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合集下载

邵雍的道德学问

邵雍的道德学问

邵雍的道德学问在中国文化史上,邵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道德学问,堪称后世师表。

他虽然逝去一千余年了,但他的形象仍在人们的心目中。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北宋时期的易学大师、理学家。

邵雍的先祖是河北范阳人。

他的父亲迁家到衡漳,后来又迁到卫州共城,即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

共城西北五华里处有一个地方叫百泉,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这里有一座小山叫苏门山,山上遍布着历代名人志士游览和隐居的遗迹。

山的南面有一泓五十亩大、无数泉眼日夜喷涌的湖泊,叫百泉。

邵雍的家就在苏门山脚下。

大宋祥符四年,就是公元1011年,邵雍在这里诞生。

邵雍的父亲邵古,性情简朴淳厚,而且极爱读书。

对书的内容和道理,刨根问底,不到弄懂的地步决不停止。

受其父亲的影响,邵雍从小便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并且有建立功名的远大志向。

虽然当时家境拮据,生活清贫,每日布衣蔬食,但邵雍从不叫苦,他一方面躬耕打柴,以养父母,一方面发奋读书,坚志苦学,立志成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感到仅靠读书还不能全面长进,于是便走出家门,游历了黄河、汾水、淮河、汉水等地,考察了齐、鲁、宋、郑之废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归来之后,读书更加用功。

传说,邵雍家里有两个陶枕,就是用泥土烧制的蓝色瓦枕,夏天枕着它很凉爽。

一个夏日的午后,邵雍正坐在屋里读书,一只老鼠在他床上跑来跑去,情急之中,他抓起陶枕便向老鼠掷去,老鼠没掷住,陶枕却碎了。

这时,邵雍发现陶枕里面有一张纸条,他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四个字:鼠过击破。

邵雍感到非常神奇:难道一切事物的生灭都是事前定好的吗?于是,他就把另一个陶枕也打碎了,里面也有一张字条:你破我也破。

由此,邵雍便对周易象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时的共城县令李之才,是宋初华山道士、道教学者陈抟老祖的三传弟子(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著名的易学家。

他非常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物理性命学问后继无人。

当他听说了邵雍好学上进的情况后,便亲自到百泉去见邵雍。

北宋哲学家邵雍生平简介

北宋哲学家邵雍生平简介

北宋哲学家邵雍生平简介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哲学家邵雍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邵雍简介邵雍,生于公元1011年,子尧夫,他出生在范阳即现在的河北涿州大邵村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哲学家。

在他出生之后不久,便跟随着自己的父亲邵古迁往了衡漳即现在的河南林县康节村。

之后又在他16岁的时候和他的父亲搬到了共城苏门,这里便是他占卜如何处世的地方。

在他30岁的时候,他开始游历河南地区,因为他把父母葬在了伊水附近,于是便成为了河南人。

在邵雍小的时候,他自认为自己天资聪颖,将来一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于是便开始努力读书,他对于自己要求是十分严格的。

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也没有生过炉子,在酷热的盛夏时节也从来不用扇子,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

他不仅读书,还要自己去亲身体会书中所讲到的内容和知识。

于是他先后越过了黄河、汾河,考察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国齐、鲁、宋等国的遗址,通过游历这些地方,他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开阔了眼界。

在游历结束回到家的是,当地的县令李之才听说邵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便前去讨教,他问邵雍:“你知道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过程和有关性命的学问吗?”邵雍说不知道,并表示愿意受教,于是他便拜李才之为师学习易学。

这为他以后在文学方面和易学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邵雍此后便专心致力于研究学问,就算是两度举荐也谎称自己又旧疾难以胜任而推辞了。

他于1077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宋哲宗曾经赐予他谥号康节。

邵雍是不是鬼谷子的徒弟在中国古代,因为科学技术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因此古代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认识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于是便出现了各种神秘莫测的学说和人物。

在这些据说掌握了宇宙间所有秘密的人之中,便出现了一些根本无法用常理来进行解释的现象或者学说,比如说他们仅仅通过观察天上的星星的运动或者占卜就能预测出未来所发生的种种事情。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我们从清乾隆年间编篡的《四库全书》中看到,不但录有邵雍的主要著作,还可以看到大量引用他学术思想或语录的著作。

