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内蒙古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但受体制、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内蒙古文化产业存在规模小、占比低,产业化程度差以及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以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为切入点,对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对隐含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对策研究杨文兰 内蒙古文化资源丰富,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但受体制、资金及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等方面的制约,使内蒙古文化产业规模小、在GDP 中占比低。
到十一五时期末,我区文化经济总量才达到150亿元,占GDP 的比重仅为1.31%,距离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还很远。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三大渊源之一,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旅游观光,也成为影视、文学创作的不竭的资源,《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上草原》等系列影片的拍摄与放映,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草原风,其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获得了费城国际电影节金奖,使内蒙古电影登上了国际领奖的舞台。
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度挖掘的价值,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另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及河套文化也都以鲜明的地区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各地区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打造文化名城、形成特色文化城市的基础。
(二)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艺术文化源于历史、艺术来源于生活。
蒙古族这个骑在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族音乐、舞蹈。
蒙古族能歌善舞,音乐和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音乐中如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潮尔道、古如歌、爬山调及四胡音乐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
舞蹈中如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盘子舞等享誉国内外。
剪纸艺术。
具有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双重特点的和林格尔县的剪纸艺术,早已走出了区门和国门,并在国内外剪纸作品大赛中频频获奖,和林格尔县也在2006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艺术节上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
关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税收对策的调查研究
1 . 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投资主体 ,
3 . 文化产业融 资困难问题制 约着
2 2 内蒙 吉统计・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T A T I S T I C S
译制 、 民族歌舞演 出等产业 , 是少数 民 族地 区文化传 播支柱产业 ,纯属公益 性事业活动。现在这类企业改制后分
较 为 普 遍 。 文 化 企 业 生 产 规 模 化 程 度
自然金融机构对此项信贷业务避之不
及。 ( 二) 现 行 文化 产 业发 展 中税 收 政
策 方 面 存 在 问题
、
内蒙 古 文 化产 业发 展 的现 状
内蒙古是一个 以蒙古族为 主体 的 多民族集 聚区, 地 域面积辽阔 、 历史 文 化厚重 、草原文明丰富 、民俗特色浓
本 的大部却能抵扣 ,而我 国尚无这样 的优惠政策 , 形成 实际税负偏重 。
发展地区间不均衡 ,经济发展较快的
呼包鄂 , 思想观念解放 , 文化产业较为
发达 , 反之亦然 。
( 一) 现行 部 分 产 业政 策 逐 渐 不 适
应 文 化 产 业 的发 展 要 求
3 . 民族 文化基础产业 急需 税收 优 惠政策的支持 。少数 民族地 区的民族
1 . 税 收 优 惠 政 策 涉 及 面 小 持 续 时
间短 。现行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涉 及 面小 ,只有我 国文化事业单位改制 单 位和党报 和党刊享受到 了 ,但并 未 惠及其它同类产业 ,不利 于文化产 业 公平竞争和鼓励社会 资本投 资文化产 业 。同时这些政策设计时间较短, 一般 只有三到五年 ,不利 于文化企业的 中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览馆 为代 表的一批规模大 、功能全 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已经 建成 ,成 为 自治区首府新的文化景观 和最具活力 的文化会
展场所 ( 见表 1 ) ; 各盟市 、 旗 县 区也 相继建 成 了一批 重点 文
E c o n o mi c R e s e a r c h 国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及存在问题
口 文/ 斯 琴 樊 铁 英
随着经 济全球化 进程 的加快 , 以知识 、 信息、 娱乐、 休闲 全 区各地 不同程度地加强 了文化基础 设施 建设 。以内蒙古
为 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 , 得到 了极大的拓展。文化产业在国
数据来源: 《 内蒙古统计年鉴2 0 1 2 》
( 二) 文化 旅 游 业 挑 起 大 梁
从 业人 员 的 比重 , 美 国为4 . 7 7 %、 英 国为7 . 7 0 %、 加拿 大 为
3 . 9 %; 文化产业增 加值 占本 国G D P 的比重 , 美 国为5 . 8 3 %、 英
民族历史文化资源 、独特 的地 区优 势和体制创新 的后发优 势, 使内蒙古新闻出版业步入 了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 2 0 0 1 年 以来 ,内蒙古广播 电影 电视局成 功地整合 了包 括首府在 内的全 区1 2 个盟市广播 电视有 线网络 ,注册成立 了广播 电视信息 网络有 限公 司,建成 了一条贯穿全 区1 2 个
宣传本 国文化 ,文化产业总值超过 电子工业和汽 车工业之
拥有公共 图书馆 4 . 6
和, 助推 日本成 为世界经济强 国。 我 国文化产业对国 民经济
的贡献 和影 响低 于发达国家 ,如文化 产业从业人员 占全部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综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议
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综述及“十三五”展望建议“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新常态下,自治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指出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了民族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并且从财政税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使全区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成效(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法人单位数不断增多,吸纳就业能力得到增强。
2015年内蒙古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11893个,其中经营性企业法人8367个,比2010年增加2722个,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70.4%;公益性事业法人(包括社团、基金会)3526个,比2010年增加1721个。
同期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1.65万人,比2010年增加7.45万人,在文化法人单位中,经营性企业从业人员15.43万人,占文化法人单位71.3%,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公益性事业单位(包括社团和基金会)从业人员6.22万人,比2010年增加1.44万人,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33.1%。
“十二五”时期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行业主要是新兴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和广告行业,2015年从业人员分别达6.45万人、4.32万人和4.29万人,分别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34.3%、23.0%和22.8%,占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9.6%。
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增加,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
201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2.42%,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范文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内蒙古文化产业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内蒙古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和文化消费的日益增长,内蒙古文化产业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内蒙古文化产业在政策扶持下,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文艺演出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尤为突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内蒙古的影视作品、出版物等也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等。
这些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创新,内蒙古的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和形式。
(三)文化产业的市场状况随着消费升级和文化消费的不断增长,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市场秩序逐步规范。
同时,内蒙古的文化产品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内蒙古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1.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内蒙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二)挑战1. 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作者:边莉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2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园区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现状(一)产业布局内蒙古在建待建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有25 个左右,还有其他大小园区近百家。
多数园区集中在呼包鄂,而且发展迅速;东部五盟市、西部四盟市园区发展缓慢。
呼和浩特:有紧靠玉泉区大盛魁旧址恢复新建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151亩,2012年初步运行;玉泉区占地面积45950平方米的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园以及正在启动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等。
包头:有位于昆区的包头乐园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产业园,位于青山区的赛罕塔拉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建于原来赵家营村的内蒙古文化传媒创意园,位于东河区的乔家金街北梁文化产业园,位于九原区的燕家梁文化产业园,固阳秦长城热气球文化产业园等。
