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难点: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尤其是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2.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探讨力的奥秘,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习题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巩固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本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及其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准确判断物体所受合力及分力。
2.使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运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计算方法。
7.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点,加强学生对力学的整体把握。
9.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力的合理运用和节能减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0.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力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解答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改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力的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内涵和本质。
2.加强对力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创设丰富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力的相关问题。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3.教学内容设计:
-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学会如何表达和计算。
4.力的合成与分解:我会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并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力的三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牛顿定律在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设置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并解释结果。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章节一:力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
2. 掌握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3. 力的分类: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提问学生对力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讲解力的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4. 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实物演示或图示进行解释。
5. 练习题: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判断不同类型的力。
章节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2. 掌握力的作用原理,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介绍力对物体的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2. 力的合成和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原理。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提问学生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力对物体形状改变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3. 讲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作用效果,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4. 讲解力的合成原理,通过图示或实验演示力的合成过程。
5. 讲解力的分解原理,通过图示或实验演示力的分解过程。
6. 练习题: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章节三:摩擦力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
3. 摩擦力的分类: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第七章 力 复习课教案
第七章力复习课教案第七章:力的复课复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单位,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够画出力的示意图。
2.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能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以及重力方向总是向下,能够应用重力的概念。
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以及理解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是什么?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3.绘制放在斜面上的重5牛长方体物块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4.什么是弹性、塑性、脆性?什么是弹力?5.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需要观察什么?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6.什么是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重力的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应用?7.什么是重心?重心与物体的稳定程度有什么关系?二、我检测我提高: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位置、速度或加速度发生改变。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它施加力。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外,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运动员踢球时,对球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受到球的作用力;人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桌面的反作用力。
3.图(a)、(b)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
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改变;图(c)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4.如图14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示数为________N。
5.一质量为0.2kg的苹果从树上下落,是因为它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大小为2N,方向总是向下。
(g取10N/kg)6.两个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它们必须相互接触,并且会发生形变。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8.在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B)②③。
9.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2)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三要素;(3)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力的图示表示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实验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计量单位(1)复习力的定义,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介绍力的计量单位,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3)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力的三要素(1)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讲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3)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三要素;5.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力的定义,提问学生对力的理解;(2)介绍力的计量单位,提问学生力的单位是什么;(3)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1)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3. 讲解力的三要素:(1)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概念和作用;(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的概念和作用。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掌握重力、摩擦力、浮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2. 力的分类和测量3. 牛顿三定律4. 重力、摩擦力、浮力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分类和测量(10分钟)1. 复习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 复习力的测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
2. 复习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复习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常见力(10分钟)1. 复习重力:G=mg,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复习浮力:F浮=G排,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相等。
五、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举例说明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力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力学知识的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3.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力的概念、分类、测量、牛顿三定律、常见力和力学应用实例,使学生对力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练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水平。
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的复习。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章引言、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惯性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2. 理解重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掌握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4. 理解惯性的概念,能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5.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种类及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二力平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及应用;惯性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复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复习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按性质分,有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按效果分,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4. 复习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G=mg。
5. 复习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f=μN。
6. 复习二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能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两个力平衡。
7. 复习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8. 复习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讲解惯性的应用,如刹车、投掷等。
