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均数(1)》参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1.1平均数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运用多媒体展示数据处理的步骤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教学资源:
-利用课本、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推荐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数学竞赛题目或拓展阅读材料,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学校运动会中跳远比赛成绩为例,将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数据分析场景。提出问题:“如何衡量我们班跳远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掌握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平均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并能够熟练地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难点: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学生需要能够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跳远比赛成绩为例,演示计算平均数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平均数的性质:讲解平均数与数据集的关系,如平均数大于等于最大值,小于等于最小值等。
4.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介绍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学、经济学等领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收集一组数据,如身高、体重、成绩等。
2.引出平均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指出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而衡量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感悟平均数的含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含义。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3.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有30名学生,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如下:85, 90, 92, 88, 80, 82, 84, 86, 87, 95, 98, 100, 99, 97, 94, 89, 91, 93, 83, 81, 75, 78, 79, 76, 74, 73, 72, 71, 70。
问:这个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八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一)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平均数(一)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NBA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组照片,请同学们欣赏2008-2009赛季“洛杉矶湖人队”和“休斯顿火箭队”的比赛片段。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平均年龄=(34×1+30×1+29×2+28×3+23×2+22×1+21×1)÷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案)
举例2:解释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特点,如平均数受异常值影(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情况?”(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过于依赖其他成员,自己思考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鼓励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在统计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平均数在计算班级同学平均成绩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班级的整体水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6.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8.1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第八章第一节平均数》教案第1课时8.1平均数(1)【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工具】:投影片教学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生:平均分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过程设计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甲小组:X= =91(分)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乙小组:X== 91(分)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 ,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5、9、-3、0、0、-4、……、2、2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1)X= (X 1+X 2+…+X n ) ——算术平均数 95+99…+92+92 30 95×4+99×4+87×4+90×5+86×5+88×2+92×3+100+94+80 30 n1(2)X= (f 1+f 2+…f k =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将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通过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的应用•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比较不同数据组的平均数并分析原因。
3. 平均数的计算•如何简便地计算平均数;•讲解如何在 Excel 中计算平均数。
4. 平均数与极值•探讨平均数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数据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视频讲解:通过视频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均数与极值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堂实施第一课时课堂活动1.小组合作:请学生分成小组,用集合方式确定该班级的体育活动水平,并计算出该班级的平均分。
2.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集合方式理解平均数,举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3.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个实际问题,计算相关的平均数,并在下一次课上分享。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1.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找到的实际问题,并讲解如何计算相关的平均数。
2.平均数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关系:讲解平均数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3.课后作业:让学生做相关练习,加深对平均数与最大值、最小值的关系的理解。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1.视频学习:通过视频讲解如何在 Excel 中计算平均数,并让学生跟随视频进行实践。
2.实际问题解析:引导学生解析实际问题,分析数据并计算平均数。
3.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用 Excel 计算相关的平均数,并在下一次课上分享。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1.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用 Excel 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讲解如何计算相关的平均数。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均数这一概念。
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数据,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什么,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具体案例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初步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的理解,缺乏对平均数性质的深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探讨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重要性。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生活数据,供学生实践操作。
3.教学器材:计算器、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平均得分、班级学生的身高等,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求法。
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平均数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平均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如计算小组成员的年龄平均值、体重平均值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概念和性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的概念,对平均数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认识,没有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应用也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探究和思考,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提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实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实例材料: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应用。
4.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呈现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平均数教案
