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雪教学反思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雪教学反思通用
当然,我觉得要上好这一课,还需要较多的引入课外的教学资源,比
如说其他一些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但是教学
时间有限,引入的材料多了,会影响到阅读课文的效果。
怎么样处理充分
感悟文本和引进课外资源的关系,这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
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
我让学生读熟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让学生用自
己的话讲一讲,最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是谈《水浒传》,二是“谈
‘碰壁’”,三是“救助车夫”,四是“关心女佣”,并整理成为小标题。
让学生读谈《水浒传》,读后谈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学
生能说出谈《水浒传》表面是鲁迅先生自己说自己读书不认真,其目的是
委婉的批评我读书马虎。
说不出的内涵老师进一步提示引导,知道大家真
正理解为止。
这件事内容不是太深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说出含
着的意思。
二是“谈‘碰壁’”,这一事情,由于学生不太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需要老师多多指导,补充一些背景质料,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真正
含义。
学生对于此的理解难度加大,不过在老师的指点引导下,学生能顺
利理解了。
三“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
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
刻的印象。
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
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
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
最后再多次朗读课文,重点读有关鲁迅的细节描写,特别是鲁迅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主题有了较好地理解。
顿悟了他为人民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的高尚品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11册第5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
单元都是关于鲁迅的文章,有鲁迅自己写的《少年闰土》,也有他人对鲁
迅的回忆。
本文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时写下的
一篇回忆录。
文中通过“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
心女佣“几个小故事,反映出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
想得多”的人。
我觉得这堂课有这么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补充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我将课外的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穿插在其中,讲完了一个故事,就出示一段相应的段落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既加深了学
生对文本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
敬和爱戴之情。
二、抓住重点句子深度解读文本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品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而在这个
故事中,我又着重让学生品读着重描写伯父救助车夫动作的句子,抓住一
个“跪”字,我先让学生来做一做跪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谈谈这样跪着的
感觉,当学生谈到这样半跪着脚酸酸的、麻麻的时候,我再进行引申:伯
父就这样跪在车夫面前,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接着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一找,
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孩子们都能认真阅读
文本,从时间的变化、周晔的感觉、伯父的动作细致等不同的方面说明伯
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挖掘,孩子们就从一个跪的动作,看出了伯父关心劳苦大众。
接着,我再让学生谈:“你觉得伯父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呢?”由于前面的铺垫,在这一个环节上,学生都能从不
同的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
有的学生说:“跪出了伯父的慈爱!”有的说:“跪出了伯父对劳苦大众的关心。
”还有的说跪:“跪出了伯父与劳动人
民平等的关系。
”……本句中,我从一个跪字入手,使得整个流程自然,
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拓展文本
这一段中,还有个重要的句子,就是小周晔看到伯父叹息的一句话。
在这句话的处理上,我着重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走进伯父的内心世界,让
学生来写一写当时的内心活动。
通过前几个故事的学习,以及教学中我穿
插的伯父的资料的补充,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鲁迅先
生的爱憎分明的个性,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很自然地就能将先生此时
此刻的无奈、担忧、憎恶之情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将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我没有忘记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
要性,因此在学完了这个故事之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和孩子们进行了激情
地跳读,而这个跳读的环节为这节课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
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沉浸在伯父对敬佩与怀念之中。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不足:在教学中我重要的一点就是在
朗读的指导上没有真正的体现层次性,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因为我的指导而
提升;同时,虽然我深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中
我还是没有大胆地放手,生怕学生不能体会文中的情感,牵引的太多,学
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太少了。
而且,小组合作的讨论有点流于形式。
如果我
在设计中能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我再针对学
生的交流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可能更加合适。
总之,通过这一次的赛课,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今后在教材的把握上,我会有所取舍,充分考
虑课堂的重难点,训练也要有针对性,大胆放手,保证一课一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第五单元的课文,而且学生对鲁迅先生也不
了解。
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如果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学生就无法理解课文当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从
几个方面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的生平、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照片、他人眼中的鲁迅等。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交流搜
集的资料,并随机进行补充,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整体入手:本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突出,因此我选择了
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
体感悟上,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以点带面: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
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
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强化训练: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方法写自己熟
悉的一个场景,从学生的交流看效果好,学生习得了写场面的方法。
总之,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
认识,为第二课时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打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2、学生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感悟鲁迅,评价鲁迅。
我再适时加入资
料补充,拓展了孩子们对鲁迅深刻的了解。
在回到第一段时又补充了巴金
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全文评价鲁迅后,展示了藏克家的《有
的人》进行朗诵孩子们听了朗诵对鲁迅的敬佩之情越来越深。
这一环节的
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思维,体验
着创造成功的喜悦。
3、结尾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鲁迅名言送给同学: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
作上。
让学生从鲁迅身上受到教益。
不足之处
1、开始自学时应给学生留自学时间再小组交流,而我却让他们直接
小组合作,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提到鲁迅爱孩子的情节,我没有往透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
鲁迅到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在今后的工作
学习中,我回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
作为揭示亲情的文章,鲁迅先生的《风筝》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词语的把握为重点,运用词回句中,把握词语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过程如下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
堕肃杀寂寞诀别荡漾嫌恶惊惶恍然大悟
瑟缩傲然虐杀宽恕笑柄可鄙憔悴苦心孤诣
一、自学字词,把握音、形、意。
熟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反复大声的朗读,就诶住工具书或学习资料把握字词的音、形、意。
二、词回句中,圈点品悟。
把握词语
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
对重点词语的学习,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或者教材中提取出来的第一次作为重点的词语,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应当引起老师和学生注意和重视的。
这样,学习词语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使词语与词语所在的语句、语段有机的融为一体。
反复品读、感悟、赏析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就成为学生阅读文本、积累词语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三、各个小组讨论,自选12个词语,作为学习重点,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进一步比较深入的解读文本。
词语的积累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掌握。
文本的情感或复杂或简单都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甚或于每一个标点符号之中。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同时被选进了人教版、江苏版的语文教科书,这并不奇怪。
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同样依据新课标,而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版本却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编排体例。
