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训诂学讲义-第一章-概论
自考《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A
自考《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A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即旧称“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训诂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者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呢,这就有必要对“训诂”及其有关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训”字的产生年代较早,先秦时代就已经多见使用。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义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如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在篇名之后都加上“训”字,像《原道训》、《天文训》、《时则训》等。
“诂”字始用于汉代。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可见“训”、“诂”二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言之义,动词。
“训”和“诂”也可指字词的解释,《尔雅》的前三篇中,第一篇是《释诂》,第三篇是《释训》,这里的“训”、“诂”就都是名词,指词义的解释。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扬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後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
”又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前三例“训诂”是名词,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後一例是动词,指解释字词。
“训诂”又作“训故”。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又卷三?《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
”又卷八八《儒林传?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又《申公》:“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馀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第四节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常考知识点一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训诂学概论笔记1
训诂学概论笔记1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
P22.“训”本义是劝道、教诲,引申出解释、解说义。
“诂”字始用于汉代。
也可作“故”指古语、名词。
诂和故是古今字。
诂可做动词,是训释故言之义。
训诂一词始源于汉代。
第二节训诂的起源3.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
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P4 最早的训诂现象是殷商甲骨文中的训释性语句。
真正意义上系统的训诂工作从汉代开始。
第三节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
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零上的、感性的训诂现象作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解释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时间。
P8第四节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来表示。
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
P9---训诂学与音韵学5.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如借“草”为“艸”。
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
P11 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
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
第一章:训诂简论
——王宁
二、 训诂学与文献阅读 (一)理解词义
以今律古:“ 再,一举而二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考求辞例:“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疏》
“诂”
1、“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说文解
字》
2、“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诂之为言故也,故之为言古也。” 《尔
雅义疏》
1、从语源角度 “训”与“顺”同义。从 字形分析可以看出,声符都是“川”,川 有“通顺”义。“训”的义符是“言”, 意义与语言有关,本义应是语言的顺通。
2、 拦、栏
都有“拦挡”意义。
3、 长、肠
都有“长”义。
4、 延、沿、演、衍、赝
都有“延伸”意义。
5、 刚、钢、杠、扛、抗、强、浆、酱 都有“强硬”意义。
6、扩、括、阔、郭、廓、裹、椁 都有“外、大”意义。
7、扁、秕、瘪、憋、鳖
都有“扁”义。
(五)辨识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2、“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 《礼记·祭义》
(二)辨析正误
1、古书注释往往异说歧出,具备训诂学知识,可以辨 析正误,择善而从。
“采采卷耳。”《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 毛亨、孔颖达、朱熹释为采摘义,动词;戴震、 马瑞辰释为鲜明茂盛义,形容词。
考察《诗经》共出现9次。参考其他篇目中这个词语的 用法,可以确定应该是形容词。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
00819训诂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第四节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常考知识点一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史记集解》《荀子集解》《论语集解》√.《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训诂学》第一章绪论上课用课件
《三字经》: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 训诂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训 诂学从萌芽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但十年浩劫时期,训诂学长期被 打入冷宫,逐渐被人们生疏遗忘。进 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训诂学重获 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
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 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 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 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 大矣哉。” • (清陈澧lǐ《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小学》)
