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关税自主权的破坏 海关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是不容 侵犯的国家主权。每个独立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 的需要和利益,制定各种关税税率,无需和外国商 议,更不容外国横加干涉。但是1842年《南京 条约》关于中外协定关税和1858年《天津条约》进 一步降低税率等规定,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 权。以上条约规定的进出口税率、进口税、出口税、 内地关税(又称子口税)复进口税(又称进口半 税);鸦片税厘、船钞)等内容,就是鸦片战争后 外国破坏中国经济主权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买办阶级的形成
一、什么叫买办 二、买办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买办阶级的构成 四、买办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买办
1、买办的由来
“买办”一词始见于明代。当时,有一批商人专门负责 为明朝宫廷采买一些五花八门的用品,这批商人就称为买办。 买办作为一种职业和身份的名称,始于鸦片战争以前的 广州行商制度时期,它是从广州行商制度时期沿袭下来的一 个专用名称。那时候,清政府在广州城外专门设立了一个招 待外国人居住的商馆。在广州商馆中,有一批中国人员专门 替外国人包办驳运,包括伙食,经管银钱出入,以及帮助处 理其他杂物等。这些替外国人办事的人员,当时被称为买办。 但这时候的买办,从性质上说,是当地政府派给外国商人做 临时服务的人员,其管辖权仍属于中方。
第五,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行权和内地通商权的丧失 任何独立国家的领海之内,外国商船只能在一定通商口岸进行贸易, 而不能在沿海各口岸之间任意贸易。至于内河,外国船只更是不能随便 航行。外国人也不能到一个国家的内地去随便居住和做买卖。但是,鸦 片战争以后,中国这些主权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沿海贸易权始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允许英商在 五口之间“贸易通商无阻”;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外国商 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重复课税。 内河航行权和内地通商权始于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十口通商, 如长江腹地的九江、汉口等。 由于这些条约的规定,外国就得以在中国肆无忌惮地到处乱窜,借 通商、传教、游历为名,行侵略之实;外国的船只和军舰也得以在中国 的沿海和内河横行霸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
2、买办性质的变化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行商制度被撤销。但在新的历史条
第四,海关行政权的破坏 海关是随着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监督进出口货物合法进出 国境和征收关税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鸦 片战争以前,尽管随着封建政权的日益腐朽,海关机构也日益腐败,但 海关主权还是被清政府掌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逐步夺取了中国海关 行政权。如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外国领事代管外商及税务、1 853年英法美三国夺取上海海关、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中国 海关聘请英人帮办,1859年任命英人李泰国为中国总税务司、18 63年改任英人赫德为中国总税务司、1865年中国总税务司署迁往 北京。 赫德把持中国海关48年之久,建立了一整套殖民地海关制度。他长 期把持中国海关,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做了大量工 作。1908年,总税务司的管理范围逐渐扩展到沿海沿江30多个海关。各 关税务司及重要官吏,几乎全都是外国人。海关规定,在海关工作的中 国人不许讲中国话;海关的内外公文也不准用中文。海关行政管理权完 全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海关俨然是一个外国机构。
第六,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的丧失 所谓租界,就是资本主义各国在中国通商口岸所强行租 占的特定地区。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开放了16个城市或 地区作为对外商埠。根据条约,所有这些商埠,外国人不仅 可以自由往来,而且可以“租地、盖屋、设立栈房、礼拜堂、 医院、坟墓”等等。外国人租地建筑,集中居住,就形成了 所谓租界。在租界内,外国排斥中国政府行使领土主权进行 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当局无权过问租界内的一切。租界, 实际上成了中国政令和法律涉及不到的国中之国。 例如英租界始于1842年《南京条约》有关条款、1 845年中英两国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划定了第一块 外国租界,即英租界,黄浦江以西,苏州河南800多亩土 地,年扩大到1000多亩。
2、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的特点。 1843年-1847年中外贸易有了较大增 长。这是因为:(1)通商口岸增多。由一口通商 变为五口通商。(2)西方商人盲目运来大量工业 品。 但在1848年以后,中外贸易逐渐萧条。其 主要表现是外国机器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 市场上大量积压,卖不出去。 究其主要原因是:(1)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 抵抗。(2)中国市场购买力太低。(3)当时外国 商人在华还没有建立起与贸易有关的销售体系。
第七,其他权益的丧失。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在中国不仅取得大量的经 济权益,而且还拥有传教、派驻兵船等权益。 如;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可在 通商口岸派兵船巡查。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 中国自由传教。
以上诸多权益都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权益。随着近代中国 诸多权益的丧失,特别是诸多经济主权的丧失,标志着近代 中国社会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其主要表现在:(1)外国机器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 进口数量和种类增多;(2)外国进口鸦片增多,由4万多箱 增长到5.5万多箱。(3)60-70年代,中国土特产品的出口, 如茶叶、棉花、丝织品等出口,有了较快增长。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1)外国商人从条约中获取大批贸易特权,如减税、 免税等; (2)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如海关行政权的 丧失; (3)东西方交通运输条件有了较大变化。如苏伊士运 河开通,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距离,70-80年代东 西方海底电缆开通,为中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商业信息 条件。 (4)西方国家在华建立了一系列与贸易相关的金融机 构。
三、外国对中国市场的逐步控制
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对中国市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其

