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张曼菱站在高处看远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色张曼菱站在高处看远方
她曾经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做过知青,在昆明 医学院做过工人,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在天津作 协进行文学创作,在海南创办文化企业, 当时收视热潮的电视连续剧《天涯丽人》
她是独立制片人、导演、职业作家。 十年代,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交流, 之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女性。
“狂妄”的代名词
1948年,张曼菱生于云南昆明,父亲是书艺双绝 的民间布衣,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在父 母的熏陶下,她自幼便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但这位 文学少女并不文静, 她不仅 f 生格火爆,还是敢于“第 一个吃螃蟹的人”。
1969年,张曼菱到云南德宏当知青, 7 年后,跑 回昆明组织纪念周总理活动, 结果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1977年,她走进考场,并取得优异成绩。遗憾的是, 在政审环节,张曼菱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 1978 年, 她重新走进考场,拿到了全省第一个高考文科状元。
然而,反革命帽子如影随形,几乎所有的学校对
制作出引起 上个世纪八 是改革开放
她避而远之。就在张曼菱心灰意冷时,两位来自北大的招
生老师,走进她家,毅然录取了她。
进了北大,她是出了名的才女:曾在著名刊物《当代》上,发表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之后这部小说被拍成电影《青春祭》,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她更是校园里最醒目的“狂妄”者:各种标签贴到她的身上,“跳楼”、“寸头”、“小皮帽”、
“唱歌”……每个举动都轰轰烈烈。
1980年,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北大有3 个教工名额,2 个学生名额,张曼菱主动报名参加了竞选,成为第一个“女竞选者”。她大讲人性解放、女性解放和女性自我意识。结果她在竞选中的言论行径,被人列为反面证据写进大字报。
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党中央。就在上面要处理她时,北大老师们想方设法去保护她,大师季羡林更是担心她,让秘书每天“尾随”她,直到她被通知到人民大会堂领庄重文学奖,季羡林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可以无碍了。”因此张曼菱也和季羡林成了忘年交。
后来她才知道,在当时的北大,被老师保护过的不止她一
个学校难免犯
生。那时的北大老师们认为,学生在学
错,而老师要
帮助他们成长、承担。这样学生们到社会上才不会再犯错。
毕业时,张曼菱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将自己的小说作为毕业论文。没想到老师竟同意了,还给了她论文第一名的成绩。
1982年,张曼菱顺利从北大毕业,进入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1986 年,她以学者身份到好莱坞访问,竟然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张曼菱转战影视业,所拍电视剧《天涯丽人》热播全国。就在事业发展得一帆风顺之时,她却突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云南。因为,那里曾有过一所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联大,她想做一些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情。
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西南联大在战火中成立,却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不到十年时间,培养出了8 位两弹一星元勋、172 位中国科学院、主。张曼菱的父母深受西南联大的影
响,而她又受父母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2 位诺贝尔奖得
考上北大,北大又是西
南联大的嫡校,所以“国立西南联大”的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她当仁不让,这是她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从1998 年开始,张曼菱四处寻访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抢救关于联大的资料和历史。最终用长达10 多年
的时间,跨越海峡两岸及大洋彼岸,采访了西南联大 校友近 120 位,终于将这段尘封几十年的历史,彻底 挖掘了出来。在她看来,西南联大就是一部学校史、 教育史、 人文史,它必须浮出水面, 进入大众的视野, 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 粮。
2013年,张曼菱编著的《西南联大行思录》 出版。 2014 年,张曼菱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 示
录》,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高度评价与认可,并 荣获中宣部“五个一” 国民族
文化史上重 作出了
重大贡献。
张曼菱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 南联大精神”一一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 1 O
不做?0趣的事
2007 年,她去看望季羡林,季羡林鼓励她写一本
《北大回忆》,他说:“应该写,值得回忆。这段岁月 对于北大和整个社会都重要。 ”但她没有轻易承诺, 翌
程奖。此片昭示与抢救了中 要篇章,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 兴亡, 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 自由精神” 的人文精神。 在她创作的书籍和导演的专题片内,可以看到西南联 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 当
M/
年夏日,她又收到来自季老的邮件。 启开是一页宣纸, 墨迹、印章赫然,“北大回忆”四字,连写两遍:这是 季老为她还没起笔的《北大回忆》题词呢。
她被深深地打动,决定用笔,为国人再现上世纪
80 年代, 月,她撰写
的《北大回
忆》 一个民族最需要的是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人。 而她愿意用毕生精力,做一个传播文化的人。时至今 日,张曼菱不顾年迈,仍四处奔波,向中国学子传递 当年联大、北大的精神,她将启发下一代作为自己的 使命,而对现行的教育观念,她有诸多批判 ............................................
她的侄孙女小米在学前班里, 别的同学听话端坐, 只有她左顾右盼,老师就威胁,不坐好不给小红花。 张曼菱知道后不禁叹了一口气: “真正的教育精神就 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尊严高于一切,连两 岁半的孩子都懂,可大人却不懂。
2014 年,张曼菱回到母校北大作演讲,一开始, 她想讲的是西南联大,可看着底下学生迷茫的眼神, 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她说:“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 因 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我说的远, 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上的 远……”
2014年1 中国大学校园丰富的精神生活
书由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