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学设计6:§1.3 第1课时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第1课时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目标1.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2.掌握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计算简单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难点).3.理解并掌握侧面展开图与几何体的表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计算公式求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1)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棱柱、棱锥、棱台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多面体,它们的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面积和.(2)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几何体侧面展开图表面积公式圆柱S圆柱=2πr(r+l),r为底面半径,l为侧面母线长圆锥S圆锥=πr(r+l),r为底面半径,l为侧面母线长圆台S圆台=π(r′2+r2+r′l+rl),r′为上底面半径,r为下底面半径,l为侧面母线长互动探究1.一个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定相同吗?其表面积是否确定?提示不同的展开方式,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不一定相同;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和,几何体的平面展开方法可能不同,但其表面积唯一确定.2.求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时,关键是什么?提示求圆柱、圆锥的表面积时,关键是求其母线长与底面的半径;求圆台的表面积时,关键是求其母线长与上、下底面的半径. 知识点2 柱体、锥体与台体的体积公式 几何体 体积 说明柱体 V 柱体=Sh S 为柱体的底面积,h 为柱体的高 锥体V 锥体=13ShS 为锥体的底面积,h 为锥体的高 台体 V 台体=13(S ′+S ′S +S )hS ′,S 分别为台体的上、下底面面积,h 为台体的高互动探究1.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 cm ,4 cm ,5 cm ,则长方体的体积为( ) A .27 cm 3B .60 cm 3C .64 cm 3D .125 cm 3【解析】V 长方体=3×4×5=60(cm 3). 【答案】B2.棱台的上、下底面面积分别是2,4,高为3,则棱台的体积等于________. 【解析】V 台体=13(2+4+2×4)×3=13×3×(6+22) =6+2 2. 【答案】6+2 2 教学案例题型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例1】圆台的母线长为8 cm ,母线与底面成60°角,轴截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求圆台的表面积.解 如图所示的是圆台的轴截面ABB 1A 1,其中∠A 1AB =60°,过A 1作A 1H ⊥AB 于H ,则O 1O =A 1H =A 1A ·sin 60°=43(cm),AH =A 1A ·cos 60°=4(cm). 设O 1A 1=r 1,OA =r 2,则r 2-r 1=AH =4.① 设A 1B 与AB 1的交点为M , 则A 1M =B 1M . 又∵A 1B ⊥AB 1,∴∠A 1MO 1=∠B 1MO 1=45°. ∴O 1M =O 1A 1=r 1. 同理OM =OA =r 2.∴O 1O =O 1M +OM =r 1+r 2=43,② 由①②可得r 1=2(3-1),r 2=2(3+1).∴S 表=πr 21+πr 22+π(r 1+r 2)l =32(1+3)π(cm 2).规律方法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的求法技巧: (1)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2)组合体的表面积应注意重合部分的处理.(3)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是曲面,计算侧面积时需要将这个曲面展为平面图形计算,而表面积是侧面积与底面圆的面积之和.【训练1】若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以该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为顶点的凸多面体的表面积为( ) A.23B .2 3C. 3D.26【解析】所求凸多面体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边长为1,高为22的四棱锥的侧面积之和,如图,四棱锥的侧棱长l =⎝⎛⎭⎫222+⎝ ⎛⎭⎪⎫12+1222=1,∴以该正方体各个面的中心为顶点的凸多面体的表面积:S =8×12×1×1×sin 60°=2 3.故选B. 【答案】B题型二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例2】在Rt △ABC 中,AB =3,BC =4,∠ABC =90°,把△ABC 绕其斜边AC 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解 由题意,所形成的几何体为两个圆锥的组合体,如图所示,两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斜边上的高BD ,且BD =AB ·BC AC =125,两个圆锥的高分别为AD 和DC , 所以V =V 1+V 2=13πBD 2·AD +13πBD 2·CD=13πBD 2·(AD +CD )=13πBD 2·AC =13π×⎝⎛⎭⎫1252×5=485π. 故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485π. 规律方法 求几何体体积的常用方法【训练2】如图,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A 到平面A 1BD 的距离d .解 在三棱锥A 1-ABD 中,AA 1⊥平面ABD ,AB =AD =AA 1=a ,A 1B =BD =A 1D =2a , ∵V A 1-ABD =V A -A 1BD ,∴13×12a 2·a =13×12×2a ×32·2a ·d . ∴d =33a .∴A 到平面A 1BD 的距离为33a . 题型三 求组合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方向1 知三视图求体积(表面积)【例3-1】(1)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 )A .8π cm 2B .7π cm 2C .(5+3)π cm 2D .6π cm 2(2)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实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该几何体由一平面将一圆柱截去一部分后所得,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90πB .63πC .42πD .36π【解析】(1)此几何体是由一个底面半径为1,高为2的圆柱与一个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2的圆锥组合而成的,故S 表=S 圆柱侧+S 圆锥侧+S 底=2π×1×2+π×1×2+π×12=7π(cm 2). (2)由题意,该几何体是由高为6的圆柱截去一半后的图形加上高为4的圆柱,故其体积为V =12·π·32·6+π·32·4=63π,故选B. 【答案】(1)B (2)B 方向2 割补法求体积【例3-2】如图所示,已知ABCD -A 1B 1C 1D 1是棱长为a 的正方体,E ,F 分别为AA 1,CC 1的中点,求四棱锥A 1-EBFD 1的体积.解 因为EB =BF =FD 1=D 1E = a 2+⎝⎛⎭⎫a 22=52a ,D 1F ∥EB ,所以四边形EBFD 1是菱形. 连接EF ,则△EFB ≌△EFD 1.易知三棱锥A 1-EFB 与三棱锥A 1-EFD 1的高相等, 故V A 1-EBFD 1=2V A 1-EFB =2V F -EBA 1. 又因为S △EBA 1=12EA 1·AB =14a 2,则V F -EBA 1=112a 3, 所以V A 1-EBFD 1=2V A 1-EFB =2V F -EBA 1=16a 3.规律方法 组合体体积与表面积的求解策略:(1)首先应弄清它的组成,其表面有哪些底面和侧面,各个面应怎样求其面积,然后把这些面的面积相加或相减;求体积时也要先弄清组成,求出各简单几何体的体积,然后再相加或相减.(2)在求组合体的表面积、体积时要注意“表面(和外界直接接触的面)”与“体积(几何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定义,以确保不重复、不遗漏.课堂小结1.棱柱、棱锥、棱台的侧面积与表面积(1)将棱柱、棱锥、棱台的侧面展开,其侧面展开图分别是由若干个平行四边形、若干个三角形、若干个梯形组成的平面图形,侧面展开图的面积就是棱柱、棱锥、棱台的侧面积. (2)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等于它们的侧面积与各自的底面积的和. 2.对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的四点说明 (1)等底、等高的两个柱体的体积相同.(2)等底、等高的锥体和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等底、等高的柱体的体积是锥体的体积的3倍.(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4)求台体的体积转化为求锥体的体积.根据台体的定义进行“补形”,还原为锥体,采用“大锥体”减去“小锥体”的方法求台体的体积.课堂达标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则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比是( ) A.1+2π2πB.1+2π4πC.1+2ππD.1+4π2π【解析】设底面圆半径为r ,母线长为h ,∴h =2πr ,则S 表S 侧=2πr 2+2πrh 2πrh =r +h h =r +2πr 2πr =1+2π2π.【答案】A2.如图,一个底面半径为2的圆柱被一平面所截,截得的几何体的最短和最长母线长分别为2和3,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5πB .6πC .20πD .10π【解析】用一个完全相同的几何体把题中几何体补成一个圆柱,如图,则圆柱的体积为π×22×5=20π,故所求几何体的体积为10π.【答案】D3.已知某正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A .9 3B .92+934C .12 2D .12 3【解析】由三视图可知三棱锥的高为22,底面正三角形的高为3,则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a 满足32a =3,解得a =2 3. 又侧棱长为(22)2+22=23, 故该正三棱锥是正四面体,该三棱锥的表面积为:4×34×(23)2=12 3.故选D.【答案】D4.设甲、乙两个圆柱的底面积分别为S 1,S 2,体积分别为V 1,V 2.若它们的侧面积相等,且S 1S 2=94,则V 1V 2的值是________. 【解析】设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为r 1,r 2和h 1,h 2.由S 1S 2=94,得πr 21πr 22=94,∴r 1r 2=32. 由圆柱的侧面积相等,得2πr 1h 1=2πr 2h 2, 即r 1h 1=r 2h 2. ∴V 1V 2=πr 21h 1πr 22h 2=r 1r 2=32. 【答案】325.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单位:cm 3)是________.【解析】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底面为直角梯形的直四棱柱,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V =12×(1+2)×2×2=6.【答案】6。