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及企业对策

合集下载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产学研深度合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换效率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学研缺乏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通过大学及科研院所、产业、政府之间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研究,特别是从利益演化机制的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机理,对促进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有着是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作者简介]同勤学(1963-),男,陕西合阳人,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0-0016-03在知识日渐重要的全球经济发展中,产学研合作可加强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产学研合作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保持和提高国家、地区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有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既有产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科技进步与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有利于迅速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社会,高校必须依靠提升核心竞争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校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可以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迅速提高科研水平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科研课题,迅速完成研发、转化过程,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差距。

二是通过锻炼科研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来提升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可以使研发人员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可以使教师走向实践平台,发挥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与对策一、产学研合作模式1.研发合作模式: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开展研发项目,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学术界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3.产业化转移模式:学术界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移或者产业化合作转移到产业界。

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是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1.深度合作:将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展到更深入的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共同开展长期性的合作项目。

2.跨学科合作:促进不同领域的学术界合作,跨学科的互补能够激发创新和创意,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3.国际化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产学研合作,借鉴和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三、产学研合作的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和学术界开展合作。

同时,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和企业的商业利益。

2.建立合作平台:建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3.推动人才流动:鼓励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到企业进行实践,提供产学研的交叉培训机会,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技术的转移。

4.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产业界和学术界应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研究项目,并且及时分享研究成果,形成持续的创新动力。

总之,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抓住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可以实现产学研三方的互利共赢,推动技术创新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及发展对策熊季霞李洁朱佩枫卜胜娟摘要: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成果转让、合作开发、人才培养、共建实体、科技园区、校企联盟、战略联盟七种模式。

科技园模式、校企联盟和战略联盟是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符合江苏省产业发展需求,应大力发展;对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应运用官产学研合作模式;要积极发展与江苏省产业发展重点相契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推进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应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与规范科技中介体系;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支持;强化税收优惠政策,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区域经济,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一、引言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是优势资源整合的一种先进模式,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产学研合作提升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攻坚战的高度,这是新时期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定位,也是江苏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江苏省与全国知名科教单位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活动蓬勃开展。

江苏省企业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内重点的科教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目前,江苏省各级政府与全国知名科教单位已签订全面合作协议315项,成立各类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工作机构253个,每年政府投入的产学研专项经费超过14亿元;全省企业已与国内941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施各类产学研项目20000余项。

江苏省已建立综合集成的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高校院所与地方共建大学科技园和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共1800多个。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校科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

一、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1、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

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重视不够。

大部分企业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停留在个别项目或短期合作上,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

另外,各级引导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措施不多,还不能有效调动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2、产学研合作中,合作观念存在差异。

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在任务和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项目的选择上,学校的研究人员偏向于有一定学术水平、有利于评奖评职称的“课题”进行“研究”,但企业主要瞄准有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开发”。

这导致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市场需求难以推广,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也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企业的科技需求又难以得到满足。

在项目完成的标准上,科研机构认为样机做出来就算成功,而企业要求能够大批量生产才算成功(这在项目合作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不尽完善。

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研究机构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由于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因此中止了合作。

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对技术价值评价的标准不一样。

企业认为高校或研究所对其成果定价偏高,报出的价格有时是企业方预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研究单位则认为企业“太精”,过于斤斤计较,舍不得投入。

双方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前期研发投入一般不会太大,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许多企业因此认为利益分配不是问题。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产学研合作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深入探讨其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然后探讨各种合作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最后研究合作机制的构建和优化。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产学研合作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视角进行梳理和评述。

理论视角是理解产学研合作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合作实践的重要依据。

我们将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论述,为后续的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将对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合作模式是实现产学研合作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从合作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和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产学研合作的机制进行研究。

合作机制是保障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合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将从合作机制的构建原则、运行机制和优化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理论视角、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全面的综述和研究,以期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视角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中,理论视角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框架作用。

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动力和影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理论视角包括创新系统理论、三螺旋理论、知识转移理论以及资源依赖理论。

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产学研合作是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的过程是创新资源在产业、学术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高效流动和整合。