• 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诂”就是 “故”,本来 的意思,“训”就是 “顺”,“引申”的意思。总的解释 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也。” • 新版《辞海》的定义:解释古书中词 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 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 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 解释方言的叫“诂”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 一、什么是训诂
“训诂”,亦称“诂训”、“训故”、 “故训”。“诂”、“故”,二字通用。 • 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从言, 川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教者,说释 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 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 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故言者,旧言也,十 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 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 也。” •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训”指解释疏通, 诂(故)指古代的语言,“训诂”指解释疏通古 代的语言。 • “训”“诂”二词连用,始于《诗诂训传》。无 论单举,还是连用,“训”、“诂”、“训诂” 都是“解释”之意,其解释的对象就是语言。
重”。为了对词义作出准确的解释,他博引六艺群 书 40 几种,引诸家说解 39 种。因此,许慎被公认为 古文派训诂大师。
训诂学1
例如:《假谲》“已觉多许里” P16
“觉”不是“觉得”,而是“相差、 相去”的意思。 (3)指导辞书编纂 例如:《孟子》“力役之征。” 力役:劳役 P18
第二章 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 一般性质的障碍P19 1.文字障碍 2.词义障碍 3.语法、修辞障碍
文字障碍 1.古今字p19 同一个字在古书中先后所用的不同形 体的字。先用者为古,后用者为今。 衰/帅、余/予、頫/俯、僊/仙 2.通假字
2.校勘
校勘:有广狭二义:狭义指对文字 的订正和考异,广义则包括对古书 的辨伪和辑佚。P89 狭义的校勘包括: 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消衍文、 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
第四章 训诂的方法 词义解释是训诂的基础和核心。其方 法主要有形训、声训、义训。P92 1.形训 (1)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即通过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 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 起来的。 形训的理论依据:汉字是表意文字。 p92
1.串讲大意
串讲大意: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 的大意进行解释。P75 2.分析句读 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 “句读”……即审明文章的思想内 容 P76 3.阐述语法
4.显示修辞 说明修辞手段。 5.申述章旨 对篇章主旨加以概括。 6.考证名物、典章制度 7.引证史实、故事
注音、校勘 1.注音P87 (大题)
16.今文,古文,故书 (汉代有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对立。) 17.之P138(在释词后增入“之”) 甲,乙之也。 18.乙p138 “乙”是校勘文字时的术语,不是 “甲乙”的“乙。”用“乙”字, 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置,一般格 式是“某某二字互乙”。
19.浑言、析言,散文、对文p139 浑言:笼统地说 析言:分析地说 散文:不相对地说 对文:相对地说 20.互言、互文、互辞p140 古代的文章中,常有前后参互见义, 互相补充的地方,叫做“互文”, 也称为“互言”或“互辞”。
训诂学自学指要
训诂学自学指要第一章概论1、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训诂是一门专门性的工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
2、训诂不等于训诂学。
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科学。
它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功用是:指导古文教学,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指导辞书编纂。
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重点)一、文字障碍古书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往往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引起的:其中由时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体的变异、音读的变化、词语的生灭和词义的演变。
由空间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方言差异、异体字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有: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避讳字。
由汉语本身的一些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有:字和词之间的矛盾、词形和词义之间的矛盾、句子形式和句义之间的矛盾。
1、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例如“昏”与“婚”(增加偏旁)、“说”与“悦”(改换偏旁)等。
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义,这就是通假字。
它与古今字不同。
古今字一般都有形体和意义上的联系,而通假字只有音上的联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
假借的类别包括:(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2)有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是指本有其字,临时代替。
现多称为“通假”。
二者的区别: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则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则比较松散,不固定。
3、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训诂学(第一章)
2。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
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 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三、训诂学的学科地位
传统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并立,统称 小学。训诂学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 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音韵、语 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
(3)姜氏为何讨厌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遂恶之。” (4)左券有用吗?为何说“稳操左券”? (5)“亭午”是何时?“黎明”天亮了没有?