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优秀教案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课题】:§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B【设计与执教者】:广东仲元中学,陈毅敏,qqkissmm-101@【教学时间】:07.11【学情分析】:(适用于平行班)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已有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将巩固和提高有关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习和理解,再举例分析其基本运用.本课拟从实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述基础上,规范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运算公式;最后突破本节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教学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突破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思考”“探究”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直观的得出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更进一步体验公式的实际作用.【教法、学法设计】:1.教法:通过对空间模型或运用计算机软件所呈现的空间几何体的开展过程的观察,帮助学生认识其结构特征,运用这些特征描述出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掌握计算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和技能.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可以多展示一些具有典型几何特征的实物模型.2.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通过剖析实物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教案

枣庄三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教学案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备课人:编号:教材分析:本课时的内容是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是“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一部分.该部分内容中有一些是学生熟悉的,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其他空间几何体——一般棱柱、棱锥、棱台和圆台的表面积、体积问题是本课时要解决的。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再认识,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化归的思想,总结出一般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思路,通过化归解决问题,深化对化归、类比等思想方法的应用,这也是学习下一章内容时要用的基本方法.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3、知识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4、能力点: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5、教育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6、自主探究点: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7、考试点: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8、易错易混点:正确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9:拓展点:通过让学生感受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提高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教具准备:本课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再现性的,因此必须借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前将需要再现的图形准备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前制作一些由一个棱柱切开成3个棱锥的模具,上课后供学生操作使用. 课堂模式:一、引入新课:通过学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我们了解了空间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从中反映出一个思想方法,即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互化,尤其是空间几何体问题向平面问题的转化,这种化归的思想方法将贯穿立体几何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应该重视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设计意图:挖掘旧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本课时研究的是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几何体表面的面积,即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是几何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探究新知问题1 (1)试着完成表2中你会的部分.(2)比较表1和表2中空间几何体的侧面积与表面积你完成的部分,是否蕴含着上述化归思想,并请具体给出阐释.(设计意图:通过完成(1)达到帮助学生复习扫清学习障碍、同时了解学生基础的目的.通过完成(2)进一步明确化归思想方法,为后继解决问题提供思路.)活动方式:学生独立完成,之后教师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讲评纠错. 备用图:图1 正方体及其展开图 图2 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图3 圆柱及其展开图 图4 圆锥及其展开图(2)思考如何求出任意一个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它与哪些平面图形有关系?之后在表2中写出求这几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的思路.(设计意图:巩固已有方法.具体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具体问题可以缩短学生进入解题状态的时间,同时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切实的感受,提供了推广的基础.)问题2 类比上述方法,求圆台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数据如图8所示。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精品教学设计

【课题】:§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B 【设计与执教者】:广东仲元中学,陈毅敏,qqkissmm-101@ 【教学时间】:07.11 【学情分析】:(适用于平行班)
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已有感性的 认识,本节课将巩固和提高有关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习和理解,再举例分 析其基本运用.
本课拟从实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上述基础上,规范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 积与体积的运算公式;最后突破本节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 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 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突破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教学,主要应当通过学生自己 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思考”“探究”栏目中提出的问 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直观的得出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 式,更进一步体验公式的实际作用. 【教法、学法设计】:
二、 讲授 新课 (1) 平面 展开 图及 表面 积的 计算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上述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 表面积如何求?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了解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柱锥台的表面积体积公式和体积进行计算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几何体并探求计算公式,培养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现实世界三维的美教学重点:柱、锥、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教学难点:熟练利用柱、锥、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题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二、知识探究知识探究一、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1.多面体的表面积(1)创设情境:问题1: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你知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关系吗?用几何画板展示长方体展开的过程,观察展开图,可以得出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图的面积(2)探究新知问题2:棱柱、棱锥、棱台也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多面体,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推举代表解决问题,学生评价补充总结:棱柱、棱锥、棱台等多面体的表面积即各个面的面积和(3)典例分析分析:由于四面体S-ABC 的四个面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所以四面体的表面积等于其中任何一个面面积的4倍。
