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以及其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并致力于了解这些过程的起源、发展和个体差异。
2. 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知觉和感知的主观体验。
它包括对自身思维、感觉、情绪、记忆和意图等方面的有意识的认知。
3. 潜意识(Subconscious):潜意识是一种个体不容易察觉到的心理过程。
它存储了个体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经验和信念,对行为和决策起着潜在的影响。
4. 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知觉、思维、记忆、学习、理解、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5. 情绪(Emotion):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的主观情感体验,如愉快、不愉快、恐惧、愤怒和悲伤等。
情绪通常伴随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
6. 学习(Learning):学习是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教育、训练和经验等方式进行。
7. 记忆(Memory):记忆是个体获取、保存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8.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思想、信念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或信念。
9. 焦虑(Anxiety):焦虑是一种内心的不安和担忧感,常常伴随着紧张、恐惧和身体反应。
焦虑可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障碍的症状。
10. 非常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非常规意识状态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体验过程中与日常的清醒意识状态不同的状态。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彭聃龄
心理学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愈陷的大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呈反比例: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由于若干个外侧膝状体细胞共同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上,因而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个更大的区域。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做特征觉察器。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
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
以后,椎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响过程。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包括:一、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感情。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自我同一性: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一过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三)
默许心向反应: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300题1.心理学: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的科学2.认知: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3.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4.记忆: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5.思维:人运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6.语言活动:人利用语言把自己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7.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9.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10.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11.刺激: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12.人的意识:有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13.自我意识: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14.无意识现象: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5.社会心理: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16.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17.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18.效度:一个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19.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20.自变量或独立变量:在心理学实验中,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客观条件21.因变量或依从变量:由自变量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第一章第四节:22.精神分析: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3.心理免疫学: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2.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认识过程就是人脑接受储存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3.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4.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6.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它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7.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也是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基础),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最高层次)。
8.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核心)。
9.感觉是个体借助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10.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其刺激来自于机体外部,其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位置,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11.内部感觉是指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阀限:感受性的衡量指标。
14.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5.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6.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7.差别感觉阀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18.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现象。
1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的单位,他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3自上而下加工:个体在自觉一个客体是,如果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自觉到它的整体或一般属性,然后知觉到它的细节特征,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个体在知觉一个客体时,如果是先知觉到它的个别特征,然后才知觉到它的整体,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林赛和诺曼)4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们在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5组块和组块化:组块是记忆单位,组块化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6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初看起来,脑的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左:语言功能(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7意识:意识的概念很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理解: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9(7和8的关系)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另一方面,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10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11前提气氛效应:指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的结论;一个肯定和一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结论;(2)在全称前提(所有A是B)和特称前提(一些A是B)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一个特称前提和一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理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结果的性质,学习的分类、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的各种学说。
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认知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强化: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
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
知识: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并列结合学习: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
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学习者将原有的概念和规则加以综合,在新情境中应用并得到新的认知成果的过程。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通常由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认知操作三种成分构成。
功能固着:指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思考僵化现象。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打算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实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打算地严厉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发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在本文中,将解释一些普通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如何调整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过程。
这种调节可以通过认知或行为方式进行,以提高个体的情绪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总结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特质、能力、身份和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3.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学习理论是指解释和描述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种观点,试图解释学习的原因、方式和结果。
4. 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是指个体对信息、经验和现象的深入把握和认知。
它涉及到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解释,并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新认识。
5.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意图、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理解,以及对社会情境的解读。
6. 非意识(Unconscious):非意识是指个体的活动和心理过程在意识之外进行的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信息处理、动机驱动和决策等过程。
7.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并经过感觉加工和整合,形成对外界物体、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8. 自卑感(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价值和地位感到不足和贬低的情绪和信念。
自卑感可以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9.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和集中心理资源在某个目标或刺激上的过程。
它在思维、感知和行为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
10.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3.依恋:是指将个体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感情关系。
(备注:一般被定义为幼儿与父母或其他照看者之间的情感纽带)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脑对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映。
6.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它是用感觉阀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7.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光波的纯度。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意识:通常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认识的,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
(备注: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或者说,注意就是留意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
1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的化过程。
1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基础上形成的。
13.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醒悟,这个过程不是条件反射,不是联结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志层面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出现。
14.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5.存储:就是将经过编码加工的信息保持在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
16.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7.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8.想象:世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9.概念: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心理表征。
