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生 (2)

合集下载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一个老话题,又常说常新。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通常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

书面文学以外还有口头文学,现在又有了网络文学。

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人为中心。

观察和表现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人字既指个人,更指人民、人类。

作者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作品就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因为作者的文化水平、道德标准、精神境界不同,作品就有高下、优劣之分,文如其人。

伟大的诗人是世界的灵魂,杰出的作家是社会的良心。

他们的作品忠实地记录人生,是形象的人类发展史,是文明进步的明灯,引导人们走向未来。

真正的作家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像赵树理、田间、梁斌、马烽,是人民的先进分子,是战士,创造生活,创造历史,创造无愧时代的作品。

中国文学离不开人民性和爱国主义。

近些年来,一些知识分子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文学理论,淡化了文学的人民性。

“主观化表现”“走向内在”,不知能否适应东方水土,进乎退乎,福兮祸兮,还看不准。

能看出来的是写书的多了,看书的少了,小说创作繁荣,但是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罕见。

文学快要失去文艺家庭长兄的地位。

过去由小说改编影视,现在从电视剧改编小说。

有人说写诗的人比看诗的人多,有些流行的新诗,失去中国诗的形式、精神和魅力,散文分行,有思想没艺术,思想火花的堆积,玩深沉,只能说是诗的半成品。

还曾有人提出写“纯诗”,不要半点人间烟火,百分百的蒸馏水,实验室里也造不出来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成功的作家都会到生活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创造自己的风格。

鲁迅、赵树理、老舍、孙犁,是现当代文学的语言大师,他们的文学语言成为民族文化的精华。

现在不少人闭门造车,一部电脑解决问题。

过去作家十年磨一剑,现在一天敲一万(字)。

不少作家人出了名,语言还没过关,不忍卒读。

文学与人生尧山壁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读《文学与人生》有感作文800字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

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

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

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

“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

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伟大渺小,卑微等等。

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

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

在C•汉密乐顿的作品《小说之素材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美国某君,搜集一人之手迹、支票、帐单、照片等,以作小说,试验卒失败。

