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

合集下载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导读:本文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邵雍的道德学问

邵雍的道德学问

邵雍的道德学问在中国文化史上,邵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道德学问,堪称后世师表。

他虽然逝去一千余年了,但他的形象仍在人们的心目中。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北宋时期的易学大师、理学家。

邵雍的先祖是河北范阳人。

他的父亲迁家到衡漳,后来又迁到卫州共城,即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

共城西北五华里处有一个地方叫百泉,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这里有一座小山叫苏门山,山上遍布着历代名人志士游览和隐居的遗迹。

山的南面有一泓五十亩大、无数泉眼日夜喷涌的湖泊,叫百泉。

邵雍的家就在苏门山脚下。

大宋祥符四年,就是公元1011年,邵雍在这里诞生。

邵雍的父亲邵古,性情简朴淳厚,而且极爱读书。

对书的内容和道理,刨根问底,不到弄懂的地步决不停止。

受其父亲的影响,邵雍从小便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并且有建立功名的远大志向。

虽然当时家境拮据,生活清贫,每日布衣蔬食,但邵雍从不叫苦,他一方面躬耕打柴,以养父母,一方面发奋读书,坚志苦学,立志成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感到仅靠读书还不能全面长进,于是便走出家门,游历了黄河、汾水、淮河、汉水等地,考察了齐、鲁、宋、郑之废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归来之后,读书更加用功。

传说,邵雍家里有两个陶枕,就是用泥土烧制的蓝色瓦枕,夏天枕着它很凉爽。

一个夏日的午后,邵雍正坐在屋里读书,一只老鼠在他床上跑来跑去,情急之中,他抓起陶枕便向老鼠掷去,老鼠没掷住,陶枕却碎了。

这时,邵雍发现陶枕里面有一张纸条,他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四个字:鼠过击破。

邵雍感到非常神奇:难道一切事物的生灭都是事前定好的吗?于是,他就把另一个陶枕也打碎了,里面也有一张字条:你破我也破。

由此,邵雍便对周易象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时的共城县令李之才,是宋初华山道士、道教学者陈抟老祖的三传弟子(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著名的易学家。

他非常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物理性命学问后继无人。

当他听说了邵雍好学上进的情况后,便亲自到百泉去见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我们从清乾隆年间编篡的《四库全书》中看到,不但录有邵雍的主要著作,还可以看到大量引用他学术思想或语录的著作。

邵雍的学术思想能贯穿于经、史、子、集,是北宋五子中其他四子所不可同年而语的。

在经部易类,邵伯温《易学辨惑》介绍了邵雍之学的源流,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列出了邵雍的《先天图》(称《伏羲八卦图》),《易学启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更名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又引用邵雍《观物外篇》语录多达27条,《周易本义》卷首列出了《先天图》。

此后于经部易类的134部著作中有55部都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或语录。

如果把“存目”之书和后来《续修四库全书》统计在内,引用邵雍《先天图》和语录的易类著作则超过百部。

在经部五经总义类,有杨甲《六经图》六卷,卷一列《先天图》及诸多衍图。

在史部,宋代胡宏的《皇王大纪》于尧后则采用《皇极经世》纪年,元代察罕的《帝王纪年纂要》亦采用《皇极经世》纪年,明代陈继儒则著《邵康节外纪》。

宋代王称《东都事略》、清代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及万斯同《儒林宗派》,则有邵雍传记或言行事迹。

在子部儒家类,宋代黄震《黄氏日钞》记邵雍言行,宋代熊节编《性理群书句解》卷一有“康节传道支派图”与“康节先生遗象赞”,卷十列《先天图》及《皇极经世》书;明代张九韶撰《理学类编》,八卷皆引用邵雍语录;明胡广奉敕撰《性理大全书》七十卷,中有邵雍《皇极经世》七卷,朱熹《易学启蒙》四卷;清康熙《御纂性理精义》,卷三《皇极经世书》,卷四至卷六《易学启蒙》。

在子部术数类,录有邵雍《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张行成《皇极经世索隐》二卷、《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四十卷、祝泌《观物篇解五卷》、《皇极经世起数诀》一卷、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十四卷。

王湜《易学》、鲍宁《天原发微·各类图》、张理《易象图说》皆列有《先天图》或其衍图。

存目书尚有宋代钟过撰《皇极经世书类要》九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经世节要》、明代朱隐老撰《皇极经世书说》十八卷、黄畿撰《皇极经世书传》八卷、杨向春撰《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八卷、清代徐文靖撰《皇极经世考》三卷、不著撰人名氏《邵子加一倍法》一卷、元代吴正撰《皇极大定动数得一论》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数》三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生成鬼经数》一卷、题宋邵子撰《康节内秘影》一卷。

从_观物_到_安乐_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从_观物_到_安乐_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2013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3第42卷第5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2No.5■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从“观物”到“安乐”: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宋锡同,赵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邵雍的儒学修养集中体现为他的“观物工夫”,它是一种儒者的修身处世之道,并以宋儒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终极指向,以对天理真乐(即“安乐”)的体验为完成的外在标志。

通过这一独特的观物工夫,臻于一种圣人气象的安乐境地,既涵括了儒者参赞天地之化育、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更通显了一种儒者洒脱的修身处世之道。

关键词:邵雍;观物工夫;修身处世中图分类号:B2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5-0144-07收稿日期:2012-04-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64)作者简介:宋锡同,男,山东潍坊市人,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大儒邵雍,因应于当时佛老空无观对传统儒学入世价值的解构,以象数易学为模式推阐出先天本体这一理想的圣人境界,同时他也提出了“观物”穷理以体认此圣人境界的方法。

在《皇极经世书》中,他将其中的篇名定为《观物篇》,并提出天地万物皆可观,观之皆可得其理。

由此也引发出他对儒者修身处世之道的工夫路向,即“观物”。

这是对天地万物的观照与觉解,通过物与我的这种双向融会,进而得理以润身应物,由此臻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圣人境地。

而对个体而言,“观物”最后要达到的是一种对个体在世的价值安顿———即通达“安乐”之境。

一、观物工夫的提出与宋儒主张的穷理工夫一样,邵雍以“观物”为主题的修养工夫可视为一种“观物工夫”。

从内涵上看包括如何观和观何物的问题,前者要求无我于其间以物观物,而后者则视天下万物皆有可观。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 转载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 转载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转载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转载)邵雍生于宋真宗四年,67岁离世,谥号康节。

是河北范阳也就是今天的涿州人,后移居洛阳定居。

邵雍在幼年时期,其家境并不富裕,曾祖父做过小官,祖父和父亲都是隐居的知识份子。

青少年时期的邵雍志向远大,爱好探索宇宙万物与人生真谛,《宋史道学一》说他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艰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当时被誉为好学青年。

他不但刻苦钻研书本知识,而且亲自出门游学,了解社会实际,曾周游了齐、鲁、宋、郑古城。

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两宋理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复兴阶段。

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志愿。

邵雍更在儒家《易经》基础上建立了象数学体系,用一个完整的图式来阐述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行程式。

他是第一个把象数学理论和方法同理学思想相结合的理学大家,邵雍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影响很大。

邵雍一生著述不少,其代表作计有《皇极经世书》、《梅花诗》及诗集《伊川击壤集》等近百万言。

在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中,他也讲到太极、道、阴阳、理、气、天地、人、物、神、性、情、命等一系列范畴,用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说明社会人生之真谛。

后来的理学家们就是用这些基本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体系的。

虽然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但他和其他人的学说和承袭上却有很大的区别,人物色彩也远比其他诸子更具神秘性,原因在于邵雍和道家的渊源及其异能。

