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有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二)
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
图2.1 弗兰克-赫兹管原理图
设氩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
E2−E1。
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具有能量则电子与氩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能量转移。
子与氩原子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氩原子将从电子的能量中吸收相当于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多余的部分仍留给电子。
位差为U0则
eU0=E2−E1
图3.1弗兰克-赫兹仪实物图
对应的V G2是内部的锯齿电压,作用是急速电压自动变化。
对应于示波器观测模
I P(×10-8A)
U G2(×
图6.1 加速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
可以发现电流随电子的能量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且两相邻谷点(或峰尖)即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值。
同时,可以读出峰谷的横坐标值。
峰的横坐标值如下表:
表6.1 加速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的峰横坐标记录表
第二个峰X3第三个峰X5第四个峰X7第五个峰X9
2.90 4.08 5.25 6.46
表6.2 加速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的锋横坐标记录表
第二个谷X4第三个谷X6第四个谷X8第五个谷X10
3.52
4.66
5.84 7.04
算出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资料类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实验目的2、实验设备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5、数据记录与处理方法6、误差分析7、实验结论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过程,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深入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和量子特性。
111 具体目标掌握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数据测量和采集。
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2 实验设备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包括充汞的玻璃管、加热炉、灯丝电源、加速电压电源、扫描电压电源、微电流放大器等。
数字示波器,用于观测实验中的电信号。
计算机,用于数据采集和处理。
121 设备要求实验仪各电源输出稳定,电压和电流精度满足实验需求。
微电流放大器灵敏度高,噪声低。
数字示波器具有足够的带宽和采样率,以准确显示实验信号。
13 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是利用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当电子的能量等于原子的激发能时,会发生明显的电流下降,通过测量电流随加速电压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原子的激发电位。
131 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在充有汞蒸气的玻璃管中,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被加速,获得一定的能量。
当电子与汞原子碰撞时,可能将能量传递给汞原子,使其激发到高能态。
132 第一激发电位的测量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加,电子的能量逐渐增大。
当电子能量达到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损失大量能量,导致电流下降。
继续增加电压,电子再次获得足够能量与汞原子碰撞,电流又会下降,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电流峰和谷。
相邻峰或谷之间的电压差即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14 实验步骤141 实验准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连接线路是否正确。
开启加热炉,将汞蒸气加热到合适的温度。
142 电源调节调节灯丝电源,使灯丝发射适量的电子。
缓慢调节加速电压和扫描电压,观察示波器上的电流信号。
143 数据测量从低电压开始,逐步增加加速电压,同时记录微电流放大器的输出电流值。
弗兰克赫兹实验__北大物理学院普物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一、数据处理1.汞管(1)实验数据如下:将数据作图如下:(2)根据实验数据,找到各个峰值对应的电压,并列表如下:由最小二乘法得到第一激发电位V,相关系数r=0.99978,由书上(7.13)式计算得到,故最终结果表示为V2.氩管(1)实验数据如下:(为了对进行控制,我调大了)将数据作图如下:(2) 根据实验数据,找到各个峰值对应的电压,并列表如下:由最小二乘法得到第一激发电位V,相关系数r=0.99964,由书上(7.13)式计算得到,故最终结果表示为V二、思考题利用汞管进行实验。
在第一部分中已列出了条件下的汞管的实验数据。
现将改变后的另两组实验数据列表如下,后两组数据只测了第5、第6两个峰。
(1)(2)将以上三种条件下的Hg管数据作图如下:当增大时,曲线高度下移,并且峰向右偏移。
原因分析:当增大时,电子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到达p极板,故此时能到达p极板的电子减少,则电路中电流减小,则曲线高度下移;曲线峰向右偏移的原因,我并不是十分清楚,我认为可能与电子的速率分布有关。
