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按首字母排序)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以及其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并致力于了解这些过程的起源、发展和个体差异。
2. 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知觉和感知的主观体验。
它包括对自身思维、感觉、情绪、记忆和意图等方面的有意识的认知。
3. 潜意识(Subconscious):潜意识是一种个体不容易察觉到的心理过程。
它存储了个体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经验和信念,对行为和决策起着潜在的影响。
4. 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知觉、思维、记忆、学习、理解、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5. 情绪(Emotion):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的主观情感体验,如愉快、不愉快、恐惧、愤怒和悲伤等。
情绪通常伴随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
6. 学习(Learning):学习是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教育、训练和经验等方式进行。
7. 记忆(Memory):记忆是个体获取、保存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8.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思想、信念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或信念。
9. 焦虑(Anxiety):焦虑是一种内心的不安和担忧感,常常伴随着紧张、恐惧和身体反应。
焦虑可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障碍的症状。
10. 非常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非常规意识状态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体验过程中与日常的清醒意识状态不同的状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响过程。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包括:一、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感情。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自我同一性: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一过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三)
默许心向反应: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2.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认识过程就是人脑接受储存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3.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4.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6.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它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7.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也是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基础),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最高层次)。
8.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核心)。
9.感觉是个体借助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10.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其刺激来自于机体外部,其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位置,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11.内部感觉是指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阀限:感受性的衡量指标。
14.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5.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6.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7.差别感觉阀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18.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现象。
1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的单位,他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3自上而下加工:个体在自觉一个客体是,如果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自觉到它的整体或一般属性,然后知觉到它的细节特征,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个体在知觉一个客体时,如果是先知觉到它的个别特征,然后才知觉到它的整体,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林赛和诺曼)4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们在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5组块和组块化:组块是记忆单位,组块化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6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初看起来,脑的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左:语言功能(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7意识:意识的概念很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理解: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9(7和8的关系)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另一方面,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10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11前提气氛效应:指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的结论;一个肯定和一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结论;(2)在全称前提(所有A是B)和特称前提(一些A是B)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一个特称前提和一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理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学一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一一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一一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一一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一一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一一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一一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一一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一一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一一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一一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一一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一一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一一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一一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一一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一一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一一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 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感情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包括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形成及变化的一般原理。
是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测验法:指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者情景中的反应差异。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语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去极化: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钠离子比钾离子和氯离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于是钠离子内流,使膜内电位上升,并高过膜外电位,出现了去极化状态。
(解除了细胞膜静息时的极化状态电位差:由于细胞膜对不同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较大,对钠离子通透性较小,结果造成钾离子外流,钠离子被挡在细胞膜外,从而形成膜内外的电位差。
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强度则不反应,它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神经网络: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脊髓位于椎管中,脑位于颅腔中。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在本文中,将解释一些普通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如何调整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过程。
这种调节可以通过认知或行为方式进行,以提高个体的情绪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总结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特质、能力、身份和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3.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学习理论是指解释和描述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种观点,试图解释学习的原因、方式和结果。
4. 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是指个体对信息、经验和现象的深入把握和认知。
它涉及到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解释,并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新认识。
5.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意图、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理解,以及对社会情境的解读。
6. 非意识(Unconscious):非意识是指个体的活动和心理过程在意识之外进行的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信息处理、动机驱动和决策等过程。
7.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并经过感觉加工和整合,形成对外界物体、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8. 自卑感(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价值和地位感到不足和贬低的情绪和信念。
自卑感可以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9.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和集中心理资源在某个目标或刺激上的过程。
它在思维、感知和行为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
10.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3
名词解释一、生活中的心理学行为(behavior):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可观察行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行为数据(behavioral data):关于机体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条件的观察报告行为神经科学:神经科学研究大脑机能,而行为神经科学则试图考察行为背后的脑机制,比如感觉、学习、情绪。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考察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强调严格的实验和仔细定义的变量。
(约翰∙华生&B.F.斯金纳)。
他们把行为反应——研究的主要对象——视为想要理解、预测、控制的对象。
