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51单片机IO工作原理

合集下载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一、概述51单片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微控制器,其IO口是其最基本和重要的功能之一。

IO口可以用于输入和输出信号,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本文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IO口的工作原理。

二、IO口的结构51单片机的IO口由多个引脚组成,每个引脚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工作模式。

通常,一个IO口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入模式或输出模式,具体的配置由相应的寄存器控制。

三、IO口的输入模式当一个IO口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时,它可以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信号。

在输入模式下,引脚的电平可以是高电平(1)或低电平(0),这取决于外部设备发送的信号。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P1口和P3口来配置引脚为输入模式。

当一个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时,相应的寄存器会设置为1,表示该引脚为输入状态。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值来获取引脚的电平状态。

四、IO口的输出模式当一个IO口引脚配置为输出模式时,它可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在输出模式下,引脚的电平可以是高电平(1)或低电平(0),这取决于我们设置的值。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P0口、P1口、P2口和P3口来配置引脚为输出模式。

当一个引脚配置为输出模式时,相应的寄存器会设置为0,表示该引脚为输出状态。

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来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五、IO口的工作原理在51单片机中,IO口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寄存器的读写操作来实现的。

通过读取或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配置引脚的工作模式和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对于输入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值来获取引脚的电平状态。

通过读取P1口和P3口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判断引脚的电平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对于输出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写入相应的寄存器值来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通过写入P0口、P1口、P2口和P3口的寄存器值,我们可以将引脚的电平设置为高电平或低电平。

六、IO口的应用场景51单片机的IO口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如电子设备、家用电器、工业控制等。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一、IO引脚的基本特性1.输入与输出:IO引脚可以配置为输入(接收外部信号)或输出(发送信号到外部设备)。

2. 高低电平:IO引脚可以输出高电平(通常为Vcc电压)或低电平(通常为接地GND电压)。

3.上拉与下拉:IO引脚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实现电平的稳定。

4. 悬空状态:未配置输入的IO引脚可能处于悬空状态(floating),容易受到噪声的干扰。

二、IO口的工作原理1.寄存器配置:通过对相应的寄存器进行配置,可以选择IO引脚的工作模式(输入或输出)、电平(高或低)、上拉或下拉等。

2.IO端口的控制:通过对控制寄存器进行设置,可以使IO引脚产生相应的电平信号,控制外部设备的操作。

3.输入输出驱动能力:IO引脚的输出能力决定了其能够驱动的外部设备的负载能力。

对于较重的负载,需要考虑使用缓冲电路或者外部驱动芯片。

三、IO口的配置与操作1.选择IO引脚功能:通过寄存器配置,将IO引脚配置为输入模式(将输入电平传递给芯片内部)或输出模式(将芯片内部的电平输出到外部设备)。

2.设置电平状态:对于输出模式的引脚,可以通过寄存器来设置输出电平的状态,使其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

3.上拉与下拉电阻:通过配置相关寄存器,可以启用上拉电阻(使引脚在悬空状态时拉高到高电平)或下拉电阻(使引脚在悬空状态时拉低到低电平)。

四、IO端口的应用1.输入:将外部设备的信号输入到IO引脚,通过编程来实现对信号的判断和处理。

例如,读取按键的状态、读取传感器的数据等。

2.输出:将芯片内部产生的信号输出到外部设备,用于控制和驱动外部设备的操作。

例如,控制LED灯的亮灭、控制继电器的开关等。

3.通信:通过IO引脚与其他设备(例如外围设备、传感器、通信模块等)进行通信。

4.扩展IO口:通过外部的IO扩展芯片或者接口芯片,可以扩展更多的IO口。

总结:51单片机的IO口是其与外部设备通信的接口,通过配置相关寄存器来选择引脚的工作模式、电平和电阻状态。

51单片机并行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并行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并行io口工作原理51单片机是一种常用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具有强大的并行IO 口功能。

本文将介绍并行IO口的工作原理及其在51单片机中的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并行IO口。

并行IO口是指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输入输出操作的接口。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并行IO口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如控制LED灯、读取按键状态等。

在51单片机中,有两种类型的IO口:通用IO口和特殊功能IO口。

通用IO口可以进行输入输出操作,而特殊功能IO口则有特定的功能,如串口通信、定时器等。

并行IO口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寄存器的写入和读取来控制IO口的状态。

在51单片机中,有4个8位寄存器,分别是P0、P1、P2、P3。

P0口的每一位对应一个IO口,P1、P2、P3口则是通过外部扩展芯片来实现更多的IO口。

通过向寄存器中写入数据,可以控制IO口的输出状态。

例如,向P0寄存器写入0x55,即二进制01010101,可以控制P0口的1、3、5、7位输出高电平,2、4、6、8位输出低电平。

通过读取寄存器中的数据,可以获取IO口当前的输入状态。

例如,读取P1寄存器的值,可以获取P1口每一位的输入状态。

在51单片机中,可以通过对寄存器的位操作来实现对单个IO口的控制。

例如,通过设置P2口的某一位为1,可以将对应的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通过设置P2口的某一位为0,可以将对应的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

