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物的生化可降解性与环境工程-2011讲稿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污染物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第四章 污染物可生物降解性研究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3个方面:
1、 研究有机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以了解影 响生物降解性的原因和机理以及不同类型的有机 物的生物降解性的规律性;
2、 研究各种有机物在不同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 机理和途径;
3、 开发更有效的生物处理技术,培养、驯化、分 离和鉴定对不同有机化合物有降解作用的特性菌 种。
生物可降解性由内因(有机物本身性质、结构和参与 反应的微生物种群)和外因(环境条件:温度、PH、受试 无浓度、其他物质浓度等)两方面决定。
化学结构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
1、增加一个取代基团就会使有机物难以矿化或完全不能 矿化,这种取代基团被称为异源基团; 2、异源基团数目增加将使有机分子更难以降解; 3、异源基团的位置对生物降解产生显著影响 4、甲基分支对生物降解产生显著影响 5、烷基或脂肪酸基与苯环的连接位置也会影响到生物降 解性。 6、多环芳烃中含有稠环越多越难生物降解。 7、主链上的取代基团:抗降解,O>S>N
3.微生物指标
o 直接测定微生物数量:显微镜计数、活菌计数
用微生物体内的特殊物质来判断:脱氢酶 (DHA,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有)、ATP(反映 所有活细胞的特性)等。
评价基质的可生物降解性,常将基质的生化呼吸曲线 与内源呼吸线进行比较。内源呼吸线是在不投加基质 的条件下,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状态时利用自身细胞 物质作为呼吸基质,其耗氧量随时间而变化绘制的曲 线。
直接测污染物消减动向;间接测定,如BOD、 COD、TOC(总有机碳)等。
培养:好氧浅层培养;厌氧深层静置培养或厌 氧罐培养。
上述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一般来说, 对于不同的物质,根据其特性的不同,可 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其生物降解性。 如对于聚酯类物质的降解性研究多采用 称重法及耗氧量法;塑料的降解性研究多 采用土埋法、堆肥法、CO2生成量法及 特定微生物降解法等;高分子材料的降解 性研究可采用综合评价法,如测定CO2 或耗氧量、蛋白质及底物的浓度。

演讲稿关于生物化学方面

演讲稿关于生物化学方面

演讲稿关于生物化学方面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有关生物化学方面的一些对话题,并且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思考。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和化学两门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它的探索不仅揭示了生命现象中的许多奥秘,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应用的机会。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生物化学在医药领域的重要性。

各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我们体内的生化过程。

通过对生物体内化学分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种疾病背后的生物化学机制,进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生物化学家们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代谢过程,发现一些新的靶向药物,这些药物能够干扰癌细胞的代谢,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同时,生物化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为药物的研发和设计提供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化石能源的有限性,生物能源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生物化学在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的代谢过程,我们可以探索生物能源的生产途径。

比如,利用生物化学反应将植物纤维转化为生物酒精,或者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生物柴油,这些都是生物能源利用的实际应用。

同时,生物能源尚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化学家们还在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新的生物体,希望能够开发更高效、可持续的生物能源。

此外,生物化学还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生物化学通过研究生物体对污染物的代谢和分解过程,为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如,生物化学家们发现一些微生物具有降解污染物的特性,可以将其应用于废水处理和土壤修复。

同时,生物化学还可以通过研究植物的吸收和转运机制,提高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最后,我想说一下生物化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的重要问题。