邵雍的学术思想能贯穿于经、史、子、集,是北宋五子中其他四子所不可同年而语的。

在经部易类,邵伯温《易学辨惑》介绍了邵雍之学的源流,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列出了邵雍的《先天图》(称《伏羲八卦图》),《易学启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更名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又引用邵雍《观物外篇》语录多达27条,《周易本义》卷首列出了《先天图》。

此后于经部易类的134部著作中有55部都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或语录。

如果把“存目”之书和后来《续修四库全书》统计在内,引用邵雍《先天图》和语录的易类著作则超过百部。

在经部五经总义类,有杨甲《六经图》六卷,卷一列《先天图》及诸多衍图。

在史部,宋代胡宏的《皇王大纪》于尧后则采用《皇极经世》纪年,元代察罕的《帝王纪年纂要》亦采用《皇极经世》纪年,明代陈继儒则著《邵康节外纪》。

宋代王称《东都事略》、清代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及万斯同《儒林宗派》,则有邵雍传记或言行事迹。

在子部儒家类,宋代黄震《黄氏日钞》记邵雍言行,宋代熊节编《性理群书句解》卷一有“康节传道支派图”与“康节先生遗象赞”,卷十列《先天图》及《皇极经世》书;明代张九韶撰《理学类编》,八卷皆引用邵雍语录;明胡广奉敕撰《性理大全书》七十卷,中有邵雍《皇极经世》七卷,朱熹《易学启蒙》四卷;清康熙《御纂性理精义》,卷三《皇极经世书》,卷四至卷六《易学启蒙》。

在子部术数类,录有邵雍《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张行成《皇极经世索隐》二卷、《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四十卷、祝泌《观物篇解五卷》、《皇极经世起数诀》一卷、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十四卷。

王湜《易学》、鲍宁《天原发微·各类图》、张理《易象图说》皆列有《先天图》或其衍图。

存目书尚有宋代钟过撰《皇极经世书类要》九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经世节要》、明代朱隐老撰《皇极经世书说》十八卷、黄畿撰《皇极经世书传》八卷、杨向春撰《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八卷、清代徐文靖撰《皇极经世考》三卷、不著撰人名氏《邵子加一倍法》一卷、元代吴正撰《皇极大定动数得一论》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数》三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生成鬼经数》一卷、题宋邵子撰《康节内秘影》一卷。

从_观物_到_安乐_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从_观物_到_安乐_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2013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3第42卷第5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2No.5■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从“观物”到“安乐”: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宋锡同,赵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邵雍的儒学修养集中体现为他的“观物工夫”,它是一种儒者的修身处世之道,并以宋儒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终极指向,以对天理真乐(即“安乐”)的体验为完成的外在标志。

通过这一独特的观物工夫,臻于一种圣人气象的安乐境地,既涵括了儒者参赞天地之化育、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更通显了一种儒者洒脱的修身处世之道。

关键词:邵雍;观物工夫;修身处世中图分类号:B2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5-0144-07收稿日期:2012-04-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64)作者简介:宋锡同,男,山东潍坊市人,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大儒邵雍,因应于当时佛老空无观对传统儒学入世价值的解构,以象数易学为模式推阐出先天本体这一理想的圣人境界,同时他也提出了“观物”穷理以体认此圣人境界的方法。

在《皇极经世书》中,他将其中的篇名定为《观物篇》,并提出天地万物皆可观,观之皆可得其理。

由此也引发出他对儒者修身处世之道的工夫路向,即“观物”。

这是对天地万物的观照与觉解,通过物与我的这种双向融会,进而得理以润身应物,由此臻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圣人境地。

而对个体而言,“观物”最后要达到的是一种对个体在世的价值安顿———即通达“安乐”之境。

一、观物工夫的提出与宋儒主张的穷理工夫一样,邵雍以“观物”为主题的修养工夫可视为一种“观物工夫”。

从内涵上看包括如何观和观何物的问题,前者要求无我于其间以物观物,而后者则视天下万物皆有可观。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 转载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 转载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转载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转载)邵雍生于宋真宗四年,67岁离世,谥号康节。

是河北范阳也就是今天的涿州人,后移居洛阳定居。

邵雍在幼年时期,其家境并不富裕,曾祖父做过小官,祖父和父亲都是隐居的知识份子。

青少年时期的邵雍志向远大,爱好探索宇宙万物与人生真谛,《宋史道学一》说他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艰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当时被誉为好学青年。