当加速电压刚达到第一激发电位时,只有一部分电子可以达到足以发生“非弹性碰撞”的速率,而另一部分电子速率还要更低一些,有的电子速率还不足以使其越过g2p的减速电场,加速电压继续增大时会将这部分电子继续加速使其可以达到p极板使电流增大,而达到足以发生“非弹性碰撞”的速率的电子也会增加,使电流减小,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曲线的峰值。
当增大时,会使前一种作用的影响变得更大,而对后一种作用几乎没有影响,故峰会向右偏移。
三、分析与讨论1.各种曲线都具有周期性,而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大,总的电流呈增大趋势,每个峰都比前一个峰更高,每个谷也比前一个更高。
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大,电子动能增加,能到达p极板的电子数增加,电流增大;当达到一定的动能时,电子会与管中气体发生“非弹性碰撞”,使其发生激发,则电子损失动能,不再能到达p极板,电流减小;这便是曲线呈周期性的原因。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学院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亚原子等元素的第一集发典韦,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
实验原理1、电子和气态汞原子碰撞利用电子和气态汞原子的碰撞最容易实现弗兰克赫兹实验。
原子从低能级E n 向高能级E m 跃迁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和原子碰撞来实现。
若与原子碰撞的电子是在电势差V 的加速下,速度由0到v ,则221mv eV E E E n m ==-=∆当原子吸收电子能量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相应的V 称为第一激发电位,如果电子的能量达到原子电离的能量,会有电离发生,相应的V 称为该原子的电离电位。
2、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图:电子碰撞在F-H 管内进行。
真空管内充以不同的元素就可以测出相应元素的第一激发电位。
F-H 四极管包括电极灯丝F ,氧化物阴极K ,两个栅极G1和G2和一个屏极A ,阴极K 照在灯丝F 外,又灯丝F 的电压可控制K 发射电子的强度,靠近阴极K 的实第一栅极,在G1和K 之间加有一个小正电压VG1K ,第二栅极远离G1而靠近屏极A ,G2和A 之间加一小的遏止负电压VG2A.F-H 管内充有Hg 时,VG2K 和屏流Ip 满足:}23exp{2K G p V C I =充Hg 的F-H 管被加热式Hg 气化后,Ip-VG2K 曲线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当VG2K=4.9nV(n=1,2,3…)时,图线上都将出现一个峰值,原因是每到一个4.9V电子与汞原子发生了非弹性碰撞,电子将能量全部转移给汞原子,失去能量的电子不能到达屏极。
实验步骤及内容一、测Hg的第一激发电位1、将装置温度调整到一定值,然后将Vf,Vp,Vg调制标定值Vf=1.3V VG1K=2.5V VG2P=1.5V T=157℃2、测量VG2K-Ip曲线,先将VG2K跳至(调至)最小,之后每增大0.5V记录一次Ip的数据,直到测出6到8个峰二、测Ar的第一激发电位1、接线2、扫描开关调至“自动”挡,速度开关调至“快进(快速)”3、调整示波器“CH1”“CH2”的位置4、调节VG1,Vp,Vf的位置至给定值5、开始测量,从零开始,VG2K每隔0.05V记录一次Ip值直到最大VG2K实际值:示数x10,Ip实际值:示数x10(na)测量数据及分析VG2K/ Ip/uA VG2K/V Ip/uA VG2K/V Ip/uA VG2K/V Ip/uA VG2K/V Ip/Ua0.5 0 8 1.5 15.5 8.4 23 2.5 30.5 17.61 0 8.5 0.9 16 9.8 23.5 5 31 16.2 1.5 0 9 1 16.5 9.3 24 8 31.5 121、汞5101520253035404505101520I p /u A各峰值之间的VG2K 之差为 ΔV1=11.41-6.92=4.49V ΔV2=16.15-11.41=4.74V ΔV3=20.78-16.15=4.63V ΔV4=25.61-20.78=4.83V ΔV5=30.50-25.61=4.89V ΔV6=35.41-30.50=4.91VΔV7=40.30-35.41=4.89V故汞的第一激发电位为V V 76.4789.491.489.483.463.474.449.4=++++++=Ar 的Ip-VG2K 数据020406080100120A各峰值之间的差为ΔV1=29.12-19.16=9.96V ΔV2=40.46-29.12=11.34V ΔV3=52.09-40.46=11.63V ΔV4=63.92-52.09=11.83V ΔV5=76.33-63.92=12.41V ΔV6=89.28-76.33=12.95V故Ar 的第一激发电位为V V 69.11695.1241.1286.1163.1134.1196.9=+++++=思考题当F-H 管温度较低时,由于电子平均自由程大,电子有机会使积蓄的能量超过4.9eV ,从而使原子向高激发态跃迁的概率增加,这样图像上Ip 会对应出现高激发态的峰值,曲线的峰间距变长,峰值增大。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 班级:本硕 xxx 班实验日期: xxx 年 10 月 13 日夫兰克-赫兹实验1、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
2、加深对热电子发射的理解,学习将电子与原子碰撞微观过程与宏观物理量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
1911 年,卢瑟福根据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
1913 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有核模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态能级和能级跃迁概念。
电子在能级之间迁跃时伴有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的能量差,并满足普朗克频率定则。
随着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E.J.Evans)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论被确立。
1914 年,德国科学家夫兰克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法(与光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并且实现了对原子的可控激发。