第二章污染物的降解讲述资料

第二章污染物的降解讲述资料

例3:玉垒环境技术公司生产的高温放线菌为主的复合菌剂 (YL活性生物复合剂H15)用于苏州河程家桥河段污水处理, 180天内对底泥中有机物降解率为20%左右,促进了底泥的矿 化 (3)基因工程菌——将具有降解性的质粒转移到一些能在污水 和污染土壤中生存的菌体内,定向构建高效降解污染的工程菌 • 细菌的降解能力由质粒控制,目前已发现降解性质粒30多种; 如:假单胞菌属中的石油降解质粒 • 目前,世界上已构建出多种降解难降解化合物的工程菌;
(2)有助于深入认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了解这 些污染物对自然界物质转化循环的影响,为控制污染、保
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3)与保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界生态平衡有密切关系;
1. 污染物降解微生物
(1)土著微生物——从自然界(土壤、水体)筛选驯化,对污 染物降解和转化过程较复杂,通常分步进行,多种微生物和酶 共同作用;
图2-4 化学品解毒历程
(3)解毒作用
A. 对酯键或酰胺键的水解脱毒; B. 苯环或脂肪链上的羟基化,以OH取代H使毒物失去毒性; C. 杀虫剂中氯和其他卤素的脱卤; D.杀虫剂中与氯、氧或硫相连甲基和烷基的去甲基和去烷基; E. 对有毒酚类物的甲基化,使酚类物钝化; F. 将硝基还原成氨基,以减轻基质的毒性; G. 醚草通脱氨基,变为无毒物;
例:超级细菌——Chapracarty等将假单胞菌属中不同菌株的 CAM、OCT、SAL、NAH四种降解性质粒结合转移到同一个 菌株中,构建成一株能同时降解芳香烃、多环芳烃和脂肪烃的 “超级细菌”,用于海上溢油污染消除。该菌能将天然菌要花 一年以上才能消除的浮油缩短为几个小时,被誉为在污染治理 工程菌的构建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 基因工程菌环境释放后的安全性控制 方法:遗传缺陷、自杀基因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PPT课件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PPT课件
20
• 选择纳米级TiO2作为光催化剂主要考虑以下2个因素: 其一是纳米级TiO2粒径小,表面原子数多,光吸收效 率提高,增大了表面光生载流子的浓度,提高光催化效 率;其二是粒径越小,单位质量的粒子数越多,比表面 积也就越大,表面吸附的OH—、H2O增多,增大了光 催化反应速率。
• 实例:
TiO2降解印染废水可使CODCr为268mg/L的印染 废水脱色率96 %,CODCr去除率为86 %。(夏金虹)
• 包括很多芳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 在内的许多有机物都具有易挥发特性。由此组 成了一个有机化合物大类,被称为挥发性有机 化合物类(VOCs)。
10
• 注意那些本身不易挥发,但是经过一些化学反 应后能生成易挥发物质的玩意: CN-这个东西本来是不易挥发的,但是与H+结 合后生成易挥发的HCN,毒性100倍的增强。
• 当光生电子及空穴迁移到TiO2表面,并与吸附在TiO2 表面的H2O、O2等发生作用,生成·OH、·O2-等高活 性基团,进而氧化水中绝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和部分无机 物。为使光催化反应有效进行,就需减少电子和空穴的 复合。一方面,空穴h+可被TiO2表面的束缚水和羟基 俘获,或被体系中额外加入的一些空穴俘获剂俘获,使 体系中有足够的高活性的电子e—;另一方面,反应液 中存在的电子受体如溶解氧或加入的强氧化剂作为电子 受体,消除光生e—,实现空穴与电子的有效分离,提 高催化效率。
如:脂肪和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它的碱水解方程式为:
CHOCOR |
加热
CHOCOR + 3NaOH -------> 3R-COONa + CHOH-CHOH-
CHOH | CHOCOR R基可能不同,但生成的R-COONa都可以做肥皂 。

合成染料的生物降解分析

合成染料的生物降解分析

合成染料的生物降解分析【摘要】合成染料具有很多对环境有害的元素,不能直接排放,需要进行处理。

利用微生物对合成染料进行降解,是一项先进的、环保的处理办法。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合成染料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的微生物对合成染料降解的作用和实际的运用。

【关键词】合成染料生物降解分析合成染料的处理,一直是造纸、纺织等行业面临的难题,合成染料的成分复杂,具有色度深、难降解、毒性大、浓度高且数量较大能特点,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

微生物进行合成染料的降解,是新型的经济高效和环保的合成染料处理方式,值得我们研究。

1 合成染料处理概述合成染料,是指能使纤维和其他材料着色的有机物质,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

天然染料分植物染料,如茜素等;动物染料,如胭脂虫等。

合成染料又称人造染料,主要从煤焦油分馏出来(或石油加工)经化学加工而成,习称“煤焦油染料”。

又因合成染料在发展初期主要以苯胺为原料,故有时称“苯胺染料”。

合成染料与天然染料相比具有色泽鲜艳、耐洗、耐晒、能大量生产的优点,在纺织、印染、造纸、医药和食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运用。

常用的合成染料的处理,有吸附法、氧化还原法、过滤法、电解法和生物法等。

吸附法是指用活性炭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效果明显但成本较高,且只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污水处理。

