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省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A)》模拟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云南省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A)》模拟卷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全部为主观题,题本由背景材料与试题两部分构成。

2.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背景材料】

材料一

1.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世界的某个地区,而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也概莫能外。在经济上,我们开放外国产品的进口,也将我们的产品外销到世界各国。在信息上,互联网让我们能够随时了解世界,掌握世界的动态。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轻易地买到各国的产品。而在文化上,我们早已随处可见外来文化对青少年时尚生活的影响:在每一条熙来攘往的商业街上,几乎所有的麦当劳、肯德基快餐连锁店里,充斥的都是一张张稚气未消的青春的脸;每年的圣诞平安夜,成群结队蜂拥而出的年轻人硬是生生堵塞了各大城市的交通;情人节这一天,玫瑰花价格疯涨,巧克力热销,而相隔几天的元宵节就显得冷清许多;姑娘小伙们,穿的是皮尔卡丹,背的是阿迪达斯,拿的是摩托罗拉,抹的是雅诗兰黛;小孩子们则不厌其烦地吃着比萨饼,看着哈利波特,玩着米老鼠,却不知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特产,也不会玩父辈们熟能生巧的那些古老游戏了。我国青少年的消费,以崇洋为时尚,以模仿为特征,真不知该为此感到高兴还是担忧。

2.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也在网上引起激烈争论。

有网友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校园内挂出标语,内容包括“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争做华夏优秀儿女,反对媚俗西方洋节”、“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等,其中有宣传标语落款为共青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委员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学生会。

网友透露,学校在平安夜,将全体学生组织到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处分谁。”

2014年12月24日10时30分,几名观看完宣传片的学生对记者表示,宣传片从晚7时一直播放到晚9时,“播放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片。”一名大二的学生表示,学校2013年在平安夜,也同样组织学生观看宣传片,内容大致相同。

一位家长说:“家里明天有点事,本来今天想让孩子请假出来,没想到碰到了圣诞节,给老师解释了半天,就是没有批假。孩子今年大三了,已经20多岁,过不过这个圣诞节,起码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学校这样一刀切,管理上有些简单。”

有消息回应称,“很多国人都开始越来越重视西方节日,祖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正逐渐消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应当发扬光大。”

下面为某报编辑在网上搜索的各方观点:

观点1:圣诞节、情人节早已成年轻人的狂欢日、购物日,就连感恩节和万圣节也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问一些小孩子,他们答不出端午和重阳的由来,却能说出圣诞节的来历和日期。试想,如果年轻一代渐渐地不懂得中国的传统节日该如何过,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那对国家文化的繁衍和延续而言是多么的可怕。

观点2:我国很多传统节日大都含有与亲人团聚的意义,传统节日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相对缺乏商业活动和表现形式的依托,年轻人参与热情不高。

观点3:不能把过节当成小事。“洋节”被商家炒作得沸沸扬扬,主要是看中了年轻人的消费力。他认为,商家应该增加民族感情和文化自觉,把对“洋节”的热情分一些给传统节日。

观点4:其实,圣诞节在中国已经商业化,很多商家把圣诞节包装得快赶上春节了,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这所大学“禁止学生过圣诞节”令人不解。学生有权参加合法的校外活动,校方如此粗暴干涉,显然欠妥。

观点5:不过,商家本就是逐利的,节日自然越多越好,人造的“光棍节”都那么火,何况是舶来的洋节?节日经济与节日文化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商业路线,后者是情感路线。看到年轻学生们热衷过圣诞节,感到“寒心”的教育者想要引导,引导不成就强力禁止,未免混淆了两者的区别。

观点6:圣诞节真的像传统节日一样,已经走入国人内心,成为一种不可更变的情感寄托了吗?显然没有。所以,担忧学生过圣诞节会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逐渐消失,是没有必要的。