这种理论视角认为,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t e me im n mal ie n ep i s h d u a d s l —sz d e t r r e .Ho v r h r r n r b e xsi g i h n u t s we e .te e a e ma y p o l mse it t ei d s y—u ie i n n r nvr t s y—i si n t — t t o p r t n o d u a d s l u e c o e a i fme im n mal—s e n e r e ,s c s c g i v e i t n,lwe o p r t n l v l a k o o i d e tr i s u h a o n t e d vai z p s i o o r c o e ai e e ,lc f o q a i e e h ia e o n l d c p r t n o e ai n me h ns u f d t c nc lp r n e o e ai p r t c a im.a d s n T e p p ra ay e h rs n r b e s li s n a o o n 0 o . h a e l z d t e p e e t o l m n p
a o ti d sr —u ie i b u n u t y nv r t s y—i si t o p r t n i e me i m d s l n t u e c e a i n t du a mal— s e n e r e .a d p o o e o o r t o h n i d e tr i s n r p s d s me c u — z p s t
( 南理工大 学,广 东广 州 5 00 ) 华 10 6
摘 要 :中小企业提 高 自主创新 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积极 开展产 学研合作 。但很 多中小企业存在着对产学研合作 的 认知偏差、合作层次较低 、科技人 才缺 乏以及有 关合作运作机制缺 失等一 系列 问题 。为此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 对 中小 企 业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制 约 ,提 出 了相 应 的对 策 与 建议 。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产学研合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1 31 文献标识码 :A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思考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思考

【 文章 编号 】 04 2 6 ( 0 10 — 0 3 0 10 — 7 8 2 1 )10 9— 2
型 企 业 , 我 国科 技 资 源 的分 布 结 构 发 生 了重 大 变 化 。 使
当 前 , 识 经 济 已 经 成 为 社 会 主 要 经 济 形 态 , 市 场 为 导 知 以 向, 以企 业 为 主 体 , 学研 合作 模式 的 刨 新 道 路 . 经 成 为 当今 产 已 我 国经 济发 展 ,综 合 力 提 升 和 国 际 竞 争 力 提 高 的 主要 旋 律 , 也 逐 渐 成 为我 国经 济 发 展 和科 技 创 新 的 主 要 源 泉 。 当 前 , 关 有 产学研合作模式 的类 型比较 多 , 而且学者们 总结出来的产学研 合 作 模 式 也 是 纷 繁复 杂 的 。一 方 面 , 学 研 合 作模 式 会 因企 业 产 技 术创 新 研 究 、 发 、 产 到 经 营 过 程 的 不 同 而 有 不 同 的 阶 段 开 生 模式 ; 另一方面 , 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必 须结合 当地经济 、 产业发 展 和高等教育的情况来具体考 虑。然而 , 并不 是所 有的产学研 合 作 模 式 能 够 产 生 良好 的 效 果 , 同 样 存 在 相 关 的 问 题 。 它

二 、 国产 业研 合 作模 式存 在 的 问题 分析 我
然而, 在发展 的过程 中 , 国的产学研合 作模式存 在相关 我 的 问题 , 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其 效 果 , 得 科 技 成 果 难 于 从 使 产 业 化 , 离 经 济 建 设 主 战 场 成 为 产学 研 合 作 模 式 的 重 要 问题 。 远 ( ) 为 技 术 转 化 主 体 的企 业 创 新 意识 不 强 一 作 我 闰企业对创新 以及创新人才 的重 视不够 , 尽管市场压力 对 企 业 创 新 有 着 一 定 的 推 动 , 是 这 种 压 力也 导 致 了我 同企 业 但 的短视行为 , 只要现有 的产品 、 务能够使企业获取利益 , 服 企业 就不愿 意在研发 、 人才培养 方面投 入资源 。据资料统 计 , 国 我 20 0 5年 的研 发 经 费 总 额 为 16 3 8亿 元 , G P的 比值 为 7. 占 D 08 %, 美 同 2 0 年 仅 企 业 的 研 发 经 费就 达 到 了 20 48 .2 而 03 1.9亿 美 元 , 占 G P的 比率 达 到 1 5 其 D . %。我 国大 部 分 企 业 的 生 存 发 8 展 还 停 留在 依 赖 本 国 的 土 地 、 源 的低 成 本 优 势 上 , 主创 新 资 自 意识 不 强 , 没 有 意 识 到 创 新 对 企 业 的重 要 性 , 未 走 上 依 靠 还 尚 创 新 、 识 的产 业 发 展 之 路 。J  ̄ , 行 技 术 引进 的 企 业 当 中 , 知 t' 进 Lb 多数 企业 对 于 技 术 的 消化 吸 收 以及 后 续 开 发 能 力 不 足 , 缺乏 企 业 白有 的 核 心 技 术 和 核 心 知识 产 权 。企 业 外 向依 存 度 高 , 大部 分企 业 还 是 通 过 增 加 投 资 、 大企 业 规模 等 粗 放 的 增 长 方 式 来 扩 增加企业 的收益 。以依靠科技 进步 、 人才素质提高为主 的内涵 式发展方 式还没有成 为产业 界的主流 , 企业与大学 的合作还局 限 于单 纯 的 技 术 转 让 或 者 技 术 开 发 因 此 , 业 缺 乏 技 术 转 化 企 和 创 新 意 识 导 致 我 国产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的效 果 大 打折 扣 。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从全社会来看,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或者是进行技术创新时,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合作的力度明显不够。