解:先求△SBC 的面积,过点S 作SD ⊥BC,交BC 于点D.因为BC=a,SD=22223.22a SB BD a a -=+= 所以 21133.2224SBC S BC SD a a a ∆=⋅=⨯= 因此,四面体的表面积22343.4S a a =⨯= SB CAD 例1:已知棱长为a ,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S-ABC ,求它的表面积.(教材P 24页例1) 2.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1) 探究新知问题3:如何求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及表面积?(图→侧→表)a.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长是圆柱底面圆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母线),讨论总结公式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 ,则有:S 圆柱侧=2rl π,S 圆柱表=2()r r l π+,其中为r圆柱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高中数学-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体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图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rl r S ππ222+=圆柱表面积(r 为底面半径 , l 为母线长)rl r S ππ+=2圆锥表面积(r 为底面半径 , l 为母线长))''22rl l r r r S +++=(圆台表面积π(r 1为上底半径 ,r 为下底半径,l 为母线长) (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 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的求法。
2.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体积的求法。
3.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计算公式的由来.【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讨论:正方体、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讨论: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圆锥的侧面积公式?那么如何计算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进而去研究他们的体积问题,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目标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的求法。
2.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体积的求法。
3.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检查预习1.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由,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梭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
2.几何体的表面积是指,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问题就是求、,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问题就是求、、、。
3.几何体的体积是指 ,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四)合作探究面积探究:讨论:如何求棱柱、棱锥、棱台等多面体的表面积?(展开成平面图形,各面面积和) 讨论:如何求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及表面积?(图→侧→表)体积探究:讨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五)交流展示略(六)精讲精练1. 教学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① 讨论:如何求棱柱、棱锥、棱台等多面体的表面积?(展开成平面图形,各面面积和)② 练习:1.已知棱长为a ,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正四面体S-ABC 的表面积.(教材P 24页例1)2. 一个三棱柱的底面是正三角形,边长为4,侧棱与底面垂直,侧棱长10,求其表面积.③ 讨论:如何求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及表面积?(图→侧→表)圆柱:侧面展开图是矩形,长是圆柱底面圆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母线), S 圆柱侧=2rl π,S 圆柱表=2()r r l π+,其中为r 圆柱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1.3.1+柱体、椎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如图中(1)、(2))上述几何体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与该几何体的表面积相等吗?)如何计算上述几何体的表面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如何表示?上述体积公式对所有柱体都在题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以BC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A1B1C1D1的棱长为1,E,F的体积为________.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3-4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3π C. 10π3.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分别是它们侧面展开图的面积,因此弄清侧面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5.示范教案(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节一开始的“思考”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入手,分析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目的有两个:其一,复习表面积的概念,即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二,介绍求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把它们展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接着,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探究”,要求学生类比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讨论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问题,并通过例1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棱柱的展开图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锥的展开图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台的展形图是由梯形组成的平面图形.这样,求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就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问题.教科书通过“思考”提出“如何根据圆柱、圆锥的几何结构特征,求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及其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圆柱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为一个矩形,圆锥的侧面可以展开成为一个扇形的结论,随后的有关圆台表面积问题的“探究”,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圆柱、圆锥、圆台都有统一的表面积公式,得出这些公式的关键是要分析清楚它们的底面半径、母线长与对应的侧面展开图中的边长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在分别学习了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圆柱可看成上下两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可看成上底面半径为零的圆台,因此圆柱、圆锥就可以看成圆台的特例.这样,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就可以统一在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之下.关于体积的教学.我们知道,几何体占有空间部分的大小,叫做几何体的体积.这里的“大小”没有比较大小的含义,而是要用具体的“数”来定量的表示几何体占据了多大的空间,因此就产生了度量体积的问题.度量体积时应知道:①完全相同的几何体,它的体积相等; ②一 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于它的各部分体积的和.体积相等的两个几何体叫做等积体.相同的两个几何体一定是等积体,但两个等积体不一定相同.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等体积概念之上的.柱体和锥体的体积计算,是经常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有关公式学生已有所了解,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一个“探究”,要求学生思考一下棱锥与等底等高的棱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来得出结论.与讨论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类似,教科书在得出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后,安排了一个“思考”,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这几个公式之间的关系,是由柱体、锥体和台体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样,在台体的体积公式中,令S′=S,得柱体的体积公式;令S′=0,得锥体的体积公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挥思考和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公式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的联系.本节的重点应放在公式的应用上,防止出现:教师在公式推导过程中“纠缠不止”,要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展示几何体的展开图.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制作实物模型,经过操作确认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三维目标1.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掌握简单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求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转化、化归以及类比的能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图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思路2.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前的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在四千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怎样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真是一个十分难解的谜.