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 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 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 径。这是对近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 策的深化和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 问题的战略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必由之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 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 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 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 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对于现在各大城市 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 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 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 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
目前,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农民的隐形负 担依然很大,特别是计划生育、宅基地等问题仍是 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政府应加快各项配套 制度的完善,因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费改税等问题 ,主要还是靠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另外,农民减负 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等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
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4个方 面,即良种基地的建设、农田水利的投入、农 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 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中药 材、养殖等。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 的模式,以增加农民收入。
其他制约因素
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自21世纪以来, 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 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 于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另外,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不合理的负担过重以及深 层次的体制等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 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衔接问题 仍然亟待解决。
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泛引用;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2003年中共中央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三农问题的内容:1、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2、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3、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为何三农问题会变的越来越严峻呢?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
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
“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
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三农经济发言稿范文
三农经济发言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我今天的发言是关于三农经济的话题。
三农经济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经济的总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农民是我国最广大的劳动力群体。
当前,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仍然滞后,农业生产方式不够科学、封闭、低效,并且严重依赖传统的自然资源和人工劳动。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着很多风险和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最后,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发展多种经营主体、培育农民合作社等形式,增加农民的经济来源。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创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加强对农村金融、保险等服务的支持,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收益。
总而言之,发展三农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成果,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谢谢大家!。
试论中国“三农”问题的政策成因
_、关于二 经济 云
_ 缗陶 题
能够产生经济剩余 ,而传统 部 门 没有 资 本 投 人 ,而且 人 口增 长 迅
速 ,因此 劳动 的边 际 生产 率低 ,
出 了 一 系 列 举 措 , 旨在 缓 解 由 于
二 元 经 济 一 般 是 指 一 个 国 家 甚 至 是 零 或 负 数 。 在 经 济 发 展 过
世鹰 噱业 W r c te od uu lA lr
试论 中 国“ 农 ” 三 问题 的 政 策 成 因
王 国 安
摘要 : “ 三农 ” 问题 是 中国社会 经 济发展 中一 个 关 系到全 局 的重 大问题 ,就 其 成 因
来 看 。主 要是 中 国长期推 行 的二元 经 济政 策 :在 国 家_ 业 化进 程 中 ,国 家对 农 村 、 T - 农 业 、农 民和城 市、工 业、 市 民 实行 不 同 的经 济社 会发 展政 策 ,使 资金 、 资源 、技 术 、知 识的 配 置持 续地 向城 市 、工业 、市 民倾斜 ;以及 现行 农 村 集体 经 济 制度 通过
态 处 在 每 况 愈 下 、难 以 有 效 改 善 是 农 村 中 以农 业 和 手工 业 为 主 的 传统 部 门的剩余劳 动力全部 被工
的境 地 。农 业 的 收 益 明 显 地 大 幅 传统部 门。二元经 济结 构 的实质 业部 门吸收为止 ,这时二元 经济
