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
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
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
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
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
中日茶文化比较
茶道流派:日本 茶道主要有抹茶 道和煎茶道两大 流派,各有特色 和传承
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
唐代:日本僧人将茶文化带回 日本
明代:日本茶道传入中国,影 响中国茶文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宋代:日本僧人将茶文化带回 日本,并逐渐形成日本茶道
清代:中日茶文化交流频繁, 互相影响,形成各自独特的茶 文化
日本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茶道:日本茶道的传承和发展,包括茶道礼仪、茶道精神等 茶文化节:日本各地举办的茶文化节,如京都茶文化节、东京茶文化节等 茶道学校:日本茶道学校的设立和发展,如日本茶道学院、京都茶道学校等 茶道表演:日本茶道表演的传承和发展,如茶道表演、茶道比赛等
中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异同点
日本茶道和茶艺的介绍
茶道起源: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
茶道精神:日本茶道注重“和、敬、清、寂” 的精神,强调和谐、尊重、清净、寂静
茶道仪式:日本茶道仪式包括泡茶、奉茶、品 茶等环节,注重礼仪和细节
茶道用具:日本茶道用具包括茶碗、茶壶、茶 勺等,注重材质和工艺
茶道流派:日本茶道流派众多,如里千家、表 千家、武者小路流等,各流派各有特色
茶艺表演:日本茶道表演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 通过茶道表演展示日本茶道的魅力和内涵
中日茶道和茶艺的异同点
起源:中国茶道 起源于唐朝,日 本茶道起源于宋 朝
茶道精神:中国 茶道注重“和、 敬、清、寂”, 日本茶道注重 “和、敬、清、 寂、真”
05
中日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章节副: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将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 地
影响世界茶产业:中国茶文化对世界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日本 茶道、英国下午茶等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中国和日本都有一段“饮茶史”,甚至都有一个共通点“以茶为名”。
那中国和日本茶文化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一、内涵不同日本茶道内容简单,审美情趣要求不对称,是以不平衡为前提,日本茶道更突出了中国禅宗的苦、寂。
如在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以姿态不正者为上,其碗口歪斜,表面凹凸不平,图案不对称,陶釉也不均匀;日本的茶道室内,故意在地上地下,开一些不对称的窗,着各样的色彩。
日本茶道既重精神又重形式,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规定程序,还很讲究着装,表现庄重、严肃。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和睦;“敬”,上下关系分明,有礼有节;“清”,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白;“寂”,茶事上恬静的气氛。
茶人们庄重的表情。
可见,日本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而中国的茶文化体现儒家、道教、佛教的思想,多源合流,是以道家“五行和谐”与儒家“中庸原则”为前提,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博,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中国茶文化重精神而轻形式,其基本精神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廉”,廉俭育德;“美”,美真康乐;“和”,和诚处世;“敬”,敬爱为人。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
中国茶文化不太讲究着装,喝茶随意,不严肃、不庄重。
中国老百姓在家中会斟上一壶茶招待亲朋好友或一大早,在餐馆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悠闲的喝早茶等等。
二、构成要素不同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有5个方面,即茶食、点茶、茶花、建筑、道具。
所谓茶食是指一汤三菜,即大酱汤、凉拌菜、炖菜、烤鱼。
点茶是指风炉和地炉(11月至第二年的4月使用地炉,5月至10月使用风炉)。
茶花是指根据月份烹茶时插入的花。
1月乙女椿,2月菜花(利休逝世纪念日2月28日),3月红乙女椿,4月牡丹,5月谷空木和大山忘,6月木天蓼、蓟,7月矢筈芒、女郎花、桔梗、秋海棠、御帘,8月玉紫阳花、金水,9月红芙蓉,10月樱蓼、秋海棠、秋麒麟草,11月白玉椿,12月薮椿。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日茶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与日本不仅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文化习俗也有着极为相似的现象,例如都曾一度掀起热潮的茶文化。
在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发现在所有研究茶文化的论文中很多涉及的是茶道,很少在总体上对中日茶文化进行的比较研究,两国的茶文化究竟存在着哪些异质?下面我将通过对茶文化所包含的四个层次:物态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和心态层次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其异质的成因,将通过对历史背景、宗教影响和审美理念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茶文化的含义在进行比较研究之前,必须明确这个概念:茶文化。
对于茶文化这一名词,许多关于茶文化的专家和学者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茶文化首先应该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具体文化,它应该有着文化的范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在此我们是把茶文化作为精神文化来加以比较分析的。
因此,我采取了王玲教授的观点,她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的定义:“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
