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集锦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依据1、哲学依据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美国哲学教授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

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

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

2、心理学依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

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

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

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

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有效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主要理论依据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一、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

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

教学过程只有注重知识的探究,注重情感的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育课题研究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学习理论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四、教学理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教学理论根源,到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

开题报告中理论支撑

开题报告中理论支撑

开题报告中理论支撑开题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理论支撑是指我们在开展研究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和相关概念。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开题报告中理论支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理论支撑。

理论支撑在开题报告中起到了引导研究方向、提供研究背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作用。

首先,理论支撑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研究的范围和目标,并提出明确的研究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某种教育政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教育学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以此作为我们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

其次,理论支撑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的理论依据。

在开题报告中,我们需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此说明我们的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理论支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定位我们的研究问题。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与现有研究进行对比和对话,进一步凸显我们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理论支撑还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开题报告中,我们需要提出研究的方法和设计,以此说明我们如何回答研究问题。

理论支撑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明确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证研究。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某种市场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我们可以借鉴市场营销学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和模型,以此指导我们的研究设计。

在选择和运用理论支撑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

理论支撑应该与我们的研究问题紧密相连,能够提供对我们研究问题的解释和指导。

其次,我们需要选择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广泛应用的理论。

这样可以增加我们研究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理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理论支撑应该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在运用理论支撑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1)对课题的理论价值的论证: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大批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在学习期间就必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平时要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全面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激励教育,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育人方式进行改革,摒弃陈旧的育人观,形成符合现代育人理念的一种形式。

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

教师的态度、情感会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

(2)对课题的实践价值的论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想探索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育人理念的变化,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树立全新的育人观,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师生共同进入实践、创造、升腾的新天地,促使师生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塑造学校文化,提高学校品位,使学校成为教师精神的家园、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让每一位施教者都学会激励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进取的动力,不断地为他们加油,最终把他们送上成功的轨道。

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激励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

(一)支撑理论:1、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本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激励发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每个学生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创新,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差异的存在,但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论支撑(3篇)

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论支撑(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论支撑是保证其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学科发展理论等方面,探讨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论支撑。

二、教育理论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

实践教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理论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2. 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理论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实践导向。

3. 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境教育理论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情境创设的理论支撑。

三、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学习行为理论支撑。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实践教学课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提高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认知发展理论支撑。

3.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实现。

实践教学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学生发展理论支撑。

四、学科发展理论1. 课程发展理论课程发展理论强调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

实践教学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关注学科前沿,将学科知识融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是当今教学改革最核心的目标。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教师,应努力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实践意义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数学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本项研究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3、创新程度“小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因此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研究核心性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核心性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核心性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课题研究的核心性理论依据。

核心性理论依据是指支撑研究课题的主要理论基础,对于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有效论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以下几个核心性理论依据进行探讨。

理论依据一:XXXX理论
XXXX理论提供了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因的解释。

该理论强调XXXX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课题的XXXX进行了具体分析。

通过XXXX理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课题的意义和目的,进而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理论依据二:XXXX理论
XXXX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该理论从XXXX的角度出发,对课题进行了XXXX的解释和分析。

通过XXXX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题的本质和特点,并为研究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理论依据三:XXXX理论
XXXX理论在课题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理论从XXXX的
角度对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其中的XXXX进行了具体阐述。

通过XXXX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课题的XXXX,为研究提
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

综上所述,课题研究的核心性理论依据包括XXXX理论、XXXX理论和XXXX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课题的分析和研究提供
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研究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应充分运用这
些理论依据,深入探讨课题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取得理论和实践上
的突破。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指研究课题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为研究者在进行具体研究时提供指导和支持。

理论依据可以是以往的研究成果、学术理论、学科原理等,并通过这些理论来解释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在课题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研究问题:理论依据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避免盲目和迷失方向。

2. 提供研究框架:理论依据可以为研究提供一个框架,帮助研究者构建研究的逻辑和结构。

通过理论依据,研究者可以了解到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指导方法,从而形成清晰的研究框架。