1925 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夫兰克-赫兹实验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
所以,在近代物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之中,其中每一种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Ei(i=1,2,3‥),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
最低能级所对应的状态称为基态,其它高能级所对应的态称为激发态。
( h 为普朗克常数)本实验中是利用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量而实现,并满足能量选择定则:ev=E-E(1) 110E 为第一激发能量(第一激发态是距基态最近的一个能态),E 为基态能量, ev 为该原子第一激发能。
式(1)中, 101 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在充氩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由阴极 K 发出,阴极 K 和第一栅极G1 之间的加速电压 VG1K 及与第二栅极 G2 之间的加速电压 VG2K 使电子加速。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原理:用加速到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原子使原子发生跃迁,跃迁的同时电子失去能量而减速,碰撞后电子的速率分布发生变化,测量到达的高速电子的数量,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电子因为是原子跃迁而失去能量,间接测出了原子吸收的能量的大小,就反应出了跃迁所需的能量。
实验中原子密度较大,故只有第一激发电位发生的概率较大,其余的激发可以忽略,则电子能量每到达一次原子第一激发态吸收的能量大小E ∆,就会出现一次吸收峰,通过测量相邻吸收峰时的E ∆,也就是测量相邻吸收峰时的加速电压,就可以知道原子的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大小。
实验用的装置如右图,通过灯丝加热K 使其发射电子,G 1控制通过G 1的电子数目,G 2加速电子,G 1、G 2空间较大,提供足够的碰撞概率,A 接收电子,AG 2加一扼止电压,使失去动能的电子不能到达,形成电流。
用汞进行实验测得与右下图相似的曲线。
汞的第一激发电位为 4.9V,实验中电压每到 4.9V 的n 倍就多一次吸收,故出现一个吸收峰,实验内容:一、汞的F-H 实验 测汞的第一激发电位(测I P -V G2曲线,由曲线确定第一激发电位),测六到八个峰测量条曲线,V G2上升测一条,V G2下降测一条分别由峰间距求汞的第一激发电位。
二、氩的F-H 实验 示波器观察氩的I P -V G2曲线,手动测氩的I P -V G2曲线。
实验步骤:一、汞的F-H 实验1.先将温度调到设定值,打开温控开关加温指示灯on 亮(绿色),到设定温度off 指示灯亮(红色),红灯亮过一次即可开始实验。
2.了解接线,将V p ,V G1K ,V G1P ,V G2K ,调至最小,到设定温度时再打开两仪器电源,稳定5分钟,然后据炉上标签设定各电压值,用“手动”挡测曲线,电流过量程时更换电表量程。
3.先手动调节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选适当量程从某一电压起每隔0.5V记录一组I P -V G2数据,随V G2上升测一条至约六到八个峰,再随V G2下降记录数据。
弗兰-克赫兹(F-H)实验实验报告

a bc d
VG2K
的加速电压VG2K ,把 n 作为自变量,把对应的VG2K 作
O Va
Vb Vc Vd 图1
Va+6 V0
IA~ VG2K 曲线
为因变量,通过最小二乘法或其他方法求出VG2K -n 线
性函数的斜率就可得到V0 。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② VG1 ,VF 不变,VA 增大 如图 3 所示,拒斥电压 VA 增大,峰变窄而谷变宽,整个曲线向右移动。原因: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 子必须以一定速度穿过栅极 G2 才能到达板极 A 形成板极电流。当 VA 偏小时,其对电子的筛选作用小,从 而使峰谷差距较小。当 VA 增大时,其对电子的筛选作用增大,从而使峰谷差距变大;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表 2 各电流峰值对应的VG2K 记录表
峰值序号 n
1
2
3
4
5
6
V 峰值电压 G2K V
17.3 27.6 39.0 50.8 63.0 76.1
根据表 2 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n 1 2 3 4 5 6 3.5 6
VG2K
17.3 27.6 39.0 50.8 63.0 76.1 6
11.76(V)
最佳截距Va VG2K V0 n 45.63-11.76 3.5=4.47(V)
应变量VG2K 的实验标准差 S VG2K 计算: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S VG2K
1 62
6
VG2Ki
i 1
Va V0ni
2
17.3 4.47 11.76 1 2 27.6 4.47 11.76 2 2
实验二十三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UKg2(V) 7.3 9.0 9.5 10.5 11.4 12.0 12.7 13.3 13.9 14.7 16.7 18.2 18.8 20.0 21.4 22.9 23.4 24.5 26.6 27.2 27.8 28.6 30.0 31.8 32.7 33.4 35.3 36.5
Uout(mV) 9.49 40.93 40.74 23.19 28.30 47.90 74.16 95.57 103.22 57.97 87.24 160.66 147.1 33.26 110.33 197.49 193.60 62.44 154.20 197.50 220.4 189.5 53.0 197.0 238.2 212.4 93.7 196.6
基础物理实验
实验二十三 弗兰克 -赫兹实验 弗兰克实验报告
பைடு நூலகம்
学院: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1100012623 张晓晨 姓名: 姓名:1100012623 指导教师: 廖慧敏 时间: 2012 年 12 月 05 日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弗兰克-赫兹用伏-安法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元件。 3、学习微电流的测量。
