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马,背拖一抹夕阳马丁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匹马,背拖一抹夕阳马丁松
风景
苍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桥。
一个孩子站着。
他望着流水。
远处:一匹马,背拖一抹夕阳。
它静静地饮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好似印第安人的头发。
李笠译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简介]
哈瑞·马丁松(Harry Martlnson,1904-1978)瑞典诗人。
生于瑞典南部的卜洛金,5岁丧父,6岁时母亲离家移居美国,他成为各教区轮流收养的孤儿。
15岁当海员,随船跑遍南美及印度。
此后他漂泊无定,浪迹天涯。
马丁松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他的文学天才是在流浪生涯中生发的,因此被称为“文学界的流浪儿”。
他是通过自学成名的工人作家,1949年被选为瑞典文学院院士,197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诗歌君语]
我觉得有时人和人,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
山都是山,孩子都纯净,别无二致。
有多少人在读完第一首《风景》后,和我一样瞬间联想到第二首《天净沙·秋思》的?可以举手~
隔着时空,两人看到的场景几乎一致:桥、流水、人、马、夕阳。
来看看他们的生命故事。
在马致远生活的元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便是典型:年轻时热衷功名,可惜仕途坎坷,中年才中进士,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
这首秋思,处处写景,却意不在景,始终是远景。
“小桥流水”,是江南风景,猜测是在浙江为官时所写,既思念家乡,又事业不顺,满满的愁绪。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马丁松呢?五六岁爸爸就去世了,第二年妈妈不堪重负,也离家出走了。
他从此吃上了百家饭,被教区各家庭轮流收养,甚至不知道明天住在哪儿。
后来做了海员,从此一辈子流浪。
值得注意的是,马丁松发表过许多阐述“自然哲学”的散文,深受我国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行走在路上,眼里的风景一样,所看见的世界却截然不同。
马丁松就像个吉普赛人,在流浪中激发出生命中的灵性。
诗里透出宁静、平和与自由。
镜头是从悠长的远景一下子拉到眼前的,近的可以顺着晃动的水流数清发丝。
并不存在的印第安人,就这样活灵活现地
出现,连水声都清晰可听。
虽然马丁松被迫流浪,但在漂泊的生涯中,他明白了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所以他能够超越个人的处境,在变换的世界上站成一个平和的自己。
同一种风景,需要不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