胡夫大金字塔是一个正四棱锥外形的建筑,塔底边长230米,塔高146.5米,你能计算建此金字塔用了多少石块吗?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它们的展开图(图1),你知道上述几何体的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吗?正方体及其展开图(1) 长方体及其展开图(2)图1②棱柱、棱锥、棱台也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③如何根据圆柱、圆锥的几何结构特征,求它们的表面积?④联系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你能想象圆台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并且画出它吗?如果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是r′,r,母线长为l,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⑤圆柱、圆锥和圆台的表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活动:①学生讨论和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②学生思考几何体的表面积的含义,教师提示就是求各个面的面积的和.③让学生思考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④学生思考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⑤提示学生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讨论结果:①正方体、长方体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它们的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面积的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展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②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其表面积等于围成棱柱的各个面的面积的和;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多个三角形拼接成的,其表面积等于围成棱锥的各个面的面积的和;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多个梯形拼接成的,其表面积等于围成棱台的各个面的面积的和.③它们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和,利用它们的侧面展开图来求得它们的侧面积,由于底面是圆面,其底面积直接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即得.其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图2).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 ,那么圆柱的底面面积为πr 2,侧面面积为2πrl.因此,圆柱的表面积S=2πr 2+2πrl=2πr(r+l).图2 图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图3).如果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 ,那么它的表面积S=πr 2+πrl=πr(r+l).点评:将空间图形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问题,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方法. ④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环(图4),它的表面积等于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和加上侧面的面积,即S=π(r 2+r′2+rl+r′l).图4⑤圆柱、圆锥、圆台侧面积的关系:圆柱和圆锥都可以看作是圆台退化而成的几何体.圆柱可以看作是上下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可看作是上底面退化成一点的圆台,观察它们的侧面积,不难发现:S 圆柱表=2πr(r+l)−−−←==r r r 21S 圆台表=π(r 1l+r 2l+r 12+r 22)−−−→−==rr r 21,0S 圆锥表=πr(r+l). 从上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公式都可以看作由圆台侧面积公式演变而来. 提出问题①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你能将它们统一成一种形式吗?并依次类比出柱体的体积公式?②比较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V 柱体=Sh(S 为底面积,h 为柱体的高);V 锥体=Sh 31(S 为底面积,h 为锥体的高); V 台体=)''(31S SS S ++h(S′,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台体的高). 你能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吗?柱体、锥体是否可以看作“特殊”的台体?其体积公式是否可以看作台体体积公式的“特殊”形式?活动:①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②让学生类比圆柱、圆锥和圆台的表面积的关系?讨论结果:①棱长为a 的正方体的体积V=a 3=a 2a=Sh ;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a,b,c ,其体积为V=abc=(ab)c=Sh ;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的圆柱的体积是V=πr 2h=Sh ,可以类比,一般的柱体的体积也是V=Sh ,其中S 是底面面积,h 为柱体的高.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Sh 31(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它是同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31. 棱锥的体积也是同底等高的棱柱体积的31,即棱锥的体积V=Sh 31 (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 由此可见,棱柱与圆柱的体积公式类似,都是底面面积乘高;棱锥与圆锥的体积公式类似,都是底面面积乘高的31. 由于圆台(棱台)是由圆锥(棱锥)截成的,因此可以利用两个锥体的体积差,得到圆台(棱台)的体积公式V=31(S′+S S '+S)h, 其中S′,S 分别为上、下底面面积,h 为圆台(棱台)高.注意:不要求推导公式,也不要求记忆.②柱体可以看作是上、下底面相同的台体,锥体可以看作是有一个底面是一个点的台体.因此柱体、锥体可以看作“特殊”的台体.当S′=0时,台体的体积公式变为锥体的体积公式;当S′=S 时,台体的体积公式变为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柱体、锥体的体积公式可以看作台体体积公式的“特殊”形式.柱体和锥体可以看作由台体变化得到,柱体可以看作是上、下底面相同的台体,锥体可以看作是有一个底面是一个点的台体,因此很容易得出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如图5:图5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已知棱长为a ,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S —ABC (图6),求它的表面积.图6活动:回顾几何体的表面积含义和求法.分析:由于四面体S —ABC 的四个面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所以四面体的表面积等于其中任何一个面面积的4倍.解:先求△SBC 的面积,过点S 作SD ⊥BC ,交BC 于点D.因为BC=a,SD=a a a BD SB 23)2(2222=-=-,所以S △SBC =21BC·SD=2432321a a a =⨯. 因此,四面体S —ABC 的表面积S=4×22343a 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面体的表面积的求法.变式训练1.已知圆柱和圆锥的高、底面半径均分别相等.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圆柱侧面积为S ,求圆锥的侧面积.解: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 ,因为圆柱的侧面积为S ,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即S 圆柱侧=S ,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可得:圆柱的母线(高)长为r S π2,由题意得圆锥的高为rS π2,又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根据勾股定理,圆锥的母线长l=22)2(rS r π+,根据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得 S 圆锥侧=πrl=π·r·24)2(24222S r r S r +=+ππ. 2.两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将圆锥的高分成相等的三段,那么圆锥被分成的三部分的体积的比是( )A.1∶2∶3B.1∶7∶19C.3∶4∶5D.1∶9∶27 分析:因为圆锥的高被分成的三部分相等,所以两个截面的半径与原圆锥底面半径之比为1∶2∶3,于是自上而下三个圆锥的体积之比为(h r 23π)∶[2)2(3r π·2h ]∶[2)3(3r π·3h ]=1∶8∶27,所以圆锥被分成的三部分的体积之比为1∶(8-1)∶(27-8)=1∶7∶19. 答案:B3.三棱锥V —ABC 的中截面是△A 1B 1C 1,则三棱锥V —A 1B 1C 1与三棱锥A —A 1BC 的体积之比是( )A.1∶2B.1∶4C.1∶6D.1∶8分析:中截面将三棱锥的高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所以截面与原底面的面积之比为1∶4,将三棱锥A —A 1BC 转化为三棱锥A 1—ABC ,这样三棱锥V —A 1B 1C 1与三棱锥A 1—ABC 的高相等,底面积之比为1∶4,于是其体积之比为1∶4.答案:B例2 如图7,一个圆台形花盆盆口直径为20 cm ,盆底直径为 15 cm , 底部渗水圆孔直径为1.5 cm ,盆壁长为15 cm.为了美化花盆的外观,需要涂油漆.已知每平方米用100毫升油漆,涂100个这样的花盆需要多少毫升油漆?(π取3.14,结果精确到1毫升,可用计算器)图7活动: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只要求出每个花盆外壁的表面积,就可以求出油漆的用量.而花盆外壁的表面积等于花盆的侧面积加上底面积,再减去底面圆孔的面积. 解:如图7,由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得一个花盆外壁的表面积S=π[1522015215)215(2⨯+⨯+]-π(25.1)2≈1 000(cm 2)=0.1(m 2). 涂100个这样的花盆需油漆:0.1×100×100=1 000(毫升).答:涂100个这样的花盆需要1 000毫升油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公式及其应用.变式训练1.有位油漆工用一把长度为50 cm ,横截面半径为10 cm 的圆柱形刷子给一块面积为10 m 2的木板涂油漆,且圆柱形刷子以每秒5周的速度在木板上匀速滚动前进,则油漆工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01秒)解:圆柱形刷子滚动一周涂过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为S 侧=2πrl=2π·0.1·0.5=0.1π m 2,又∵圆柱形刷子以每秒5周匀速滚动,∴圆柱形刷子每秒滚过的面积为0.5π m 2,因此油漆工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t=ππ205.01022=mm ≈6.37秒. 