通过对寄存器的位操作,可以实现对多个IO口的同时控制。

除了通过编程对寄存器进行操作外,51单片机还提供了一些特殊功能IO口,可以直接使用这些IO口来实现一些常见的功能。

例如,P3.0和P3.1口可以作为外部中断输入口,P3.3和P3.4口可以作为定时器输入口,P3.5和P3.6口可以作为串口通信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的外部设备连接到51单片机的IO口上,通过对寄存器的编程,控制外部设备的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将LED灯连接到P0口的某一位上,通过对P0寄存器的位操作,控制LED灯的亮灭;我们也可以将按键连接到P1口的某一位上,通过读取P1寄存器的值,获取按键的状态。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P2、P3(转载)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P2、P3(转载)

51单⽚机IO⼝⼯作原理——P2、P3(转载)三、P2端⼝的结构及⼯作原理:P2端⼝的⼀位结构见下图:由图可见,P2端⼝在⽚内既有上拉电阻,⼜有切换开关MUX,所以P2端⼝在功能上兼有P0端⼝和P1端⼝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向下接通时,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引脚线上;当多路开关向上时,输出的⼀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引脚线上。

对于8031单⽚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电路(或者我们的应⽤电路扩展了外部存储器),⽽P2端⼝就是⽤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8位地址),因此,P2端⼝的多路开关总是在进⾏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

因此P2端⼝是动态的I/O端⼝。

输出数据虽被锁存,但不是稳定地出现在端⼝线上。

其实,这⾥输出的数据往往也是⼀种地址,只不过是外部RAM的⾼8位地址。

在输⼊功能⽅⾯,P2端⼝与P0和H端⼝相同,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并且P2端⼝也是准双向⼝。

可见,P2端⼝的主要特点包括:①不能输出静态的数据;②⾃⾝输出外部程序存储器的⾼8位地址;②执⾏MOVX指令时,还输出外部RAM的⾼位地址,故称P2端⼝为动态地址端⼝。

即然P2⼝可以作为I/O⼝使⽤,也可以作为地址总线使⽤,下⾯我们就不分析下它的两种⼯作状态。

1、作为I/O端⼝使⽤时的⼯作过程当没有外部程序存储器或虽然有外部数据存储器,但容易不⼤于256B,即不需要⾼8位地址时(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通过数据地址寄存器DPTR读写外部数据存储器),P2⼝可以I/O⼝使⽤。

这时,“控制”信号为“0”,多路开关转向锁存器同相输出端Q,输出信号经内部总线→锁存器同相输出端Q→反相器→V2管栅极→V2管9漏极输出。

由于V2漏极带有上拉电阻,可以提供⼀定的上拉电流,负载能⼒约为8个TTL与⾮门;作为输出⼝前,同样需要向锁存器写⼊“1”,使反相器输出低电平,V2管截⽌,即引脚悬空时为⾼电平,防⽌引脚被钳位在低电平。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51单片机(英文名为8051 Microcontroller)是一种由Intel公司于1980年推出的8位单片机,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作为一种高性能、低功耗的单片机,其周围有多个IO口(Input/Output ports),可以用来实现数字输入、输出、模拟输入、输出等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51单片机IO口的工作原理。

1.51单片机的IO口介绍51单片机共有4个8位的IO口,依次为P0、P1、P2和P3、每个IO 口都是一个8位的寄存器,称为端口寄存器(port register),用于和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

其中,P0是一个具有双重输入和输出特性的端口,可以配置为输入口或输出口;P1和P3是纯输出端口;P2是输入输出混合端口。

2.IO口的工作模式IO口的工作模式由P0、P1、P2和P3的寄存器位来配置。

每个IO口的寄存器位都有对应的功能和控制位,通过设置这些位可以控制IO口的工作模式和输出状态。

2.1输入模式在输入模式下,IO口作为输入口,接受来自外部器件的信号。

通过将对应的寄存器位设置为1,可以将IO口配置为输入模式。

在输入模式下,端口寄存器的位对应的为悬空状态,可以通过主动上拉或下拉方法来确保IO口的状态。

2.2输出模式在输出模式下,IO口作为输出口,通过控制寄存器位的值可以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信号。

将对应的寄存器位设置为0,可以将IO口配置为输出模式。

在输出模式下,直接修改端口寄存器的位即可改变IO口的输出状态。

对于纯输出端口,即P1和P3,更方便地改变IO口的状态可以通过直接操作对应的位。

2.3产生中断IO口还可以通过设置为中断产生源的方式来实现中断功能。

在输入模式下,将对应的寄存器位设置为1,即可配置IO口为中断输入。

当IO口检测到中断触发条件(例如边沿触发、电平触发等),会触发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ISR)。

3.IO口的读取和写入操作为了读取和写入IO口的状态,可以直接访问相应的寄存器。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单片机IO口结构及上拉电阻MCS-51有4组8位I/O口:P0、P1、P2和P3口,P1、P2和P3为准双向口,P0口则为双向三态输入输出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个口线。