六
训诂学与语言学关系
语服务的一门学科。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 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 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
殷孟伦注意到司马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的解释: “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非说鸿雁与黄鹄 也。”然后看到认为燕雀、鸿鹄是对文,结 构相同,“鸿鹄”既然是一鸟,偏正结构, “燕雀”也应是偏正结构,“燕”与“鸿” 相反为义,“鸿”是“大”的意思,则“燕” 是“小”的意思。“燕雀”,即小雀。他说: “故燕麦就是小麦。”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 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 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 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 (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 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 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 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 的。” 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 科的发展。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2010年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1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目录总论 (2)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第六章训诂要籍 (6)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总论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1、历史的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书的可能。
4、现实的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2.以已知释未知3.为“今世”服务(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训诂学主讲人:刘汉生一、训诂与训诂学(一)训诂:训诂最初单称为“诂”,或者称为“训”。
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唐代的孔颖达给训诂下的定义为:“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词海》给“训诂”所下的定义为: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说: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解释方言的叫“诂”。
综上所述,“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二)、训诂学: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2、通方俗之殊语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二、训诂的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2、解释文句3、分析篇章4、分析表达方式5、分析时空关系(分析古书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三、训诂学的范围:(一)传统训诂学的范围是以经书为中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汉代崇尚经学,并把《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训诂由此兴起。
?(二)传统训诂学的局限是只注重通经,而忽视了对方言俗语的研究。
四、训诂学的实践形式章炳麟认为:训诂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其中驸经指注疏,略例多附于注疏中;通论、序录大都可纳入通释语义一类。
(一)解释语义的专著解释语义的专著可分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广雅〉、〈释名〉;2、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二)音义兼注的专著可分两类:1、单注一书的音义;2、注释群书的音义。
如:〈经典释文〉?(三)形音义和解的专著可分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
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
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绪论一、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 训诂名称的由来“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对于训诂二字的理解,马瑞辰有《毛诗诂训传名义考》;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2. 训诂工作(1)注释工作。
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 训诂材料(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2)纂集类训诂专书。
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等。
(3)考证材料。
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
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亥余丛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二、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2. 训诂原理,指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汉语言文学00819训诂学备课讲稿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第二节什么是训诂学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第二章古代书面语言的一般障碍第一节文字障碍第二节词义障碍第三节语法、修辞障碍第三章训诂的内容第一节解释词义第二节解释文意第三节注音、校勘第四章训诂的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第一节训诂的体式第二节训诂的术语第六章训诂的源流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兴盛时期第三节变革时期第四节衰落时期第五节鼎盛时期第七章训诂的要籍第一节《毛传》和《郑笺》第二节《尔雅》第三节《方言》第四节《释名》第五节《说文解字》第八章旧训诂的弊病一、穿凿附会二、烦琐寡要三、望文生训四、随意破字五、增字强释六、不解语法第九章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一节训诂学与文字学第二节训诂学与音韵学第三节训诂学与语法学第四节训诂学与中医学第十章训诂的原则第一节注意词义的社会性第二节注意词义的时代性第三节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文解字》《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训诂的产生期√.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许慎梅膺祚√.段玉裁戴震✿《墨子间诂》属于传注章句义疏√.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十九篇二百零九篇二百一十六篇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许慎段玉裁√.刘熙黄侃二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P8)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P17)第三章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
(P54)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P57)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
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P58)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
(P58)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自考《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D
自考《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D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三(训诂学和语义学语义学(semantics),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於西方语言学家。
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名称,并於1897年出版了专著《语义学探索》。
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