第六章第一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公式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数值大小、计算平均数等。
3. 情感目标:学生将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多个数值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知: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应用。
2. 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平均数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以及常见错误分析。
3. 解题示范: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让学生理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4. 学生练习: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计算平均数,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示范法:通过示范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平均数,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4.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课堂上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PPT:制作PPT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板书:在黑板上书写重要的公式和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3. 教学视频: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6.1《平均数》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 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 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2.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二.教学重点1.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三.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五.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补充练习第二张:补充练习第三张:补充练习六.教学过程I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而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信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评判比如我们在每次考试结束后要进行横向对比,看本班级在年级中的所排名次如何,自己在本班中排名第几,这就需要知道各科分数这些数据,并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有关问题的学习n .讲授新课1. 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师]打篮球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同学们更是倍爱有加,请问同学们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有哪些呢?[生]有心理因素,有大伙儿的配合程度,有技术成份,还有身高和年龄等因素[师]对.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呢?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生]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就是分别求两个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然后再作比较,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是指甲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要比乙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师]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生]需要求出每队各个队员的身高.[师]下面我们根据大家刚才讨论的结果,亲自去实践一下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如下:上面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生]八一双鹿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1.99米,平均年龄为25.3岁;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1.98米,平均年龄为23.3岁.所以这两支篮球队中,八一双鹿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更为年轻.我们是通过求他们身高和年龄的平均数,然后作比较得出的.[师]大家是怎样求出平均数的?[生]把一个队中的所有队员的身高求和,再除以人数就是本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求平均年龄类似.[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时,我们经常用到它,这种平均数叫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 i, X2,…,X n,我们把丄(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记n为X,读作"X拔”.2.想一想他是这样计算的平均年龄=(16 X 1+18X 2+21 X 4+23X 1+24X 3+26 X 1+29X 2+34X 1) - (1+2+4+1+3+1+2+1) ~23.3(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请大家互相讨论后回答.[生]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求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即求出本队队员的年龄之和,再除以人数,就是平均年龄,只是他在求相同年龄的和时用简便运算法,而不是用加法,如2个18,可以用18+18,又可用18X 2,且18X 2比18+18计算简便,所以说小明的做法只是求算术平均数的一种简便算法[师]很好,确实如此,我们应该向小明同学学习,学习他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创新的精神3. 例题讲解[例1 1A、B 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1)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 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 4 :3 : 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师]请大家讨论后解答.[生]解:(1)A的平均成绩为1(72+50+88)=70(分)3B的平均成绩为1 (85+74+45)=68(分)3C的平均成绩为1 (67+70+67)=68(分)3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A的测试成绩为72 4亠50 3亠88 1 八72 4 50 3 88 I =65.75(分)4 3 1B的测试成绩为85 4 74 3 45 1 =75.875(分)4+3+1C的测试成绩为67X4+70^3+67X1 =68.125(分)4+3 +1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4. 议一议[师](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请大家互相交流.[生]因为在(1)中没有指出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所占的比份,是把它们平等对待的,在(2)中就规定了这三项分别占的比份是4、3、1,所以(1)(2)的结果就不一样.这说明所占比份的不同对平均数有影响.[师]很好.由于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可见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是很大的.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72 4 50 3 88 1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4 3 1由此可见,由于工作不同,对各方面的要求就不同,哪一方面比较重要,权就比较大川.课堂练习(一) 随堂练习(二) 补充练习投影片(§ 8.1.1 A)1.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1996年的18年间,我国有13.5万学生留学美国,请计算这18年间平均每年留学美国的人数.[生]解:18年间平均每年留学美国的人数为13.5十18=0.75(万).投影片(§ 8.1.1 B)[生]解:平均成绩为:(100 X 7+99 X 5+98 X 6+95 X 4+88 X 5+85 X 5+80 X 8+79 X 2+78 X 4+65 X 2+50 X 2)十(7+5+6+4+5+5+8+2+4+2+2)=87.36(分)投影片(§ 8.1.1 C)3. 已知X1、X2、X3的平均数是X,求3x1+5、3x2+5、3x3+5的平均数.解:T X1、X2、X3的平均数是X./• X = 1 ( X1+X2+X3)33X1+5,3 X2+5,3 X3+5 的平均数是:1[(3X1+5)+(3 X2+5)+(3 X3+5)]3=1 [ 3(X1 +X2+X3)+15 ]3=(X1+X2+X3)+5=3 X+5.IV.课时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V.课后作业习题8.1.1. 解:400只灯泡的平均寿命为:(550 X 21+650 X 79+750 X 108+850 X 92+950 X 76+1050 X 24) - 400=798.75(时).2. 解:平均分为(81.5 X 50+83.4 X 45) - 95=82.4(分)W .活动与探究.问投进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个人,投进4个球的有y个人.根据题意,得+4y +5 汉2 =3.5(x + y +2)0疋1 勺汇2 +2 疋7 +3x+4y =2.5(1 +2 +7+xy)rx — y =6整理,得』yI +3y =18x —9解得/)=3答:投进3个球的有9个人,投进4个球的有3个人.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学情分析
1.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 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 2.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 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理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去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 数; 3.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一般地,对于 n 个数 x1 ,x2 ,… ,xn ,我们把
板书设计
1n( x1 + x2 + … + xn)叫做这 n 个数 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
作 x 拔).