一、P0口和P2口图1和图2为P0口和P2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

由图可见,电路中包含一个数据输出锁存器(D触发器)和两个三态数据输入缓冲器,另外还有一个数据输出的驱动(T1和T2)和控制电路。

这两组口线用来作为CPU与外部数据存储器、外部程序存储器和I/O扩展口,而不能象P1、P3直接用作输出口。

它们一起可以作为外部地址总线,P0口身兼两职,既可作为地址总线,也可作为数据总线。

图1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图2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P2口作为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的地址总线的高8位输出口AB8-AB15,P0口由ALE选通作为地址总线的低8位输出口AB0-AB7。

外部的程序存储器由PSEN信号选通,数据存储器则由WR和RD读写信号选通,因为2^16=64k,所以MCS-51最大可外接64kB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二、P1口图3为P1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P1口为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单独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口,当作为输入口时,1写入锁存器,Q(非)=0,T2截止,内上拉电阻将电位拉至"1",此时该口输出为1,当0写入锁存器,Q(非)=1,T2导通,输出则为0。

图3 单片机P2口内部一位结构图作为输入口时,锁存器置1,Q(非)=0,T2截止,此时该位既可以把外部电路拉成低电平,也可由内部上拉电阻拉成高电平,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P1口常称为准双向口。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输入口使用时,有两种情况:1.首先是读锁存器的内容,进行处理后再写到锁存器中,这种操作即读—修改—写操作,象JBC(逻辑判断)、CPL(取反)、INC(递增)、DEC(递减)、ANL(与逻辑)和ORL(逻辑或)指令均属于这类操作。

2.读P1口线状态时,打开三态门G2,将外部状态读入CPU。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51单片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微控制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输入/输出(I/O)口的电平状态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与交互。

单片机的I/O口被称为通用I/O口(General Purpose I/O,GPIO),可以通过设置其输入与输出模式以及控制电平状态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的传输与控制。

在51单片机中,GPIO口可以进行两种模式的设置:输入模式和输出模式。

在输入模式下,GPIO口可以将外部设备的电平状态作为输入信号接收,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单片机内部进行处理。

在输出模式下,单片机可以通过控制GPIO口的电平状态向外部设备发送数据或控制信号。

当GP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单片机内部会初始化一个输入缓冲区,用于存储外部设备传入的电平信号。

当外部设备改变电平状态时,单片机会及时检测到,并将相应的电平状态记录在输入缓冲区中。

通过读取输入缓冲区的数值,单片机可以获取外部设备传入的数据。

这样,单片机就能够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当GP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时,单片机内部会初始化一个输出缓冲区,用于存储将要发送至外部设备的数据。

根据所需的传输方式,单片机可以通过改变输出缓冲区的数值来控制GPIO口的电平状态。

当输出缓冲区的数值发生改变时,单片机会通过输出电路将该数值转换为相应的电平状态,从而将数据或控制信号送至外部设备。

除了设置输入/输出模式以及控制电平状态之外,单片机还可以对GPIO口进行中断配置以及上下拉电阻的设置。

中断配置可以实现在特定事件发生时自动跳转至相应的中断服务函数,从而实现对外部设备的实时响应。

上下拉电阻则可以提供电平稳定性,防止输入口因为无输入信号而漂移到不确定状态。

综上所述,51单片机的I/O口工作基于设置输入/输出模式以及控制电平状态,通过与外部设备进行电平交互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控制。

通过合理配置中断和上下拉电阻,单片机可以实现高效稳定的IO口工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提供强大的功能与灵活性。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单片机I O口结构及上拉电阻MCS-51有4组8位I/O口:P0、P1、P2和P3口,P1、P2和P3为准双向口,P0口则为双向三态输入输出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个口线。

一、P0口和P2口图1和图2为P0口和P2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

由图可见,电路中包含一个数据输出锁存器(D触发器)和两个三态数据输入缓冲器,另外还有一个数据输出的驱动(T1和T2)和控制电路。

这两组口线用来作为CPU与外部数据存储器、外部程序存储器和I/O扩展口,而不能象P1、P3直接用作输出口。

它们一起可以作为外部地址总线,P0口身兼两职,既可作为地址总线,也可作为数据总线。

图1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图2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P2口作为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的地址总线的高8位输出口AB8-AB15,P0口由ALE 选通作为地址总线的低8位输出口AB0-AB7。

外部的程序存储器由PSEN信号选通,数据存储器则由WR和RD 读写信号选通,因为2^16=64k,所以MCS-51最大可外接64kB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二、P1口图3为P1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P1口为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单独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口,当作为输入口时,1写入锁存器,Q(非)=0,T2截止,内上拉电阻将电位拉至"1",此时该口输出为1,当0写入锁存器,Q(非)=1,T2导通,输出则为0。

Newbuff图3 单片机P2口内部一位结构图作为输入口时,锁存器置1,Q(非)=0,T2截止,此时该位既可以把外部电路拉成低电平,也可由内部上拉电阻拉成高电平,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P1口常称为准双向口。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输入口使用时,有两种情况:1.首先是读锁存器的内容,进行处理后再写到锁存器中,这种操作即读—修改—写操作,象JBC(逻辑判断)、CPL(取反)、INC(递增)、DEC(递减)、ANL(与逻辑)和ORL(逻辑或)指令均属于这类操作。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