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
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简单来说,茶文化就是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既然茶文化属于文化的具体文化,那么根据文化的内部结构层次茶文化也可分为这样四个层次:物态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和心态层次。
舞台文化层次涉及的是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涉及的是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如茶礼、茶艺等;心态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同时它也是区别中日茶文化最重要的因子,它是指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展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等,例如人们在茶的泡制过程中所追求的韵味,品茶时所追求的情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饮茶诗,人类把这些与人生相结合,上升至哲理的高度,形成所谓的茶道或者茶德。
二、四层次的比较在即将展开的比较研究中,我将会有重点的对这四个层次进行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中国茶艺对比日本茶道
中国茶艺对比日本茶道茶,作为中国和日本两个东方国家的传统饮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的智慧。
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是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影响的茶文化形式。
本文将对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进行对比,从历史渊源、仪式流程、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西周时期,中国自古以来就将茶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礼仪活动。
在隋唐时期,茶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道体系,并传播到日本。
而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十二世纪的宋元时期,当时茶道作为一种礼仪方式被介绍给日本。
然而,在日本茶道的发展中,日本人加入了独特的审美追求,使得日本茶道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仪式。
二、仪式流程中国茶艺注重仪式的流程与动作的优雅,包括准备、冲泡、品茗、赏析等环节。
例如,在中国传统茶艺中,准备茶具是一个独特的环节,茶艺师傅需要洁净的心态和精湛的技巧,将茶具摆放在特定的位置上,以展示茶文化的独特之处。
而日本茶道注重的是沉静和内敛,追求简洁与极致。
日本式茶道中最重要的仪式是茶会,通过独特的手势、动作和礼节展示了日本人对茶道的热爱和追求。
茶席的摆设和点茶的流程都十分精细。
三、精神追求中国茶艺强调内外修身,注重修养和精神追求。
中国人认为喝茶不仅是品味美妙的茶汤,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中国茶艺追求的是一种宁静和平和的心境,在品茗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宇宙间的包容。
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修炼,茶道意味着追求和谐、尊重、浓缩世界的美好品味。
茶道讲究的是心的沉静和内心的平衡,通过集中精神与神秘力量的结合来达到内心和外界的和谐。
四、审美观念中国茶艺注重茶具的精细制作和品味,中国的陶瓷工艺在制作茶具时追求繁复的纹饰和精致的工艺,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日本茶道注重的是简约、自然和朴素。
日本茶具通常采用简单的材质,如陶瓷和竹制品,追求素雅和质朴的审美。
在日本茶道的仪式中,每个元素都被精心挑选,并根据季节和主题进行装饰,以呈现自然与美的结合。
中日的茶文化比较
中日的茶文化比较茶道可不是简单的“倒茶”,他们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
同样是以茶文化著称,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又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的茶文化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的茶文化比较1、饮茶的广泛盛行。
茶叶的通俗与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大众饮茶和宫廷茶饮外,还有一个僧侣圈,茶与佛教的缘分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分联系的更加紧密了。
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饮茶之间的特殊关系。
2、文人介入,诗文吟颂。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仙人掌》,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湖茶》等,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茶道的各个方面。
中国茶叶传入日本在公元世纪开始,但当时日本并不产茶。
因此,茶叶还及为稀贵,只有上流贵族阶层和寺院才拥有,一般平民是不敢奢求的。
似举安溪茶艺. “安溪茶艺”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
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铁观音茶艺。
茶艺提示: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茶铁观音的沏茶技艺,是一门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
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
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日本茶道是人唐文化的翻版。
其目的主要为接待宾客,联络感情,陶冶性情的特殊礼仪活动。
最初,许多种茶的农民经常定期举行茶叶评赛会,由此发展为许多人以品茶为一种娱乐。
对比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研究
文化长廊对比视域下的中日茶文化研究白依宁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摘 要: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日本茶道文化是在唐代经使唐僧人传入的。
尽管两国茶文化历史渊源关系密切,现代功用相通,但在普及层次、传播路径、烘焙方式等方面仍存不同。
