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要点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要点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某棚户区为例,对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要点进行分析,并在结尾部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给出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以期为后续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管理提供更多参考。
标签:棚户区;管理框架;融资途径;保障房
“棚户区”,一般指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集中区,包括城市中缺少规划、分布凌乱不齐、斜路、死路、圆弧路太多的居住区,结构简陋,抗震、防火、防洪性差、居住拥挤、功能差的居住区等。
棚户区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盲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广泛存在的棚户区,整体提升城市居住环境,棚户区改造是国家、政府深切关心的问题。
1、项目概况
2017年1月,街道某棚户区改造,该区域内共有居民上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占多数。
牵涉到多层建筑、低矮民房。
棚户区改造计划预算投资6.6亿元,其中20%用于居民临时安置、70%用于启动新居住建筑建设,其余部分用于其他工作。
由于具备一定的棚户区改造和建设经验,在本次工作中,政府结合了此前工作的经验,并引入了其他国家的可借鉴经验,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关工作,这对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针对项目实际情况,政府部门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并举行了多次听证会,拟定了详实可行的管理计划。
2、实施过程
2.1管理框架
管理框架是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本次项目改造过程中,改变了此前多层次、复杂化的管理模式,采用的简单的三级模式,在“简政放权”基本理念下,部分管理权限被下放到基层,使各项工作能够免去逐层审批的麻烦。
在管理框架上,以建设部门分管领导为直接负责人,统筹管理一切事务,作为顶层,顶层之下为中层,包括街道负责人、建设单位主管领导、施工单位主管领导以及监督部门主管领导,中层负责人直接各自管理系统中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小组,小组人员数目根据业务规模具体确定,由负责人自行负责。
中层之下为执行层,执行层人员直接向中层管理人员负责。
如施工单位负责人作为中层管理,其办公小组下设材料管理人、人事管理人、安全管理人、进度管理人、采购管理人等若干负责具体事务的人员,这些人员将每天的工作进行记录,生成报告上交给直属领导(施工单位负责人),施工单位负责人以每个星期为间隔对所有内容进行汇总,上报给顶层。
本次棚户区改造工作以该模式为管理基础,避免了多层次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各项工作所用款项的提交、审批要求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拨付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作效率得
到了保证。
2.2融资途径
本次棚户区改造项目预计投资为数额较大,政府难以快速筹得专项资金,经相关部门商讨,决定启动PPP合作计划,与市内以及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利用民间资金完成改造工作,与此同时,发行若干市政债券进行募资,并利用银行贷款补齐其中的不足部分。
PPP合作主要集中于棚户区绿化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如棚户区道路内扩,政府与市内某房地产企业达到合作,由该企业投资进行道路建设,该道路的养护和维修由政府部门负责,商业收益归企业所有,政府部门在未来五年内每年从财政中拨出一部分偿还给企业,利用这一模式,政府部门先后获得企业投资,较为有效的完成了道路建设。
市政债券方面,通过银行以及其他金融组织,政府在棚户区改造计划启动前到项目最终完成,先后发行市政债券,使项目获取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能够有序完成建设。
2.3居民迁移
本次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牵涉到居民总数超过万人,在项目启动前,政府部门发布消息,使改造区内民众了解政府建设计划,开始逐批外迁。
为鼓励居民快速迁出,政府部门与居民代表进行了多次商谈,包括补偿款、回迁后的住房补贴等,该项工作历时5个月全部完成,少数不愿拆迁、对补偿款数额有所不满的居民经街道和管理人员协调也在改造工程开始前全部迁出。
在此过程中,对于补款款数额问题,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分歧较大,政府部门拟定每平方米住房给予4500元补偿款,居民代表则认为补偿款应参考当地房价,不能低于5500元,双方针对补偿标准先后进行了3次商讨,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该事件最终通过回迁补偿作为纽带解决,政府部门与居民代表最终商定,在补偿款之外,居民回迁时,可以享受每平方米600元优惠,双方就此达成共识。
到2017年1月份之前,全部居民均已迁出。
居住在棚户区内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为保证這部分人员能够获取较好的安置,政府启动了廉租房计划,向流动人员提供住房,较好的完成了流动人口的安置,棚户区改造项目借此得以继续有条不紊的进行。
