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地图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认知地图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
朱红艳
【摘要】知识总量中80%左右的是隐性知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图书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重视不足.为此,本文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认知地图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该方法针对隐性知识管理的难点,企图首先通过认知地图将隐性知识外化,然后利用显性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问题,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显性知识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10(022)010
【总页数】4页(P284-287)
【关键词】隐性知识;认知地图;图书馆
【作者】朱红艳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
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重要存储地,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数学公式等表达,用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原理、方法、工艺等;隐性知
识是指那些深植于人脑中的,内部的,尚未被表述的知识[1]。
在所有知识当中,被表述出来的显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20%左右,另外80%左右的知识和经验则深藏于人们的大脑中,是隐性知识[2]。
然而,当前大多数图书馆仅仅将自己定位在显性知识(如书、期刊、报纸等)的管理和利用上,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共享和利用则重视不够。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图书馆历来是图书、期刊等显性知识的重要存储地,一直是在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受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共享和利用则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隐性知识是难以外化的存储在人脑中的知识,对其进行管理与对图书、期刊等显性知识的管理相比存在很大的困难。
可见,隐性知识虽然大量存在,然而由于以上原因却一直未被图书馆重视,未能很好的挖掘、管理和利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认知地图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该方法针对隐性知识管理的难点,企图首先通过认知地图将隐性知识外化,然后利用显性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问题,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显性知识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1 认知地图在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当前在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借助两种知识地图来实现:认知地图(也称为方法图或过程图);专家图。
前者是首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对这些被显化后的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化管理。
后者是采用人格化的方式,对隐性知识不进行外化,而是通过对隐性知识的载体的管理实现对隐性知识的间接管理。
由于图书馆历来重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因此其在显性知识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为了充分利用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经验,本文采用基于认知地图的方式来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将图书馆的隐性知识通过认知地图外化后,利用图书馆积累的大量的对显性知识管理的经验实现对外化后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
认
知地图在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
通过与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的深入交流,借助认知地图可以有效的提取人脑中的各种想法之间的因果关系,再现深藏于人脑中的各种隐性知识,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
(2)有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表达。
认知地图作为一种认知映射工具,它将各种想法作为节点,并将它们联系起来构成有向图,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有效的揭示和表达出来。
(3)有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
认知地图作为一种隐性知识的共享工具,通过将各个个人知识地图的合并,形成组织的共享心智模型,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这种共享主要是通过组织共享心智模型对个人心智模型的改变来其作用的[3]。
(4)有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利用。
通过认知地图将图书馆隐性知识外化后,就可以通过各种显性知识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有效利用。
由此可见,通过认识地图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对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作用,传承,管理,共享和利用图书馆的知识,完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图书馆认知地图的构建
我们已经了解到人际网络在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论述一下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管理问题。
隐性知识由于其存在状态的隐蔽性,对其进行管理并非易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明确的,大部分知识同时具有隐性和显性的成分,只是它们的程度上的差异不同(比如设计师也许只能将它们的价值理念知识用语言表达出5%左右,而创意和联
想的知识也许能表达出10%左右。
),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谱系。
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这条连续的“谱系”里,知识既有隐性成分,
也有可言语的显性成分,知识的连续谱系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外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虽然难于表达,但并不是绝对不能言说它,在特定的情景条件下,个人和组织不断地把知识由隐性状态转变为显性状态。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关系的这一特性,为我们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认知地图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该方法首先借助认知地图对隐性知识进行尽可能的外化,然后将这些隐性知识中的外化部分作为整个隐性知识的线索,进而实现对整体隐性知识的管理。
认知地图是用图表来反映个人或组织的思维模型的,它用于研究一个要素的状态是否影响另一个要素的状态变化。
在认知地图中,节点代表着因果概念,弧线代表着两个概念的因果关系。
为了构建一个揭示整个图书馆隐性知识的认知地图,本文采用自底向上的策略来实现图书馆认知地图的构建。
即首先构建个人认知地图,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个人认知地图的合并,最终实现图书馆认知地图的构建。
2.1 个人认知地图的绘制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尽力把个人头脑中的一部分隐性知识尽可能的外化,认知地图能将个人所做出的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等知识逐一记录下来,并且以认知思考过程图呈现出来。
在构建个人认知地图的过程中,获取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访谈的方式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访谈是获取个人头脑中隐性知识的一个常用的方法,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被访者的交流,了解被访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态度等的方法。
访谈按照访谈的结构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或封闭式访谈)、非结构性访谈(或开放式访谈)、半结构性访谈(或焦点式访谈)三种类型[4]。
问卷调查法实质上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谈话调查,
它是通过让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的。
但是,由于问卷不像谈话那样可由访
谈者对被访者当面解释含糊不清之处或改正曲解之处,所以问卷的措辞必须特别准确,清楚。
被调查者对每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哪些回答,必须在事前进行充分周密的估计。