度 下 降 ,农 民 的 收入 停 滞 不 前甚 是 指 一 个 社 会 资 源 配 置 的 基 础 手 就 转 化 为 一 元 经 济 。 美 国经 济 学 至 有 所 减 少 , 乡 镇 企 业 开 始 萎 段 或 社 会 经 济 的运 行 机 制 并 非 是 家 拉 尼 斯 和 美 籍 华 人 经 济 学 家 费 缩 ,进 城 打 工 的 农 民 处 境 艰 难 。 同一 的 ,它 在 经 济 学 上 被 认 为 是 景 汉 进一 步 发 展 了刘 易 斯 的 理论 , 因 此 ,进 一 步 加 大 对 “ 农 ” 问 发 展 中 国பைடு நூலகம்家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一 个 他 们 提 出 了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的 新 构 三
三农问题整理
三农问题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三农”工作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
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0%左右,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关键字贫富差距新农合农村改建一三农与三农问题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
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
“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的待遇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中国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形成的现在这种基本制度的确是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的、总体上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说的这么多问题,我并非为了制造一种悲观情绪,而是希望全社会的有识之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关注我们农民朋友的问题。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效益”。这个一向不容置疑的提法,有两个被有意无意绕开的问题:一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遵循西方的技术路线用的科技成果,大都是技术替代劳动,这使得被专家们在实验室里欣赏的、得到各种奖状的科学技术成果,因为与我国的国情不符而导致其应用率和所谓“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难以提高。然而,专家学者们不知自我反省,却反过来抱怨农村的技术推广困难,并且,一方面要求政府再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另一方面甚至要求重新恢复计划体制下才有效的、财政拨款的科技体系。二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前期成本,改革前这些前期成本由国家支付,现在谁来付?正因为前期成本高才要知识产权,所以人们讲知识产权保护,亦即,技术是要拿来卖的。但是,在我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哪个小农户能够成为这种技术和投入的载体?(借贷资本需要保持平均利润率)
第一要素是土地。在我国农村,土地事实上不断减少,并且随人口增长,就产生了两个现实问题:其一是土地面积减少使之成为高度稀缺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价格,越是稀缺,其价格就越高;并且,越是稀缺资源,私有化的制度成本也越高。再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在我国又天然地与传统村社的血缘地缘关系结合,就导致土地产权客观上以社区为边界。其二是任何多少从事过农村政策研究的人都知道的土地“双重功能”。这形成了一股发达国家难以见到的“政府退出”。亦即,农村自发大包干使得政府赖以提取农业剩余的集体化制度解体时,政府的理性选择是“退出”,从此不再承担农村的社会保障和农村公共开支,而转由耕地来承担,并且随人均面积不断下降,必然使耕地越来越多地转变为以承担农民的生存保障这种公共职能为主。这也是我国农地的社会所有制的成因之一。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关于“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的质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这一光辉思想。
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几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解放。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真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学术界和政坛中的一个习惯用语。
如果说对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这一基本判断或估计直到20世纪末还是正确的话,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恐怕已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当代中国社会和农村状况的这一基本判断需要重新认识,至少可以认为“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是值得商榷的。
其理由是:(1)土地问题已不再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中国早已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已普遍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经营权)。
尽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还存在某种程度上不稳定和权益实现上的障碍,但我国新的《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认为,尽管农村土地制度还不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土地产权制度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开始不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2)我国的经济体制形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在决定农业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或者说不起主要作用。
三农问题
2012大学生村官考试复习资料-三农问题及对策“三农”问题实质上是“三民”问题我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社会的“老大难”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受到国家上下、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
各级各种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放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和节目不计其数。
