者,它静静地存在于旅游的各个角落,等待着被发掘和利用。

而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则像是这位智者手中的一把利剑,它需要旅游发展的滋养和指导,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这个全景图中,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如同一位教师与学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然而,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

它需要我们以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去凸显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同一场智慧的较量,它需要我们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将影响因素转化为旅游城镇化的有力支持。

同时,旅游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也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在众多信息中找到最关键的因素,为旅游提供有力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F9 【 5o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9 — 31(02 2 00 — 5 05 16 21 )0 — 13 0
旅 游区域之 间 同时存在着 竞争 与合 作 的关 在 这种竞 争加剧 的情 况下 ,合 作成 为 各地 提 高
系 。旅游 空间竞合 是指 邻近 区域在 竞 争前 提下 区域整体旅游竞 争力 以应 对激 烈市 场 竞 争 的前
的有 机合作 ,是实 现一体 化 的一种 旅游 发展 模 提 条件 ,于是众多旅 游学 学者 开始 探 讨 区域旅
式 。基 于竞合模 式 的 “ 武陵 山区 ” 区域旅 游空 游合作 的研究 。当前 的研 究大 多 只针 对旅 游 区
间组织 旨在 探索 于湘 、渝 、鄂 、黔省 际 边境 地 域 空间组 织 的竞争 关 系 或 者 单纯 的合 作 关 系 , 区之 间建立 一种 平衡 互利 、稳 定 和谐 的空 间竞 而忽视 了普遍存在 于各旅 游 区域之 间 的竞 争 与

收稿 日期 :2 1 0 —1 0 2— 2 0 基金项 目:湖南 省教育厅 科学研究重点项 目 “ 民族 地 区旅 游 开发 中利益群 体的维权 选择——基 于湘 黔渝 川古镇个 例
研究 ” ( 目编号 :1A 2 ) 项 0 03 、湖南省大学生研 究性学习 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 “ 于竞 合模式 的湘 、渝 、 基 鄂 、黔省 际边 境地区— — “ 武陵山 区” 区域旅游 空间组织研究 ” ( 目编号 :湘教 通 [01 7 )阶 项 2 1 ]22号 段研 究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国生 (95 ) 男 ,湖南常宁人 ,湖南工学 院旅 游规划与设计 研究所所 长 ,教授 ,硕 士生导 师 ,研 1 一 6 ,
— —
以武陵 山区为例
肖 晶 刘南槐。 梁 超 ・ 。
陈 国生
(. 1 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 阳 4 10 ; 20 8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00 ; 104
3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 10 ) . 20 2
【 摘 要 】旅 游 区域之 问同时存在 着竞争 与合作 关 系。结合 武陵 山 区地处湘 、渝 、鄂 、黔 等省 际边境 地 区
区 域 旅 游 一 体 化
织之间 ,小 到不 同景 区、景点之 间 。客 源 地与 目的地之间 、不 同 目的地之 间 以及 目的地 与集 散地之间 的空 间关 系 ,是 区域空 间组 织研 究 的
重点 。 - 区域旅游空 间组织主要是指区域 内各 旅 1
补充 ,以地方 的利益 为基 础 ,在利 用和 塑造 各 都面临着 残酷 的旅游 市场 分割 。区域旅 游 空 间
相关地 区特色 的基础 上 ,竞争模 式能 有效 实现 组织如何协调 空 间关系 ,成 为 目前 学术 界旅 游
具有 吸 引力 的旅 游 目的地 建 设 ( 图 1 开发与规划设 计研 究 的重心 ,具 体来 讲就 是 研 如 )¨ 。 竞合模式 的优 势在 于能够很 好地协 调旅游 空 间 究旅游 区内部 和外部 区域 之间 的空 间关 系 ,涉 竞争 与合 作 的 关 系 ,实 现 “ 赢 ” 甚 至 “ 双 多 及 到不 同层 次 与范 围的 区域 ,大至 国 际联盟 组 赢 ” 的区域旅游发展 的空间组织结构 。

C模 式) 。
展 的同时 ,越来 越多 的 国家和地 区为争夺 同一
市场经济体制下 ,以市场交易为基本 方式 , 个市场而 进行激 烈竞 争 ,无论 是在全 球 还是 一
以区域旅游 的整体 发展 为背 景 ,以政府 协作 为 些 国家 ,甚 至是地 方与社 区等不 同层 次 的区域 ,
究方 向 :旅游 管理
1 O3
处在竞合 并 存 、动 态 变化 的关 系 中,Bad n r e— n
b r r N l u 把这种关 系称为 “O— pt— ug 和 a b f e e C oe i
区域旅游 空 间组织研 究 的核心 内容 ,是建 立在 以地理 学为基 础之 上 的旅游研 究 ,英 国学
合关 系。

合作 的客观本质 ,即竞 争 是合 作 的基 础 ,增强 竞争力是合作 的 目的。可 以看 出 ,旅 游 区域之

区域旅 游的竞合模 式
上个世 纪 中叶 以来 ,旅 游业 得 到 了蓬勃 发 间既存 在着竞 争关 系 ,又 存 在合 作关 系 ,不 同
展 ,促使世界各地 的旅游业形成 区域竞 争态势 。 的旅游企业 ( 游景点 、 目的地 )之 间始 终都 旅
的特点 ,通 过对武陵 山区区域旅游 空间组织 的博 弈分析 ,探 索了武 陵 山区区域 旅游采取 竞合模
式发展 的可行性 。需要采取强化 区域旅 游合作与发展 的观念 ,整合旅 游产 业链 ,构 建统一 的旅 游信 息 网络平 台等策略促进武 陵山区旅 游业 的发展 。
【 关

词 l竞合模 式;武陵山 区;区城旅游 ;空间组织
第 2 第 16期 8卷 3
21 0 2年 4月
湖 南 财 政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Jun lfH nnFn neadE oo c U i rt ora ua iac n cnmi nv sy o s ei
28 Ⅳ0 1 6 .3 Apr 2 2 . 织 研 究
i hl c l 旅 t n ,即所谓 的 “ i” o 竞合 ” 。这种 具 有相 似 性 主 者 M t e 在其 著 作 《 游 地理 学 :综 述 与 展
导旅 游资源 的相邻 区域旅 游发展模 式称 为竞 合 望 》 中预测 ,空 间关系 的研 究是今 后旅 游地 理 模式 (h opr i cm e n oe,简称 C 学研究的一个 重要 发展方 向。在旅 游业 蓬 勃发 t coe t n— o pt g dl e ao i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