UKg2(V) 37.1 38.1 39.5
Uout(mV) 236.2 245.9 89.2
UKg2(V) 37.3 38.2 40.0
Uout(mV) 244.1 236.0 93.2
UKg2(V) 37.6 38.5
Uout(mV) 252.8 213.0
UKg2(V) 37.7 38.8
Uout(mV) 252.5 170.5
UKg2(V) 37.9 39.2
Uout(mV) 252.3 119.6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二、实验目的:(1) 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汞或者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原子分立态的存在; (2) 练习使用微机控制的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三、实验原理:根据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 原子中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
当原子吸收或者放出电 磁辐射时或者当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时, 原子状态会发生改变。
改变过程中原子的能量变 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波尔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制约,即定态假设和频率定则。
由波尔理论可知, 处于基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 其所需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基态跃迁 到第一受激态时所需的能量, 这个能量称作临界能量。
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 如果电子能量 小于临界能量,则发生弹性碰撞;若电子能量大于临界能量,则发生非弹性碰撞。
这时,电 子赋予原子以临界能量,剩余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本仪器采用 1 只充氩气的四极管,其工作原理图如下:当灯丝(H)点燃后,阴极(K)被加热,阴极上的氧化层即有电子逾出(发射电子),为消 除空间电荷对阴极散射电子的影响, 要在第一栅极 (G ) 、阴极之间加之一电压 U (一栅、 阴电压) 。
如果此时在第二栅极 (G 2 ) 、阴极间也加之一电压 U G2K (二栅、 阴电压), 发射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将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
起始阶段,由于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小,即使在运动过程中与电子相碰撞(为弹性碰撞)只 有弱小的能量交换。
这样,穿过 2 栅的电子到达阳极(A) [也惯称板极]所形成的电流(I ) 板流(习惯叫法,即阳极电流)将随2 栅的电压 U 的增加而增大,当 U 达到氩原子的第 一激发电位(11.8V)时,电子在2 栅附近与氩原子相碰撞(此时产生非弹性碰撞)。
电子把 加速电场获得的全部能量传递给了氩原子, 使氩原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 而电子本身 由于把全部能量传递给了氩原子, 它即使穿过 2 栅极, 也不能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被折回 2 栅极。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加深对原子能级概念的理解,以及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1、原子能级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态,这些状态称为能级。
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发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
2、弗兰克赫兹实验弗兰克赫兹实验是通过让电子与原子碰撞来研究原子能级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中,电子在加速电场中获得能量,然后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
如果电子的能量小于原子的第一激发能,那么电子与原子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电子的能量几乎不变。
当电子的能量达到或超过原子的第一激发能时,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电子自身的能量则减少。
通过测量电子在不同加速电压下的电流,可以得到电子与原子碰撞的能量转移情况,从而确定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三、实验仪器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示波器四、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仪器将弗兰克赫兹实验仪与示波器正确连接,确保线路连接稳定。
2、预热仪器打开实验仪器电源,进行预热,使仪器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3、调节参数设置加速电压的起始值、终止值和步长等参数。
4、进行测量逐步增加加速电压,同时观察示波器上显示的电流信号,记录相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5、重复测量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以下是一组典型的实验数据:|加速电压(V)|电流(μA)||||| 10 | 05 || 20 | 10 || 30 | 15 || 40 | 20 || 50 | 25 || 60 | 30 || 70 | 35 || 80 | 40 || 90 | 45 || 100 | 50 |2、数据处理以加速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绘制出电流电压曲线。