说“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头号”大问题也不为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业是农民从事的劳动职业,但从事农业的并不都是农民,如原国营农场的职工不叫农民却称为“农业工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产品短缺,计划经济下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低价格问题,农业劳动低生产率、低收入问题,农民劳动低积极性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计划控制过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许多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抗灾能力低,但农民劳动积极性低的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了,反而出现了农产品剩余、卖难;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提高了,但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劳动资源严重浪费,归根到底导致农民低收入问题不得解决。
农村是农民居住、劳动、生活的场所,农村的卫生环境脏、社会治安乱、文化教育条件差,无非是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处境脏、乱、差,农村的贫困、落后无非是农民的贫困、落后。
所以说,农村问题归根到底也还是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表面看来是“农”的问题,而其实质是“民”的问题,是“三民”问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低,新的就业门路少,收入少;卖难、买难,消费水平低;缴税重、缴费多,负担沉;出入行路难,就医看病难,子女上学难,文化素质低,是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民生”问题。
城市的招工常有“城市常住户口”条件,农民就业备受歧视,因为身份的限制缺乏劳动就业选择权;居住受户籍制度的制约,长期以来动辄被收容遣送,没有迁徙权;农民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一旦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没有“避风港”,甚至失去“生存权”;计划经济下对自己的产品没有讨价还价权即自由处置权;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即使经营权也常受侵犯;对本应是自己的土地没有自由处置权,只有辛勤种植或被动接受“国家”低价征用的义务;农民还没有组织自己协会的权利。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114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读后感,请大家参阅!《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逊先生的一本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三农问题”的学术著作,也可以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我们对于农村土地等要素市场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
当我开始读此书的(序言)(一、二)时,我的认识是:失序的农业,在当今中国已经成为可能性存在的事实,但是就其在要素市场下的运作机制,又该如何去避免其继续失序,或者说如何去面对我们所不能回避的某些问题,如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价格调节机制等。
作为北京大学林毅夫先生的博士导师,约翰逊教授在生前对中国的关注,我想不会比国内的某些学者少,而只会是更多。
他的研究别有韵味,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子承父业”形成了一种民族心理的巨大反差,即:他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选择了“父承子业”,其对中国的研究兴趣萌发与加深,都是因为其女儿凯伊·安·约翰逊。
在此书的中译本序言(二)中写道:处于对苏联农业的组织及其绩效的研究,我曾经尝试理解中国的发展。
但是,我对中国产生兴趣,主要得归功于我(约翰逊)的女儿凯伊·安·约翰逊(kayAnnjohnson)并且,格外令人韵思的是,他的女儿的博士论文即是对中国的研究,即《中国的妇女、家庭和农民革命》,遗憾的是至今我都未读过这本研究中国农村的书,而是先入为主的去接触了她的父亲约翰逊教授的这本《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这本书的要旨,用约翰逊本人的话说,即为:农民的福利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多少的资源(包括人力的,物质的和金融的),还取决于要素市场运作状况(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市场)。
(序言(二))他继续强调,···产出价格水平的高低只会影响到投入到农业中的生产资源的数量,但是对那些资源的报酬并没有影响,土地除外。
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析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第期(总第期):KY @经济学研究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
因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如何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严峻现实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三农问题“的既有研究也多立足当前、注重于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对“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反思不够;然而,现实是历史的继承,今天的问题连接着昨天的原因,明天的希望来源于我们对今天的正确认识。
于2004年英年早逝的杨小凯教授曾指出,三农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就要把产权界定,把征购权限制起来。
第二个问题是户口制度,户口制度解决了,农民真正成了自由民,就没有三农问题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批发大宗粮食农产品的买卖上,允许私人做批发跨省贸易,国际贸易,不要有许可证的限制。
第四个就是地方政府的治理问题,要组织一些地方官,作实际事情的,出去考察一下,考察一下台湾的、日本的地方政府,还有英美的,欧洲法国的,这些制度很不一样的,看中国适合哪种制度。
制度的模仿不是那么难的,只要认认真真学就好,不用去摸着石头过河了。
华东理工大学的曹锦清教授则把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理解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三农问题,他认为,当代的社会转型应该定义为三个方面: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轨,单位人向在市场中谋求利益的个人的转轨。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总的社会转型可以给出一个大体的判断就是集体和国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化过程和劳动力的雇佣化过程。
但土地问题面临选择的困境,中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保存和完善农村承包制是必要的,对稳定农村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土地不仅仅是经济资源,而且它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出路
三农问题”的影响与出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
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
农业强,则天下强。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影响“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