自宋初开始,由于道家先天派传人华山道士陈抟的倡导和传授,象数学便逐渐兴起,并且发展为独具风格的思想流派,而邵雍正是这个睡仙、道行高深的陈抟的第四代传人。

.道家历来是师父找徒弟,隐居共城县的道家传人李之才,已经考查邵雍许久了,有一天他亲自去邵家访问。

李之才问邵雍:你了解物理性命之学吗尿邵雍谦恭的答道: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教诲。

于是他便师从李之才。

精选-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文档资料

精选-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文档资料

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邵雍对命运的看法

邵雍对命运的看法

邵雍对命运的看法命运的概念和意义(二级标题)命运的定义(三级标题)命运是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以及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影响。

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和评估,是一种宿命的观念,涉及到个体的选择、社会环境和宇宙法则等因素。

命运的意义(三级标题)命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命运的走向,也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对于个体来说,命运是对自我发展和选择的评价,是一种对人生经历和结果的解释。

对于社会来说,命运是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邵雍对命运的观点(二级标题)命运与个体自由(三级标题)邵雍认为,命运并不是完全由外界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个体所做出的选择和努力所决定的。

在他的观点中,个体的自由意志是影响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和思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命运与社会环境(三级标题)邵雍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他看来,个体的命运往往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实现个体命运改变的重要途径。

命运与宇宙法则(三级标题)邵雍认为,命运也受到宇宙法则的影响。

他相信宇宙存在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和结果。

个体的命运是宇宙法则运行的一部分,人们需要适应和顺应宇宙法则,才能获得更好的命运。

如何面对命运(二级标题)增强自我能力(三级标题)邵雍认为,面对命运的挑战,个体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

他强调个体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以应对各种命运的变化和挑战。

坚持努力和奋斗(三级标题)邵雍提倡个体要坚持努力和奋斗,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命运是由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所决定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接纳并适应命运(三级标题)邵雍认为,个体在面对命运时,需要接纳并适应自己的命运。

邵雍民间传说

邵雍民间传说

预卜牡丹隐居安乐的邵雍先生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

一年春天,邵雍好友富弼邀请他和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同赏牡丹。

大家聚会花园,只见大片牡丹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争芳斗艳,美不胜收。

忽然有人问道:“这一大片牡丹共有多少朵,请康节先生即席一卜如何?”邵雍随口答道:“花开千朵。

”当场一数,果如邵雍所卜之数,众人皆叹神妙。

接着又有人问:“不知此处牡丹何时败毁?”邵雍揣摩良久,答道:“此处之花将在明日午后败尽。

”富弼听罢便说:“明日午时,大家重会于此,一验其灵。

”第二天,众人按时来到花园,但见满园牡丹依然生机勃勃,千娇百媚,春意盎然。

正在此时,忽然跑出一群马来,啼叫厮斗,一场恶战,使园中牡丹顷刻尽毁。

测“酉”寻物据传说在北宋景祐年间,邵雍预测万事料神,远近闻名,不少人慕名登门拜访,求助于他。

一天中午,共城县一个财主为寻找失落的夜明珠来访邵雍。

邵雍把他让进门来,上下打量,见其人身穿紫色软缎长衫,外罩古铜色五六成新的起花马褂,但式样有些过时。

此人生得一幅白净面孔,五官端正。

只见此人点头微笑对邵雍说:“我家祖上留下一颗如茧豆大的夜明珠,昨天突然丢了,到处找遍了也没找着,今特请先生费心帮忙,看看能不能找到。

”邵雍对财主说:“你不用焦急,请拿一个纸卷试试看。

”财主听了邵雍的话,自然十分高兴,点头感激地说:“全靠先生指点”,随后屏住气捏了个纸卷交给邵雍,邵雍展开纸卷,见上写着个“酉”字,他根据十二象仔细推断,又根据丢珠子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情况,断定珠子被鸡吃去,就对财主说:“你回家把鸡子杀了,夜明珠就找着了。

”财主听了很扫兴,自言自语地说:“我珠子没找到,又让杀鸡,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邵雍看他还有点犹豫,又说了句:“你回去照我说的办就是了。

”财主半信半疑,回到家叫来了少夫人,少夫人听说要杀鸡,心想这不是成心与咱过不去吗?但寻珠心切,只好抓了一把米,引鸡吃食,逮住鸡子就杀,正杀时发现鸡嗉子中有一光亮的东西,剥开鸡嗉子用水洗净食物,在食物中露出了闪闪发光的夜明珠,财主和少夫人见找到了夜明珠,兴高采烈,欢喜发狂。

百源先生邵雍及其对宋代理学的贡献

百源先生邵雍及其对宋代理学的贡献

雍开始在洛 阳授徒讲学 ,经过一段努力 , 从学者渐 多 ,影响渐大 ,洛中弟子为他买宅、置田,又结识
了退 居洛 阳 的官 员 司 马光 、富弼 、 吕公 著 及 程颢 、 程颐等名士 ,与他们关系密切 ,“ 恒相从游” ,切磋
学问。
见邵雍 “ 心相契” ,传授他 “ 物理之学” 性命之 、“
当地 。当 时共城 县令 李 之才 ,是 中原有 名学 者 ,一
庆历年间 ,邵雍到洛阳游历 ,在欣赏洛阳山水 后 ,产 生迁 居之 心 。公 元 14 年 ,邵雍 三 十八 09
岁 ,在弟子知武陟县侯少 曾的资助下 ,迁居洛阳 , 寓 居 于天 宫 寺三 学 院 。p 他 最初 不 为 洛 阳士人 所 1 卷 知 ,生活相 当艰辛 ,但他 相 当乐 观 ,“ 虽平 居屡 空 ,而 怡 然 有 所 甚乐 ,人 莫 能 窥 也 ” 】 。p 随后 邵 卷
次 收益 颇 丰 的游历 ,“ 逾河 、汾 ,涉淮 、汉 ,周 流
济 、鲁 、宋 、郑之墟 ,久之 ,幡然归来 ,日:‘ 道 在是矣 ’ 。遂不复出。 1 ’ ”1 1 学有所成 的邵雍 ,在百源开始进行讲学授徒的 活 动 。新 乡士人 王豫 ,是 他 的第一 个 学生 。他 不事
载及其关学等的研究 比较深入 ,对邵雍之研究 ,多 论其象数学 ,而对其开创 的百源学派则较少论及 , 其对宋 明理 学贡献及影 响探讨还有 待于进一步展 开。鉴于此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 ,本文对邵雍及其 开创 的百 源学 派 和他对 理 学 的贡献 作简 要论 述 。

张扬 ,真正 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当时 ,王豫认为可
为邵雍师 ,然在同邵雍讨论学问后却深为邵雍的学 识所折服 ,于是转而拜邵雍 为师 ;澶渊人周长孺 , 考 中进 士后 在卫 州共 城 县做 县令 ,闻知邵 氏学 问精 深 ,拜邵 氏为师 ,邵雍授之 以先天之学 l ;怀州 誊 人侯绍曾 , 也是他居住百泉时的从学弟子。[ 3 1 卷

哲学家名人故事:邵雍-作文

哲学家名人故事:邵雍-作文

哲学家名人故事:邵雍
北宋时期,有一个着名的哲学家,名叫邵雍。

邵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从小就读了很多的书,只要是书他就看。

邵雍年少之时,希望可以博取功名,所以在努力读书,但是长大之后却反而不想当官了。

有人推荐他当官,他都谎称自己有隐疾而拒绝了。

邵雍字尧夫,年少时喜爱读书,为了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不论是严寒酷暑都没有停止读书,夏天不扇扇子,冬天不生炉子,甚至还在夜里不睡觉,没日没夜地刻苦学习。

