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第三章《声》单元教案5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第三章《声》单元教案5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上第三章《声》单元教案5 声现象一.教学内容:3 奇妙的声现象4 噪声5 声与现代科技二. 重点、难点:1. 了解回声和共鸣2. 了解混响现象3.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4.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5.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三. 知识点分析1. 奇妙的声现象(1)回声:声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被反射,反射回来再次被人们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

加强原声: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不到0.1秒,回声就会增强原声。

混响: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混响。

混响时间:持续的这段时间叫混响时间。

(3)共鸣(4)动物与声音2. 噪声(1)噪声及其来源: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从环保的角度看城市主要噪声来源:1)交通运输噪声2)工业机械噪声3)城市建筑噪声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大小: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1)噪声的作用:除草和诊病等2)控制噪声: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控制噪声声源和削弱噪声的传播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声途径中减弱③在接收处减弱3. 声与现代科技1)超生是个多面手2)次声本领大3)声识别技术【典型例题】例 1. 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4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速度为10m/s,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回声测距的问题,但比回声测距加深了难度,因为在声音向前传播的过程中,汽车也是向前行驶的,即声音传播了4s,汽车也向前行驶了4s,汽车向前行驶了声音共传播了已知:t=4ssmv/101=smv/3402=求:3s 解: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660m。

例2. 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A. 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B. 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C. 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在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D. 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讲解:减弱噪声的方法应首先考虑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这种方法的现实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声是一种机械振动的传播,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了解声波的特性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源、介质、声速等。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声波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理解声波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声音的产生机制。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课本、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声现象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能列举几种常见的声音现象?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导入新概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提到声源、介质和传播速度等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3. 实验探究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观察泡泡袋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概念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概念总结。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以及声波的传播方式。

5. 深化学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传播方式和应用场景。

学生需要理解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等。

6.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撰写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问题回答等。

•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3噪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3噪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3噪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来自授课地点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3噪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8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噪声的定义和特性,能够用物理知识描述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噪声测量工具的使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噪声测量工具,如声级计、噪声计等,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噪声控制技术的应用:探讨噪声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如隔音材料、消声器等,并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效果。
-噪声对健康的影响:详细讲解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听力损伤、心理压力等,并提供相关的保护措施。
-学生可以进行家庭实验,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探究噪声的产生和控制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如噪声控制设备制造商、噪声监测站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噪声控制和管理的实际工作。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噪声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影响因素。我们了解到噪声是指无规律、不和谐的声音,它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噪声的特性包括音量、音调、音质等,而影响噪声的因素有距离、遮挡物、环境等。我们还学习了噪声的测量和评估方法,以及噪声控制和减少的技术和策略。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噪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噪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噪声扰动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噪声的奥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和噪声控制等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突破难点:针对声音传播速度、噪声控制等难点,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3.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和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设置声音反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学会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声音反射、折射问题。
3.创设互动课堂,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噪声控制方法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问题。
4.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声音的反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噪声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防治?
2.每个小组选取一位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题,涵盖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和噪声控制等方面。
2.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图,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2.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
4.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温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传播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回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并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雷声、音乐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又能传播多远?”等,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讲授新知识做铺垫。
3.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光的传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传播,为新课的讲授做好过渡。
4.多元化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5.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单元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我的口吻,为你分享一次我设计的活动。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鼓、铃、小号等声音产生器;学具:纸、笔、彩色积木等。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让幼儿围成圈,我们一起做“听声音,找声音”的游戏。

我会敲击不同的教具,让幼儿听到声音后,找到声音的来源。

2. 主题活动(10分钟):我会向幼儿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我会用鼓、铃等教具,让幼儿听到不同的声音,并让他们观察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然后,我会用小号,让幼儿听到声音的传播,并让他们观察声音传播的过程。

3. 实践环节(10分钟):我会让幼儿分成小组,用纸和笔,尝试画出声音的传播过程。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次活动的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如果有可能,我会继续延伸这个主题,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声音。