“三农问题”的政治影响。
二、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从1980-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
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
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
政府对“三农”投资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简 介 : 周柯 , , 州 大 学 商 学院 教 授 , 院长 。 女 郑 副
52
政府 对 “ 农 ” 资 的经 济学 分 析 三 投
品价 格 支持 、 用 生产 资料 优惠 供给 等措 施 , 障农 农 保
业 的持续 发 展 和 农 民收 入 水 平 的 稳 定 提 高 ; 5 农 () 业税 收减 免 , 过 减 免农 业 税 收 , 轻 农 民 负担 , 通 减 从
于 当前 中国的消 费市 场 而 言 , 民相 对 于市 民 消费 农
严 重不 足 。然 而 , 受金 融危 机的影 响 , 资性收入 占 工 总 收入 4 % 的农 民工失业 严 重 , 致 农 民可 支配 收 0 导
解 决温饱 和市 民已经进入小 康形 成强烈 的反差 。农 村、 农业 和农 民问题 凸现 , 引起政府 和学 术界 的高度
投资 从事农 业科 学研 究 、 育 推广 以及 农业 实 验示 教
出 口下降 导致 中国经 济 增 长缓 慢 , 中央政 府 提 出 了 利用 积极 的财政政 策 扩 大 国 内需求 以应 对危 机 , 使
中围经济保 持 了较 好 的增 长 态势 。 当然 , 扩大 内 要 需 , 村市场 是关 键 , 农 一是 , 村 人 口占总 人 口的大 农 多数 ( 0 8年 , 20 农村 人 口占 比重 为 5 % ) 6 。二 是 , 对
周 柯
( 州 大 学 商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 0 5 ) 郑 50 2
摘
要: 多年 来 , 国政 府 对 “ 我 三农 ” 资 的典 型 特 征 是 , 资 增 长 速 度 较 快 , 投 投 但投 资 比 重 不 高 ; 资 项 目 中公 共 受 益 投
中国三农问题政治经济学
中国三农问题政治经济学一、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原因分析中国三农问题的出现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章将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的政治经济学原因。
1.1 国家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加强对城市的支持,而对农村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少。
因此,国家政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2 经济收入不均导致的三农问题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
城市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这使得城市人口比较富裕,而农民则生活在贫困之中。
1.3 农村土地问题中国的土地问题包括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转问题等。
土地承包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片断化、老龄化、耕地流失等,而土地流转也存在着缺乏有效的保护、土地流转在未来贫富分化等问题。
1.4 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人员流失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逐年减少,但老年人口也越来越多,人员流失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城市流动,而农村的人均教育水平也较低,这些因素都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引发了很多问题。
1.5 农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作为一个主要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业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这使得农民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收益,导致三农问题的出现。
二、扶持三农问题的政策与措施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本章将列举一些扶持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2.1 加强土地流转的保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土地流转,如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完善流转制度,从法律和政策上保护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和产量,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2.3 改进扶贫和助农政策政府实行了扶贫政策,减轻了贫困地区负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浅析三农问题
成本如果过高, 将阻碍交易的实现 , 制度 的“ 使命” 就是要促
成有 序 的交 易 。 易 成 本理 论 为 分 析 “ 交 三农 ” 问题 的制度 变
迁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 通过交易成本的研究可 以发现 , 各种 转移农业经济剩余 的经济行为与制度安排都可以从制度运
行 的成本 即交易 成本 理论 上 找 到合 理 的解 释 。 革 开放前 , 改
刘福会 1 燕 1 , 周 , 梅 2 (河 农 大 人 社 学 ,北 定00 ;中 地 大 长 挚 ,北 定00 ) 张国 1 北 业 学 文 科 院河 保 702 国 质 学 城 院河 保 70 . 11. 10
摘要 介 绍 了新 制 度 经济 学 的有 关理论 , 并从新 制度 经 济 学 角度提 出 了解 决三 农 问题 的对 策 。 关键 词 交 易成本 ; 二元 体 制 ; 径依 赖 ; 业 剩余 路 农 中图 分类 号 F 2 . 30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0 1— 6 120 )7 0 49 0 57 6 1(0 8 1—7 7 —3
Absr c Cor ltv h ois o e isiuina c n miswe e ito c d.Co ne me s rsf rsl ig t r eAg iut a r be ta t rea iet e re fn w n t to l e o o c r n rdu e t u tr a u e o ovn heTh e rc l l P o lms ur fo t ea p c e isiuina c n misweep t owa d rm h s e to n w t to l e o o c r u r r . f n t f
深 入 , 种 制度 安排 加大 了农 民进 入市 场 的交 易成 本 , 大 这 放 了市 场风 险 。
“三农”问题的经济法分析 - 经济学
“三农”问题的经济法分析- 经济学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九亿多农民,占我国人口的75%,因此农村经济能不能登上新台阶,农民收入能不能增长,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农”问题涉及社会关系之广,调整范围之复杂,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毫无疑问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和保障,也只有在法律的作用下,才能达到长期地、稳定地解决。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与产生原因(1)、“三农”问题的现状(1)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九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2.89%,每年是实际增长率分别是9%、4.6%、3.8%和1.9%,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
