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及意义
三农问题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
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三农”问题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农村、农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分析“三农”问题的原因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农业生产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科技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2.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电力等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1.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5.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福利待遇。
6.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发挥其在推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总之,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三农问题
1 历史原因
· ① 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 为代价,发展工业。 · ② 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 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 ③ 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 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 停滞不前。
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 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 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 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民贫
从上世纪后5年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一直维持在7%~8%的较高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 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弱
现在农民逐渐丧失了生产资料,耕地,宅基地,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并且现在中国老龄化非常 严重,农村劳动力下降。3三农来自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
2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问题的表现
“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农村问题:农村条件差,面貌落后,农村人口锐减,经济不发达。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2024年“三农”工作考点集锦
2024年“三农”工作考点集锦展望下一次省考国考的同学们,必须要关注一个重要内容——2024年“三农”工作的考点集锦。
关于“三农”的最新报道,出现在新华网的头条上,并且此次领导人广西考察又一次强调了要“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所以说这个话题一定是国考省考事业编等系列考试的高频考点。
下面结合官方媒体报道,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解析。
大家赶紧收藏加关注,来深入学习此类题型的思维逻辑。
备考的同学,想学习逐字稿的,可发消息来拿。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何为“三农”?“三农”问题是指的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问题,而“三农工作”中指的三大任务,分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中,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
紧紧围绕“三农”中心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一下这三个方面:“农业”具体指的是粮食问题和农业的产业化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由此可见,粮食问题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农村”是指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中包含人才的流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治安问题等。
“农民”是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温饱已经解决了,可还要注重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整体提升等。
其次,我们就明年的“三农”工作分别解析考点: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做好明年的“三农”工作要把握那些方面?根据官方媒体报道——做好明年“三农”工作,要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发力点”、深挖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聚焦农村改革创新的“突破点”、找准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上久久为功,以此来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进一步有力有效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接下来,就这几个点分别解析:1.抓好粮食生产的“发力点”粮食生产作为百姓“粮袋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位论文—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历史梦魔,至今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它“绝不仅仅是道义或者公正的问题,而是一个横亘在中国现代化道路面前的现实难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并获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三农问题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目录摘要一三农问题的背景二三农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三三农问题的概念四三农问题的综述五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现状六三农问题的个案分析七三农问题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八解决三农问题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九三农问题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系十解决三农问题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十一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十二全面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贡献结论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
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
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1、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2、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 之首“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
3、a、农业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b、农村问题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
c、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4、“三农”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民收入低下。
(2)农业人口过多、素质过低。
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过多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的自由流动。
(4)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
(5)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
5、解决“三农”问题途径及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涉及10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因此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城市化。
•1、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发展规模经济,实行农业的优质化、高效化和专业化。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什么是“三农”问题1.国情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
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2.具体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解读
当前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解读引言“三农”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三农问题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的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进行解读。
一、当前三农政策的背景和意义1.1 三农问题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低、教育程度较低、社会福利较少等问题,都制约了中国农村的发展。
农村贫困、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在制定各种三农政策,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的提高。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民群体的福利保障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1.2 当前三农政策的意义三农问题事关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当前,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三农政策,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的福利保障和农业现代化。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推动政策落地,加大投入力度。
