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西方文化的近代转型

合集下载

近代转型时期的西方文化

近代转型时期的西方文化

亨利八世(Henry Ⅷ,1491—1547) 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 (1509—1547)
凯瑟琳
安妮.博林
是英国国王用行政手段推行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 1534年11月,英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
“至尊法案”,英王是“英国教 会—安立甘教会在尘世的唯一最高 元首”,成立国家教会——圣 券
中世纪对死亡的恐惧 善功库 赎罪券
台彻尔 “钱箱一响,灵魂升天”


宗教改革的标志 1517 《九十五条论纲》 Ninety-five Theses

《九十五条论纲》
台彻尔 I 罪人要受到炼狱
的惩罚
I 罪人所受的惩罚不是炼狱的 痛苦,而是人的良心的折磨, 而且只是针对活人。
II 罪人的悔改应该是内心的悔 II 赎罪券可免去活 在的行为, 人和死人的罪过。 改,而不是外 是伴随一生的, 而不是买 赎罪票。
III 上帝已将赦罪 的全权交给教皇 III教皇并无赦免罪过的权力, 了。 赦罪的恩典 在上帝。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 《论基督徒的自由》三大论著。 标志他与罗马教廷的公开决裂。
玛丽一世 (MaryI, 1516年-1558年),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 主,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 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 反对者。
BloodyMary在英语中就成 了女巫的同义词。
“血腥玛丽”(BloodyMary)
伊丽莎白一世 (1533---1603 “童贞女王”)
1563年制订了兼顾天主教和 新教教规,即《39条教规》,吸 收了路德教“因信称义”和加尔 文教的“预定论”,教会的组织 形成和制度以及圣事均保留原天 主教传统,这样,英国国教—— 安立甘教(Anglican,“英格兰 的”,其教会称圣公会)最终形 成。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梁工内容提要:西方文论发展和嬗变的历史上交织着纷繁复杂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学说,粗略划分,可分出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从古典时代到16世纪、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及20世纪。

这三个阶段各有其主导性的文论形态,分别是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和语言学文论。

从本体论文论过渡到认识论文论,以及从认识论文论过渡到语言学文论,构成西方文论形态的两次重大转型。

关键词:西方文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转型作者简介:梁工,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圣经文学、比较文学。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多元文论与圣经批评的关系研究”(编号07 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Three Patterns and Two Transform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Abstract: There are complicated literary ideas and theori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westem literary theo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cessively: classical times to the 16th century, the 17th t0 19th century, and the 20th century. The three stages have their dominant literary theories which are separately concemed with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linguistics. Two great transform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re the change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change from episte- mology to linguistics.Key words: westem literary theory ontology epistemology linguistics transform Athor: Liang Gong is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Henan Uni- vercity. His research area is Bibl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hdlianggong@ 263. net.一、本体论文论西方文论发端于古希腊,以古希腊哲学为根基。

近代转型时期的西方文化

近代转型时期的西方文化
的时代。而文艺复兴带给人们的 积极的世界观使得人们对生活感
到欢欣鼓舞和充满信心。
正如当时有人说到: “现在,每一位有思考能力的 人都要感谢上帝挑选他们生活在这 一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和前途 的时代,它业已为过去上千年间世 上可比拟的众多拥有高贵心灵的人 而欢欣鼓舞。”
(拉尔夫《世界文明史》809页)
这期间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
文艺复兴运动——14、15世纪兴起于意
大利、传遍全欧洲,“导致了文化上 的返本开新,确立了自然人性和世俗 生活的合理性。” (《西方文化概论》赵 林)为新兴资产阶级注入了进取的精神 力量。
宗教改革——16世纪兴起于德国,
影响西欧,打破了基督教专制统治, 促进了民族国家、自由精神、民主 政治和经济合理主义的发展。
近代化转型时期 的西方文化
一、概 述
14~17世纪,是欧洲从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 期,封建经济结构趋于瓦解,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长。
这也是中世纪向近现代过渡的
时期,是欧洲社会经历的迄今为止
变革最为重大的历史时期。
“尽管变革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但是在西方 文明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期的变化如此巨 大,涉及的范围如此广泛,造成的影响如 此深远。在这期间,中世纪的一切,包括 它的制度、宗教、经济、思想、社会、文 学、艺术等均遭到挑战,它所确立的权威 和标准受到蔑视。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 形态解体,一种全新的、具有现代精神的 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形成。在这以后欧洲 可以说便步入了近现代。”(徐新《西方 文化史》162页)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 位诗人”(《马恩选集》1卷249页)
出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 彼得拉克(1303-1375)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一、洋务运动与物质文化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之中被迫仓促展开的。