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呈负增长状态,相反,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却是逐年提高的,因此,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xx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47:1,xx年收入差距为2.51:1,xx年扩大到2.65:1,2xx年继续扩大到2.79:1,2xx年则扩大到3.5:1,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的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等因素,真实的差距已达到5:1。
这种差距甚至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2)农民负担实际逐渐加重。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波动中,农民因为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业纯收入大幅度减少,而在非农产业中就业又受到排挤,致使总体收入减少,但是农民还要承担各种集资,摊牌费用,加上社会消费的逐年上升,使得农民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庞大的农村人口技术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的占有量,现在全国农民平均每户占有耕地6.7亩,每个劳动力平均只有1.5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还要减少500万亩耕地,人口却以每年1300万的速度递增。
农业资源短缺与劳动力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过去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片面追求粮食产量,过度的开垦使我国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耕地逐年减少,生态系统十分的脆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
[编辑本段]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编辑本段]背景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来源请求]。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
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编辑本段]三农问题的衍生影响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
_三农_问题_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一、“三农”问题与市场失灵当前我国在“三农”领域遭遇比较严重的市场失灵,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
表现之一:劳动力市场失灵。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亿,然而按效率原则农业只需1个多亿,尚存2-3个亿的剩余劳动力。
存在如此巨额的剩余劳动力,意味着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为负数。
表现之二:土地市场失灵。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4亩。
我国的农村土地非常稀缺,在市场正常运转下,农村土地市场价格将非常高昂。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相反局面,如今走在农村乡间,经常会看到不少地方在一片片葱绿的良田中,不时会出现大一块小一块土地抛荒的现象。
本来非常稀缺的资源,却躺在那里未作任何使用。
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外出农民倒贴钱让别人耕种自己的田地的现象。
这说明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上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表现之三:金融市场失灵。
繁荣农村经济,关键在于资金投入。
然而,由于农户贷款规模小、偿还能力低、缺少必要的抵押物以及银行难于了解农户的资信状况等原因,在市场的作用下,正规的商业银行必然大规模撤出农村,即使农村信用社也存在吸收农村储蓄、转移农村资金的现象。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资金的流失,必然导致农业、农村经济的萧条与衰败。
表现之四: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市场失灵。
我国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是由供销合作社垄断经营的。
供销社销售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农民就不得不买什么样的生产资料,这就必然出现农民想要的生产资料购买不到,被迫退而求其次的局面,这是其一。
其二,由于垄断经营,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
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现之五:粮食等农产品市场失灵。
当前,农村产出品大都由政府垄断经营,粮食是垄断,烟草是垄断,蚕茧是垄断,棉花也是垄断!在面对粮食市场价格制定和粮食产品质量评判上,农民只有被动接受之权。
表现之六:农业技术市场失灵。
我国农业技术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供给的主要是增产的农业技术;需求主体是农户,农户需求的是增收的技术。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
联合。 这种计算收益与代价的能力, 既不需要太多教育, 也不需
要太 多文化 , 几乎是一种本能 。 以, 所 目前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不在于农民本身而在于其 他方 面 。在全球化背景下 , 政府承认
使政 治体 系的民主性 和开 放性达 到能容纳 公众进行 广泛政 治
民主——直接选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它究竟给广大农民带来 什 么样 的影 响 , 看看近年农民选举与农民负担并行增长就可 以
判断了。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呢 ?本文从政
参与的程度 。从两者的发展态势来分析 , 中国政治制度水 平落
2 从 政 治 参 与 、 治 制度 化 、 治稳 定 三 者 关 系的 角度 、 政 政
人挣来的, 而深入理解收入问题则离不开对财富的认识 , 特别
是财富 中拿来 作资本 的那 部分资源 的状况 。经 济学 上称之 为 “ 农民财富的产权状况” 。费雪指出“ 资本就是产 出未来收 入流 中国农民的现状是可用耕地少 , 实物 、 资产不多 , 教育程 金融 受
。 可 会的结构分化问题等, 这些因素与中国处于转型社会即亨廷顿 的财 富” 农民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农民拥有财富的多少 。 目前
度又低, 如此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呢?收入水平低与贫穷又有什
么差别呢 ?