这就是我设计的这节课的详细内容。

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一定能学到很多。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热身活动的设计:我选择了“听声音,找声音”的游戏作为热身活动,这个游戏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感受声音。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游戏中,我会强调听力和观察力的重要性,这为后续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本章复习训练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本章复习训练教案(新版)教科版

本章复习训练【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能利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不同的声音.4.知道噪声的定义和噪声的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5.知道共鸣、回声这些声现象的原因,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化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题1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选项A正确.答案:A例题2 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答案:反射425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例题3如下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本题应选B.答案:B例题4(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解析:音色即声音的品质,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HZ,不在可听声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故B错.演员引吭高歌,发出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D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答案:C声音与现代科技例题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解析: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宽,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称为超声波,人们虽然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因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因而有特殊用途.超声波方向性好,经常用来回声测距,另外超声波还可以做“B超”、清洗、碎石等.答案:D例题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声音”交流“回声”定位“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解析:大象发出的声音有部分是我们可听见的声音,有部分是我们听不见的次声波,但大象不能发出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震碎,从而排出体外;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即回声与原声间隔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答案:B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题7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_______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_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振动传播例题8 贵阳市政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_________,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答案:减少噪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教学设计

课题:&3.1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最小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亲身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3、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音叉、兵乓球、小鼓、橡皮筋、直尺、铁架台、水杯,吸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计板书设计&3.1认识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条件: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4、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通常用一些直观现象去认识,这样便于观察注意:1、管制乐器是空气振动发声2、弦乐器是琴弦振动发声二、声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类比法)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实验加推理法)3、声音的传播条件:有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三、声传播的速度1、声速: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时间的比2、①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②声音传播速度快慢: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③15 ℃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过程人的声带振动→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4)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4)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声音的应用:探讨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形式。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细线、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聆听不同的声音,如音乐、掌声、噪声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演示实验,如扬声器播放音乐,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如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4.讲解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如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5.声音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7.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8.作业设计:(1)请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2)请说明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3)请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的第3.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解释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4. 声音的利用:介绍声音在生活、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

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

(3)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

2. 区分音调、响度、音色,举例说明。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声音问题。

答案: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2.学生对于音调、响度、音色这三个声音特性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他们的认识。
3.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不足,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关注这一部分学生,通过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的雷声、流水声等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声音的美妙。随后提问:“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兴趣。
2.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思考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设计一份综合性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声音环保的调研活动,了解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7.布置一道开放性思考题:如何利用声音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请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难点:针对声波传播原理、回声定位等难点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突破难点。
7.情感教育,培养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如噪声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8.课后作业与评价: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理解: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声波的传播过程、声音特性及回声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声》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声》教案

第三章声第1节什么是声音一目标要求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

难点声波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教学教案含复习训练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教学教案含复习训练