鄂尔多斯:有位于伊旗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位于伊旗阿镇占地600公顷的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位于东胜区占地面积200公顷的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等。
(二)运作主体政府主导色彩浓。
政府通过地租减免、税收优惠、提供综合服务等制度工具,促使创意产业在合适的区域高速发展。
如呼市政府负责的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包头东河区政府负责的乔家金街北梁文化产业园,九原区政府和包头市文化局共同负责的燕家梁文化产业园,石拐区政府和市文化局共同负责的包头文化产业创意园,固阳县政府负责的秦长城热气球文化产业园,土右旗政府负责的包头敕勒川文化产业园区等。
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共同负责。
如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东胜区政府建立管理委员会,作为园区行政机构,江源水务工程有限公司发起成立开发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工作,是土地开发和融资的主体,承担最终的损益。
(三)产业体系园区建设大多依托地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物质文化资源,几乎涵盖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文化旅游、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娱乐演出、数码动漫、网络科技、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
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现状及问题•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1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如蒙古族长调、马头琴音乐、蒙古族舞蹈、蒙古族服饰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02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深入、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品牌效应等。
03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对策,对于推动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方法首先介绍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然后分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内容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现状及问题1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的现状23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如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民俗等,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基础,包括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文艺演出等。
一定的产业基础内蒙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政策支持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目前,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缺乏系统规划,导致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缺乏系统规划产业链条短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的产业链条较短,缺乏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尤其是在创意设计、文化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匮乏。
政府和企业对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内蒙古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疆,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个地区。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内蒙古的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渐蓬勃发展。
如何进一步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品牌塑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内蒙古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内蒙古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大草原、湖泊、草原文化、民族风情等,同时还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元代文化、明清文化等。
而且内蒙古还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有着独特的蒙古文化,如草原歌舞、蒙古包等,这为内蒙古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内蒙古的文化旅游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内蒙古的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差异化特色,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内蒙古的文化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内蒙古的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足,资源整合不够充分。
如何进一步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为了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文化旅游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加强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这些政策的支持,可以有效促进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充分整合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开发。
为了推动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资源整合平台,整合内蒙古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篇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篇第一篇: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
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国家统计局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市区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54亿元,从业人员11.1万,资产总额78.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85.7亿元。
从增加值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内蒙古GDP的1.07%,与全国2.15%的平均比重比较,低1.08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高达6.37%;最低的是河北省为0.89%。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比重维系在1.0-2.0%之间。
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文化产业总体上呈逐步加快趋势初步测算,200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2004年增加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较之上年略有下降。
比重下降的原因在内蒙古GDP的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敌不过第二产业。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
2001―2005年内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农牧民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步上升并继续扩大趋势。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范文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该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一)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内蒙古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
此外,还建设了一批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遗产保护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内蒙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等。
同时,还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推动了一系列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传承工作。
(三)文化产业发燕尾服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影视、出版、演出、旅游等领域,内蒙古的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同时,内蒙古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业的领域和空间。
三、存在的问题(一)文化设施利用不足虽然内蒙古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设施利用不足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由于地理位置、服务内容等原因,未能充分吸引群众使用。
(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尽管内蒙古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
一些文化遗产由于年久失修、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面临着严重的损坏和消失风险。
(三)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较为发达,而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此外,文化产业内部各领域的发展也不平衡,部分领域发展迅速,而部分领域则相对滞后。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范文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民族地区,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及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分析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一)文化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遗迹、多元的艺术形式等。
这些资源为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内蒙古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包括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艺演出、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同时,内蒙古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逐步走向国内外市场,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设施逐步完善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内蒙古的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这些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文化体验和服务。