相对于传统的处理法,生物降解法利用微生物对合成染料进行脱色和降解处理,具有微生物种类多,成本低,效果好,绿色环保的特点。

目前发现可用于合成染料降解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藻类植物和酵母等。

这些微生物都具有生存能力强,繁殖快和管理方便,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可以用来处理大量的合成染料污水。

生物降解法处理合成染料污水又分为厌氧降解法、好氧降解法和加速曝气法。

2 合成染料的生物降解合成染料的生物降解,是指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或者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小分子,起到污水的脱色和染料分子破坏,降低毒性的处理效果。

目前用于合成染料生物降解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藻类和酵母类生物,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根据其降解特点的不同进行选择。

直接染料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直接染料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直接染料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印染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具有COD<sub>Cr</sub>高,色度深,酸碱性强等特点。

印染废水的特征污染物之一是染料,贡献了印染废水大部分色度和部分有机污染物。

直接染料是一类常用的染料,可以与蛋白纤维、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等直接作用而实现对纤维的染色。

本文选取了五种典型的直接染料(直接黄27、直接红28、直接黑BN、直接黄12和直接蓝151),研究它们在好氧、厌氧、厌氧/好氧交替三种不同曝气条件下的生物降解特性,探讨初始染料浓度和外加碳源对它们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分析它们的生物降解过程动力学,初步探寻生物降解路径,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曝气条件下染料生物处理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性。

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五种染料废水中COD<sub>Cr</sub>的去除率均在好氧条件下最高。

好氧条件有利于代谢中间产物的继续降解,而好氧条件的污泥絮体中也存在大量的厌氧环境。

直接黄27、直接红28、直接黄12、直接蓝151染料废水中的脱色率均在厌氧/好氧条件下最高,直接黑BN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在厌氧条件下最高;初始染料浓度对脱色有一定的影响,当初始染料浓度为100-300mg/L时,随着初始染料浓度的升高,五种染料的脱色率均呈上升趋势,当初始染料浓度高于300mg/L时,五种染料的脱色率上升趋势较为缓慢,由此可得出当初始染料浓度为300mg/L时,五种直接染料的降解效率最佳;外加碳源对染料的降解也有一定影响,与无外加碳源相比,有外加碳源时五种染料的脱色率明显增高。

(2)五种染料均在厌氧/好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效率最高。

直接黄27染料在好氧、厌氧条件下生物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在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直接红28染料在好氧条件下生物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在厌氧和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特征;直接黑BN染料在好氧、好氧/厌氧交替条件下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在厌氧条件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特征;直接黄12染料在好氧条件下生物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在厌氧条件下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在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直接蓝151染料在好氧、厌氧、厌氧/好氧条件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课件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课件

02
有机污染物的降途径
生物降解
01
02
03
微生物降解
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 程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 害物质。
植物降解
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转化能 力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 害物质。
酶降解
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有机 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
化学降解
1 2
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 质。
水解反应
利用水分子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3
酸碱反应
通过酸或碱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
物理降解
热解
通过加热将有机污染物分 解为小分子物质。
机械破碎
利用机械力将大分子有机 污染物破碎成小分子物质 。
吸附分离
利用吸附剂将有机污染物 从环境中分离出来。
03
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温度
05
案例分析
某地区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案例分析
案例概述
某地区由于工业发展导致有机污染物 严重超标,给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 康带来威胁。
降解技术应用
采用生物降解、光降解、化学氧化等 降解技术,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治理。
降解效果评估
经过降解处理后,该地区有机污染物 浓度显著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案例总结
该案例表明,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污 染状况,选择合适的降解技术可以有 效治理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总结词
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人体健康以及影响社会经济发 展等方面。
详细描述
有机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同时,一些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具有致 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损害人类健康。此外,有机污染物的存在还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影响农 作物的生长和水资源的利用等。