3. 解释研究结果:理论依据可以帮助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

通过对理论依据的运用,研究者可以将实际观察和实证数据与理论联系起来,解释研究结果的原因和机理。

4. 指导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可以为研究方法提供指导。

不同的理论依据要求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依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5. 推动学科发展:理论依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通过对理论依据的研究和应用,可以
丰富学科理论体系,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理论依据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通过对理论依据的运用和应用,可以明确研究问题、提供研究框架、解释研究结果、指导研究方法和推动学科发展。

研究者应该重视理论依据的选择和使用,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理论支撑

理论支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发展观,对教师素质提高的期待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也离不开教师。

在世界各国,无论是教育界人士,还是政府部门都已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

”正是面对着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改革对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

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

在现代社会的知识理论中,知识的建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通过协商、互动的方式共同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这就意味着对教师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包办他们。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教育要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2、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 将德育现实具体化,运用德育发展 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 经科学研究成果,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统 一德育目标,分层次从低到高规范、改进 小中大学德育内容。 2. 脑科学运用于德育中,创新德育方 法,提高教育效果。 3. 树立大德育观,全科渗透德育教育, 尤其在自然学科中加强渗透。
课题编号 课题类别
GBB1211017 省重点课题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题报告书
课 题 名 称: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 苑璞 东北石油大学
课 题 主 持 人: 主持人所在单位: (公章) 开 题 日 期:
2012 年 10 月 2013 年 12 月
计 划 完 成 时 间: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著名教育哲学 家R· S· 彼得斯提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 是使人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 人’,成为‘理性自律者’”。他将人 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非理性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因袭性阶段、理性化阶 段。彼得斯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清楚地 表明,道德发展不仅包含着知识和理解 的发展,而且包含着情感和回应方式的 发展,以及意志品质的发展,而且这三 方面的发展共同构成任何一个正常意义 上的道德发展的根本内容。认知心理学 是关于思考着的心智的科学,它研究的 对象是我们怎样注意到并获取世界上的 信息;信息在头脑中是怎样储存和加工 的;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进行思考、 以及产生的。Neisser(1967)做过一个 很好的总结“‘认知’这个术语指的是 对感觉输入加以转换、简化、细化、储 存、恢复和利用所依赖的所有加工过 程”,显然,认知会参与到人类可能做 的每一件事情中去,任何一种心理现象 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支撑性理论——精选推荐

支撑性理论——精选推荐

支撑性理论1.系统论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任务和研究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健全人格培养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应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是通过强调要素调整结构来达到系统优化。

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应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整体、应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应从我校两轮驱动两轮都要动好的整体,应从学生个体的完整性等方面着手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高屋建瓴,综观全局。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

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人本主义主张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而不再象过去一样只重视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及知识结果的评判。

(201406)课题研究地支撑性理论集锦

(201406)课题研究地支撑性理论集锦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

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

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以下,是我从过去的一些课题方案中摘录的“支撑性理论”,因为没有进行审读和修订,其中可能鱼龙混杂,也可能有错误,请“发展班”成员在引用时注意甄别、校对、修改后使用:三思而后“引”。

目录01.后现代主义理论 02.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04.发展性评价理论05.人本注意教育理论 06.生活教育理论07.本能教育理论 08.多元智能理论09.科学人道主义理论 10.主体性教育理论11.教育系统论 12.心理需要理论13.新课程能力要求 14.新课程理念15.新课程评价理念 16.习惯教育理念17.动机与逆反心理学理论 18.现代教育理论19.语言学理论 20.科教兴国政策21.新农村教育 22.教育科学理论23.班级管理理论 24.行为动力理论25.家校社区三结合教育 26.刺激与反应理论27.陶行知生活教育 28.“适性”教育理论29.个性化教育理论 30.个性化评价31.对话式教学理论 32. 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33. 认识的直观原理 34. 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35. 有意识与无意识原理1.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的美德,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

这正符合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个性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2.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

教材、教案、教学过程,都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引发学生去参与、创造。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该理论强调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

因此,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2、主体教育理论: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最本质的、主要的特征。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培养,从而导致我们培养的人缺少主体性,缺乏自主的精神、能动的精神和创造的精神。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有新思想、新见解,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的自由,使他们能够自主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素养。