2.4保障设施建设
棚户区改造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保障设施建设,包括本次工程在内,大部分棚户区都存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生活环境较差的问题。
改造工程进行前,管理部门与施工单位进行了商讨,针对棚户区改造的具体方案进行磋商,在此前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拟定进一步进行空间化建设、节约建筑占地面积、增加绿地总面积的计划。
在该计划中,棚户区改造的局部效果图如图2所示。
在此前部分地区的棚户区改造中,曾出现建筑和基础设施质量不佳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管理部门参考了国外一些国家棚户区改造经验,引进了PDCA 循环管理模式,针对所有建设环节的质量工作进行监督。
在该模式下,管理人员首先拟定了棚户区改造各项工作的标准,如居民绿地面积不得小于小区总面积的48.5%(P,计划),在建设工作进行前,由监督小组人员查看建设方案(D,执行),如果绿地面积未达到指定标准,则与施工方进行接洽(C,检查),要求施工方给出解决方案,并在新的方案中保证绿地面积达标(A,解决)。
在该管理理念下,本次棚户区改造工程如期完工,且未发生严重质量问题。
3、进一步优化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建议
3.1就业激励
对棚户改造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项目管理首先明确了各项工作要点,并给出了基本标准,这是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的保证。
但廉住房项目依然消耗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为求实现管理优化,可以尝试推行就业激励政策。
在本次改造项目中,流动人口数目多,流动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来务工人员,其工作并不是完全稳定的,与此同时,棚户区改造工作需要大量人才,这意味着直接面向棚户区居住人员进行招工似乎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本项目外迁的名流动人口中,有普通工人,技术类工人,包括瓦工、水电工等等,这些人员满足一般性的工程需要,如果将其吸纳入施工队伍中,可以免去大约30%的廉租房安置支出,也能获取更多的施工人员,避免棚户区改造陷入“用工荒”的麻烦[1]。
政府部门可以在棚户区改造计划启动前,向棚户区局面进行广泛宣传,并在棚户区周边设立若干办事处,号召能够参加棚户区改造的人员进行登记,并以工种进行分类,生成完备的信息档案。
在改造工程开始前,给予集中的管理,就薪资、居住等问题进行商谈,给出妥善安排,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推动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
3.2资源分配
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是完善资源分配,我国自20世纪末期以来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负面作用之一是城市建设的速度明显超过农村,大城市建设的速度明显超过中小城市,其主要表现之一是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
在后续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应就该问题进行计划,并妥善给予处理。
以典型的体育资源为例,我国足球场的平均拥有率非常低,每一万人拥有一个足球场,而在足球发达的巴西、德国、法国,这一比例分比为210:1、187:1、175:1,篮球场、乒乓球桌等设施同样面临这一问题[2]。
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当地体育设施得到了保留,没有被作为更新的重点,未来的工作中,应以居民数为基准,并综合了解棚户区情况,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3.3导向性建设
导向性建设可以看做是棚户区改造的核心工作之一,这一建设工作是指通过
建立龙头企业、文化广场、研究中心等等具有导向性的建筑培育地区文化,使地区的发展能够得到不同方面的引导。
以经济方面的引导为例,在进行棚户区改造时,可以直接建设若干写字楼,并在规划阶段做好招商计划,当写字楼完成建设后,各企业能构进入写字楼办公。
也可以建立若干大型商场,提供文艺、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务,使棚户区在完成改造后实现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
4、总结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该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可以发现管理工作的要点包括管理框架、融资途径、居民迁移、保障设施建设四个方面,相关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可以借由就业激励、资源分配、导向性建设实现。
后续工作中,各地可以参考上述理论完善当地的棚户区改造管理。
参考文献
[1]彭石. PPP模式下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收益分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王霄燕.棚戶区改造法治建设的英国经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03):242-248.
[3]林淼. 湖南信托公司JB棚户区改造融资项目风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刘晶.浅谈棚户区改造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