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说“木叶”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学会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分析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解读。

2.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诗歌,分享自己对诗歌意象的认识。

(2)提问:你们对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地方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说“木叶”》,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要求学生划记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批注自己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诗歌意象,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象的重要性和表达技巧。

(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深入研究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说“木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回顾《说“木叶”》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独立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3.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说“木叶”》文本。

2. 相关诗歌的资料,如诗人简介、作品背景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目标:1. 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和内容,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1. 分析文本,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深层意义,把握木叶的智慧和美丽。

2. 运用修辞手法,写好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述木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 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说木叶》,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分组讨论,回答课后习题,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分析文本(20分钟)1. 分析文本,找出描写木叶的词语、句子,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表对木叶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讨论。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木叶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阅读示例文,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木叶的感受和认识。

3. 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提高(10分钟)1. 老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肯定和指导。

2. 整理总结修辞手法的应用,强化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写作作业:写一篇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己身边的景物。

2. 预习下一课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说木叶》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并学会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并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木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发音“木叶”这个词汇。

2. 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调和流畅的语速说出“木叶”。

教学准备:1. 一份包含“木叶”这个词汇的图片。

2. 一个投影仪或可移动设备,以便展示图片。

3. 学生所用的音频设备。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放映展示图片,并说出“木叶”这个词汇的发音。

- 教师展示图片并指向“木叶”这个词汇,并重复几次发音。

- 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图片,尝试发音。

2. 模仿发音:播放正确发音的录音,并让学生模仿。

- 教师播放正确发音的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模仿。

-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语调和语音的连贯性。

3. 朗读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 教师给学生一段包含“木叶”这个词汇的句子,并要求学生朗读出来。

- 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配对,互相朗读句子。

4. 对话练习:设计对话练习,巩固“木叶”这个词汇的使用。

- 教师设计一段对话情景,其中包含“木叶”这个词汇。

例如:A: Have you ever been to Konoha?B: No, where is it?A: It's a ninja village in the Land of Fire. It means "leaf" in Japanese.B: Oh, I've heard about it. "Konoha" means "wooden leaf" in English, right?- 教师将对话分成两段,依次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5. 情境运用:设计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木叶”这个词汇。

-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对话或故事情节,其中包含“木叶”这个词汇。

- 学生可以在讨论课题,描述自己的经历,或者演绎故事中的角色时使用这个词汇。

6. 总结反思:进行总结性的讨论和反思练习。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及文化内涵2.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3. 木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与差异4. 木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5. 实践环节:用日语进行关于“木叶”的讨论和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对比法:比较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日语讨论和表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木叶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实例。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用于实践环节的讨论话题和表达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比较:分析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用日语表达关于木叶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木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评估学生对木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木叶主题的深入探讨。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地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日本文化展览或相关电影放映,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木叶文化内涵的认识。

《说木叶》教案范文

《说木叶》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木叶”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及意义;(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中“木叶”与自然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拓宽国际视野;(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和谐共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说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背景及意义;(2)掌握“木叶”所蕴含的自然界和人文精神;(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2)如何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木叶”与自然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日本文化中“木叶”的背景及意义;(2)激发学生对“说木叶”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木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说木叶”的起源和发展;(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木叶”所蕴含的自然界和人文精神;(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比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木叶”与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如“树叶”、“枝叶”等;(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深入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说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2. 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日本文化中“木叶”与自然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木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文化背景、历史和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木叶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木叶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木叶的历史和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于木叶的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木叶,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美。

2. 探究木叶的文化背景(10分钟)介绍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3. 分析木叶的科学知识(10分钟)讲解木叶的种类、特点和生态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木叶的科学价值。

4. 小组讨论:观察木叶(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木叶,讨论木叶的形态、颜色、纹理等特点。

5. 小组汇报:木叶的特点(10分钟)各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木叶特点,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6. 写作练习:描绘木叶(15分钟)学生用文字描绘所观察到的木叶,锻炼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木叶的文化和科学价值。

8. 作业布置收集关于木叶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9.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10. 教学评价学生对木叶的了解程度、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木叶文化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木叶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七、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树木园,现场观察不同种类的木叶。

2. 开展木叶艺术品制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八、教学实践1. 让学生结合所学,对校园内的树木进行观察和记录,提出保护建议。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2)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读文本、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2. 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2. 解读文本、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木叶”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起源和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日本作家和作品,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成果: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