生物学观点(biological perspective):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行为取决于生理结构和遗传过程,经验可以通过改变基础的生物结构和过程来改变行为。
体验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神经细胞内部和之间发生的化学和电活动的结果。
认知神经科学: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关注高级认知功能的脑机制,比如记忆、语言认知的观点(cognitive perspective):关注人的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考、记忆和理解,一些最重要的行为是从全新的思维方式中产生的进化论观点(evolutionary perspective):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一样,经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以达成特定的适应性目标。
......把极为漫长的进化过程作为主要解释原则。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极为重视那些使机体适应环境和有效运作的习得的习惯。
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观点(humanistic perspective):人是具有能动性的生物,本性善良而且具有选择能力,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内省法:由个体系统地检查自己有关的特定感官经验的思维和感受。
心理动力学观点(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行为时由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人的行为是从先天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而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3.依恋:是指将个体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感情关系。
(备注:一般被定义为幼儿与父母或其他照看者之间的情感纽带)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脑对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映。
6.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它是用感觉阀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7.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光波的纯度。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意识:通常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认识的,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
(备注: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或者说,注意就是留意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
1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的化过程。
1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基础上形成的。
13.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醒悟,这个过程不是条件反射,不是联结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志层面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出现。
14.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5.存储:就是将经过编码加工的信息保持在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
16.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7.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8.想象:世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9.概念: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心理表征。
20.语言:是在交流和思维中使用的、高度结构化的符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根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根底, 五局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 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根本形式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响受到抑制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增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增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增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异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异感觉阈限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水平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25.差异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异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异感觉阈限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局部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根底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31.知觉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32.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3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34.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根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3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稳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根本环节36.回忆:回忆又称为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37.再认: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根本环节之一,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38.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39.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40.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41.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42.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43.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存放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44.短时记忆:是指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45.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46.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呈现出关于该事物的形象4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8.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言语表达、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49.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50.梦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5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高级认知过程.52.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53.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54.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55.变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56.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57.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58.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奇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5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60.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拟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6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62.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响.63.道德感: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64.理智感:是人对熟悉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65.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基于美的需要,根据个人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66.意志: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67.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68.性格:是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69.水平:水平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概念非常关键。
本文将对一些普通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重要概念。
1.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外部刺激时,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认知资源的能力。
注意力分为内向注意力(指个体对自身的内部想法、感觉或经验的关注)和外向注意力(指个体对外界的刺激进行观察和关注)。
2. 记忆(Memory)记忆是指个体获取、储存和回忆信息的过程和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暂时储存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则是较为持久的储存和保留信息的能力。
3. 学习(Learning)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获取新知识、经验或技能,增加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能力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阅读、观察、实践和反馈来实现。
4. 情绪(Emotion)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事件或想法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体验,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
5.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官系统处理和解释外界刺激的过程。
人们的知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觉、经验、社会环境等。
6. 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包括多个方面,如情绪稳定性、外向性、责任感等。
7. 异常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异常心理学是指研究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心理上的异常表现,旨在理解和治疗心理问题。
8.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
9.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或不一致的认知时所体验到的心理不适。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注意的含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