第二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2

第二章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2
环境因素
一、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评价)
受试有机物 易生物降解实验
降解性 不良
本质性生物降解实验
降解性 良好
生物降解模拟实验
易生物降解试验的目的是评价有机物是否很容易地 被生物完全降解,一般在不利于生物降解的条件下 进行。国际上常用的易生物降解性试验的方法有 Closed battle试验法等。
一、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影响降解性的因素)
①增加A类取代基(见表2-2)一般降解性变差;增加B类取代基,有时可 以增加生物降解性。A类取代基也称异源基团,是指能使生物降解性降低 的基团。②异源基团数目增加,生物降解性降低。③异源基团的位置对生 物降解性产生显著影响。④甲基分支越多,生物降解性越差。⑤对于脂肪 族化合物,其分子量越大越不易生物降解。⑥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性 一般低于小分子的脂肪族化合物。⑦对于多环芳烃,其苯环越多越难生物 降解。⑧有氧条件下的降解规律与无氧条件下的降解规律不同。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一、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影响降解性的因素)
①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有机物被 一种纯培养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和程度低于被混合培养微生物降解的速率和 程度。因此,利用混合培养的复合微生物种群,往往有利于污染物的生物 分解和去除。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混合培养的复合微生 物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丰富的分解酶体系,能够降解更多种类的 有机化合物,如中间代谢产物、有毒分解产物等;二是混合培养的复合微 生物种群中可以相互提供维生素、氨基酸等生长因子。②抑制作用。在混 合微生物种群中,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活性,从 而影响特定有机物的降解。
有 机 物 浓 度 的 影 响一、生ຫໍສະໝຸດ 降解性及其评价(影响降解性的因素)

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

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

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环境污染物的降解机制和无害化处理方法,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技术和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环境污染物进行降解和无害化处理是当务之急。

污染物的降解是指在自然界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使其分解为无害或较低毒性的物质。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方法。

一、水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方法1. 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的一种方法。

微生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害物质。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方法包括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以及利用生物降解菌株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等。

2. 化学降解化学降解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化学降解方法通过氧化、还原、热解等反应将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物质。

常用的化学降解技术包括高级氧化过程(AOPs)如臭氧氧化、过氧化氢氧化等。

3.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指利用物理过程使污染物分离或降解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处理技术包括吸附、膜处理和光催化等。

吸附是指利用物质表面活性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将污染物附着在吸附剂表面上分离或降解。

膜处理是指利用膜分离技术将污染物分离出来。

光催化是指利用光的作用将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4. 组合处理组合处理是指将多种降解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处理系统。

通过不同的技术相互作用,可以更高效地降解污染物并达到无害化处理的效果。

常用的组合处理技术有生物-化学处理、生物-物理处理和生物-化学-物理处理等。

二、大气污染物的降解与无害化处理方法1. 活性氧化活性氧化是指利用自由基氧化反应将大气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环境微生物微生物对化学物质的降解与转化PPT学习教案

环境微生物微生物对化学物质的降解与转化PPT学习教案

第23页/共57页
(2)官能团性质与数量 羟基或胺基取代苯环上的氢
原子后,苯系物的降解性有所 提高;而卤代的结果是生物降 解性下降。
(3)主链上取代基团 取代原子可以决定污染物抗
生物降解能力的大 第24页/共57页 小 。 氧原子 取代物的抗生物降解能力最强,
此外,结构简单的化合物 比结构复杂的化合物易被降解;
筛选具有降解性质粒的高效菌株是环 境微生物的重要工第作32页/。共57页
4 组建超级菌
由于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 有所有的质粒,故人们开始通过 遗传工程手段将多个菌中功能不 同的质粒转移到同一菌体内,创 建含多质粒,具多功能的新菌株, 即所谓“超级菌”,这已成为环 境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33页/共57页
二、影响微生物降解与转 化的因素
物质的化学特性 共代谢作用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污染物降解或转化的产物
第22页/共57页
1 物质的化学特性
分子大小 官能团性质与数量 主链上取代基团
(1)分子大小
一般小分子物质比大分子
物质易被降解,因为大分子物
质须在胞外先被降解为小分子
物质才有可能进入细胞内被彻
底分解。
难生物降解性物质
能降解,但时间较长:如纤 维素、烃类、农药等。
不可生物降解性物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能被降 解的某些高分子合成有机物: 如塑料、尼龙等。
第4页/共57页
2 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
通过间接测定微生物代谢 污染物时生理指标的强度变化, 可确定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 为确定污(染1)物瓦氏的呼吸处仪理测量方法法和有 关运行参(数2)提BOD供5与依CO据DC。r比值法
①基质生物氧化率
基质指被微生物(活性污泥) 降解转化的单一的有机物。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塑料、纸张等各类垃圾的积累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出现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本文就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概念与特点生物可降解材料是指能够在特定环境中通过生物作用、化学反应或光照等作用而自然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与传统的塑料、纸张等垃圾不同,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 环保:生物可降解材料是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自然分解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 能够降解: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分子结构简单,能够被微生物降解成水、二氧化碳、有机肥料等无害物质。