所以有人将这次转型比喻为“中西文化的一场遭遇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经形象地说,“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文化的国家,他一切以…安足‟为目的,现在他骤然遇见了西欧一个以…富强‟为目的之商业文化,相形见绌了。

”身处此“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逐渐放弃传统的文化中心主义和自大心态,放眼世界,认识和学习当时人认为先进的西方文化,这便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实质。

从文化的内在结构来看,这次文化转型首先从物质层面入手,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最终到达思想层面。

在历史实践中,这次文化转型大致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少数政治精英们在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双重困境下作出的艰难抉择。

1861年初,奕忻、文祥等人在一封奏折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困境:“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终于结束了,但是英法联军攻陷京城而遗留给清廷的深刻震动无疑还将持续存在。

不过,这也意味外国军事势力带来的威胁已经退居次席,而南方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此时成为满清政府的关注焦点。

在当时人眼里,为了应付清政府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和社会危机,最简捷的方法便是创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李鸿章所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这种思想来源于魏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名洋务思想家冯桂芬进而将此主张分为三个阶段,“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特别强调道,“且用其器,非用其礼也,用之乃所以攘之也”。

由于物质文化的具体感知性,中国人在近代认识西方的过程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中国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两大重点——基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经验的思考

中国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两大重点——基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经验的思考

现代社 会 的对应 物是前 现代社 会 , 又称 传统 社会 。 传
统社会 在文 化观念 上 的最 大 特 点 是崇 拜 超 自然 的神 秘 力
量 ,被称 作 “ 信仰 性 思 维 流行 的” 会 。各 种 超 自然 力 量 社 主宰 和控制 人们 的观 念 和行 为 ,成 为 强 大 的社 会 整 合 力
中图 分 类 号 : 12 G 1 G 1 ; 14 收稿 日期 : 0 2— 6—2 21 0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9— 90 2 1 )0— 0 8— 5 10 4 7 ( 02 1 00 0
作者简介 : 刘晨 哗(9 3一) 男 , 16 , 山东蓬莱人 ,博士、博士后 ,美国乔治城 大学访 问学者 , 辽宁 师范大学
是资本 主义 文化 思 潮 ,它 以 自由主 义 观念 和 市 场 经 济 体 制为基 础 ,作 为这 一思 潮直 接 结果 的 资本 主 义 制 度 是 最 早 确立 的一 种现代 社会 形态 ; 是社会 主义 文化 思潮 , 二 它
于 文化是 一个 民族 历经 千 百 年生 产 和 生 活实 践 积 淀 形成
域 ,一是 公 民 文化 建 设 ,二 是 市 场 文 化 建 设 。前 者 主 要是 塑造 独 立 人 格 ,扩 大 公 民 有 序 政 治参 与 ;强化 权 利
和义务意识 ,弭平公 民文化身份 差异;树立法治观念 , 成遵 规守法 习惯 ;发展 多元文化 ,培育宽容妥 协心 养 态。后者 主要是充分认 识资本 的两面性,弘扬资本 的文 明面 ,学会 文明驾驭 资本 , 立诚 实守信 理念 、互利 树 双赢理念 、勤劳节俭理念 、爱 岗敬业理念和 自由选择理念 。 关键 词 :文化发展 ;文化繁荣 ; 民文化;市场文化 公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及文化上的表现、借鉴与创新。如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
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
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 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从中国维护封建制度的 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得出答案。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5
57
2
32
24
321
7
123
38
533
7.1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专业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 均须开设的课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 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 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 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 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
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向近代转型的作用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向近代转型的作用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1卷 总第43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No.1 2009(Vol.11 Sum No.43)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向近代转型的作用3● 高志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 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从总体来说,它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首先,基于基督教的根本信仰带来了近代科学的大发展;其次,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拟从这两方面,来论证中世纪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正面关系。