下面试做一些说明。
一、散文诗《雪》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二、散文诗《雪》编排体例的差异性
人教版把《雪》一文编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为一篇讲读课文,放在散文诗单元之首。
单元要求学生在文中捕捉作家的情感律动,感
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苏教版把《雪》一文编在九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之首。
作为这
个单元进行文学鉴赏而用来解剖的一只麻雀。
这个单元其他的课文都是对
这篇课文的评论。
从编排体例的角度来看,《雪》一文的教学也同样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值得执教者认真对待。
三、散文诗《雪》(人教版)课堂教学实践
鲁迅的文章历来不容易读懂,《雪》一文尤其如此。
执教这篇课文,
我是颇费心思的。
通过反复思考,我找到了两条途径:
通过我的努力,散文诗《雪》一课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四、对照苏教版《雪》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教学苏教版《雪》一文,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一篇
文学性文章进行评论,教学设计与人教版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比较两个版
本的不同教学设计,我得到的启示如下:
(一)课文只是文本。
对文本的开发,是每一位教师的自由。
教师可
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可以根据班级的'学情,可以根据教师
自己的独特感悟,可以根据变化的情况做出一些具体的决定。
教师要把每
篇课文都看成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文本。
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时,课堂教学
必须确立的一个观点。
(二)课堂教学既要预设也要生成。
课文都在一定的编排体例中,同
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编排体例中,具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如上面所说的《雪》一文,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散文
诗这种文学样式的阅读能力。
在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中,重点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我们的语文书中还有许多课文搬家
的现象。
如《藤野先生》一文,过去是第六册的课文。
现在是第四册的课文。
教学当中,语文教师确实要从预设、生成的角度来考虑怎么教的问题。
这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必须确立的又一个观点。
有遗憾的课堂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除了遗憾,还应该有进步的空间吧!
,题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
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
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
师们平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
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
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
在集体备课的过
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
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
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
”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
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
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
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
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
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
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
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
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
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
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5、把平时的每节课都当成比赛课来练习,增强时间观念,提高课堂
有效性。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
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
另外让学生自
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发情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可是,伯父不幸逝
世了,从此,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
我们再回过头读这一句,我想
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
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
下来。
”)
在学完第二个故事“笑谈碰壁“后,教师用悲痛的声音与学生交流:“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他敢于跟敌人做斗争。
他多么富有斗争
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了,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望到她伯父的遗体,周晔万分难过,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
达出来。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
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
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还能让鲁迅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
地叹息之中,一位对劳动人民同情,对旧社会憎恨的人,他逝世了,当年
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慈祥的面容,读了这个故事,
我们再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
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
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再读这一段。
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
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
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
“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
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
生自由的感悟和体验。
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因为没有进行试教,我对教案把握不是很熟悉,时间安排
心中也没底,所以显得有些急躁,课文的朗读还少了点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
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主要通过不同形式
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深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
边回响,可是今天,伯父却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
加悲痛,那怎么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
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
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在读完第二个小故事时,
老师又说:“就是这样一位幽默诙谐、富有斗争精神的伯父却永远地离开
了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伤心呢?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再读‘我呆
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
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段话。
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亲爱的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
伯父去世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呀!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
来读读这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
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
滴地掉下来。
”我就是这样把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主线,通过反复朗读从而由体会周晔的悲痛心情迁移到我们自己对这样一位伯父
的爱戴与怀念的体验,因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感情,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另外,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
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
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
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
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
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
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
我还简单地介绍了鲁迅的《啊Q正传》和《狂
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从而更好理解这个句子。
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想起磨课的这一个月,三改三试。
刚开始备
课时,我预设是想走情感路线,通过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扶”、
“半跪”“严肃”等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品质。
于是我开始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为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很多
煽情的成分,比如:通过想象周晔当时的悲痛心情,理解鲁迅先生的慈爱,那么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他把他的爱给予了
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补充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的有关孩子悼念
先生的语句。
按照这样的设计,我进行第一次试讲,在课堂上不断的煽情,让学生
感悟先生的精神品质。
但一节课下来,发觉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够理解,
大部分同学还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对车夫的救助,不仅仅是帮助他这么简单。
而且一节课内容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
于是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内容缩小了,但是主题不变。
一节课上下来,旁边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大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再修改细节就可以定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