有天,邵雍忽然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应该出去游历了,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邵雍走过了河南各地,考察了齐、鲁、宋等西周分封国的遗址,感觉获益良多,之后又拜了李之才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等阴阳五术的东西。

邵雍对这些东西十分有感觉,慢慢地感悟天地,智慧得到了增长,也得到了别人的敬重。

但是学识并不是钱财,所以邵雍其实过得十分清贫,直到他的好友出资给邵雍买了一座园宅,邵雍才终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日子。

大师邵雍:身体力行践易道

大师邵雍:身体力行践易道

大师邵雍:身体力行践易道邵雍所创立的“先天易学”体系实际上包括“后天”的“性命之学”与“修养功夫”。

“修养”偏向于主体对主体的体验,其目的在于构建人类的道德伦理和价值理想,从而达到窥开物理、照破人情的生命境界。

邵雍提出的十六“修”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行为,而是社会政治行为,是历史演变规律。

邵雍的生命境界是一种“天理真乐”的境界,已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美感的享受,而且是一种穷尽万物之理与性命之理时所达到的天人合一、主客合一的精神境界。

道家坦夷旷达的生命境界、天道体认使他有了明自然之体的先天之学、物理之学;儒家中庸仁和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使他有了入人事之用的后天之学、性命之学。

儒家的伦理哲学、历史哲学与道家的宇宙哲学、生命哲学被邵雍和谐无碍地统一在“易道”之中,儒家的人文价值世界与道家的宇宙物理世界被邵雍自如无间地融合为一元太极世界。

“若问先天一字无,后天方要着功夫”。

这是邵雍《先天吟》诗中的两句。

邵雍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他所创立的“先天易学”体系,是一个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的庞大的学术体系。

然而研究者一般比较关注其“物理之学”、“观物之道”,对其“性命之学”、“修养功夫”则往往研究不够。

笔者曾就邵雍以“物理”推论“性命”的理路以及“性命之学”的体系建构,另文作过探讨。

本文仅就其修养功夫与生命境界作一探讨。

作为宋易的开风气的人物和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邵雍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先天易学”体系。

“先天易学”体系实际上包括“先天”和“后天”两个基本的学术范畴。

所谓“先天”可看成是邵雍的天学即宇宙之学,所谓“后天”可看成是人学即性命之学、心性之学。

“先天之学”为“一字无”的玄妙之学,“后天之学”则可以用“功夫”去求得。

人来到天地之后就应该用“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修养心身的功夫,正如邵雍另一首诗《天人吟》所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

论邵雍经学的义理化倾向及其历史地位

论邵雍经学的义理化倾向及其历史地位

论邵雍经学的义理化倾向及其历史地位摘要:邵雍在对经学研究中,提出“经有因革”的思想,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书传等经书难以详考,应重视礼乐诗书之道的自新,而不停留在以往记问引用讲解的治学阶段和层次上。

邵雍治学,侧重哲学理论的创造,提出以道、心、太极为宇宙本原的思想,同时把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初步结合起来,邵雍对儒家经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通过以义理解经,阐发本体论哲学,重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儒家经学由原来的重训诂注疏传统转换为重义理阐发、重人情物理的心性之学,从而为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新经学诠释法开了新路。

关键词:邵雍;经学;义理化邵雍(101l-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奠基人之一,河南共城(今辉县)人,字尧夫,谥康节。

曾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之为百源先生,或称为康节先生。

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同称为“北宋五子”。

其著作主要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等。

邵雍经学的义理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有因革”,“不必引用讲解”邵雍在对经典的研究中,提出“时有消长,经有因革”的思想,以皇、帝、王、伯为圣人之时,以《易》《书》《诗》《春秋》为圣人之经,认为古今之时在不断消长变化,圣人之经也应随时因革损益,而不可固执拘泥。