9.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种类及作用效果: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拉力、压力、剪切力等。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单位及作用效果;(2)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3)学会使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物体受力情况;(4)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单位(1)介绍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介绍牛顿作为力的单位,让学生掌握牛顿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2. 力的作用效果(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重力(1)介绍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讲解重力的方向、作用点,让学生掌握重力的基本特性;(3)介绍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让学生理解重力的计算方法。
4. 弹力(1)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2)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掌握弹力的特点;(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弹力的存在。
5. 摩擦力(1)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2)讲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特性;(3)介绍摩擦力的分类,让学生了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作用效果;(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4)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2. 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运用;(2)摩擦力的计算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措施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效果;2. 利用实验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存在;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学会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3)解决实际问题时,力的合成与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2)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二力平衡的条件;(3)提问:什么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 课堂讲解:(1)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2)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2)学生动手操作,演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试着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能力;4.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情况;5.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复习和巩固力学知识。
1.教学内容: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和力的合成。
2.教学过程:
-展示运动员举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所用的力,提问:“这位运动员为什么要用两个力才能举起杠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拉弓射箭的例子同理,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教学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核心概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究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注重知识巩固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初中物理_《力》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课题力课型复习编号303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单位、及三要素,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知道什么弹力,理解弹簧测力计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4、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计算。
教学重点弹力与重力三要素的理解;对运动状态改变的理解。
难点弹簧测力计原理;对重力方向的理解。
模式1.整体模式:“心理学效应与物理探究建模”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整体模式,“边学边实验”,“五步导学”;2.反馈模式:目标导学--循环反馈;3.学习模式:“小组合作”活力课堂;4.探究模式:并列—比较、类比—模仿、思路—分析、范例—方法;自学—矫正;解决—问题教具自制弹簧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小篮球、乒乓球练习器,自制磁力小车。
板书第七章力教学过程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课堂常规教学整展示学生自制的思维导图并由作者亲自给同学们讲解制作意图和详细的复习目标,以达到明确复习目标的目的。
分一分二分三根据目标,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头脑风暴模式”“分组加分竞答模式”分四个大循环进行复习。
1.力。
其中又分成四个更小的循环进行复习:(1)让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加深对力的定义、符号、单位等基础知识的印象。
小组讨论: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吗?不接触可以产生力吗?帮助学生们回忆力的产生条件。
(2)捏一个小篮球,并跟学生传球游戏,帮助学生回忆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
利用乒乓球练习器巩固“力的三要素”。
(3)采用“范例—方法”模式,让学生根据力的三要素进行作图,并强调作图的规范性。
(4)利用磁力小车,加深学生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理解。
实战演练:完成学案中的反馈练习一。
——进行加分。
2.弹力。
其中分成两个大循环进行复习:(1)通过捏小篮球,引导学生回忆弹力定义和产生条件。
(2)试题组的同学展示自制弹簧测力计,然后学生互评,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由此引出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并且利用“帕金森模式”让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进行巩固。
力复习总结的学习教学设计.docx
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知道力的定义、单位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知道什么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4.通过对弹力、重力的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复习重难点】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 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力,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力,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复习第七章力的知识。
(二)出示复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25 分钟)(一)知识回顾,构建知识体系(10 分钟)过渡语:请同学们自己复习本章内容,整体感知知识点, 构建知识框架。
(二)复习检测(15 分钟)要求: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让五个小组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力是6 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力的符号是,单位是,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N 。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其中箭头表示,起点或者终点表示,长度表示。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6.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它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使用:看清和;拉力方向要和弹簧方向相同。
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使用时挂钩和外壳不要。
8.重力: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9.重力的计算公式:,其中 g=,它表示。
10. 重力的方向总是,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
(三 ) 质疑问难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师生共同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不用写)三、后教环节( 8 分钟)1. 一位同学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实验中得到下面数据,(已知钩码每个是50g)请回答:(1)此实验中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没挂钩码时,橡皮筋长度是cm;(3)请将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4)实验中应该对第组和第组数据比较;(5)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结论:;2.在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做了如下记录。
初中物理 力 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描述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能够阐述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方法,对力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拉扯弹簧,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力。
2. 知识梳理(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 典型事例分析(15分钟)分析弹力和重力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力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查漏补缺。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3. 复习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 学生能够阐述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4-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
一、章节地位: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须的预备知识。
二、本章有三部分内容 1.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形成力的概念; 2.探究弹力,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 3.学习重力,学生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对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及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用作图法画力的示意图;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是如何产生的;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了解其原理; 5.理解重力的产生及计算方法,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弹簧测力计、重力。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重力的方向。
五、教学过程:[点拨] 力的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这个物体也同时受到来自对方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以下实验视频涉及到了那些知识点例1【2016•成都】踢足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下列与踢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踢球时,脚对球施加了力,球对脚没有力的作用B.只要脚对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其作用效果一定相同C.踢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D.守门员使球停下来的过程中,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1.(2016·石家庄质检一)(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投出去的实心球沿曲线运动,是因为实心球受到的重力改变了其运动状态B.撑竿跳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竿变弯曲,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有力D.跳远运动员用力向后蹬地,使自己向前跳出,是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2016・石家庄赵县二中月考)在一节手工课上,欣欣和同学们把橡皮泥捏成了许多小动物物的形状,有小狗、小猫还有小老鼠等等,下列选项中力的作用效果与同学们捏橡皮泥时相同的是( )A.坐沙发时,沙发向下凹陷B.晓楠推开房间的门C.守门员扑住飞向球门的球D.用球拍改变球球的运动方向例题:如图所示是某次测力时的弹簧秤示意图。
《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2、从静止到运动
3、运动快慢的变化
4、运动方向的变化
例题下图可以说明力改变了什么?
教师展示拉力计,并展示老师能轻轻松松的拉开三根弹簧,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尝试拉动,而未拉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中的一根弹簧,用力向两边拉,和用力向中间挤压,你们观察到什么,说明什么?