探讨不同就要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透过文化层面看两国的茶发展。
关键词:文化对比;茶道;禅宗;饮茶[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78-02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由此说明,日本的饮茶风俗及茶树的种植方式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最早将茶带回日本的是奈良时代的僧人。
根据时间和史料考证,这位僧人就是公元805年入天台山国清寺研习佛法的日本僧人最澄[1]。
日本的饮茶史是从他那一把茶籽开始的。
中国的茶文化从始至终经历的是本土化发展,而日本的茶道文化根源在中国,在发展的独立性上略逊于中国。
尽管日本的茶道文化在起源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已过千年,随着两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无论是在饮茶方式还是精神内核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
本文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探讨中日茶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渊源及历史发展过程茶,古称茗,也称槚,也称荈,也称莈。
这些别名源于我国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由唐代陆羽所著。
相传茶是由神农发现的。
据《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里的“荼”就是古“茶”字。
唐代以后,由于茶的种植和利用日渐增多,才省去一笔,改“荼”为茶。
从《神农百草经》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茶最开始是被当做药材以解某些中毒之象,经多年的用药经验积累后认识到茶不但可以缓解病症,而且可以清热止渴,味道清香扑鼻,当做饮品更好。
这是茶成为今天普遍意义上的一种习惯饮料的产生渊源。
秦代以前,只有巴蜀人在种茶、饮茶。
可见,巴蜀人最早将茶作为一种饮品,这也是前文提到“中国饮茶源于四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比较研究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 趣
文化 的物 质 载 体 ,更 加 重 视彰 显 个 性 ,更 加 重 视饮 茶 工 具 的生 命 力, 而 中国 茶 文化 的物 质载 体 更 加 重视 优 雅 与 别 致 , 力求 通 过 茶 具 的精 雕细 琢 实 现 饮 茶者 思想 与 茶 文化 精 神 的合 二 为 一 。
再 到 成熟 已经 跨越 了 四五 千 年 的历 史 , 但 其 丝 毫 没有 被 人 们 遗 忘 , 在 今 天 中 国人 的 生活 当 中, 中 国茶 文化 的影 响 力 仍然 巨大 、 根基 仍
然坚 实 。
的工具, 不如说是一种艺术品, 需要经过工匠师傅 的精雕细琢 。中
国 的茶 具种 类 繁 多 , 制 作 材 料 多种 多 样 , 外形精美、 优 雅别 致 、 制 作 精 良、 底蕴 深 厚 , 茶具的使用也颇有讲究 , 不 同 的 茶 具所 适 宜 引 用 的茶 叶 品种 也 不 同 , 其 中的 说法 非 常 多 , 这 都 是 中 国茶 具在 中 国 茶
受 与 茶 文化 共 鸣 。但 归 根 结底 , 中 国茶 文 化 建筑 的文 化 属 性 , 都 和 中 国传 统 儒 释 道 文化 不 可 分 割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追 求 的静 心 养性 、
多种 多 样 , 如江 苏 地 区烹 煮“ 七家茶 ” , 来 表 达 邻 里 之 间 的 和 睦 关 系, 宁 夏 地 区 常用“ 盖碗茶 ” 来欢 迎 到访 的客 人 , 蒙 古 族 喜 爱 喝“ 奶 茶” 等。 此外 , 茶文 化 风 俗在 中 国各地 的婚 嫁 丧 娶 、 祭祀 祭 祖 中都有
心 神合 … 、和而 不 同等 思 想境 界 ,都在 中 国茶 文化 建 筑 中得 以体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对比一下中日的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
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
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
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对比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对比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
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
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
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
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
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
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
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
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茶道对比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茶道对比茶道是日本独有的文化艺术,已有数百年历史。
而中国的茶道同样源远流长,对于茶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比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异同之处,以及它们在茶文化传承、表现形式和仪式感上的差异。
一、茶道的起源与传承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时,当时的日本僧侣将茶从中国带回,并开始进行茶叶的研究与饮用。
茶道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傅传授给弟子的方式进行,强调正统的仪式、礼仪和道德准则。
而中国的茶道则更注重传承于家族之中,具有更强的家族传统色彩。
在中国,茶道并非仅限于正式的场合,而是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冲泡茶叶到品尝茶汤,中国人民非常重视茶的仪式与禅意。
二、茶道的表现形式日本茶道更加强调整体的仪式感和精致的表现形式,追求的是一种简约而高雅的审美。
茶道所使用的器具通常以陶瓷制品为主,主要有茶碗、茶匙、茶叶筒等。
日本茶道中的泡茶仪式被认为是达到理想的内心安宁和精神平和的途径,因此仪式的过程非常重要。
而中国茶道更注重茶的烹制与品味,强调的是对茶汤的真实表达。
中国人喜欢使用玻璃杯来欣赏茶汤的颜色和泡沫,而器具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茶道在中国更注重茶艺师的演绎和茶汤的品味,强调的是品味茶的过程和茶的口感。