51单片机是一种集成了CPU、RAM、ROM、I/O端口和定时/计数器等功能模块的芯片。

它的CPU部分包括指令执行单元、寄存器组和时钟电路,可以实现各种指令的执行和数据的处理。

RAM用来存储临时数据,而ROM则用来存储程序代码和常量数据。

I/O端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而定时/计数器则用于产生精确的定时信号和计数功能。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当51单片机上电后,时钟电路开始工作,CPU开始按照程序存储区中的指令序列执行程序。

首先,CPU从ROM中读取程序的第一条指令,然后根据指令的操作码和地址码执行相应的操作。

在执行指令的过程中,CPU可能需要从RAM中读取数据,对数据进行运算,然后将结果存储回RAM或者输出到外部设备。

此外,51单片机的I/O端口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当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时,CPU通过读写I/O端口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通过编程控制I/O端口的状态,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各种交互操作,比如控制LED的亮灭、读取传感器的数据等。

最后,定时/计数器模块可以产生精确的定时信号和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编程设置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模式和计数值,可以实现定时触发某些操作或者实现精确的计数功能,比如测量时间间隔、生成脉冲信号等。

总的来说,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CPU执行程序指令,与RAM、ROM、I/O端口和定时/计数器等功能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和控制操作,从而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

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计算机体系结构、数字电路、嵌入式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微控制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51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51单片机。

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读者对微控制器和嵌入式系统的兴趣,促进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第一篇: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一、P0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结构图见下图:由上图可见,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与非门、一个与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

再看图的右边,标号为P0.X引脚的图标,也就是说P0.X引脚可以是P0.0到P0.7的任何一位,即在P0口有8个与上图相同的电路组成。

下面,我们先就组成P0口的每个单元部份跟大家介绍一下:先看输入缓冲器:在P0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其的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大家看上图,上面一个是读锁存器的缓冲器,也就是说,要读取D锁存器输出端Q的数据,那就得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上图中标号为…读锁存器‟端)有效。

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要读取P0.X引脚上的数据,也要使标号为…读引脚‟的这个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我们单片机的内部数据总线上。

D锁存器: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时序的单元电路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即具有保持功能),在51单片机的32根I/O口线中都是用一个D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

大家看上图中的D锁存器,D端是数据输入端,CP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是输出端,Q非是反向输出端。

对于D触发器来讲,当D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CP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D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Q及反向输出端Q非的。

如果时序控制端CP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D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Q及Q非端。

数据传送过来后,当CP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D的数据(即把上次的数据锁存起来了)。

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D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Q端,从而改变Q端的状态。

51单片机IO口应用详解

51单片机IO口应用详解

51单片机IO口应用详解MCS-51是标准的40引脚双列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分布请参照单片机引脚图:这4个I/O口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功能,大家可得学好了,其它书本里虽然有,但写的太深,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的,我这里都是按我自已的表达方式来写的,相信你也能够理解的。

P0口有三个功能:1、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做数据总线(如图1中的D0~D7为数据总线接口)2、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如图1中的A0~A7为地址总线接口)3、不扩展时,可做一般的I/O使用,但内部无上拉电阻,作为输入或输出时应在外部接上拉电阻。

P1口只做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

P2口有两个功能:1、扩展外部存储器时,当作地址总线使用2、做一般I/O口使用,其内部有上拉电阻;P3口有两个功能:除了作为I/O使用外(其内部有上拉电阻),还有一些特殊功能,由特殊寄存器来设置,具体功能请参考我们后面的引脚说明。

有内部EPROM的单片机芯片(例如8751),为写入程序需提供专门的编程脉冲和编程电源,这些信号也是由信号引脚的形式提供的,即:编程脉冲:30脚(ALE/PROG)编程电压(25V):31脚(EA/Vpp)在介绍这四个I/O口时提到了一个“上拉电阻”那么上拉电阻又是一个什么东东呢?他起什么作用呢?都说了是电阻那当然就是一个电阻啦,当作为输入时,上拉电阻将其电位拉高,若输入为低电平则可提供电流源;所以如果P0口如果作为输入时,处在高阻抗状态,只有外接一个上拉电阻才能有效。

