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简介
手足口病
如何教会家长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萎软无力 呼吸、心跳增快 出冷汗、手脚发凉、皮肤花纹 头痛、呕吐、眼花,前囟突起,张力增高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尤其是危重病例,所以每一名诊断为 手足口病的患儿均需行血常规检查 高血糖可有口渴、多饮多尿等 门急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有无类 似病例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 经系统及肺部体征。初次就诊时即需告知家长以上7种表现 或其他危急情况,提示重症病例可能,需再次就诊医院。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要点(一)
鉴别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手足口病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 儿多见。 (二)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少数可无发热。 (三)有以下条件可确诊: 1、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出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 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升高。
手足口病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什么是手足口病?
图片资料认识手足口病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如何早期识别手足口重症病例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要点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
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传染源 发病特点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情况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病理原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 儿童发病率最高。(2008年5月2日纳入法定丙类)。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 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主 要感染对象是5岁以下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可以通过玩具、 食具、鼻咽分泌物、飞沫等途径传染。
手足口病(课件)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倡导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增强家庭防护意识。报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做到早发现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医疗救治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 水平,确保手足口病患者的诊断和 治疗质量。
消毒隔离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患者 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防止疫情传播。
手足口病(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 手足口病治疗与护理 • 手足口病防控与管理 • 手足口病疫苗接种与预防 • 手足口病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 儿童。
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CV-A16)等。
流行病学史:患者在流行季节生活或旅行过手足 口病流行区域,或与手足口病患者有过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患者的咽拭子、疱疹液、粪便等样 本中可检测到肠道病毒核酸。
手足口病鉴别诊断
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
手足口病需要与其他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如水痘、风疹、疱疹性咽峡炎等 。这些疾病的皮疹特征和发病部位有所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04
手足口病防控与管理
手足口病防控策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卫生行政部门
加强手足口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 握疫情动态,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与教育部门、宣传部门等密切合作,制定防 控政策,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
医疗机构
社区和家庭
提高对疑似手足口病患者的识别能力,及时 诊断和治疗患者,防止病情加重。
对于发热的患儿,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浴、 冰袋等。
小学手足口病ppt课件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关 闭门窗。
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喝水,多吃新鲜蔬 菜和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
口腔护理
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 抓挠患处。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根据医生建议,给患儿服用抗病 毒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
外用药物
如瘙痒严重,可遵医嘱使用外用药 物涂抹患处。
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答: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例如 共用餐具、咳嗽、打喷嚏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答: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发热、头 痛、咳嗽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肺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答
小学手足口病PPT课件
目录
• 手足口病简介 •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 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 • 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 手足口病问答环节
01
手足口病简介
手足口病的定义
0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 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 吸道和接触传播。
02
患者的手、足、口腔等部位会出 现疱疹和溃疡,并伴有发热、咳 嗽、流涕等症状。
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答
手足口病会影响上学吗?
答: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建议暂时停课或请假,待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复 课。同时,学校应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课桌椅、玩具等物品。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向家长、学生和教师宣传手足 口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
手足口病的宣传内容
手足口病的宣传内容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在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体环境中特别容易传播。
为了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我们需要广泛传达以下信息:
1. 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儿童传染病,主要病因是肠道病毒,特征是口腔、手掌和足底等部位出现水疱和溃疡。
2.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或直接接触病人传播。
密切接触、不洁饮食和不良卫生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
3. 预防方法: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勤洗手。
- 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如分享餐具、毛巾等物品。
- 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 提升自身免疫力,注意合理营养和适量锻炼。
4. 症状和治疗: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食欲不振等,后期出现水疱和溃疡。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5. 集体环境的防控: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是手足口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相关机构应加强清洁消毒工作,确保环境卫生。
同时,及时发现患病儿童并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手足口病是一种需引起广泛重视的传染病,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全面了解并遵循上述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护儿童的健康。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健康从小事做起!。
手足口病讲义