通过对曲线的分析,可以发现电流在某些电压值处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些下降点对应的电压值即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弗兰克赫兹在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加深对量子化概念的认识。
2. 加深对热电子发射的理解,学习将电子与原子碰撞微观过程与宏观物理量相结合的实验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原子能级与量子化概念根据玻尔原子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上,不能处于能级之间的任意状态。
当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这个能量称为激发能量。
而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与能量差相对应的电磁波。
这种能量交换的过程满足量子化条件,即能量交换是量子化的。
2.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通过研究电子与原子碰撞的过程,测量了电子与原子碰撞后能量交换的情况。
实验中,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然后与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发生碰撞。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电子与原子的总能量应保持不变。
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电子将部分能量转移给原子,使原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此时,电子的动能减小,而原子的能量增加。
当电子的动能等于或大于原子的激发能量时,原子被激发,发生能级跃迁。
三、实验装置与步骤1.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弗兰克-赫兹管、电源、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等。
弗兰克-赫兹管是一个真空玻璃管,其中放置有稀薄气体(如氩气)和两个电极。
一个电极作为阴极,另一个电极作为阳极。
通过调节电源,可以改变电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电压。
2. 实验步骤(1)将弗兰克-赫兹管抽成真空,并充入一定压力的氩气。
(2)接通电源,调节加速电压,使电子在电场中被加速。
(3)通过示波器观察电子与原子碰撞后的能量交换情况,记录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4)改变加速电压,重复实验,观察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
在电压较低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加而增加。
当电压达到某一值时,电流不再随电压增加而增加,这个电压值称为激发电压。
激发电压对应于原子的第一激发能级。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1仪器弗兰克-赫兹管(简称F-H管)、加热炉、温控装置、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微机X-Y记录仪。
F-H管是特别的充汞四极管,它由阴极、第一栅极、第二栅极及板极组成。
为了使F-H管内保持一定的汞蒸气饱和蒸气压,实验时要把F-H管置于控温加热炉内。
加热炉的温度由控温装置设定和控制。
炉温高时,F-H管内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平均自由程较小,电子碰撞汞原子的概率高,一个电子在两次与汞原子碰撞的间隔内不会因栅极加速电压作用而积累较高的能量。
温度低时,管内汞蒸气压较低,平均自由程较大,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间隔内有可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受高能量的电子轰击,就可能引起汞原子电离,使管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
辉光放电会降低管子的使用寿命,实验中要注意防止。
F-H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H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
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直流1V~5V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直流0~5V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直流0~15V连续可调。
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90V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H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数记录仪测量。
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H管的板流,其测量范围为108A、107A、106A三挡。
微机X-Y记录仪是基于微机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仪器。
供自动慢扫描测量时,数据采集、图像显示及结果分析用。
原理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
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
如果用Em和En分别代表原子的两个定态的能量,则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由以下关系决定:hv=|Em-En|(1)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研究气体的导电特性,探究众多气体的带电粒子性质等规律。
实验器材:真空管,放电极,荧光屏,高压电源,振荡器等。
实验原理:弗兰克赫兹实验利用了电离气体与电场、荧光屏的相互作用,其中,荧光屏的作用是显示电子活动的位置。
通过在气体中建立电场,在真空中产生气体的离子化(电离),并测定带电粒子与电场作用下的方向、速度、轨迹等特征,可以推测出气体离子(电离)性质以及离子与电场的相互作用规律。
实验过程:利用真空管将空气抽空,给电极加高压电信号,使气体电离,产生气体放电现象。