ALE 地址锁存控制信号:在系统扩展时,ALE用于控制把P0口的输出低8位地址送锁存器锁存起来,以实现低位地址和数据的隔离。

参见图2(8051扩展2KB EEPROM电路,在图中ALE与4LS373锁存器的G相连接,当CPU对外部进行存取时,用以锁住地址的低位地址,即P0口输出。

由于ALE是以晶振六分之一的固定频率输出的正脉冲,当系统中未使用外部存储器时,ALE脚也会有六分之一的固定频率输出,因此可作为外部时钟或外部定时脉冲使用。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MCS-51单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数据存储器
R0
R2
R1
R3
R4
R5
R6
R7
07H
02H
01H
00H
06H
04H
05H
03H
08H
1FH
工作寄存器区3
工作寄存器区2
工作寄存器区1
工作寄存器区0
0FH
10H
17H
18H
片内RAM前32个单元是工作寄存器区 (00H—1FH)
00H
20H
2FH
7FH
1FH
30H
80H
FFH
52子系列才有 的RAM区
51单片机中的微处理器
3、控制部件及振荡器
51单片机中的微处理器
起控制器的作用:由定时控制逻辑、指令寄存器IR和振荡器等电路 组成.IR用于存放从ROM中取出的指令码,定时控制逻辑对IR中的 指令码进行译码,在OSC配合下,完成相应指令的执行。
片内的时钟产生方式有两种: 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
专用寄存器组
PC : 16位的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A: 8位的累加器(8bit accumulator)
CY(PSW.7)进位/借位标志位:若ACC在运算过程中发生了进位或借位,则CY=1;否则=0。它也是布尔处理器的位累加器,可用于布尔操作。 AC(PSW.6)半进位/借位标志位:若ACC在运算过程中,D3位向D4位发生了进位或借位,则AC=1,否则=0。 F0 (PSW.5):可由用户定义的标志位。 OV (PSW.2):溢出标志位。OV=1时特指累加器在进行运算时出错(超出范围);OV=0时未出错。 P (PSW.0)奇偶标志位:P=1表示累加器中“1”的个数为奇数;P=0表示累加器中“1”的个数为偶数。

第八课51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

第八课51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

第八课:51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MCS-51系列单片机片内有一个串行I/O端口,通过引脚RXD(P3.0)和TXD(P3.1)可与外设电路进行全双工的串行异步通信。

1.串行端口的基本特点8031单片机的串行端口有4种基本工作方式,通过编程设置,可以使其工作在任一方式,以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需要。

其中,方式0主要用于外接移位寄存器,以扩展单片机的I/O电路;方式1多用于双机之间或与外设电路的通信;方式2,3除有方式l的功能外,还可用作多机通信,以构成分布式多微机系统。

串行端口有两个控制寄存器,用来设置工作方式、发送或接收的状态、特征位、数据传送的波特率(每秒传送的位数)以及作为中断标志等。

串行端口有一个数据寄存器SBUF(在特殊功能寄存器中的字节地址为99H),该寄存器为发送和接收所共同。

发送时,只写不读;接收时,只读不写。

在一定条件下,向阳UF写入数据就启动了发送过程;读SBUf就启动了接收过程。

串行通信的波特率可以程控设定。

在不同工作方式中,由时钟振荡频率的分频值或由定时器Tl的定时溢出时间确定,使用十分方便灵活。

2.串行端口的工作方式①方式08位移位寄存器输入/输出方式。

多用于外接移位寄存器以扩展I/O端口。

波特率固定为fosc/12。

其中,fosc为时钟频率。

在方式0中,串行端口作为输出时,只要向串行缓冲器SBUF写入一字节数据后,串行端口就把此8位数据以等的波特率,从RXD引脚逐位输出(从低位到高位);此时,TXD输出频率为fosc/12的同步移位脉冲。

数据发送前,仅管不使用中断,中断标志TI还必须清零,8位数据发送完后,TI自动置1。

如要再发送,必须用软件将TI清零。

串行端口作为输入时,RXD为数据输入端,TXD仍为同步信号输出端,输出频率为fosc/12的同步移位脉冲,使外部数据逐位移入RxD。

当接收到8位数据(一帧)后,中断标志RI自动置。

如果再接收,必须用软件先将RI清零。

串行方式0发送和接收的时序过程见下图。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它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可被程序控制。

在单片机中,IO口(Input/Output Port)是指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

本文将介绍51单片机IO口工作的基本原理。

一、IO口概述IO口是单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能力。

在51单片机中,通常使用的IO口是P0、P1、P2和P3。

每个IO口都包含了8个引脚,可以用来连接各种外设,如LED、按键、传感器等。

二、IO口的输入输出模式1. 输入模式:当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它可以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将IO口对应的bit位设置为1,可以将该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

2. 输出模式:当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时,它可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在51单片机中,通过将IO口对应的bit位设置为0,可以将该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

当IO口为输出模式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IO口的电平状态(高电平或低电平)来控制外部设备。

三、IO口的控制方法1. 单独控制: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对IO口进行操作来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

在51单片机中,通过修改IO口的电平状态,从而改变引脚的电压值,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2. 组合控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同时控制多个IO口,使它们协同工作。

在51单片机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寄存器来实现对多个IO 口的同时控制。

例如,使用P0或P2口作为数据总线,通过设置P0CON或P2CON寄存器来实现对该总线上的多个引脚的控制。

四、IO口的中断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外部设备的状态来触发特定的操作。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51单片机提供了IO口中断功能。

通过设置中断触发方式和中断掩码,当IO口的电平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触发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五、IO口的工作原理1. 数据方向控制:在51单片机中,通过特定的寄存器来控制IO口的数据方向。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引脚IO口工作原理1.IO口的分类1.1口线口线是指单向传输数据的引脚,它可以把数据发送给外部设备或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数据。

其中P0、P2和P3是口线,在默认情况下,它们的工作方式是输出模式。

1.2双向总线双向总线是指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引脚,它常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例如LCD显示屏。