而种种迹象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不够,出现了脱节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因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合作机制。

首先,在政府职能方面,未出台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相应配套政策,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引进、共建产业基地和产业化项目未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和引导。

其次,中介市场不发达,从事技术服务和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致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较少。

(二)产学研合作各方定位不清,责任不明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是合作的龙头,学校和研究机构是支撑,运行机制是关键。

但是,产学研合作各方对此没有明显的认识,责任不明确。

其一,就目前来看,企业仍未成为合作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重心没有落到企业。

其二,高校是产学研合作的支撑,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基地。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其三,政府主管部门还未能认识其在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和提供的平台都显不足,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产业部门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阻碍了工作的推进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不少的企业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名校、名专业,对一些非名校弃之不顾。

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停留在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忽略了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在岗培训实践。

而不少企业对市场经济观念认识不够,重眼前利益而非视长远发展,重实际生产而非开发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开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单位互相利用各自在人力、科研、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更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对目前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的三种模式及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提出若干完善建议,对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和科学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问题建议科研机构和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主体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等自然法人单位,其优势在于利用双方独特的资源,其目的是要能够积极促进科研机构的科研转化成果的实现,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力,利用合作的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双方的互惠共赢,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1.产学研概述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改变了科研机构只注重科研理论研究,而轻视实践应用的科研观念,它将传授以科研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思路与直接获取实际效益、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的进行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科研机构只注重理论研究,而忽略社会实际生产需求的矛盾,增强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社会适应力、生存力和创新力,受到了科研和企业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并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已成为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科研机构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市场竞争将会愈加激烈。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之间博弈实质上就是人才、技术等资源之间战斗。

拥有强大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更需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理念。

此外,科研机构虽然拥有大量的科研队伍、高素质专业人才,但科研和发展的资金保障不足,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科研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强强联合,不仅能够实现双方共赢,更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

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自主协商,为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

一、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合作意识不强(1)对高校产学研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2)企业经营中的短视行为。

(3)部分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模式选择上认识不到位。

2.合作层次不高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缺少总体规划,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或直接购买技术成果,其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3.合作平台有待完善大部分企业认为有关产学研的信息不通畅或缺少有效平台,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

这也说明,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上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4.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由于缺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全程服务的中介组织,一方面,企业与科研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风险资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很多项目难以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对策1.增强创新意识,提倡合作精神产学研合作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科技合作的宣传、引导,使企业深刻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和竞争力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加速产学研体系的融合。

2.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创新机制(1)强化领导建立重大产学研项目领办制度、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领导联系挂钩制度。

(2)推动升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扩大合作范围;从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发展。