3. 原材料可再生:生物可降解材料大多以天然高分子物质为原材料,如淀粉、纤维素等,其制造过程具有良好的循环环保性。

4. 功能齐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与传统材料相近的机械性能、透明度和耐温性等。

二、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种类与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淀粉基生物可降解材料、PHA类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1. 淀粉基生物可降解材料淀粉基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化学、物理等方法加工而成。

淀粉基材料可完全降解,无毒害,不污染环境,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

淀粉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在食品茶叶、医药、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PHA类生物可降解材料PHA类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可降解性的热塑性聚酯,是微生物合成的储存物质,同时也是天然环境中不同细菌和蓝细菌的重要代谢产物。

PHA类生物可降解材料广泛应用于医疗、环保、食品等领域。

3. 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合成材料,是由乳酸分子通过加热或高压反应得到的。

聚乳酸材料广泛应用于一次性餐具、医用缝合线等领域。

总而言之,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生化处理概述》课件

《生化处理概述》课件

人工湿地法
利用湿地植被和土壤层对污染物进行过滤和吸附, 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处理方法。
厌氧消化法
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沼气和肥料, 实现废物资源化和能量回收。
生化处理的应用领域
废水处理
生化处理在工业、城市和农村等 领域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去除有 机和无机污染物,改善水质。
废气处理
生化处理可用于去除废气中的有 机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 物,减少大气污染。
利用微生物降解和转化污染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维持生物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3
化学反应器
使用化学方法来达到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如氧化、还原和中和等。
常见的生化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法
通过污泥颗粒中的微生物去除污染物,广泛应用 于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
生物膜反应器
通过在固体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增强微生物对污 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
固体废弃物处理
生化处理可以使固体废弃物更易 分解和降解,减少对堆填区的依 赖,促进资源回收。
生化处理的优势和限制
1 优势
环保高效,能够达到较高的去除率;适用范围广,可以处理多种类型的废物;成本较低, 具有经济性。
2 限制
对于难降解的污染物处理效果较差;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污染物,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 进和创新。
生化处理概述
生化处理是一种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来处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过程。
生化处理的定义
生化处理是一种灵活而高效的环保技术,通过生物和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可接受的形式,以减少对环境的 危害。
生化处理的原理和流程
1
污染物转化
通过生物和化学反应,将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转化为较低的毒性物质。
2生物反应器Fra bibliotek论和展望生化处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技术,对于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化处理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环境微生物-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环境微生物-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 2、当有机化合物主要分子链上的碳被其他元素取代时, 对生物降解的阻抗性加强,其中以氧的影响最为显著 (醚很难被生物降解),其次为硫和氮;
• 3、每个碳原子上至少保持一个氢碳键的有机物,其支 链对生物降解的阻抗较弱,当碳原子上的氢全部被烷基 或芳基取代时,就会产生很强的阻抗作用;
4、相对质量的大小是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的重要因素,对聚合 和复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微生物及其酶系统不能触及 化合物的内部,袭击其敏感化学键,可生物降解性降低;
如果除底物不同外,其他测定条件完全相同,则测 定的生物氧化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这些化合物 的可生物降解性。
2、基质生化呼吸线 基质生化呼吸线也称基质的耗氧曲线,是指微生物
分解基质的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把微生物对污染 物基质的生化呼吸线与其内源呼吸线相比较,可作为基 质可生物降解性的评价手段。
二、石油降解的生化途径 微生物降解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生化过程因烃类
不同而各异,但起始反应十分相似,即在加氧酶的 催化下,将分子氧(O2)组入基质中,形成一种含 氧的中间产物,然后转化成其它物质参加代谢过程。
乙烷、丙烷、丁烷可通过某些靠甲烷生长的细菌进行共代 谢,即利用甲烷作为碳源和能源,同时把乙烷、丙烷、丁烷转 变成相应的酸类或酮类,它们可进一步被多种微生物降解。
三、影响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的主要因素
(一)污染物的化学结构
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不仅 与生物特性有关,同时也与有机物的特性 有关。有机污染物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 基团的性质与位置均可影响微生物的酶解 活动。一般结构简单的有机物先降解,结 构复杂的后降解,分子量小的有机物比分 子量大的易降解。
• 1、对于烃类化合物,一般链烃比环烃易降解,直链烃 比支链烃易降解,不饱和烃比饱和烃易降解;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4-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4-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授课知识模块(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部分 第四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课时安排
学时4
授课时间
教学第13、14周
基本情况
(请打√)
教学方式
教学资源
理论授课□双语□研讨□实验□习题课□指导□其他□
多媒体□模型□实物□
挂图□音像□其他□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
生物降解、终极降解、生物转化、可生物降解、基质呼吸线、矿化作用、共代谢、等基本概念;
(五)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 微生物对重金属及类金属的转化
一、汞
(一)甲基化作用
(二)还原作用
2学时
3
4
5
6
7
8
9
10
其中重点包括1)生物降解、终极降解、生物转化、可生物降解、基质呼吸线、矿化作用、共代谢、等基本概念;
2)可生物降解性的分类、基质生化呼吸曲线的确定。
讨论、思考题、作业:
讨论:
(一)矿化作用
(二)共代谢作用
(三)微生物去毒作用
(四)激活作用
五、影响微生物降解转化生态学因素
(一)物质的化学结构
(二)共代谢作用
(三)环境物理化学因素
(四)中间体或终产物
2学时
2
第二节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一、石油
(一)石油污染
(二)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
(三)石油降解微生物
(四)影响石油降解的生态因素
一、生物降解与生物转化
二、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的巨大潜力
三、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
(一)可生物降解性
(二)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降解性的分类