他不但刻苦钻研书本知识,而且亲自出门游学,了解社会实际,曾周游了齐、鲁、宋、郑古城。

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两宋理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复兴阶段。

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志愿。

邵雍更在儒家《易经》基础上建立了象数学体系,用一个完整的图式来阐述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行程式。

他是第一个把象数学理论和方法同理学思想相结合的理学大家,邵雍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影响很大。

邵雍一生著述不少,其代表作计有《皇极经世书》、《梅花诗》及诗集《伊川击壤集》等近百万言。

在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中,他也讲到太极、道、阴阳、理、气、天地、人、物、神、性、情、命等一系列范畴,用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说明社会人生之真谛。

后来的理学家们就是用这些基本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体系的。

虽然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但他和其他人的学说和承袭上却有很大的区别,人物色彩也远比其他诸子更具神秘性,原因在于邵雍和道家的渊源及其异能。

自宋初开始,由于道家先天派传人华山道士陈抟的倡导和传授,象数学便逐渐兴起,并且发展为独具风格的思想流派,而邵雍正是这个睡仙、道行高深的陈抟的第四代传人。

.道家历来是师父找徒弟,隐居共城县的道家传人李之才,已经考查邵雍许久了,有一天他亲自去邵家访问。

李之才问邵雍:你了解物理性命之学吗尿邵雍谦恭的答道: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教诲。

于是他便师从李之才。

精选-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文档资料

精选-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文档资料

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

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

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宋][公元1011年-1077年,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

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

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

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

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

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人物生平苦读游历邵雍年少时期,也自认为才志出众,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

邵雍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

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意即过去的人学习古人经典,还与古人做朋友,不单读古人的书,而且要广泛游历古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而我现在只是读了古人的书,却还没有去四方游历过。

” 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

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游历来增长见识,待到邵雍归来时,他感叹道:“道在是矣!”自此便再没有出去游历了。

学易悟道当时李之才(字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去见邵雍,并对邵雍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意即“你知道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和有关性命的学问吗?”邵雍回答道:“幸受教。

邵雍: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上)韦力撰

邵雍: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上)韦力撰

邵雍: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上)韦力撰邵雍是宋明理学中数学派代表人物,他能够在这方面有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天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有着特殊的机遇。

邵雍的祖上本是范阳人,也即今天河北涿州人,他的父亲邵古也是位读书人,但一生无功名,也未出来任职。

邵雍小的时候,家中为了避乱,迁移到了河南的林县,12岁那年,他又跟着父亲搬到了共城,就是今日的河南辉县。

在那里,邵雍开始独自学习,也许是先天的机缘,他对古书中的《周易》最感兴趣,但他的学习方法却是典型的宋人做派,因为他不喜欢读古书中的注疏,他曾说过这样的话:“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始为知《易》。

孟子著书,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

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可谓善用《易》者也。

”邵雍编《河洛理数》七卷,明崇祯五年序刻清修板重印本,书牌邵雍编《河洛理数》七卷,明崇祯五年序刻清修板重印本,卷首邵雍认为,真正懂《周易》的人用不着看前人的注疏,他说孟子的文章里并没有谈到《周易》,但周易的道理却存在文中,只是别人没有品味出来罢了,所以他赞赏孟子是真正懂得《周易》的人。

他的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也有弊,利者是他有着独立的价值判断,弊端则是很难真正理解《易经》中的原意。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李之才,才修正了这种学习方式。

邵雍30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在苏门山边照顾父亲边读书。

他的名气被共城县令李之才听到了,于是特地来到邵雍家中与之相见,二人一番对话后,李感觉到邵是个可塑之才。

过了几个月,李之才又来见邵雍,他向邵雍讲解了一些易学上的观念。

他的讲解让邵雍感觉到了自己学问的不足,于是邵雍正式拜李之才为师。

在《张载》一文中,已谈到《周易·先天图》的递传,发明此图者乃是五代时期的道士陈抟。

陈抟把自己的发明传给了种放,种放又传给他的弟子穆修,而穆修又把这部秘笈传给了李之才,而李之才也希望在自己的晚年能够找到一位真正的传承人,《宾退录》卷二中有这样一段话:“康节邵先生之学受于李挺之,而今世少知挺之者。