作业设计
习题 6.1 第 1、2 题
为 (读作 x 拔).
教学反思
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x (读作 x 拔).
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小亮的身高在班上是中等偏上的?”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2.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力的因素,如 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的
更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比乙队更年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学一学 1. 自学教材 136 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算数平均数有什么特征? (2)怎么计算算术平均数?
议一议
让学阅读课本上“想一想”,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小明的计算方法与前面的算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何区别? (2)怎么去定义怎么做法? (3)怎么去计算? 总结归纳: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练一练 例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 A、B、C 三名候选人 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4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平均数》教案4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初步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其含义。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如学生成绩、商品价格等。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给出一组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这组成绩的平均分。
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特点,如受到极端值的影响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可以设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讨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八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6.1平均数(教案01)-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北师大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相对较好,但在应用到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在讲授平均数的性质时,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但我注意到,仍有部分学生对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探索平均数与数据分布之间的关系。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探讨平均数相关问题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5.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解决平均数相关问题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关于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这让我意识到,将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通过讨论和实验操作,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够积极主动,这可能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因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 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平均数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 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环节:认识数据数据的处理过程(幻灯片)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 算术平均数问题1:这次中心校抽考,三名同学数学成绩如下 60分、80分、100分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小结: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 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记为x内容2: 加权平均数::小组讨论,师给予归纳。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如问题2中36,52,60,分别是A 、B 、C 三班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8.4为A 、B 、C 的三班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80.0(3708090分=++=x 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你会怎么做?思考:小明求得平均分为第三环节:展示交流例1:三星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1)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共同得出答案。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上看应该录取甲.(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学生活动,师寄予提示,共同得出答案。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初二数学上册《平均数》名师精品教案
6.1 平均数1.掌握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2.会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甲:80、79、81、82、90、85、94、98 乙:90、83、78、84、82、96、97、80 丙:93、82、97、80、88、83、85、83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均数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解析:利用算术平均数公式x =1n(x 1+x 2+…+x n )计算即可.解:x =110×(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 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算术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 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节水量(单位:吨)0.5 1 1.5 2 人数(人)2341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 A .0.9吨 B .10吨 C .1.2吨 D .1.8吨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类型二】 已知平均数求其中的未知数某班进行个人投篮比赛,受污损的下表记录了在规定时间内投进n 个球的人数分布情况:进球数n 0 1 2 3 4 5 投进n 球的人1272同时,已知进球3个或3个以上的人平均每人投进3.5个球;进球4个或4个以下的人平均每人投进2.5个球.问投进了3个球和4个球的各有多少人?解析:本题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即3和4的权.所以应把平均数与方程组综合起来,利用平均数的定义来列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解.解:设投进3个球的有x 人,投进4个球的有y 人,由题意,得⎩⎪⎨⎪⎧3x +4y +5×2=3.5×(x +y +2),0×1+1×2+2×7+3x +4y =2.5×(1+2+7+x +y ).整理,得⎩⎪⎨⎪⎧x -y =6,x +3y =18.解得⎩⎪⎨⎪⎧x =9,y =3. 答:投进3个球的有9人,投进4个球的有3人.方法总结: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要弄清数据及相应的权,避免出错.三、板书设计平均数⎩⎪⎨⎪⎧算术平均数:x =1n(x 1+x 2+…+x n )加权平均数:x =(x 1f 1+x 2f 2+…+x n f n )f 1+f 2+…f n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均数(第1课时)
总体说明:
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段CBA (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
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 ,平均年龄为25.4 岁;
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 ,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
n
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目的: 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2: 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
(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
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1
3
4
1 88
3
50
4
72
+
+
⨯+
⨯
+
⨯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
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
9.5 ,9.3 ,9.1 ,9.5 ,9.4 ,9.3.
(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
(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
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001 2007 2002 2006 2005
2006 2001 2009 2008 2010
(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
(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
目的:第1,2题是课本上的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
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习题6.1的第1,2,3,4,5题。
2. 为了反映你们的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汇总,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四、教学反思
1.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掌握平均数概念与计算,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学生都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合作交流。
同时,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和方法的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