接下来,让离子穿过两个极板的电场区域,在荧光屏上观察带电粒子离子与电场作用后的荧光显示。
通过改变气体类型和气体压力等实验条件,观察荧光屏上的显示差异,实验数据测定。
实验结果:弗兰克赫兹实验得出气体的导电机制与性质、电子的分布密度、电场对电子的俘获等规律等,该实验也为粒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结论:弗兰克赫兹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实验数据,描述了气体电离、电子漂移、荧光及偏極化等现象,对于研究原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明确了物理学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地认识该领域的知识和相关实验,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过程,测量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验证原子能级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1、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图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图如图 1 所示。
在充汞的玻璃管中,电子由热阴极 K 发出,在 K 和栅极 G 之间加上正向电压 UGK,形成加速电场,使电子加速。
在 G 和接收极 A 之间加反向电压 UGA,形成减速电场,只有能量足够大的电子才能克服这个电场到达A 极,形成电流。
2、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当电子的能量小于汞原子的第一激发能时,电子与汞原子发生弹性碰撞,电子能量几乎不变。
当电子能量达到或超过汞原子的第一激发能时,电子与汞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将一部分能量传递给汞原子,使其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电子自身的能量则显著减小。
3、电流电压特性曲线通过改变 UGK 的大小,测量相应的电流 IA,得到电流电压(IA UGK)特性曲线。
在曲线中,会出现一系列电流的峰值和谷值,相邻峰值或谷值之间的电压差即为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三、实验仪器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1、仪器连接与预热将弗兰克赫兹实验仪与示波器正确连接,接通电源,预热约 30 分钟,使仪器工作稳定。
2、调整参数(1)调节灯丝电压 Uf,使阴极发射适量的电子。
(2)调节控制栅极电压 UG1K 和拒斥电压 UGA,使电流显示在合适的范围。
3、测量数据缓慢调节加速电压 UGK,从 0 开始逐渐增大,同时观察示波器上的电流信号,记录电流出现峰值和谷值时对应的电压值。
测量多个周期的数据。
4、数据处理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 IA UGK 特性曲线,通过分析曲线,确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表 1 实验数据记录表| UGK(V)| IA(μA)||||| 10 | 02 || 20 | 05 || 30 | 10 || 40 | 20 || 50 | 35 || 60 | 50 || 70 | 65 || 80 | 80 || 90 | 95 || 100 | 110 || 110 | 125 || 120 | 140 || 130 | 155 || 140 | 170 || 150 | 185 || 160 | 200 || 170 | 215 || 180 | 230 || 190 | 245 || 200 | 260 |2、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IA UGK 特性曲线,如图 2 所示。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资料类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数据处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误差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电子在汞蒸气中的运动情况,验证弗兰克赫兹定律,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并深入理解原子内部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111 具体目标1111 观察弗兰克赫兹实验现象,如电流的变化规律。
1112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12 实验原理当电子与原子发生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原子的激发能,电子与原子之间将发生弹性碰撞,电子能量几乎不损失。
若电子能量大于原子的激发能,电子与原子将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将损失部分能量,使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121 弗兰克赫兹实验原理在弗兰克赫兹实验中,电子由热阴极发出,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获得能量,然后与汞原子发生碰撞。
通过测量板极电流随加速电压的变化,即可得到原子的激发电位。
13 实验设备131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包括灯丝电源、控制栅极电压电源、加速电压电源、拒斥电压电源、微电流测量仪等。
132 示波器用于观察实验中的电信号。
14 实验步骤141 仪器连接与预热将实验仪器按照正确的方式连接好,接通电源,预热一段时间,使仪器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142 调节各电源电压调节灯丝电源电压,控制栅极电压,加速电压和拒斥电压,使其处于合适的数值范围。
143 测量板极电流逐步改变加速电压,测量对应的板极电流,并记录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总结报告)

五、实验数据整理(一)U f 、U G 、Ur 、Ua 与Ip 的关系。
1、 Uf 增加——Ip 增加2、 U G 与Ip 的关系如下:当U G 小于2.3V 时,Ip 随着U G 的增大而增大;当U G 大于2.3V 时,Ip 随着U G 的增大而减小。
