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题库
(完整版)心理学题库第三章思维
![(完整版)心理学题库第三章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bce4567bb8f67c1cfad6b8a7.png)
思维-题库一、名词解释1.思维、2、间接思维、3、概括性、4、想象、5、直接思维、6、灵感、7、定势、8、分析、9、综合、10、比较、11、抽象、12、创造想象、13、幻想、14、理想、15、创造思维、16、再造想象二、填空1.思维是()对客观现实()反映。
2.思维的心智操作主要包括(),(),()和()。
3.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4.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5.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思维可以把分为()和()。
6.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和()。
7.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
8.根据目的性划分,想象可以分为()和()。
9.根据想象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可以分为()和()。
10.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活动可分成(),(),()和()。
11.影响问题解决思维的心理因素(),(),(),(),(),()和()。
12.创造思维的基本阶段(),(),()和()。
1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和()。
14.语言是思维的(),没有脱离()的思维,也没有脱离()的语言。
15.梦是()想象。
16.思维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17.每一种概念都有其()和()。
()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属于这一概念的一切事物。
三、判断与改正1.思维的概括反映是指反映一切事物的各种属性。
()2.默不作声,低头沉思说明思维与语言没有直接联系。
()3.思维是对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因此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没有什么联系。
()4.知识经验都是有用的,故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形成起积极作用。
()5.思维从解决问题开始,因此越是困难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思维。
()6.定势对解决问题有消极作用。
()7.想象表象是超越现实表象,因此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幻想是空想,因而只有消极意义。
()四、判断题1.灵感是创造的源泉。
心理学试题库
![心理学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90af3f110029bd64793e2c35.png)
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1 、心理学2 、注意3 、思维4 、情绪情感5 、气质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B 社会实践C 遗传因素D 个性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
A 概括性 B间接性 C 深刻性 D 独立性3 、对刺激尽可能多地做出反应指的是发散思维的()。
A 流畅性B 变通性C 独特性4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A 气质B 性格C 能力5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B 饱和度C 明度6 、望梅止渴属于()。
A 条件反射B 无条件反射C 第一信号系统D 第二信号系统7 、成功解决一道难题后产生的自豪、愉快感属于()。
A 理智感B 美感C 道德感8 、司马光砸缸救人属于()。
A 激情B 心境C 应激D 理智感9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B 胆汁质 C黏液质 D 抑郁质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三、简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1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3 、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试举例说明。
四、论述1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0 分)。
2 、试述《心理学》对你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作用( 15 分)。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2科目:心理学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试卷类型: B一、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 分):1 、心理学2 、个性3 、记忆4 、情绪情感5 、性格二、选择(每题 2 分,共 20 分):1 、听到尖锐的声音会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A 后效B 适应 C联觉 D 对比2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B 饱和度 C明度3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状态。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4a59cc82be23482fb5da4c5c.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b126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30.png)
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P4)2.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P16)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P18)4.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的说出头脑内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进行分析。
(P12)(第二章)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P22)2.注意:注意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P24)3.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P37)4.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P37)5.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P29)6.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P28)(第三章)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P60)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P45)3.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P72)4.感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a1036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5.png)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2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24%)1、有意注意2、知觉3、创造想象4、思维5、道德感6、能力二、填空题(18%)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_____________的诞生。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https://img.taocdn.com/s3/m/c1806b84941ea76e58fa04f0.png)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3)一、名词解释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产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行为。
4.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5.认知: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
6. 感觉的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7.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8.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才能就是完成某种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结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0.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1.精细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2.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3.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14. 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填空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填空题](https://img.taocdn.com/s3/m/183b7f335022aaea988f0f7f.png)
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5.简述发散思维的特征答: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36.请说明三种直观形式各自的特点,并简单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三种直观形式分别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模象直观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学习的效果;言语直观能应用生动的形象的事例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
提高直观效果的方法如下: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即(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