3、心理学理论: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接触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在英语课堂适当穿插一些典型、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有关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理论模型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理论模型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理论模型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科学研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支撑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理论模型作为提供理论支撑的工具,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模型的定义、作用、构建方法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阐述其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首先,理论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抽象和理论描述。

它可以通过概念、假设、公式等方式来描述研究对象的运行机制、内在关系和外部影响因素等内容。

一个好的理论模型应能够准确反映现实,同时具备可操作性和预测性,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理论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多种作用。

首先,它可以解释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运行规律和关系,揭示出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其次,理论模型可以预测研究对象的行为。

研究模型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和变量,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结果,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此外,理论模型还可以为实验设计提供指导,避免不必要的试验和资源浪费。

构建理论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通过从具体观察到的现象中总结出普遍规律,从而建立起理论模型。

而演绎法则是从基本原理或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演的方式构建理论模型。

在实践中,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构建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社会科学为例,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理论模型的应用尤为重要。

人类行为、社会关系、群体动态等问题无法直接观测和实验,因此需要借助理论模型来进行研究。

例如,某社会学家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了家庭结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他发现,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问题,这一结论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理论模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理论模型可以提高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理论模型,研究者可以准确地描述和预测研究对象的行为,使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经验交流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经验交流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

经验交流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用十大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指人们在各种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基础或出发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它与实践依据相对应,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理论依据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依据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理论依据等。

现对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最常使用的十大教育理论依据进行梳理、概括,供中小学老师参考。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XXX、XXX、XXX、XXX和XXX等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以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研究”。

其中,XXX所倡导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

1、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

2、人本主义教育重视教师的作用,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3、人本主义教育突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4、重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对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5、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1、“XXX”的基本内涵。

2、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

3、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

三、最优化教学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XXX(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研究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PPT共23页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PPT共23页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支撑式教学理论

支撑式教学理论

支撑式教学理论理论概述根据支撑式教学理论,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的研究过程,提供适当的支撑和指导。

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合作等方式,共同建构知识结构。

这种研究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支撑式教学理论强调研究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应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教师还应在研究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撑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这种支撑是渐进的,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进行调整。

实施步骤实施支撑式教学理论的步骤如下:1. 设计有挑战性和意义的研究任务: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2.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提供适当的支撑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3.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知识的共建。

4.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应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效果评估支撑式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表明,支撑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学生在合作研究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支撑式教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实施支撑式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研究需求和能力水平,才能提供适当的支撑。

此外,支撑式教学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对于一些教育环境有一定的限制。

结论支撑式教学理论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撑和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概念。

支撑式教学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并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才能有效地实施支撑式教学。

教育科学研究:提升进步的理论支撑

教育科学研究:提升进步的理论支撑

教育科学研究:提升进步的理论支撑提升进步的理论支撑教育科学研究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进步,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学习过程中的规律和原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确的数据来指导教育实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一些理论支撑是十分重要的,它们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由皮亚杰在二十世纪中期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渐发展的。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对于处在感知期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视听教学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对于处在形式运算期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是由维果茨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它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和作用,认为他们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取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社会互动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合作、互助等方式来促进彼此间的认知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门理论,它强调了情感因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而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认知。

根据情感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调控能力,并将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设计和实施中。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情感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

总之,认知发展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支撑。

支撑理论知识点总结

支撑理论知识点总结

支撑理论知识点总结一、理论的概念和特征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观点、思想或原则。

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工具,有着客观的特征和科学的价值。

理论的特征主要包括:抽象性、普遍性、科学性、内在联系性和指导性。

二、理论的功能和地位理论具有多种功能和地位,主要包括:1. 理论具有解释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功能。

2. 理论具有引导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功能。

3. 理论具有预测和控制客观现实的功能。

4.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依据。

三、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总结和提高的过程。

理论的生成和发展具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协同促进、社会经验和宽泛知识的积累和总结等。

理论的生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提出假说、验证预测、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四、理论的评价和变革理论的评价和变革是对现有理论进行全面和科学的评价,发现和分析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推动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理论的评价和变革主要包括对现有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的评价、对新现象新问题的理论反思和思考、对理论发展方向和趋势的预期和研究等。