三、茶道的仪式感日本茶道强调的是整体仪式感,包括仪式动作、茶道具的使用、心境的准备等,追求的是宁静、平和的境界。
在茶道中,主持茶会的人会进行精确的动作,如挥动茶筅、搅动茶碗等,这些动作是有特定意义的,并且要求达到高度的精密度。
而中国茶道则更注重的是沟通和交流。
中国茶道的核心是茶艺师与茶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茶艺师会根据茶友的口味和特点来调配茶汤。
茶道师傅以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来表达对茶和茶友的关心,茶道师傅和茶友之间的互动往往是随意而且自由的。
结语茶道是东方文化中的一颗瑰宝,既是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在起源、表现形式和仪式感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传承了茶文化的精髓,并为人们带来了内心的宁静与舒适的愉悦。
中日两国茶文化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茶文化对比分析摘要:我国孕育出很多优秀的文化奇葩,其中包括盛于唐后传入到日本的茶文化。
是以喝茶为依托,品位是蕴含在其中的文化韵律。
它是生活和艺术的有机融合,现在日本茶道由原先的舶来物,变成本民族文化的代表。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古代的文化思想也师学于中国,所以具有很多相似性。
但随着艺术的发展,茶文化的中日内涵区别日益凸显,从茶道内涵、茶道要素、茶道流程以及茶道流派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区别一、内涵存在差异茶作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
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
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
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
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
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
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
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
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_卜子涵
商业文化料之一 ,受世人所欢迎。而中国作为茶产生的地方,被誉为茶的故乡, 茶文化源远流长 。 日本虽为后起之 秀,其茶道在世界茶的发展史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 , 中国的茶最初作为药材使用 , 后来被作为饮料,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而精深 。日本的茶道自产生之时起就与禅宗等结合,属于日本上层社会,日本茶道专而深,却难博大。 关键词: 茶文化; 茶道; 饮料; 比较研究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欢迎的健康 饮料。茶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 作为 。 中国的茶 茶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 “茶的故乡 ” 文化与诗、禅等等文化现象相结合,自古就有 “品茗赋诗 ” 的高雅之 趣。中国的茶文化外延丰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产生之初作为一种药材 被人们所使用,从唐代开始茶才被人们作为饮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 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的国家 。在中国早期的文献都有相关的 记载,如唐朝的 《封氏闻见记 》 这篇中就有相关于茶文化的记载,文 ” 这篇文章对于茶文化的 中这样写道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茶宴 ” 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社 记载也是人们相关茶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交活动,受到各界尤其是上流社会中文人学子的欢迎 。 从这一时期中国 的茶文化开始发展和发扬。 我国最早从先秦时代开始发现和利用茶,茶在当时被人们当作一种 药材来使用。在秦代以后人们开始栽培茶树,从这时开始了人工种植茶 树的阶段了。但是这并没有非常广泛,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茶树的栽培 当时仅在巴蜀地区发展,全国范围来看茶树的种植并不十分广泛 。 从这 一时期以后,中国的茶树分布范围开始更加广泛,从巴蜀地区向东转 移,规模开始变大。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茶叶开始进入商品化阶段,喝 茶品茶的风俗开始在南方地区盛行,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中国的文人墨客对于茶的情节也越来越强,饮茶 的风俗在社会上层阶级,高层人士中更加受到欢迎 。中国悠久而深远的 茶文化也是从这时开始孕育发展起来了 。 我们都知道,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 中国的经济文化繁荣,政治社会稳定,在历史上取得了空前的成绩。 也 是因为如此,中国在唐朝时期被世界所认可,是世界上国力很强的国 家。由于当时社会开放,中国人也走向了世界,所以到至今为止很多国 家还将中国人成为唐人,很多外国人喜欢中国的唐装,国外有很多中国 。 有人就是在唐朝时期由于社会发展, 聚居的地方也被称为 “唐人街 ” 经济文化的繁荣,各行各业也都向前快速发展。 茶行业的发展也不例 外,农业与手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茶叶的生产与贸易的发 展。随着唐朝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进入的发展最快最繁荣 的阶段。唐朝时期的茶文化也就成为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意义重大的里 程碑。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值得人们研究和品味 。这种茶文化自从其起 源时期开始就带着我们中国东方文化的特点,具有含蓄,诗性的特点。 另外,关于茶文化的学术贡献来说,中国堪称茶文化的发源地也绝不夸 张,茶文化的发源地实至名归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就诞生于 。 这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 中国,中国唐朝人陆羽撰写了这本 《茶经 》 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陆羽在书中介绍了很多关于茶叶知识,种茶、 采茶、泡茶等等。