点评:本题虽然是实际问题,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后,还是归为圆柱的侧面积问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注意到圆柱形刷子滚动一周所经过的面积就相当于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的面积,即滚动一周所经过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2.(2007山东滨州一模,文14)已知三棱锥O —ABC 中,OA 、OB 、OC 两两垂直,OC=1,OA=x ,OB=y ,且x+y=4,则三棱锥体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分析:由题意得三棱锥的体积是61)4(612131-=-=⨯x x xy (x-2)2+32,由于x >0,则当x=2时,三棱锥的体积取最大值32. 答案:32 例3 有一堆规格相同的铁制(铁的密度是7.8 g/cm 3)六角螺帽(图8)共重5.8 kg,已知底面是正六边形,边长为12 mm,内孔直径为10 mm,高为10 mm ,问这堆螺帽大约有多少个?(π取3.14)图8活动: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六角帽表示的几何体是一个组合体,在一个六棱柱中间挖去一个圆柱,因此它的体积等于六棱柱的体积减去圆柱的体积.解:六角螺帽的体积是六棱柱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差,即V=43×122×6×10-3.14×(210)2×10≈2956(mm 3)=2.956(cm 3).所以螺帽的个数为5.8×1 000÷(7.8×2.956)≈252(个).答:这堆螺帽大约有252个.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变式训练如图9,有个水平放置圆台形容器,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2分米,4分米,高为5分米,现以每秒3立方分米的速度往容器里面注水,当水面的高度为3分米时,求所用的时间.(精确到0.01秒)图9解:如图10,设水面的半径为r ,则EH=r-2分米,BG=2分米,图10在△ABG 中,∵EH ∥BG , ∴BGEH AG AH =.∵AH=2分米, ∴2252-=r .∴r=514分米. ∴当水面的高度为3分米时,容器中水的体积为V 水=π31·3[(514)2+514×4+42]=25876π立方分米, ∴所用的时间为25292325876ππ=≈36.69秒. 答:所用的时间为36.69秒.思路2例1 (2007山东烟台高三期末统考,理8)如图11所示,一个空间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为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1,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 )图11A.1B.21C.31D.61 活动:让学生将三视图还原为实物图,讨论和交流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分析:根据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三棱锥,图12所示为该三棱锥的直观图,并且侧棱PA ⊥AB ,PA ⊥AC ,AB ⊥AC.则该三棱锥的高是PA ,底面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V=611213131=⨯⨯=∆PA S ABC .图12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三视图和体积.给出几何体的三视图,求该几何体的体积或面积时,首先根据三视图确定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再利用公式求得.此类题目成为新课标高考的热点,应引起重视.变式训练1.(2007山东泰安高三期末统考,理8)若一个正三棱柱的三视图如图13所示,则这个正三棱柱的表面积为( )图13 A.318 B.315 C.3824+ D.31624+ 分析:该正三棱柱的直观图如图14所示,且底面等边三角形的高为32,正三棱柱的高为2,则底面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4,所以该正三棱柱的表面积为3×4×2+2×21×4×32=24+38.图14答案:C2.(2007山东潍坊高三期末统考,文3)如果一个空间几何体的正视图与侧视图均为全等的等边三角形,俯视图为一个半径为1的圆及其圆心,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 ) A.33π B.332π C.π3 D.3π 分析: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圆锥,且轴截面是等边三角形,其边长等于底面直径2,则圆锥的高是轴截面等边三角形的高为3,所以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V=3331312ππ=⨯⨯⨯. 答案:A3.(2007广东高考,文17)已知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图15所示的矩形,正视图(或称主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8、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或称左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6、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图15(1)求该几何体的体积V ;(2)求该几何体的侧面积S.解: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底面边长分别为6、8的矩形,高为4的四棱锥.设底面矩形为ABCD.如图16所示,AB=8,BC=6,高VO=4.图16(1)V=31×(8×6)×4=64. (2)设四棱锥侧面V AD 、VBC 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侧面V AB 、VCD 也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在△VBC 中,BC 边上的高为h 1=24)28(4)2(2222=+=+AB VO , 在△V AB 中,AB 边上的高为h 2=2222)26(4)2(+=+BC VO =5. 所以此几何体的侧面积S=)582124621(2⨯⨯+⨯⨯=40+224. 点评:高考试题中对面积和体积的考查有三种方式,一是给出三视图,求其面积或体积;二是与的组合体有关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三是在解答题中,作为最后一问.例2 图17所示的几何体是一棱长为4 cm的正方体,若在它的各个面的中心位置上,各打一个直径为2 cm、深为1 cm的圆柱形的孔,求打孔后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π取3.14)图17活动: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4 cm,而孔深只有1 cm,所以正方体没有被打透.这样一来打孔后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再加上六个完全一样的圆柱的侧面积,这六个圆柱的高为1 cm,底面圆的半径为1 cm.解: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6×6=96(cm2),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2π×1×1=6.28(cm2),则打孔后几何体的表面积为96+6.28×6=133.68(cm2).答:几何体的表面积为133.68 cm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求几何体的表面积问题,通常将所给几何体分成基本的柱、锥、台,再通过这些基本柱、锥、台的表面积,进行求和或作差,从而获得几何体的表面积.本题中将几何体的表面积表达为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六个圆柱侧面积的和是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如果忽略正方体没有被打透这一点,思考就会变得复杂,当然结果也会是错误的.变式训练图18所示是由18个边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体,求此几何体的表面积.图18分析:从图18中可以看出,18个小正方体一共摆了三层,第一层2个,第二层7个,因为18-7-2=9,所以第三层摆了9个.另外,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是相同的,同样,前、后,左、右两个面的表面积也是分别相同的.解:因为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 cm,所以上面的表面积为12×9=9(cm2),前面的表面积为12×8=8(cm2),左面的表面积为12×7=7(cm2),则此几何体的表面积为9×2+8×2+7×2=48( cm2).答:此几何体的表面积为48 cm2.知能训练1.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则正方体的体积是()48 B.64 C.16 D.96A.6分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6a2=96,解得a=4,则正方体的体积是a3=64.答案:B2.(2007山东临沂高三期末统考,文2)如图19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高为3,则圆锥的表面积为()A.πB.2πC.3πD.4π分析: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 ,则l=13+=2,所以圆锥的表面积为S=π×1×(1+2)=3π. 答案:C3.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3,侧棱长为32,则这个正三棱锥的体积是( ) A.427 B.49 C.4327 D.439 分析:可得正三棱锥的高h=22)3()32(-=3,于是V=4393343312=⨯⨯⨯. 答案:D4.若圆柱的高扩大为原来的4倍,底面半径不变,则圆柱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_________倍;若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4倍,则圆柱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_________倍. 分析:圆柱的体积公式为V 圆柱=πr 2h ,底面半径不变,高扩大为原来的4倍,其体积也变为原来的4倍;当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4倍时,其体积变为原来的42=16倍. 答案:4 165.图20是一个正方体,H 、G 、F 分别是棱AB 、AD 、AA 1的中点.现在沿△GFH 所在平面锯掉正方体的一个角,问锯掉部分的体积是原正方体体积的几分之几?图20分析:因为锯掉的是正方体的一个角,所以HA 与AG 、AF 都垂直,即HA 垂直于立方体的上底面,实际上锯掉的这个角,是以三角形AGF 为底面,H 为顶点的一个三棱锥. 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正方体的体积为a 3.三棱锥的底面是Rt △AGF ,即∠FAG 为90°,G 、F 又分别为AD 、AA 1的中点,所以AF=AG=a 21.所以△AGF 的面积为281212121a a a =⨯⨯.又因AH 是三棱锥的高,H 又是AB 的中点,所以AH=a 21.所以锯掉的部分的体积为32481812131a a a =⨯⨯. 又因48148133=÷a a ,所以锯掉的那块的体积是原正方体体积的481. 6.(2007山东临沂高三期末考试,理13)已知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半圆,且面积为S ,则圆锥的底面面积是____________.分析:如图21,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l ,由题意得⎪⎩⎪⎨⎧==,2,22r l S l πππ解得r=π2S ,所以圆锥的底面积为πr 2=22S S =⨯ππ.图21 答案:2S 7.如图22,一个正三棱柱容器,底面边长为a ,高为2a ,内装水若干,将容器放倒,把一个侧面作为底面,如图23,这时水面恰好为中截面,则图22中容器内水面的高度是_________.图22 图23分析:图22中容器内水面的高度为h ,水的体积为V ,则V=S △ABC h.