第三章声本章内容概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章共分4节:1.第1节“认识声现象”,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利用波形图区别声音.3.第3节“噪声”,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4.第4节“声与现代科技”,介绍了一些关于共鸣的声现象及超声波、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声识别技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每节都安排了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的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及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道噪声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构造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6课时.1.认识声现象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听觉范围,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激发学生对声现象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具准备】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叫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进行新课】一、声源1.实验: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比例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2.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实验1: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实验2: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生1: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生2: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生3: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是运用“转化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二、声的传播1.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得到了声音.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空气中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以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像课本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观察课本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三、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须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受器接受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提问: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9页有关“几种介质中的声速”的表格,并回答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声音在15℃的空气和玻璃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回答:1.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2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2.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5℃时玻璃中的声速为5000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3.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四、人们发声和听声能力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靠声波触动鼓膜引起听觉.物体的振动有快慢,用频率表示.阅读课本弄清:1.频率的概念;2.人们发声频率范围(64~1300HZ);3.人们听觉范围(20~20000HZ);4.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教师引导归纳要点.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例题(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解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在真空环境中振动,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故B、C不正确.答案:A【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明白了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还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等.最后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人们发声频率范围和人们听觉范围.课后作业1.模拟并讨论“隔墙有耳”听声音的原因.2.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这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有个正确学习物理方法的良好开端.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从而得到很好的体现.2.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②运用转化的方法:如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音叉触及人体面颊时所引起的感觉以及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③运用归纳的方法:如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2.乐音的三个特征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探究声音音调、响度的实验,体会转换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探究中的应用.2.经历用实验来研究声音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2.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教学重点】决定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教学难点】音色的认识.【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彩色摄像头、鼓、音叉、发音齿轮、锯条片、泡沫塑料、橡皮筋、白纸、铁皮铅笔盒.【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分别演奏)(学生回答).(方案用于有学生演奏)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先请大家一边听录音,一边猜猜是什么声音.(播放录音).无论是李玟的歌声,还是公鸡的打鸣,还是发令枪声,它们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具有声音的一些特征,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课时展示:乐音的三个特征)【进行新课】OK.(用VCD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可是不容易唱好,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句最难唱?为什么?生:……,这一句音调上不去.?生:不是响度不够,而是声音的音调太高..用力也唱不上,说明与响度无关,这是声音的一个特征——音调..(让锯条接触发音齿轮,发出不同的声音.)生:……生:…….声源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而振动的快慢可以用频率的大小来区别.归纳:频率:表示振动的快慢,指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和大家上一课.每个同学手边都有一根橡皮筋,我们来赛一赛,看谁刚才听得仔细,看谁的橡皮筋发出的音调最高.(学生动手做,教师可以做指导,组织).可以到课后再论高低.(投影):请男生跟我读.(投影):请女生跟我读.——你觉得男生和女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生:……90~140Hz,而女子说话声的频率约为270~550Hz,男女生声音的差异就在这.归纳:频率决定音调.不同的材料,不同发声体,发音频率不同,音调不相同.(轻轻地敲击)听到了什么?生:鼓声.生:用力就行.(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生:可能是由于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比原先大.(学生未必说得准确,教师可以顺势用声音产生的原因来进行启发)(学生可能提出做实验)鼓面发声时就在振动,可是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样才能把鼓面的振动放大一些,使我们能观察到振幅的不同呢?生:…….(教师把摄像头对准鼓面,在上面撒些彩色泡沫.)(学生提出用乒乓球也可以)(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生: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也越大..(敲击音叉发声,教师同时说明音叉是实验室的发声工具)(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近敲击后的音叉,进行对比实验)(也可以用投影演示音叉敲击后放入水中)如果我们站在较远的操场上能听到这个音叉的声音吗?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归纳: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大小与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还与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如果两个人说话的响度,音调都相同,我们是否就无法区分呢?打电话时,熟人的声音是不是一下就听出来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生:因为它们不一样..(播放笛子,小提琴,二胡的音乐).能听出下面播放的是什么曲子,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多媒体播放各种发声器,……人对声音的感觉也不一样.)请你把他的姓名大声说出来.(进行游戏)的歌唱节目,你想模仿得像歌星一样,至少要哪几方面学得象?我们再来唱一段,先体会一下.生:…….音色,音调,节奏都很重要.归纳:音色是描述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例题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花,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辨别的()A.声音的音调不同B.声音的响度不同C.飞行路线形状不同D.飞行高低不同解析: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蜜蜂采花蜜时频率小,音调低,不采花蜜时,频率大,音调高.答案:A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课学习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了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经历了控制变量和转换法的探究方法,收获不小,兴趣也很高,希望能扎实理解本节内容.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引导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初步知道影响音调的因素.决定响度的因素、展示转换法的思想.3.噪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难点】噪声的来源、噪声的等级.【教具准备】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像机、电视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制度初步认识噪声.图3—2—2和图3—3—3是噪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1.什么是噪声?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3.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4.根据第47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5.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这节课就通过学习与噪声有关的知识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进行新课】一、噪声的来源46页“噪声及其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来回答.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进行补充讲解)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因此,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音.3.城市噪音的来源是非常多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交通运输噪音、工业噪音、施工噪音、社会生活噪音.4.