•手足口病讲义•主要内容1、简介2、手足口病病原学疫情概况3、流行病学4、疫情概况5、临床表现6、诊断标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HFMD)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为小RNA病毒科•常见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7、9、10•B组的 2、5、13型•埃可病毒•肠道病毒EV71型•最常见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肠道病毒71型(EV 71)。
•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A组肠道病毒。
•感染EV71后,患者发病1~2周内可自咽部排出病毒,从粪便中排毒可持续至发病后3~5周。
•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后病毒排出。
•肠道病毒的特点•由于肠病毒在病毒学上的分类是属于无外套膜的病毒,因此它对于周遭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以耐酸达pH 2,故不会被胃酸破坏,可以通过胃酸到达肠道繁殖,这也是它被命名为肠病毒的原因之一;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
•肠道病毒特点★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肠病毒甚至可以对抗一般的清洁剂,★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目前已知需浓度约1~3%之漂白水才能有效的消灭肠病毒,因此在大流行期常用此浓度的漂白水对病患所接触过之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开放分类:流行病、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潜伏期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手足口病ppt课件
03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家庭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家庭卫生
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环境 清洁,避免灰尘和细菌的滋生
。
勤洗手
家庭成员要经常洗手,特别是 在处理食物和照顾孩子时。
避免共享个人物品
不要与孩子共享毛巾、牙刷、 杯子等个人物品,以减少病毒
传播的可能性。
监督孩子卫生
监督孩子不要将手指或物品放 入口中,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对医疗体系的影响
医疗资源压力
手足口病在高峰期会对医疗体系造成 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紧张 的地区,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治疗 受到影响。
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分泌 物和排泄物等,存在感染手足口病的 风险。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加强个人 防护措施,避免感染。
05
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和研究方向
手足口病
汇报人: 2023-11-26
目 录
• 手足口病概述 •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 手足口病的社会影响 • 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和研究方向
01
手足口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 儿童。
症状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腔疼痛、发热、手部和足部出现 疱疹,以及臀部和腿部出现皮疹。疱疹和皮疹通常在发病后 2-4天内出现,并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进康复。
饮食调理
患者需要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 辣、油腻的食物。同时,多喝水
有助于排毒和促进康复。
治疗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病情
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对于出现高热、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治疗。
名词解释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污染物品传播。
症状:
1.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
2.口腔痛,表现为口腔黏膜、舌头、咽部出现疱疹和溃疡,疼痛剧烈,影响进食。
3.手足皮肤出现丘疹、疱疹,可伴有痒感。
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约2-5mm,数量不
等,一般1-2周后可消退。
4.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咳嗽等症状。
治疗:
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预防:
1.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或患者。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5.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一周左右可以痊愈。
然而,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恢复期可能会更长,需要更多的休息和护理。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5至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误饮或误食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者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三、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至10天;最短12至24小时;平均3至5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四、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得这种病吗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至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只有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病情可以明显好转..六、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1看护人家长、保姆等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2儿童接触任何食物前均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5流行期可每天早晨起床时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知识小结
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知识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儿童。
以下是关于手足口病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病因: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如亚型EV71、CV-A16等)和柯萨奇病毒B组(如CV-B3、CV-B5等)感染引起。
2.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3. 症状: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掌脚底出现红斑或水泡,有时还伴有喉咙痛、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
4. 防护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食用生食等;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注意通风换气;注重个体防护,如佩戴口罩等。
5. 治疗方法:手足口病一般是自限性疾病。
患者应予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和酸性食物,定期检查口腔卫生等。
严重病例应及时就医。
6. 注意事项: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疫情高发期间,要避免带病儿童聚集,尽量减少传播风险。
以上是关于手足口病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帮
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手足口病。
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分泌物: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症状: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口腔粘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
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重症患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面色苍灰、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疾病预防: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如果婴幼儿有以上不适症状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手足口病疾病概述【范本模板】
手足口病疾病概述【概述】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在夏秋季比较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只寄存于人体内,感染了肠道病毒后有的人出现如发热、皮疹等症状,有的人则没有任何症状.无论是否出现症状,感染肠道病毒后的人都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接触到感染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均可能引起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有:(1)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2)与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3)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可引起感染【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和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可出现溃疡.1、得了手足口病,最典型表现是发热、口腔粘膜溃疡和特征性部位(手掌、足底和臀部)皮肤疱疹。