(1)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含义的理解。

2.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象征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性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地读、认、写“木叶”这两个汉字。

2.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木叶”的意义和用法。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和句子构造的练习。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幅描绘木叶的图片。

2.教师准备一些教具,如字卡、小黑板等。

3.教师准备一些示范和练习对话的素材,如“我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木叶。

”等。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教师将准备好的“木叶”图片展示给学生,并提问:“大家看到了这幅图片,请问这是什么?”2.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两个汉字的字卡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念读和认识这两个字。

Step 2 认读1.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引导学生跟随自己正确朗读“木叶”。

2.教师将字卡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旁边的拼音读出字的声音,并辅导学生正确地认读这两个字。

Step 3 意义理解1.教师将“木叶”的字义解释给学生听,并进行简单的例句展示。

如:“我们在秋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片片红黄色的木叶。

”2.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其它什么东西也叫‘木叶’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答上的学生可以说出来。

Step 4 练习对话1.教师准备一些对话素材,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老师,刚才我在操场上捡到一个木叶。

”“哦,真的吗?你可以给我看看吗?”等。

2.教师示范和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鼓励学生表达和运用“木叶”的句子。

【巩固展示】1.教师让学生用小黑板自由写出“木叶”这两个字。

2.教师检查学生的写法是否正确,并给予表扬和指导。

【拓展延伸】1.学生们可以自由创作关于“木叶”的句子,写成小文章或者诗歌。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季节变化,和学生一起欣赏美丽的“木叶”的景象,并进行相关的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木叶”的字形和发音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正确地使用它。

同时,学生们也对“木叶”的意义和相关的用法进行了学习和探讨,拓宽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巩固和拓展方面,可以进一步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让学生更加熟练地应用这两个汉字。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说“木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印象和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1.3 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木叶”的内涵和特点,感受自然之美。

第二章:了解“木叶”的起源和发展2.1 教师讲解“木叶”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木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的了解,讨论“木叶”的发展过程。

2.3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感受“木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探索“木叶”的内涵3.1 教师提问:“木叶”在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有哪些内涵?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3.3 教师总结:通过讨论,我们了解了“木叶”在各个领域的内涵,感受到了“木叶”的独特魅力。

第四章:观察和分析“木叶”的特点4.1 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木叶”现象。

4.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木叶”特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4.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木叶”的特点,总结规律。

第五章:创作“木叶”作品5.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创作一幅作品。

5.2 学生动手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5.3 教师评价学生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观察、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木叶”的起源、内涵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第六章:了解“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6.1 教师介绍“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6.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木叶”象征意义的理解,讨论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6.3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

第七章:探讨“木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7.1 教师提问:“木叶”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

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

《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

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1.1 阅读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阅读:《说木叶》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3.1 阅读教学3.1.1 预习环节: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3.1.3 阅读再现:通过课内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路、感受发表出来,同时进行交流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3.2 口语表达教学3.2.1 小组组建: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成3-4人为组的小组。

3.2.2 PPT制作:学生准备一份10-15页的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论。

《说木叶》教学反思(推荐五篇)[修改版]

《说木叶》教学反思(推荐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说木叶》教学反思《说木叶》教学反思封丘一中郑伦《说木叶》这节课我在县级优质课验收时讲过,18日又在河师大附中以市优质课验收做了微型课的讲授形式,感触颇多。

《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重点之二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

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本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就有树叶的闪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

中间部分用了《登高》这首诗,因为朗读能够渲染气氛,能够以情动人。

从《登高》的朗读中感受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无边、萧萧而下的木叶产生的忧国伤时的无穷无尽的愁思,油然产生对杜甫这位现实主义大诗人人生遭际的同情和景仰,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在拓展部分,用梅、松、竹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

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第一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学习这一单元,既是对高一诗歌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也是为高二下半学期选修中国古典诗歌提供理论基础,为高三诗歌鉴赏能力的总体提升做好准备。

《说“木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与第一课《咬文嚼字》中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第三课《谈中国诗》中也涉及到,因此,本节课从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加深,也是对下一节课的关照。