(四)存在的问题尽管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文化创新力度不够、文化人才短缺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研究(一)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均衡性针对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各领域的均衡发展。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二)加强文化创新要加强文化创新,需要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产品。
同时,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元素,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三)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要解决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和文化机构的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文化人才,为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范文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内蒙古的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二、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1. 取得的成就(1) 文化遗产保护:内蒙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得十分到位,有效保护了众多的历史遗址、文物和传统手工艺。
(2) 文化产业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民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3) 文化设施建设:内蒙古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4) 文化活动开展:内蒙古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2. 存在的问题(1) 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各地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2) 人才匮乏:高层次文化人才短缺,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人才匮乏。
(3) 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文化产业结构仍需优化,需要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4) 文化市场管理有待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存在一些漏洞,需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和规范。
三、对策研究1.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内蒙古各地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共同开发文化资源等方式,促进各地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
2.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文化人才专项基金、举办文化人才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挥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通过扶持文化产业创新项目、鼓励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等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问题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内蒙古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园区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现状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园区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营团队。
园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企业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创意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园区内部的文化创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1. 缺乏政策支持目前,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还不够到位。
虽然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针对内蒙古地区的具体情况,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比如在税收政策、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出台,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2. 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但内蒙古目前缺乏专业化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
一方面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引进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的机制和平台。
人才培养和引进需加大政府和企业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引进机制。
3. 产业链条不完善目前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企业数量较少,且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缺乏合作共享的情况。
园区内缺乏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龙头企业,也缺乏协同发展的机制。
这样就导致了文化创意企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薄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了整个产业园区的发展。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鼓励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产品和市场;同时建立龙头企业引领机制,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园区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现状(一)文化资源丰富呼和浩特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如辽阔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歌舞、传统手工艺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品牌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国际草原文化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品牌,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品牌。
(三)发展瓶颈凸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在品牌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链不完整、创新力不够等。
三、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品牌意识薄弱当地企业和民众对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品牌化发展的意识和战略规划。
(二)产业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涉及领域广泛,但呼和浩特市的文化产业体系尚不健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紧密。
(三)创新力不足文化产品的创新力不够,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四、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对策(一)加强品牌意识培育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提高企业和民众对文化产业品牌价值的认识,树立品牌化发展的意识。
(二)完善产业体系1.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2. 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研究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3. 拓展产业链:完善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生态链。
(三)提升创新力1. 培养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产业专业知识的人才。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范文
《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本文将就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内蒙古文化事业建设现状分析(一)取得的成就1.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内蒙古加大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
2. 文化遗产保护得力:内蒙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
3.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区间文化事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匮乏。
2.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高层次文化人才缺乏,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够完善。
3. 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成熟:虽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对策研究(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事业落后地区的投入,改善文化设施条件。
2. 促进资源共享:建立区域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跨区域共享。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层次文化人才。
2.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更加灵活、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内蒙古工作。
(三)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2. 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然而,当前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在品牌化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现状分析(一)资源优势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发展潜力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在政策扶持和文化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在品牌化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三)存在问题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传播力度不够、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等是当前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呼和浩特市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对策研究(一)增强品牌意识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政府应制定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为文化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2. 提升企业品牌意识:鼓励文化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和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二)加大品牌建设投入1. 资金支持:设立文化产业品牌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和产品研发。