邵雍民间传说

邵雍民间传说

预卜牡丹隐居安乐的邵雍先生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

一年春天,邵雍好友富弼邀请他和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同赏牡丹。

大家聚会花园,只见大片牡丹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争芳斗艳,美不胜收。

忽然有人问道:“这一大片牡丹共有多少朵,请康节先生即席一卜如何?”邵雍随口答道:“花开千朵。

”当场一数,果如邵雍所卜之数,众人皆叹神妙。

接着又有人问:“不知此处牡丹何时败毁?”邵雍揣摩良久,答道:“此处之花将在明日午后败尽。

”富弼听罢便说:“明日午时,大家重会于此,一验其灵。

”第二天,众人按时来到花园,但见满园牡丹依然生机勃勃,千娇百媚,春意盎然。

正在此时,忽然跑出一群马来,啼叫厮斗,一场恶战,使园中牡丹顷刻尽毁。

测“酉”寻物据传说在北宋景祐年间,邵雍预测万事料神,远近闻名,不少人慕名登门拜访,求助于他。

一天中午,共城县一个财主为寻找失落的夜明珠来访邵雍。

邵雍把他让进门来,上下打量,见其人身穿紫色软缎长衫,外罩古铜色五六成新的起花马褂,但式样有些过时。

此人生得一幅白净面孔,五官端正。

只见此人点头微笑对邵雍说:“我家祖上留下一颗如茧豆大的夜明珠,昨天突然丢了,到处找遍了也没找着,今特请先生费心帮忙,看看能不能找到。

”邵雍对财主说:“你不用焦急,请拿一个纸卷试试看。

”财主听了邵雍的话,自然十分高兴,点头感激地说:“全靠先生指点”,随后屏住气捏了个纸卷交给邵雍,邵雍展开纸卷,见上写着个“酉”字,他根据十二象仔细推断,又根据丢珠子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情况,断定珠子被鸡吃去,就对财主说:“你回家把鸡子杀了,夜明珠就找着了。

”财主听了很扫兴,自言自语地说:“我珠子没找到,又让杀鸡,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邵雍看他还有点犹豫,又说了句:“你回去照我说的办就是了。

”财主半信半疑,回到家叫来了少夫人,少夫人听说要杀鸡,心想这不是成心与咱过不去吗?但寻珠心切,只好抓了一把米,引鸡吃食,逮住鸡子就杀,正杀时发现鸡嗉子中有一光亮的东西,剥开鸡嗉子用水洗净食物,在食物中露出了闪闪发光的夜明珠,财主和少夫人见找到了夜明珠,兴高采烈,欢喜发狂。

国学经典 安乐先生 邵雍

国学经典 安乐先生 邵雍

国学经典安乐先生邵雍安乐先生邵雍(1011——1077)作者:李刚兴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他同周敦颐、张载、二程都是两宋理学的创始人。

他建立的象数学体系,企图用一个完整的图式来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动程式。

这个象数体系虽是由主观推演而成,但也具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邵雍是第一个把象数学理论和方法同理学思想相结合的理学大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影响很大。

一、青年刻苦自励隐逸不涉仕途邵雍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谥康节。

其先世为河北范阳人,曾祖邵令以军职随从宋太祖部下,后来移居衡漳(今河北省南部),他青年时随邵古再迁家于共城(今河南辉县),最后才移居洛阳定居。

邵雍在幼年时期,其家境并不富裕,他的曾祖父做过小官,祖父和父亲都是隐居不仕的知识分子,在他跟随父亲从衡漳迁去共城时“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器以养父之余,刻苦自励者有年。

”(《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上》)尽管如此,青少年时期的邵雍却能“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宋史·道学一》本传)因此在当时就获誉为“好学”青年的名声。

他不但能刻苦钻研书本知识,而且亲自出门游学,了解社会实际,曾逾河、汾,涉淮、汉,周游了齐、鲁、宋、郑之墟。

经过一段时间,他幡然省悟道:“道在是矣”!便决定定居于洛阳,不再外出。

由于邵雍享有“好学”的美誉,受到了共城县李之才的赏识,并亲自去邵家访问。

李之才问:“你了解物理性命之学吗?”邵雍答:“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教诲”,于是乃师事之才,从其学。

李之才看中了邵雍的才气,随后又将《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图像传授给他。

邵雍的象数学,从渊源上讲,同道教有很深的联系。

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宋史·儒林五·朱震传》)指出《先天图》传自著名道士陈抟。