(3)示范引导抓好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和产品。

3.强化主体地位,制订发展规划(1)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追求技术进步作为自觉行为,积极向高校、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企业经营者要具备战略眼光,挑选战略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实力的企业要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并保障经费来源。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服务和推动太原地区经济发展为 目 , 标 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系和沟通 ,了解企业需求 ,鼓励科研成果的转
化 ;面向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 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向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调整现 有的职称评审体系 , 将科研人员开展 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 的评价 内容 ,引导 、支持科研人员
充分利用行业产学研联盟这一平台及本市 的科技园区, “ 抱团”参与产学研合作 ;在衰退期可 以适 当降低
产学研 合作 以节 约成本 。
完善产学研合作 中介体系 , 充分发挥太原生产力促进中心、评估咨询机构 、科技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 的作用 ,建立产学研信息交流服务平 台,解决产学研结合 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市科技局和市 中小企业局 要联合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定期开展洽谈会 ,以建立联合委员会 ,随时联系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技术 合作和人才培养 ;制定创新性支持政策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 ,建立规范 的科技成果 价格评估体系 , 保证各方的合理利益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 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嗍 。
得整个企业文化和创新理念都不适合 自身科研人员 的发展 ,导致企业科研人员流失、缺乏 ,如此恶性循环 ,
造成 中小 企业科 研基 础 日益薄弱 。
太原市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渠道 比较分散 ,信息网络不畅通 ,生产力促进 中心、科技信息服务 中
心 、企 业孵 化器 等促 进产 学研 结合 的公 共技 术平 台 和服务 体 系有待 健全 ;中介 服务 体 系不 完 善 ,科技 中介 和风 险投 资促进 产学 研结 合 的作 用 尚未得 到充分 发挥 。 此外 .财政 补贴 政策 的覆 盖面 较窄 ,补 贴 资助对 象偏 重 于具有 一定 规模 的 中小 企 业 ,且 对单 个项 目的 资助 力度 较大 ,没 有针对 广大 中小企 业技 术改造 和产 品创新 采取 基础 性措施 。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概述•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背景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同时运用理论分析法,对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和方法VS02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概述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其强调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

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跨界合作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跨越了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合作。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带来不同领域的优势和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创新。

协同创新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强调各方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种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转化,提高创新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共享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实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政府政策、产业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机构设施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要 问题
( ) 策支持 力度 不够 一 政
种原 因, 存在 着政 策支持 力度不够、 外部
环境 不佳 、 量 监 控 体 系 不 完善 、 导 教 质 指 师 的 管理 与考 核 不 完备 等 问题 。 此 , 对 要
目前 , 许多办在地方 的高 校 , 由于其
行政 管理 编制不属于地方 , 因此 , 的地 有 方政府对 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并
科性质 的不 同 , 结合 自身的特色 , 强对 加
学 生实习的管理监控 、 督促 监控 、 息监 信
由于我国存 在科技与经济相脱 离的
现象 ,高等学校实施产学研合作 教育的 外部 环境 并不理想 。学校希望企业 能为 学生 提供 优 良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深 入
控等方 面的建设 ,形成完备 的实 习质量
教师带队 , 在企业 进行生产实习 , 但是实
习情况 如何 ,学校教学管理部 门并 没有 引起重 视 , 如果带 队教 师不 负责 , 必对 势 合作教 育的效果产生不 良影 响。学校不 仅应实施摄 影师监控 ,而且应根据 各学
源 ,把以课 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 的学校
教育 , 与直接 获取 实际经验 、 提高能力 为 主的生产 、科研 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 的 培养过程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 已成 为 高校增 强 竞 争力 和创 特求 强 的重 要途 径 。我 国在 2 0世纪 8 代 中期将产学 0年

. .


¨ =

蠹 罄 甏 瓣 誊 鎏
薹墨
雾 囊 毒 蕾
鬻譬 孽
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
口 湖 北省 荆 州 市长 江大 学 危煜 祥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机构之间通过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生产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创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研发模式更加注重产业需求,通过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将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旨在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和科技人才,发挥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解决产业界存在的技术难题,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科技发展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

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相关高校积极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包括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载体。

这些平台旨在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交流合作的场所和资源,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并为产业界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众多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某高校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新药研发项目,通过共享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研发经费,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并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又如,某高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了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电池,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

通过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良好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

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为相关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也从实践中获得了更多产业需求和技术挑战,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调整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问题及对策——基于合肥市4家企业的调查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问题及对策——基于合肥市4家企业的调查
安徽 广播 电视大 学学 报 2 0 年 第 2 09 期
产 学研 合 作 的模 式 、 问题 及对 策
基 于合 肥 市 4家 企 业 的 调 查
张谋贵
( 徽省 社会 科 学院 , 安 合肥