2. 人才培养: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创意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品牌传播力度1. 利用新媒体: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渠道,加强文化品牌的网络传播和推广。
2. 举办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
(四)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1. 挖掘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本文将对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当前,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传统文化领域,呼和浩特的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典型的草原文化等广受游客欢迎,在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方面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在现代文化领域,内蒙古也不乏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涉及影视制作、传媒传播、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
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地域辽阔、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充分,文化创意企业数量和规模都相对较小。
受民族经济特征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样性不够,缺乏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和品牌。
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一些企业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
1. 发挥多民族文化优势,弘扬民族特色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
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挥多民族文化的优势,挖掘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特色。
比如可以开发包含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元素的文化产品,打造多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 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农牧业、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发达。
可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农牧业、煤炭等产业的深度合作。
比如可以开发具有草原特色的文化产品,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吸引力。
3.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在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培育品牌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作者:杜淑芳来源:《新西部》2019年第07期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自治区的支柱产业,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自治区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转变,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大胆实践,形成了一些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对经济贡献大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经济”、“朝阳产业”。
经济文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新时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和带动就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内蒙古一直把文化建设作为自治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设计、扎实推进。
特别是2003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的政策,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的需求,使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对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极大地提升了内蒙古的文化竞争力。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显著特征(一)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03年,内蒙古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目标,至此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步上了快车道,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产業的发展呈现出规模由小到大的总体态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2016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25.50亿元,比2004年的32.54亿元增长了16倍。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为全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82%,比2004年的1.07%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63%,比2004年的2.56%提高了4.07个百分点,正在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形成了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2013年10月29日18:53 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3期作者:包利军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客观、准确地把握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
2011年,我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7.86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39%,比2008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0.38个和0.02个百分点。
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6.4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4.22%;非法人单位(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实现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加0.68亿元,占1.81%;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7.86亿元,比上年增加1.51亿元,占3.97%。
在法人单位中,经营性单位实现增加值139.36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74.75%;公益性单位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占22.8%;其他单位(无财务数据单位)4.57亿元,占2.45%。
单位数不断增多。
在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下同)的单位(以下称为文化服务业经营性单位)有7666个,执行事业、社团及其他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以下称为公益性单位)有1900个,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2011年,在法人单位中,公益性文化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为5.29万人,比上年增加0.52万人。
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2.1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8万人。
其中,服务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6.89万人、4.53万人和0.7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28万人、0.47万人和0.06万人,分别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6.6%、37.2%和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2013年10月29日18:53 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3期作者:包利军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客观、准确地把握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前提。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
2011年,我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7.86亿元,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1.39%,比2008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0.38个和0.02个百分点。
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6.4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4.22%;非法人单位(文化产业活动单位)实现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加0.68亿元,占1.81%;个体经营户实现增加值7.86亿元,比上年增加1.51亿元,占3.97%。
在法人单位中,经营性单位实现增加值139.36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74.75%;公益性单位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占22.8%;其他单位(无财务数据单位)4.57亿元,占2.45%。
单位数不断增多。
在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下同)的单位(以下称为文化服务业经营性单位)有7666个,执行事业、社团及其他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以下称为公益性单位)有1900个,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2011年,在法人单位中,公益性文化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为5.29万人,比上年增加0.52万人。
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2.1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8万人。