意思就是说,一人想用真实的人生为写作对象,来写一部小说,但最终失败了。

可见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

(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

所以,准克地再现人生的做法在文学的做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

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

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

孙有中大学英语精读2文学与人生课后答案

孙有中大学英语精读2文学与人生课后答案

孙有中大学英语精读2文学与人生课后答案一、单项选择1. We have been told that under no circumstances _____ the telephone in the office for personal affairs.A) may we use B) we may useC) we could use D) did we use2. Only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_____ to take make-up tests.A) are freshmen permitted B) permitted are freshmenC) freshmen are permitted D) are permitted freshmen3. _____ before we depart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e should have a wonderful dinner party.A) Had they arrived B) Would they arriveC) Were they arriving D) Were they to arrive4. _____ right now, she would get there on Sunday.A) Would she leave B) If she leavesC) Were she to leave D) If she had left5. The organization had broken no rules, but _____ had it acted responsibly.A) neither B) soC) either D) both6. _____ as it was at such a time, his work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A) Being published B) PublishedC) Publishing D) To be published7. _____ for my illness I would have lent him a helping hand.A) Not being B) Had it not beenC) Without being D) Not having been8. I could not persuade him to accept it, _____ make him see the importance of it.A) if only I could not B) no more than I couldC) or I could not D) nor could I9.We don’t need air conditionin g, _____.A) nor can we afford it B) and nor we can afford itC) neither can afford it D) and we can neither afford it10. _____ for your laziness, you could have finished the assignment by now.A) Had it not been B) It were notC) Weren’t it D) Had not it been11. ─You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 _____.A) So do I B) So I do C)I do so D) do I so12. Her mother is a warm-hearted old lady. _____.A) So my mother is B) So is my motherC) Is my mother so D) my mother so is13. The fairy story Snow White is very interesting. _____.A) So it is B) So is itC) it is so D) is it so14. You didn’t go for an outing at the seashore. _____.A) Neither do I B) Neither did IC)I didn’t neither D) Did neither I15.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 _____.A) So it was with Engels B) So was EngelsC) So Engels was D) Was Engels so16. ―Look. There _____. ―Oh, there _____.A) comes the bus; comes itB) the bus comes; it comesC) comes the bus; it comesD) the bus comes; comes it17. Not until _____ sixteen _____ to school.A) he was; did he go B) he was; he wentC) was he; he did go D) was he; went he18. Not until the next morning _____.A) did Mary come back B) Mary came backC) came Mary back D) came back Mary19. Hardly _____ when it began to rain.A) had he got home B) he had got homeC) had got home he D) he home had got20. No sooner _____ than he fell asleep.A) his head had touched the pillowB) had his head touched the pillowC) touched the pillow his head hadD) touched the pillow had his head21. Little _____.A) did I think of it B) I thought of itC) did think I of it D) thought of it I22. Seldom _____.A) Lily her feelings showed B) did show Lily her feelingsC) Lily showed her feelings D) did Lily show her feelings23. Never before in her life _____ such beautiful and preciousjewelry.A) he saw B) did he see C) has she seen D) she has seen24. Many a time _____ the chess competition.A) had taken he part in B) he taken part in hadC) had he taken part in D) he had taken part in25. So busy _____ that he has no time to spare.A) he was B) was he C) he is D) is he26. _____ with a bunch of flowers in her hand.A) A girl in came B) Came in a girlC) In came a girl D) A girl came in27. Out _____.A) from behind a tall tree ran a little boyB) from behind a tall tree a little boy ranC) ran a little boy from behind a tall treeD) a little boy ran from behind a tall tree28. In the clear blue sky _____.A) does shine the bright moon.B) the bright moon does shineC) shines the bright moonD) the bright moon shines29. Only in this way _____.A) we can well do it B) can we well do itC) we can do it well D) can we do it well30. Only when he has finished his homework _____.A) is able to he play with his friends for a whileB) he able to play with is his friends for a whileC) is he able to play with his friends for a whileD) he is able to play with his friends for a while31. _____, he continued his study.A) Late as it was B) As it was lateC) Late although it was D) Although was it late32. Next door to us _____.A) lives an old man, who is an overseas ChineseB) does an old man live, who is an overseas ChineseC) an old man lives who is an overseas ChineseD) an old man who is an overseas Chinese does live33. _____ as young as you, I wouldstudy hard.A) Was I B) Were I C) If I am D) If I was34. _____ s o hard, they wouldn’t have won such great success.A) Hasn’t they trained B) If they hasn’t trainC) Hadn’t they trained D) If they didn’t train35. Not a single word _____ when he left.A) did speak he B) spoke heC) did he speak D) he spoke36. ─I don’t think I can walk any further.― ____. Let’s stop here for a rest.A) Neither am I B) Neither can IC)I think so D)I don’t think so37. Be quick! ____.A) The bus comes here B) The bus here comesC) Here the bus comes D) Here comes the bus38. John’s not been to London. _____.A) Ben isn’t either B) Neither is BenC) Nor Ben has D) Neither has Ben39. The doctor asked Charlie to breathe deeply. _____.A) Charlie does so B) Charlie did soC) So does Charlie D) So did Charlie40. _____, he does not know the answer.A) As Mr. Smith is a teacher B) As Mr. Smith is teacherC) A teacher as Mr. Smith is D) Teacher as Mr. Smith is二、用倒装句型译者以下句子1. 你要见的.那位先生来了。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标题:文学与人生一、引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映射,也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为我们理解人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

二、文学与人生的关系1. 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它们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故事、人物、情节等元素,反映出人生的种种面貌。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看到不同的人生经历,感受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

2. 文学是人生的灯塔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价值取向,它们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例如,《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问题,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深思;《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人性的尊严。

三、文学对人生的启示1. 人生的意义文学作品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们在战争的苦难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通过主人公的挣扎和选择,引导我们思考生与死、善与恶的问题。

这些作品使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追求和人性的完善。

2. 人生的挑战文学作品也常常描绘人生的困难和挑战,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与大鱼的斗争,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变迁,都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艰难和挫折。

但同时,这些作品也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四、结论总的来说,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文学是人生的镜子,也是人生的灯塔。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也可以从中获得面对人生挑战的力量和勇气。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文学,让文学成为我们人生的良师益友。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一、教学要求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思考文学对人生、社会的作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3. 了解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二、学习要点1.解题关键字文学与人生;巴尔加斯·略萨,拉美作家代表人物之一,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内容提示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学与人生》是一篇雄辩滔滔的论说文。

文章从阅读现状出发,提出文学是与人生、社会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精神活动,因为文学不仅“是在民主现代的社会里培养公民、培养自由人不可替代的活动”,而且一个没有文学的社会“注定会从精神上变得野蛮起来,注定会危及社会本身的自由。

”它触及了当前社会的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几乎占据了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人们,尤其是年青人越来越多地依赖和沉迷于视听媒体,文学(它的载体就是书籍)会不会消失?未来的人类真的会像比尔·盖茨所预言的那样将只从屏幕上阅读了吗?三、作者生平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位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甚至曾竞选过秘鲁总统。

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因“他对权力结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获颁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巴尔加斯·略萨1936年生于秘鲁,成长于玻利维亚,1946年随家人搬回秘鲁。

1959年,巴尔加斯·略萨移居巴黎,任职于法新社及法国国家电视台。

其后,曾在美国、南美与欧洲多所大学讲学,目前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

1990年,巴尔加斯·略萨参与秘鲁总统竞选,在遭受了三年不断的死亡威胁后,最终输给了秘鲁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

