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训诂学讲义-第一章-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经济学家)在欢迎 词中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 是天气。” • 纪校长将典故用错了。 •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 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清陈奂:“流火,火下也,火向西而下,暑退 将寒之候也。”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 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 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 译文: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就该授寒衣。冬 天(11月)里,北风呼啦拉,(12月)腊月里, 寒气凛冽冽。
• 3.“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这个 观点的提出者是( ) • A.顾炎武 B.戴震 C.陈第 D.陈澧 4.“训”、“诂”分用是有区别的:“诂” 的意义偏重于 A.“理顺” B.“疏通” C.“疏导” D.释故言“
• 5.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的学者是( ) • A.黄侃 B.王力 C.章炳麟 D.陈澧 • 6.以下工作,可称为“训诂”的是 • A.以今语释今语 B.以今语释古语 • C.以汉语释外语 D.以方言释方言 • 7.《世说新语· 俭啬》:“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 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其“上直”应理解为( ) A.上等价值 B.上等品质 C.正直 D.值班
第Leabharlann Baidu章 概论
•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 •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第一节 训诂的涵义
•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 要懂得什么是训诂学,先要懂得什么是训 诂。 • 训诂的基本含义: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 训诂是一种工作,是用现代易懂的语言解 释古代的未知难明的语言。而训诂学是研 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问。
• 训诂作为一种专门的学术,就是训释古语。我 们应该理解这其中的“古今”的内涵。 • 陈澧《东塾读书记》: •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 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 注意: • 1.“翻译”不是训诂工作。 • 2.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包括解释方言 中的古语)。(解释非古语的方言不是训诂) • 《尔雅》所做的工作不全是训诂的工作
一、古今训诂学者对“训诂”的解释
• (一)“诂”、“训”二字分用有别 •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言部》: • “ 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 “ 诂,训故言也。”“训故言”即 “(用今语)解释古语”。
• 教材P1: •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也;训者, 谓有意义也。” •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周南· 关雎》:“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 貌以告人也。” • 清·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尝即《关雎 》一诗言之,如‘窈窕,悠闲也,淑、善、逑,匹 也’之类,训之体也;‘关关,和声也’之类,训 之体也;若‘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 ,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则传之体 也。” • 近人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 也,即引申之谓。”
二、“训”、“诂”二字的合用
• “训”、“诂”二字并提合用时,二者词义相同 ,都是“解释”的意思。 • 古人也常常把“训”、“诂”二字合而释之,见 教材P2。 • 概括教材所列古代训诂学家的几种说法,不难看 出训诂的本义有两个是“解释古语”,或“古语 的解释”。 • 所谓“解释古语”,就是用今天已知易晓的语言 解释古代未知难明的语言。
• • • • •
与“训诂”异名同实的注解称谓有: “解诂”、“解故” “故”、“解”、“释” “说”、“微”、“章句” 上述注解名称,互有些微差异,但大体可 视为“训诂”之别称。
三、关于“诂训”的理解
• 陆宗达《训诂简论》: • “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就是‘训诂’。” • 按:“诂训”旧本多作“故训”,“故训”即“古 训”,是古昔的教言之意。 • 《诗经· 大雅· 烝民》:“古训是式。”毛传:“古 ,故。训,道。”郑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 • 可见,“故训”是偏正关系的复合词,意义与“训 诂”不同。
• 8.《说文》:“训,说教也。”依《说文》 之释,“训”是 ( ) • A.动词 B.名词 C.形容词 D.代词 • 9.《世说新语· 贤媛》:“(范)逵既叹其 才华,又深愧其厚意。”其“愧”应理解 为( ) • A.惭愧 B.感谢 C.不安 D.感动
二、名词解释
• 1.训诂学
三、判断分析题
• 2.词典解释一个词,往往罗列诸多义项,训诂 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义项,否则会失误 。 • P11宋玉《风赋》例 • P12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料理” 一词的理解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二
•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 3.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 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 • 《文选》曹丕《与吴质书》: •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 • 以训诂知识申辩文义和比较同类同例,“ 诬”当解释为“抹杀”。 • P14《诗经· 小雅· 节南山》:“有实其猗” 。
•
小雅· 节南山
•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 白兆麟《简明训诂学》: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 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科 学中的应用科学。” • 赵振铎《训诂学史略· 前言》: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训诂作为研究 对象的学科,它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 门。”