主要表现在: (1)高价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工业品。 (2)低价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 (3)夺取海关行政权; (4)降低关税; (5)控制中国交通运输; (6)建立强大的金融系统和商业网。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和早期资本输出,开始 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逐步控制了中国的 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这就是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经济命 脉的第一步。 这一步,使得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逐渐染上了浓厚的半 殖民地经济色彩。
3、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 与人民大众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 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4、基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具有许多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凭借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 市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矿业和一切经济命脉。 第二,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三,自然经济开始初步解体。(第一步是五口通商地区;第二步是东南沿海地 区;第三步是广大内陆地区;第四步是西南、西北边疆地区)
第二,司法主权的破坏。 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即外国侨民在中国境内发 生一切诉讼或经济纠纷,均由当地领事处理。1843年签订的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中英两国人“交涉词讼,其英 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交给管事官照办”。这 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犯了罪,中国政府无权根据中国法律 来判罪,而应由英国领事根据英国制定的法律来裁判。这就 是所谓领事裁判权。后来,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 也都做了这样的规定。这就使得领事裁判权推而广之,成为 一切外国人在中国的共同特权。有了这种特权,外国人就可 以在中国为非作歹,任意胡来,而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

2、基本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长期处于社会动 乱和贫困落后状态的总根源; 第二,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奴役中国 人民的工具; 第三,封建自然经济虽开始逐步解体,但地主阶级 对农民的剥削以及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仍旧存在; 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现代 工交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第五,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为世界所罕 见。
第四,国内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
第五,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为 低下,其贫困程度举世罕见。
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主 权的破坏
第一,领土主权的破坏(沿海、内地、边疆) 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最起码的主权,最主要的主权。领 土不完整,领土被侵占,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征。在鸦 片战争以前,中国领土基本上是完整的,基本上是拥有全部 领土主权的。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领土开始被大块 地分割。首先是香港被英国强行割占,并写进了《中英南京 条约》。接着是19世纪50-60年代,沙俄乘火打劫,强迫清 政府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 行割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领土 差不多等于现在中国领土的十分之一,约等于十个江苏省。 随后不久,沙俄又割占了我国西部边疆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领 土。
第二节 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和对中国 市场的逐步控制
一、外国对华商品输出 二、外国对华早期资本输出 三、外国对中国市场的逐步控制
一、外国对华商品输出
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特点 (1)贸易地区: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 仅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2)贸易国家:中外贸易主要是中英贸易。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占出超地位,英国占入 超地位。后来由于英美鸦片贩子向中国大量进行 鸦片走私,中英贸易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即 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由入超转为出超。 (3)贸易规模: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 前夕在广州一口,清政府常年关税收入在100 -180万两之间。
二、外国对华早期资本输出
外国对华早期资本输出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
后不久。如在五口通商口岸设立商业货栈、 船舶码头等。但此时,外国对华投资数量并 不多。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对华投资有了较 大变化。
1、开办轮船航运和修筑码头。1861年美商旗昌洋行创立旗
昌轮船公司。1867年,英商太古洋行创办太古轮船公司。 1877年,英商怡和洋行创设怡和轮船公司。这三家外资轮船 公司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曾长期垄断中国沿海身段河的航运。 到了八十年代,英国就有四家轮船公司开辟了直达上海的定 期航线。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也有轮船定期往来于上海。 2、设立贸易货栈。十九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商人 纷纷在华设立商行货栈,从事进出口贸易。 3、开办各种加工企业。如直接服务于轮船航运业的船舶修 造业,直接服务于掠夺原料的加工工业,直接服务于商品倾 销的轻工业企业等。 4、开设银行。1845年英商丽如银行、1848年英商麦加利银 行在香港设立,并在各通商口岸开设了分行;1864年英国汇 丰银行在香港设立,随后又将总部迁往香港,极大地增强了 英国对华贸易的有利地位。
中国近代经济史
第二章 外国对中国的济侵略
第一节
外国对近代中国经济主权的 破坏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与基 本特点 二、两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主权的破坏
1、形成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1842年《南 京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1860 年《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进一步加深;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和1895年《马关 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 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和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完全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