关键词:基督教;西方近代科学;西方近代文化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9)01-0336-02 在中国的西方历史研究中,研究者把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到英国革命以前的世纪称为“中古时代”或“中世纪”,此词本身就带有贬义:即认为它是介于近代与古代的一个中间的世纪、一个过渡年代。

就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文化发展而言,基督教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巴利托说这是一个“思想低落到使人怜悯的世界”,一切人文学科都变成了“神学的一个卑贱的侍女,即一种精神的反常。

”克罗奇说:“他当然不是进步,而是陷入绝境。

”。

[1]而14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被认为是西方中世纪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分水岭,并开启了近代社会文化的大门。

由于文艺复兴成就辉煌,更使研究者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习惯于否定前者而盛赞后者。

其实,要更好地认识西方近代文化,就必须遵循它自身所蕴含的历史规则,准确公允地认识基督教文化,看到它的传承与延伸。

事实上,基督教之于西方文化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儒家伦理之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基督教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两方面来加以阐述。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课件 7近代转型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课件 7近代转型

•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传入 •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 法的精神》,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这 些著作都涉及对传统封建社会的批判,主 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从思想上打破了原 来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为公民平等洒下 了曙光。
二、近代法学家对法制转型的推 动
(一)沈家本在清末法律转型中所起的 作用
• 2.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国人血的教训,这时以康有 为为首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贫弱现状就必 须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他们的要求和行 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政府和列强订立了将中国 完全出卖的《辛丑条约》,激起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 资产阶级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 府才下令变法。
沈家本改革成败与社会文化 及政治环境
• 1· 社会文化条件对法律转型的影响 • 2· 政治环境对法律转型的影响 • 3· 评价

二、伍廷芳
伍廷芳 (1842~1922), 广东新会人。 1874~1877 年在英国四大法院之首 林肯法学院学习“通商、交涉、刑 名、律例并万国公法等件 , 考取大律 师 文 凭 ” 。 1897~1902 年 和 1907~1909 年先后两次出使美国、 西班牙、秘鲁。 1903~1906 年 , 任修 订法律大臣,参与清末修律改革。 1911 年 12 月 18 日至 1912 年 2 月 12 日 , 为南方民军议和代表。南京临时政 府时期, 任司法总长 ,制定了大量行政 法规。
沈家本其人
•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别号寄簃(yi), 吴兴(今湖州)人。父丙莹,进士,曾任刑部 郎中、贵州安顺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 举人,任直隶(今北京市)、陕西司主稿,受 刑部尚书潘文勤赏识。光绪九年(1883)进士, 任奉天(今沈阳市)司正主编,兼秋审处坐办、 律例馆帮办,后又升为协理、管理等。十九 年,出任天津知府。任间宽严结合,恩威并 施,深得百姓赞许。调任保定知府后,在处 理一外国教堂被过境军士毁坏事件中,按法 据理力争,处理妥善。后升任通永道,山西 按察使。二十七年起,历任刑部右侍郎、修 订法律大臣,并兼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 等职。宣统二年(1910),兼任资政院副总裁。 次年,任法部右侍郎。