传统节日固然需要复兴,但是禁止人们过洋节却完全不必,而且也不可以。一个自信强大的民族从来不是靠封闭造就的。大可不必为了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太过多虑。中国人过圣诞节、外国人过春节已成为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世界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文化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3.一名中国小学生在美国读书时,每年万圣节时都组织校园游行,身着各式服装的学生、老师乃至校车司机均会出席。但学校列出了“负面清单”:校内绝不允许出现带有恐怖、血腥、色情、歧视色彩的服饰,而且全场不得佩戴面具。

不仅如此,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廉价材料,自己制作万圣节服饰,并在游行结束时评奖。获奖的每每都是那些利用废纸张、包装盒等“环保材料”,着力彰显和平、友爱、扶贫等积极主题的服饰。这种国外万圣节文化中成熟的一面,尤其是教育机构和民间团体对青少年负责任的引导,值得借鉴。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展示、展演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要积极参与、系统地宣传、普及民俗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所涵盖的节日里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等。

专家建议,可以借鉴一些“洋节”的做法,开发相关的电影、图书、歌曲等,这既是节日的符号,也是一种传播介质。这方面要做的还很多,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得以回归和完善。

专家表示,传统节日所以逐渐被人们淡忘,关键的原因是这些节日原本的符号体系、节日习俗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期待及内心需求。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节日似乎已经“没什么必要”了。这种意识需要扭转。

所以,要多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年轻人,要在社会上培育良好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近些年,传统节日的商业味道渐浓,但节日文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这也从侧面显示出要在年轻人中培育土壤,培育他们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必要性。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它、继承它、发扬它是所有人不能回避的责任。

材料二

1.广东高考语文试卷里曾有一道颇具地方特色的题目,就是对对子。当时,给出的上联是:“荔枝龙眼木瓜皆为岭南佳果”,请考生对出下联。

考官希望考生能以自己所熟知的广东名胜、名产、名人、名品来对下联。显而易见,答案不止一个,考生可以回答的下联有:“丹霞西樵鼎湖均是广东名山”、“中山顺德东莞都是广东名城”、“服装电器家具均乃广东名产”等等。专家称,如果熟悉乡土文化,答好这个6分的题目是不难的。然而很多考生却得了零分。

出题者的本意是想考考广东学子对本土人文的熟知程度,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细究起来,乡土教育的薄弱,本土人文的缺失,是学生失分的直接原因。

中国古老的《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已经不是纯知识的教育,而是渗入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关乎灵魂和生命的教育,关乎做人、做中国人的“根本”的教育。可以想见,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爱乡、爱国的中国人,是有“乡愁”的中国人,而这样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不致流于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在一个人的血脉里,与他的生命相始终。

2.一个乡土教材开发项目的研究小组,在2006年至2008年间数次赴湘西做调研,与当地小学老师及教科院人员一起,编写了一本《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作为湘西各小学的乡土教材。这本教材,试图告诉孩子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是我们的“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珍爱并为之骄傲的,但同时乡土也是开放的、变化的,一如湘西的水流向远方。在该教材设计的课文中,有“地图上的家乡”、“从平原到深山的苗家人”、“我们的节日”、“沈从文:把湘西带给世界的人”、“我们的生活在变化”等。同时,还设计了活动课,如“我们的家族树”、“我们的手艺”、“班级艺术节”、“班级展览会”等,试图让孩子们在实地调查和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难能可贵的是,该教材的插图都是请当地小学生画的。这些画作与教材的内容相得益彰,使整本教材充满了质朴清新又生机勃勃的泥土气息。从2008年春季开始,这本教材已在湘西9所小学使用。

《家在秦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发的系列乡土教材之一,内容包括秦岭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当地生产活动、民风民俗等学生身边的社区课程资源;慈善机构香港乐施会从2004年开始,也在青海、甘肃、内蒙、云南、湖南、贵州等省区约13个县支持了10个乡土教材开发及研究项目,合作伙伴来自大学、教研单位和民间组织,参与的项目学校约26所,计划开发37本教材,目前大部分教材已经编写完毕,在试点学校中试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