二、当前三农政策的特点当前,中国推出的三农政策众多,从政策内容到政策目标,都有所不同。
本节将就当前三农政策的特点进行解读。
2.1 多元化当前三农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元化。
与过去相比,当前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注重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强、适应性好的政策。
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重视农村发展的全面性,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扶持农村服务业、文化娱乐等产业,以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2.2 全面覆盖当前三农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全面覆盖。
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着重考虑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问题,从土地、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以覆盖农村发展中的各个环节。
2.3 一二三产业联动当前三农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二三产业联动。
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
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
是多方面的:
1. 保障粮食安全:三农问题中的“农”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个领域对
于粮食安全的保障非常重要。
重视发展三农,可以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作物和畜禽养殖的品质和数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 调节城乡差距:重视三农问题可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差距。
通过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可以减少农民流入城市的压力,避免出现城市过剩人口和民工流失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和农村市场的建设。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涉及到农民的收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是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维护社会稳定:农民是社会的基层群体,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解决农民的
合理诉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意义重大。
只有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留住农村人口,才能减少种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5. 推动可持续发展:重视三农问题可以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
进农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建设。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意义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意义
“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
“三农”工作始终都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点工作。
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做好“三农”工作对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抓好“三农”工作为我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了坚实保障。
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天下之大业也。
”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让我们用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不断开创“三农”工作
新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对三农的看法和感悟
对三农的看法和感悟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它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和农民福祉的重要问题。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农村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农民面临着收入低、就业难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农民的利益,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之,"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稳定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做出贡献。
“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其意义
“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其意义作者:陈丽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32期“三农”问题,简明地说就是农业不发达、农村贫困和农村落后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城乡发展不同步,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分布范围较广、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领域。
特别是我们已进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迫切之需。
“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加,任何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改革,要想更好更快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必须要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要问题是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法制保障,而农村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所在,农民法律意识缺乏,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缓慢,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不能忽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作风纪律,“苍蝇老虎一起拍”,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国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是“三农”中农村问题的重要部分,关切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解决“三农”问题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而“三农”问题其实质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这是制约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农”问题含义
1“三农”问题含义编辑“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
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它不是中国所特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发达国家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
实际上“三农”问题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2000年3月,中国民间“三农”问题研究者、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前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三农”面临的问题,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新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其次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三农”问题用“三个最需要”进行了总结(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方法与操作指南
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方法与操作指南第1章引言 (3)1.1 三农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论 (3)第2章文献综述 (4)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1.1 国内研究现状 (4)2.1.2 国外研究现状 (4)2.2 研究趋势与启示 (4)2.2.1 研究趋势 (4)2.2.2 研究启示 (5)第3章研究设计 (5)3.1 研究问题与假设 (5)3.1.1 研究问题 (5)3.1.2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框架与变量选择 (6)3.2.1 研究框架 (6)3.2.2 变量选择 (6)第4章数据收集 (6)4.1 数据来源与类型 (6)4.1.1 官方统计数据 (6)4.1.2 学术研究资料 (7)4.1.3 实地调查数据 (7)4.1.4 二手数据 (7)4.1.5 数据类型 (7)4.2 数据收集方法与工具 (7)4.2.1 问卷调查 (7)4.2.2 访谈 (7)4.2.3 观察法 (7)4.2.4 案例研究 (7)4.2.5 数据收集工具 (8)4.2.6 数据库与软件 (8)第5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8)5.1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8)5.1.1 数据清洗 (8)5.1.2 数据预处理 (8)5.2 数据分析技巧与方法 (8)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9)5.2.2 相关性分析 (9)5.2.3 假设检验 (9)5.2.4 回归分析 (9)5.2.5 主成分分析 (9)5.2.6 聚类分析 (9)5.2.7 时间序列分析 (9)第6章农业问题研究 (9)6.1 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9)6.1.1 农业生产基本概况 (9)6.1.2 农业生产效率分析 (9)6.1.3 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 (10)6.2 农业产业发展策略 (10)6.2.