举例:(1)交通运输噪音: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音: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3)施工噪音:筑路、盖楼时发出的噪音等.(4)社会生活噪音:家庭噪音、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乐音和噪音”,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乐音和噪音的区别和联系.乐音和噪音(多媒体课件)例题1(多媒体展示)从物理学角度看,噪音和乐音的主要区别是()A.噪声的响度大,乐音的响度小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乐音的音调低,噪声的音调高D.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解析:乐音和噪声都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与它们的音调、响度无关.乐音不仅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可以是乐音,噪声也不仅是机器发出的声音,一些爆炸等都能发出噪声.答案:D二、噪声的大小及危害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7页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及法律意识.根据学习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音为___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的声音为______dB以上;能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的身音为_______dB.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补充)1. 0 30~40 70 90 1502. 90 70 50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例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音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致断裂等.例题2(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是某市区竖立在马路旁边的噪声监测装置,由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此处的噪声()A.使人失去听力B.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C.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D.所造就的环境较理想,较安静。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3噪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3噪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噪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噪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声音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噪声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噪声的定义:噪声是指无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与乐音相对。乐音是指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2.噪声的分类:噪声可以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来源的噪声,并能够区分它们。
3.噪声的测量: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分贝仪测量噪声,了解分贝的计算方法。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度的一个单位,其计算公式为:L = 10 * log10(I/I0),其中L表示分贝,I表示声音的强度,I0表示参考强度。
(3)噪声的控制方法:学生可能对噪声的控制方法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视频等方式展示噪声控制的方法和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4)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学生可能对噪声对健康的影响不够重视。可以通过讲解噪声对健康的具体影响,如听力损伤、睡眠质量下降等,引导学生关注噪声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请简要说明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包括影响睡眠、引起听力损伤等。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噪声污染的防治。
4.请简要说明噪声控制的方法及其作用。
噪声控制的方法有隔音、降噪等。这些方法的作用是减少噪声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错题订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为内容,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基本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实验和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和完成。如:“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设计一个简易的音调实验”等。
2.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和学习。
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学会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声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性有一定的理解,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方面还存在困难。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通过演示实验,如吹气球、敲鼓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如声波的传播图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3.通过展示各种乐器的图片和声音样本,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乐器声音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4声与现代科技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3.4声与现代科技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声 3.4声与现代科技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 3.4声与现代科技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声波在科技中的应用:介绍声波在通信、探测、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2. 超声波及其特性:讲解超声波的定义、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在科技中的应用。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20分钟)
(1)声波在科技中的应用(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声波在通信、探测、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2)超声波及其特性(5分钟)
深入讲解超声波的定义、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在科技中的应用,如医学检查、工业检测等。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超声波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个环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了超声波的特性。同时,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也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声波与信息、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可能讲得有些抽象,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生动的实例和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5. 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例如:超声波在医学检查中有什么优势?它对人体是否有害?
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6.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总用时:45分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的主题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复习”,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科版教材的章节要求,以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应用为主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声学实验和项目。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过程和成果展示来评价他们的表现。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第三章声》的核心知识点。学生将能够:
1.描述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解释声音的传播过程,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声音的传播特点。
3.理解声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声速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速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2.实验演示与互动讨论:通过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技巧,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声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主题“运动和相作用中的一个二级主题内容标注要求有: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本章通过对丰富多彩的声的现象探究、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乐音的特征、回声和共鸣等奇异的声现象,奇异的声现象,认识噪声、控制噪声及声与现代科技。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本章的基础,而对声音的传播形式的了解,有助于学习以后对光波、电磁波的学习;而了解声音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应用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

噪声污染环境现象越来越严重,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了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总的来看,这一章介绍的属于常见的声音现象,教材力求通过观察、探究实验和生活感知知识,使学生认识声现象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力求通过丰富的实例材料,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注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3.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常识性的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4.了解回声和共鸣。

5.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6.声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难点:声音的传播、乐音和噪声的区别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章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物理现象作为问题的切入点,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
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探月宇航员不能直接交流”、“百米赛跑计时员不能听枪声”、“声音和乐器”、“回声和建筑物”、“噪声的来源、危害与控制”、“声与现代科技”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科学技术的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思路,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寻找到不同点和共同点,培养其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单元课时分配
本章共4节,建议用5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1节认识声现象1课时
第2节乐音的三个特征1课时
第3节噪声1课时
第4节声与现代科技1课时
复习课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