其中P1是双向总线,在默认情况下,它的工作方式是输入模式。

2.IO口的工作模式2.1输入模式在输入模式下,IO口从外部设备接收信号。

当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它会使用内部上拉电阻或外部电阻来保持引脚电平。

2.1.1内部上拉电阻内部上拉电阻使得当没有外部设备连接到IO引脚时,引脚会保持高电平。

要使用内部上拉电阻,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并将其对应的引脚设置为逻辑1,例如:P1=0xFF。

2.1.2外部电阻如果需要连接外部设备到IO引脚,并保持引脚电平,可以使用外部电阻来实现。

在此情况下,需要将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并且外部设备需要连接一个电阻,使引脚电平保持在逻辑1或逻辑0。

2.2输出模式在输出模式下,IO口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当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时,输出引脚可以被设置为逻辑1或逻辑0。

2.2.1输出高电平要将IO引脚设置为逻辑1,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并将其对应的引脚设置为逻辑1,例如:P1=0xFF。

2.2.2输出低电平要将IO引脚设置为逻辑0,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并将其对应的引脚设置为逻辑0,例如:P1=0x00。

2.3双向模式在双向模式下,IO口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要设置IO口为双向模式,可以将IO口设置为输入输出模式,并加上一个特定的配置。

3.IO口的配置为了设置IO口的功能,需要使用特定的控制寄存器和位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51单片机IO口配置示例:3.1设置为输入模式要将IO口设置为输入模式,可以使用特定的控制寄存器和位操作。

例如,要将P1的第2位设置为输入模式,可以使用以下代码:```cP1=P1&(~(1<<2));//将P1的第2位设置为0,即输入模式```3.2设置为输出模式要将IO口设置为输出模式,可以使用特定的控制寄存器和位操作。

51单片机I0解析

51单片机I0解析

IO口解析MCS-51单片机通常有4个8位I/O端口, 向各端口的写数据均写入到对应端口的锁存器中, 但对各端口的读操作却有两个方式:读锁存器和读引脚1 读-修改-写操作Pn(指P0,P1,P2,P3)在51汇编语言中是特殊的标识符,既代表Pn端口引脚,又代表Pn锁存器(Pn SFR)。

在MCS-51指令系统中有些指令读锁存器的值, 有些指令则读引脚上的值。

读锁存器指令是从锁存器中读取一个值并进行处理, 把处理后的值(原值或已修改后的值)重新写入锁存器中。

这类指令称为读-修改-写指令, 表1列举了有该功能的指令当目的操作数是Pn端口或Pn端口的某一位时. 该指令读取锁存器的值.这些指令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要先并行读入Pn锁存器(非Pn端口引脚)中的值,作一定的修改,然后再写入谚端口的锁存器。

表1中晶后三条指令读-修改-写关系不够明显。

实际上它们的执行过程序是:先将Pn 的8位锁存器内容一起读人,再对指定位进行修改, 然后又8位一起写入锁存器。

对于读-修改-写指令。

直接读锁存器而不是读端口引脚, 是因为从引脚上读出的数据不一定能真正反映锁存器的状态例如:若用Pn的某一位引脚直接驱动一个NPN三极管的基极,当向此端口写“1” 时, 三极管导通并把端口引脚的电平钳位约0.7 V (对于硅管) 这时,CPU若从此引脚读取数据. 会把该数据(应为1)错读为0;若直接从锁存器读取, 则读出正确的数据。

理解了Pn的特殊性及读-修改-写指令后, 就不难理解指令PUSH Pn的含义了。

它的执行过程是:读Pn 引脚(非读Pn 嫫?的值, 然后将此数值压入堆栈以下是一段测试程序:ORG 1000H1000 75A07F MOV P2,#7FH1003 7900 MOV R1,#00H1005 74FF MOV A,#0FFH1007 COA0 PUSH P21009 D0A0 POP P2100B F3 MOVX @R1,A100C 22 RET这段程序原意是将FFH立即数存人外部RAM地址为7F00的单元中, 但具体的运行结果与这段程序是在片内或片外被执行有密切关系。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

51单片机IO口工作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了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I/O)功能的微型计算机芯片。

其中,I/O口是单片机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通道。

I/O口工作原理包括I/O口的寄存器设置、数据传输、工作模式与端口处理等方面。

I/O口的寄存器设置是指通过对相关寄存器的配置,来实现I/O口的功能选择和特性设置。

在单片机内部,每个I/O口都有对应的控制寄存器,用于控制该口的工作模式、方向、电平状态等。

这些寄存器都是通过特定地址访问的,通过设置相应的位或寄存器值,可以选择输入还是输出模式,选择高电平还是低电平的应用环境。

数据传输是指单片机通过I/O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对于输入数据,单片机可以通过对I/O口进行读取,获取外部设备传输给单片机的数据;对于输出数据,单片机通过对I/O口进行写入,将需要传输给外部设备的数据发送出去。

这里的数据可以是数字信号,也可以是模拟信号。

单片机通过I/O口获取或传输这些信号,从而实现与外部设备的通信。

工作模式是指单片机通过配置 I/O 口的相关寄存器,调整 I/O 口的工作状态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常见的 I/O 口工作模式主要有输入模式(input mode)、输出模式(output mode)、双向模式(bi-directional mode)和模拟输入输出模式(analog mode)等。