1993年,巴尔加斯·略萨转入西班牙籍。

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结和中外文学作品赏析

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结和中外文学作品赏析

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结和中外文学作品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文学与人生》的主题及其意义二、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人生,以及人生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三、中国文学作品赏析: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生主题及表现形式四、外国文学作品赏析: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生主题及表现形式五、结论:总结文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作品对人生的启示正文:《文学与人生》是一个探讨文学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主题,它旨在通过分析各种文学作品,揭示文学如何反映人生,以及人生如何影响文学创作。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都是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

他们通过文字,描绘出人生的种种面貌,展现出人生的喜怒哀乐。

而人生,无疑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深深地影响他们的创作。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反映出人生的真实面貌。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生主题及表现形式。

在中国文学中,人生主题多种多样,既有对人生悲观厌世的态度,也有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例如,《红楼梦》中描绘的封建社会的衰落,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而《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则表达了人生的艰难和坚持。

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接下来,我们看看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生主题及表现形式。

在外国文学中,人生主题同样多样,但他们更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例如,《哈姆雷特》中对人性的矛盾和复杂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而《安娜·卡列尼娜》则通过一个婚外情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道德的沦丧。

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度剖析,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总的来说,文学与人生是相互影响、相互反映的。

文学作品不仅是对人生的记录和反映,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考点综合提升练1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现代文阅读 第2章 专题2 考点综合提升练1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学与人生(节选)朱光潜从前中国人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后来有人嫌这看法的道学气太重,把“诗言志”一句老话抬出来,以为文学的功用只在言志;释志为“心之所之”,因此言志包含表现一切心灵活动在内。

文学理论家于是分文学为“载道”“言志”两派,仿佛以为这两派是极端,绝不相容——“载道”是“为道德教训而文艺”,“言志”是“为文艺而文艺”。

其实这问题的关键全在“道”字如何解释。

如果释“道”为狭义的道德教训,载道就显然小看了文学。

文学没有义务要变成劝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头讲章。

如果释“道”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学就决不能离开“道”,“道”就是文学的真实性。

志为心之所之,也就要合乎“道”,情感思想的真实本身就是“道”,所以“言志”即“载道”,根本不是两回事。

哲学科学所谈的是“道”,文艺所谈的仍然是“道”,所不同者哲学科学的道是抽象的,是从人生世相中抽绎出来的,好比从盐水中所提出来的盐;文艺的道是具体的,是含蕴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

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与血肉凝成完整生命的。

换句话说,文艺的“道”与作者的“志”融为一体。

我常感觉到,与其说“文以载道”,不如说“因文证道”。

《楞严经》记载佛有一次问他的门徒从何种方便之门,发菩提心,证圆通道。

几十个菩萨罗汉轮次回答,有人说从声音,有人说从颜色,有人说从香味,大家总共说出二十五个法门。

读到这段文章,我心里起了一个幻想,假如我当时在座,轮到我起立作答时,我一定说我的方便之门是文艺。

我不敢说我证了道,可是从文艺的玩索,我窥见了道的一斑。

文艺到了最高的境界,从理智方面说,对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度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同一。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第一篇: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一、人生有多丰富,文学就有多丰富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学对我们的人生是不尊重的,为什么不尊重呢?我们的文学要突出某种高大全的主题。

在座有很多老师辈的人物,可能都会有亲身经历,如果那时表现一个英雄人物,让英雄人物在那里谈一下恋爱,甚至儿女私情的东西多一些,往往不被允许,往往说这个作品的思想主题有问题。

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总有七情六欲,再伟大的英雄他同样也有丰富的人性,也同样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

那么我们的文学,无论是写英雄还是写坏人,都应该注意到他真实的生命实体,一个基本的人性面貌。

就像写《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劳伦斯所说的,“在一个作家的笔下,每一棵白菜都应该饱含着生命的情感”。

我们不妨来看看鲁迅的《阿Q正传》,我想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熟悉这部作品了,但是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之所以写得好,让我们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就是因为涉及到阿Q心理一系列的复杂人性。

阿Q身上很多东西在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的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明显的影子,比如说欺软怕硬、见风使舵、利己主义、精神胜利法、思想麻木……再看余华的名作《许三观卖血记》。

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想到啊Q,但是它跟《阿Q正传》完全不同,我个人觉得它写的是一个世俗英雄,这个人有一些品质是我们常人很难具备的。

应该说许三观的劣性,或者性格里比较恶劣的一面,常人都会有。

比如说他知道自己的老婆许玉兰和何小勇生了一乐,他就不断地惩罚许玉兰。

许玉兰呢,一被惩罚,就坐在大门口,拍着大腿在那里哭、闹,把许三观内心的隐痛张扬出来了。

家丑不可外扬,许三观痛苦就在这里,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他就想惩罚她,但是一惩罚,他老婆就到大街上闹,所以他又不敢惩罚她。