而陆羽而创造的茶学 、茶艺以及茶道思想对我国茶文 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茶文化和茶叶知识的基础 。 对于茶文化的发 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于茶叶的技艺和思想影响深远, 至今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与此同时,他的茶道思想不仅影响了 中国的茶文化,还远渡重洋传播到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受到了世界各 国茶学界的推崇,进而影响了世界茶文化的发展 。例如,美国人在其编 著的 《茶叶全书》 中这样称赞陆羽的在茶学中的地位 “无人能否认陆 。也是因为如此,陆羽也被后人尊称为 “茶圣 ” ,也有 羽之崇高地位” 人称陆羽为 “茶仙 ” 或 “茶神 ” 等等。 总之,后人对于陆羽的尊敬程 度非常高,视其为茶文化的始祖 。 而其著作 《茶经 》 的诞生也标志着 我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的基本框架由此而建立起来 。 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非常频繁,日本派 大量的留学生和僧人来到中国学习,他们也把中国的茶叶带回了日本, 将饮茶的风俗习惯也带回了日本,茶文化开始传播,日本茶文化开始逐 渐形成。自从留学生将茶带回日本以后,日本的贵族和高僧等人群饮茶 和喜茶的风俗逐渐形成,这也就是日本茶文化的孕育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史书上记载有 “茶兴于 , “斗茶 ” 之风盛行 , “茶会 ” 、 “茶 唐,盛于宋” 的说法。在这一时期 宴” 等饮茶形式已经非常普遍,市民茶文化开始兴起。 明代在我国历史中也是重要的时期,这时我国的发展速度快,发展 成就高。由于社会的发展为制茶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制茶工 艺的快速发展。由于明代废弃了制茶工艺的一些弊端和旧制,也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 了 我 国 制 茶 工 艺 的 发 展, 也 为 茶 文 化 的 继 续 发 展 提 供 了 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在清代时期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经济发展变慢, 这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与其时代相对应,制茶、 烹茶等茶事 又趋于繁琐,茶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大量的茶馆茶庄的出现 又使得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 需品。 进入近现代以后,茶亦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用茶来接 待客人也是很多地方的待客之道。中国茶的种类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采茶、制茶的技艺也越来越高。 至此,中国的茶 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有了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博 大而精深。并向世界传播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咖啡和可可并列成为世界 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受到世人的认可,被誉为 “茶的故乡” 。 二、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 805 年日本人最澄将茶籽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茶开始传入日 本,日本人从奈良时代开始有了饮茶品茶的风俗习惯。 根据相关的文献 记载,在弘任六年日本天皇曾经在寺庙拜祭时用茶来供奉,可见茶在当 时社会的重要性。日本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有日本磋峨天皇、 永忠、 最 澄、空海为人引领的,他们的喜好成为了茶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的原 因。这一时期的茶文化被后人成为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 学术界 。 从这以后的有很长一段时间内由 称这一时期的茶文化为 “弘仁茶风 ” 于政治上的变革和历史上的其他的原因,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交流截然而 止,中段了多年。 在中国的南宋时代,日本一名叫荣西的僧人曾经来到中国的天台学 ,而 习佛教文化,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一本关于茶叶专著 《吃茶养生记 》 这本书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茶书,是日本茶文化中重要的文献。 也是 他将茶籽带回了日本,回国以后他开始在日本推广新的制茶工艺和饮茶 的方法。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在上层社会开始普及,从此开始日本茶文 , “抹茶道 ” 开始 化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改革,形成新的流派 形成。 经过明治维新的社会经济文化大改革之后,日本开始进入现代文明 时期,日本的茶道也随着进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开始,中日两国的重新建交使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各方面的交 流和发展变快。而茶文化也随之进入频繁交流和发展的新阶段,开始了 新时代的茶文化繁荣。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从这时开始日本 的茶文化有了向中国的回传的现象。日本的茶道有许多流派,发展也是 各自不同,有所差异。他们进入中国进行交流,带来了日本茶文化与中 国茶文化的碰撞。 其中,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来到中 ( 下转第 125 页) 国访问,当他们进行第一百次访问时,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研究
2019年第05期作者简介:张戈(1982-),男,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在读,新疆医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文化。
鲁志华(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收稿日期:2019年1月16日。
茶叶,东方的树叶,它如同一扇文化交流的窗口,一面折射文化缩影的镜子。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居。
茶叶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植根于本土并发展为独特的日本茶文化,而中国本土的茶文化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愈发悠久。