(其中U G 为0——5V )3、 Ur 增大——Ip 增大 (二)由试验数据求解Up1、 原始数据(1)、实验条件——灯丝电压:3.1V ;拒斥场电压:6.6V ;控室珊场电压:2.6V1.3203S 36.853=∆=Ug仪=80×1‰+0.1=0.18V 0.25452=∆=∆仪B345.13203.10.2545B A 3Ug 2222=+=∆+∆=∆所以:3Ug=36.8±1.3V Ug=12.27±0.45V 3、 线性拟和法拟和结果为Y=12.2717X+3.3806 R=0.99933101828.026)0.9993311(22)1(22112=--⨯=--≈--=n r n r bS bS b =b ×0.01828=3.3806×0.01828=0.06180.25452=∆=∆仪B26.00618.02545.02222=+=∆+∆=∆S B Ug所以:Ug=12.27±0.26V 4、 手动取点作图法图像(2)数据整理从图中可得第一峰值Ug1=16.67V 第二峰值Ug2=28.90VUg=Ug2-Ug1=12.23V六、数据及误差分析(一)Uf 、U G 、Ur 与Ip 增减关系分析Ur 为拒斥场电压,它的升高将直接决定电子到达极板处所需的能量,弗兰克-赫兹管内的电子其能量分布应该具有一定的规律,在除Uf 外其它量不变的情况下,Uf 的提高就意味着预原来电子中能量不够的那部分无法到达极板。
U G 为控制珊场电压,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存在。
二 实验原理 1 激发电势 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1)原子只能长时间的停留在一些稳定的状态,(简称定态)。
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
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 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了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频率是一定的,满足n m E E hv -= (1)原子实现能级跃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的方式来实现的。
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U 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的能量为eU ,当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如以E 1带表汞原子的基态能量,E 2代表汞原子第一激发态的能量,那么当汞原子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好为120E E eU -= (2)时,汞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
相应的电势差称为汞的第一激发电势(中肯电势)。
夫兰克-核子实验原理如图1示。
在充汞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有阴极发出,阴极K 和栅极G 之间的加速电压U GK 供电子加速。
在板极A 和栅极G 之间加有拒斥电压U AG 。
管子空间电位分布如图2示。
当电子通过KG 空间进入GA 空间时,如果有较大的能量(≥eU AG ),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到达板极形成电流,为微电流计PA 检测出。
如果电子在KG 空间与汞原子碰撞,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给了汞原子而使后者激发的话,电子本身剩余的能量很少,以致功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到栅极。
这时,通过微电流U GK /VI A /nA图3夫兰克-赫兹管第一激发电势的I A -U GK 曲线计的电流将显着的减小。
实验时,观察电流计的电流随U GK 逐渐增加时的现象。
如果原子能级确实存在的话,而且基态与第一激发态有确定的能量差,就能观察到如图3示的I A -U GK 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有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
作者 luckydog8686
实验背景: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
他们采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情况)。
通过实验测量,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独立证明了原子波尔理论的正确性,由此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点位,证明原子能记得存在。
2.学习测量微电流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原子能级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定态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常称为能级。
受激原子在能级间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频
率的光子。
然而,原子若与具有一定
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也可使原子从
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夫兰克-赫兹
实验正是利用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现
这种跃迁的。
电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用下获得能量,表现为电子的动能2
/2mv ,当2
/2n
m
eU mv E E ==-时,即可实现跃迁。
若原子吸收能量0eU 。
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则称0
U 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
汞原子基态之上的最低一组能级如右图所示。
汞原子基态为由二个6s 电子组成的1
S ,较近的激发态为由一个6s 电子和一个6p 的电子构成的11P 单能级和32P , 3
1
P 和30P 组成的三能级。
只有31P 为允许自发跃迁态:31
10
