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2019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2019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课件

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课件

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 学家:对司马光的职业和成就
进行概述。
主持编纂《资治通鉴》:提到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重要历史著
作。
《资治通鉴》概述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对《资治通 鉴》的历史地位进行说明。
共294卷,记述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 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 《资治通鉴》的卷数和记述的历史时期
《论语》选读
选取《论语》中有关学习与思考、修身养性的章 节进行阅读。
《荀子·劝学》
阅读《荀子·劝学》全文,了解荀子的治学之道。
《左传》选读
选取《左传》中有关历史人物故事及其治学方法 的篇章进行阅读。
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司马光治学之道心得体会作文
体会司马光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精神
01
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对司马光治学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思考课后问题,为下节课的讨 论做好准备。
THANKS
感谢观看
进行说明。
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 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对《资治通鉴》的编纂方式和涵盖的
历史时期进行详细描述。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关系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
明确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关系。
《资治通鉴》体现了司马光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
场景设置
设定一个古代书房或庭院等场景, 增添氛围。
对话设计
设计一段关于治学之道的对话,体 现古代文人雅士的学术追求和思想 碰撞。
提问环节:解答学生对本课内容疑问
预习问题收集
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预习问题,进 行整理和分类。
课堂实时解答
在课堂上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文言文讲解】《司马光好学》

【文言文讲解】《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好学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注释】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

9:尝:曾经。

10:或:有时。

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终夜:半夜。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生平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3年级上册24 司马光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3年级上册24 司马光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语文3年级上册24 司马光说课稿【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文言文:司马光好学课件

文言文:司马光好学课件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 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担忧,忧虑。
已经。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
等到 倍:通“背”,背诵。
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
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
半夜
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好学
(宋)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王 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 文集》、《稽古录》、《涑[sù]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 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 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 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要有志向,因为人生目标是学习的动力 。 (拥有目标) ●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 。 (自我勉励) ●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能半途而废。 (刻苦勤奋) ●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不浪 费时间 。(学而有法)
已经。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
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
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24 司马光【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

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参考答案:1. diē√ mo√ jiē√ chí√ bènɡ√2.(1)戏:玩耍。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

之:它,指水缸。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PPT

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PPT

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
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
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在石鼓书院复兴后,
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
《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
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他一生
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岳。
8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吐字清晰,停顿得当。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
帷/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用力多
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 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 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9
注解: 用力:读书时下的力气 收:收获。 乃:才,就。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 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14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注解: 尝:曾经。 言:说。 不可:不能。
译文: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
15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 所得多矣。 ”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士真、
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
鼓七贤。
5
6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 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 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 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 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 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019年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名师版】

2019年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名师版】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2019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精品推荐

2019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精品推荐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说课稿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北宋司马光好学

北宋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 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 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 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 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阅读提示:
本文记叙了司马光勤奋读书的故事, 尤其是“书不可不成诵”、“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等观点,确立 学习的准则。全文主旨句:用力多者 收功远。司马光的读书经验对我们是 很有启发的, 要学习司马光那样勤 奋苦学的精神。
注释 1:患:担忧,忧虑。 2:若:如。 3:众:众多。 4:迨:到;等到。 5: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6:乃:才。 7:尝:曾经。 8:或:有时。 9:咏:吟咏。 10:独:独自。 11: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 专心读书。 12:既:已经。 13:绝编:据《史记· 孔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 ”(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 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阅读感悟: ◎要有志向,这是人生目标是学习的动 力。 ◎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 力。 ◎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 要刻苦勤奋 。 ◎要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一点学习的机会, 不浪费时间 。
赠言:
努力请从今日始
司马光好学
司马光(1019年-1086
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 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 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 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 仰。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2019部编)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2019部编)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2019新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2019新版)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4《司马光》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4《司马光》优质课教案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

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

冷静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

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33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三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5.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阅读: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2.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3.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4.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表达:1.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2.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3.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4.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5.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24 司马光【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瓮救伙伴的故事。

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本课重点是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的目标。

司马光好学doc

司马光好学doc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曾主编过《资治通鉴》。

②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③迨(dài):等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患记问不若人()②众兄弟既成诵()③温公尝言()④乃终身不忘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译文:②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译文:5.本文中能表现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一人苦读。

我们学过一些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请你列举一个:。

(2分)参考答案:3.①担心②已经③曾经④才4.①(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②读书不可以不会背诵,有时在马上,有时在半夜未睡时(或睡不着时)。

5.D 6.“凿壁偷光”或“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

附译文: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 马 光 说课稿【精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 马 光  说课稿【精品】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的内容补充出,应做为难点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2019最新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2019最新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司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 地背诵为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注解: 用力:读书时下的力气 收:收获。 乃:才,就。
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 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注解: 尝:曾经。 言:说。 不可:不能。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君 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 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 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 、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 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 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天道酬勤 :上天会偏爱勤奋的人们,多付出的努力 一定会有更多的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 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是指多一分耕耘,多一 分收获,也就是多劳多得。

)小的时候,担心(
)。大家在一起(
),(
),去(
);他却(),(Fra bibliotek),(
)。(由于)读书
时下的力气多,(
),他所精读
和背诵过的书,(
)。司马光曾
经说: “ (
)。”
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光好学,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 之一。司马光幼年时,在“患记不若人” 的情况下,严以律己,争分夺秒,独自 苦读,最终学有所成。司马光勤学的故 事,生动地阐发了“勤能补拙”、“天 道酬勤”的道理。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 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 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 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 ,盛况空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 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臻于成 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 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 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在石鼓书院复兴 后,应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请,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 的《石鼓书院记》,由张栻亲书,后人镌制成石碑 ,置于石鼓书院内,使“石鼓有声于天下”。他一 生三次监南岳庙,但都只是遥领食俸,并未亲临南 岳。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韩愈、李 士真、周敦颐、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 世称石鼓七贤。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 ,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 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 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 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 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 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 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 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 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 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患: 担忧 若: 如
众: 众多
既:已经 游息:游玩休息 独:独自
迨:到;等到。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 才 尝: 曾经的意或思:。 有时
咏: 吟咏。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注解: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 公。
译文: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 所得多矣。 ”
注解:
或:有时
中夜:半夜。
咏:吟咏。
译文: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 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 所收获就多了!”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应答 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 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 马光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 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 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 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 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 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 所收获就多了!”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吐字清晰,停顿得当。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 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
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
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
患:担忧。
不若:比不上。若:如。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及 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注解: 众:众多 既:已经。 游息:游玩休息
译文: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 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注解: 独:独自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 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 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指读 书勤奋。 迨:到,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乃:才
文言文入门二《司马光好学》
《八朝名臣言行录》
今印行的前集,其原书名为《五朝名臣 言行录》,后集为《三朝名臣言行录》,二 书并称为《八朝名臣言行录》。若不包含附 传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 入55人,后集收入42人。
朱熹其人
朱熹(1130.9.15~1200.3.9) 行五十二,小 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晚 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 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 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 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 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 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 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 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 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