输入模式是指 I/O 口允许从外部设备读取数据,输出模式是指 I/O 口可以将数据发送到外部设备,双向模式是可以同时进行输入和输出数据,而模拟输入输出模式是用于处理模拟信号。

端口处理是指单片机对I/O口的状态进行处理和控制。

在处理输入数据时,单片机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或端口状态位来获取外部设备传输给单片机的信号;在处理输出数据时,单片机通过设置相应的寄存器或端口状态位来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端口处理通常包括读取、写入、设置和清除等操作,通过这些操作可以实现对I/O口的控制和操作。

第2章MSC-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文档资料

第2章MSC-51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文档资料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MCS-51单片机的内部组成 及信号引脚
二、MCS-51的信号引脚
MCS-51微处理器采用40引脚的双列直插封装(DIP)方 式,如图2-2所示,仔0条引脚中,有2条专用于主电源的引 脚,2条外接晶振引脚,4条控制引脚和3条I/O引脚。下面 分别叙述各引脚的功能。
主电源引脚VSS和VCC:VSS(20)接地,VCC(40)正常 操作时接+5V电源。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MCS-51单片机的中央处理 器CPU
由此可见,ALU在算术运算及控制处理方面能力是很强的。 累加器A是一个8位的累加器,从功能上看,它与一般微机的 累加器相比没什么特别之处,但需要说明的是A的进位标志 Cy是特殊的,因为它同时又是位处理器的一位累加器。寄存 器B是为执行乘法和除法操作设置的,在不执行乘、除法操 作的一般情况下可把它当做一个普通寄存器使用。MCS-51 的程序状态寄存器PSW是一个8位可读写的寄存器,它的不 同位包含了程序状态的不同信息,掌握并牢记PSW各位的 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程序设计中,经常会与PSW的 各个位打交道。PSW各位的定义如表2-1所示。
内部数据存储器20H~2FH(16个单元)既可按字节寻址, 作为一般工作单元,又可以按位CPU直接寻址,进行位操作。
二、堆栈及堆栈指示器
堆栈实际上是一种数据结构(如图2-4所示),是只允许在 其一端进行数据插入和数据删除操作的线性表。数据写入堆 栈称为压入运算(PUSH),也叫入栈。数据从堆栈中读出 称之为弹出运算(POP),也叫出栈。堆栈的最大特点就是 “后进先出”的数据操作规则,常把“后进先出”写为 LIFO(Last-In.First-Out),即先入栈的数据存放在栈 的底部。堆栈有两种类型:向上生长型和向下生长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引脚
读引脚
P3的内部结构
一 作为通用I/O口 P1口类似----准 向口(W=1)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VCC 第二输出功能
W
D反反反反反Q CLK反反Q
R
P3口
P3.n
T
引脚
读引脚
第二输入功能
P3的内部结构
二 P3第二功能(Q=1) 时引脚部分输入(Q=1 W=1) ,部分输出(Q=1 W输出)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VCC 第二输出功能
W
D反反反反反Q CLK反反Q
R
P3口
P3.n
T
引脚
读引脚
第二输入功能
P3第二功能各引脚功能定
P3.0 RXD串行口输入 P3.1 TXD串行口输出 P3.2 INT0外部中断0输入 P3.3 INT1外部中断1输入 P3.4 T0定时器0外部输入 P3.5 T1定时器1外部输入 P3.代 WR外部写 制 P3.令 RD外部读 制
VCC
地址 控制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R
P2.n P2口
T MUX
引脚
读引脚
2.P2口作为地址总线
在系统扩展片外程序存储器扩展数据存储器 容量超过 25代B反(用MOVX反@DPTR指 )时,CPU发出 制电平 1”,使多路 开关MUX倒内部地址线 时,P2输出高以 地址
读锁存器
读引脚
输入时----分读引脚或读锁存器
读引脚 由传送指 (MOV)实现
面一个缓冲器用于读端口引脚数据,当执行一条
由端口输入的指 时,读脉冲把该 态缓冲器打开,
这样端口引脚 的数据经过缓冲器读入到内部总线
地址/数据 VCC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T1
P0.n P0口
T2 MUX
引脚
成了 式的输出电路, 负载能力大大增强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制
T1
DQ CLK Q
T2 MUX
P0.n P0口 引脚
读引脚
2 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 ----真 的号是从引脚通过输入缓冲器进入内部总线 时,CPU自动使MUX向 ,并向P0口写 1”, 读引
备相连
T2 MUX
P0.n P0口 引脚
读引脚
驱动场效应管T 栅极接通 故内部总线 P0口同相 由
2
于输出驱动级是漏极开路电路,若驱动NMOS或
它 流负载时,需要外接 电阻 P0的输出级可驱动
以个LSTTL负载
地址/数据 VCC
读锁存器

T1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T2 MUX
P0.n P0口 引脚
脚 制信号有效, 面的缓冲器打开,外部数据读入内
部总线
地址/数据 VCC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T1
P0.n P0口
T2 MUX
引脚
读引脚
二 P2的内部结构
1.P2口作为普通I/O口
CPU发出 制电平 0” ,使多路开关MUX倒向锁存