20.语言:是在交流和思维中使用的、高度结构化的符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根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根底, 五局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 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根本形式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响受到抑制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增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增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增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异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异感觉阈限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水平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25.差异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异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异感觉阈限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局部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根底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31.知觉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32.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3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34.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根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3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稳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根本环节36.回忆:回忆又称为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37.再认: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根本环节之一,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38.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39.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40.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41.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42.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43.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存放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44.短时记忆:是指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45.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46.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呈现出关于该事物的形象4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8.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言语表达、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49.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50.梦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5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高级认知过程.52.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53.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54.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55.变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56.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57.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58.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奇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5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60.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拟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6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62.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响.63.道德感: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64.理智感:是人对熟悉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65.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基于美的需要,根据个人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66.意志: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67.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68.性格:是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69.水平:水平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
附录:名词解释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 【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附录:名词解释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 【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附录名词解释1.【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注意的含义——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
4 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不5记忆: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6 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7 表象: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8 思维: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不10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不11性格: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12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13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4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15情感16意志: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7 能力: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8智力19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不20技能:学习者通过练习而习得的合理的动作系统。
21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2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和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3道德认识: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4道德情感;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
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
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5.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明确识记的任务对识记的效果起关键作用)26.意义识记: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27.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28.倒摄抑制:后续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29.表象: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30.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31.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32.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33.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性和本质特性的反映。
34.变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
(变式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变化非本质属性;另一种是变化本质特征,而某些非本质特征保持不变。
)35.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6.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37.言语: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38.语言: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39.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外部言语不同,它是一种不出声的默语。
(隐蔽性、简略性)40.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41.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42.意志行为:由意志支配各种行为。
43.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44.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45.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46.兴趣: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47.气质: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48.性格: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49.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50.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51.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二、简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行为;心理活动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3.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机体处于觉醒状态;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4.条件反射抑制的类型无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5.高级神经活动的主要规律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6.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异: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是明确的、是被动的,强化只与刺激有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是不明确的、是主动的,强化与反应有关同:都是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N联系的过程7.两类信号类型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8.反映的基本形式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反映形式;心理的反映形式9.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10.*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劳动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劳动、语言]11.人类意识的功能意识的觉知功能;意识的能动性功能(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的前进性);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能1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既非独立的心理过程,也不能脱离心理过程而存在。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注意的生理机制定向反射与刺激(注意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与注意(注意是大脑皮层整合的结果)14. 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毫无联系,同时进行则困难。
1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
16. 韦伯定律的含义在一定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
17. 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嗅觉;味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18. 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19.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0. 知觉的特性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21. 深度知觉的线索单眼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阴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结构极差、相对大小、相对位置);生理线索(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22. 运动知觉的几种形式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23. 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2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所揭示的遗忘规律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达某一时间点后几乎不再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
规律:先快后慢,渐趋平稳。
25. 记忆子系统各自的特点感觉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直接编码(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②图像记忆保持1秒左右,声像记忆不超过4秒(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
)③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短时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听觉编码②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不超过一分钟.③短时记忆的容量(记忆广度)有限,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语义编码②保持一分钟以上,时间长久③容量无限26. 表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7. 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想象材料来自客观现实、想象的原因来自客观现实。
28. 想象的种类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随意想象(有意想象)29.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30.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①学生过去的经验②学生的认知能力③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④变式⑤下定义⑥概念体系31. 发散思维及其特征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特征: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
32. 言语的功能①交际功能②思维功能③调节功能④创造功能33. 言语的种类及其特点种类:①对话言语②独白言语③书面言语④对话言语特点:①目的性②开放性③规则性④离散性⑤社会性和个体性34. 言语的中枢机制①布洛卡区②威尔尼克区③角回④言语信息处理的神经模型⑤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与言语活动35.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36.情绪情感的分类①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②与接近实物有关的情绪情感:惊奇和兴趣、厌恶③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害羞、骄傲与自罪④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爱、恨37.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应激38.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①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9.动机冲突的形式①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②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③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冲突)④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趋—避冲突)40.试述个性的基本特性①个性的整体性②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③个性的独特性④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41.马斯洛需要层次性: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