对训诂学和语义学的关系,前辈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齐佩瑢说:“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义,研究语音与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
这样,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
”(《训诂学概论》1页)王力说:“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
但是在治学方法上,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新训诂学》,《王力文集》第十九卷) 陆宗达说:“在训诂学尚未从注释书中独立出来、小学附属於经学的时期,有关古汉语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的资料,都是零散地保留在注释书和工具书中的。
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可能脱离这些资料。
同时,只有把不同时期的语言加以综合比较,才能看出语言发展的历史。
所以,汉语史的研究也离不开这些资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训诂学绝不简单地等於语义学,它其实包括了古代汉语研究的各方面的内容。
”(《训诂简论》168页)殷孟伦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科学。
同时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应该注意的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於语义的范围。
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
..训诂学是隶属於汉语语言学的一门综合学科。
”(《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载《文史哲》1982年第3期;收入《子云乡人类稿》,齐鲁书社,1985年。
)我们认为,在由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组成的传统语言学的三个部门中,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科学,这是由训诂的核心工作——解释字词这一性质所决定的。
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
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一、概述《训诂学》是南京自考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进行准确解读和研究的能力。
本讲义将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串讲和概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 了解训诂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古代文献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 学会分析和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难点和问题;- 培养对古代文献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训诂学概述- 训诂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派流派;- 训诂学在古代学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古代文献的解读与研究方法- 古代文献的分类及其特点;- 古代文献的校勘方法和技巧;- 古代文献的注释与解释。
3. 古代文献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古代文献中的赋、颂、诗等文体分析;-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经典文献中的古汉语翻译与解读。
4. 训诂学在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训诂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训诂学对于古代文献数字化处理的重要性;- 训诂学与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将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研究效果。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评估;期末考试则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训诂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六、参考资料- 王力《训诂学》- 鲁迅《中国训诂学史》- 吴宓《古文辞章学》以上为《南京自考《训诂学》串讲讲义》的简要内容概述,请同学们在课程中认真学习并按要求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愿大家能在本课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取得优秀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翻译: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 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 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见古诗文网
/GuShiWen_641b7e493b.aspx)
• 5.编纂辞书,要受训诂的指导。
思考练习(自考真题)
• • • • • • • 一、单项选择 1.训诂的本义是( ) A.解释实词 B.解释虚词 C.解释词义 D.解释古语 2.训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 A.异域方言词语 B.历代文献语言 C.古语中的方言词语 D.一种语言的词汇
• 训诂作为一种专门的学术,就是训释古语。我 们应该理解这其中的“古今”的内涵。 • 陈澧《东塾读书记》: •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 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 • 注意: • 1.“翻译”不是训诂工作。 • 2.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包括解释方言 中的古语)。(解释非古语的方言不是训诂) • 《尔雅》所做的工作不全是训诂的工作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工作的一门学科。 •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P3: • 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 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资料的 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 、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 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 导训诂的实践。
• 白兆麟《简明训诂学》: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 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对象 的一门独立的科学┄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科 学中的应用科学。” • 赵振铎《训诂学史略· 前言》: • “训诂就是解释,训诂学是以训诂作为研究 对象的学科,它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 门。”
第一章 概论
•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 • 第二节 :什么是训诂学 • 第三节: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第一节 训诂的涵义
•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 要懂得什么是训诂学,先要懂得什么是训 诂。 • 训诂的基本含义: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 训诂是一种工作,是用现代易懂的语言解 释古代的未知难明的语言。而训诂学是研 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问。
• 1.训诂就是训诂学
四、简答题
• 1.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说:“地远则有翻 译,时远则有训诂”,如何理解陈氏此说 ? • 2.《诗· 大雅· 烝民》:“古训是式。”其“ 古训”与“训诂”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 (二)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 • 在古书阅读和整理中,更离不开训诂知识。 • 1.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可以帮 助我们择善而从或者另求正解。 • 例:P8《诗经· 曹风· 蜉蝣》“掘阅”