邵雍_文言文翻译

邵雍_文言文翻译

原文:邵雍,字尧夫,宋之理学家也。

生宋真宗咸平三年,卒宋哲宗元祐四年。

雍少而聪慧,博览群书,尤好《易经》。

尝谓:“《易经》者,天地自然之理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观变以尽理。

”雍学《易经》数十年,心悟手解,造诣颇深。

雍以为,天地万物,莫不有道。

道者,自然之理也。

夫道,非人力所能为,非物所能拘。

故曰:“道法自然。

”雍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者,道之用也。

”是以雍推天道以尽人道,由人道以明天道。

雍又曰:“心性合一。

”夫心者,生之本也;性者,心之德也。

心性合一,则人能尽其性,而道得以行。

雍以为,人之所以不能尽其性者,盖由心性之失也。

心性之失,由私欲之害也。

故雍教人去私欲,以复其心性。

雍又曰:“万物皆备于我。

”夫万物者,天地之心也。

我者,天地之心之所在也。

故万物皆备于我,而我能备万物。

雍以为,人能知此,则能以天地之心为心,以万物之心为心,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雍之学,以《易经》为本,而旁通诸子百家。

其著述甚丰,有《皇极经世》、《易学启蒙》、《观物内篇》等。

雍之学,影响深远,后世学者多宗之。

雍尝言:“吾闻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学之要也。

雍又曰:“夫学也者,所以求道也。

道之所在,心之所在也。

心之所在,身之所在也。

身之所在,家之所在也。

家之所在,国之所在也。

国之所在,天下之所在也。

天下之所在,吾道之所在也。

”此言道之广大,无远弗届。

雍之学,既深且博,既通且明。

其言简而意赅,其行纯而笃。

故其学,虽千载之下,犹为学者所宗。

夫邵雍者,实为北宋之理学大家,其思想之深邃,其影响之深远,皆足以光照千古。

译文:邵雍,字尧夫,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四年。

邵雍自幼聪慧过人,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喜好《易经》。

他曾说:“《易经》是天地自然的道理,圣人通过立象来表达心意,通过设卦来抒发情感,通过观察变化来穷尽道理。

”邵雍研究《易经》数十年,心领神会,手到擒来,造诣非常深厚。

邵雍(北宋哲学家)—搜狗百科

邵雍(北宋哲学家)—搜狗百科

邵雍(北宋哲学家)—搜狗百科个人简介邵雍(据徐乐吾《古今名人命鉴》邵康节出生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时,应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2月25日,儒略历为1011年2月13日),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

隐居苏门山百泉之上,并将住处命名为“安乐窝”,后人称他为安乐先生。

屡授官不赴。

38岁迁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

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同时和道家的相关思想体系相关联,论述了《易经》中的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易理中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

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邵雍少时刻苦自学,博览群书。

史称:“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宋史·道学传》)共城令李之才闻其好学,授其物理、性命之学。

其人品极高,“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褓,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同上)具有儒者大家之风范,在当时影响很大,“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同上)。

他成为时人的楷模,受人尊敬。

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

喜嘉佑之时,朝廷诏求天下遗逸名士,留守王拱辰和尹洛以邵雍应诏,授将作监主薄。

吕海、吴克荐他补颍州团练推官,他皆以种种理由推托。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达官贵人十分敬仰他,常与之饮酒作诗,并买园宅送他居住。

他依此过着耕种自给的生活,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他勤于著书,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书。

其思想渊源于陈抟道家思想,已成为定论,众家皆有论述。

朱震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汉上易传·表》)而朱熹则认为邵雍传自陈抟,陈抟也有所承传。

他说:“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

”(《周易参同契考异附录》)从朱震、朱熹记载看,邵雍的思想源于道家系统,而直接传授者是李之才。

《宋史·邵雍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邵雍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邵雍传》原文及译文《宋史·邵雍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原文:邵雍字尧夫。

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②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

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投劾何益耶?”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

元祐中赐谥康节。

大师邵雍:身体力行践易道

大师邵雍:身体力行践易道

大师邵雍:身体力行践易道邵雍所创立的“先天易学”体系实际上包括“后天”的“性命之学”与“修养功夫”。

“修养”偏向于主体对主体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构建人类的道德伦理和价值理想,从而达到窥开物理、照破人情的生命境界。