2 05 ) 303
要: 从企业 个案 调查 出发 , 总结 了当前合 肥市 产学研 大致有 产学研 合作实 体 、 产学研 联合 研究 院 、 目 项 式、 购买技术式 、 产学研 战略联盟等 几种形式 的合作 , 对每种 形式 的优 势及适 用性 进行 了分析 , 同时 还对调查 中产学研合作存在 的问题 进行 了深 刻剖析 , 并针 对产学研 合作 的模 式 、 问题提 出 了对策建 议, 特别强调 , 同的企业选择产学 研合作模 式是不 同的 , 学研不 仅是企 业和研 究机构 的事 , 不 产 政府 应 在宏 观上 给予 指导和支 持 , 科研院校应转变观念 , 加强科研与市场 的结合 。
日 成立, 身为合肥 江淮汽车制 造厂 , 前 始建于 16 94
年 。公 司于 20 在 上海 证 券交 易 所 上市 , 司 总 01年 公
主建型、 企业主建型、 合作联建型、 合作共建型 四种类 型[ 引。王 文岩等 人对 产学 研 的模 式研 究 比较 系统 , 研
究 了产学 研模 式 的分类 、 特征及 其适 应性 。对 产学研 的问题研 究就更 多 , 多学者 从不 同 的方 面对 产学 研 众 问题进行 了剖 析和 对策研 究 , 中 比较有 代表 性 的有 其 李 德 明[ 、 4 崔彩周 [等 人文 章 。上 述 学者 的研究 非 常 ] 5 ] 具 有指 导意义 。本 文 的研 究 主要 是 针对 安 徽 及 合 肥 的产学研 的模 式及 问题进 行研 究 , 通过几 家典 型企业 的调查 , 分析 产学 研 的模 及 问 题 , 而 为加 强 安 徽 从 企业 自主创新 提供 决策 参考 。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共3篇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共3篇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共3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1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并在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产学研合作的模式1. 合资企业模式合资企业模式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等。

合资企业既可以是新成立的企业,也可以是现有企业的扩展。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可以共享资源和技术,降低研发成本。

同时,合资企业也可以为双方提供更持久和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 研发委托模式研发委托模式是指企业向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委托研发项目的合作方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专业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对研发成果、研究进程等都有很大的掌控权。

但是,这种合作方式的缺点是研发期限可能比较短,因此研发成果的转化需要更快的步伐。

3. 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人才。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企业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快速引进高端人才,缩短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周期。

同时,这种模式也使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能够保持与产业的联系,提高人才流动性。

二、产学研合作的机制1. 研发费用分担机制研发费用分担机制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在研发过程中,按照各自的决策权和合同约定,共享研发费用。

这种机制有利于促进双方间的互信和合作。

同时,研发费用分担机制也可以为项目的延续提供动力。

2. 知识产权归属机制知识产权归属机制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在合作研发中确定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相关权益分配机制。

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分配需要在合同中进行规定,并在各自的利益面前进行相应的协商和讨论。

3. 知识转移机制知识转移机制是指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将科研成果进行转移并推广落地的过程。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如,学校可以为地方政府或产业园区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等。
03
校校合作
中职教育学校与其他学校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办学水
平。例如,学校之间可以开展教师互聘、学生交流等活动。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充 分利用各方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 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这种合作模式可 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紧密联 系,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发展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 要场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 索与实践对于促进中职学校的 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 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探讨 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研究: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 作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和完善中职教育学校的 产学研合作模式?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 式研究
汇报人:
2024-01-16

CONTENCT

• 引言 • 中职教育学校现状分析 • 产学研合作模式概述 •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研


CONTENCT

•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案 例分析
• 中职教育学校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 挑战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比较
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各有优缺点。技术转让模式 可以快速获取成熟技术,但可能存在技术适应性差的问 题;委托研发模式可以针对企业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 但可能存在技术保密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联合攻关模 式可以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但可能存 在组织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共建实体模式可以实现长期 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资源共享,但可能存在投入成本高和 管理复杂的问题。

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对策分析

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对策分析

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对策分析作者:马静来源:《总裁》2009年第03期摘要: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内在的关联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产学研一体化对企业发展的具体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作用;对策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和院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它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对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1 产学研一体化内在关联分析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各自聚集大量科技资源,高校在知识创新方面领先,科研机构在应用研究方面有专长,企业则是技术的需求者,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优势。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偏重于理论性,对市场需求关注不足,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者,自身的研究能力有限。

三者脱节,科研成果就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就得不到市场检验,企業和社会对创新需求的信息在传导中就会短路,创新就失去了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