西方文化的近代转型

西方文化的近代转型

(四)文艺复兴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1、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 现世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 • 阿尔贝蒂说:“人的欢乐不在于过闲散的生活 和无所事事,而在于进行工作和活动。”“一 个人应该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 他认为财富是友谊、名誉和全力的源泉,财富 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书分为两部分来讨论。第一部分主要 讨论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在近代西欧何以 产生,第二部分则通过西欧与中国的比 较来说明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为什么没 有产生。
• 在书中,他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探讨 了资本主义在近代西欧的发生条件。其中,政 治方面作者主要从近代西欧的法律制度加以考 察,以主体权利为中心,说明个体的权利以及 与此相连的法律保障机制;经济方面则从土地 产出率、富裕农民的兴起、以及第三等级的形 成入手,说明资产阶级产生的经济基础;文化 方面则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入手,探讨了西 欧社会中个体的关注已从“天国”回到“人 间”,萌发出资本主义得以产生的精神要素。
•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 的人文主义者在文学、艺术、教育、政 治思想等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 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的初步确立奠 定了基础。——西方近代第一次解放思 想运动。主要目标是反对封建思想。 • 这一运动的发展并非仅仅局限于人文学 科领域,它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们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大大推进了欧洲社 会的近代化转型。
(三)文艺复兴在欧洲的传播
• 1、15世纪末,文艺复兴开始向周围地区 传播 • 2、传播方式:意大利人向外流动;外来 学者进入意大利学习;书籍和艺术品的 流通(归功于中国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 的西传) • 3、先传播到与之毗邻德意志南部地区, 继而是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地。

启蒙运动与现代西方诸民族的文化转型

启蒙运动与现代西方诸民族的文化转型

启蒙运动与现代西方诸民族的文化转型启蒙运动与现代西方诸民族的文化转型2012年09月18日《清华大学学报》【内容提要】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是“西方”向“诸民族”的文化转型过程,而西方启蒙思潮为各民族国家积累新的文化资本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

17—18世纪以来,西方诸国俗语文学的经典建构既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体制化和俗语文学经典化是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步骤;而各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既是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现代西方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关键词】启蒙思潮民族文化俗语经典文化转型引言约翰·杰洛瑞在《文化资本》一书中提出,文艺复兴以后的近现代西方文学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经典建构过程:第一次是17—18世纪西方各民族的俗语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由此开始了诸民族文化经典化的过程;第二次是20世纪上半叶至中期,新批评派主张细读文学经典的文本,使之成为西方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开放经典”运动,其主旨是挑战既有的西方文学经典,使边缘群体的文学作品经典化。

①17世纪正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也是西方诸民族国家开始文化资本更新——形成民族语言体系和建构民族文学经典的时代,欧洲启蒙思潮就萌动于此时。

这正如罗素所指出的:“就思想见解而言,近代从17世纪开始。

”②由于启蒙运动推动西方各国摆脱了贵族和教会文化的思想控制,西方文学的经典谱系才最终完成了向诸国民族文学的裂变,即转变为以不同民族俗语为载体的“国别文学”。

因此,17世纪确实是西方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了西方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现代转型,而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单源发育+主干+分枝”的“分体扩散型”(爱琴海文明+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各民族文化扩散)的演变模式。

从发端于意大利城邦的文艺复兴运动到启蒙运动引发的法国大革命之间大约有四百年时间,现代西方诸国的民族主体认同也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