给他戴“绿帽”的何小勇遇到车祸,即将要死了。

按照当地的风俗,要何小勇的亲生儿子到房顶上叫魂。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关于文学,我的理解是“人文之学”。

何为“人文”?为此我专门查了下辞海,其实也没有确定的概论,大体上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这与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致的。

在此,我先给大家讲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大概也是这个季节,那儿下了一场很大的雪,据说此后再没有过。

这天半夜里,小山村里诞生了一个婴儿。

随着他的降生,在他的眼前慢慢展现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他的父母、亲人还有其他村民,另外便是那个小山村的景物。

婴儿在这小山村里成长着,他看到的那块小天地构成了他的“世界”,他幻想着双目所极之外的地方有另一个“世界”存在,这个孩子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我。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这是因为我的成长历程,正是自己用自身的感受来了解、体味这个世界的过程。

这是一种感性的认知,可以归纳为形象思维。

我们用这一思维模式来感知,于是便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就是什么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之类的文字。

然而,这些感性的文字所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吗?当然不是。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它的认知方式是逻辑思维。

它需要我们抛开自己的感受甚至想法,极其客观地来描述身外的世界。

因为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我们灵敏的感觉系统往往会出错,譬如今天的雨会让大家有所伤感,产生许多联想及感悟。

可你一旦真的“觉悟”过来,发现它不过是一场雨罢了,与你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感受毫不相干。

我们要学会开动脑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总是停留在某种情绪的宣泄上,那样绝对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大家知道,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吗?对,《诗经》。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后边的我就不说了。

《诗经》不是孔子写的,是他收集民间的创作,编辑成书的。

那些诗歌充满了劳动者的智慧与情感,是我们祖先观看和体味当时世界的大观。

这再次说明,文学不是单个个体的,它应该是大众化的表达。

人类所有关于本身及对世界感知的表述,即是我现在所倡导的“人文之学”。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文学和人生,两者似乎是互相独立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生活的精神产物,是人类自我认知、自我理解、自我抒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人生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个人思想、情感、生活的实际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文学对于人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文学与人生的联系文学和人生之间的联系,首先表现在文学创作的源头。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对生活、情感、思想的感知、理解、抒发和表达。

作家的生命经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创作和表现。

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从作品中汲取生活的经验和智慧,从中获取思想启迪和情感交流,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和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其次,文学也对人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故事、思想感悟等,都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点,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性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和他人。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故事,往往反映了各种人生经历和生活现象,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悟,往往代表了作家对生命、自由、幸福等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追求的高度。

二、文学对人生的启迪和教益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启迪和教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人物形象的启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作家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和认知的体现。

2.情节故事的启迪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故事,往往反映了各种人生经历和生活现象,可以让读者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例如,《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现实中的婚姻和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爱情的价值和意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反映了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性和社会现实。

文学与人生

文学与人生

创作背景
• 本文创作于2001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 始大规模产业化发展的信息产业如火如荼 地进行,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迅速改变了人类生活, 包括人类的阅读习惯,报纸、书籍、杂志 有逐渐被视听媒体及网络、手机媒体取代 的趋势。阅读率持续下降、纸质媒体逐渐 消亡的趋势令很多学者忧心忡忡,他们认 为,书籍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高 品质的作品只有通过书籍才能走向更多的 人,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如果书籍消失, 文学会受到严重伤害,而且可能是致命的 伤害。
作者生平
• 6、1985年,《世界末日之战》获海明威文 学奖,第二年又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 子文学奖。 • 7、1988年,再次获美洲金质奖章。 • 8、2000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了第13届 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奖金为800万比 索(约合5万美元)。该奖专门授予那些进 行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卓有成就的知名 人物。 • 9、2010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了诺贝尔 文学奖,成为历史上第107位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的文学家。
•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 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 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 号。 • 1995年,巴尔加斯·略萨获颁西班牙文坛 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 • 因“他对权力结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 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获颁2010年诺贝 尔文学奖。
作者作品
(3)《谁是杀人犯》(1986年) • 1986年发表的反军人统治题材的作品 • 故事情节:塔拉腊空军基地司令敏德劳上 校强迫其女阿莉西娅与之发生了乱伦关系, 在得知其女爱上了青年士兵帕洛米诺·莫 雷罗之后,则借另一追求其女的空军中尉 杜弗之手残杀了帕洛米诺。在警察调查此 事的过程中,敏德劳设置了种种障碍;在 破案在即时,他又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然 后开枪自杀。到此真相大白,然而破案有 功的两个警察却被调往异乡,整个案件不 了了之。 • 作者在敏德劳上校身上塑造了一个腐化堕 落而又狡猾奸诈的形象。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一、人生有多丰富,文学就有多丰富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学对我们的人生是不尊重的,为什么不尊重呢?我们的文学要突出某种高大全的主题。