产学研一体化是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企业生产体系的融合剂,能将断裂的创新系统连接起来,形成创新的完整链条。

“以产定研、以研促产”,科研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科研选题始终以市场前景作依据,创新成果就能够顺利进入商业化应用,从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 产学研一体化的基本特征(1)从科学研究到生产应用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

产学研一体化将技术的研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全过程变成连续的链接过程,各环节紧密相接,有效地消除了从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到生产应用各阶段组织上的脱离,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点
多为一次性转让行为,产学研各 方关系松散,注重短期效益。 合作的紧密程度比较松散,合作 时间不长,只是基于特定项目的 合作,研究目标单一,缺乏持续 创新的动力。
1.2 联合模式 联合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拥有
原来体制的条件下, 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各自的要 素占有优势, 分工协作共同实现一项技术创新过程的行 为。 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合作开发模式、联合 攻关模式等,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见表 2。 1.3 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模式
由于在高校很难找到技术能力、管理 能力、 市场能力很强的科研人员,并 且技术价值观与企业有很大的差异 性,技术不一定能马上见到成效。
由于我国中介机构的发展尚未成熟, 导致这种合作模式的效果不明显。
1.5 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 共同培养符合企业
需要的人才,同时提升学生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满足企
表 3 国内产学研合作共建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共建重点实验室
共建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共建 经营 实体
企业 并购 高校 科技 公司 构建 股份 制企 业
共建科技园
企业与高校(科研 院所)形成合作委 员会
适用范围
主要针对基础性研究。 一般要求企业技术开发和 应用研究能力较强,有实力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共 同开展基础研究;而参与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则是 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重点高校或有实力的科研 院所。 高校或科研院所具备将成果实现工程化的优势, 企业具备技术衔接的能力及成果产业化的能力。 企业其技术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与该中心具一致 性,同时积累技术成果产品化经验,加快成果市场 化和产业化。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科技公司转制,由企业 入股、购买;二是对高校科技公司先联盟再并购。 企业以上游研发成果为目标,购进中小型科技公 司及相关原创技术或产品,寻求进入新的产业领 域或市场。 大学或科研院所一般以其成熟的科技成果的知识 产权进行技术入股,或辅以适量的资本入股,与企 业合资组建新的科技或经济实体,实现技术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或高新技术产业化。 尤其适用于大 型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 高校以技术入股或校企整体打包技术入股方式共 建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孵化项目,共 建技术创新团队与人员合作交流平台,优势互补。 通过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创新服务中心,吸引 社会投资,引进回国留学人员及智力资源,实现集 成创新。 采取学校与企业间互派联络员的方式,联络员与 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向企业提供学校的科研信 息及相应领域的发展前景,同时了解合作者研究 活动,寻找双方合作的项目。
G 企业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研 合作已初具规模,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等方面均已取得 较好的成效, 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的优化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 。 从 产 学 研 合 作 的 项 目 比 例 上 ,2006— 2010 年,G 企业的科技项目共 114 项,其中产学研合作项 目约占企业科技项目总数的 53%。 G 企业已与多家高校、 科研院所和科研企业开展了多项项目合作, 并建立起较
202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年第 24 期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及企业对策
金保锋, 沈光林, 林夏丹, 李 凌 (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广州 510145)
摘 要: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作用的增强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产学研合作模式呈现多样性,对国内产
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归类和总结,大致可分为传统模式、联合模式、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模式、共建模式、教育模式等类型,各种产学研
缺点
企业的主导作用较强, 高校等易 受到企业的牵制。 合作时间、利益 分配、 风险分担等存在许多不确 定性,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受限于合作研究目标的明确单 一, 难以形成持续的合作动力和 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 不利于知 识的积累沉淀和合作的深入。
进入模式选择
适应性
动力机制 共同利益
科研院所
重组