又图23中水组成了一个直四棱柱,其底面积为ABC S ∆43,高度为2a ,则V=ABC S ∆43·2a ,∴h=a S a S ABC ABC 23243=∙∆∆. 答案:a 23 8.圆台的两个底面半径分别为2、4,截得这个圆台的圆锥的高为6,则这个圆台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分析:设这个圆台的高为h ,画出圆台的轴截面,可得6642h -=,解得h=3,所以这个圆台的体积是3π(22+2×4+42)×3=28π. 答案:28π9.已知某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24,根据图中标出的尺寸(单位:cm ),可得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 )图24 A.34000 cm 3 B.38000cm 3 C.2 000 cm 3 D.4 000 cm 3 分析:该几何体是四棱锥,并且长为20 cm 的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所以四棱锥的高为20 cm,底面是边长为20 cm 的正方形(如俯视图),所以底面积是20×20=400 cm 2,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是31×400×20=38000cm 3. 答案:B拓展提升 问题:有两个相同的直三棱柱,高为a2,底面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a,4a,5a(a >0).用它们拼成一个三棱柱或四棱柱,在所有可能的情形中,表面积最小的是一个四棱柱,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探究:两个相同的直三棱柱并排放拼成一个三棱柱或四棱柱,有三种情况:四棱柱有一种,就是边长为5a 的边重合在一起,表面积为24a 2+28,三棱柱有两种,边长为4a 的边重合在一起,表面积为24a 2+32,边长为3a 的边重合在一起,表面积为24a 2+36,两个相同的直三棱柱竖直放在一起,有一种情况,表面积为12a 2+48,最小的是一个四棱柱,这说明24a 2+28<12a 2+48⇒12a 2<20⇒0<a <315. 答案:0<a <31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2.应用体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作业习题1.3 A 组 第1、2、3题.设计感想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了解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也就是说对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证明和记忆不作要求,按通常的理解是会求体积和面积,以及很简单的应用即可.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中就体现了这一点,没有过多地在公式的推导上“纠缠不休”,把重点放在了对公式的简单应用上.由于本节图形较多,建议在使用时,尽量结合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人教A版 必修2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课时) 教案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通过剖析实物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实物几何体,投影仪四、教学设想(一)、课题入导(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二)、探究新知(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r1为上底半径 r为下底半径 l为母线长(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
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案

第一章空间立体几何初步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3.1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正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的定义.(2)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求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重点)(3)了解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4)会解决球的组合体及三视图中球的有关问题.(难点)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几何体的侧面展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2)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发现柱体、锥体、台体三者间体积的关系.(3)通过作轴截面,寻找旋转体类组合体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的转化和类比的思想,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重点、难点重点: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计算.难点:棱台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重难点突破:先从学生熟悉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为切入点,分析几何体的展开图与其表面积的关系,然后通过“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归纳棱柱、棱锥和棱台的表面积公式,并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球的表面积公式.三、教学方法类比、练习、自学四、专家建议通过对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学习探究,明确柱体、锥体、台体三者间体积的关系,明确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体会数学的转化和类比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新知探究知识点1 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问题导思】1.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展开图如下图(1)(2)所示,则相应几何体的表面积与其展开图的面积有何关系?【提示】相等.2.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与其展开图的面积是否也都相等?【提示】是.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面积的和,也就是展开图的面积.知识点2 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问题导思】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如图中(1)、(2)、(3)所示.1.上述几何体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与该几何体的表面积相等吗?【提示】不相等.2.如何计算上述几何体的表面积?【提示】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与底面积之和.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圆柱(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 圆锥(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圆台(上、下底面半径为r′,r,母线长为l)底面积S底=πr2S底=πr2S底=π(r′2+r2) 侧面积S侧=2πrl S侧=πrl S侧=π(r′l+rl)表面积S表=2πr(r+l) S表=πr(r+l)S表=π(r′2+r2+r′l+rl)【问题导思】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如何表示?【提示】V=Sh,其中S为底面面积,h为高.2.上述体积公式对所有柱体都适用吗?【提示】都适用.1.祖暅原理(1)“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2)作用:等底面积、等高的两个柱体或锥体的体积相等.(3)说明:祖暅原理充分体现了空间与平面问题的相互转化思想,是推导柱、锥、台体积公式的理论依据.2.柱、锥、台、球的体积其中S′、S分别表示上、下底面的面积,h表示高,r′和r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圆的半径,R表示球的半径.名称体积(V)柱体棱柱Sh圆柱πr2h锥体棱锥13Sh圆锥13πr2h台体棱台13h(S+SS′+S′)圆台13πh(r 2+rr′+r′2)●典例分析类型1 求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例1.已知正四棱锥底面边长为4,高与斜高夹角为30°.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分析】根据多面体的侧面积公式,可以先求出相应多面体的底面边长和各侧面的斜高,进而由公式求解.【解析】 如图所示,设正四棱锥的高为PO ,斜高为PE ,底面边心距为OE ,它们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POE.∵OE =42=2,∠OPE =30°,∴PE =OE sin 30°=212=4.∴S 正四棱锥侧=12ch ′=12×(4×4)×4=32,S 表面积=42+32=48.即该正四棱锥的侧面积是32,表面积是48.方法总结:1.要求锥体的侧面积及表面积,要利用已知条件寻求公式中所需的条件,一般用锥体的高、斜高、底面边心距等量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解相应的量.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运算,一般是转化为平面几何图形的运算,往往通过解三角形来完成. 变式训练:(2013·XX 高考)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A .180B .200C .220D .240【解析】 由三视图知识知该几何体是底面为等腰梯形的直四棱柱.等腰梯形的上底长为2,下底长为8,高为4,腰长为5,直四棱柱的高为10,所以S 底=12×(8+2)×4×2=40,S 侧=10×8+10×2+2×10×5=200,S 表=40+200=240,故选D.【答案】 D类型2 求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图1-1-64例2.如图1-1-64所示,已知直角梯形ABCD ,BC ∥AD ,∠ABC =90°,AB =5 cm ,BC =16 cm ,AD =4 cm.求以AB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分析】分析几何体的形状――→选择表面积公式求表面积【解析】以AB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台,其上底半径是4 cm ,下底半径是16 cm ,母线DC =52+(16-4)2=13 (cm).∴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π(4+16)×13+π×42+π×162=532π(cm 2).方法总结:1.圆柱、圆锥、圆台的相关几何量都集中体现在轴截面上,因此准确把握轴截面中的相关量是求解旋转体表面积的关键.2.棱锥及棱台的表面积计算常借助斜高、侧棱及其在底面的射影与高、底面边长等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或梯形)求解.