4 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不5记忆: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6 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7 表象: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8 思维: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不10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不11性格: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12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13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4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15情感16意志: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7 能力: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8智力19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不20技能:学习者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理的动作系统。
21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2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3道德认识: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4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按首字母排序)
A艾森克理论四个类型划分:艾森克提出人格结构的四层理论,模型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上一层习惯反应水平,再上一层特质水平,最上层类型水平。
B棒体细胞:细长,呈棒状,在16·~20·处最多,是夜视器官,她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2,人本身的状态,3,期待,需要。
部分报告法:斯伯林证明感觉记忆的存在用部分报告法,感觉记忆中保持的信息可能比报告的多些所以采用。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相似性,又有不同,本能理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原动力。
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
C持续性注意的研究方法: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持续性注意常用的方法为警戒法。
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层次网络模型:由柯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
各类概念组织在一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概念网络,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水平越高。
冲动:特点反应快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文图。
沉思: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在做反映,看重问题质量而不是速度尝试错误学习:桑代克设计了迷笼实验,提出尝试错误学习,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尝试这就是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艾森克理论四个类型划分:艾森克提出人格结构的四层理论,模型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上一层习惯反应水平,再上一层特质水平,最上层类型水平。
B棒体细胞:细长,呈棒状,在16·~20·处最多,是夜视器官,她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2,人本身的状态,3,期待,需要。
部分报告法:斯伯林证明感觉记忆的存在用部分报告法,感觉记忆中保持的信息可能比报告的多些所以采用。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相似性,又有不同,本能理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原动力。
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
C持续性注意的研究方法: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持续性注意常用的方法为警戒法。
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层次网络模型:由柯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
各类概念组织在一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概念网络,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水平越高。
冲动:特点反应快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文图。
沉思: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在做反映,看重问题质量而不是速度尝试错误学习:桑代克设计了迷笼实验,提出尝试错误学习,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尝试这就是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设计斯金纳箱,研究表明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另一是操作性条件作用,不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而是有机体自发行为。
D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人提出了多阶段选择理论,两个主要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1同一种行为有不同动机,不同动机通过同一行为表现出来,产生不同行为,2.同一个人身上行为动机也是多种,3,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大脑皮层的单侧化和情绪的关系:戴维森和福克斯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电位活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E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是人的基本心里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F费希纳定律:物理学家费希纳承认最小可觉察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察来决定,p=KlgI,i刺激量,p感觉量。
G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们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感觉编码:编码是将一种能量或者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符号,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
感觉阈限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感觉阈限,觉察这种微弱刺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成反比。
过滤器模型:罗德本特提出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通过机制进一步加工。
J脊髓的功能: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各种刺激,只有经过几岁才能传导到脑,受到脑的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2,几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可以受脑的支配的。
记忆SPI理论:试图把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假定1,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2,存储是并行的,3,提取是独立的。
L离差智商:对个体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变量,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容易造成对智利的绝对水平的误解。
M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模仿能力: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N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1,加工深度,外显,2.保持时间,内隐,3,记忆负荷量,外显,4,呈现方式,内隐,5,干扰因素,外显。
能力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1,产前环境,2,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影响,能力发展和忍得主观能动性。
P潘费尔的研究:医治癫痫病人发现记忆和大脑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颞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驱力理论: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恢复平衡状态。
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R人本主义: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
S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分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他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的。
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叫神经体液调节。
由于内分泌腺中脑垂体的特殊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性的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支配的,另一种是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再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活动。
衰减模型:特瑞斯曼提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生理性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推动人们去活动,从而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
沙赫特理论:两因素情绪理论。
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T听觉编码:康拉德发现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很少发生混淆,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W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编制了若干套智力量表成人,儿童,学前儿童智力量表,测量了范围较广泛的能力。
五因素模型:塔佩斯运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特质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五个稳定的因素: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位置学习:麦克法兰报告了白鼠位置学习,托尔曼用认知地图来描述动物在迷津实验中学到的东西,关于迷津的位置信息。
X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行为主义研究应用领域:行为主义强调,人是在和环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式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1.程序学习,斯金纳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正规的学习情境,提出了基于自我学习和程序学习系统。
2,行为治疗,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人们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这就是行为治疗或行为改善。
3,生物反馈: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这种训练通常借助于生物反馈以来进行。
心里结构: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就是心理结构。
想象的综合过程: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杏仁核作用: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纳格利尔里和戴斯的智力PASS理论。
形容词列表法: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表,让被试从表中列举形容词中选出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最后由主试分析判别被试对自己评价情况。
Y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特殊地点事件无关,表现在单词符号公示这些形式中。
原型理论:茹什等人,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概念都有原型,所以关于概念结构的观点只用于部分概念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Z椎体细胞:短粗,呈锥形,在网膜中央窝,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利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注意的初级生理机制:包括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协调活动。
朝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最初级的生理机制,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维持一般性的兴奋和觉醒水平,大脑皮层调节控制皮下组织并主动的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字符旋转实验: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像进行操作,库泊等人研究表明,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了心里操作,说明人嘛在完成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