西方近代文化一

西方近代文化一
西方近代文化一
目录
• 西方近代文化概述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 • 启蒙运动 • 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01
西方近代文化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西方近代文化指的是自文艺复兴至 20世纪初这一时期的文化,它标志 着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 社会的转型。
特点
强调个体自由、理性和科学,注重个 人主义和世俗主义,追求知识和理性 ,以及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
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个人信 仰的重要性,反对教会的权威。 路德派主张建立民族教会,由各
国国王领导。
加尔文派
主张“先定论”,认为人的命运 由上帝预先决定,人只能通过自 己的努力和信仰获得救赎。加尔 文派主张建立民主教会,由信徒
选举产生教会领导。
英国国教派
主张保留部分天主教教义,同时 增加民族国家的宗教色彩。英国 国教派主张国王担任教会首脑,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启示
培养独立精神
西方近代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和独 立,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独立思考 和自主精神。
激发探索精神
西方近代文化鼓励个人探索世界 和自我实现,激发个人的创造力 和冒险精神。
启示批判性思维
西方近代文化强调批判性思维和 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个人对信 息和知识的审慎态度。
感谢您的观看
05
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与启示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塑造全球意识
西方近代文化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西方近代文化通过传播西方价值观和 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全球 意识,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传播现代文明
西方近代文化在科技、教育、艺术等 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现代文 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世态度。它强调现世生活,将现世幸福看做是人生的最高目自
万方数据
等、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政治主张。 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尔和
的古典文化之后西方社会达到的又一文化高峰。它在文学、 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唤醒 了人们积极进取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首先,文艺复兴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知 识,解放了人们的头脑。从此,自由、科学、乐观的精神成 为西方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与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在意识 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关 于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 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要求发挥人的聪明 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 积极进取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 无缥缈的神话,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 的满足;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发 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和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 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 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 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了 出来。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精神和教会的愚民政 策,再也不能钳制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了。过去总是在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作品
万方数据
此外,意大利地理位置优越,在地中海贸易中处于特殊 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 文化。 当时西欧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与意大利不尽相同,但 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第一,各国都相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市民阶级对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感到不满,要求发展一 种为其服务的新文化;第二,世俗统治者(也包括部分宗教 界人士)支持人文主义者的活动;第三,人们热衷于搜集、 研究古典文化:第四,城市市民的心态和价值观发生了新 变化。所有这些,使文艺复兴的兴起在西欧有了共同的政 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文艺复兴 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和传播还与印刷术的推广和书籍的普 及密切相关。 (二)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和特征 文艺复兴并非是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简单再生,而是 有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它实质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 一场强调自我意识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这场代表新文化的 思想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精神内涵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 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 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 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它主要关注人和人 性,这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的展示,而不是 神和信仰。这些恰好与处于上升时期的市民阶层和新兴资 产阶级的追求和要求不谋而合。 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人 文主义不仅重视人的全体,更强调人的个体,因此,个人主 义观念只是“人本位”思想的另一种表述。人文主义者希望 通过提出“人本位”的思想与“神本位”思想对抗,以期唤起 人们对于人和人性的再认识。但个人主义并不是过分强调 自私、自利,而是希望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来形成与资本主 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因而个人主义使得文艺复 兴时期的人看上去比任何其他时期的人都更有信心和进取 精神。 世俗主义也是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俗主义就 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强调现世生活而非彼岸世界,赋予 人世间的生活以一种积极的意义。在世俗主义思想的影响 下,中世纪流行的禁欲主义遭到抨击和摒弃,使得文艺复兴 文化带有更多的世俗取向。世俗主义促进了人们积极的处

西方文化转型的进程阐述

西方文化转型的进程阐述

西方文化转型的进程阐述今天是第三轮会谈了,主题是中西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大家都知道,现代化的转型毫无疑义是由西方开始的。

西方首先开始了由中世纪向近现代的转变,然后通过18世纪殖民化或全球化的浪潮,把东方的很多古老文明带入到现代化的浪潮之中。

所以今天先由我来讲一讲西方文化的变革。

我的提纲已经放在这里了,我准备谈四个问题。

近代西方文化变革的时代背景大家知道,15、16世纪一向被中外历史学家说成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汤因比甚至把它说成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

说它是分水岭,主要是从旧大陆的范围来看,那时新大陆还没有被纳入到人类文明的视野之中。

当时的旧大陆可以说是三分天下的格局:整个西方,包括西欧和东欧,属于广义的基督教文明范围,包括西欧的天主教和东欧的东正教;东方是中国的大明朝,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中国人信奉儒家伦理,可以称之为儒家文明;而东西方之间是广大的伊斯兰教世界,包括三个国家形态,一个是西边的奥斯曼帝国,一个是中间的萨珊王朝,还有一个是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印度当时也是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