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10)6.2.2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10)6.2.3 农业产业链完善与拓展 (10)6.2.4 农业产业政策支持 (10)6.2.5 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0)第7章农村问题研究 (10)7.1 农村社会发展状况 (10)7.1.1 农村经济状况分析 (10)7.1.2 农村社会基础设施 (10)7.1.3 农村人口与就业 (11)7.2 农村社区治理与创新 (11)7.2.1 农村社区治理现状 (11)7.2.2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11)7.2.3 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 (11)7.2.4 农村社区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 (11)第8章农民问题研究 (11)8.1 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11)8.1.1 研究方法 (11)8.1.2 操作指南 (12)8.2 农民教育培训与就业 (12)8.2.1 研究方法 (12)8.2.2 操作指南 (12)第9章案例分析 (12)9.1 典型案例选择与描述 (12)9.1.1 案例一: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提升 (13)9.1.2 案例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13)9.1.3 案例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3)9.2 案例启示与政策建议 (14)9.2.1 案例启示 (14)9.2.2 政策建议 (14)第10章结论与建议 (14)10.1 研究总结 (14)10.2 政策建议与展望 (14)第1章引言1.1 三农问题的背景与意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领域。
三农问题调查与解决方案案例集
三农问题调查与解决方案案例集第1章引言 (2)1.1 三农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 (2)1.2 调查与解决方案的总体框架 (3)第2章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3)2.1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3)2.2 产业链条优化与延伸 (4)2.3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4)第3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4)3.1 土地流转现状与问题 (4)3.1.1 土地流转现状 (5)3.1.2 土地流转问题 (5)3.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5)3.2.1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原则 (5)3.2.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 (5)3.3 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 (5)3.3.1 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 (6)3.3.2 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 (6)3.3.3 补偿款发放不及时 (6)3.3.4 改革建议 (6)第4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4.1 农村交通与物流 (6)4.2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6)4.3 农村能源与环境 (7)第5章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7)5.1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与问题 (7)5.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5.3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8)第6章农村教育与文化事业 (8)6.1 农村教育资源整合 (8)6.2 农村素质教育提升 (8)6.3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9)第7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7.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9)7.1.1 现状分析 (9)7.1.2 解决方案 (9)7.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10)7.2.1 现状分析 (10)7.2.2 解决方案 (10)7.3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 (10)7.3.1 现状分析 (10)7.3.2 解决方案 (10)第8章农村扶贫与脱贫攻坚 (11)8.1 贫困地区现状分析 (11)8.1.1 贫困人口分布特征 (11)8.1.2 贫困地区经济状况 (11)8.1.3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11)8.2 精准扶贫政策与实施 (11)8.2.1 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11)8.2.2 精准扶贫实施举措 (12)8.2.3 精准扶贫政策成效 (12)8.3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 (12)8.3.1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 (12)8.3.2 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12)8.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2)第9章农村基层治理与民主建设 (13)9.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3)9.1.1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3)9.1.2 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13)9.1.3 培育农村社会组织 (13)9.2 农村民主管理与监督 (13)9.2.1 完善农村民主决策机制 (13)9.2.2 加强农村民主监督 (14)9.2.3 创新农村民主管理方式 (14)9.3 农村法治建设与法律服务 (14)9.3.1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14)9.3.2 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14)9.3.3 强化农村法治保障 (14)第10章三农问题综合解决方案 (14)10.1 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 (14)10.2 社会力量参与与协同 (15)10.3 三农问题监测与评估 (15)10.4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第1章引言1.1 三农问题的背景与重要性“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三个问题相互交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三农问题解决指南
三农问题解决指南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 (3)1.1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 (3)1.1.1 农业现代化对三农问题的积极影响 (3)1.1.2 三农问题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 (3)1.2 三农问题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3)1.2.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2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年) (4)1.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19922017年) (4)1.2.4 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4)第二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4)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4)2.2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4)2.3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 (4)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3.1 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 (5)3.1.1 土地确权的重要性 (5)3.1.2 土地流转的政策与措施 (5)3.2 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规模经营 (5)3.2.1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 (5)3.2.2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 (5)3.3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6)3.3.1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原则 (6)3.3.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具体措施 (6)3.3.3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监管与评估 (6)第四章:农民增收与减贫 (6)4.1 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政策 (6)4.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4.1.2 推广农业科技 (6)4.1.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4.1.4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6)4.2 农村扶贫与脱贫攻坚 (7)4.2.1 精准扶贫 (7)4.2.2 发展产业扶贫 (7)4.2.3 教育扶贫 (7)4.2.4 健康扶贫 (7)4.3 脱贫成果的巩固与拓展 (7)4.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4.3.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4.3.3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7)4.3.4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7)第五章: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7)5.1 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与现状 (7)5.2 农业技术推广与普及 (8)5.3 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8)第六章: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 (8)6.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8)6.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8)6.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风险防范 (9)第七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9)7.