他说:“皇、帝、王、伯者,圣人之时也;《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也。

时有消长,经有因革。

时有消长,否、泰尽之矣;经有因革,损、益尽之矣。

否、泰尽而体用分,损、益尽而心迹判。

体与用分,心与迹判,圣人之事业于是乎备矣。

”认为当“时有消长”之时,可以否、泰来尽之;而当《易》《书》《诗》《春秋》等圣人之经有因革时,则以损益来尽之,即有因有革,随时而损益。

并指出,在“时有消长,经有因革”的过程中,使得体用分而心迹判。

其体与心相对应,而用与迹相对应,如此分体用,判心迹,圣人之事业得以完备。

在这里,邵雍通过论“经有因革”,而提出体用对应、心迹二分的体用论和心本论哲学,这是对以往汉唐儒家经学重训诂而轻哲理倾向的修正。

论邵雍的生死超越与价值追寻

论邵雍的生死超越与价值追寻

2021年3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21第38卷第2期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8,No.2㊀㊀收稿日期:2020-12-30㊀㊀基金项目:湖南省2020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汉宋学术转型下的中晚唐经学新变研究 (20YBQ038)㊀㊀作者简介:奉隆瑜(1988 ),男,湖南永州人,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㊂㊀㊀①除了 北宋五子 中的周敦颐已于熙宁六年去世,当世退居洛阳的知识与政治精英,如司马光㊁张载㊁程颢㊁程颐等人无不前来探视邵雍㊂‘宋史㊃道学传“载: 雍疾病,司马光㊁张载㊁程颢㊁程颐晨夕候之㊂论邵雍的生死超越与价值追寻奉㊀隆㊀瑜(湘潭大学㊀碧泉书院哲学系,湖南湘潭411105)㊀㊀摘㊀要:邵雍弥留之际,与前来探病的友人司马光㊁张载㊁程颐有三次关于死亡的对话㊂对话表现出邵雍对生死超越之态度,但未获得张㊁程认可㊂邵雍以天地万物运化皆有终始消亡,认知到人的死生为一之理,因此在临终时,邵氏表现出 戏谑 的洒脱之态㊂邵雍对生死的超越之境界,之所以不被张㊁程认可,在于邵雍未体认到儒者 在生 时的责任和担当,故而尽管他 在死 时洒落无累,但已非儒者所宜取者㊂㊀㊀关键词:宋儒;生死态度;观物;生死超越;生命价值㊀㊀中图分类号:B244.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8039(2021)02-0020-06㊀㊀邵雍,字尧夫, 北宋五子 之一,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生于河南衡漳(又说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居洛阳,与程颢㊁程颐兄弟比邻而居达三十多年㊂与退居洛阳的达官显宦均有交谊㊂司马光以兄事之,富弼㊁司马光㊁吕公著等,凡二十余家,为其集资买宅,他将其命为 安乐窝 ,并自号 安乐先生 ㊂这座 安乐窝 ,实质上成为退居洛阳的文人雅士㊁王公大臣臧否时政㊁谈古论今㊁酬唱雅集之地[1]50-63㊂在邵雍疾病甚笃之时,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几乎囊括了当时最一流的思想家①㊂邵雍弥留之际的生死态度,与探视者对其生死态度作出的反应,构成一种相映成趣的㊁可诠释的文化现象㊂本文拟通过对邵雍及其探视者面临生死时的态度之考察,探析邵雍死生观念的成因,同时,进一步分析邵雍与探病者之间生死观念分歧的原因㊂㊀㊀一㊁邵雍及其探视者对生死态度的历史考察㊀㊀熙宁十年(1077年)三月,邵雍大病,在 气日耗 的弥留之际,友人纷纷前来问疾㊂据史书所载,邵雍与探病者共有三次关于死亡的对话㊂这三次关于死亡的对话,发生在当年三月至七月之间㊂第一次是邵雍与司马光关于死亡的对话㊂熙宁十年,司马光问疾于邵雍,论及对死亡的态度,邵雍 笑谓 于司马光:某欲观化一巡,如何? 温公曰: 先生未应至此㊂ 康节先生曰: 死生常事耳㊂ [2]221邵雍所言 观化 ,本义是察验万物死生㊁消涨㊁盛衰变化之理,引申为对死亡之委婉说法㊂邵雍将生死视为生命的转化,是其深于自然循环之理的呈现㊂对于死亡,司马光尚不能释怀,反过来引起邵雍 死生常事 的安慰㊂两人面对死亡,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度㊂第二次关于死亡的对话,在邵雍与张载之间进行㊂据邵雍之子邵伯温记载:张横渠先生喜论命,来问疾,因曰: 先生论命,来当推之㊂ 康节先公曰: 若天命则知之,世俗所谓命则不知也㊂ 横渠曰: 先生知天命矣,某尚何言? [2]221由于史籍记载简略,虽对张载著作仔细翻检,但对于张载 喜论命 之 命 的确切含义,实难把握㊂然邵雍所撰‘天命吟“,却可大致推测出张载与邵雍所论之命㊂邵氏之‘天命吟“云:可委者命,可凭者天,人无率尔,事不偶然㊂[3]408将人事寄于天命,此非孤证,邵雍又在‘四可㊃02㊃吟“中言 可委者命,可托者天 [3]501㊂邵雍表达的天命,是可倚侍凭借的天㊁命,故人㊁事不可轻易离于天㊁命之外,事皆由天命而定,不存偶然㊂张载是否认可邵雍对天命的解释,亦未能详㊂但张载 先生知天命矣,某尚何言 的答复,似乎呈现出某种质疑㊂关于这一看法,非由文意推测得来,考稽文献大体可知㊂据记载:伯淳(程颢)言: 邵尧夫疾革,且言 试与观化 一遭㊂ 子厚(张载)言: 观化他人便观得,自家又如何观得化?尝观尧夫诗意,才做得识道理,却于儒术未见所得㊂ [4]112依张载之意,邵雍的自我观化恐不切实际㊂这在于,对于他人的死亡,尚可以生死福祸变化自有天命,来坦然接受即将到来的死亡㊂但面临自己的生死,尤其作为一个儒者,又如何由人事皆由天命而接受呢?因此,张载认为,从邵雍所作诗看,邵雍虽做到了自我观化,坦然而又无所挂碍,实现生命的安顿㊂但他质疑邵氏的精神落实处已经不在儒家㊂质诸文献,我们翻检出邵雍病笃时所作的多首诗歌㊂兹征引‘疾革吟“如下:有命更危亦不死,无命极医亦无効㊂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㊂[3]513此诗为邵雍病重时所作,张载在问病时为邵雍诊脉,且欲为邵雍推命,邵雍大概作了此诗来答复张载㊂揆之思想史之传统,历来对死生就有归于天命的作法㊂‘周易“: 知天乐命故不忧㊂ ‘论语㊃颜渊“: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㊂ ‘庄子㊃大宗师“亦云: 死生,命也㊂ 邵雍弥留之际这种 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 [3]512的精神境界正是对 生死 寄于天的人文传统的体现㊂第三次关于死亡的讨论,发生在邵雍与程颐之间㊂至熙宁十年七月,邵雍病甚笃,在此弥留之际,程颐前来探问,产生了关于生死的对话,同时涉及人的生命安顿之问题㊂程颐顾谓雍曰: 先生至此,他人无以为力,愿自主张㊂ 雍曰: 平生学道,岂不知此?然亦无可主张㊂ 颐犹相问难不已,雍戏曰: 正叔(程颐)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生姜树头出也㊂ 颐曰: 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 时雍声气已微,举两手以示之,徐曰: 面前路径常令宽,路径窄则之无着身处,况能使人行耶? [3]588此次探病之事非孤证,二程也有录,见‘二程遗书“载:邵尧夫临终时,只是谐谑㊂某(程颐)往视之,因警之曰: 尧夫平日所学,今无事否? 答云: 你道生姜树上生,我只得依照你说㊂ [4]197两则文献虽简繁有别,但由两则文献互相印证,恰恰可以分析出双方对死亡的态度㊂参比两处记载,其中有关联处,亦有相互抵牾处㊂但就文本析之,程颐不满邵雍临终时的 谐谑 态度,质疑邵雍能否于生命安顿自作主宰,则是清晰的㊂邵雍戏谑,以自身一辈子学道,自然能于生死关头自作主宰㊂程颐依旧问难不已,邵雍戏其执拗于生死解脱①㊂程颐往视邵雍所问在 今无事否 ,此问在于质疑邵雍平生之学,能否实现死生问题的安顿,质疑他是否为淳儒㊂在此意义上,他一再追问,邵雍戏其 生姜树上生 ,即讥其执拗㊂程颐探病邵雍,要其自作 主张 , 主张 乃身心安顿之意㊂程颐以儒者安身立命之说为据,质疑邵雍可否自作主宰,邵雍只得说 无可主宰 ㊂邵雍想要表达的是,若念念执拗于看断死生之心,则反而未能真正体味生死一致,邵雍说 无可主宰 ,即是既不执著于生,亦不执著于死,对于死生之两事 无可主宰 ,也不必主宰,才是真正的死生超越㊂邵氏以诗酬志,作‘答客问病“曰:世上重黄金,伊予独喜吟㊂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㊂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㊂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㊂[3]513邵雍以 死生一致,利害相寻 ,他自己已对死亡没有恐惧,也对生没有过多渴求㊂然而友朋之心尚且难安,所以他尚勉力灼艾,以安友朋之心,这一点在他与司马光讨论死亡时,安慰司马光是一致的㊂因此,他作‘摄生吟“批评那种念念执著于生死之念的人,曰:握固如婴儿,作气如壮士㊂二者非自然,皆出不容易㊂心为身之主,志者气之师㊂沉珠于深渊,养自己天地㊂[3]512他认为,人应顺其自然,不执著于事事物物㊂因此,程颐再问: 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㊃12㊃论邵雍的生死超越与价值追寻① 生姜树上生 意思是执拗不化,如清人赵翼‘陔馀丛考㊃成语“解释道: 生姜树上生,俗语谓人之执拗者㊂刘后村诗: 人道生姜树上生,不应一世也随声㊂告者乎? 邵雍举两手以示之曰: 面前路径需令宽,路径窄则之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耶? 邵雍以行路为喻,倘若路径不宽,则无容身处㊂言下之意,在于警示程颐眼界要开阔,眼界窄则不能容人,那么自己也难以处事了㊂这是第三次关于死亡的态度表达㊂至熙宁十年七月四日五更,邵雍病逝于洛阳,去世前书诗‘病亟吟“一首以言其志,诗曰: 生于太平世,长于太平世,死于太平世㊂客问年几何?