08环境生物技术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

08环境生物技术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在环境系统中,有机污染物一般可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的途径降解,最终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通过微生物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变成小分子物质的生物降解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一节污染物降解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污染物质具有氧化、还原、转化等作用,利用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这一特征来分解土壤、水体中的污染物,修复受污染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的来源可分为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等。

1、土著微生物通过对自然界存在的大量微生物菌株筛选并经驯化而获得的对污染物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或微生物种群。

主要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

对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过程比较复杂,通常是分步进行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多种微生物和酶的共同作用。

在土壤的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外来微生物人为投加并对污染物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种称为外来微生物。

外来微生物具有生长快,代谢活性高,污染物降解能力强,与土著微生物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如用珊瑚色诺卡氏菌来处理含氰废水;热带假丝酵母来处理油脂废水。

用于生物修复的复合红螺菌科的光合细菌。

3、基因工程菌目前已发现降解性质粒达到30余种。

见表。

基因工程菌主要问题是安全性。

可携带一段“自杀基因”,使该工程菌在非指定底物或非指定环境中不易生存或发生降解作用。

理想的基因工程菌应有以下几个特征:对自然界的微生物和高等生物不构成有害的威胁;有一定的寿命;适应期要短;降解能力下降时可重新投放;适应生存,不能被污染物所杀死。

4 其它微生物与植物藻类、微型动物、植物对污染物具有作用。

藻类的放氧微型动物的吞噬作用;凤尾莲为主的污水处理系统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

芦苇田可有效降污水的BOD(<10mg/L)、COD,达到一级排放。

水花生、细绿萍、黑燕麦人工湿地等。

第二节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主要通过氧化反应(β-氧化、环氧化、氮氧化、硫氧化、甲基氧化等)、还原(硫酸盐还原、双键还原、三键还原)反应、水解反应、脱基反应(脱卤、脱氨、脱羧)、羟基化反应、酯化反应以及代谢(氨代谢、肟(WO)代谢、腈胺代谢)等一种或多种生理、生化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我 们 的 母 亲 河
23
体富营养化的 概念: 概念:人类将富含 磷的生活污水、 氮、磷的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农田退 水等排放入湖泊、 水等排放入湖泊、 河流、海洋, 河流、海洋,使上 述水体的氮、 述水体的氮、磷营 养过剩, 养过剩,促使水体 中藻类过量生长的 现象。 现象。
9
被 毁 灭 的
林 区
10
11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 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
(2)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严重
(3)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12
环境污染严重
(1)空气污染
• 我国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贵阳、重庆、北京、兰 我国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贵阳、重庆、北京、 州等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 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 州等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 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 标准的不足1%。
27
国家重大水专项( 国家重大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 技重大专项),涵盖6个主题 ),涵盖 个主题、 个项目 个项目、 技重大专项),涵盖 个主题、33个项目、 总计238个课题,示范工程分布在全国 个 个课题, 总计 个课题 示范工程分布在全国27个 自治区,实施周期长达15年 省、市、自治区,实施周期长达 年 (2006-2020年) 。 年 “十一五”期间总投资112.66亿元,其中 十一五”期间总投资 亿元, 亿元 中央财政投入45.4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 亿元, 中央财政投入 亿元 来环境领域最大的科研项目。 来环境领域最大的科研项目。
广义:由自 广义:
然力或人力引 起生态平衡破 , 或 类 生 人 和
狭义: 狭义:由于
人类生产和生 活活动, 活活动,使自 然生态系统失 平衡, 平衡, 人类生 和
环 境 问 题
5
(一)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 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 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 能力, 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 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 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21
(2) 水体污染
据统计: 据统计: 全国七大水系(辽河、海河、淮河、黄河、 全国七大水系(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 珠江、 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 110个重点河段中 江、珠江、长江)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 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 类和5类水体的占39%; 39% 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大淡水湖如滇池、 全国大淡水湖如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富 营养 化程度逐年加剧; 化程度逐年加剧; 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 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9
2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2002年4月26日 颁布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 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 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 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 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 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 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 娱乐用水区。 Ⅴ 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8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3)城市污染 (3)城市污染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 亿吨,综合利用 亿吨 率约46%。 率约 。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亿吨, 亿吨 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化处理要求的不到 。 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生物工程与技术导论 §2 污染物的生化降解与