4、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118aa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6.png)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概述本文档将对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简答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概念。
名词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研究、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2.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3.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惯等方面。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
简答题1. 什么是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特定的条件刺激后,产生与刺激相关的自发反应的一种研究过程。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2.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并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
该理论强调、冲突和个体内心的冲突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3.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多次将一个中与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呈现,从而使得该中逐渐产生与自然反应相似的反应。
这一研究过程表明,中通过与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可以获得类似的反应。
就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322c0f3336c1eb91b375d07.png)
心理学[ xīn lǐxué]基础释义•研究心理现象客观规律的学科。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任务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详细释义•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
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例句• 1. 对于心理学我是一窍不通,所以不敢对这篇文章妄下雌黄。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歪曲的知觉。
5、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6、观察力:指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的知觉能力,是人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绝对感受性: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量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
13、有意注意:有……,需要……。
14、有意后注意:有……,但不需要……。
15、注意的广度: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注意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少。
16、注意的稳定性:我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17、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18、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
19、元认知:人对于自己认知的认知。
2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1、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现象。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及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ac141e31126edb6f1a10d5.png)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1、秘教相信人死后可以得到快乐的永生。
当时秘教中阿尔阜斯秘教的影响最大。
P162、产婆术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
苏格拉底称自己这个方法为产婆术。
亚里士多德称此方法为‘归纳的论证’。
P283、伊迭耶柏拉图提出理念学说。
认为事物普遍性独立于个别事物之外,并先于事物存在。
这种事物的普遍性就叫做伊迭耶。
译为理念。
意为形式。
P294、人文主义运动14世纪未到17世纪是西方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在14世纪后半叶,产生了资本主义反宗教,反神论学的所谓人文主义运动。
即资产阶级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
是一次文化运动。
当时的文艺复兴不是为了回到古代去,而是为了借用古代受崇敬的文化名人和他的唯物主义科学思想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舆论准备,与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相对抗。
P495、常识学派休谟的不可知论主张有没有外物不可知,有没有灵魂与上帝不可知。
因此苏格兰大学的教授为维护宗教信条就出来反对他的学说,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苏格兰学派。
又因为他们自称是根据常识立论,又叫常识学派。
他们反对联想心理学。
强调心的主动性。
P1006、感官分工说博内提出。
就是主张不同的感官适应不同的物质刺激,而每一感官又有不同的分工。
又叫神经特殊纤维说。
P1137、振动说哈特利提出,神经不是空管而是实体组织,神经能传导是因为它能振动。
振动是上下波动。
通过垂直运动作出向前推进的纵波运动,这是脑的细微运动,传导是按神经表面水平传导。
P968、次起的自动化活动哈特利的三条次级联想律之一。
原来有意识的活动,由于多次重复,最后变成了无意识的活动,他称之为次起的自动化活动。
P979、实子论霍尔巴特崇奉的形而上学也叫实子论。
他认为世界是由实子构成的。
每个实子都是单一的、不可消灭的、不变的。
人体是实子的集团。
实子发生变化只是实子来去的运动。
实子相互干扰产生保存自己状态和地位的运动。
人的灵魂是单一的无空间无时间实子。
P14710、溶合与纠葛霍尔巴特认为,观念有两种结合的方式属同一感官的观念与观念的结合为溶合。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88e8599b7360b4c2f3f6404.png)
(1)头尾梯度: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
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这一紧张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
(2)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
(3)平衡: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4)消退:条件反射行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刺激出现,也就是说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低,最后会降低到条件反射不再发生的程度。
这一与条件反射形成相反的过程称为消退、(5)类化: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行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相类似的条件刺激之二,之三不经强化而引起条件反射。
这种对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被称为刺激类化。
(6)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7)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只是建立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符合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8)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已定论形成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融汇贯通的学习。
(9)心向: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只是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10)同化: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理解新知识。
(11)干扰: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提取线索就愈加困难,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所以因不能提取而导致遗忘。
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把遗忘归结于提取失败。
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2)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过程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13)组块:是在记忆过程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
(14)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ee6df85680203d8ce2f2408.png)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2.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6.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7.颅相说是由科学家提出的关于颅骨外形与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奇但不科学的观点。
8.定位说是有关脑功能研究影响深远但又不全面的学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
9.整体说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颅相说和定位说。