邵雍提出的十六“修”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行为,而是社会政治行为,是历史演变规律。

邵雍的生命境界是一种“天理真乐”的境界,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美感的享受,而且是一种穷尽万物之理与性命之理时所达到的天人合一、主客合一的精神境界。

道家坦夷旷达的生命境界、天道体认使他有了明自然之体的先天之学、物理之学;儒家中庸仁和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使他有了入人事之用的后天之学、性命之学。

儒家的伦理哲学、历史哲学与道家的宇宙哲学、生命哲学被邵雍和谐无碍地统一在“易道”之中,儒家的人文价值世界与道家的宇宙物理世界被邵雍自如无间地融合为一元太极世界。

“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着功夫”。

这是邵雍《先天吟》诗中的两句。

邵雍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他所创立的“先天易学”体系,是一个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的庞大的学术体系。

然而研究者一般比较关注其“物理之学”、“观物之道”,对其“性命之学”、“修养功夫”则往往研究不够。

笔者曾就邵雍以“物理”推论“性命”的理路以及“性命之学”的体系建构,另文作过探讨。

本文仅就其修养功夫与生命境界作一探讨。

作为宋易的开风气的人物和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邵雍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先天易学”体系。

“先天易学”体系实际上包括“先天”和“后天”两个基本的学术范畴。

所谓“先天”可看成是邵雍的天学即宇宙之学,所谓“后天”可看成是人学即性命之学、心性之学。

“先天之学”为“一字无”的玄妙之学,“后天之学”则可以用“功夫”去求得。

人来到天地之后就应该用“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修养心身的功夫,正如邵雍另一首诗《天人吟》所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

理学名人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

理学名人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

理学名人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理学名人—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其著作邵雍(1012—1077),字尧夫,谥康节,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也是宋代理学诗派的代表诗人。

在北宋文人中,他亦儒亦道,不入仕途,早年过着“岁时耕种,仅给衣食”的贫困生活,成名后又淡泊名利,依旧埋首学问,终于在学术上成为一代巨擘。

他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在《生日吟》中自谓:“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

……吾于此际,生而为人。

”)生于今涿州大邵村。

幼年随祖父邵德新徙家衡漳(今河南林州康节村),又随父邵古迁共城(今河南辉县)。

在此,邵雍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光。

据《宋史·道学一》本传载,他自视有雄才,慷慨欲树功名,博览群书,坚苦刻厉,十冬寒天不用炉火取暖,三伏酷暑不执扇子纳凉,夜间不在床上睡眠,数年如一。

已而叹息说:“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决定出外游学。

他渡过黄河、汾水,跋涉淮河、汉江,周流齐、鲁、宋、郑之地,过了很久,幡然归来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其生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隐居于苏门山百泉,布衣蔬食守丧三年。

后人因此也称其为百源先生。

五代末宋初道士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北海李之才(字挺之)。

李之才摄共城令,听说邵雍好学,便造访其庐,对他说:“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邵雍愿从受教,乃师事之才,从学义理、性命与物理之学,习《周易》。

邵雍将陈抟的《先天图》演化为“象数”体系,即“先天之学”。

他提出“心为太极”,构造了一个纳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宇宙观。

这一宇宙观及其在儒学立场上融会佛老二家理论的实践,为儒学心性论取代佛道宗教的心性论创建宋明理学,开辟了道路。

但在共城了解邵雍学术思想的人不多。

时有新乡王豫同邵雍论学,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雍师事之,议论过后却深为折服,便拜邵雍为师。

仁宗皇祐元年(1049)邵雍37岁时,携父母兄弟全家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

千古奇人邵雍的十大预言算尽未来,至今无人能破!

千古奇人邵雍的十大预言算尽未来,至今无人能破!