人力
随着技术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复杂性的 日益加剧, 企业单靠自身内部的研发能力已难以跟上技 术进步的节奏。 寻求外部创新资源和合作,正成为企业增 强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 而企业主导的 产学研合作模式更是当前我国科研体制改革、 构建国家 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1]。 在寻求外部创新资源的过程中,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成 为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 20 世 纪 80 年代后,随着产学研合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意 义的增强以及产学研合作实践的深入, 产学研合作呈现 出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形态多元化、政府引导作用趋强 等特征。 在这种环境下,对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运行机 制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 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选择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表 1 国内产学研合作传统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技术转让
委托开发
适用范围
高校、 科研院所转让给企业的技术必须是 成熟的,技术成果能迅速市场化和产业化。 适用于企业研发资金充裕、 技术需求相对 明确,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基础较好、研究 实力较强的产学研合作
优点
有权责分明、容易操作,技术成果较为成熟, 有利于短期内促进出让方科研成果产业化。 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条件提出项目, 提供 全部资金,学校负责技术攻关。 研发专利归企 业所有,学校可将其用于教学。 企业可在自身 没有能力的条件下,实现技术创新;学校则通 过接受委托开发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收益。
由于各个参与方的视角和利益导向 具有差异性,难以协调好各参与主体 利益。
由于双方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科技 价值观等差异,即被并购企业的转型 问题。
(1)发 起 和 策 划 过 程 较 复 杂 ,发 起 需 要较多资金投入;(2) 需较多出资方 同 时 响 应 ,成 功 率 较 低 ; (3) 对 技 术 项 目本身要求较高。
203
表 2 国内产学研合作联合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合作开发
联合攻关
适用范围
企业面临需要尽快解决 的技术难题, 目标高、时 间紧, 技术开发难度大, 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强。 可能是市场自发行为,也 可能是政府引领行为,企 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都有 合作的意愿。
优点
从物质利益上将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结成一体,解决了 企业独立承担风险的问题,充分发挥合作双方资源互补优 势和研发优势。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经营型的科技人才,提 高合作各方的创新能力。 结合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强。 可充分调动合作各方力量, 集中对特定项目进行攻关,为 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在企业缺乏自己研发 团队或是能力严重不足时,使企业有效利用学术机构的研 究资源,使学术机构的研究更具明确的市场导向。
优点 该模式有助于为企业培养较强实践 能力、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是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一 条重要途径, 由于限制条件较少推 广起来比较容易。 主要作用是科技开发并转化为生产 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推动教育 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缺点
该模式前期投入时间较长,企业获得投入 收益时间较久,若企业不能认识到该模式 对企业的后期效益,则不易大面积推广。
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一体化组织,或 是高校、科研院所在开发成功某项技术后,通过直接面向 企业技术服务,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型经济实体(图 1)[5]。 其适用范围:(1)各类企业的发展有 需要和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在要求, 有能力容纳科研单位 的技术力量和承担其财政支付的实力;(2) 进入企业的科 研机构, 要能够不断地为企业开发出市场上需要的新技 术。 其优点为有利于信息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产学研资 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 可促进高层次人才的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创新与创业的结合,技术与资金的结合。 其缺点 为结合层次愈高,对结合的条件、能力和要求也愈高,也 会面临较多风险,存在诸多问题。
表 4 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
合作模式 合作教育
继续工程 教育模式 工程研究 中心
适用范围
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研结 合 模式 产 出的 成果 是 “人”。 是 培 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应 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发展 计划外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校 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 选择有优势技术的学校或专业, 或以一个大学群为依托,实现集 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

共同需要
共识
物力

改革动力 环境压力
财力

技术

各自潜力
企业
信息
多方位
接受模
整合
式选择
图 1 产学研外部一体化模式
1.4 共建模式 主要参与方通常建立了科研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
条件上相互依赖,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与运行体制,权、责、 利关系相对明确;在投资上,企业以资金、场地、设备、营 销等入股,高校、机构以科研成果,实验室及其设备、技术 或部分资金入股。 在风险承担上,它比委托开发和合作开 发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表 3);在利益分配上,合作各方 按投入比例分配,实现利益共享。 实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共建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经营实体、共 建科技园以及形成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图 2)。
优点 企业参与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可 优先得到有关技术开发前沿和发 展动态, 有利于科学地确定未来 技术发展战略。
有助于改善企业工程化综合条件 和优化技术队伍, 促进科技成果 的产业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资源, 使其更 符合企业、市场的需求,降低研发 成本,迅速推动技成果转化。
(1) 可在短时间内 筹 集 较 多 的 资 金;(2)企业组织结构和 监 督 机 制 较完善;(3)可在较大范 围 内 化 解 技术产业化过程的高风险。
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 把高 校的高新成果、 高技术人才以及 社会上的资金、 生产能力结合起 来扩散到工业园中去, 实现高新 技术产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