该学说承前启后,有科学实验依据;10.机能系统说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由动系力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系统和调节系统这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1.模块说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12.泛脑网络论认为人的大脑和髓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和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
13.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内在动力。
14.汪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15.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6.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17.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
《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心理学》试题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e9f6eda0116c175f0e4896.png)
《心理学》备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小题)。
1.心理学把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称为:()A.认知过程 B.能力 C.情感过程 D.心理特征2.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为:()A.投射 B.反射 C.映射 D.折射3.从众与服从相比:()A.二者都是自愿的 B.二者都不是自愿C.从众更出于自愿 D.服从更出于自愿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A.1859年 B.1869年 C.1879年 D.1889年5.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这一时期被称为:()A.关键期 B. 危机期 C. 好动期 D. 危险期6.看到水稻长得不错,断定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
这属于:() A.感知觉 B.记忆 C.想象 D.思维7.下列不属于心理学派别的是:()A.机能主义 B. 联想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8.当地震、火灾发生时,人会做出适应性的生理心理改变,这种情绪状态称为:()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挫折9.以语词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A. 经典条件反射B. 操作条件反射C. 第一信号系统D. 第二信号系统10.人在知觉过程中,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A. 理解性B. 选择性C.整体性D. 恒常性11.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A.习得 B.延迟 C.分化 D.消退12.成语“望梅止渴”描述的是何种条件反射:()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C.观察学习 D.认知学习13.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的编制者是:()A.卡特尔 B.比奈 C.推孟 D.韦克斯勒1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这种冲突情境属于:()A. 双趋冲突B. 双避冲突C. 趋避冲突D. 双重趋避冲突15.足球比赛时,若己方的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一哄而上作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A.去个性化现象 B.群体极化效应 C.社会促进作用 D.模仿作用16.心理学中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时间知觉 D.爬行知觉17.具有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等特征的人属于:()A. 胆汁质B. 多血质C. 粘液质D. 抑郁质18.某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2岁,其比率智商(IQ)为:()A.125 B.120 C.110 D.10019.下列何种事例不属于学习现象:()A.入乡随俗 B.熟能生巧 C.察言观色 D.喜极而泣20.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是个常数,这个定律叫:()A. 费希纳定律B. 韦伯定律C. 格拉斯曼定律D. 韦伯-费希纳定律21.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对被试进行面对面的提问,随时记录被试的回答和反应,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测验法C. 实验法D.访谈法22.林黛玉式的“见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绪状态属于:()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挫折23.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血型 B.体型 C.体液 D.社会生活条件24.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的影响作用称为:()A.功能固着 B.迁移 C.强化 D.模仿25.用猫打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巴甫洛夫B. 桑代克C.斯金纳D. 班杜拉26.学习汉语拼音后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影响,这属于学习中的什么现象?()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酝酿效应27.通过下列哪种过程,人们可以对各种感觉信息按事物的一定关系和联系,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映像?()A.记忆 B.感觉 C.知觉 D.学习28.用大猩猩解决问题的实验解释顿悟学习的心理学派是:() A.行为主义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认知学派 D. 格式塔心理学派29.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这一现象被称为:()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酝酿效应30.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幼儿识记两类图片,第一类图片上画着幼儿熟悉的物体图形,如:小旗、西瓜等;第二类则画着一些叫不出名称的不规则图形,结果是:()A.第一类图片的正确再现率高于第二类图片 B.不清楚C.第二类图片的正确再现率高于第一类图片 D.无法测量3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不包含下面的哪一项:()A.生理需要B.尊重的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 自我和谐的需要32.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晚上睡觉前记忆的效果好是因为少了:()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自然消退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3.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A. 性格B. 气质C. 需要D. 价值观34.当进行数学运算的时候,主要是用的脑的哪个部位:()A.左半脑B. 右半脑C.小脑D. 胼胝体35.学生能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种现象属于:()A. 注意范围B.注意稳定性C. 注意转移D. 注意分配36.当我们按顺序识记一系列历史年代时,发现首尾部位的数字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的数字不易记住。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128326e77232f60ddcca184.png)
名解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2、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3、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4、思维:人脑间接地概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5、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6、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气质: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8、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9、常模: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目前大多数标准化测验采用的标准分常模。
10、性心理障碍: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
11.病人角色:又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12.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13.应对:又称应付。
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
14.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15.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的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6.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的神经症。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717e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0.png)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人格心理学试题名词解释
![人格心理学试题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cb4001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12.png)
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养的根底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范型:是指肯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别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搜集分析资料,以便对人格进行全面确定和精确地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刻地研究人格的方法。