P S →,发出波长为253.7nm 的紫外光,对应能量为0 4.9U eV =。
32P 和3
P 为亚稳态,因3110P S →的跃迁属于禁戒跃迁,所以通常把3
1
P 态称为汞的第一激发态。
(二)原理说明
实验原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充汞的夫兰克
-赫兹管,其阴极K 被灯丝H 加热,发射电子。
电子在K 和栅极G 之间被加速电压KG
U 加速而获得能量,并与汞原子碰撞,栅极与板极A 之间加反向拒斥电压GA
U ,只有穿过栅极后仍有较大动能的电子,才能克服拒斥电场作用,到达板极形成板流A
I 。
图3
以下是根据实验得出的A
GK
I
U -曲线示意图,每当
GK U nU =时A
I 都会下降,曲线上两个相邻的峰(谷)的GK
U 间
距即为原子第一激发电位。
三、实验仪器
F —H 实验管, WMZK —01 温度控制仪,电脑化X —Y 记录仪,FH —II 型夫兰克—赫兹实验仪
四、实验数据与结论
(一)标准系统参数:
灯丝电压 1.5GK
U V =;加速电压1 2.0G K
U V
=;反向拒斥电压
2 3.0G P
U V =;温度0
180T C =
300
400
500
600
1.5V
I A
图5
利用Origin 拾取峰值后得到如下数据(表1),并线性拟合如图6:
表 1 图6
从图中可以读出本次试验标准参数下的原子第一激发点位(及曲线斜率) 5.1278o
U V =。
(二)改变温度,研究温度对曲线的影响:
灯丝电压 1.5GK
U V =;加速电压1 2.0G K
U V =;反向拒斥电压2 3.0G P
U V =
分别测0170T C =,0190T C =,0200T C =下的数据与上述0
180T C =数据对比。
用类似的处理方法,有以下数据(表2):
2
4
6
8
10
12
14
16
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
60000700008000090000
U G K
n
Linear Regression for Sheet1_B:Y = A + B * X
Parameter Value Error
------------------------------------------------A 2454.90705182.56756B 5127.8344120.07975-----------------------------------------------
Linear Regression for U GK =1.5V
表2
通过比较有:
(1)Hg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在5.1V左右;
(2)实验中第一峰值并不在4.9V处,而是沿
U轴向
GK
右平移;
(3)随着温度的升高,第一激发电位有小幅下降,直观图形如图7。
分析:对于(2),这是由于系统接触电位差引起的;
对于(3),温度的改变引起Hg蒸气饱和气压的改变,即汞蒸气的密度变化,从而导致电子的平均自由程λ改变。
温度升高时,λ较短,电子由加速电场获得的能量小,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之间得到足够的能量去激发Hg原子到较高能级的机会较小,而激发
到低能级的可能性大。
电子平均自由程增大,从而使电子与汞原子的碰撞趋于更频繁,使本底电流减小,曲线的峰数增多,第一激发电位减小。
-200
-1000100
200300400500600
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
1400 B
I A
U GK
T=200
T=190
T=180T=170
图7
(二)改变灯丝电压,研究其对实验的影响(定性): 加速电压1 2.0G K
U V =;反向拒斥电压2 3.0G P
U V =;温度0
180T C =
分别测 1.0GK
U V =, 1.2GK
U V =, 1.4GK
U V =, 1.5GK
U V =, 1.6GK
U V =,
1.8GK
U V =情况下的实验数据,运用类似于(一)和(二)中的处理方法,将各种情况下的峰值(GK
U )分列如下,并线性拟合求得斜率(原子第一激发电位)以及作出A
GK
I U -对比图:
表3
-500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 B
I A
U GK
图8
通过比较有:
(1)灯丝电压的变化对极板电流的影响非常剧烈;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灯丝电压越高,极板电流越大。
分析:灯丝电压变大导致灯丝实际功率变大,灯丝的温度升高,从而在其他参数不变得情况下,单位时间到达
极板的电子数增加,从而极板电流增大。
灯丝电压不能过高或过低。
因为灯丝电压的高低,确定了阴极的工作温度,按照热电子发射的规律,影响阴极热电子的发射能力。
灯丝电位低,阴极的发射电子的能力减小,使得在碰撞区与汞原子相碰撞的电子减少,从而使板极A 所检测到的电流减小,给检测带来困难,从而致使A
GK
I U -曲线的分辨率下降;灯丝电压高,按照上面的分析,灯丝电压的提高能提高电流的分辨率。
但灯丝电压高, 致使阴极的热电子发射能力增加,同时电子的初速增大,引起逃逸电子增多,相邻峰、谷值的差值却减小了。
(四)改变加速电压,研究其对实验的影响(定性): 灯丝电压 1.5GK
U V =;反向拒斥电压2 3.0G P
U V =;温度0
180T C = 分别测1 1.0G k
U V =,1 2.0G k
U V =,1 3.0G k
U V =情况下的实验数据,作出A
GK
I U -对比图:
-150
-100-5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I A
U GK
图9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加速电压增大,极板电流增大,
分析:加速电压越大,电子获得的动能就越大,在相同的条件下到达极板的概率就增加,总的来说到达极板的电子数增加,因此极板电流增大。
(五)改变反向拒斥电压,研究其对实验的影响(定性): 灯丝电压 1.5GK
U V =;加速电压1 2.0G K
U V =;温度0
180T C =
分别测2 2.0G P
U V =,2 3.0G P
U V =,2 4.0G P
U V =情况下的实验数据,运用类似于之前的处理方法,将各种情况下的峰值(GK
U )分列如下,并线性拟合求得斜率(原子第一激发电位)以及作出A
GK
I U -对比图:
-200
-1000100
200300
400500600700I A
U GK
图10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拒斥电压增大时,极板电流减小。
分析:拒斥电压增大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到达极板的电子所需的动能就越大,一些在较小的拒斥电压下能到达极板的电子在拒斥电压升高后就不能到达极板了。
总的来说到达极板的电子数减小,因此极板电流减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