本文拟从中国日本茶文化的起源出发,尝试比较两国茶文化的异同,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茶文化的发展。
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早在神农时期,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及其药用价值。
西汉时,茶已是一种高雅消遣。
在王褒时代,茶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和官员生活的必需品。
从祭祀之物到食物,再到药用,直到变成饮料,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根据茶树的用途,制作工艺和生长环境,茶叶也有不同的名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成了日常饮品。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是茶业发展的大好时期。
明清,饮茶风气达到鼎盛。
到清末,茶叶生产开始从繁荣逐渐走向现代化,茶叶再生,茶叶消费开始向多元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2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日本的茶道精神远近闻名,茶叶大约于公元645年自中国传入日本。
由于当时传入日本的茶叶数量非常有限,茶叶在当时成为稀缺物品,只有宫廷王宫贵族才有机会得以享用。
随后,日本民众对茶的兴趣越发浓厚,日本茶文化逐渐兴起。
在镰仓,室町和安土桃山时代,日本茶文化的雏形开始出现。
在江户时代,日本茶文化和茶道趋于成熟,从皇室贵族到平民,都积极参加茶道活动,基本掌握了茶道礼仪。
3中日茶文化的相同点3.1两国茶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相似中日茶文化都主张透过茶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美。
中国历代茶人都追求茶叶最本真的美,透过茶叶来品尝自然的纯正滋味,其中徜徉于大自然的绝佳体验代表,就是明代的意境深远的文士茶,古代文人讲究静心品茶,饮茶不为解渴而是寻找一份内心的静谧于平静。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对比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对比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
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
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
在这种场合,土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茶具的设计制作等方面,无不精益求精。
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关于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摘要:目前有关于茶文化的概念和意义上,有很多的流派和分歧。
关于茶文化,在中国和日本尤为重要,茶文化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髓和文化精神。
本文研究了中日茶文化在茶具方面、礼仪方面、人文文化方面到精神内涵方面上的不同。
关键词:中日茶艺;茶礼;茶室;茶艺精神一、中日本茶文化的起源与普及的不同谈及日本茶道首先应了解中国茶道的历史。
因为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所以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茶道鼻祖---中国茶艺。
中国茶艺,在唐朝时期萌芽,宋朝时期发扬,明朝时期改革,在清朝达到顶峰。
但不管唐宋明清,从唐代的茶经,到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仅是通论,是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怎么高兴怎么喝。
从官僚到贫民都在享受其中的茶艺精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在中国,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夜深共语、小院焚香等最佳环境和时机,当有有朋自远方来,或者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含着一种非常高雅的情致格调。
这是中国茶艺最基本也是高雅的格调。
日本茶道的形式却与中国茶艺大相径庭,日本茶道的形成的确是与中国茶道有血脉相连的,可以说源于中国,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洗礼中,日本茶道却另避蹊径,走出了一条与中国茶艺截然不同的道路,从茶室到茶具再到精神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并传入日本的。
古代日本没有原生的茶树,更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到日本后,茶,在日本开始产生萌芽了。
而唐朝的茶会大抵如此:一套茶具,用木炭烧火的铜盆,水壶,水缸,废水碗等,茶叶则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在挤压成型而制的。
将茶碾碎放进茶壶,放入水将其煮沸。
这是最简单的吃茶法。
平安出气,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种植,据说这就是日本茶树的开始。
镰仓时代,禅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_从茶_酒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_赵俊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从茶、酒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赵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摘要: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
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茶酒文化;中日文化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0258-01一、从茶文化对比中日文化1.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的文化特征(1)中国文化特征:独具开拓性、传承性和多元化发展模式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
中国最早关于茶的记载首推5尔雅6,其中/释木篇0与/释草篇0中都出现了/茶0字。
晋代5华阳国志6谈到了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等小国所进贡品中就有茶叶一项。