1.相关研究〔高尔顿创〕:是指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查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1.实验研究:是指严格操作条件,系统地操作某个或多个变量,以其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结论的方法。
1.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开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生的本能:它包含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制造的力量。
2.死的本能使有机体返回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它是一种破坏力。
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者受虐狂等的行为;当它指向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
2.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根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2.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开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2.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开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存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2. 压抑:自我预防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2. 否认:否认使人逃离现实,是消极的对待问题。
难以信任亲人的逝世2.投射:不成认自己身上有某种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而把这些投射给别人。
3.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完整版)心理学考试题库
![(完整版)心理学考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0c1d43a0b4daa58da0114ac8.png)
心理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它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2、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简称为“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4、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5、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6、观察法:通过对人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而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7、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8、心理测验法:是指: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心理量表测量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
9、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1、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而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5、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对信息进行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输出的过程。
16、再现:又称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但能把它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过程。
17、再认:当过去识记过的事物重现时感到熟悉,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称为再现。
1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9、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20、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形象思维形式,通过想象把概念和形象、具体和抽象、现在和未来、科学和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2ab83a9b581b6bd97f19eae0.png)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3、教学监控能力4、学习动机5、学习迁移6、心智技能7、创造性8、自我意识9、品德10、心理卫生二、简答题1.简述个体心理系统。
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3.简述心理特征。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7.简述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8.教学反思的过程有哪些。
9.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
10.大学生学习有何特点11.简述学习动机的类型。
12.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13.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14.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15.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6.大学生思维有何特点17.简述教材直观。
18.大学生记忆品质有何特点19.遗忘有何规律;如何增强记忆20.简述知识的结构。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22.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24.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5.品德的结构有哪些26.简述非正式群体。
27.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2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9.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30.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三、辨析题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2、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
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4、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利外。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6、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
毕生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毕生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b9341c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b.png)
毕生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题汇总1、null下列有违心理治疗一般原则的是()[单选题] *A.良好医患关系原则B.教育启发与发展的原则2、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单选题] *A睡房较暗B定时运动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D临睡前运动(正确答案)3、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
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晓磊的学习动机属于()[单选题]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正确答案)D生理性内驱力4、引起青春期行为的原因()[单选题] *A家庭的因素(正确答案)B心理因素C生理因素D社会因素5、青春期的主要特点是()[单选题] *A身体发育迅速B心理成长迅速C 身心发展不平衡(正确答案)D进入第二加速器期6、null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一般提供哪些服务?()*A、个体咨询(正确答案)B、团体咨询(正确答案)7、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是()。
[单选题] *完形主义疗法的核心行为主义的观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推断(正确答案)认知理论的核心8、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论民族、国家、地区,儿童获得语言过程的顺序具有一致性。
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什么特点?()[单选题] *普遍性(正确答案)阶段性渐进性适合性9、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这种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被称为()。
[单选题] *心理活动强度(正确答案)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10、在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非言语行为所传递出的信息大致占到()[单选题] *0.55(正确答案)0.750.450.2511、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
[单选题] *感知综合障碍感觉障碍躯体障碍(正确答案)知觉障碍12、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单选题] *A 情绪B 情感(正确答案)C 态度D 需要1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单选题] *A)达尔文(B)高尔顿(C华生((正确答案)D)施太伦14、“先入为主”是一种()的人际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上一页 [1] [2]
作者:佚名 试题来源:不详 点击数:41874 更新时间:2006-7-6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