这篇课文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知识渗透于对“木叶”的捕捉和阐释,但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上,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文学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文,触类旁通,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形象化地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深入理解诗歌语言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2、能力目标: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与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并通过对著名诗人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什么是暗示性,虽然文中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学生要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将这一概念与诗歌鉴赏的过程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对语言暗示性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案’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认识木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木叶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木叶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与分类2. 木叶的生态功能3. 木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4. 木叶文化及其价值5. 保护木叶,从我做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定义、特点、作用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木叶分类、生态功能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木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木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讨论法:探讨木叶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4.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保护木叶的行动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木叶的图片、实例和相关信息。

2. 教学视频:介绍木叶的生态功能和应用。

3. 讨论话题:关于木叶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4. 实践活动:设计保护木叶的实际行动方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木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木叶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木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造纸、制药等。

4. 讨论环节:探讨木叶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5. 实践活动:设计保护木叶的行动方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木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保护木叶的行动方案设计。

4. 环保意识: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评估其环保意识的提升。

八、课后作业:1. 总结木叶的特点、作用和文化价值。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木叶,提出具体行动方案。

有关《说“木叶”》教案

有关《说“木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木叶”的描绘和表达技巧。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并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领悟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说“木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对“木叶”的描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木叶”来表达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说“木叶”》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着重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描绘。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探讨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

8.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说“木叶”》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

《说“木叶”》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海泛舟》中的《说“木叶”》。

具体内容包括:1. 木叶的意象: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木叶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2.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木叶的意象,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木叶的意象,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诗词鉴赏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木叶的意境。

2.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结构,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木叶意象。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木叶意象:象征意义、古诗词中的应用。

2.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

4. 表达技巧:以景抒情、寓情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木叶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木叶的理解。

2. 答案:(1)木叶在古诗词中多象征凄清、离别等意境,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课文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木叶的赞美之情。

(3)木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韵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进一步了解木叶的意象,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翁卫彬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学完《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研读1、
2、3段
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

2)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3)总结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杜甫和庾信的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总结现象:在古诗中,有用“树”的,也有用“叶”的,但很少看见用“树叶”。

可与“树叶”字面解释相同的“木叶”却被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学习创造。

5)“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6)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四段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总结:“高树”与“高木”的不同:枝繁叶茂的饱满,落木千山的空阔。

2)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在第5段中找出)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4)思考:“木”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总结:“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以,“木叶”微黄与干燥的落叶形象即是“木”带给我们的暗示性,这样的暗示性丰富了“木叶”形象的内涵,透过“木叶”形象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自从屈原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用到了它,它便成为秋天中鲜明的形象,从此就具有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四)拓展练习
1、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2、阅读下面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

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人。

五)布置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梅: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月: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六)结束语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说木叶》一文,内容比较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有三个: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
力。

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的,在梳理文章结构内容的同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全文总结时点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安排的连线题及鉴赏题旨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1)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在梳理课文内容时,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课文之中找关键词句,用关键词句回答问题。

2)鉴赏诗歌意象(咏物诗)要注意从诗歌外在形象内化为诗歌的形象内涵,以此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授课中,在重点研读第四段时,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我有意提示学生抓关键词先找它们能概括外在形象的词语,然后找概括形象内涵的词语。

有了这样的铺垫,在拓展练习鉴赏咏柳诗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太陌生而无从着手。

3、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

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答完后抓住学生回答准确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让其他学生给予补充。

4、板书设计旨在抓课文的重点,最终点出暗示性,基本完成设计。

5、作业的布置有针对性,列举了参读作品。

二)不足之处
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以至于在梳理课文时没有设计的那么顺畅,如果能有更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我想会更好。

2、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的两道题,一个针对诗歌意象固定的暗示性,一个针对意象鉴赏的灵活性。

在授课中一名学生在做连线题时,将“柳”的意象与对应的情感联错,虽然我拿“杨柳岸晓风残月”做了提醒,但还是忘了提醒学生此题审题时注意要求“潜在的暗示性”,帮助学生强化审题意识。

第二个咏柳诗设计时旨在通过感情色彩的褒贬对比告诉学生意象鉴赏的灵活性,可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的总结落实的不够,这与后面时间安排紧张有关。

3、教学方法中“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落实的还不够好,这是今后授课要重点改进的地方。

以后力求创设合理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多种资源和媒体手段,如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力求教学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学习需求。

4、时间设计上超时了一会,最后的结束语可有可无,当时没有灵活舍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