六十有七岁㊂俯仰天地间,浩然独无愧㊂ [2]221-222同时,命邵伯温一一按照他为其父邵古之礼治丧,葬于伊川神阴原㊂按照邵雍的嘱咐,程颢为他作了墓志铭㊂邵雍的学生张崏亦据其一生的行学为他作了行状㊂以上是文献所载邵雍弥留之际关于死亡的讨论㊂㊀㊀二、邵氏家族成员的死亡及其对死亡态度的考察㊀㊀先追述邵氏家族成员的临终表现,以阐述邵雍面对死亡的成因㊂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详细记录了其祖父邵古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过世时的情形:大父伊川(指邵古) 年七十有九,以治平四年正月初一日捐馆㊂除夜,康节先公(邵雍)以下侍立左右,伯温方七岁,大父钟爱之,亦立其傍㊂大父曰: 吾及新年往矣㊂ 康节先公以下皆掩泣,大父止之曰: 吾儿以布衣名动朝廷,子孙皆力学孝谨,吾瞑目无憾,何用哭? 大父平日喜用大杯饮酒,谓康节先公曰: 酌酒与尔别? 康节同叔父满酌大杯以献,大父一举而尽,再酌,饮及半,气息微矣㊂谓康节曰: 吾平生不害物,不妄言,自度无罪㊂即死当以肉祭,勿做佛事乱吾教㊂ [2]220-221邵古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面对后辈对自己的死亡而产生的哀戚,安慰他们说, 吾儿以布衣名动朝廷,子孙皆力学孝谨 ,因此自己毫无对生命的遗憾,亦无面对死亡而恐惧㊁哀伤,以洒然无累态度,与邵雍兄弟大杯喝酒告别㊂邵伯温对邵古死前的记载清楚明白,历历可见㊂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邵睦为 后祖母杨氏夫人出,少康节先生二十余岁 ,于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八日暴卒,也就是邵古死后第二年邵睦去世,年仅三十三岁㊂‘邵氏闻见录“记载邵雍 哭之恸 ㊂邵睦少邵雍二十五岁,平日对邵雍以师㊁父事之㊂因此,邵睦之死对邵雍无疑雪上加霜㊂他作长诗以纪这一哀恸:兄既名雍弟名睦,弟兄雍睦情何足㊂居常出入留一人,奉亲教子如其欲㊂慈父享年七十九,四人稚子常相逐㊂其间同戏彩衣时,堂上愉愉欢可掬㊂慈父前年忽倾逝,尔弟今年命还促㊂独予奉母引四子,日对几筵相向哭㊂不知肠有几千尺,不知泪有几千斛㊂断尽滴尽无奈何,向日恩光焉可赎㊂[3]259邵雍的丧弟之恸,对其打击很大㊂前一年其父邵古以七十古稀过世,或能在事实上接受,其弟邵睦以33岁离世,则不能把说短寿,以至于使他断尽眼泪,发出 人之死生,是果前定 [2]225慨叹㊂从治平四年其父邵古去世,到熙宁元年其弟邵睦早亡,到熙宁十年,面对自己的死亡,邵雍逐渐由观他人之化 过渡到 观己之化 ㊂邵雍的这种观化态度的变化,正是在生死变化的过程中得到的㊂遭逢亲友亡故,如何能够置身事外,淡然处之?他赋诗‘伤心行“道: 不知何铁打成针,一打成针只刺心㊂料得人心不过寸,刺时须刺十分深㊂ [3]258这种深切的生命体验并非常人能够理解,前年丧父,今年丧弟, 要知能忘处,坟草两荒凉 [3]259,深切的父子之情㊁兄弟之谊,转化为对生命死生的旷达,对生之重视,对死的不逃避,一任自然,无所执著㊂邵氏作‘戊申自贻“言:虽老仍思鼓缶歌,庶几都未丧天和㊂明夷用晦止于是,无妄生灾终奈何?似箭光阴头上去,如麻人事眼前过㊂中间若不自为计,所损其来又更多㊂[3]260明夷㊁无妄为‘周易“中两卦,‘序卦“说: 夷者,伤也㊂ 妄为灾,正则无妄㊂然人事往往 无妄生灾 ,却又无可奈何㊂邵氏以明夷㊁无妄两卦譬喻他所经历的一生,寓意处境艰危,而犹要守正不移㊂尽管光阴消逝,人事如麻,但仍要好自为计,否则将损所失更多㊂这种如从百死千回中得来的人生体验,不得不使他 常情不免顺世俗 [3]260,形成存顺殁宁的处世态度㊂邵雍60岁以后着隐士服,对名利生死等事尽皆看穿,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而无别的心境㊂故而从其晚年文字中,可抽绎其达观之情㊂他赋诗抒情言:㊃22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六十有七岁,生为世上人㊂四方中正地,万物备全身㊂天外更无乐,胸中别有春㊂[3]504正是因为体认到万物一体无别,尤其盛衰变迁之理,则不再计较得失㊂所以,当张载问是否他信命㊁知命时,他说世俗之命未尝信,天命则信之㊂世俗之命即是 智数 卖卜 之说㊂他认为: 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㊂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㊂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㊂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不亦难乎? [3]173正是这种除祛了计较之心,不徇人欲,才能从容于天地之间㊂所以 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㊂ 而世俗之命则是 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 [3]276㊂这只是作伪,或者一时可以欺人㊁自欺,但长久必然暴露㊂朱熹记之曰: 晁以道尝以书问康节之数于伊川,伊川答书云: 颐与尧夫同巷居三十年余,世间事无所不问,唯未尝一字及数㊂ [5]989因此他主张 循理 ,认为 循理则为常,理之外则为异矣 , 至理之学,非至诚则不至㊂物理之学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㊂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入于术矣㊂ [3]154-161惟至诚与天地同久,如此生死只是成为万物变化中的环节,自不必多挂怀于心㊂将个人生命中的死生㊁祸福㊁夭寿等际遇,一任物理之自然,也就能实现生命的洒然无累㊂㊀㊀三、生死观中的生命价值与生死超越之异㊀㊀前面分析邵雍对生死的旷达态度是经历了生命的体验,在生生死死的现实经验过程中,发现 原始反终 的死生之 理 ,故而能于生顺之,于殁宁之,形成他对 生 的恬淡和 死 的旷达㊂但作为与邵雍交谊颇深的张载㊁二程,为何对邵雍的死亡态度存有异议?本节从生命价值与生死超越两个面向,分析 矛盾 双方各自根据 生命价值 和 生死超越 ,呈现其对死亡的态度,由此解释邵雍与张㊁程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㊂(一)邵雍 生死超越 之生死观邵雍由经历家庭成员的死亡,形成 人之死生,是果前定 [2]225的命定观,从而将死生寄于天命,谓 人无率尔,事不偶然 ,形成顺从生命的存殁㊂他所求的,是尝试从 无妄生灾 的人事的颠沛中,获求生命的超越㊂这种生命超越的态度,融贯于他的 观物 哲学中,其谓: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㊂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㊂阴阳尽而四时成,刚柔尽而四维成焉㊂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矣㊂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矣㊂[3]1邵雍从 观 天地之 化 ,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太极㊂太极只是一气,气有动静,形有刚柔,由此运动而生四时㊁四维,但即便若天地之大 ,皆有始终㊂这即是 体无定体,唯变是用㊂用无定体,唯化是体㊂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 [3]6㊂正是在这种视万物皆有终始的 观物 中,邵氏在阴阳微妙变化中体察其变化之理,邵雍 观物 ,是为得物之理,亦是得事物阴阳消涨㊁盛衰㊁生灭之道㊂故要求人在认知㊁关照㊁体察㊁实践种种社会生活时,不要有任何基于 我 的情感㊁要求㊁意见掺杂其间,由物引情感喜怒哀乐,是从 任我 或者 以我 观物,其结果是导致情感的不 中节 [6]133,最终一人自己情感的宣泄而不能超脱其外㊂观物得理的目的在于穷理尽性㊁穷神知化㊂‘周易㊃说卦“言: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㊂ 意即理穷则知性,性尽则知命㊂性是天之性,命为天之命㊂因此,顺性命之理就是要和顺于道,和顺于自然㊂据朱子与门人的对话:或问康节(即邵雍)数学㊂曰: 且未须理会数,自是有此理㊂有生便有死,有盛必有衰㊂且如一朵花,含蕊时是将开,略放时是正盛,烂漫时是衰谢㊂又如看人,即其气之盛衰,便可以知其生死㊂盖其学本於明理,故明道(程颢)谓其观天地之运化,然后颓乎其顺,浩然其归㊂ 若曰渠能知未来事,则与世间占覆之术何异?其去道远矣!其知康节者末矣!