到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0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具有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但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已逐步萌芽。
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茶圣陆羽撰写了5茶经6,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
唐朝也重视高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及与此相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书法、茶建筑、茶工艺品等等,从此,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呈现出茶文化的不同形态。
(2)日本文化的特征:兼容性的/混杂文化0和再生的独创文化日本人将外来事物与本民族的传统进行融合、消化,形成兼具外国与本国特色的/混杂文化0,并在此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独创文化。
5日本后纪#类聚国史6是日本饮茶的最早文字记载。
廉仓时代,明庵荣西撰写出了著名的5吃茶养生记6,标志着日本茶道在其成长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思想影响。
两者一个是本国主流文化的附属,一个则是本国主流文化的砥柱。
相比之下同宗同源,却也各有特色。
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日文化茶文化饮茶儒家思想茶道精神审美【正文】自隋唐时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展开了悠久的文化交流。
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文字,从吃穿习俗到建筑规划,无一不互相影响着。
而中日的茶文化交流,更可以说是两国历史交流历程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中国有茶艺,日本有茶道,若是论对于茶的喜爱,两国人民可是谁也不输给谁。
什么是茶道?著有《わびの茶道》一书的京都学派学者久松真一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
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
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
[1]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中国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精华之一,最初的起源点,就是在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栽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主要产于我国的南部。
饮茶之风据说源于西周时期。
然而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茶”这个字。
在《诗经》、《礼记》及《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只有“荼”的记载,从唐代的《茶经》开始,“荼”字才“始减一画作‘茶’”。
而且在汉代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发现了茶根的医疗作用。
直到东汉,人们才开始饮用茶叶。
就这样直到780 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才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其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共十个部分。
[2]自《茶经》出世以后,茶开始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
茶文化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与日本的茶道文化不同,中国的茶道更多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中庸”、“和谐”的思想,贯彻“礼、义、仁、德”的精神。
唐末宦官刘贞亮曾提出所谓“饮茶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从中可明确地看出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茶文化,强调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品格。
实际上,这些品格本质上都是孔孟的中庸、和谐思想的产物。
深受儒教影响的中国人,其实性格就像茶一样,清醒、理智、平和。
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学士还是凡夫俗子,饮茶品茶,其目的都是使人心平气和,从而达到自省的目的,也能冷静、理智地待人接物。
这些何尝不是儒家思想的要求呢?通过饮茶文化的推广,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环境,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庸和谐之道的茶文化。
自宋以后,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更是息息相关。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到了近代茶馆业的兴起,饮茶与文化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起来,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
著名作家老舍更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不朽剧作《茶馆》,揭示出了20 世纪中国的生活场景。
日本茶文化——禅宗思想的充分体现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遣唐使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
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
千利休将中国禅宗思想引入日本茶道,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
“和敬”是寄语社会安定, 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
而“清寂”,则表示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
这四个字,是茶道的精髓和宗旨,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
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千利休或者其他的人物把禅宗的思想内涵引入茶道,那么如今日本人席间的茶水可能早就被可乐或其他饮料所代替了。