其中,服务业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6.89万人、4.53万人和0.7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28万人、0.47万人和0.06万人,分别占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6.6%、37.2%和6.2%。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二)产业结构特色明显2011年,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发展态势。
一是文化产业外围层占据绝对优势。
2008年、2010年和2011年,外围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9.1%、43.6%和45.4%,呈逐年递增态势,优势明显。
二是相关层文化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2008年、2010年和2011年,相关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2.86%、27.9%和24.9%,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区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广告会展文化服务业等新兴文化行业起步晚、基数小,增速不慢但绝对量较小。
三是核心层所占比重相对稳定。
2008年、2010年和2011年核心层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5.58%、28.5%和29.7%,在26%-29%狭小区间内上下波动,呈相对稳定状态。
行业发展各有千秋,广告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第一。
2011年,文化服务业企业中增加值总量排名前6位依次为:广告业、旅行社、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和室内娱乐活动。
广告业发展最快,增加值总量最大,占文化服务业企业增加值总量39.7%;在行政事业和团体中,广播、电视服务、书、报、刊出版和文艺创作与表演行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前列;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业增速放慢。
(三)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两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2011年底,全区共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6个,文化站989个,从业人员4200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09个,从业人员5408人;图书馆114个,从业人员1907人;博物馆59个,从业人员1357人。
2011年全区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83万场次,国内观众1380万人次,总收入41183万元;全区艺术表演场馆20个,坐席数1.54万个,演(映)出场次5200场次,观众940千人次。
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098万册(件),阅览座席1.72万个,书刊文献外借册357万册(次);全区文物业机构147个,藏品49万件(套),其中,博物馆59个,举办展览144次,参观人次6150千人次;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99个。
2011年全区共有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4座,公共广播节目121套。
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4.95万小时,比上年增加1.36万小时,制作广播节目时间24.52万小时,比上年增加1.79万小时;全年对外广播节目1套,对外广播节目播出6628小时,比上年增加1234小时。
全区共有电视节目119套,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63.32万小时,比上年增加0.13万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6.74万小时,比上年增加0.27万小时。
全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7.41%和96.19%,比上年提高0.81和0.81个百分点。
有线电视用户317.23万户,比上年增加3.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200.56万户,比上年增加6.3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8.4%,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23.56%。
2011年,全区出版各类图书3110种,比上年增长7.8%,总印数达7629万册;出版报纸79种,总印数达到27100万份;期刊出版149种,总印数1443万册;录音制品(录音带)39种,出版数量为10.65万张(盒)。
(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近几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用财力的迅速增长,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已先后实施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影“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文化工程。
全区先后建成通辽市民族博物馆、呼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鄂尔多斯市等七大文化工程,河套酒文化博物馆等盟市、旗县的一大批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使得全区文化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更加合理。
城镇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建设也方兴未艾,各地已建成文化广场230多个。
建设和正在建设624个乡镇苏木综合文化站;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乡、村、社区四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和服务点4844个,服务受众面覆盖全区3/5以上人口。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全区一半盟市分别建设了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
2011年我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77.26亿元,一个城乡联通、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同国内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大省相比,我区文化产业基础还很薄弱,差距较为明显。
就产业规模看,2011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1.31%,比全国平均比重低近1.5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等,也低于中部地区如湖南、安徽等。
在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仅高于新疆和甘肃,与发展较好的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文化产业结构尚需优化从全区层面看,文化产业增加值中核心层占29.7%,外围层占45.4%,相关层占24.9%。
目前,我区文化产业是外围层占比重大,主要是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较快。
从发展定位来考虑,我们应当遵循做强核心层、做大相关层、发展外围层的原则,在继续推动诸如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广告和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层发展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把我区文化产业的主体做大做强,使我区的文化产业结构三个层次共同发展,核心层、外围层构成的文化产业主体力量十分强大,文化产业的内涵得到较好演绎。
从盟市看,呼、包、鄂三市由于物质技术装备比较发达,措施得力,市场发展很快。
而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各种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实力择机合理开发乘势而上,以致错失良机。
从文化企业项目看,不少盟市旗县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各自为战,产品项目大多一窝蜂,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要么均是草原旅游,要么都搞节庆活动,小而全小而散,质量没有保证,没有着力发展地区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同板块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造成总体落后。
(三)文化消费意识有待加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意识不强,文化消费水平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
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用于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为1072元,农牧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26元,均低于同期全国大部分省市。
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区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四)提升文化企业综合实力迫在眉睫一些地区未能有效地培育新兴文化产业,而且即便是确定了培育重点也是呈现开发周期长更新慢的状况。
应用现代科技改造抢救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很不充分,致使有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濒临消亡。
受产业规模和集约化低的限制,对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尚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2011年,在我区文化产业全部三个层次中,资产超亿元和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
小企业几乎占到全区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的一半以上。
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领域,如销售文化用品和办公用品的商户、小广告公司、小印刷厂等,从事文化创意、文化演出、文化经纪、网络科技等的企业很少。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培育一批在主要文化领域能够站住脚、叫得响、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拉动我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文化体制改革仍需深化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国家包办事业单位的体制和社会福利型的运行模式依然存在;在文化经营机制上,国有文化单位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界限模糊、职责不清,尚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产权关系不明晰、市场主体意识不强,公益性文化单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自身创收能力极低的现象;就文化市场体系而言,全区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还缺乏活力,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
(六)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全区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多数比较落后,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因历史欠账太多,有些陈旧落后的文化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和改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露天棋场到处可见,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这些情况在有的地区特别突出。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全区要把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视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放在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全局中,总体规划,统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