环境生物工程
李艳菊 liyanju@
1
参考书
王建龙.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建龙.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伦世议.环境生物工程,化工出版社, 伦世议.环境生物工程,化工出版社,2002 文湘华等译.环境生物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文湘华等译.环境生物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环境生物技术,化工出版社, 马 放.环境生物技术,化工出版社,2003 周少奇.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 周少奇.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 邢新会译.环境生物理论与应用,化工出版社, 邢新会译.环境生物理论与应用,化工出版社,2006 杨柳燕.环境微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 杨柳燕.环境微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 高教出版社,2000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 高教出版社,2000
31
二、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 与转化
25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2) 水体污染 )
• 目前我国在河流、湖泊的治理和修复中投入 目前我国在河流、 了大量人力、物力,获得许多成功经验, 了大量人力、物力,获得许多成功经验,但 仍有许多研究和工作有待提高和改进。 仍有许多研究和工作有待提高和改进。
2
§2 污染物的生化降解与 环境生物工程
讲授内容
一、绪论 二、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与转化
3
一、绪论
(一) 环境问题 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4
1. 什么是环境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
2. 我国环境现状
•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 家之一。 •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 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 ,目前环 境状况十分严峻。近年来虽采取了大 量控制措施,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 仍在继续 。
8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1)森林生态功能较弱; 森林生态功能较弱; (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 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 (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 (4)水旱灾害日益严重; 水旱灾害日益严重; (5)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18
环境污染严重
(2) 水体污染 )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
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 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 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 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 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 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使 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 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29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4)土壤污染 (4)土壤污染
农用化工产品:化肥 杀虫剂 杀菌剂,除草剂 杀虫剂,杀菌剂 农用化工产品:化肥,杀虫剂 杀菌剂 除草剂 其它化学物品:石油污染, 其它化学物品: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工业废弃物:塑料,玻璃制品, 工业废弃物:塑料,玻璃制品,电池等 农业废弃物:塑料, 农业废弃物:塑料,秸秆
30
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 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 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 掌握自然生态规律, 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 化过程,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 化过程,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 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
26
• 16个重大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 个重大专项包括:核心电子器件、 个重大专项包括
芯片及基础软件, 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软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 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 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造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 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 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 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大型飞机,高 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引起
生态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
6
(一) 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 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如草原退化、 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如草原退化、 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 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 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如,工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湖泊等水体水质变坏。 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湖泊等水体水质变坏。 具体地说:环境污染就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 具体地说:环境污染就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土壤和 动植物污染并达到有害的程度。 动植物污染并达到有害的程度。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