在座有很多老师辈的人物,可能都会有亲身经历,如果那时表现一个英雄人物,让英雄人物在那里谈一下恋爱,甚至儿女私情的东西多一些,往往不被允许,往往说这个作品的思想主题有问题。

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总有七情六欲,再伟大的英雄他同样也有丰富的人性,也同样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

那么我们的文学,无论是写英雄还是写坏人,都应该注意到他真实的生命实体,一个基本的人性面貌。

就像写《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劳伦斯所说的,“在一个作家的笔下,每一棵白菜都应该饱含着生命的情感”。

我们不妨来看看鲁迅的《阿Q正传》,我想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熟悉这部作品了,但是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之所以写得好,让我们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就是因为涉及到阿Q心理一系列的复杂人性。

阿Q身上很多东西在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的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明显的影子,比如说欺软怕硬、见风使舵、利己主义、精神胜利法、思想麻木……再看余华的名作《许三观卖血记》。

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想到Q,但是它跟《阿Q 正传》完全不同,我个人觉得它写的是一个世俗英雄,这个人有一些品质是我们常人很难具备的。

应该说许三观的劣性,或者性格里比较恶劣的一面,常人都会有。

比如说他知道自己的老婆许玉兰和何小勇生了一乐,他就不断地惩罚许玉兰。

许玉兰呢,一被惩罚,就坐在大门口,拍着大腿在那里哭、闹,把许三观内心的隐痛张扬出来了。

家丑不可外扬,许三观痛苦就在这里,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他就想惩罚她,但是一惩罚,他老婆就到大街上闹,所以他又不敢惩罚她。

给他戴“绿帽”的何小勇遇到车祸,即将要死了。

按照当地的风俗,要何小勇的亲生儿子到房顶上叫魂。

何小勇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怎么办呢?所以何小勇的老婆就跑到许三观家里求情,要一乐给他老爹何小勇叫魂,许三观跳起来了。

《文学与人生》大纲

《文学与人生》大纲

《文学与人生》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1210021课程名称:文学与人生英文名称:Literatere & Life学分:2 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 课外学时:0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先修课程:无学生自主学习时数建议:0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文学与人生》是面向我校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现状开设的《文学与人生》课程,旨在通过文学与人生的相关问题的探究,通过文学阅读,探究人生智慧,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情智兼修的健全人格。

课程任务是通过文本阅读,视屏观看,通过传统文学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典的篇章的学习,了解古典文学中优秀人物的人生阅历,情感选择,丰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认知,人生情感及人生智慧。

二、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人们不同的人生选择,了解文人们的在追求人生理想过程中的周遭境遇,帮助学生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得意失意,妥善处理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采用混合式教学,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将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网络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文学与人生课题的探源2、重点和难点(1)重点:课程发展的相关介绍。

(2)难点:文学人生的余韵。

第一章文学、人生1、教学内容(1)文学观人性论(2)文学与人生的关系2、重点和难点(1)重点:为人生的文学。

(2)难点:文学有用无用证。

第二章文学情感道德与人生情感道德1、教学内容(1)选读《论语》《大学》《中庸》(2)选读《老子》《庄子》2、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文学中情怀。

(2)难点:儒道相济。

第三章诗歌与人生1、教学内容(1)诗经——淳朴人生(2 )屈原的诗歌——芳草美人(3)陶渊明的诗歌——诗意农民(4)李白的诗歌——傲视万物的自尊(5)杜甫的诗歌——律诗(6)杜甫的成就——诗圣(7)白居易的诗歌——平凡人处理人生的智慧(8)苏轼的诗歌——以文为词(9)苏轼的成就——人生谐趣2、重点和难点(1)重点:诗意人生五典型。

文学与人生高中作文4篇

文学与人生高中作文4篇

文学与人生高中作文4篇篇一《文学与人生》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心灵的寄托,是人生的镜子。

它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类的生活、梦想和追求。

文学与人生息息相关,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还为我们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文学让我们领略人生的多彩。

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故事。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小说散文,从东方的文学经典到西方的文学名著,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风景。

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自信,也可以体会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我们可以领略到《红楼梦》中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也可以感受到《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奇幻命运。

文学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到了无限的人生可能。

文学教会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

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可以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

《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我们明白了人生应该有理想、有追求,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文学让我们在感悟人生真谛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文学给予我们面对人生的勇气。

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迷茫。

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勇气。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面对强大的鲨鱼和恶劣的环境时,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坚韧和勇敢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简・爱》中的简・爱,在面对种种不公平和苦难时,依然保持着自尊和独立,她的坚强和勇敢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

文学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挑战时,不再畏惧,勇敢前行。

文学与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与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与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文学与人生》阅读材料①从前中国人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后来有人嫌这看法的道学气太重,把“诗言志”一句老话抬出来,以为文学的功用只在言志;释志为“心之所之”,因此言志包涵表现一切心灵活动在内。