变式训练:在题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以BC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解】 以BC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柱和圆锥的组合体,如图所示: 其中圆锥的高为16-4=12(cm),圆柱的母线长为AD =4 cm ,故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2π×5×4+π×52+π×5×13=130π(cm 2).类型三求柱体的体积例3.(2014·XX 高考)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A .72 cm 3B .90 cm 3C .108 cm 3D .138 cm 3【分析】三视图――→还原几何体――→是否分割计算体积 【解析】该几何体为一个组合体,左侧为三棱柱,右侧为长方体,如图所示.V =V 三棱柱+V 长方体=12×4×3×3+4×3×6=18+72=90(cm 3).【答案】 B方法总结:1.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由三视图还原作出直观图,然后根据三视图中的数据在直观图中求出计算体积所需要的数据.2.若由三视图还原的几何体的直观图由几部分组成,求几何体的体积时,依据需要先将几何体分割分别求解,最后求和.变式训练: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几何体的体积是()A .16+42B .12+4 2C .8D .4【解析】 由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一个平放的直三棱柱,棱柱的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棱柱的高为2,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12×2×2×2=4,选D.【答案】 D类型4 求锥体的体积例4.如图三棱台ABC -A 1B 1C 1中,AB ∶A 1B 1=1∶2,求三棱锥A 1-ABC ,三棱锥B -A 1B 1C ,三棱锥C -A 1B 1C 1的体积之比.【分析】AB ∶A 1B 1=1∶2―→S △ABC ∶S △A 1B 1C 1―→计算VA 1-ABC ―→计算VC -A 1B 1C 1―→计算VB -A 1B 1C【解析】 设棱台的高为h ,S △ABC =S ,则S △A 1B 1C 1=4S.∴VA 1-ABC =13S △ABC ·h =13Sh ,VC -A 1B 1C 1=13S △A 1B 1C 1·h =43Sh.又V 台=13h(S +4S +2S)=73Sh ,∴VB -A 1B 1C =V 台-VA 1-ABC -VC -A 1B 1C 1 =73Sh -Sh 3-4Sh 3=23Sh , ∴体积比为1∶2∶4.方法总结:三棱柱、三棱台可以分割成三个三棱锥,分割后可求锥体的体积和柱体或台体的体积关系,割补法在立体几何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变式训练: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上,分别用过共顶点的三条棱中点的平面截该正方体,则截去8个三棱锥后,剩下的凸多面体的体积是()A.23B.76C.45D.56【解析】 如图,去掉的一个棱锥的体积是13×⎝⎛⎭⎫12×12×12×12=148,剩余几何体的体积是1-8×148=56.【答案】 D类型5 求台体的体积例5.已知正四棱台两底面边长分别为20 cm 和10 cm ,侧面积是780 cm 2.求正四棱台的体积. 【分析】可以尝试借助四棱台内的直角梯形.求出棱台底面积和高,从而求出体积. 【解析】如图所示,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A 1B 1=10 cm ,AB =20 cm.取A 1B 1的中点E 1,AB 的中点E ,则E 1E 是侧面ABB 1A 1的高.设O 1、O 分别是上、下底面的中心,则四边形EOO 1E 1是直角梯形.由S 侧=4×12(10+20)·E 1E =780,得EE 1=13,在直角梯形EOO 1E 1中,O 1E 1=12A 1B 1=5,OE =12AB =10,∴O 1O =E 1E 2-(OE -O 1E 1)2=12, V 正四棱台=13×12×(102+202+10×20) =2 800 (cm 3).故正四棱台的体积为2 800 cm 3.方法总结:求台体的体积关键是求出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台体的高.要注意充分运用棱台内的直角梯形或圆台的轴截面寻求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变式训练:本例若改为“正四棱台的上、下两底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 cm和4 cm,侧棱长为2 cm,求该棱台的体积.”【解】如图,正四棱台ABCD-A1B1C1D1中,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2 cm和4 cm,则O1B1= 2 cm,OB=2 2 cm,过点B1作B1M⊥OB于点M,那么B1M为正四棱台的高,在Rt△BMB1中,BB1=2 cm,MB=(22-2)= 2 (cm).根据勾股定理MB1=BB21-MB2=22-(2)2=2(cm).S上=22=4 (cm2),S下=42=16(cm2),∴V正四棱台=13×2×(4+4×16+16)=13×2×28=283 2 (cm3).六、课堂总结一、柱、锥、台的表面积1.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那么它的表面积S表=2(ab+bc+ac);如果正方体的棱长为a,那么它的表面积为S表=6a2.2.求棱锥的表面积,可以先求侧面积,再求底面积.求侧面积,要清楚各侧面三角形的形状,并找出求其面积的条件.求底面积,要清楚底面多边形的形状及求其面积的条件.3.求棱台的侧面积时要注意利用公式及正棱台中的直角梯形,它是架起求侧面积关系式中的未知量与满足题目条件中几何图形元素间关系的桥梁.二、柱、锥、台的体积1.计算柱体、锥体和台体的体积时,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相应的底面面积和高,要充分运用多面体的有关截面及旋转体的轴截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旋转体的轴截面是用过旋转轴的平面去截旋转体而得到的截面.例如,圆柱的轴截面是矩形,圆锥的轴截面是三角形,圆台的轴截面是梯形.2.在求不规则的几何体的体积时,可利用分割几何体或补全几何体的方法转化为柱、锥、台的体积计算问题.七、板书设计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学习目标(1)理解正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积及表面积的定义.(2)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求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重点)(3)了解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知识点解析1.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2.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3.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注意事项:1.典例分析例1例2例3例4学生练习小结:作业当堂检测反馈八、当堂检测1.底面为正方形的直棱柱,它的底面对角线长为2,体对角线长为6,则这个棱柱的侧面积是() A .2 B .4 C .6 D .8【解析】 由已知得底面边长为1,侧棱长为6-2=2.∴S 侧=1×2×4=8. 【答案】 D2.长方体同一顶点上的三条棱长分别为1,2,3,则长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分别为() A .6,22B .3,22C .6,11D .3,11【解析】 V =1×2×3=6,S =2(1×2)+2(1×3)+2(2×3)=22. 【答案】 A3.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是3和4,母线长为6,则其表面积等于() A .72 B .42π C .67π D .72π【解析】 S 圆台表=S 圆台侧+S 上底+S 下底=π(3+4)·6+π·32+π·42=67π. 【答案】 C4.侧面是直角三角形的正三棱锥,底面边长为a ,该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A.3+34a 2 B.34a 2C.3+32a 2D.6+34a 2【解析】 底面边长为a ,则斜高为a2,故S 侧=3×12a ×12a =34a 2.而S 底=34a 2,故S 表=3+34a 2.【答案】 A5.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则三棱锥D 1-ACD 的体积是()A.16B.13C.12D .1 【解析】 三棱锥D 1-ADC 的体积V =13S △ADC ×D 1D =13×12×AD ×DC ×D 1D =13×12=16. 【答案】 A6.根据图中标出的尺寸,求各几何体的体积.【解】 (1)该几何体是圆锥,高h =10,底面半径r =3,所以底面积S =πr 2=9π,则V =13Sh =13×9π×10=30π.(2)该几何体是正四棱台,两底面中心连线就是高h =6,上底面面积S 上=64,下底面面积S 下=144,则V =13(S 上+S 下+S 上·S 下)h =13×(64+144+64×144)×6=608. 九、课后延伸1.如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 的上底AD =2 cm ,下底BC =10 cm ,底角∠ABC =60°,现绕腰AB 旋转一周,求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分析】分析旋转体的特征→分割→对每部分几何体求体积→求组合体的体积【解析】过D 作DE ⊥AB 于E ,过C 作CF ⊥AB 于F ,Rt △BCF 绕AB 旋转一周形成以CF 为底面半径,BC 为母线长的圆锥;直角梯形CFED 绕AB 旋转一周形成圆台;直角三角形ADE 绕AB 旋转一周形成圆锥,那么梯形ABCD 绕AB 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体是以CF 为底面半径的圆锥和圆台,挖去以A 为顶点、以DE 为底面半径的圆锥的组合体.∵AD =2,BC =10,∠ABC =60°, ∴在Rt △BCF 中,BF =5,FC =5 3. ∵AD ∥BC ,∴∠DAE =∠ABC =60°, ∴在Rt △ADE 中,DE =3,AE =1. 又在等腰梯形ABCD 中可求AB =8, ∴AF =AB -BF =8-5=3,EF =AE +AF =4,∴旋转后所得几何体的体积为V =13π·BF ·FC 2+13π·EF ·(DE 2+FC 2+DE·FC)-13π·AE ·DE 2 =13π·5·(53)2+13π·4·[(3)2+(53)2+3·53]-13π·1·(3)2=248π(cm 3) 故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为248π cm 3.方法总结:求组合体的体积时,常根据相应情况把它分解成柱、锥、台体等后分别求体积,然后求代数和. 变式训练:y =|x|和y =3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绕y 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体的体积与绕x 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旋转体的体积之比是()A .4∶1B .1∶4C .(1+2)∶(4+22)D .以上都不对【解析】 如图.封闭平面图形为△AOB ,绕y 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体积V 1=13π×32×3=9π,△AOB 绕x 轴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体积为V 2=π×32×6-2×13π×32×3=36π,∴V 1∶V 2=9π∶36π=1∶4.【答案】 B2.如果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此几何体的表面积是()A .(80+162)cm 2B .96 cm 2C .(96+162)cm 2D .112 cm 2【分析】通过三视图的知识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求解.【解析】 由题意知该几何体是一个正方体与一个正四棱锥的组合体.正方体五个面的面积和为80 cm 2;正四棱锥的侧面积为16 2 cm 2.【答案】 A方法总结:解决与三视图有关的几何体的问题,首先要想象或画出直观图,然后再去求解. 变式训练: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的表面积是()A .32B .16+16 2人教A 版数学教案必修2 第一章1.3 第一课时 第11页共11页C .48D .16+32 2 【解析】 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S 表=⎝⎛⎭⎫12×4×22×4+4×4=16+16 2. 【答案】 B。