继续请掰手腕的两位同学,力气小的推教室门的外侧,力气大的推靠近合页的那一侧,力气小的不要让力气大的把门推开,开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
再用概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践中去;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了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猜想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和交流,进行评估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两位同学演示掰手腕。
通过掰手腕活动,学生可以从感性上了解力的大小!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2-P5完成导学案1-5
教师提问:1、什么是力,请举例说明。
刚刚同学们举的例子里,哪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刚刚我们举的例子里,你是怎么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注意: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有四种情况: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理解各种力的概念
教学策略:先认识特殊力,再认识一般的力,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策略: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要注意分析现象中的物理过程,抓住其中所体现的物理知识,回答问题时要答在点子上。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第二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力是初中物理中较抽象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压强” “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和日常熟悉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重力,弹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所以课前我让学生自己梳理本章知识的联系,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心中能形成一个初步知识网络,课上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梳理知识节点,从而使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有个系统地全面地认识。
另外学生对一些细节和中考要点理解不清,所以我准备了一些典型例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学习,共同解决,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清施力物理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力效果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⑷知道弹力,重力,这两种力,知道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过程与方法:培养乐于探索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可认识性。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难点】1.弹力的理解,重力公式的应用2.重力和质量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具资料】教参多媒体【课前展示引入复习主题】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入课题一力复习(通过几幅日常生活中的图片,与生活实际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全章知识结构构建】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图。
(通过学生课前整理,对知识结构有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学生自己完成也能提成学生的知识的整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知道力的定义、单位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知道什么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4.通过对弹力、重力的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复习重难点】
重点:弹力与重力的概念、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力,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力,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复习第七章力的知识。
(二)出示复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25分钟)
(一)知识回顾,构建知识体系(10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己复习本章容,整体感知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二)复习检测(15分钟)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让五个小组的6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
1.力是;力的符号是 ,单位是,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 N。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其中箭头表示,起点或者终点表示,长度表示。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6.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它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使用:看清和;拉力方向要和弹簧方向相同。
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使用时挂钩和外壳不要。
8.重力: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9.重力的计算公式:,其中g= ,它表示。
10.重力的方向总是,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
(三)质疑问难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师生共同处理自学检测中的问题(不用写)
三、后教环节(8分钟)
1.一位同学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实验中得到下面数据,(已知钩码每个是50g)请回答:
(1)此实验中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2)没挂钩码时,橡皮筋长度是 cm;
(3)请将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4)实验中应该对第组和第组数据比较;
(5)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2. 在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做了如下记录。
问: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2)观察表格可知重力G和质量m的比值是;
(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是:。
四、梯度训练(10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案训练题。
1.在下图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 .汽车起动 B.
汽车拐弯
C.汽车减速上坡
D.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
4.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5.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A.不断改变
B.始终不变
C.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
D.无法确定
6.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A.一定吸引地球
B.不一定吸引地球
C.一定不吸引地球
D.无法确定是否吸引地球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有关力的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为以后
力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附:板书设计
第七章 力
1. 力
2. 弹力
3. 重力
【教学反思】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A B C D
第七章力复习学案
班级小组等级
【复习目标】
1.我知道力的定义及单位,我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我知道什么叫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知道什么是重力,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4.通过对弹力、重力的进一步研究,我要养成热爱物理、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复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要求:自己独立回顾知识点,尽可能全面的完成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复习检测
要求:快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抽查五名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
1.力是;力的符号是 ,单位是,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 N。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其中箭头表示,起点或者终点表示,长度表示。
4.力的三要素:、、。
5.力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
6.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它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7.弹簧秤的使用:看清和;读数时视线要和刻度;使用时挂钩和外壳不要。
8.重力:物体由于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9.重力的计算公式:,其中g= ,它表示。
10.重力的方向总是,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
(三)我的疑惑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不理解或存在疑惑,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小组交流,不用写出)
二、合作探究
1.一位同学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实验中得到下面数据,(已知钩码每个是50g )请回答:
(
1)此实验中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2)没挂钩码时,橡皮筋长度是 cm ;
(3)请将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4)实验中应该对第 组和第 组数据比较;
(5)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
2.在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做了如下记录。
问: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2)观察表格可知重力G 和质量m 的比值是 ;
(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结论是:。
三、梯度训练
1.在下图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汽车起动 B.汽车拐弯 C.汽车减速上坡 D.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
4.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5.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
A.不断改变
B.始终不变
C.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
D.无法确定 6.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
A.一定吸引地球
B.不一定吸引地球
C.一定不吸引地球
D.无法确定是否吸引地球
四、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