文学理论家于是分文学为“载道”、“言志”两派,仿佛以为这两派是极端,绝不相容——“载道”是“为道德教训而文艺”,“言志”是“为文艺而文艺”。

其实这问题的关键全在“道”字如何解释。

如果释“道”为狭义的道德教训,载道就显然小文学。

文学没有义务要变成劝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头讲章。

如果释“道”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学就决不能离开“道”,“道”就是文学的真实性。

志为心之所之,也就要合乎“道”,情感思想的真实本身就是“道”,所以“言志”即“载道”,根本不是两回事。

②哲学科学所谈的是“道”,文艺所谈的仍然是“道”,所不同者哲学科学的道是抽象的,是从人生世相中抽绎出来的,好比从盐水中所提出来的盐;文艺的道是具体的,是含蕴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

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与血肉凝成完整生命的。

换句话说,文艺的“道”与作者的“志”融为一体。

③我常感觉到,与其说“文以载道”,不如说“因文证道”。

《楞严经》记载佛有一次问他的门徒从何种方便之门,发菩提心,证圆通道。

几十个菩萨罗汉轮次回答,有人说从声音,有人说从颜色,有人说从香味,大家总共说出二十五个法门。

读到这段*,我心里起了一个幻想,假如我当时在座,轮到我起立作答时,我一定说我的方便之门是文艺。

我不敢说我证了道,可是从文艺的玩索,我窥见了道的一斑。

文艺到了最高的境界,从理智方面说,对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度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同一。

文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文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文学与人生教学设计导言:人生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而文学作为一门人类智慧的精华,可以提供给学生深思与感悟的机会。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文学作品设计人生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背景介绍文学与人生教学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学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角色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二、文学作品与人生教学的融合1. 人生观教育选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人生信念、价值观和信仰。

通过讨论与分享,学生将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

2. 情感教育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和体验。

学生可以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智力。

3. 道德教育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困境和选择,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

4. 创造力培养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创造力。

通过模仿和创作,学生将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三、教学设计实例以一部经典文学作品《红与黑》为例,设计一个以此作品为基础的人生教学课程。

1. 课程目标通过对《红与黑》的研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情感智力、道德素养和创造力。

2. 课程内容(1) 学习与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人生信念和行为准则。

(2) 分析小说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选择和人生的价值观。

(3)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选择和道德困境。

(4) 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的启发,进行写作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自-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自-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

文学与人生的两大关系一、人生有多丰富,文学就有多丰富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学对我们的人生是不尊重的,为什么不尊重呢?我们的文学要突出某种高大全的主题。

在座有很多老师辈的人物,可能都会有亲身经历,如果那时表现一个英雄人物,让英雄人物在那里谈一下恋爱,甚至儿女私情的东西多一些,往往不被允许,往往说这个作品的思想主题有问题。

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人总有七情六欲,再伟大的英雄他同样也有丰富的人性,也同样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生。

那么我们的文学,无论是写英雄还是写坏人,都应该注意到他真实的生命实体,一个基本的人性面貌。

就像写《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劳伦斯所说的,“在一个作家的笔下,每一棵白菜都应该饱含着生命的情感”。

我们不妨来看看鲁迅的《阿Q正传》,我想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熟悉这部作品了,但是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之所以写得好,让我们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就是因为涉及到阿Q心理一系列的复杂人性。

阿Q身上很多东西在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的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些非常明显的影子,比如说欺软怕硬、见风使舵、利己主义、精神胜利法、思想麻木……再看余华的名作《许三观卖血记》。

我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想到Q,但是它跟《阿Q正传》完全不同,我个人觉得它写的是一个世俗英雄,这个人有一些品质是我们常人很难具备的。

应该说许三观的劣性,或者性格里比较恶劣的一面,常人都会有。

比如说他知道自己的老婆许玉兰和何小勇生了一乐,他就不断地惩罚许玉兰。

许玉兰呢,一被惩罚,就坐在大门口,拍着大腿在那里哭、闹,把许三观内心的隐痛张扬出来了。

家丑不可外扬,许三观痛苦就在这里,出于人性的一种本能,他就想惩罚她,但是一惩罚,他老婆就到大街上闹,所以他又不敢惩罚她。

给他戴“绿帽”的何小勇遇到车祸,即将要死了。

按照当地的风俗,要何小勇的亲生儿子到房顶上叫魂。

何小勇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怎么办呢?所以何小勇的老婆就跑到许三观家里求情,要一乐给他老爹何小勇叫魂,许三观跳起来了。

论文-简论文学与人生(文学评述类)

论文-简论文学与人生(文学评述类)