2、患儿首先出现的症状多为低热,常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咽喉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和皮疹,溃疡表现的过程为一开始是红斑,随后出水疱并进展为溃疡,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皮疹的过程为一开始斑丘疹,随后转为疱疹,皮疹不痒。
有的患儿也可只表现为皮疹或口腔溃疡,不发热。
3、病人一般症状较轻,大约7天可自愈,无需采取特殊治疗.只有极个别患者得病后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出现死亡.但如能及早发现尽早治疗,一般都可痊愈。
【诊断】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
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治疗要点】如果您家有手足口病的孩子,要做到:(1)生病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玩具、桌椅、衣物和便盆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2) 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要勤开窗通风;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健康宣教】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手足口病名词解释
手足口病名词解释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中传播。
它是一种由某些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流行于婴儿和儿童,一般不会影响成人。
它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轻微口腔炎、轻度口腔溃疡、苔藓状斑疹,尤其是发热,病毒期也较长,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才能恢复。
手足口病毒都是嗜血杆菌,大多数是柯萨奇病毒,也有其他一些嗜血杆菌引起的,比如伊犁杆菌、外炎弧菌、阿米巴杆菌芽孢和其他。
这些病毒会通过接触污染的物品,如沾染血、痰、尿液或粪便,或者通过被病毒感染的人的口腔、鼻子或眼睛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手足口病的最佳预防办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控制接触人群、注意个人衣物和环境卫生。
此外,建议家长使用过氧乙酸铵或其他消毒剂对全家人常见接触到的物品和表面进行消毒。
如果已经患有手足口病,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症状:
1. 保持清洁:让患者保持身体清洁,勤洗手,并避免碰触患者的溃疡;
2. 保暖:着装厚实,尤其是手脚,以避免受凉;
3.食:在发热期间控制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4. 休息:病人应保持充足的休息,以减少体力活动;
5. 使用药物:可以使用抗病毒或止痛药,以缓解症状;
6.意饮食:减轻流感症状,可以通过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来改善。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应提高个人健康意识,尤其是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和健康,以及定期进行消毒和维护,以确保良好的健康。
此外,建议家长应注意婴儿和儿童户外活动,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详解书
手足口病详解书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比较轻微,但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关于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在患儿的手、足、口腔、膝盖或者臀部出现疱疹或皮疹,有的孩子还伴有咳嗽、呕吐、头疼等情况,严重的还伴有肺水肿、脑炎、心肺衰竭等。
2、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以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会通过唾液、粪便、用具等产生传播。
如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还可以经水感染。
3、潜伏期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感冒非常相似,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
在第五天的时候斑丘疹会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一般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状况下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4、预防
(1)减少接触感染的机会
在宝宝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之后都要用洗手液洗手,不要随便揉眼睛。
个人用品要专用,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消毒。
(2)环境隔离与保护
居家环境要经常通风,要勤洗衣、勤晒被。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身边有其他小孩子患病,则要避免自家孩子与患儿的接触。
(3)注意保护孩子的抵抗力
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以及休息,避免日光的暴晒,防止疲劳引起孩子抵抗力的下降。
(4)疑似症状一定要去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 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 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 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 显性:隐性=1:100
流行特征
• 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2~10月份。 • 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 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 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 •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 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流行概况
• EV71
–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 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 – 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 – 2008年安徽阜阳、 海南、广州/河北等。
丙类传染病发病数第三位 ,死亡数第一位 死亡数第一位
流行概况
• 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 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 理的丙类传染病。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 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 病率最高 •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斑丘 疹、疱疹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 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 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流行概况
• EV71
– 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 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 – 1975年保加利亚:705 例患儿受到感染,其中 149 例发生了急性弛缓性瘫痪,44 例死亡。 – 1997年马来西亚:2628 例发病,39 例急性脊髓 灰质炎样麻痹或无菌性脑膜炎,30 多例患儿死 亡。 –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129106例HFMD ,其中 405 例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8 例死亡, 死亡原因主要为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导致的 肺水肿和肺出血。
• 三、诊断标准 • 1. 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 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 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 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 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 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 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 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也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和预防性疫苗,临床 也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和预防性疫苗, 多以支持疗法为主。所以疾病的早期发现、 多以支持疗法为主。所以疾病的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就非常重要。 早期诊断就非常重要。
EV71特点
• EV71
– 较强的传染性:爆发、 流行 – 较高的重症率和病死率 – 较为特殊的发病机制: 病情加重突然 – 较难做到重症病例的早 期识别
EV71感染
手足口病/咽峡炎
病毒侵袭
脑脊髓炎 神经源性反应 肺、心损害(非炎性损害?)