千古奇人邵雍的十大预言算尽未来,至今无人能破!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兼具道士、诗人的身份。

北宋时期,理学兴起发展,说到当时的理学大家,观者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程颢程颐兄弟以及周敦颐。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

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

”于是就不再云游。

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

邵雍的根基过人,能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

他自成一家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若指掌。

《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

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

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

钱穆说:“中国人中最讲究人生艺术的要推北宋的邵康节。

”叶朗主编的《中国美学通史》,也认为邵雍大力倡导和竭力践行的“快乐哲学”,“对生命哲学有着独特的理解与体验”。

邵雍终生不仕,而以著述和讲学立身,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做个学术隐士、布衣圣贤。

邵雍40代裔孙、安乐窝村邵雍祠的负责人邵雷勤说,邵雍在青少年时期也是“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的,只是在随父亲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听说了孙登(西晋隐士,易学家)的事迹后,他才决定专心治学的。

而《梅花诗》中的第一首诗,也就是诗中的第一个预言,发生在邵雍死后的第五十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就成功预言了宋朝靖康之乱的发生,以及其前因后果。

诗的内容如下:“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由于邵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邵雍这个人(1)

邵雍这个人(1)

邵雍这个人(1)邵雍年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公元1011年)辛丑月甲子日(12月25日)甲午辰邵雍生于河南衡漳。

曾祖父邵令进曾事宋太祖,善骑射,官军校尉,老归范阳(今河北省涿州)。

后避战乱徙上谷、中山,又转徙衡漳(今河南省林县)。

祖父邵德新读书为儒者,父邵古字天叟,生衡漳,十一岁而孤。

喜儒学,尤善文字声音韵律,古今切正为解三十篇(后经邵伯温整理加入《皇极经世》书中,即今见《道藏·皇极经世》卷七至卷十一内容)。

慕西晋孙登之为人,崇尚隐逸之风,不仕,自号伊川丈人。

乾兴元年壬戌(公元1022年)12岁举家迁共城(今河南省辉县),父古卜居苏门山下。

邵雍青年时代,一心于科举之学。

尝筑庐苏门山百源之上,冬不炉夏不扇,刻苦钻研。

后遇共城县令李挺之,遂从业受物理之学、性命之学。

雍遂三年不设榻,昼夜危坐以思。

写《周易》一部贴于墙上,日诵熟十遍。

待李挺之改任河阳司户曹,雍亦从之,寓州学,以饮食易灯油,克励为学。

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26岁生母李氏亡故,葬伊水原上。

父古续弦杨氏。

景佑四年丁丑(公元1037年)27岁异母弟邵睦生。

庆历七年丁亥(公元1047年)37岁游历过洛阳,爱其山水风俗之美,始有迁居之意。

雍居共城时,有大名人王豫字天悦者执弟子礼,从学《易》,得雍所授《伏羲八卦图》。

是图后入南人郑夬手中,见于朱震《周易图》。

皇佑元年己丑(公元1049年)39岁奉父伊川丈人迁居洛阳。

初寓天宫寺三学院,僧宗颢待之甚厚。

雍登寺阁,尝作《洛阳怀古赋》,有“时若伤之于随,失之于宽,始则废事,久而生奸。

既利不能胜害,故冗得以疾贤。

是必薄其赋敛,欲民不困而民愈困;省其刑罚,欲民不残而民愈残。

盖致之之道,失其本矣”至论。

时与刘君玉、吕静居、张师锡、张景伯、张景宪、王胜之、张师雄、刘伯寿、刘明复、李景真、吴执中、王仲儒、李仲象、李端伯、姚周辅等人交游,或为门生。

后洛人为买宅于履道坊西天庆观东,王不疑、周乡给买田于河南延秋庄。

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导读:本文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
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
“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邵雍还用了两个概念:“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其中“先天之学”是研究天道自然的,相当于“天学”;“后天之学”是研究人道名教的,相当于“人学”。


在对待天人的关系上,如果说儒家偏向于人道,道家偏向于天道;义理易学派偏向于人道,象数易学派偏向于天道,那么邵雍则是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天人并重、象数与义理贯通的集大成者。

天道与人道,天学与人学、先天与后天、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被邵雍巧妙而自然地融进他的易学中。

他在《观物内篇》中说:
天与人相为表里。

天有阴阳,人有邪正。

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
好也。

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

邪正之由有自来矣。

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则一也。

邵雍引用《易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的“天道”观,将“天道”归结为阴阳、刚柔;同时继承并改造了《易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人道”观,将人道归结为“正邪”,“仁”与“义”都属“正”的范畴,与之相对的应该是“邪”。

在邵雍看来,人之正邪与天之阴阳、刚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虽然各自的表现千差万别,但都统一于“道”上。