盖他玩得此理熟了,事物到面前便见,便不待思量㊂ [7]2546正是自易学中推求处万物盛衰变化之理,才见之于邵雍心性中的放旷自适㊂只有体悟出生死原本自是一事,才能在死生处境中随其自然㊂从自然的盛衰变化推求人事的生死之理,与似与庄子㊁扬雄无别㊂‘庄子㊃至乐“云: 死生为昼夜㊂ ‘田子方“: 死生终始,将为昼夜㊂ 扬雄‘法言㊃君子“: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㊃32㊃论邵雍的生死超越与价值追寻也㊂ 故朱子认可 尧夫之学似扬雄 [7]2545㊂邵雍从 数 推演万物的变化,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之变化,纳入 数 的变化之中㊂因而能够将生命中的逆顺㊁祸福㊁生死视作必然之天命,他在‘观物外篇“中说: 气变而形化,形可分而神不可分㊂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㊂阴阳相生也,体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㊂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阴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之于一也㊂ [3]98邵雍认为生死的依据于 阳 ㊂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人的生死就是如同归来去,所以死生不过是一事而已,无所恐惧,亦不必恐惧㊂这也即上文所引程颢批评的 观天地之运化,然后颓乎其顺,浩然其归 ,意即自天地运化,抽绎出人生生死祸福夭寿变化之必然性,然后顺从之,最终获得对生命处境中生死的超宇,也就是 浩然其归 ㊂邵雍从 观 天地之 化 ,实现 观 其自身之 化 ,实现其对生死的超越,实现了 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 [3]513,可以说,邵雍从其 观物 哲学,实现了 观己 ①,他在弥留之际对死亡的戏谑,其实实现了生死超越后的达观和洒脱㊂(二)张载㊁二程 生命价值 追寻的生死观邵雍以‘易“的数理推演万物盛衰变化,实现他对生死的超越,但却为张㊁二所否定,在‘邵氏闻见录“‘伊洛渊源录“‘程氏遗书“‘易学辨惑“等书,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㊂但张㊁程之不满邵雍对死亡态度,不在于邵雍从观自然变化来获得生死超越,而在于他们强调,在 生死超越 之外,儒者还应担负起 生命价值 的重任㊂在生死态度上,邵雍虽然表现出他的超越生死的境界,但张㊁程尤以此不足道㊂张载谓: 观化他人便观得,自家又如何观得化?尝观尧夫诗意,才做得识道理,却于儒术未见所得㊂ [4]112程颐则言: 邵尧夫临终时,只是谐谑,须臾而去㊂以圣人观之则亦未是,盖犹有意也,比之常人,甚悬绝矣㊂ [4]251在个体生命生死上,尽管邵氏超越了计较,但张㊁程强调邵雍于儒家的价值有缺,在邵氏观物的‘易“学思想中,很难见到儒者担负天下的价值体现㊂儒者强调,个人小我的一己行为,应当与天下国家的安定关联在一起,通过实现天下人被拯救之 大 ,来真正实现自己生命中的 乐 ,为有限生命赋予无限的价值,这即是 后天下之乐 与 先天下之忧 的本旨㊂因此,对于邵雍仅仅寻求个体生命超越的行为,并不能获得张㊁程等理学家的认可㊂程颐甚至批评说: 邵尧夫在急流中,被渠安然取十年快乐㊂ [4]413这里的 急流 ,恐喻指是天下的危殆之势,这样的批评,正体现张㊁程等人对儒者 以天下为己任 的强调㊂在 生死超越 和 生命价值 两个方面,邵雍强调了对生死的超越,但忽视了作为儒者的担当和责任,对 生命价值 层的内容关怀较少㊂而周敦颐㊁张载㊁二程㊁朱熹㊁陆九渊等理学家,则强调将生死超越方面的境界追寻,嵌入到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命价值之实现中㊂他们反复讨论 孔颜之乐 曾点之志 与尧㊁舜㊁伊尹事功,就是欲将作为安身立命的生死安顿之 乐 和 志 ,放置在实现尧舜㊁伊尹事功之后㊂所以周敦颐说: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㊂ [8]23其弟子二程说:圣人于忧劳中其心则安静,安静中却有至忧㊂ [4]91强调身心之 静 当于 忧患 天下中求之㊂朱熹说: 曾点之徒,气象正如此 , 尧舜事业也只是这个道理 [7]369㊂陆九渊说: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已分内事,是宇宙内事㊂ [9]273这类说法表明宋代理学家强调内外上下的合一,也即是以天人的合一来实现心理的安顿㊂在经世应物中,实现儒者关怀的现世精神和价值,也只有从现世的任道和担当中,才能真正地实现终极安顿,实现个体的心灵之秩序[10]㊂如此,将 生死超越 与儒者的 生命价值 统合为一,这是张㊁程等人因何反对邵雍死亡态度的原因㊂通过邵雍临终之际与张㊁程等人关于死亡态度对话的历史考察,凸显出邵雍侧重于己身的 生死超越 ,而张㊁程等人则强调儒者在现世中实现 生命价值 ,故批评邵氏于 儒术 有亏㊂在这种生死超越和生命价值之间,如何达致和谐一致,表现为儒者 生死两安 的追求[11],即在 生时 ,人人各尽其责,才能在 死时 因为生时尽伦尽职而无所憾㊂正是因为儒者对现世之生的重㊃42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①观物并非直接以 我 观 物 ,邵雍是将观物或者说 因物 与 任我 对立,尽量去除主观因素,认为 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 , 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 ㊂观物或者说因物,才可以 尽天地之道 ,从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则能 明理 , 烛理 ,若不能烛理, 则固执而不通 ,具体到生死㊁祸福㊁夭寿等人生之际遇,亦不能超越于其外㊂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过 观物 的工夫,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人生哲学上的 观己 ㊂亦可参考侯外庐㊁邱汉生㊁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203页㊂视,才使儒者对死亡坦然面对㊂相比于佛㊁道强调通过修养功夫实现精神上的脱然无累,由此完成对生死的超越之做法,儒者对生死的超越与之截然有别㊂儒者固然也强调修养功夫,但儒家的修养功夫直接指向的是对主体德性的完善,并不直接指向精神超脱层面㊂儒者的精神超越,乃是由功夫修养这一 内圣 基础实现 外王 ,由 修己 然后 安人 安百姓 (‘论语㊃宪问“),最终实现儒者精神的安顿㊂这是因为,儒者既致力于实现人的精神安顿,也努力为人间社会的秩序之实现,建构一个稳固㊁有序的基础㊂因此,宋儒的精神超越,包括生死超越,是以外在政治秩序为前提和基础㊂换言之,若不能 安人 ,则儒者之心终究难安,则精神层面的洒落㊁生死的超越,皆难实现㊂参考文献:[1]唐邦明.邵雍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3]邵雍.邵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4.[4]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5]朱熹.伊洛渊源录[M]ʊ朱子全书:第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6]陈来.宋明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2011.[7]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10.[8]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4.[9]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张子峻,殷慧.‘周易“ 艮其背 与宋儒主静思想析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程思,徐春林.儒家生死观之研究[J].原道, 2014(1).On Shao Yong s Life-death Transcendence and Value PursuitFENG Longyu(Philosophy Department,Biquan Academy,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㊀㊀Abstract:On his deathbed,Shao Yong had three conversations about death with his friends Sima Guang,Zhang Zai and Cheng Yi,which showed an attitude of life-death transcendence,but it failed to gain the recognition of Zhang and Cheng.Shao Yong believed that all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were doomed to die,and realized the principle that the human s life and death was one.Therefore,he showed a free and easy manner of banter at the end of his life.The reason why Shao Yong s state of transcendence of life and death was not recognized by Zhang and Cheng was that the former did not realiz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undertaking of the Confucian when he was alive .Therefore,although he was not tired when he died,it was not suitable for the Confucian.㊀㊀Key words:Confucians in the Song Dynasty;attitude of life and death;observing things;transcendence of life and death;life value(责任编辑㊀陇㊀右)㊃52㊃论邵雍的生死超越与价值追寻。

