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内容: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⑦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⑧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

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B.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然后取而用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D.犹疑其客曾巩所为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复对制策,入三等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4分)

(2)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3分)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3)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试题答案:

8.B(A 因为,介词来,连词,表目的;B两个都是“才”的意思,副词;C 承接连词修饰连词;D 他的,代词表诘问,同“岂”,副词。)

9.A(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表现的是苏轼同情衙吏,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文中没有表明苏轼是因为才学优异而任此职务的)

10.D(A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B欧阳修特录他中乙科错;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错,除是任命官职。)

11.(1)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入翰林。(2分,给分点是“自”“故事”)

(2)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3分,给分点是“见”“是”“得”)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埃土,在地下喝到黄泉,(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3分,给分点是“上(下)”“用”和“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后置用法)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等到他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五年后,调任福昌县主簿。欧阳修因为他才能学识优异,推荐他到秘阁任职。修订六论,先前写作的人不打草稿,因此文字多不工稳。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又对制策,列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罢了。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以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徭役繁重,岐下每年向朝廷输送南山木筏,自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险要的砥柱,衙吏(因遇险而)相继破产。苏轼寻访其害处,替他们修订衙规,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