简论文学与人生引言:文学是人伟大的成果,记录着人类各种境界的尘世之沙和思索之河。

人生总是那么地遥远,又那么地阔达,但实际上文学却已能做到一种较完整的诠释。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这一种艺术贯穿着人的生活,展现着人类的社会活动,把握着时光轮转的记忆。

正如教科书之言,“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的生命和活力,都源于文学活动与现实人生的广泛联系。

”完美的人性搭配完美的文学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是往往是缺陷的人格才铸就了诱人赏析的文学……这都与寻常的人生活动息息相关,与哲学的人生思考密不可分,与独特的人生之路缠绵不清。

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

关键词:文学、人生、人类、活动、发展正文一、文学与人类存在: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所谓文学,实质是作家的奋斗成果,没有作家的存在与创作,文学能来自何处呢?故我认为可以把文学称作“人学。

”也许文学距离平凡人太远,但在作家的眼眶中,文学与平凡人是同坐一席的,可见文学其实是源于平凡人的,文学与人生有着天然的必然的紧密关系。

文学只有贴近人们,才能走进人生,才能深入人心,从而与人生发生神奇的化学作用,带来无限变化的“新”人生。

文学是社会人生的反映,是作家的心灵创造,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出长篇的人生剧集,一部人类灵魂的演变史,一个人类情感的珍藏库。

人类的存在成就了文学的陪伴,文学深深埋在我们的脑海中又时刻在生活中逃窜,它是个广阔无垠、深远无边的心理实验场。

文学的呈现方式是文本作品,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最终要揭示的是有关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感悟及启迪。

文学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在康德所说的不同于知性经验的“内感官”经验即心理经验的层面上。

人类的存在为文学提供了叙写、记录的聚焦点,另一方面,人个体的生命体验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这些复杂而明确的思想情感过程则是为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也许许多作品的内容都是虚构想象出来的,但是我们在偌大的纷繁世界中总可以找到与作品人、事、物互相对得上号的现实存在。

人生作文之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人生作文之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文学与人生心得体会【篇一:文学体会】文学欣赏心得体会文学欣赏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心灵放松的地方带着我们的感情去体会作品的真情感受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感情变化那背后的故事触碰我们的心灵那片天地带给自己无穷的韵味从而可以达到自我的放松。

也可以在其中学到我们学不到知识让我更加了解到生活中每个人都像作品的人物一样只是现实的一个缩影。

也许没有发生在身边但能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所在想通过文学欣赏的学习来更能够深刻的体会作品的每一处我值得发现的灵魂。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欣赏文学的基础记得我在第一节课上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想通过文学欣赏的来更加的了解红楼梦的每个人感情之后再看红楼梦电视就觉得更能够体会到当中的人物感情我的心也跟着一个家族兴衰变化过程而变化。

记得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是关于欣赏《西游记》欣赏完了后老师叫我们说说自己喜欢当中的那个人有些人是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老师跟我们把每个人物讲得很全面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否定一个人而是要看到别人的好提醒别人的不好而让尽可能不让它发生。

在课中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和调节心理态度的能力通过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百家讲坛里面讲的故事于丹就像一位优秀的调味师把每一份菜调到恰到好处让我们顿时恍然大悟受益匪浅《论语》的稀析让我们了解到里论语中每一个哲理两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的哲理今天我们更要学习的经纶和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更重要的是老师能够给我们收集到这些首先我想对老师说的是“谢谢”虽然有时候来的人很少但老师仍然很尊重我们都会为我们精心布置好每堂课的内容而少部的同学没有对待好这门课程曾经的台上的说过的话是否承诺了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想说不管是什么人我们都得互相尊重才是更人相处的基本吧何况师生这些话也许是话题之外可也是我想说的我是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忘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学了吗?篇二: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这是漫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文学带来的生死领悟
生命、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有的人沉迷于文学作品的精彩,而忘记了要思考,去领悟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生活哲理。

所以读与不读文学作品对他们都是一样的。

有的人既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美好的意境又会以文学作品为思考源点去领悟生活。

在以前,我曾经想过人死了之后会变成什么。

那时候我想,人死了之后就会变成某一种动物。

所以,那时候我对动物很好。

就是为了在动物变成人之后对我也很好。

但是经过学习之后,我觉得我的想法很荒谬,一点科学依据也没有。

我第一次接触死亡是我的一个亲戚去世。

那时候家里人请一些人来唱一些我听不懂的词。

我只觉得好害怕,直躲在妈妈身边。

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唱那么难听又恐怖的词,难道唱那些词就会让人重生吗?百思不得其解,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

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从中我也开始认真思考关于人的生与死问题。

曹禺的《雷雨》描述的是两代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阅读了这篇作品后,我觉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在周平知道了鲁四凤就是他的同母异父的妹妹时,他的心是多么脆弱。