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9)7.1.1 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9)7.1.2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9)7.1.3 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10)7.1.4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10)7.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0)7.2.1 农村教育服务体系 (10)7.2.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0)7.2.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0)7.2.4 农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10)7.3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10)7.3.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10)7.3.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0)7.3.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0)7.3.4 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 (11)第八章:农村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 (11)8.1 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改革 (11)8.1.1 完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架构 (11)8.1.2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 (11)8.1.3 加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 (11)8.2 农村社区建设与和谐发展 (11)8.2.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1)8.2.2 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 (11)8.2.3 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 (12)8.3 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12)8.3.1 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12)8.3.2 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 (12)8.3.3 促进农村文化交融与发展 (12)第九章:农业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12)9.1 农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与现状 (12)9.1.1 政策层面 (12)9.1.2 现状分析 (13)9.2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3)9.2.1 合作领域 (13)9.2.2 合作机制 (14)9.3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竞争力提升 (14)9.3.1 国际贸易现状 (14)9.3.2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4)第十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乡村振兴 (15)10.1 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政策举措 (15)10.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路径 (15)10.3 三农问题的未来展望与持续发展 (16)第一章:三农问题概述1.1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心细三农的选题意义
心细三农的选题意义
“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终目的;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寻找好的突破口,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的,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农户和农村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解决好农村融资问题就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之后,在农村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中,农业自身的积累己经无法满足口益膨胀的资金需求,国家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支农也只是在近年来快速发展,民间金融就成为农村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缺乏规范和引导,导致了农村民间金融的畸形发展,因而农村融资的途径虽然种类丰富,但是在我国的实际发展中却出现了功能错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融资问题研究中,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没有将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在法经济学的视野下,以公平和效率作为研究农村融资问题的出发点,并对农村融资的绩效进行评价,探索法经济学视野下我国农村融资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对于破解我国农村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丰富法经济学学科的应用范围,为研究农村金融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野。
三农工作的意义
三农工作的意义咱老百姓过日子,啥最重要?那当然是三农啦!三农可不简单,那是农业、农村、农民呀!这三农工作,就像是咱生活的根基,没有它,咱这日子可就没那么稳当啦。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农业,咱吃啥呀?那香喷喷的米饭、白花花的馒头、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从哪儿来呀?农业就是咱的饭碗呀!没有农民辛苦种地,咱能有饱饭吃吗?所以说呀,农民伯伯们可是大功臣呢!再看看农村,那是咱很多人的根呀!那充满烟火气的小村庄,有咱儿时的回忆,有咱熟悉的乡亲们。
农村要是发展好了,那得多美呀!干净整洁的街道,漂亮的小楼房,还有大家脸上幸福的笑容。
这可不是幻想,只要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切都能实现。
三农工作就像是给咱生活的大树浇水施肥。
农业发展好了,就好比大树有了粗壮的树干,能给我们提供充足的养分;农村建设好了,就像是大树有了美丽的树冠,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农民生活幸福了,就如同大树有了深深扎根地下的根系,让一切都稳稳当当。
你说,要是不重视三农工作,会咋样呢?那咱吃的东西可能就没那么丰富多样了,农村可能会变得破破烂烂,农民伯伯们可能会过得很辛苦。
咱能忍心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吗?肯定不能呀!咱国家一直都很重视三农工作呢,出台了好多政策来帮助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
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这就像是给咱的生活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我们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咱们每个人也都可以为三农工作出一份力呀!比如,咱可以多买一些本地的农产品,支持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咱也可以多去农村走走看看,给那里带去一些活力和新鲜的想法;还可以多关心关心身边的农民朋友,听听他们的心声和需求。
三农工作,可不只是政府的事情,那是咱大家的事情!咱可不能小瞧了它的重要性。
它关系到咱每一个人的生活,关系到咱国家的未来呀!咱得好好重视它,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幸福。
难道不是吗?咱要一起努力,让三农工作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生活因为三农工作而变得更加美好!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问题百科名片“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简介“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
“三农问题”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地位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
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
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
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慎重。
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
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
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危害影响社会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
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
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 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
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焦点一)“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
二元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
(二)“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
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业税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规定较低的农业产品收购价格和较高的工业产品供应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
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扭曲虽有所纠正,农民也从农村制度创新中得到不少实惠,但在国民经济运行操作层面上,宏观调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转农业、农村资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农业向财政提供的明税和暗税总量大于农业的财政投入量,农业始终处于财政净流出状态。
(三)“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
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
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
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