这种三分天下的格局,如果站在15、16世纪的角度来看,在三者之中,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是最没有希望的。

无论是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文化上,西方都无法与东边这两个文明相比。

在军事上,当时最强大的要数奥斯曼帝国,它从15世纪攻陷君士坦丁堡以后就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攻势,一直持续了好几百年。

而在经济和文化上,中国的大明朝可以说独领风骚,明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

大家知道,宋、明两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5、16世纪的时候正好是西方中世纪的末期,那时天主教社会已经暴露出严重的危机,但是新的文化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西方的状况确实是非常糟糕的,与东方的两个文明相比明显处于弱势。

正因如此,所以20世纪美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如果1500年的时候在火星上有一个观察者,他看到当时旧大陆三分天下的格局,一定会断定,未来的世界不是属于信奉儒家伦理的大明朝,就是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他绝对不会预料到未来数百年将会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天下。

西方文化转型的进程阐述

西方文化转型的进程阐述

西方文化转型的进程阐述今天是第三轮会谈了,主题是中西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大家都知道,现代化的转型毫无疑义是由西方开始的。

西方首先开始了由中世纪向近现代的转变,然后通过18世纪殖民化或世界化的浪潮,把东方的很多古老文明带入到现代化的浪潮之中。

所以今天先由我来讲一讲西方文化的变革。

我的提纲已经放在这里了,我准备谈四个问题。

近代西方文化变革的时代背景大家知道,15、16世纪一向被中外历史学家说成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汤因比甚至把它说成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

说它是分水岭,主要是从旧大陆的范围来看,那时新大陆还没有被纳入到人类文明的视野之中。

当时的旧大陆能够说是三分天下的格局:整个西方,包括西欧和东欧,属于广义的基督教文明范围,包括西欧的天主教和东欧的东正教;东方是中国的大明朝,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中国人信奉儒家伦理,能够称之为儒家文明;而东西方之间是广大的伊斯兰教世界,包括三个国家形态,一个是西边的奥斯曼帝国,一个是中间的萨珊王朝,还有一个是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印度当时也是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

这种三分天下的格局,如果站在15、16世纪的角度来看,在三者之中,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是最没有希望的。

无论是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文化上,西方都无法与东边这两个文明相比。

在军事上,当时最强大的要数奥斯曼帝国,它从15世纪攻陷君士坦丁堡以后就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攻势,一直持续了好几百年。

而在经济和文化上,中国的大明朝能够说独领风骚,明朝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

大家知道,宋、明两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达到了极大的水平。

15、16世纪的时候正好是西方中世纪的末期,那时天主教社会已经暴露出严重的危机,但是新的文化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西方的状况确实是非常糟糕的,与东方的两个文明相比明显处于弱势。

正因如此,所以20世纪美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世界通史》里写道,如果1500年的时候在火星上有一个观察者,他看到当时旧大陆三分天下的格局,一定会断定,未来的世界不是属于信奉儒家伦理的大明朝,就是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他绝对不会预料到未来数百年将会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奠基者 人文主义之父
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 运动主要代表人物。 1509年发表《愚人颂》, 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 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 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 谈。1516年发表《希腊 语圣经新约批注》,对 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 深刻的批判。M.路德领 导的宗教改革爆发后, 他于1524年写了《论自 由意志》并同路德通信, 批评路德。他知识渊博, 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 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 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 在政治上对反动势力只 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 会讽刺,而没有像路德 1536) 荷兰哲学家 那样发动人民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和持久的美感
《雅典学派》
—— 拉斐尔
亚当的创造
马萨乔,第一位文 艺复兴人文主义思 想艺术家。运用了 “效法自然”的方 法
《三位一体》
〈 春 〉
—— 波 提 切 利
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 体现追求现世的幸福和欢乐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走向衰落的原因
政治原因:法国和西班牙的侵略 经济原因:经济中心的转移(地中
什么是近代的文化转型
中世纪神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 严重阻碍了科学理性的恢复和社会 进步的可能。 反对神学,恢复人性的尊严;反对 愚味,确立科学的地位;反对对来 世的向往,倡导对世俗生活积极投 入成为了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任务。
文艺复兴
地理大发现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
欧洲文艺复兴
高扬人和人性的时代
文艺复兴运动概况
雕塑
进入文艺复兴后, 雕塑成为一门独立的 艺术。其目的是为世 俗生活服务,主要是 为了追求人体美。
雕塑家
多那太罗:宗教和世俗精神的统一,更严 格说是用宗教上的人物表达世 俗思想
米开朗其罗:创作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和艺 术上追求完美和人文主义的思想。
多纳太罗的
青铜〈大卫〉
高126厘米,1443-1444年作,佛罗 伦 萨国立美术馆藏
走进法国
法国文艺复兴的成就
代表人物 法学家 文学家 诗歌 傅丹 拉伯雷 七星社 主要代表 作(观点)
国家主权的原 则 统治者权限
备注
思想成为西方政 治学的基础 法国长篇小说的 开端 促进法语的统一 和民族诗歌的形 成
巨人传
保卫和发扬 法兰西语言
思想家和散 蒙田 文家
随笔集
人文主义思 想的代表
步入德国