1.3.1 (2)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二)教案

1.3.1 (2)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二)教案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 1.3.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公式求解并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能运用公式求解并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体积计算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 给出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Sh V 31=锥 (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 ⑤ 讨论:台体的上底面积S ’,下底面积S ,高h ,由此如何计算切割前的锥体的高? → 如何计算台体的体积? 'x s x h s =+ ''h s x s s∴=- '11)33V S h x S x =+-台('111333Sh Sx S x =+- '11()33Sh S S x =+-'''11()33h s Sh S S s s=+-- ''11()33Sh s s h s =++''1()3h s ss s =++ ⑥ 给出台体的体积公式:''1()3V S S S S h =++台 (S ,'S 分别上、下底面积,h 为高) ''2211()()33V S S S S h r rR R h π=++=++圆台(r 、R 分别为圆台上底、下底半径) ⑦ 比较与发现:柱、锥、台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何关系?学生回答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三、例题:例3 有一堆规格相同的铁制(铁的密度是7.8g/cm3)六角螺帽共重5.8kg,已知底面是正六边形,边长为12mm,内孔直径为10mm,,高为10mm,问这堆螺帽大约有多少个?分析:六角螺帽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求其体积?→利用哪些数量关系求个数?→列式计算→小结:体积计算公式V≈2956(mm3)=2.956(cm3)5.8×100÷7.8×2.956≈学生回答教学小结能运用公式求解并熟悉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课后反思第 5 页。
优秀教案5-柱体、椎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数学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第3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第1课时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是在学生已从结构特征和视图两个方面感性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度量的角度来认识空间几何体,它属于立体几何入门的内容,所以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但不要求记忆公式,并能进一步计算简单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课时分配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及其应用.教学目标重点: 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及其应用.难点: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问题,以及适度理性分析的渗透.知识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及其应用.能力点:通过解决棱柱、棱锥、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化归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教育点: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点:圆台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台体与柱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考试点:根据公式计算相关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易错易混点: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误判和公式的混用与母线等含义的误判。
拓展点:祖暅原理与柱体、锥体的体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和实物(学生分工分组亲自制作)课堂模式自主探究一、引入新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求法和它们的展开图,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呢?怎样来求它们的表面积?老师演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如下,并引导学生回忆和回答.图1 正方体及其展开图图2 长方体及其展开图然后设置疑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利用它们的展开图(平面图形)来求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是否也可以利用它们的展开图来求呢?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又是什么呢?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引入课题.【设计意图】复习表面积的概念,介绍求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同时,也为介绍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将几何体展开为平面图形时一定要注意在何处展开:多面体要选择一条棱剪开,旋转体要沿一条母线剪开。
1.3.1《柱体、椎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第一课时)(公开课)

几何体表面积
展开图
空间问题
平面图形面积 平面问题
棱柱、棱锥、棱台都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 体,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h'
h'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的表面 积?
h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
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的表面 积?
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的表面 积?
侧面展开
h'
棱锥的侧面展开图
h'
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如何计算它的表面 积?
侧面展开
h' h'
棱台的侧面展开图
h'
h'
棱柱、棱锥、棱台都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 体,它们的侧面展开图还是平面图形,计算它们的表面 积就是计算它的各个侧面面积和底面面积之和.
参照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试想象圆台的侧 面展开图是什么 .
O’
O 圆台的侧面展开图是扇环
S圆台 (r2 r 2 rl rl )
圆柱、圆锥、圆台三者的表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关 系?
r O
r’=r
O’
r’=0
上底扩大
O
上底缩小
O
O
S柱 2r(r l) S台 (r2 r 2 rl rl ) S锥 r(r l)
圆柱 S 2r(r l) r r
圆台S (r2 r 2 rl rl)
r 0 圆锥 S r(r l)
各面面积之和
2 2
2 2
1000 (cm2 )
答:花盆的表面积约是1000cm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通过剖析实物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实物几何体,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
(1)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及公式,哪些几何体可以求出表面积和体积?引导学生回忆,互相交流,教师归类。
(2)教师设疑:几何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展开圈的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侧面展开图是怎样的?你能否计算?引入本节内容。
2、探究新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
面展开图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
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
求?
(3)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
3、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展开图的结构,并归纳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2rl l r r r S +++=(圆台表面积π
r 1为上底半径 r 为下底半径 l 为母线长
(2)组织学生思考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与圆柱及圆锥表面积公式之间的变化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把一个三棱柱分
割成三个等体积的棱锥?由此加深学生对等底、等高
的锥体与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的了解。
如图:
(4)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比较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存在的关系。
(s ’,s 分别我上下底面面积,h 为台柱高)
4、例题分析讲解
(课本)例1、 例2、 例3
5、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练习
1、已知圆锥的表面积为 a ㎡,且它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则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为 。
(答案:m a ππ332)
2、棱台的两个底面面积分别是245c ㎡和80c㎡,截得这个棱
台的棱锥的高为35cm,求这个棱台的体积。
(答案:2325cm3)
6、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柱体、锥体与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结构和求解方法及公式。
用联系的关点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方便于我们对空间几何体的了解和掌握。
7、评价设计
习题1.3 A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