• 1.训诂就是训诂学
四、简答题
• 1.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说:“地远则有翻 译,时远则有训诂”,如何理解陈氏此说 ? • 2.《诗· 大雅· 烝民》:“古训是式。”其“ 古训”与“训诂”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自学考试
训诂学讲义
参考书目
• 教材: • 宋子然:《训诂学》,电子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2年第四版。 • 参考书目: • 1.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 版社,2013年。 • 2.王宁:《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一章 概论
• • • • 本章考察内容: 1.什么是训诂? 2.什么是训诂学? 3.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 翻译: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 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 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见古诗文网
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641b7e493b.aspx)
• 5.编纂辞书,要受训诂的指导。
思考练习(自考真题)
• • • • • • • 一、单项选择 1.训诂的本义是( ) A.解释实词 B.解释虚词 C.解释词义 D.解释古语 2.训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A.异域方言词语 B.历代文献语言 C.古语中的方言词语 D.一种语言的词汇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工作的一门学科。 •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P3: • 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 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资料的 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 、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 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 导训诂的实践。
• 4.在古籍整理中,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 《世说新语· 贤媛19》:
•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 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 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 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 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 ,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 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 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 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大获美誉。
二、训诂学的功用
• • • • 训诂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导古文教学 (二)指导古籍的阅读和整理 (三)指导辞书编纂
• (一)指导古文教学 • 古文教学,离不开训诂。利用训诂可以给古文“补 注”,也可对书中有误的注进行订讹纠谬。 • 教材P7: • 《察变》例,课本对《察变》的注违反了训诂学“ 词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唯一性的原则。 • 《涉江》例。课本注的问题有三: • (1)注解释词与译句脱节; • (2)“陆离”的释义犯了训诂学所谓的“增字强 释”的毛病(“长剑”当删); • (3)依训诂学“互见类比”的原理“陆离”应释 为“长貌”(长的样子)
• (二)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 在古书阅读和整理中,更离不开训诂知识。 • 1.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可以帮 助我们择善而从或者另求正解。 • 例:P8《诗经· 曹风· 蜉蝣》“掘阅”
蜉蝣 译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的翅膀啊,像穿着的衣裳鲜明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心里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蜉蝣的翅膀啊,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心里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蜉蝣安闲娱乐啊,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心里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毛传》:“掘阅,容阅也。” 《郑笺》:“掘阅,掘地解阅。谓其始生时也。以解阅喻君臣 朝夕变易衣服也。” 《孔疏》:“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阅。定本云:‘掘地 解阅。谓开解而容阅。’义亦通也。” 按:“解阅”为“松懈安乐”之义,与“掘地”、“穿穴”之 义无关。
• 总的来说,古代训诂学者对“诂”字的理解 有两种看法: • 一是名词,“古言”、“古义”的意思 • 二是动词,“解释故言”的意思。 • 对“训”的理解也有两种意义: • 一是名词,“训”是被解释的对象。 • 二是动词,“训”是“训释疏通”的意思。
• 前人观点小结: • “诂”、“训”二字分用有别,“诂”的 意义偏重于“释故言”,“训”的意义偏 重于“理顺”、“疏通”。 • 但从广义的角度看,或是从专门的术语来 看,“训诂”并没有细分的必要。“训” 和“诂”应看作是同义的。
第二节 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 一、训诂学的任务 • 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 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 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 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 训诂学一方面要在前人已总结出的训诂理论 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其理 论化、系统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的方式, 进行具体的训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