的讽刺作品
代表人物
人文主义 罗伊希林 者 政治家 艺术家 艺术家 画家 冯· 胡登 丢勒 荷尔拜因
蒙昧者书简 蒙昧者书简 (2) 启示录
反教会和愚昧
激进人文主义思 想 基督人文主义思 想
伊拉斯摩斯 擅长肖像画
擅长乡村景色
老勃鲁盖尔 农民婚宴
迈向西班牙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
政治:15世纪末基本实现国家的统一。 经济:地理大发现中获得大量财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文化:受人文主义影响,但宗教势 力强大,文艺复兴发展缓慢。 特点:流浪汉小说为代表,代表作 《小癞子》。
6、欧洲经济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久地移至 大西洋
7、负面结果:欧洲以外的地区和人民遭受的破坏和 殖民掠夺
:
对权威的挑战运动
宗教改革
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又一场影 响西方历史进程的运动,是一场涉及 人的思想的运动。 这是第一场直接针对宗教的社会变 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多种原因:
宗教原因 政治原因 民众神学观的改变 经济的原因
文艺复兴是欧洲在中世纪末就开始初露端倪的 一种运动。从字面看,“文艺复兴”指的是希 腊罗马古典文艺的再生,不过,它实际包含的 范围和内容要深远得多。“文艺复兴”一词最 早由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首先使用。 瓦萨里 是艺术 史家 , 他用该 词的原 意指的是 “艺术再生”。后来的人们使用该词时,更多 的是指“古典文化学术再生”,即包括精神、 思想、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文化领域。在更 广泛的意义上,“文艺复兴”一词还同时指代 一个时期,代表欧洲社会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过 渡的整个时期。
新教主要有哪三大派别?
2、宗教改革在德国的兴起
二、 宗 教 改 革 的 过 程
马丁· 路德 的宗教改 革
2、宗教改革在德国的兴起
二、 (1)德国的情况: 宗 经济分散 教 政治分裂 改 “教皇的奶牛” 革 赎罪券——运动的导火索 的 过 程
(2)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
二、 《九十五条论纲》 宗 《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 教 《教会的巴比伦之囚》 改 《基督徒的自由》 革 其主要观点有: 的 第一、因信称义 过 第二、人人皆僧侣,无需教会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师做中 介。 程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二、
宗 教 改 革 的 过 程
1、新教
新教(Protestanism),是与东正教、 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为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 成的各个新宗教,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 断分化出来的各个新宗派的统称,亦译 为抗议宗或更正宗。
二、 宗 路德宗(德国) 教 安立甘宗(英格兰) 改 革 加尔文宗(起源于瑞士) 的 过 程
英国文艺复兴特色
伊利莎白女王时代, 社会政治稳定,经济 发展迅速,文化繁荣。 特别是伦敦,文化生 活异常丰富,尤其是 艺术得到很大发展, 英国剧作家开创了新 的悲剧和喜剧之风。 舞台戏剧的再次流行 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 对社会的影响和古典 文化观的复兴。
英国文艺复兴的成就
代表人物
剧作家 剧作家 戏剧家 基德 马洛 莎士比亚
原因
1.欧洲生产关系的变革,社 会的发展. 2.欧洲科学的发展和地理 大发现. 3.印刷术的推广和书籍的 普及.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人本主义
个人主义 世俗主义
人文主义 Humanism
是文艺复兴文化的指导思想,也译作人道主义, 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 反对的是:中世纪神的权威.
历史意义
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宗教神学的控制下 万马齐喑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杰作,是人类 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它使自然科学脱离了神学,从而在诸多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同时推翻了僵化 的哲学体系,新的哲学思想为近代资产阶级 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代表了资本主义世界曙光初露的黎明,为 消灭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开辟了道 路。
