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

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2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发现孩子》优秀读后感1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

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

《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成人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

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

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

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发现孩子》读后感1《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

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

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

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

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

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精品】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精品】

《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发现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后感1蒙台梭利说,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学家的“牺牲精神”,必须有研究人的兴趣,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而这种让步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苦难、一种生命的扭曲、一种牺牲,但是当教师们获得了某种“科学家精神“的时候,就可以在自己的观察中体验到快乐了。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

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

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

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

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蒙特梭利《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

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基督徒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

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

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

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

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

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

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正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干涉或者阻碍了儿童的行为,比如,儿童在自己穿衣服时,成人觉得他穿的过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个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兴兴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这个小家伙本来是在认真探索怎么样穿衣服的,现在被搞的玩的兴致全无,心里郁闷,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

发现孩子读书体会范文(20篇)

发现孩子读书体会范文(20篇)

发现孩子读书体会范文(20篇)《发现孩子》读书心得《发现孩子》,读完以后,我认为可以用“平等、自由和爱”来概括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的时间……最后还带着伤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是历经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

”作为母亲,铭记的是自己的生产之痛,却不曾想,那一时刻,与我们并肩作战的还有我们的孩子,这个为了新生而英勇奋战的小战士。

不要将孩子看得弱小,也许,ta正是救赎我们今生的使者。

“要记住,孩子随时都会对我们付出爱,并且听我们的话。

孩子爱大人,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他们。

对于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非常注意和敏感,他们也很想遵从大人们的指示。

大人绝对想象不到,孩子已经做好永远服从我们的准备,而且他们的这种意志特别坚定,这正是孩子的特点之一。

”孩子是真正爱我们的人,无条件的信任,才会无条件的服从。

服从,这是信任与爱的表现,而我们是否珍惜了呢?是否将爱变成了剑,对这位小小的崇拜者剑拔弩张了呢?不要用爱,去攻击你爱的人。

相反,尝试着了解爱的人,也许才是明智的选择。

“经验让我们懂得,老师应该学会逐渐放手,保姆应该给孩子准备好材料,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动手。

我们没有必要干涉孩子,即使他们做错了,也没关系。

老师也应该学会谦卑地行事,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的进一步需要准备教材。

我们应该遵循一条原则:尽量把所有的事情留给自然。

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他们身体比例就会形成得越协调,身体机能也会发展得越健全。

”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哪怕是干扰一下,都会有麻烦上身。

而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孩子充满自信,给予合理的指导,孩子会给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的。

当然,给孩子自由并不是任意放纵,更不是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等待,这就足够了。

“一个人的内在生活发展得越正常,他就越能成为有特色的人,也就越能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心智。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8篇)最新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8篇)最新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8篇)最新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发现孩子》读书心得篇1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

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

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

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

”她点点头。

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

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

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

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发现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

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

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四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四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四篇《发现孩子》是2006年1月1日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蒙台梭利。

本书讲述了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发现孩子读后感1“促使世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往往都隐藏在人类的心灵之中。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一个的儿童,不是一群动物或一片植物。

兴趣和热爱犹如阳光和空气为教师的工作供给营养。

教师必须唤醒心中崇拜自然的爱意。

唤醒心中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兴趣。

唤醒心中从事工作的目的——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儿童学科考试分数或等级做准备。

当然,在儿童适宜的'成长环境里,教师有责任指引儿童的行为,让儿童处于停顿静等未来生活的状态是错误的。

“儿童正处在一个建立教育和文化基础的时期。

”教师应该具备科学家的精神观察和研究儿童行为直接信息,观察儿童智慧生命被唤醒时的表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好儿童。

教师应到当允许儿童自由发展,不应打乱儿童顺应心智发展规律的的成长秩序,认识到儿童”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解放‘’才是自由最根本的因素。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用来束缚儿童“迫使孩子巩固认识世界规则”的权威,“使孩子们遵从自己的意愿。

”容易激发儿童的畸形心理。

在学校里,只有表现良好的儿童才有可能得到奖励。

“这只会造成孩子们的骄傲、嫉妒和敌对心理,不会产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努力、谦虚和爱。

”教师应该‘’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任何儿童都应得到奖励。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嫉妒和敌对心理如何激发儿童畸形心理。

一个学生考了一百分,回家大哭一场。

母亲问她:“考了一百分为什么大哭?”女儿说:“因为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一百分。

”这种嫉贤妒能的心态让孩子丢掉了谦虚和爱,教育也失去意义。

透过孩子,审视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他将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

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7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5篇)7篇《发觉孩子》读书心得(5篇)7篇《发觉孩子》读书心得(5篇)篇1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毕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觉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

蒙台梭利关注儿童、观赏儿童、培育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试验,不愧是“历史上最宏大的女教育家”。

她认为“天性的全部隐秘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忱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试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进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状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共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当怎样达到最优化?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

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忱大方,有的淘气顽皮,可谓是共性迥异。

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同学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

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听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经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伴侣,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判,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盼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

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照旧老调重弹。

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惊讶。

和两个男孩沟通,最终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缘由。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发现孩子》作者是蒙台梭利,该讲述了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了解孩子特性及更充分激励他们潜能的方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发现孩子》读后感(一)《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

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

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

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

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

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

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

关于《发现孩子》的读书心得(精选14篇)

关于《发现孩子》的读书心得(精选14篇)

关于《发现孩子》的读书心得(精选14篇)关于《发现孩子》的读书心得篇1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

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

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

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

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

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

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发现孩子》读后感1儿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会持续到生命终止时,在其他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

幼年时期获得的感觉印象及习惯,一旦被忽略,以后永远都无法补救。

敏感的阶段为以后获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品质在年龄稍大些后就很难获得,或者说永远都得不到了。

儿童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学会区分差异并归类。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

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

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

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

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

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

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幼儿习惯把每一个新加入的物体都数成1。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

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觉。

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

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现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

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

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

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

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孩子》读后感
为了更好的发展幼教事业,更细致全面的观察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幼儿园从上学期开始引进了新西兰学习故事。

通过初步尝试着去写学习故事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而作为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每一个孩子。

只有认真观察,才会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

显而易见,发现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当我看到《发现孩子》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的要去翻阅它!封面的下面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

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

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
活世界。

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

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

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

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

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

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

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