与访谈法相比,问卷调查法的优点在于:(1)问卷调查法适用于了解被调查对象不愿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有顾虑的问题;(2)问卷调查有利于调查对象细心考虑答问,便于自由表达意见或想法;(3)问卷可控制测定变项,便于比较简洁地找出内在联系[5]。
通过对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的分析,根据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一种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挖掘图书馆中个人头脑里的隐性知识。
具体过程如下:
在隐性知识的挖掘过程中,首先,通过非结构式访谈把握被访者的整体情景并发现一些逻辑线索。
非结构式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主要起辅助作用,鼓励被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看法,其目的是让被访者自由的发表观点、看法等,访谈者可以以此观点和看法作为进一步挖掘的基础。
非结构性访谈主要由被访者引导话题的方向,访谈者参照被访者谈话中呈现的话题而提问。
在访谈初期,一般都是按照非结构性访谈收集隐性知识,并使访谈者更好地建立和维持与被访者的友好关系。
接着,随着访谈进程的加深,访谈的方式逐渐由非结构性访谈向半结构性访谈转变,以收集有关特定方向的更深入的隐性知识,抓住一些关键过程和核心概念,像剥洋葱一样逐渐深入会谈和挖掘。
在半结构性访谈中,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事先列出要探讨的问题,在访谈中任然保持开放的方式,围绕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访谈法获取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过程中,最好少用结构性访谈,这是因为它不利于了解被访者的知识想法,尤其是在访谈的初期更不能使用该访谈方式。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为提高访谈的效果,应灵活运用访谈技巧,确保隐性知识获取的顺利开展,以挖掘更为翔实深入的个人隐性知识。
比如:应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如合理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了解被访者的情
况、与被访者共同商谈访谈的有关事项等;在访谈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技巧提高访谈的时效性;在访谈中要恰当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来促进访谈的有效进行。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挖掘被访者不愿或有顾虑当面回答的问题,以及有针对性的了解被访者更为深入的想法和意见。
通过以上挖掘之后,就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概念、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绘制认知地图了。
由于认知地图重在让人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因此它的图形表达要力求简洁直观,一般由节点和连线两部分构成。
认知地图中连线两端所链结的想法之间一般具有解释关系、因果关系或是手段目标关系等。
认知地图可以将组织内部成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逐一记录下来,同时将其反应为一种思考过程图也即认知地图呈现出来。
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见图1):目标(the Goals):希望
达到的目标、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达成目标必须完成的部分、行动(Actions)可以采取的最初行动、证据链(Standard Idea)由标准想法组成,串联出地图[6]。
从图1可以看出目标位于认知地图的最顶端,而行动则处于最低端,中间的过程
有关成功因素作为唯一的到达点,同时可以由多个想法将这三者链结起来,这样通过重复以上过程就构建了一个个人认知地图。
2.2 个人认知地图的描述
获取专家的隐性知识以后,接下来就是对获取的这些隐性知识进行标引,这是管理好已经挖掘出的隐性知识的关键。
对于隐性知识的标引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即为隐性知识索引款目,统一标准的目的主要是规范对知识的描述[7]。
根据图
书馆隐性知识的属性特征,我们设计的用于描述图书馆隐性知识的的索引款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见图2)。
对隐性知识进行格式描述的目的是便于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同时也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格式化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应用程序读取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
2.3 个人认知地图的合并
个人认知地图构建完成之后,为形成图书馆的一个共享心智模型(即组织级认知地图),以实现隐性知识在整个图书馆的共享,就需要对个人认知地图进行合并。
不同个体的认知地图之间往往存在某些联系,如单一行为往往可以对多个目标产生影响,不同部分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可能存在交叉,这是因为不同个体的认知地图往往是认知个体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因此,各个个人认知地图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为个人认知地图的合并提供了合并的依据和基础。
在进行个人认知地图合并时,任何代表同一事物的节点、联系将被合并,重复的节点和关系将被删除;当两个节点或关系合并后,结果为一个节点和关系,其特征元素是两个的并集。
那么什么是代表同一事物的节点和联系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两者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的指示符;两者在相同背景下具有形同的名称;两者指向的是同一事物等。
3 图书馆认知地图分析
图书馆认知地图构建完成之后,人们除了能直观的看到认知地图中的一些信息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分析方法,对认知地图作进一步分析,以挖掘出其中蕴藏的知识。
(1)认知多样化分析。
如果一张认知地图中,有众多头节点,并且这些头节点展现出多样化的特性,一般意味这该认知地图所反映的认知结构是比较丰富且多样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头节点的比例对认知多样性进行分析。
(2)族群分析。
根据认知地图中节点之间联系,我们可以将认知地图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族群。
这些族群之间节点的联系较少,而每个族群内部节点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通过族群分析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理解人们认知过程的阶段性和分布性特点。
(3)核心性分析。
一般那些具有较多入度数或出度数的节点被认为是核心节点,它们往往是认知地图中的核心内容。
这也就意味着,抓住了这些核心节点,也就抓住了认知的重点。
如头结点就是一个核心节点,它往往反应了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
(4)形状分析。
认知地图的形状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短粗型,细长型,粗长型。
短粗型意味着头节点与尾节点之间路径比较短,但支路比较多,这种类型的认知地图表示思考的深度不深,但有比较多的选择和观点;细长型表示头节点与尾节点之间路径比较长,但支路比较少,这意味着该认知具有比较具体深入的思考,但可选择的观点比较少;粗长型认知地图是指头节点和尾节点之间路径比较长,且支路也相对较多,这意味着该认知既具有具体的思考又有比较多的观点[8]。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现在知识已经成为一种资源,与物质、能源共同作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源泉。
为了充分挖掘知识资源的价值,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多方关注的话题。
在知识中占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以其特殊的存在形态和重要作用成为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认知地图来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的方式,并论述了图书馆认知地图构建的整个过程,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Howells J.Tacit Know ledge,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gic Management.1996,8(2):91-105.
[2]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行[J].科学技术与论证法,2002,18(1):42-45.
[3]龙飞,戴昌钧.基于组织共享心智模型的组织知识创新成果内部传播效率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4):58-65.
[4]何梅.论访谈在质的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26(3):126-128.
[5]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J].社会学研究,1994(3):13-18.
[6]马费成,张凌.认知地图及其在隐性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馆论
坛,2009,29(6):184-188.
[7]夏立新,王忠义,张进.图书馆专家知识地图的XTM构建方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35(180):47-52.
[8]Eden.C,Ackermann.F,Cropper.S.The analysis of cause maps[J],Journal of ManagementStudies,1992,29(3):30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