作 为“ 治稳定的设计师 ”亨廷顿 的一个基本观 点是 : 政 , 政 治体 系的稳定都依 赖于政治参与 水平和政 治制度化程 度之间 的关系 , 即政治参与 / 政治制度化 = 不稳定 。 要保持政治稳定 , 就必 须在政治参与 发展的同时 , 提高政治 制度的复杂 性 、 自主
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
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农经济,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探讨三农经济模式的发展。
一、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的三农经济模式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
其中,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制度、农村经济组织等问题,为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发展经济学则更关注如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为三农经济模式提供了发展思路。
另外,社会学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农村劳动力等方面的研究,也为三农经济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我国对三农经济的实践应用近年来,我国对三农经济的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农业科技强村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在农村经济脱贫方面,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三农经济模式的实践案例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小村庄,通过政府引导,在当地实施了“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
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帮助村民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订单农业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
四、三农经济模式的特点三农经济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既有政府推动,又有市场协调。
政府通过出台政策、资金支持等手段,推动三农经济的发展,引导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等领域的转型升级;市场则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增收。
五、三农经济模式的优势三农经济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
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它有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再次,它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
魏雪2011级经济学基地班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
“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
农民现在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
本文将在探讨“三农”问题的影响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运用供给、需求和价格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三农”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七成多。
“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关系重大。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三农”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将日益严重;耕地资源减少,水资源不足,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问题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
三农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定。
我国现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已沦为我国社会的底层,由“三农”问题引起的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腐化,以激起众怒,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社会的治安稳定。
“三农”问题也影响到农民权利的实现,不符合国际社会对人权的要求,农民工工资拖欠,社会福利无法共享,将影响农民创造力的发挥。
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没有农业的发达,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我们整个国家就谈不上发达,谈不上富裕,谈不上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切实认识并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由“三农”自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国家倾斜的发展战略政策偏差所引起的。
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也不能靠其自身。
建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新世纪出台了九个关注“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致力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下面,我将就“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分别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农业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供给不足和农产品竞争力两个方面。
粮食供给方面,我国的国产粮食供给不足。
首先,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市用地增多、不合理使用土地造成土地退化等原因,耕地减少,耕作面积下降;其次,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生产季节性明显,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下,产出有限;其次,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程度大,需求弹性小,需求量不会因收入的增减而有大幅度变化,收益相对较少且相对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最后,农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农产品市场是
完全竞争市场,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利润,农民获利空间不大,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会大幅度提高反而会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等生活方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供给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解决粮食供给不足,首先要加大政府投资,发展农业科技;其次,实现农产品这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运行;再次,由供给定律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随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从这一点出发,政府可以采取价格政策,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益。
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国内农产品由于政府调控价格,市场化运营不明显,竞争力不明显。
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国际竞争方面。
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我国出口农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才能立足世界。
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力比较低。
我国农业生产最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低,从而造成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且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加之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国家对农业改革方面投资不足,地方政府不规范收费等形成较高的成本外支出,造成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高。
对此,应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进一步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农村
农村问题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环境问题两方面。
非农产业是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在某种程度上,非农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方面。
而如今非农产业面临着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规模偏小、布局分散、技术水平不高、粗放经营、市场服务水平有限等问题。
非农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面对的市场一般来说都是垄断竞争市场,获利远高于农业,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协调发展。
为促进非农产业更好地发展,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适应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现有非农产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人居环境问题,以及政治环境的可持续性。
由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开采能增加的效益已寥寥无几,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土地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土地面积。
治理农业污染,增加土壤肥力,以提高单产。
工业污染主要是源于非农产业,而非农产业之所以排放污染物,是源于净化处理成本太高,不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为此,应加强污物排放的立法工作及政府监管,促进环境改善。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比如,建沼气池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村也逐步出现了民主发展倒退、停顿等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增强民主政治意识,才能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农民
农民问题主要在于农民各项权利得不到保障。
主要是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发言权。
农民的生存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拥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遭到侵犯,获得其他生产资料的权利不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尤其出现了“同工不同酬,同伤不同赔”等现象。
为此,必须制定严格的土地征用政策,保障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劳动者报酬方面,实行最低工资法,将农民工的工资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并制定完善劳动法,以保障农民权利。
农民的发展权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
城乡由于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且差距越来越大。
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市少了三年。
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
农村文盲中,女性占七成。
教育经费方面,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86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湖北相差10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市是农村的1.92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相差7倍。
预算内生均公用教育经费小学最低的仅5元,初中仅14元。
升学率方面:小学升初中农村比率为91%,城市为100%;升入高中的学生数城乡比为19:1,升入大学(二本以上)的学生数城乡比为35:1.农民子女受教育权利的不到保障,意味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竞争力均比较低下。
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长此以往,农民受教育水平将维持原状甚至会下降。
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医疗方面,城市人口住院平均花费7000元/人,农村为2000元/人;
农民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为200元。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还应该加强新型医疗合作的推广,运用好福利经济学,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从而推动公益医疗的发展。
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公共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在着较大差异。
应该实行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弥补还能够改进的空间,实现帕累托最优。
农民的发言权主要表现在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占比不高。
为此,应扩大农民代表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增强广大农民的发言权。
参考资料: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
2、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