邪正来源于君主的好德好佞,君主的好德好佞又是天道崇阳崇阴的折射。

就天道与人道的地位而言,表面上看,邵雍似乎更重天道,他不仅将自己的著作称为“观物篇”,以“观物”为认识天道的重要思维方法,而且将人看成是“物”——“天”的一分子,认为“盈天地万物者唯万物。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从立论路径上看邵雍是先论天道后论人道,先论先天后论后天,先论物理后论性命,而推天道、先天、物理是为了明人道、后天、性命,人道、后天、性命才是邵雍的立论目的,天道、先天、物理不过是邵雍的立论根据。

用邵雍的话说,它们之间是“体用”关系,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从属于先天,后天阐发的人性、人道高于先天阐发的物性、天道。

这里的“先天”与“后天”是相对关系,邵雍又把“先天”与“后天”统称为“先天之学”。

先后天是体用不离,相函相依的,体者言其对待,用
者言其流行,是一个统一的天人之“道”的两个不同方面,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道”的变化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邵雍将宇宙演化的历史过程以唐尧时期为界分为两段,唐尧以前为先天,此时还是宇宙自然史时期,还没有人文、社会、主观等因素的参与,还没有人事之“用”,只有天然之“体”;唐尧以后的后天“用”,进入到人类文明史时期。

根据这种划分,邵雍对儒家和道家作了评价,指出老子为得《易》之体,孟子为得《易》之用,今人余数康先生认为,道家的物理之学着重于研究宇宙的自然史,可称之为“天学”,对先天之“体”有独到的体会;儒家的性命之学着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史,可称之为“人学”,对后天之“用”阐发得特别详尽。

老子有天学而无人学,孟子有人学而无天学。

尽管老子和孟子学派门户不同,分属道儒两家,仍是体用相依,并来分作两截,道家的“天学”与儒家的“人学”会通整合而形成一种互补性的结构,统摄于《易》之体用而归于一元。

邵雍称物理之学即自然科学为“天学”,性命之学即人文科学为“人学”。

在物理之学上推崇道家,在性命之学上推崇儒家,超越了学派门户之见,从儒道互补的角度来沟通天人,他的这个做法是和《周易》的精神相符合的。


邵雍对“天”和“人”、“天道”和“人道”作了多角度的界说,其《观物外篇》说:
自然而然者,天也;惟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

若时行时止,虽人也,亦天也。

元亨利贞,交易不常,天道之变也;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
之应也……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认为自然的、非人为的是“天”,效法天然之道、参与主观意识的是“人”。

就《周易》而言,上经言天道,下经言人事。

元亨利贞四德配春夏秋冬四时,反映了在天道四时以及自然万物的变易流行;吉凶悔吝反映了人事的变化规律。

天道和人事相互对应,“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奉天时则吉,违天时则凶,元亨利贞四德各包含吉凶悔吝四事,吉凶悔吝四事又对应元亨利贞四德。

邵雍在《观物内篇》中从另一角度归纳天道人道:“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阴阳、刚柔是天道本然的现象和规律,而领悟并运用这种规律的却是人。

邵雍将“人”看成是“万物之灵”,天地宇宙之间充盈了万物,人是万物中有灵性的出类拔萃者,人灵于物;人中可分出一部分最优秀的人,就是圣人,圣灵于人。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观物内篇》)万物的色、声、气、味能被人的目、耳、鼻、口所接受,具有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所达不到的灵性、智慧,远远超出其他事物接受宇宙的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人还可以改造或适应宇宙的信息、事物的运动变化,“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

”(《观物内
篇》)而人中之“圣”又具有一般人所达不到的智慧,“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邵雍对人中的至者——圣人作了界定:
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音,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弥伦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也。

(《观物内篇》)这样的圣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的,只有“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可以理知之也。

”在邵雍看来,除了伏羲、黄帝、尧、舜、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以外,只有孔子称得上“圣人”。

孔子整理修定了《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四部经典,邵雍将春夏秋冬称为“昊天之四府”,将这四部经典称为“圣人之四府”,两者一一对应,《易》为春,为生民之府;《书》为夏,为长民之府;《诗》为秋,为收民之府;《春秋》为冬,为藏民之府。

将四府交错组合,则有四四一十六种,如《易》与《易》、《书》、《诗》、《春秋》组合,则有生生,生长、生收、生藏四种。

其余类推。

认为这四部经典是为了贯天人、通古今。

邵雍还将人类生理结构与物类形态结构作了比较,认为两者虽有区别,但又有对应关系,《观物外篇》说: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