邵雍先天学的人生论内涵

邵雍先天学的人生论内涵

邵雍先天学的人生论内涵邵雍是易学大家,也是北宋五子之一。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往往注意到其“观物之学”即象数哲学的部分,而对其人生哲学关注较少。

但是,如果不了解邵雍的人生哲学,就不知道邵雍何以“安乐”,就不知道邵雍的生命安立于何处。

这对于邵雍研究来说是一种严重的缺失。

近年来,邵雍先天学的人生哲学部分,已经受到了关注。

本人在此主要把邵雍人生论所内蕴的逻辑和基本内容呈现出来。

一、邵雍先天学之人生论的三个方面邵雍人生论的建构逻辑可分为三部分:人生论的基础,即万物之中“人为贵”的思想;人类中的典范,即圣人之论;人生的个人修养,即修心之学。

人生论的基础,是在对万物进行分析的时候,凸显出人类的独特和尊贵。

圣人之论,说明了圣人的内涵,通过对圣人的阐发强调了人的社会意义。

修心之学,专论个人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以下分述之。

1、“以物观物”凸显“人为贵”邵雍先天学最为世人熟知的部分是其“观物之学”,它的建构规则是用“四分法”对天地万物进行解释,比如解释天地发展历史有元会运世之说,解释天象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解释地象有太刚太柔少刚少柔。

在解释万物的时候,也充分运用了“四分法”。

用走飞草木、性情形体、色声气味、眼耳口鼻等成组概念对万物进行分类式的解释。

不过,这种解释,落脚在“人为万物之灵之贵”的观念上。

邵雍说:“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

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

体无定用,惟变是用。

用无定体,惟化是体。

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

”(《皇极经世书》卷十一)这是通过强调人类的感官功能强大超过万物来论证人类的优越性。

如果用体用观念来概括人物关系的话,那么,万物属于事体的一面,人类则为运化事体的“用”的一面。

而正因为这一点,人灵于万物,为万物之贵,“人之类备乎万物之性。

人之贵兼乎万类,自重而得其贵,所以能用万类。

”(《皇极经世书》卷十四)事实上,人为万物之贵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贵于万物,而是因为人进一步能效法天道,成就理想的人格。

探讨身心性命之学高中作文

探讨身心性命之学高中作文

探讨身心性命之学高中作文嘿,伙计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老生常谈但又让人头疼的问题——怎样才算是真正了解自己。

这个话题听起来就像是在问:“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得说说“身”。

你的身体,那可是个宝贝。

每天早晨醒来,它都在默默地为你服务,从呼吸到心跳,再到消化系统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的默契和高效。

但是你知道吗?有时候身体也会“罢工”,比如感冒、肚子疼,或者是突然想打瞌睡。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好好照顾它,给它足够的水和食物,让它恢复活力。

再来说说“心”。

心里那个小宇宙啊,它有时候像个调皮的孩子,让你哭笑不得;有时候又像个温柔的妈妈,给你安慰和鼓励。

记得那次考试没考好,心里那个难过呀,就像被五花大绑似的。

但是呢,当我想起妈妈说的那句“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就豁然开朗了。

所以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别忘了给自己一个微笑,因为那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再说说“命”。

这个“命”啊,听起来有点玄乎,好像跟神仙有关似的。

但你知道吗?其实它就是我们的命运,是由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

就像我小时候,总是喜欢到处跑,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

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能早点回家,是不是就不会受伤了呢?后来啊,我学会了走路时注意安全,果然再也没有摔倒过。

所以啊,命运虽然神秘,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它。

最后来说说“学”。

学习嘛,就是咱们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他说:“不要害怕犯错,因为错误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从那以后,我变得更加自信,敢于尝试新事物,也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所以啊,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成绩,更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论是身体、心灵还是命运,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珍惜。

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成长,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易学论文】《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

【易学论文】《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

【易学论文】《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作者:王利民】摘要:邵雍《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具有知识型架构,不仅关涉象数的推演,而且也有易学义理的申言。

其中既包含对邵雍易图体系、“元会运世”说的诠释,也涉及《周易》卦象意义的阐发,并常常由卦象意义引发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邵雍的心性之咏显示了参透天人的恢宏心宇,观物之吟则表述了观物心得,充满了辩证思维特色。

他以卦象入诗使诗歌的哲理意义得到深化,同时使玩易成为融哲学与艺术于一体的精神享受。

关键词:邵雍;《伊川击壤集》;先天象数学;哲理诗《伊川击壤集》中的哲理诗有着弥纶宇宙、终始古今的博大气象。

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其花草便是诗。

”[1](卷一百)《皇极经世》内容丰富,体系庞大。

在这本书中,邵雍力图创造一个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动程序的象数体系,并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于整个体系的最高法则。

《皇极经世》大约在嘉祐五年前后完成,此后,邵雍还用十六七年的时间来完善其先天象数学,他晚年的一些先天学思想以及人生哲学,可以从《伊川击壤集》中窥见端倪。

邵雍《首尾吟》说:“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语道时。

”因此,研究邵雍的学术思想,不能因为《伊川击壤集》是部诗集就弃而不论。

《伊川击壤集》中的诗歌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堪称见道之言。

其中有不少涉及到先天象数学,具有知识型架构,是典型的哲理诗。

朱熹及其门下就是把《伊川击壤集》的诗歌当作哲学来解读的。

邵雍的象数学的特点是“尊先天之学,通画前之易”。

“先天”有二义,一是指据说由庖牺所画的易卦图。

相对说来,相传周文王所画的卦图称作“后天”。

朱熹《答袁机仲书》说:“据邵氏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

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

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为作传者是也。

孔子既因文王之《易》以作传,则其所论固当专以文王之《易》为主,然不推本伏羲作《易》画卦之由,则学者必将误认文王所演之《易》便为伏羲始画之《易》,只从中半说起,不识向上根原矣。

探讨身心性命之学高中作文

探讨身心性命之学高中作文

探讨身心性命之学高中作文嗨,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身心性命之学。

你们知道吗?身心性命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我们来说说身体吧。

身体是我们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当然啦,我们也要学会放松自己,给自己减压。

比如,周末可以和朋友去爬山、游泳,或者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让自己的心情愉悦起来。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心灵。

心灵是我们的灵魂,它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个健康的心灵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