蜉蝣 译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的翅膀啊,像穿着的衣裳鲜明楚楚。 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心里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蜉蝣的翅膀啊,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 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心里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蜉蝣安闲娱乐啊,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 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心里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 《毛传》:“掘阅,容阅也。” 《郑笺》:“掘阅,掘地解阅。谓其始生时也。以解阅喻君臣 朝夕变易衣服也。” 《孔疏》:“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阅。定本云:‘掘地 解阅。谓开解而容阅。’义亦通也。” 按:“解阅”为“松懈安乐”之义,与“掘地”、“穿穴”之 义无关。
第二节 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 一、训诂学的任务 • 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 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 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 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 训诂学一方面要在前人已总结出的训诂理论 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其理 论化、系统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的方式, 进行具体的训诂实践。
• 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经济学家)在欢迎 词中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 是天气。” • 纪校长将典故用错了。 •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 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清陈奂:“流火,火下也,火向西而下,暑退 将寒之候也。”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 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 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 译文: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就该授寒衣。冬 天(11月)里,北风呼啦拉,(12月)腊月里, 寒气凛冽冽。
• 3.“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这个 观点的提出者是( ) • A.顾炎武 B.戴震 C.陈第 D.陈澧 4.“训”、“诂”分用是有区别的:“诂” 的意义偏重于 A.“理顺” B.“疏通” C.“疏导” D.释故言“
• 5.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的学者是( ) • A.黄侃 B.王力 C.章炳麟 D.陈澧 • 6.以下工作,可称为“训诂”的是 • A.以今语释今语 B.以今语释古语 • C.以汉语释外语 D.以方言释方言 • 7.《世说新语· 俭啬》:“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 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其“上直”应理解为( ) A.上等价值 B.上等品质 C.正直 D.值班
一、古今训诂学者对“训诂”的解释
• (一)“诂”、“训”二字分用有别 •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言部》: • “ 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 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 “ 诂,训故言也。”“训故言”即 “(用今语)解释古语”。
• 教材P1: •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也;训者, 谓有意义也。” •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周南· 关雎》:“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 貌以告人也。” • 清·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尝即《关雎 》一诗言之,如‘窈窕,悠闲也,淑、善、逑,匹 也’之类,训之体也;‘关关,和声也’之类,训 之体也;若‘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 ,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则传之体 也。” • 近人黄侃:“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 也,即引申之谓。”
• 8.《说文》:“训,说教也。”依《说文》 之释,“训”是 ( ) • A.动词 B.名词 C.形容词 D.代词 • 9.《世说新语· 贤媛》:“(范)逵既叹其 才华,又深愧其厚意。”其“愧”应理解 为( ) • A.惭愧 B.感谢 C.不安 D.感动
二、名词解释
• 1.训诂学
三、判断分析题
二、“训”、“诂”二字的合用
• “训”、“诂”二字并提合用时,二者词义相同 ,都是“解释”的意思。 • 古人也常常把“训”、“诂”二字合而释之,见 教材P2。 • 概括教材所列古代训诂学家的几种说法,不难看 出训诂的本义有两个是“解释古语”,或“古语 的解释”。 • 所谓“解释古语”,就是用今天已知易晓的语言 解释古代未知难明的语言。
• 总的来说,古代训诂学者对“诂”字的理解 有两种看法: • 一是名词,“古言”、“古义”的意思 • 二是动词,“解释故言”的意思。 • 对“训”的理解也有两种意义: • 一是名词,“训”是被解释的对象。 • 二是动词,“训”是“训释疏通”的意思。
• 前人观点小结: • “诂”、“训”二字分用有别,“诂”的 意义偏重于“释故言”,“训”的意义偏 重于“理顺”、“疏通”。 • 但从广义的角度看,或是从专门的术语来 看,“训诂”并没有细分的必要。“训” 和“诂”应看作是同义的。
• • • • •
与“训诂”异名同实的注解称谓有: “解诂”、“解故” “故”、“解”、“释” “说”、“微”、“章句” 上述注解名称,互有些微差异,但大体可 视为“训诂”之别称。
三、关于“诂训”的理解
• 陆宗达《训诂简论》: • “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就是‘训诂’。” • 按:“诂训”旧本多作“故训”,“故训”即“古 训”,是古昔的教言之意。 • 《诗经· 大雅· 烝民》:“古训是式。”毛传:“古 ,故。训,道。”郑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 • 可见,“故训”是偏正关系的复合词,意义与“训 诂”不同。
• 2.词典解释一个词,往往罗列诸多义项,训诂 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义项,否则会失误 。 • P11宋玉《风赋》例 • P12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料理” 一词的理解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二
•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 3.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 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 • 《文选》曹丕《与吴质书》: •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 • 以训诂知识申辩文义和比较同类同例,“ 诬”当解释为“抹杀”。 • P14《诗经· 小雅· 节南山》:“有实其猗” 。
• 4.在古籍整理中,训诂知识更为重要
• 《世说新语· 贤媛19》:
•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 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 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 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 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 ,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 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 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 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大获美誉。
自学பைடு நூலகம்试
训诂学讲义
参考书目
• 教材: • 宋子然:《训诂学》,电子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2年第四版。 • 参考书目: • 1. 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 版社,2013年。 • 2.王宁:《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第一章 概论
• • • • 本章考察内容: 1.什么是训诂? 2.什么是训诂学? 3.训诂学的任务和功用。
二、训诂学的功用
• • • • 训诂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指导古文教学 (二)指导古籍的阅读和整理 (三)指导辞书编纂
• (一)指导古文教学 • 古文教学,离不开训诂。利用训诂可以给古文“补 注”,也可对书中有误的注进行订讹纠谬。 • 教材P7: • 《察变》例,课本对《察变》的注违反了训诂学“ 词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唯一性的原则。 • 《涉江》例。课本注的问题有三: • (1)注解释词与译句脱节; • (2)“陆离”的释义犯了训诂学所谓的“增字强 释”的毛病(“长剑”当删); • (3)依训诂学“互见类比”的原理“陆离”应释 为“长貌”(长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