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咳嗽的中医药辨治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咳嗽的中医药辨治的体会
刘柏胜
【摘要】本文从中医学对咳嗽的诊断与治疗角度,探讨分析中医辨治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中医理论开拓创新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1(030)020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咳嗽;中医辨治
【作者】刘柏胜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白塔子镇医院,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
咳嗽是人体驱邪外达的病理表现,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注意肺疾引起的咳嗽,而没有区分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至于达不到满意的疗效,治标不治本。
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到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1]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涉及的脏腑有肺、胃、肝、脾、肾、膀胱。
1 咳嗽的辨证要点
首先要区分外感和内伤。
中医理论的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因咳嗽。
外感咳嗽起于
肺,为外邪侵袭,或从口鼻,或皮毛先受邪气,肺卫受感,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引起咳嗽。
临床上又将外感咳嗽分为风寒、风热和燥热等不同咳嗽类型。
内因咳嗽是由于其他脏器有病而累及肺脏引发的咳嗽,或是脾虚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或是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或由饮食不当,熏灼肺胃而作咳。
外感咳嗽一般来说为新病,多由受寒之后导致,多半有发热、恶寒和头痛等外感症状。
而内因咳嗽多为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徙不愈,无外感症状。
2 辨证论治
2.1 注意标本缓急:咳嗽在治疗时要辨明病位所在,标本兼治,随证立法。
一般来说新证治肺,久病治脾肾。
也即在急性期宜祛邪宣肺、豁痰利气,已治其标。
缓解期宜补肺健脾益肾,以治其本。
例如年老体弱者伴有心脏病的咳喘病人,宜先去其标,祛痰定喘止咳,以防因标病危机本病。
2.2 区别实证和虚证:急性为实,慢性久病属虚。
咳声高扬,脉数有力,病势急骤为实证,其治主要在肺,宜祛邪利气即可定咳。
咳声低弱,脉微弱活伴虚细无力的虚喘则为虚证,以培补摄纳为主。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
夜卧咳嗽加剧,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2.3 外感与内伤的论治区别: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病因机制不同,治疗亦不同。
外感以疏风、散寒、宣肺为主;内伤则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为主,并要分清虚实主次处理,标本兼治。
除直接治肺外,应从总体出发注意肝、脾、肾等本病。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候肺气宣扬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
咳嗽的具体治疗可用中药治疗,但务必遵循中医理论细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因症施药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还可应用针刺治疗,经文曰:“治脏则治其俞,治腑则治其合,浮肿则治其经。
”根据不同类型的咳病,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病在脏者就治其俞,是治其所注入之邪;病在腑就刺其合穴,是治其传人之邪,指导思想也是重在辨证论治。
有研究者指出,咳嗽原因虽多,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尤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理机制的总概括,说明胃为咳嗽的病变之源,而肺是咳嗽的表现器官。
[2]治疗时应注重肺脾肾,采用宣肺、健脾、润肺、补肾四法,临证时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总之,中医治疗咳嗽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辨证施治,但是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中医学辨治疾病的传统模式亟待创新和发展,需要我们通过探索咳嗽论治规律,以期丰富、充实、完善传统辨治内涵,提高中医疗效,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2-186.
[2]白小林,杨明丽.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痰湿咳嗽经验[J].陕西中医,2001,3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