康复
死亡或后遗症
手、足、口
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
病人 类型 种类 采集时间和频次 1、入院后立即采集; 2、间隔3-5天采集一次; 3、逝前采集一次。 入院后立即采集 采集方法 真空采血管无菌采集 血清分装2管 血块单独保存 真空抗凝采血管无菌采集 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 塑料杆拭子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 壁,将拭子头分别浸入含3ml病毒或细 菌采样液的螺口塑料管中 10ml不含抗菌素的采样液漱口,无菌 螺口塑料管收集 无菌管采集中段尿标本10ml 无菌管采集粪便标本 采集呼吸道抽取物或分泌物 保存条件 低温保存,70℃最佳,20℃亦可 同上 备注
– 民权79例实验室检查97.5%为EV71阳性。 – 荷泽36例实验室检查100%为阳性。
病原学
• 属微小RNA病毒科 • 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
• 一、流行病学 •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 主。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后 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 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数周后,仍 可从粪便中排除病毒。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 • • • • • • 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包括粪便、咽拭子和疱疹液 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采集脑脊液 从疱疹液和脑脊液分离病毒具很高的诊断价值 拭子应放在适当的保存液中 标本在病例发病后今早采集,尽快检测 不能立即检测应冷冻 对于血清学诊断,急性期血清应该在发病后今早 采集,恢复期血清在发病2-4周后采集。
肠道病毒标本采集种类及阳性率比较 标本种类 血液 脑脊髓液 肛门拭子 咽喉拭子 粪便 痰液 鼻咽拭子 水泡液 其他 总计 总例数 245 259 1036 4151 69 3 81 66 221 6032 阳性例数 28 34 237 1572 20 0 21 24 24 1960 平均阳性率 11.43% 13.13% 22.88% 37.87% 28.99% 0 25.93% 36.36% 19.67% 32.49%
流行概况
• • • • •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 A16型 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为手足口病 的主要病原体 •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 •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 EV71
• • • •
2.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 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密切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 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 播。 • 医院感染也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 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 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 率最高。 • 台湾资料: • EV71家庭接触传染率为52% (176/339 家庭接触)。其中传染率分别为,同胞 84% (70/83);堂表血亲83%(19/23); 父母 41% (72/175);祖父母 28%(10/36);叔叔阿姨等26%(5/19)。
谢 谢 !
•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1.病毒培养分离 病毒培养分离 自患者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脑脊 液、血清等组织标本中可以培养分离出肠道病毒。 病毒培养分离技术可作为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 分离培养技术复杂、所需时间长、灵敏度不高, 当培养结果明确时已无益于患者的治疗,不便于 临床快速诊断。 2.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 发病1-7天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发病后2-4周 采集患者恢复期血清,血清中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 升高即可诊断。荧光抗体试验是目前感染诊断最 常用且较敏感的血清学方法,但由于受感染方式、 后染者免疫状态、既往接触、感染剂量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个体的抗体反应差异较大,因此临床 应用受到限制。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低温保存,70℃最佳,20℃亦可 同上 2份同上,1份
详见表下注。 详见表下注。 详见表下注。 详见表下注。 详见表下注。
有出疹 症状病 例 脑炎症 状病例
疱疹液
有疱疹时
无菌采集
脑脊液
急性期
无菌采集
• 二、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 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 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 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 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 疱疹。一般预后良好。 重症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 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 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全血
血块用于细菌检测 传染病所下注。
抗凝血
咽拭子 一般 病例
入院后立即采集
同上
漱口液 尿标本 便标本 下呼吸道标 本 痰液
入院后立即采集 1、入院后立即采集; 2、临床检查采集标本时留样 1、入院后立即采集; 2、临床检查采集标本时留样 气管插管时采集 有痰液时采集
• 3.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采用RT-PCR结合荧光探针技术,对病毒特异 性核酸片段进行荧光检测,整个检测过程完全闭 管操作,通过仪器采集荧光信号,电脑自动分析 结果,可以实时监测PCR全过程目标产物量的变 化。Realtime RT-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 性强、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而 且可以避免普通PCR扩增产物污染造成的假阳性, 较之病毒培养和免疫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现在 已经成为很多恶性传染病诊断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