世俗主义 Secularism
通过对现世生活,而不是死后生活的强调,赋予 人世间的生活以一种积极的意义.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之一,促进了积极 的处世哲学的产生.
人文主义思想家
彼特拉克 (1304-1374)
人文主义之父,意大利诗人,出 生于佛罗伦萨.他的大部分著作 是用拉丁文写的,但他最重要的 作品抒情诗集《歌集》却用意大 利文书写。《歌集》主要歌颂他 对女友劳拉的爱。诗人把劳拉写 成美的化身,显示了爱情的崇高 和圣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 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 幸福的强烈愿望。
以完美青年男性 的英勇和意志 来表达佛罗 伦萨公民保卫共 和政体和自由, 反抗贵族专权和 外族侵略的意志 和决心。
摩 西
艺术三巨匠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微笑之谜
撩起《蒙娜 丽莎》的面纱 ----蒙娜丽莎, 你的神秘到底 在哪里?
最后的晚餐
代表画家的
人文精神、 艺术构思、 文化修养 与完美的技巧 画中体态优美的 人间圣母,
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原因
1、经济动机:东方拥有的大量财富 马可波罗
丝绸之路的废弃
2、中世纪地理观和各种有关海岛神话的存在
3、精神力量———宗教 4、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三 桅 帆
星盘
日 晷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大发现 应该被视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 积极进取精神的一个结果,表 现了资产阶级勇于冒险和追求 财富的思想
(3)马丁· 路德与教会的斗争
二、 宗 教 改 革 的 过 程
马丁· 路德思想也首先在萨克森公国内建立起来, 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教派的出现。1530年前后, 德意志的许多诸候都皈依了新教。1555年,查 理五世与路德宗和解,签订《奥格斯堡和约》, 和约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新教的合法地 位终于在德国得到了确认。
西班牙文艺复兴成就
代表人物 代表作 (观点)
堂吉诃德
备注
文学家
塞万提斯
流浪汉小 说
取材于历史上 的一次农民起 义
戏剧
维加
羊泉村
接触英国
英国文艺复兴背景
经济:战胜西班牙获得海上霸权,进一步刺激 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海外掠夺,英国资本主 义得到快速发展。圈地运动表明资本主义已深 入农村。 战争:玫瑰战争使英国的封建领主势力被大大 削弱,统一王权制度得到确立。 文化:古希腊罗马的作品翻译成英语,使人文 主义思想在英国得到广泛传播。 特点:戏剧艺术得到发展,舞台戏剧再次流行。
海——大西洋)
社会原因:宗教势力猖獗
文艺复兴的传 播
思想领域的资产阶级运动
文艺复兴向西欧扩展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 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 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文艺复 兴运动的中心也西移到西欧各国,得到继续 发展。 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 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要求的是:把人送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个概念,是人文主义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的内容.人文主义 者希望通过它确立的“人本位”思想与“神本 位”思想对抗.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意志,广泛强调自我 支配和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而不是一般意义 上的自私自利,区别今天的“个人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