日本茶道之所以在文化中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它的传入与发展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日本国民文化的形成过程。
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与禅宗思想密不可分。
茶道之茶被称为“侘び茶”,“侘び”在日语中是“幽居安乐”的意思。
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却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精神追求。
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
这一点实际上也与儒家思想有着微妙的共同点。
日本的茶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异】(一)中日茶文化,从表现上来看最大的不同,可谓是形式的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带有平民性、随意性、开放性的特征。
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众所周知,其以程式严谨、繁琐为特色。
笔者曾有幸到北京的老舍茶馆体验一番,周边的环境很幽静,馆内陈列着各种精美的茶具,种有花草,养有鱼鸟,还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实在是很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除了北京,笔者的故乡四川也有其独特的饮茶文化。
四川人,特别是成都人,爱喝盖碗茶,其饮茶习惯就更为悠闲一些,通常是评书人在一旁说书,台下的饮茶人们就着各种点心——大概就是瓜子和花生之类“上不了台面”的干果——开始摆“龙门阵”(聊天)。
比起日本茶道的形式严谨,中国茶文化更多的带有随意性在里面。
(二)而往深层次了说,两者文化的来源也不尽相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
所谓饮茶十德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三)中日茶文化在两国主流文化思想中的地位也不同。
中国茶文化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处于辅助性的支流地位,而日本茶道在日本的思想文化中则处于主导性的主流地位。
中国茶文化成熟于唐朝。
那时适合于中国地域特点和社会特点的、塑造中国国民性的思想已完全定型。
儒家思想提出了适合于中国封建社会特点的社会规范,确立了中国国民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茶文化,茶文化变为了体现中国的主流思想的一种手段,只能处于辅导性的支流地位。
而日本的主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茶道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
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日本还没有作为主导地位的系统的思想文化。
那时,他们从中国输入大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茶文化),而后进行本土化。
他们改造输入的中国思想文化而创立日本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中国茶文化是他们改造而注入日本特性的一种重要文化。
因而,日本茶道也就必然成为反映和规范日本国民性的主流文化。
因此,日本茶道成为了日本国民修炼国民性的媒介,在文化中占有主导作用。
相反,中国茶文化从来没有成为修炼中国精神与国民性的手段,而主要是成为了中国国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说到共同点,首先,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和谐的思想,贯彻“礼、义、仁、德”的精神,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仅仅是指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则是“和、敬、清、寂”,茶道的每一道严格的工序和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身养性。
禅宗要求人们达到“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境界。
从茶室的布置,到茶具的清洗,到碾茶、插花……每一个细节都无不体现着“和”的思想。
同时,两国茶文化都体现了两国国民对于舒放性灵的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
背负着这样的重任的中国人,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需要一种休闲娱乐予以调解。
而对于天生具有悲观情绪的大和民族来说,舒放性灵和娱乐休闲就显得更为重要。
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给了这个民族沉重的心理压力。
再加上如今的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却又不景气。
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精神上的放松与安宁。
茶道的在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恰恰符合了人们这一需要。
在茶室的活动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一切等级可以放下,人们平等相待。
一切“忠”、“义”、“理”的观念都可放下,进入和谐、美好、融洽的心灵解放活动中。
通过茶艺或茶道解放身心,正是中、日两国国民如此爱茶的共同原因。
纵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境界追求与文化地位,无论是中国茶艺还是日本茶道,对于本国的国民来说,都离不开心灵的放松。
理解了茶文化,也就理解了东方文化。
此话可谓不假。
正是因为茶文化这独特的魅力,才使得其成为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注释:[1]百度百科——茶道/view/39397.htm[2]百度百科——茶经/view/69079.htm参考文献:[1]朱卫新.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 东北亚论坛,1999(01) 92-93[2]施由明.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 农业考古,2002(02) 317-321[3]陆留弟. 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 农业考古,2001(04) 318-325[4]张娅萍.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渊源[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88-89[5]关睿. “茶道”的蕴意——中日茶文化比较[J]. 成功(教育),2007(10)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