我们还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充实。

再来说说学业。

学业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

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拓宽我们的视野。

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学,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实践。

我们来说说生命。

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

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

我们还要关注身边的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有意义。

身心性命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全面地关注它们。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充实的生活。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下次再见啦!。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开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局部,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穿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到达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 ,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根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缺乏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邵雍还用了两个概念:“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其中“先天之学”是研究天道自然的,相当于“天学”;“后天之学”是研究人道名教的,相当于“人学”。

①[!--empirenews.page--]在对待天人的关系上,如果说儒家偏向于人道,道家偏向于天道;义理易学派偏向于人道,象数易学派偏向于天道,那么邵雍则是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天人并重、象数与义理贯通的集大成者。

天道与人道,天学与人学、先天与后天、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被邵雍巧妙而自然地融进他的易学中。

他在《观物内篇》中说:天与人相为表里。

天有阴阳,人有邪正。

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

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

邪正之由有自来矣。

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则一也。

邵雍引用《易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的“天道”观,将“天道”归结为阴阳、刚柔;同时继承并改造了《易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人道”观,将人道归结为“正邪”,“仁”与“义”都属“正”的范畴,与之相对的应该是“邪”。

在邵雍看来,人之正邪与天之阴阳、刚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虽然各自的表现千差万别,但都统一于“道”上。

邪正来源于君主的好德好佞,君主的好德好佞又是天道崇阳崇阴的折射。

就天道与人道的地位而言,表面上看,邵雍似乎更重天道,他不仅将自己的著作称为“观物篇”,以“观物”为认识天道的重要思维方法,而且将人看成是“物”——“天”的一分子,认为“盈天地万物者唯万物。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从立论路径上看邵雍是先论天道后论人道,先论先天后论后天,先论物理后论性命,而推天道、先天、物理是为了明人道、后天、性命,人道、后天、性命才是邵雍的立论目的,天道、先天、物理不过是邵雍的立论根据。

用邵雍的话说,它们之间是“体用”关系,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从属于先天,后天阐发的人性、人道高于先天阐发的物性、天道。

这里的“先天”与“后天”是相对关系,邵雍又把“先天”与“后天”统称为“先天之学”。

先后天是体用不离,相函相依的,体者言其对待,用者言其流行,是一个统一的天人之“道”的两个不同方面,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道”的变化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邵雍将宇宙演化的历史过程以唐尧时期为界分为两段,唐尧以前为先天,此时还是宇宙自然史时期,还没有人文、社会、主观等因素的参与,还没有人事之“用”,只有天然之“体”;唐尧以后的后天“用”,进入到人类文明史时期。

根据这种划分,邵雍对儒家和道家作了评价,指出老子为得《易》之体,孟子为得《易》之用,今人余数康先生认为,道家的物理之学着重于研究宇宙的自然史,可称之为“天学”,对先天之“体”有独到的体会;儒家的性命之学着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史,可称之为“人学”,对后天之“用”阐发得特别详尽。

老子有天学而无人学,孟子有人学而无天学。

尽管老子和孟子学派门户不同,分属道儒两家,仍是体用相依,并来分作两截,道家的“天学”与儒家的“人学”会通整合而形成一种互补性的结构,统摄于《易》之体用而归于一元。

邵雍称物理之学即自然科学为“天学”,性命之学即人文科学为“人学”。

在物理之学上推崇道家,在性命之学上推崇儒家,超越了学派门户之见,从儒道互补的角度来沟通天人,他的这个做法是和《周易》的精神相符合的。

②[!--empirenews.page--]邵雍对“天”和“人”、“天道”和“人道”作了多角度的界说,其《观物外篇》说:自然而然者,天也;惟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

若时行时止,虽人也,亦天也。

元亨利贞,交易不常,天道之变也;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之应也……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认为自然的、非人为的是“天”,效法天然之道、参与主观意识的是“人”。

就《周易》而言,上经言天道,下经言人事。

元亨利贞四德配春夏秋冬四时,反映了在天道四时以及自然万物的变易流行;吉凶悔吝反映了人事的变化规律。

天道和人事相互对应,“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奉天时则吉,违天时则凶,元亨利贞四德各包含吉凶悔吝四事,吉凶悔吝四事又对应元亨利贞四德。

邵雍在《观物内篇》中从另一角度归纳天道人道:“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阴阳、刚柔是天道本然的现象和规律,而领悟并运用这种规律的却是人。

邵雍将“人”看成是“万物之灵”,天地宇宙之间充盈了万物,人是万物中有灵性的出类拔萃者,人灵于物;人中可分出一部分最优秀的人,就是圣人,圣灵于人。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观物内篇》)万物的色、声、气、味能被人的目、耳、鼻、口所接受,具有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所达不到的灵性、智慧,远远超出其他事物接受宇宙的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人还可以改造或适应宇宙的信息、事物的运动变化,“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

”(《观物内篇》)而人中之“圣”又具有一般人所达不到的智慧,“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邵雍对人中的至者——圣人作了界定:[!--empirenews.page--]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音,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弥伦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也。

(《观物内篇》)这样的圣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的,只有“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可以理知之也。

”在邵雍看来,除了伏羲、黄帝、尧、舜、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以外,只有孔子称得上“圣人”。

孔子整理修定了《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四部经典,邵雍将春夏秋冬称为“昊天之四府”,将这四部经典称为“圣人之四府”,两者一一对应,《易》为春,为生民之府;《书》为夏,为长民之府;《诗》为秋,为收民之府;《春秋》为冬,为藏民之府。

将四府交错组合,则有四四一十六种,如《易》与《易》、《书》、《诗》、《春秋》组合,则有生生,生长、生收、生藏四种。

其余类推。

认为这四部经典是为了贯天人、通古今。

邵雍还将人类生理结构与物类形态结构作了比较,认为两者虽有区别,但又有对应关系,《观物外篇》说: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叶繁,应天地数也。

人之四肢各有脉也,一脉之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

动者体横,植者休纵,人宜横而反纵也。

飞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两手,翅也;两足,趾也。

飞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而又食飞走也,故最贵于万物也。

不仅将人的四肢、十六象、一脉三部九候、形态特征等与天地之数相对应,而且将人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人是禀天地之气生,是天地万物之中最聪明、最优秀的品种。

此外,邵雍还对人的五脏、六腑、五官、七窍的来源作了分析,《观物外篇》说:[!--empirenews.page--]体必交而后生,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阳与柔交而生肝胆,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柔交而生脾胃。

心生目,胆生耳,脾生鼻,肾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胃受物而化之,传气于肺,传血于肝,而传水谷于脬肠矣。

认为人的五藏六腑由阴阳、刚柔交合而生,人不仅与外部的天相对应,而且人体本身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器官、与精神意志一一对应,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应与《黄帝内经》不同,《内经》主张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与二阴,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心藏神,肾藏意,脾藏志,肝藏魂,肺藏魄。

邵雍可能另有所本,但这种将人视为宇宙天地的全息系统,以一身统贯三才之道,“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交乎中,三才之道也”,则可视为《易经》和《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分层描述。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命之学的建构邵雍是一个由道入儒,由儒入道、儒道通贯的学者,早年师从李之才学习物理之学、性命之学(事载《宋史·道学传》、《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其后在明自然的物理之学上推崇道家,建构一套带有厚重道家色彩的推衍宇宙万物的物理学体系,从而获得“观物之乐”;在贵名教的性命之学上推荐儒家,建构了一套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宣扬人文价值理念的性命学体系,从而获得“名教之乐”。

道家的物理之学与儒家的性命之学,被邵雍归结为“易”中,邵雍认为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