五、理论的实践价值理论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和指导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作用上。

理论具有丰富多彩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指导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推动实践的发展;2. 理论对实践具有启发作用,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实践动力;3.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思作用,帮助人们总结和完善实践经验,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4. 理论对实践具有引领作用,推动实践的前进和创新。

总结:理论是一种客观反映、科学解释和评价客观规律的思想或原则。

理论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科学性等多种功能和地位。

理论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多种途径和方式,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

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

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以下,是我从过去的一些课题方案中摘录的“支撑性理论”,因为没有进行审读和修订,其中可能鱼龙混杂,也可能有错误,请“发展班”成员在引用时注意甄别、校对、修改后使用:三思而后“引”。

目录01.后现代主义理论02.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04.发展性评价理论05.人本注意教育理论06.生活教育理论07.本能教育理论08.多元智能理论09.科学人道主义理论10.主体性教育理论11.教育系统论12.心理需要理论13.新课程能力要求14.新课程理念15.新课程评价理念16.习惯教育理念17.动机与逆反心理学理论18.现代教育理论19.语言学理论20.科教兴国政策21.新农村教育22.教育科学理论23.班级管理理论24.行为动力理论25.家校社区三结合教育26.刺激与反应理论27.陶行知生活教育28.“适性”教育理论29.个性化教育理论30.个性化评价31.对话式教学理论32. 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33. 认识的直观原理34. 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35. 有意识与无意识原理1.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的美德,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

这正符合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个性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2.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在艺术教育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

教材、教案、教学过程,都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引发学生去参与、创造。

艺术教育理应是由教师、学生、艺术家、作品和世界构成的开放式的系统。

它们之间总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产生新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建构主义主要是打破教师“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改变教师“强制”学生学习,和学生“简单执行”、“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艺术教学中,学生在自身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基础上,通过与他人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多边互动过程,使教师与学生自然成为艺术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4.发展性评价理论评价是整个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旨在促进发展,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5.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6.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

7.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人有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

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一种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

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趋力。

在弗洛伊德看来,生的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生命的统一体,并极力维护这种统一体的聚合、亲和;相反,死的本能目标在于破坏、分解或毁灭这种亲和体。

这种死本能的存在使人们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或把死亡的真正面目压抑起来,或选择自毁和毁灭他人的方式得到宣泄。

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的感觉还遥不可及。

认为死亡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死亡的真相经常被压抑。

当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和挫折时,由于缺乏人生经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就倾向于用死亡作为逃避的手段。

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积极的正面的体验让儿童和青少年珍视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8.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

他认为。

以往的智力理论只注重与学校的学科有关的方面,而忽略了对人类和个体发展同等重要的其他方面,如音乐、空间、交往等,因而不能完全解释人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原因。

于是他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1)语言智力,学习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数理—逻辑智力,数学运算及逻辑推理的能力;(3)视觉一空间智力,凭借知觉辨认与判断距离、方位、形状、大小的能力;(4)身体一运动智力,调控躯体动作特别是精密作业的能力;(5)音乐一节奏智力,欣赏音乐及对音律的表达能力;(6)人际关系智力,与人和睦相处及增进交流的能力;(7)自我认识智力,认识自身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9.科学人道主义理论科学人道主义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将呈现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趋势,出现“科学人道主义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对此概念作了精辟的解释:所谓“科学人道主义”,“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

科学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即以科学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取向(即教育要人文化、人道化),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10.“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科学性(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活动性(以活动为中介,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开放性(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社会,并且在学校内部树立开放的观念)。

11.教育系统论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坚持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

根据教育系统论原理,依据德性生成规律、德育规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德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德育和外部的联系,科学系统地整体设计德育环境、条件和机制,以寻求德育最优化的模式。

12.心理学需要理论心理学家已经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动力的源泉。

需要具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

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集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

三是社会性,人类满足需要的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人类的需要是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

所以,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就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

13.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4.新课程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5.新课程的评价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从课程评价的三个阶段看,课程评价应该综合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和主体性取向的课程评价,让评价兼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

目前,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是已经成熟的教学评价,而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性评价还没有操作性定义,需要我们探索。

16.习惯教育理论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