也可以这么说,他无法承受世俗的批判眼光,他的面子挂不住。

如果世人知道他和自己的妹妹有了孩子,那会令他无比难堪。

他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了。

所以他选择了死亡。

鲁四凤在知道自己怀了哥哥的孩子后,几近崩溃。

生死对她来说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或许在她看来,爱情没了,面子也没了。

所以那个雷击正是对她的一种解脱。

在这样的悲情影响下,我觉得人的生命非常脆弱,尤其是在面对爱情时。

在爱情中受伤会让我们心力交瘁,身心疲惫,甚至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这也许就是爱情对生死的负面影响。

虽然爱情有它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还是要谈恋爱,因为我们需要爱情,向往爱情。

没有爱情,我们的心就不完美,很空虚。

人都是有着相同需求的高等动物,没有爱情,生活是乏味的;没有爱情,人生是有缺陷的;没有爱情,生命是缺少生机的。

但是也不是说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所以,还是要好好珍惜宝贵的生命。

史铁生的作品《来到人间》中的《命若琴弦》中也谈到有关人的生命问题。

老瞎子在弹断一千根弦之后得知他的支柱药方竟然是一张空白的纸,那时候他多想死去,可是他想到了他的徒弟,他死了没有关系,但是他的徒弟还需要他。

所以他活下来,去找他的徒弟,帮助他找回活下去的动力。

我记得小瞎子问老瞎子:“师父,为什么咱们是瞎子。

”老瞎子回答:“就因为咱们是瞎子。

”是啊!人生的定路谁能了解呢?也许冥冥中已经安排好了。

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死了又如何。

杨澜说过人的生死是平等的。

是的,无论一个人生前多么有成就,死后还是和普通人一样。

老瞎子在绝望之际想到了他的徒弟,其实在知道那是一张白纸之后,老瞎子已经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了,生死对于他已经无所谓。

但是他的徒弟不行,他的徒弟还要活下去,而正需要他去开导他,帮助他。

所以他选择了活下去。

或许人就是这样,你需要别人,别人也需要你。

人的生死也许就是有需要你的人决定的。

如果没有人需要你,那么你还会觉得活着没意思。

也许你会很消极,生命中小小的挫折就可以将你打败,因为你不想抗争,不想反抗,他怎样你都没有动力理他了。

可是如果有个人需要你,你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它。

听说过许多病人,他们就是因为感觉还有人需要自己,在乎自己。

所以他们勇敢与病魔抗争,最后终于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相反,有一些病人得了很小的病,可是
没有人在乎他,甚至很多人想他死。

那么他会很消极,也就没有动力了。

那么他或许就会死。

人的烦恼很多,为什么还要去思考死后的问题。

既然活着,就好好活下去啊!干嘛要去想死这种恐怖的事。

或者不是应该想活着的事吗?为什么要去想死后的事呢?就算人是感性动物,也不必管那么多吧!可是人活着就是会想到死,即使只是偶尔。

我觉得人的生命很短暂,好像一瞬间就被带走一样。

去年我爷爷去世了,那时候我才觉得人的生命真的非常短暂,你甚至没有预料到自己就这么死去。

觉得有很多事很没有完成。

在我爷爷去世之前,我真的无法相信他就这么永远地走了,我还没有见他最后一面。

可是事实摆在我面前,我又不得不接受。

在这之后我在想,要怎么样才可以让人生没有遗憾呢?既然一个人的生命有限,那么他该做些什么才不会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呢?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带着遗憾离开的。

在生前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多了,可是接近死亡的时候又觉得很多事情没有做。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觉得自己胃痛,就去看医生。

医生对他说他得了胃癌,他非常震惊又害怕。

问医生他还有多少时间存活,医生说两年。

他颓废的离开医院。

在想两年就要死了,该怎么办?他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他在想自己死后,她会不会改嫁呢?这他怎能忍受。

不过他在想他们结婚这两年以来,自己总是工作忙,都没有什么时间陪妻子。

或许在他死后,妻子会毫不犹豫地改嫁。

所以他决定了,在最后这两年他一定好好陪陪妻子。

他也这样做了。

两年后,他没有死。

于是他又去医院检查了,这时医生对他说你很健康,没什么事。

他当场呆了,不过他很庆幸自己不用死了,更加庆幸自己懂得了妻子的重要,不是一个只会工作的人了。

是啊!人只有在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才会去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我觉得珍惜才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完美。

在文学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生死的东西。

我庆幸我读了那么一些文学作品,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活着的时间。

还有在我绝望的时候指引我,让我往正确的道路走。

是啊!既然活着,就要好好的,不要浪费了生命。

这是我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觉得我要好好珍惜生命,珍惜活着的每一个时光,努力创造自己人生的价值。

还是刘炜的一句话经典:“要么去死,要么好好地活着。

”活着不是一件易事,要好好地活着更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无法相信未来的路会很好走,也许艰难的小步前行。

但是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勇敢地走下去还会有别的路可走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