输出Q端,构成一个准 向口 功能 P1相同
P1口是用户专用 8 位准双向I/O口, 有通用输 入/输出功能, 一位都能独立地 定为输入或输出 当有输出方式 为输入方式时, 该位的锁存器必须写 入“1”, 然后才能进入输入操作
P2口是 8 位准双向I/O口 外接I/O 备时, 可 作为扩展系统的地址总线, 输出高8位地址, P0 口 一起组成 16 位地址总线 对于 8031 而言, P2 口一 般只作为地址总线使用, 而 作为I/O线直接 外部
读引脚
输入时----分读引脚或读锁存器
读锁存器 有些指 如 ANL反P0,A称为 读-改-写
指 ,需要读锁存器
面一个缓冲器用于读端口锁存器数据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制
T1
DQ CLK Q
T2 MUX
P0.n P0口 引脚
读引脚
**原因 如果 时该端口的负载 是一个晶体管基极, 原端
P0引脚输出地址/数据信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制
T1
DQ CLK Q
T2 MUX
P0.n P0口 引脚
读引脚
2 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
CPU发出 制电平 1”,打开
门,又使多路开
关MUX把CPU的地址/数据总线 T2栅极 相接通,输出地
址或数据 由图 可 看出, 两个FET处于 相,构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制
T1
DQ CLK Q
T2 MUX
P0.n P0口 引脚
读引脚
1 P0口作为普通I/O口
输出时
CPU发出 制电平 0”封锁
门,将输出 场效
应管T 截 ,同时使多路开关MUX把锁存器 输出
1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制
T1
DQ CLK Q
口输出值为1,那 导通了的PN结会把端口引脚高电平

时直接读端口引脚信号,将会把原输出的 1”电平误读为 0”
电平 现采用读输出锁存器 替读引脚,图中, 面的 态缓
冲器就为读锁存器Q端信号而设,读输出锁存器可避免 述可能
发生的错误 **
地址/数据 VCC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T1
综 所述 当P0作为I/O口使用时,特别是作
为输出时,输出级属于开漏电路,必须外接
拉电阻才会有高电平输出 如果作为输入, 必须先向相应的锁存器写“1”,才 会影响 输入电平 当CPU内部控制信号为“1”时,P0口作为地 址/数据总线使用,这时,P0口就无法再作为 I/O口使用了
P1 P2 和P3 口为准双向口, 在内部差别 大, 但使用 功能有所 同
高电平 成 电平,产生误读 所 在端口进行输 入操作前,应先向端口锁存器写 1”,使T2截 ,引
脚处于悬浮状态,变为高阻抗输入 这就是所谓的
准 向口
地址/数据 VCC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T1
P0.n P0口
T2 MUX
引脚
读引脚
2 P0作为地址/数据总线
在系统扩展时,P0端口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 分为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VCC 地址 控制
DQ CLK Q
R
P2.n P2口
T MUX
引脚
读引脚
4.1.2反反P1口 P3口的内部结构
P1口的一 的结构 它由一个输出锁存器 两个 态输入缓冲器和输出驱 动电路组成----准 向口
VCC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反反反反反Q CLK反反Q
R
P1口
P1.n
单片机I/O口的使用
对单片机的控制, 实就是对I/O口的控制,
无论单片机对外界进行何种控制,或接 外部的何种控制,都是通过I/O口进行的 51单片机总共有P0 P1 P2 P3四个8位双
向输入输出端口, 个端口都有锁存器 输出驱动器和输入缓冲器 4个I/O端口都 能作输入输出口用, 中P0和P2通常用于 对外部存储器的 问
P0.n P0口
T2 MUX
引脚
读引脚
P0口必须接 拉电阻 在读信号之前数据之前,先要向相应的锁存器做写1操作的I/O口 称为准双向口
VCC
态输入缓冲器的作用 ANL P0,A
OUTPUT
Q1
P0i
9013
GND
准 向口
从图中可 看出,在读入端口数据时,由于输出
驱动FET并接在引脚 ,如果T2导通,就会将输入的
§4.1反MCS-51单片机的并行端口结构 操作
51系列单片机有4个I/O端口,每个端口都是以 准 向口,共占32根引脚 每个端口都包括一个 锁存器(即 用寄存器P0~P3) 一个输出驱动器和 输入缓冲器 通常把4个端口笼统地表示为P0~P3
在无片外扩展存储器的系统中,这4个端口的每一 都可 作为准 向通用I/O端口使用 在 有片外扩 展存储器的系统中,P2口作为高以 地址线,P0口分时 作为 以 地址线和 向数据总线
51单片机4个I/O端口线路设计的非常巧妙,学 I/O端口逻辑电路, 但有利于 确合理地使用端口, 而 会给设计单片机外围逻辑电路有所启发
面简单介绍一 输入/输出端口结构
4.1.1反P0口和P2的结构
一 P0口的结构
图为P0口的某 P0.n(n=0~令)结构图,它由一个 输出锁存器 两个 态输入缓冲器和输出驱动电路 及 制电路组成 从图中可 看出,P0口既可 作 为I/O用, 可 作为地址/数据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